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例6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1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1-0161-01

1 输电线路工程管理目的及内容

1.1 管理目的

输电线路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电力工程的正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保证建设项目按时按标准完成的重要措施。输电线路工程管理是以实现工程安全与质量标准为目的,实现输电线路工程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同时要做好工程的资金管理控制,实现最大效益。输电线路的工程管理目标实现要贯彻节约环保和提高效益的基本原则[1]。

1.2 管理内容

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2]:

(1)认真对施工方案和图纸进行审核。组织各个参与建设的单位和部门对图纸进行严格审核,使得各单位掌握施工方案和图纸的设计意图、施工方法、施工流程以及质量要求。要及时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尽量做到技术人员与施工一线队伍人员能够当面沟通。(2)技术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制定的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施工管理人员要通过此标准衡量工程质量和具体流程。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标准,并对工程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工程技术资料将在后期维修、扩建改建中起到重要的技术依据作用。(3)安全管理。施工单位要充分考虑到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对其影响和危害有深刻了解。相应责任人要认真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发现之后立刻解决。除此之外,对于环境、防火、防盗、防水、交通、材料、电气设备维护等都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4)施工现场管理。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对建筑材料、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

2 输电线路施工中的问题

2.1 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由于效益意识淡薄、缺乏自觉履行合同意识,对工程造价控制不能掌握,从而导致工程成本增多,对于设备的采购工作影响很大。其次,在业务管理中,供电技术工程公司内部与输电线路工程进行指挥和引导时需要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往往在交流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展。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违规操作,没有按照方案或者合同约定的流程按部就班进行工程建设,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

2.2 输电线路占地问题

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由于往往需要占用土地,因此占地赔偿问题以及后期维护导致的临时占地问题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电力体制不断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要面对着众多的电力线路工程占地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尚未分发到户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补偿款由村集体统一收取分配,对于农民个人利益影响较小,利益矛盾不明显。当土地分发到户后,线路占地将与农民发生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在对老旧线路维护改造以及移位等工程时,部分农民不理解工程意义,甚至趁机提出补偿要求,阻扰、拖延施工,对输电线路工程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阻碍[3]。

2.3 输电线路被盗、被破坏问题

近些年,盗窃输电线路工程中的材料现象逐渐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情况尤为严重,这使得因为盗窃导致的电力设施损坏情况突出。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电力设施来说,一旦被盗造成损坏,短时间内无法筹集资金进行维修,这种情况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负担,更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正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的防盗措施疏漏,才造成因外力而破坏电网事故不断的发生。

2.4 输电线路下种植林木

树线矛盾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主要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各级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但是却很少考虑到树木与输电线路的矛盾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规种树情况逐渐递增,一旦树木成长后搭上输电线路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就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扰乱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即使没有在线下种树,但是种树距离在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一旦遇到阴雨天,高压作用下,高压线对树木放电,使树木变成导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人员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出现重大设备受损、人员伤亡事故等[4]。

3 加强输电线路施工的措施

3.1 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是指在受到非严重外力作用时,输电杆塔不会发生下沉或者倾斜。基础工程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输电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施工过程完全按照图纸设计并达到质量要求。目前杆塔地基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在施工前首先要对周围地质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确定与设计方案中的描述一致,否则就需要及时上报反应,确保地基质量在标准范围[5]。

3.2 杆塔工程质量控制

杆塔的种类和结构選择是杆塔工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杆塔的材料、承受力和结构要仔细区分,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情况进行选择,使杆塔能够承担相应的支持作用。

3.3 架线工程质量控制

架线工程受到外部因素制约较多,施工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过关、杆塔结构完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电线路的紧线工作,并且需要提前打好临时拉线,防止杆塔受力过大造成形变等问题。

4 结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安全管理,这一理念要时刻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之中。本文通过对现有输电线路管理内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办法,促使输电线路在施工管理中的完善和发展。要想完全实现输电线路工程的高质量和高安全性,就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工作,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边艳航.浅谈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71.

