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计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质量控制计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质量控制计划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1

关键词:内部质量控制;方式;实施;质控样品;质量控制图

0引言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1]中规定实验室应有监控结果有效性的程序。实验室应对监控进行策划和审查。实验室应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比对监控能力水平:参加能力验证或除能力验证之外的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从权威性方面来说,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无疑是优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但是,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活动的获取受到限制,仅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远远不能满足认可准则对结果监控覆盖面的要求。因此,实验室如何开展好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计划、方式及实施等三个方面探讨。

1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实验室每年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前首先要有计划,一般在年初制定。根据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2](CNAS-CL01-G001:2018)要求,制定计划需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如检测业务量,检测结果的用途,检测方法本身的稳定性与复杂性,对技术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参加能力验证等外部比对的频次与结果,人员能力和经验、人员数量及变动情况,新方法或变更的方法等。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一般包括项目名称、标准/规范条款、质控活动方式、实施时间、参加人员、结果判断指标、组织实施科室、参与科室和超出规定限值时需采取的措施等。也可以将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计划附于后面,用以随时对照。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尽可能配合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做到在一个评审周期内尽可能覆盖实验室的所有检测项目和所有检测人员[3]。对新检测项目、新标准方法、新员工等予以重点关注。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质量管理部门在每年年中对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审,如必要,可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计划实施的有效性。例如,发现某项能力验证结果为可疑结果,且本年度无法获得相同项目的能力验证机会时,可增补入本年度的内部质控计划。

2内部质量控制的方式

内部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很多形式:定期使用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重复检测,比对,分析空白,质控样品,加标等,适用时采用质控图监控异常趋势。

2.1使用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

实验室为了对日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核查,通常的做法是直接用核实的有证标准物质作为监控样品[4]。质量管理部门可将其列入内部质控计划,相应项目检测人员接到任务以后与样品检测相同的流程和方法同时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上报质量管理部门。

2.1.1标准曲线测定

标准曲线测定是仪器分析常用的一种质控手段。标准曲线法也称外标法或直接比较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定量方法。例如,保健食品中铅、砷、汞等有毒有害元素的检测。一般都使用标准曲线法。通常情况下,使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等有证标准溶液,按照检验方法制备成5个系列浓度[5](不包括空白)的标准曲线溶液[5],使用和样品相同的条件同时测定,绘制标准曲线,然后计算出样品中待分析物的浓度。因铅、砷、汞等元素在待测溶液的浓度较低(常为纳克级),稳定性并不好,而且随着分析时间的增加,仪器状态稳定性也会下降,因此,对每个分析批样品的检测都应制作标准曲线。

2.1.2质控样品

参考《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6](CNAS-CL01-A002:2018)7.7.1.1(2)规定,当一个制备批样品比较大(n≥20)时,在同一分析批样品的末尾或是中间(每20个样品做一次)插入质控样,质控样的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比较,判断检测水平是否处于稳定和可控制状态。对于2.1.1列举的检测,则可以判断标准曲线是否还适用于质控样后面的样品的检测。质控样的测定结果若超出了可接受范围,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需重新制作标准曲线。但是,质控样往往不易得,且一般比较昂贵,可以用标准曲线溶液代替质控样,也能达到对检测水平进行控制的目的。

2.1.3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是指在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或是在已知被分析物含量的样品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得到的标准物质结果与理论值比较,就是回收率。但由于很多样品(尤其是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的空白基质一般很难获取,所以一般选择后者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加入标样的回收率,可以反映出本次检测前处理及全部过程中总体质量水平。回收率越接近100%,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就越高,但是也受到待测物浓度的影响,建议参考GB/T27404-2008附录F[7]的回收率范围加以判断。

2.2重复检测

重复检测一般指留样再测。这是对检测质量进行监控和追溯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质控计划调取留样,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再次测定。将留样再测的结果与原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按结果判断指标进行评价。两次结果的允差应落在规定的范围内。

