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例6篇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1

【关键词】信息素养;机械式训练;命令法;瓶颈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鉴定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考核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更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重建的重要内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而且自2012开始我省便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总分挂钩,地位越显重要。

二、信息技术学科在高中的尴尬处境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是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信息技术被纳入我省学业水平考试范畴,与高中毕业证和高考总分挂钩,理应得到加强和重视才对。可是事与愿违,因为信息技术毕竟不是正宗的高考科目,课时得不到保证,甚至有的学校为了给其他学科让路,将信息技术课时一减再减。课时不足,教学任务重,学生差异大等客观因素给信息技术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追求考试合格率不得已会采取非常手段,在课时不够的情况下不得已会轻教材,不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能力的提高,而是专注考题训练,利用考试系统开发公司开发的练习系统反反复复的练,一遍一遍的练。这种机械式的训练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大部分学生学完、考完之后就基本上忘得一干二净。浪费了时间,学生却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这显然与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不相吻合的,对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肯定是不利的。

三、如何解决学习与考试的矛盾

要想改变信息技术尴尬的现状,即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又能起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我们必须改变大量上机练习的这种机械训练模式,把着力点放在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上。面对当前状况,要想来完成这一任务,首当其冲的是要突破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操作题的瓶颈,腾出更多时间讲授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与技巧能力。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本人认为要完成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操作题只需使用一招,便可实现。那就是采用:提取命令――寻找命令――点击执行。姑且把它称之为“命令法”。使用好“命令法”,可以把学生从机械式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教纲要求的内容,并能顺利完成考试任务。

四、采用“命令法”的完成学业水平考试操作题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计算机操作而言,尤其是软件应用领域里,很多操作是相似的。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步一步教会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不如教会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加以实践,学生就会用已有的方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要想花少量的时间掌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操作题,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考试操作题不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创作作品,而是在“半成品题”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或者美化即可,试题中的“半成品”操作题的题目中或多或少给出了完成操作的命令或者是命令提示,这就为“命令法”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了用好这一方法,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要用好“命令法”,首先应重基础,得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首先要将计算机是靠人为编写的程序指令来完成任务这一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目中。让学生学生知道,作为操作者,要想让计算机完成任务,只要能找到完成该任务的操作命令,并点击该命令执行就行了。学生只要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做题时学生就会努力的想:“完成该任务需要什么命令?这个命令在哪里?”有了这些,学生面对操作题就不在无从下手,甚至碰上新的问题也就不再等待老师手把手的教才敢去碰,他们便会主动去寻求命令来完成。

2、磨刀不误砍柴工

既然计算机操作是靠“命令”执行并完成的,因此,操作时必须弄清两点:一是执行任务的“命令”是什么?二是执行任务“命令”在哪里?弄懂这两点信息技术试题中的操作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所谓知道执行任务的“命令”,就是方法中所谓的“提取命令”,而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操作题,不要求学生完整创作作品,而是在已有的文件基础上加以编辑、修改和美化,题目中直接或间接给出了操作命令,或操作提示,只需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便可提取出操作命令。例如:一关于Word应用考题中有这样一问题:为正文2、4、6、8、10这几个自然段设置“”形状的项目符号,该题中的关键词是“项目符号”,一就是需要学生提取出“项目符号”这一操作命令,提取出命令之后,学生就会去找寻该命令在哪里?”“找寻命令”是“命令法”中的关键步骤,一定要下足功夫,在引导学生去“找寻命令”时,一是要明确告诉学生,“命令”会在那些地方出现,比如“菜单栏”里,常用工具栏上,格式工具栏上,二是还必须给学生讲清具体的命令为什么要放在那里,也就是必须让学生弄清各命令的含义。以字处理软件(word2003)为例:新建、打开、关闭、保存、页面设置等命令之所以放在“文件”菜单里,原因是这些命令都是针对整个文件的,我们“新建”是建一个文件,“保存”是保存整个文件,而不是某些文本或是图片,我们“设置纸型”是设置的也是整个文件的所有页面,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页或是某几页,这样理解之后,学生在操作时,凡是针对整个“文件”操作的,“寻找命令”时,就会到“文件”菜单里去寻找,而不会漫无目的的去乱操作。再说“插入”菜单里的命令,为什么会放在“插入”菜单里,原因是字处理软件处理的主要对象是文字,而其他形式的内容皆以“对象”的形式插入到文档中的,因此,凡是提到“插入”什么什么到文档中,首先就要到“插入”菜单里去找寻。学生有这一意识之后,在操作时如果要插入诸如页码、图片、文本框、文件等等对象,便会首先到“插入”菜单中寻找相关命令来执行。给学生分析两三个菜单之后,剩下的菜单便指导学生去揣摩、去感悟,揣摩、感悟这些“命令”为什么要放在相应的菜单里,这样做题时学生会根据题目提示很快找寻到相应的命令完成相应的操作。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只需要将“命令法”认真在一个软件加以运用,其他的操作题基本上不用怎么讲,学生通常便会独立完成,不用加班加点的练习,足以完成好考试操作题。这样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腾出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内容。