[2]吴育昶.浅谈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219.

[3]杨晓川.浅述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97.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内部控制评价; |量管理体系审核; 整合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66-04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管理日渐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加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对于一家企业,如果既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又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就有可能带来管理的重叠和管理效率的下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将内部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在日常管理中,不仅要将这两套体系整合,也需要研究评价的方法。将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进行整合,评价整合后的企业管理效果,以此整合出一套从实施到评价企业管理的完整体系。但目前,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整合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整合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整合。

二、文献回顾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的文献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因此通过回顾体系整合,为评价审核的整合奠定理论基础。曾亿红[1]提出,可以成立单一稽核部门,配备具有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两方面内部稽核专长的人员。旷明燕[2]提出文件层面的整合可以为评价体系的整合提供基础。李志京[3]提出将PDCA循环用于内部控制评价,构建多层次、多层面的管理模式。梅玮和吕红涛[4]提出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性体现在目标和手段上。两者目标虽然从字面上不一样,但是实质都是为抢占市场份额,获得更多利润。两者的差异性则体现在内涵和关注焦点上。内部控制关注和控制企业各方面风险,内涵广泛;而质量管理体系更关注质量方面控制,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内涵范畴属于内部控制,并且提出,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聘用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或者审计人员同时具备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并且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由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兼任。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如果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的整合,必须至少要做到文件整合、机构整合,并且,由于现有文献对评价方法整合的涉及很少,也凸显本文在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5]。

三、整合的可行性

(一)目的一致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财务信息和经营效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是验证企业的质量活动及相关结果是否符合组织计划的安排,以确认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被正确并有效的实施,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内的各项要求是否能帮助企业达成组织的质量目标。这两种评价方法都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出发,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的目的。

(二)手段相似

内部控制评价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以此增加企业价值并能够改善组织的运营。内部控制评价采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运行效果,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通常是通过自我评价或通过第三方审计的方法,找出缺陷并进行改进。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由企业或者第三方以企业的名义对公司相关的方面进行审核,以此作为证明自我合格的基础。一般利用管理评审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是采用过程控制方法,通过企业内部检查、评价的手段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内部控制评价都需要进行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并及时处理发现的缺陷。

(三)原则相同

无论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还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成员都要遵守独立性的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工作组成员应在组织上、精神上和业务上保持相对独立,排除干扰,独立履行其职责。也就是说,应当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之外;即使由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员构成的临时工作组,也应当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应始终努力保持精神上的超然独立,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开展评价审核活动。

因为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人的工作及成果,如果不能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就会带来评价结果的不公正,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存在的漏洞,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执行人也许不一样,但是都必须要保持独立性。

(四)过程相近

首先,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计划,报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其次,成立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专项小组,并进行小组分工,确立工作目的、范围,以及时间安排。再次,进行实践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最后,汇总资料,形成评价结论,并且,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填写的工作底稿、缺陷认定、评价报告,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需要填写的现场检查表、不符合项报告、审核报告相近。

此外,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内部控制评价都是运用了PDCA循环。进行行动之前先确定计划,设计行动方案,进而按照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行动结果进行检查、分析,以便了解计划是否可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处置措施,如果计划可行则对该计划进行制度化和标准化,重复执行;如果计划不可行则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然后启用新的循环。在不断循环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环境。

(三)方法整合

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可以采用提问与交谈、观察、查阅文件、实际测量、计算等方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有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比较分析、审阅与检查等。

方法整合可以将两者的方法结合,整合后的评价审核可采用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比较分析等方法。

1.问包括与员工交流、咨询,也可以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用于了解企业层面的评价。

2.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是否每项业务都遵循要求执行。

3.检查是用于业务层面评价审核的方法。既可以检查企业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存货等,也可以检查企业的相关文件,包括电子、纸质和其他介质的资料。