2.3比对

比对有方法比对、人员比对和仪器比对等形式,均可用以评价不同仪器设备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1)方法比对试验是指在环境条件相同、由相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的检测。当某个检测项目可以由多种方法进行操作时,实验室可以采用方法比对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判断检测所遵循的标准或者方法是否被严格地理解和执行。2)人员比对试验是指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相同的检测设备和设施,由两个以上的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试验。这是内部质量控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人员比对可以考核测试人员的能力水平,判断检测人员操作是否正确、熟练。3)仪器比对试验是指在相同的环境下,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由相同的检测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试验。仪器比对可以判断对测量准确度、有效性有影响的设备是否符合测量溯源性的要求。实验室可以根据具体人员配备、仪器配置以及检测项目本身的情况合理选用比对方式。

2.4空白测试

空白可分为试剂空白和样品空白。空白测试得到的结果即空白值,反映了测试系统的本底,包括测试仪器的噪声、环境及操作过程中的沾污、试剂中的杂质等因素对检测产生的综合影响,一般可直接扣除。但当空白值超过规定限值时,它将直接影响方法检出限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时候的空白值就不能被忽略了,必须进行控制。尤其是对于如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由于被测物浓度低、样品基质又复杂,干扰各不相同,有正干扰也有负干扰,试剂空白和样品空白都需严格控制,并且也更有意义。空白测试穿插在每个试验药品中HPLC有关物质、GC残留溶剂的溶剂测试、辅料测试,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食品样品分析时的溶剂或空白样品测试。但由于空白样品不易得,样品空白的控制是个难点,还得结合加样回收率来控制样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

3.1实施

因实验室中有些检测项目为多科室同时具备检测能力,如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另一些项目仅个别科室具备检测能力,如微生物项目、动物实验项目等,在制定内部质量活动计划时,可采用共性项目和特性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共性考核项目由质量管理部门按计划组织实施,科室特性项目由各检验科室主任按计划组织实施。组织者应对项目的检验/检测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并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计划中规定的限值进行结果判断。

3.2内部质量控制结果的分析

内部质量控制活动中产生的结果,除了按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分析外,常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处理结果,可以发现检测过程各阶段客观存在的变异,有助于实验室提高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效能。

3.2.1Z比分数法

例如,人员比对或共性项目,获得的实验数据较多(n≥16)时,就可以采用Z比分数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于|Z|≤2的数据被接受,2<|Z|<3的数据视为可疑,|Z|≥3的数据为不满意数据,不能被接受。

3.2.2t-检验法

适用于两组均值之间的比较。比如,去年我院搬迁,对本院每台紫外分光光度计开展了共性的内部质控活动,即在搬迁前后使用同一仪器测试同一药品含量。最后使用t-检验判断搬迁前后的检测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来判断仪器状态是否一致。结果表明,该质量控制活动的结果与仪器计量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仪器设备的状态。

3.2.3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中的中位线和控制限均基于统计分析。质量控制图技术既是内部质控活动的方式,又是结果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2.1.2中插入的质控样的测试结果(控制值)就可以建立质量控制图,将控制值按特定顺序绘制在图中并与控制限比较进行分析。实验室可以从质量控制图中控制值的分布及变化趋势评估过程是否受控、分析结果是否可以接受[8]。要建立一个可靠的质量控制图需要至少一年的质控运行和大量控制样品的实验数据。这是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难点。

3.3不符合工作的处理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不符合工作(如现场监督中的不符合操作、结果不符合计划中的结果判断指标)或是潜在的不符合工作(如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即将超出预先设定的判断指标),实验室应该根据相关规定采取纠正措施或是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2]CNAS-CL01-G0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S].

[3]CNAS-CL01-A0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4]姜艳.化学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J].上海计量测试,2017,44(05)

[5]张书芬,史萍萍.食品理化分析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及结果评价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7(06)

[6]CNAS-CL01-A002: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7]GB/T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S].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控制

0引言

环境监测对象主要包括水、气、声以及固体废物,为了在检测过程中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实验室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及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是常用的两种管理方式,文章将结合环境监测实际进行阐述。

1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监督

人员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的监督管理。

1.1监督人员数量

实验室应根据分析项目、人员数量等现状配备相应的质量监督员。环境监测分析过程中,大部分分析项目可通过分光、比色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完成,也有部分项目如重金属需要使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大型设备。实验室设置的实验监督员可以是熟悉整个实验室全部操作的人员,也可以是熟悉某个领域的操作人员,一般10人左右的实验室可根据情况设置2~3名监督员。