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很多人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考好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忘记信息技术的教育使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使得学生学了、考了就忘,而是应该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2

关键词: 学考 复习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学考已经进行了几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模式日渐成熟和完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按照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全面考核,是检验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是否达标及综合评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学考试题采用无纸化形式,使用专门考试系统,将理论选择题与实际操作题融合,综合考核、确定了学生是否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操作技能,而且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学考对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起到指导和推动的重要作用。在几年的信息技术学考中发现“无纸化”这一特性并没有改变,试题与题型日臻完善、成熟,更趋于合理,但在学考中发现,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不理想,学生的优秀率很低。怎样才能提高课堂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考中顺利通过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并在学考取得满意的结果?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学考复习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思想,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推行了多年,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教学还是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不属于高考的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认识上的偏差,总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过不过关都不影响参加高考,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能端正学习态度,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考成绩不理想。我们应对学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学考是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达标与综合评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以便很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学考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练习,相互协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课程,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使用无纸化考试,使用专门的考试系统,学生上机操作考试,评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很熟练,而基本技能不熟练,考试不会取得理想成绩。有些学校学时数不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使用太多时间,模拟学考,因此根据基础知识内容科学地设置一些具体任务,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协作,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仅解决了学生有限的练习时间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将学考内容融入到了平时教学中,改善了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网络

我们在复习时,喜欢按照课本的顺序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梳理复习,看起来是系统复习,本质上是把复习课演变成了“堆积式”的新授课,教师泛泛地梳理复习,学生却感觉无聊无趣,精神不容易集中,且时间长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减少了,降低了复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复习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在单元复习中有什么收获与心得,把复习的知识内容化零为整,对复习中前后知识的联系、重点、难点进行网络化、系统化的整合。

信息技术学考是复习一学年所学的知识内容。因此,复习时,我们要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得有条理,化零为整。我们要认真研究《技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充分了解学考要求与范围,复习时可参考历年考试题型,并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同时归纳有联系的知识要点,形成一个知识要点网络,对大部分学生容易错的试题进行指导和纠正,使得知识脉络更加完整,知识链条更加连贯,知识网络更加明晰。

四、注重细节,明确定位

学业水平考试其实考的都是基础知识,题目并不难,但成绩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首先是学生练习不够,其次是细节上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在考试中,学生对于选择性的试题只要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标签完成即可,而对于Word,Excel,Flash,Photoshop等操作需要学生操作完成后保存。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考试时有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种:学生自以为选择试题做得正确能够及格而放弃操作试题;第二种:忘记了操作试题是需要保存的;第三种:学生没有搞清楚操作对象及位置,往往选错了目标操作,造成试题得零分的现象;第四种:在一个问题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解决,导致后面的试题来不及做完。因此,平日教学与强化训练,应该让学生注意细节,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标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要使学生在学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的规范,及时的纠错,经常总结巩固复习概念,等等。在复习时,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明确弱点,并充分注意细节,才做到事半功倍,复习才会有实效。

五、心理辅导,积极检查

每年学考都在炎热的夏季,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学考时气候的炎热,使得一些学生过于烦躁郁闷。因此,在学考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调节考试情绪很有必要,让学生冷静平和地对待60分钟的学考,考试时认真检查每一道题,使其发挥正常水平;更要教导学生,发生断电、死机等意外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及时主动向老师报告,及时处理,确保考试能顺利完成。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考试;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42-01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快速的更新,教学方式也取得了全新的变革,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考试管理中,以网络化的计算机考试模式为基础,通过强化过程性考核、提升题库建设和尝试互动性极强的考试模式等途径,大大加快了职业技术院校对考试系统的有效管理。

一、传统考试管理的弊端

职业技术院校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试卷笔答、人工阅卷、人工登分的形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弊端,具体体现在:

1、考试规模大,试卷数量多。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都要一题一题、一页一页地去评卷,通常按照时间来计算的话,一个教师在一天只能判五十几份,后期判卷由于阅卷教师疲惫,很容易对阅卷质量产生影响;

2、判卷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虽然每套试题都有一定的准确答案,但是由于判卷教师在理解和认知上的把握不同,往往同样一张卷纸,A教师可能会给满分,B教师可能会给5分不等,主观意识的参与很容易导致判卷尺度不严谨,不公正;

3、人工操作效率低。无论是判卷还是核分、登分的过程,传统的试卷考试都是需要人工开展的,但这种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人为出现现错登、漏登不良影响的出现,甚至造成“冤假错案”也在所难免,考分问题就会影响到考试质量,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化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考试成绩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面对以上分析的职业技术院校传统纸质考试弊端来看,改革考试管理势在必行,职业技术院校领导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利用信息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提升,从而提高考试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的开展

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利用广域网远程解决考试试题库数据的传输,利用局域网上的考试平台进行考试,再利用广域网传输考生答卷数据。同时摒弃传统的统考形式,而是要采用不同的考试规模,实现个性化考试,如“即报即考模式”、“统考模式”、“日常考试模式”和“在线考试模式”等,打破必须在规定的相同固定时间段考试的束缚。

2、提倡选取客观试题考试内容

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考试内容中,要大力提倡选取客观试题开展考试,通常客观试题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学生只需按照自己的思考判断对相应的机读卡填涂正确的答案即可,客观试题的好处在于足够的题量可以有效避免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考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偷着看书、看资料,监考变得容易起来,有利于考风考纪建设。

如果在个别考试内容必须要有主观题的话,可以采用主客观题分离的试卷,通过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丰富信息化考试改革的内容,不仅减少人工操作,提高效率,而且还能更全面的检验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3、光标阅读机提高判卷效率

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信息化的考试模式,无须组织教师阅卷,解决了阅卷教师不足和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同时在阅卷过程中,采用光标阅读机,大大的提高了阅读的公正性和效率。根据每台光标阅读机(理论阅读速度为大于4张/秒)阅卷统计,阅一份试卷(两遍、含辅助时间)平均用时约4秒钟,用一台光标阅读机阅读1万份试卷需要11小时,以20万份试卷为例,用四台台光标阅读机(8人),仅需7天(8小时)时间。同时光标阅读机直接接入教务管理系统,无须再录入成绩(登分),既节省了登统时间又避免了前述的错登和漏登问题。

结论: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化考试的弊端,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计算机的网络化考试形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来随考、考后即可知道成绩,摒弃了传统的、主观化的判卷,让职业技术院校在考试管理上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还降低了考试成本。对此,提升考试信息化水平是考试形式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戚志明.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考试管理改革初探[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2] 谢毅敏.学生需求视角下的网络形成性考核平台优化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12期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4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学业水平测试 高效复习策略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对本课程及其面临的考试十分关注。特别是即将迎来学业水平测试的高二学生,他们大多在前期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好,不足以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本文结合教材内容,切实把握课标要求,面对急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提出高效复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业进步增添动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挑战。

一、重视单选题,从基础抓起

在学业水平测试往年的题型设置中,操作题所占比例为40%,而考查基础知识点的单选题所占的比例高达60%。由此看来,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就不得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课本角度看,《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材共编排了七章主要内容,由于目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以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其随机性较大,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能会有所涉及,因此学生应重视每一章的基本内容,以把握好考察标准要求的内容为目标,不必过度深入学习研究。

以教材第四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为例,本章内容中,学生应注重信息的浏览及获取方法,具体包括:了解收藏夹的作用、二进制代码的含义、字和字节的基本规则及信息与载体的关系等基本内容。考题大多以概念考察、简单应用的形式出现,不需要学生理解得太过深刻。

二、突击操作题,锻炼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可能会考到的操作题,基本都是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技术,题目大同小异。只要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题型,拿到这40%的分数就易如反掌。操作题不同于单选题,如果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自学,那么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学生一旦养成错误的操作习惯,那么后期教师想要纠正十分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增设信息技术操作课,亲自演示操作方法,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学到的技术是正确而有效的。

如,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题目:使用Excel,打开A文件夹中的“x.xls”文件,设置标题文字为楷体20号,并使用黑色下划线;将表格中得数字数据全部设置为右对齐格式,并按总成绩降序排列;合并C1、C2单元格,并保持原单元格的数据不变。课上,教师首先进行操作示范,确认学生都了解明白之后,留给学生一段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并在这段时间内走下讲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完成题目中的要求之后,教师还可增设一些常考的操作,带领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将行宽和列高调至最优”、“将表格B列的数据设为居中”等。