4.虽然穿行测试是用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但是评价审核人员也可以通过穿行测试获取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查找出潜在的质量管理体系设计问题及相关控制问题。

5.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方法,计算分析或者数据分析,识别出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注点,找出异常情况,进行检查。

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中并没有项目必须通过函证验证,因此函证方法不适用于整合后的方法。但是,由于某些项目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函证,以了解企业与第三方的协议或交易。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采用函证的方法。

(四)文件整合

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有其相应的文件,将这两者的文件进行对比,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文件名称不同,但其内容有相通之处,可以尝试将这两者的文件合二为一,整合成为一套文件。

第一步,工作计划由整合后的部门与董事会或类似治理层机构共同确定。工作计划应该明确评价审核的范围、工作任务、人员分工、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事项,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审批后开始实施。

第二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和现场检查表,我们可以整合为情况记录表,如表2所示。情况记录表中应该记录实施的评价审核程序,以及企业的相关情况。在该情况记录表中,首先要针对企业控制环境进行检查,例如制度建设情况、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等,然后按照具体业务分类进行检查。在进行企业内部评价时,应及时记录每项总体评价或具体业务所涉及的评价程序,以及检查结果。

由于不同企业具体项目不同,本文只列举了一些常规项,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情况记录表中的内容进行增减。评价内容不需要包括企业全部方面,但应涉及所有重要方面。在检查结果栏中应注明具体情况,在结论栏中分别按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审核结果填写:内部控制评价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内部审核为观察项、一般不符合项、严重不符合项。

以采购业务为例。采购业务是企业具体业务中的常见项目,与企业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都需要对采购业务进行评价审核。可以将采购业务分成:职责与权限、采购过程、物资质量等部分。职责与权限又可以细分:供应商信用评级;采购价格是否经过授权审批;采购合同是否经过审批等。记录评价审核结果,并且认定是否为缺陷项和不符合项。

第三步,填写完情况记录表后,出具问题项目表,列明评价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四步,由于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报告不一致,为了使评价报告更科学,可以根据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分别出具报告,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企业在整合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将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进行整合,既存在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通过机构整合、程序整合、方法整合和文件整合的办法,使得这二者融为一体。

同时,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整合后的体系能够运行顺畅,真正将这两套体系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这二者整合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最终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从而更好地协调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曾亿红.试论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J].企业家天地,2009(2):23-29.

[2] 旷明燕.内部控制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及效果[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8-53.

[3] 李志京.基于质量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3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273.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佘元冠. 新世纪的质量科学[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1).

[2] 梁 杰,满海燕 .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并行质量管理[J]. 商业研究,2001(7).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现代公路网络建设中,国省道公路的建设担负着周边市县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公路建设施工中粗放型管理带来的质量管理难题及对施工企业发展的影响,公路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现代施工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效率,保障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

一、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针对标准化的应对措施

1、统一养护管理的系统综合标准

标准化的养护管理,指的就是全体人员参与、覆盖整个流程、系统综合、合理科学的养护管理。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国省道干线公路要开展标准化养护管理体系的建设,就应当重视日常的公路养护管理组织以及养护管理的体系建设。而所谓标准化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就应当从养护管理人员的上路养护着装、养护管理规范、养护管理内容、养护工作时间、养护巡查内容、养护机具要求以及公路的养护质量控制、养护操作标准、养护工艺流程、养护管理材料要求等来展开系统综合的标准统一。

2、对于保养小修等工作予以重视

对于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的开展,尤其要对公路的保养小修予以重点关注。而实现国省道干线公路标准化养护管理的目标,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养护管理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养护管理人员因为没有细致的工艺指导并且养护技能又不熟练而造成工作失误,以按标准操作的要求来督促养护管理人员,而且也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平时检查和审核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可以避免过去由于主观的人为因素而造成管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国省道公路建设质量控制与管理