1.2质量监督计划制订

实验室应在上一年底完成下一年度质量监督计划的制订,并确保监督内容覆盖实验室所有分析领域[1-2]。制订计划应详细,列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执行时间、被监督人员、监督人员、监督标准等。监督计划制订过程中可参考已经完成的监督情况。对实验室容易出现偏差的项目、新项目、新设备、转岗员工等,可适当增加监督频次。监督计划可由站内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班组长、质量监督员起草,但需经过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审核后才能实施。

1.3质量监督计划的实施

监督员接到监督任务后,应根据监督项目,对照标准列出相应的实验关键要点,监督员应全程参与所监督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针对实验过程与标准的符合性进行评判,并对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监督过程重点对象是人员。因此当实验室有新员工上岗或新仪器、新方法投入时,应及时对新上岗员工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连续监督。

1.4质量监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4.1漏项或漏员

环境监测中,环境空气、废气以及噪声通常使用便携式设备在现场进行测试,有的实验现场与实验室距离较远,可能会因此遗漏了对现场操作人员、操作项目的监督。采样也是监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部分实验室在制订监督计划时,未将采样作为关键项纳入其中[3]。环境监测过程中还容易遗漏的监督项目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交接等,因此在制订质量监督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实验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无遗漏[4]。

1.4.2未全过程参与

部分监督员在进行质量监督时,未全过程参与实验操作,仅对结果的符合性进行了评定,未能及时发现操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4.3监督标准不一致

当实验室有多位监督人员时,若没有统一的监督标准,会因为监督人员对标准的理解不一致或关注点不同造成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依据的不唯一。查阅实验室2019年所有的质量监督记录,发现有的监督员重视原始记录的书写,有的监督员重视前处理,有的重视数据修约等。同一个分析项目,因为不同监督人员主观性的差异,可以造成监督结论不同。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召集所有监督人员共同参与标准的讨论,提取实验过程中的关键要点,结合日常实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达成共识,制订该项目统一的监督模板。

1.4.4监督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

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果作为经验分享告之所有实验员工,会减少其他员工犯同样错误的机会,但是部分监督员因害怕暴露问题或其他原因,仅在监督过程中对员工进行提醒,未能更深入分析不符合原因,没有真正达到监督目的。2019年8月,某油田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在员工进行能力考核时发现,在进行“石油类”项目测试过程中,硅酸镁处理不当,平行样测试数据修约不正确。翻阅之前对该项目其他员工的监督记录,发现也有其他员工出现过类似问题,但是因为未将此问题进行全员学习,造成该问题并未被全员重视。

2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与质量监督工作有效地联系起来,实验室可以通过人员比对、设备比对、标准物质、样品复测、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方式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并安排监督人员监督整个质量控制工作[5]。质量控制过程主要关注结果的符合性,近年的环境标准中,大多都对质量控制结果做出了要求,如2017年3月的HJ828—201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与其所替代的标准GB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相比,一个显著变化是增加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章节。在12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一节中,明确提出了质量控制要求:①每批样品至少做两个空白试验;②每批样品应做10%的平行样。若样品数少于10个,也应做一个平行样。平行样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0%;③每批样品应进行质控样品测试。其他新出的标准大多都对质量控制进行了要求,包括加标回收率需要达到多少、回测点的偏差不得高于多少等。各实验室可根据分析项目,梳理标准要求,形成实验室分析项目质量控制要求详表。

2.1质量控制计划制订

在制订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时,实验室通常会将质量控制计划分为外部质量控制与内部质量控制两部分,并尽可能地覆盖所有分析领域。

2.2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是由具有能力的机构组织多家实验室,对同一样品或多个样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定,分为满意、有问题及不满意。这两种质量控制方式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也正因为如此,相比其他质量控制手段,其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在认证新项目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外部能力验证结果来支撑。原则上在一个审核周期内(目前为6年),实验室参与的能力验证应覆盖所有认证领域大类。可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查询到其组织的当年能力验证计划,其中A类计划是认证过该项目的实验室必须参加的,可根据实验室情况选择参加B类计划。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未组织实验室想参加的项目,可参加其他机构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组织的能力验证。偏远地区的实验室可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定期地组织区域内实验室间项目比对,以达到外部质量控制的目的。