三、重视考前突击,把握题目意图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课业繁重,许多学生开始复习信息技术课程较晚,导致复习时间紧张,没有充足的时间精读课本,打好基础。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要求他们课下看书的作用已经不大。此时,教师应当对症下药,带领学生重点突击操作题。操作题题型少、得分率高,需要大量操作练习积累经验。起步晚的学生不妨将复习重点放在操作题上,以通过考试为目标,附加课本的通读,掌握课本精华部分即可。

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一些需要“开小灶”的学生,对于这部分需要考前特训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将这些学生聚集起来,专门增设课程。教师主要以演示为主,并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快速进步的途径,以免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掉队,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四、从实战出发,做好考前准备

在考试前夕,为了使考生不适应考试的情况减少,教师应提前组织学生参观考场,了解考试流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安排每名考生都在考场进行模拟测试,确保考试过程万无一失。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考场规范进行详细讲解,以免意外情况造成的学生考试事故。

过去的考试中出现过这种情况:一名高二学生考试途中,所用电脑突然出现死机现象,学生手足无措,慌乱之下关机重启,考官发现情况时,为时已晚,这个不幸的局面已经不能再挽回,导致该考生本次考试不合格。在血的教训面前,学生和教师都应给予考场规则教育足够的重视,如“考试期间电脑出现故障时应立即举手示意,交由考官处理”,“考试完成后检查操作题是否全部提交”,“完成答题,确认无误后应点击‘提交’按钮完成考试”等细节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没有成绩。因此,考前准备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五、掌握应试技巧,活用软件特点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考试过程中,考生对有的操作模棱两可时,可以“试一试”,试着进行所有可能的操作,试着运行程序。大部分操作,其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考生可以通过考试界面直接观察到操作的作用,能够立刻判断出操作是否正确。但应注意的一点是,进行过的操作,如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则应该及时撤回,以免出现错误,影响接下来的操作。

举例来说,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PPT操作题,要求考生设置文字效果的题目。PowerPoint软件中,文字效果选项众多,难免会出现记忆偏差,此时,不妨多试几次,耐心寻找,直到找到正确答案。在没找到之前,每次尝试之后,切忌撤销操作,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六、结语

高中教育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难的问题,摆脱这种临阵磨枪的尴尬局面,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高度重视,让学生真正达到课标中对高中生信息技术的要求。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更多高中学校应加入逐渐扩大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队伍当中。

参考文献:

[1]尹晓爽.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的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 信息技术; 课程; 评价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甄宗武(1975— ),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的必修课程之一,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1]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任意两个模块,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修满信息技术课程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

(一)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全面考查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2]

(二)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并尽快反馈给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

(三)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体差异。同时,高中学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三、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评价方案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操作性很强,所以不能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案例评价法、量规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1. 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给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典型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4]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典型的范例,分析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成功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分析一些典型的不成功的例子,分析这些例子中不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范例可以是教师或其他人完成的,也可以是以前学生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照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进行小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和小组之间互评。

2. 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指教师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套评价用的指标体系供学习者对照检查的评价方法。这种供评价用的指标体系称为量规,学习者通过使用量规,可以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量规的制定应简单、明确,便于操作。[5]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制定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量规。情感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如自尊心、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可以通过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如出勤情况、课堂学习情况、是否有违规现象或者参加比赛获奖等情况给予评定。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必须容易操作,且起到约束与鼓励的作用,约束学生维持课堂的良好秩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发展个性、努力创新。例如恶意破坏系统数据或在课堂上沉溺游戏均扣10分,而如果善于创新、或参加竞赛获奖则加10分。奖罚分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表1为情感态度评价量规,可供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该评价量规学生人手一份用于自查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每个小组一份用于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在填写量规时,对部分有该项表现的同学根据其表现程度,由小组内成员讨论决定给予相应加分或减分。

其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为完成某一主题或某一作品,学生需要进行协作学习的情况,为了保证学生协作学习的质量,教师需要制作协作学习过程评价量规。量规中必须说明学生承担的角色及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表2为协作学习过程评价量规,供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该评价量规学生人手一份,用于对自己的角色自查反思;小组的评价量规用于小组对组内每个成员进行评价。