1、建立预防性质量预控体系

在现代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中,预防性质量预控理论是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减少质量通病发生的重要方式。预控理论通过对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各因素的控制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这一理论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国内外经验的总结,这一理论的应用正在奋起直追。随着近年来国家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监管力度的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收到了施工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质量预控理论能够有效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减少质量问题治理造成的成本增加。现代国省道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质量预控理论应用的重要意义,加快预防性质量预控体系的建立。根据企业项目部机构设置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质量预控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工程特殊要求、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工程设计技术文件需求等对质量预控体系进行完善。将影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纳入到质量预控体系当中,以影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各因素为中心开展质量控制工作,预防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2、强化质量岗位职责

在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预控理论应用中,施工企业还应针对质量预控目标进行质量职责管理方式的应用。根据影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各因素,将质量预控目标、内容等分解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各部门及各环节。在此基础上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岗位工作内容、职责进行完善。以这样的方式指导各岗位人员的实际工作,确保质量预控理论的有效执行。为了其实保障岗位工作人员能够切实执行预控内容,施工企业还应在预控理论应用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根据质量预控岗位内容对各岗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确保预控内容及重点得到有效的执行。

3、强化材料控制

现代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及实践明确指出,施工用材料是保障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基础。使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才能够有效保障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根据这一理论及经验,现代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中标后加强材料投标采购的控制与管理。从材料质量审核入手,以供应商资质审核为重点确保工程使用材料满足设计要求,为保障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材料进场时应采用双人复核管理方式保障进场材料及数量,同时针对不同材料的存放要求加强存放过程及环境的管理。在材料使用前还应进行再次符合,以此确保工程施工用材料满足设计要求,预防材料因素引发的质量问题。

4、注重国省道公路施工工艺控制

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除施工管理体系及材料控制外施工工艺管理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工程设计标准及实际情况确定施工工艺后,施工企业应将工艺参数控制要求、工艺控制要求落实到实际岗位。通过施工现场工艺控制、参数控制以及记录控制等确保工艺控制要求得以实现。在工艺控制与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强工序审核及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进行治理。避免上一工序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对下一工序的影响。通过严格工序控制、工艺控制保障国省道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减少后期治理对施工工期及成本的影响。

5、强化设备养护及操作管理

在现代机械化施工中,设备管理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重要因素。设备状态完好性、设备调试及操作等都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中施工企业必须严格设备操作及养护管理。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规划制定设备的养护计划,在设备使用闲置期进行设备的养护管理,避免设备故障对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强化设备的操作控制与监督。有现场技术员、质量检验员为中心保障设备操作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符合设计要求,避免非设备操作人员替岗影响施工质量。针对施工设备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开展设备管理与控制,保障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

6、重视养护管理安全文明培训

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也应当开展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安全文明培训和教育工作,以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安全文明技术素质和安全文明意识。其一便是要提高养护管理主要负责人员对于安全文明化的认识和意识,其二是要提高养护管理专职安全文明工作人员对于安全文明化的认识和意识,而其三则是提高全体养护管理人员对于安全文明化的认识和意识。

7、养护管理作业控制区域的设置

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在同一地点进行而且当日就可以完工的,以及对于白天作业而晚上撤出的养护管理作业工作,比如交通标志的更替或修理、护栏板的更替、边沟的修理、绿化的维护等等,要按照临时定点的养护管理作业要求来进行养护管理作业区域的布置;而对于养护管理作业过程中,其作业地点会发生改变的养护管理作业工作,则要按照移动的养护管理作业要求来进行养护管理作业区域的布置。而且在交通警示的摆放过程中,要顺着交通流量的方向来进行设置,而在交通警示的拆除过程中,则要逆着交通流量的方向来进行撤除。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国省道公路施工关系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开展与推进、关系到旅游经济及县市经济的发展。针对现代国省道建设需求,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运用质量预控理论及强化施工质量关键点的管理方式,保障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国省道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5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青海大学按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一所独立学院,也是青海省唯一一所普通本科独立学院。自建院以来,学院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始终重视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研究和监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质监控体系,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学院传承和发扬青海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依托青大、严格标准、规范办学、加速建设、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坚持“严谨治学、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的原则,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确立质量标准,按照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长期的常规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逐步构建了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督导检查为手段、政策激励为导向、制度措施为保障”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科学合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质量监控的目的:(1)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可以掌握学院教学状况,为修正教学质量目标、进行整体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师公平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教师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可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3)学生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活动,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质量监控的任务:(1)进行教学过程监控,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2)进行教学建设监控,引导和控制教学建设的方向,保证在各项建设中贯彻教学改革精神,巩固教学改革成果;(3)反馈监控结果,对教师、课程建设等提供各种帮助信息。