2.3内部质量控制

人员比对、设备比对、标准物质、样品复测以及加标回收等都是常见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手段,这几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因为人员比对方式简单易行,实验室以前常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质量控制,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近两年来,在人员比对的基础上,实验室更多地使用了人员比对+标准物质、设备比对+标准物质、人员比对+加标回收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

2.4标准物质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4.1标准物质的购入与作用

标准物质是质量控制过程的重要物质,有效使用标准物质,可进一步增强质控效果。进行人员比对、设备比对、样品复测时,都可以用标准物质代替普通样品进行测试。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在进行结果评定时,除了可评定人员、设备之间相对偏差外,还可以向上溯源,评定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是否达到要求。目前环境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物质大部分可从生态环境部和中国计量院购入,但是市售的标准物质浓度有时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验需求,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只能通过供应商获得某一种或某几种浓度的标准样品,这时实验室应由质控管理人员或质量监督员根据实际需要,对标准物质进行稀释配制,但在结果评定时,由于配制的样品使用了容量瓶与移液管,原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与配制后样品的不确定度有稍许的差别。实验室应根据自己所使用的器皿重新进行不确定度的计算。

2.4.2标准物质的存贮与期间核查

实验室应尽可能购买有证标准物质[6],并根据证书上的要求进行样品的存贮。购置的液体标准物质按要求冷藏保存,并每天记录、监测冷藏温度是否异常。不当的存贮条件如温度失控会造成标准物质的提前失效。对于不能一次性使用完的标准物质,实验室应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若实验室无更高一级标准物质对其进行验证,可重现首次实验条件,并将实验结果与第一次结果相比较,如果偏差在方法允许的再现性范围内,或者测试值仍在标准给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可认定标准物质未因环境发生变化。

2.5成品试剂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除了标准物质外,有些厂家为了方便用户使用,会提供成品试剂或者试剂包供用户选择,这些成品试剂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质控风险并加以控制防范。例如使用流动注射仪分析项目时,通常需要配制多种实验试剂并进行超声处理,过程较麻烦。实验室自2019年起使用流动注射仪试剂包进行总磷总氮等分析项目的测试,但在2019年12月测试时发现,供应商提供的总磷试剂包出峰不正常,使用自配溶液进行测试,结果恢复正常。该事件发生以后,实验室加强了对成品试剂的管理,不定期地使用自配溶液与成品溶液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并确认检测结果是否超过标准允许的再现性范围。一些成品溶液还存在保质期限较短的问题,如现购置的成品氮氧化物显色液,保质期只有3个月,经常刚购入就面临快过期的风险。针对这种试剂,可以考虑每次实验前用固体试剂现配使用。2019年,实验人员分别使用成品显色剂与自配显色剂进行氮氧化物标准曲线制作,结果发现新配制显色液显色效果不低于成品显色剂。

2.6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6.1方式单一

实验室在制订质量控制计划时,应尽可能包括多种质控形式,避免以单一、简单方式进行质量控制。有的实验室会因外部质量控制压力较大而避免参与,反而失去了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2.6.2未及时增加质量控制频次

虽然年初实验室制订了质量控制计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新项目的投入或方法变更,应及时变更计划,对新项目、新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质量负责人在发现实验数据可能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情况时,也应该增加质量控制频次。

2.6.3未达到标准中要求的质控频次

生态环境部的标准中,大部分都对项目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制订质量控制计划时,首先应确保包含了所有标准的相关要求,再结合实验室具体情况进行增加。

2.6.4结果未进行有效分析与应用

质量管理人员应将质量控制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当发现质控图趋势异常时可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对于一些操作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可组织全员学习,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3结束语

质量监督、质量控制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环境监测过程中有效进行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可及时发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监督手段与控制方法也会日益改进,实验室各级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验室现状,选择合适的质控手段,不断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琳.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1):1-3.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编.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322-329.

[3]柴岚岚.浅析如何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58.

[4]张小琴,王斌,陆莉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建议[J].北方环境,2013(7):124-126.