表1 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评价量规

最后,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对主题的探究或完成电子作品后,每个小组必须对成果进行展示。为了保证学习成果的质量,教师需要编制学习成果评价量规,量规必须明确说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小组的评价量规用于小组自查自己的作品或成果,而教师的评价量规用于对每个小组的作品或成果给予最终的评价。表3是一份学习成果评价量规,供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

3.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有关学习的资料都放在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中的评价方法。在文件夹或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习笔记、作业、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自己的电子作品、学习成果等。[6]通过该文件夹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有利于作出公正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或者学生围绕某些操作技能而进行的制作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在进行这些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质档案袋并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把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如学习笔记、作业、小组协作学习的分组名单及分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作的电子作品、撰写的研究报告等分门别类地放入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省、市级信息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的优秀的电子作品或研究报告的研究过程资料可以单独整理放入一个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并装入学生高校招生录取档案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设计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现的。评价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笔者在对各省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

1. 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现状分析

通过对各省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评价方案的对比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作为高校录取招生时的参考依据

大多数省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采用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例如山东、安徽、天津等省市。[8]

这种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虽然进行了评价,但由于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没作统一的限定,只作为参考依据。在“以高考成败论英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副科”来对待,只要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合格,不影响高考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评价方式势必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影响,教师不会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学生也不会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而把大量时间花在数学、英语、语文等高考必考课程上,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能是空谈。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将成绩进行折算计入高考总分

海南省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作为各类考生四门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将会考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9]

这种评价方式虽然采用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但由于要将考试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直接影响到高校招生和录取。所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课程重视,教师会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内容,学生会花较多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再是空谈。

(3)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并对成绩进行限定

江苏省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七门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并规定学业水平测试七科中有六科成绩为A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10]

这种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成绩进行了限定,并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有一定的优惠体现,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成绩没有直接体现在高校招生录取考试中,所以效果没有采用方式二直接和影响大。

(4)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之一

浙江省对于技术类考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成绩直接计入高考总分。[11]这种方式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在高考中进行体现,所以教师和学生会很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不会把课程作为“副科”来教,学生也不会把课程当作“副科”来学。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设计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案。

(1)模块结业评价

模块结业评价可以安排在学生修完必修或选修模块后进行,评价方式采用纸笔考试或上机考试与学生作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高中各学校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重修该模块的依据。在学生修完每个模块后,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组成命题小组进行命题,或从学校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纸笔考试或上机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所修模块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制作的作品以及创新成果等,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和纸质档案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制作的电子作品以及创新成果装入电子文件夹或纸质档案袋,作为学生模块结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的电子作品,将制作过程资料和电子作品单独整理放入一个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并装入学生高校招生录取档案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在对学生进行模块结业评价时,考试成绩和学生的作品要各占一定的比例(如考试成绩占70%,作品成绩占30%),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等级,主要用于对学生所修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用于对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掌握程度的测试,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和实施,考试内容可根据各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模块的具体情况进行命题,试题内容可分为若干层次,其中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考试方式采用纸笔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每学年组织两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等级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修模块自主选择。考试的成绩每个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层次,作为学生毕业和高等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例如,如果学生要取得高中毕业证,则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至少应达到一级合格以上;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若达到二级合格以上水平,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如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进行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或将考试成绩进行折算并计入高考成绩。像甘肃、青海、贵州等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教学软硬件条件较薄弱,选修模块开设得不全,而且农村和城市高中教学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中采用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限定;而对于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山东等,由于教学条件较好,选修模块开设得较全,农村和城市高中教学条件差异较小,则可采用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折算并计入高考成绩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

(3)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信息技术作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其组织和实施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① 作为高考综合科考试内容

无论高考方案是中小综合(理科基础和文科基础)还是大综合,信息技术均列入综合类考试(笔试),信息技术学科分数占综合科总分的10%左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占50%,其中选修模块的命题要覆盖所有模块,但考生只需选择其中与自己选修模块相关的考题进行作答。

② 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内容

把信息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内容进行考试。凡是涉及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选考信息技术。考试内容为一个必修模块加2~3个选修模块。考试可采用笔试加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实现无纸化考试。在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现改卷、评分和排名。

将信息技术作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在经济发达、教学软硬件比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进行。可以借鉴浙江省的实施方案,将考生进行比较详细的分类,比如将考生分为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体育类、技术类等,而理工类和技术类考生可选考信息技术课程。

总之,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模块结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使教师真正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42.