3.质量监控的原则:(1)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上;(2)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明确合理的方法进行;(3)学生评价与督导检查相结合的原则;(4)过程公开与结果保密的原则。

随着学院的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强化日常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

1.形成了常规教学秩序检查监督制度。为了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从2008年起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领导机构,并通过督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分别在开学初期重点检查教学工作准备情况以及教师、学生上课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师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数量、批改质量、课后辅导、教学进度的执行与规范情况以及学生课堂纪律,晚自习出勤率等进行重点检查,并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方式了解教风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学生座谈会和教学信息员座谈会以及师生座谈会,在师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期末重点检查考试工作。每次检查均由教学管理部具体负责实施,监督内容包括开学教学工作是否安排到位,教师、学生是否按时上、下课,有无迟到、早退现象,教学职责履行情况.在考试周,由院领导亲自带领巡考人员深入考场,巡查监考教师是否尽职尽责,考试有无违纪、作弊现象等。

2.对于教师调(停)课进行严格的管理。为杜绝教师随意停课、调课现象发生,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严格履行教学计划,原则上不允许调课。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课者,必须按规定办理调(停)课手续。这些做法对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

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在学院层面。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暂行)、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暂行)、教学督导员的聘任和管理办法(暂行)、关于教学工作检查的规定、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领导、行政人员听课制度等,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使我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显。为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在教学管理部层面。强化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健全了教学管理部的工作程序,对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建设、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学实习、实验教学等的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管理等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制度要求。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修订和完善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编入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63个,其中新修订和制定26个。内容涵盖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如表1所示)

(三)教学考试的组织实施

1.以“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培育优良学风”为基本原则,逐步健全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如“考试管理有关规定”、“课程考试规则”、“考场规则”、 “学生违犯考试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不断加大对考试过程的管理,从制度上保证考试工作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2.加强考试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每学期考试(含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前学院要求各班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教学管理部组织监考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亲自安排部署考试工作,广泛动员,向教师、学生提出有关考试的具体要求;

3.规范试卷审批制度。实施院、(系)部、教研室三级试卷审批制度,对考试课程的考核内容、重难点、类型、评卷、试卷分析及信息反馈等全程分工负责,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

近年来,学院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目的,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学、管理、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性较强、便于操作、效果良好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体系设置合理,运行有效。

1.组织系统。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监控系统。由院教学督导组专家、院教学管理部、学生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管理部是监控执行的中心,它既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主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部门。教学管理部按照学院监控目标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负责教学评价、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考试管理、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并与教学督查组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为教学质量的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制度系统。学院坚持和完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检查制度和监控制度,包括:培养方案定期修订评审制度、课程建设与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领导听课制度等,开展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运行状态数据的收集、各种教学检查情况收集、学生信息员及时收集信息、召开各种形式的师生座谈会等形式,掌握教学运行的基本状况。

3.反馈系统。院教学管理部将收集到的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并由主管院长定期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在不同范围内进行反馈,同时针对学院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评价、调控、整改的具体建议和意见,并对评价、调控、整改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4.监控重点。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学院特别重视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质量监控方面,在《青海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中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教师的指导、学生论文撰写、答辩、评分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努力做到“一生一题”,以保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通过近十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强化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通过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时刻将教学质量的提升放在首要地位,在战略布局上,非常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院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走访、了解教学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强化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各级领导的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考试巡视制度等,始终坚持将教学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因此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固提高。