[5]王凯.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应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5):61.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3

本文首先介绍了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三阶段划分,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人员、材料、设备的角度提出了三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

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一、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阶段划分

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可以依据时间节点,划分为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与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所处的施工节点不同,各自的质量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1、事前质量控制

机电工程施工开始前,对涉及质量控制的各因素的准备工作,称为事前质量控制。事前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重大质量问题,减少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时间、资金损失,因此,需要认真对待。要认真研读工程合同,明确施工质量要求,详细咨询监理方与项目业主,明确各项安装设备应达到怎样的技术标准、满足怎样的使用要求,这样才能为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提供清晰的目标与要求。要仔细审查设计图纸,可以组织项目经理、主管工程师与施工技术员共同讨论,审查设计图纸是否满足合同要求,是否存在设计失误及不满足标准规范之处,特别是有无超出施工队伍技术能力的设计,由施工技术员详细罗列设计图纸中的疑惑、不明确之处,并经主管工程师一一解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将总体质量控制目标,逐一分解,落实到施工的具体环节,落实到岗位的具体责任人,让质量控制有据可依、有法可行。要从人员、资金、设备、材料等各方面做足准备工作,如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严格控制设备材料质量、满足施工标准要求等等。

2、事中质量控制

机电工程整个施工阶段,与工程质量相关的过程控制,称为事中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应实现对中间产品、中间工序的动态监测,质量控制专员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比对工程质量参数与质量控制计划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并随时修正施工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对于特别重要的中间产品及施工工序,应由专人专项负责,并做好施工记录。应加强对大型、特种设备的监制,如电梯、防火门等具有特殊要求的公用设施,此类设施事关建筑安全,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监造,并加强质量审查。对于施工过程中,确因具体环境需要做出的设计变更,应严格审查并做好图纸变更记录,严禁个人未经授权私自变更设计意图。

3、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是对所有单项工程与工程总体的验收审核。事后质量控制阶段,应先由施工方进行质量自检,具体可通过采取单项检查与联动试车的方式,对所有机电设备进行逐一考核,检测是否满足设计标准,是否达到合同要求。施工方质量自检完成后,再交由监理方进行审核,具体审查机电工程是否满足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同时,可邀请项目业主进行体验,检测最终工程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以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对于上述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及时处置,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回访与保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机电工程施工方的服务水平与市场信誉。

二、当前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控制工作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的机电工程施工中,还存在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工作方法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层重视不足,质量控制工作局限在质量部门本身,无法在各部门间协调展开,质量控制工作无法从工程全局、全过程得到落实;项目经理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工程整体的把握不够科学,片面追求工程利润,无法从工程技术本身对质量给与保证;质量控制工作中,个人经验主义盛行,由于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详细的工作流程与考核机制,导致质量控制工作的某些部分需要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降低了工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2、采购部门质量把关不严格

良好的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是建立在机电设备与所用材料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机电设备与所需材料种类繁杂,供货商资质参差不齐,在采购过程中极易由工作人员的疏忽引发质量问题。同时,由于采购部门与设计部门交流不足,也极易出现所采购机电设备型号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此外,采购部门还肩负成本控制的职责,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相冲突的情况,由于部分施工企业过度强调项目成本,出现了采购部门为满足成本控制目标而轻微降低机电设备与原材料质量的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工程质量隐患。

3、设计标注含糊要求不明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部门图纸绘制不够规范,忽视细节处理,常常出现局部设计漏标及标注不明的情况,例如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的预埋件与连接点位置在设计图纸中往往没有体现,或者仅标注在电气图纸上,这就给施工环节带来了困难与疑惑。部分施工技术员面对此类问题时,感觉无关紧要,往往依据个人经验揣测设计意图完成施工,极易造成施工位置不准确、电气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机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4、施工操作流程不规范

由于施工人员标准化意识淡薄,在机电工程施工当中,尤其是面对特种设备的安装时,某些情况下并没有依据规范化的流程、工艺进行,给设备本身的运输、检测与后续设备的安装造成极大的不便。机电工程的多数施工操作,都具有标准化的规范流程,如大型设备的起吊、运输,如若未依照规范流程进行,极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也缺乏应对依据,会浪费大量宝贵的工程时间,也危及到入场设备的质量。

三、加强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

施工人员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审核与培训力度。首先,施工技术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原则,对于大型复杂的特种设备,应由具备施工资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安装,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消除不必要的人员安全隐患。其次,在组建施工队伍时,要提高技工在全体工人中的比例,只有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才能带来高水平的施工工艺,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此外,要定期组织对全体工人的技能培训,让施工工作中的新工艺、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快捷、保质的完成机电工程施工。