[3] [7]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6.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人才招聘考试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出现,更提高了工作的整体效率。尤其是在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更是将地区之间的距离缩到最小,不仅是减少了报名成本的消耗,更是减少了报名时间的浪费,简化了整个人才招聘考试报名的流程,更是提高了整个报名流程的工作效率,从而对人才招聘考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1社会发展现阶段人才招聘考试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1.1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社会不同行业均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展开日常的工作,尤其是在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考试中。然而在最近的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网络杂物尤其是网络黑客危害导致电脑网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使得许多人在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人才招聘考试报名存在着怀疑和担心的态度。因为人才招聘考试的报名中涉及着大量的人才基本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码等这些十分隐秘,与个人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相关的个人信息。所以,尽管现阶段许多企业都采用互联网人事招聘报名的方式,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通过线下的报名方式来进行报名。这种安全隐患性严重阻碍了人才招聘考试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1.2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应用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的。互联网政策的改变就有可能影响考生在报考过程中考生资格和条件的准确性审查。因此,要想更好的解决审查中出现的问题,这就必须要相关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出适当的更改和改变,从而保证计算机技术和政策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融合性工作,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制度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突出作用。

2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具体应用

2.1建立健全计算机人才招聘考试的工作制度

计算机技术要在人才招聘考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健全这一制度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工作机制。首先用人单位内部要成立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管理小组,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并且将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中。其次因为科学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保证,所以要加大计算机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整个人才招聘网页的安全性能,进而真正实现信息的保护。最后,要对参加招聘考试个人的信息资料严加保管,确保整个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安全性。

2.2加强人才招聘考试中计算机使用的宣传推广

在现阶段的人才招聘考试计算机制度使用中,进行宣传推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例如,一些企业在自身网站宣传不到位,使得许多人才在进行考试报名时选择其它的附加网站进行报名,从而导致资料的泄露;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得人们不知道具体的人才招聘报名时间,从而错过了具体的报名时间,从而错过了在这件公司中发光发热的机会。这就告诉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自身网站的宣传,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知名度和人才招聘的力度。另外,网上报名存在着随意的特性,给人才招聘考试的报名制度带去了许多的困难,从这一角度来看,就更需要加强自身网站的宣传。另外,对报考的人才数量等信息要保证适当的透明,实现公平竞争。

2.3增加各方面的的投入力度

对计算机技术的投入不仅仅是需要资金的投入,更是需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因为是对人才进行招聘考试不是经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量资金投入与相对应的经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这就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并不重视这一部分的规划。这就需要用人单位要转变这一观念,因为人才的招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才对用人单位创造的价值。

3计算机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中的作用

3.1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传统的人才招聘考试工作模式是,将上级下达的考试通知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盖章后,以文件为传输媒介,经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制,逐层向下级单位进行转发,在转发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保管不利而出现重要信息的泄露等事件。而且在文件进行转发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并常常出现信息延误的情况,造成考试时间紧迫,甚至还会耽误考生进行报名,为人才招聘考试带来了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影响了人才招聘考试工作的有效展开。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中的不断推广,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一些不利影响,规避了传统人事工作的时间长、效率慢等问题,考试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进行,有关考试的具体规定、时间、要求事项也较为完整准确地得以公布,只要考生登录网站查询,便可一目了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2优化网上报名流程

我国人才招聘考试面对的是全体社会人员,既有有工作的人员,又有没有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于许多有工作的人来说,他们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日没有时间报名、缴费、领取准考证号等,只有周末有空闲时间,而有些考试单位周末也无法开展工作,这一矛盾较为突出。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中的开展,人才招聘考试工作可以实行网上报名,所有的个人信息、照片、准考证号以及资格审查等相关工作程序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真正实现了全程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3进行网络试卷评阅、优化评卷手段

人才招聘考试工作涉及面较广,在笔试环节会涉及到客观性试题,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等。还有一部分主观性试题,其中包括简答、论述、辨析等,在阅卷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流程繁琐,而且容易产生人为误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所有的客观性试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评分,不但缩短了阅卷时间,提高了阅卷效率,还减少了可能因为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误差。主观性试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辅助,可进行一评或多评。这种评分方式打破了传统老旧的评分模式,更显科学化,考试结果真正达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对人才招聘考试工作有深远的影响。人才招聘考试的信息化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构建真正和谐的考试环境,建立专门的考试网站以及网络管理系统。增强管理意识,是新时期赋予人才招聘考试工作的责任,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人才招聘考试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保证人才招聘考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亮.人才测评技术计算机化及在人才选拔招聘中的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熊水金.计算机技术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07(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