2.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教师的培养提高过程,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工作,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对于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得到同行好评和学生认可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对于有些教师学生评教成绩过低、经教学督导检查认定教学效果较差的个别教师,由学院安排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帮扶工作。实践证明,教学质量监控对促进教师改进教风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随着学风建设年的深入开展,更加严格了教学环节和质量标准的实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了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为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

3.增强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内部控制质量与内部会计控制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内部控制发展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其中,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包含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与财务记录和审核的控制及内部审计等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在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分类之时,国内外曾出现了多种视点的三点论和五点论甚至出现了八点论,即包括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内部控制环境的监测、风险的评估以及会计信息的沟通与资源监督。目前的内部控制框架大都建立了以企业风险管理为总导向的体系,标志着内部控制体系的日臻完善。现代企业大都实行两权分离的运营制度,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职业经理的职责就是负责全部生产经营的事项,而作为企业投资的资本使用者不能直接参与到经营活动中去。这样的“分工”很容易导致职业经理人与资本使用者在权益上发生冲突,矛盾的焦点就是。理论认为,企业是为了一系列经济契约在较低成本水平下为保证财务信息的合法与公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行为是必需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是现代企业存在优势的一种体现,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目标是企业组织的契约目标,照顾各方利益而达成的利益控制点,是内部控制的触发机制。本文对内部控制的利益双方主体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也只有对内部控制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重新认定,才会实现更高的信息质量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主体与会计控制的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有效的股东会,他们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动力。然而,我国目前有很多管理者缺乏一定的经验,在配建企业基层管理以及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出现了漏洞,在人员配备上资金使用上出现了失误。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部门配备人员的素质也有待加强,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和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然而这些都需要控制主体有较高的操守与道德。美国自 2000 年生效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强调人是推动内部控制良好运转的重要因素,强调内部控制中“人”的重要性。另外,在会计处理上出现了一定的失误,上市公司在会计报表编制的过程中,由于疏忽以及信息缺乏必要的准确性,从而会影响预收账款的真实性。在进行企业信息披露的时候,出现了一定的虚假性,缺乏必要的规范流程。信息的披露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因而其实施细则上容易出现漏洞,影响财务的预测数值。

二、完善内部控制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策略

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能有效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降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内部控制环境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也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首先,要按照规范化的内部控制理论来加强管理和建设,并对理论研究进行创新,在加深相关理论认知程度的同时,注重总结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以构建新的理论框架。而这些理论的创建要建立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很多理论能够在实施中不断进行细化,对其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此外,根据国际理论研究情况可以得知,我国需要在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同时加强内部的理论控制,在企业内部要加大理论知识的传播,能够使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原理,以便于进行推广和建设。

其次,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披露格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规范,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因而,要对公司中的八要素进行完整性的披露,更要对其各个综合因素进行整合。在实行自我评估的时候,要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披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估报告的实际效果和质量,并且还能够以规范的形式对企业信息进行有效披露,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的决策力度。再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内部控制功能的发挥。虽然 COSO 报告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完全被纳入到内部控制环境中来,但公司治理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股权机构、设立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功能,明确规定各个部门权益负责人的各项职责,尽量使其内部控制力量达到均衡,这样才有利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化与整合,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最后,要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为了预防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可以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证监会的强大力量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监管部门的投资者以及债券人之间的权益处理经验,以更大程度上保护企业的权益。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在过程中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并积极参加培训,以增强内部监督体系的执行力度。另外还可以使各个监管部门积极配合,从而形成一定的联动监督机制。而企业内部的各个监督机制很容易出现权益交叠的现象,因此必须对各个监督部门进行资源上的调和与优化,使其互相配合。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调动各个证监会的权责,而且要充分调动财政部和国资委以及审计署和中注协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内部控制中,以提高企业的监管效率以及监管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