2、加强设备材料的质量审核

采购部门,在控制设备、材料的质量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采购部门应从源头上遏制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可以完善供货商信息管理,明确供货商资质,按要求采购机电设备与原材料,同时,在供货入库时,还应加强对产品检测证明、产品合格证明的审查,在供货入库后,还应不定期抽检,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及时处理,此外,采购部门还应加强与设计部门的合作,在采购前明确设备与原材料的具体采购要求,争取做到设备型号与材料材质完全适合工程实际需求。

3、规范施工设备与检测仪器的操作管理

在机电工程施工中,同样还会涉及大量的精密检测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精度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审核工作,因此应由专人学习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测量原理,并负责日常的测试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检测仪器的维护与保养,使仪器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总结】

机电工程施工是建筑行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机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安全与使用体验,因此应加强机电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同时,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机电工程施工出现了新的要求,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均应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升施工质量的控制水平,增强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施志慧 单位:广西恒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4

影响化学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的要素涉及实验室的各个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检测材料、检测方法和检测环境等方面。

1.1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是进行各项检测活动的主体。化学检测实验室具有高度专业性,CNASCL-10:2012要求实验室从事化学检测的人员应至少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化学检测工作经历;关键检测人员应掌握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和相关分析测试的数理统计方法,并能就所负责的检测项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工作态度以及责任心对整个检测过程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因此,实验室应制定包括检测方法、设备使用、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等在内的年度培训计划。检测人员必须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同一检测岗位至少有两位检测人员担任。实验室应定期评价检测人员的持续能力。

1.2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是检测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化学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懒性越来越强,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应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对于检测结果准确性有影响的关键检测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检定校准、使用维护、期间核查以及性能评价等资料档案,要制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编制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核查等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操作使用。凡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等,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或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量值溯源性和可靠性,已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要定期进行期间核查。

1.3检测材料

检测材料是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化学实验室的检测材料包括标准物质、试剂和气体等耗材。在购买和使用各种检测材料时,重点要考虑其纯度和有效期,标准物质还得满足量值溯源性的要求,必须是有证标准物质。实验室应制定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的购买、验收和存储程序,只有经检查或确认符合有关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在使用时,对配制的所有标准溶液和试剂均应贴上标签,并标识成分、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和有效期等必要信息。标准物质在使用期间应按计划定期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1.4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在选择检测方法的时候,需优先使用标准方法,并考虑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同一个检测项目,可以有多种检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的原理、使用仪器及结果表示不同,适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所用的标准,必须是经过确认现行有效的版本,标准应当每年委托查新,及时更新。所有非标准方法必须按CNASCL-01的要求经过方法确认后才可使用。

1.5检测环境

检测环境是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在化学实验室,经常面对的环境因素包括水、电、温度、湿度、灰尘和电磁干扰等,要确保环境和设施不会使检测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检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特别对痕量分析。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在电器的使用和防护上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保持良好的内务管理,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检测环境要求较严格的检测项目,必须按时监控并记录环境条件。

1.6其它

影响检测结果的其他要素包括样品和检测过程等。对样品而言,采集和加工时要确保其均匀性和代表性,制备时应避免交叉污染,保存时应选择合适的保存器皿、注意温湿度等要求。对检测过程而言,前处理的时间、分离的先后顺序、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拟合、试样的分析等对检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2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化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进行。

2.1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是基础。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人员对分析检测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实验室应采取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检测分析获得准确的结果。CNASCL-10:2012指出内部质量控制应包括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控制样品分析,与CNASCL-10:2006相比增加了空白分析和加标试验两个措施。

2.1.1空白分析

样品的检测结果应注意基体对空白的影响,降低空白值是提高准确度和精密度、降低测定下限的关键。空白涉及样品的玷污、损失和仪器噪声水平等,在化学检测中最易出现的是样品的玷污。减小和控制空白值应注重整个检测过程,严格要求试剂的纯度、器皿的清洁度及人员的规范操作。

2.1.2重复检测

因为化学检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同一指标进行分析时,一般需要进行重复检测,即平行样品的分析,从而判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只有当经过试验表明检测水平处于稳定和可控制状态下,才可适当减少重复检测频率。

2.1.3比对试验

内部比对是化学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实验室内部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化学检测比对的形式可多样化,如由两个以上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重复检测的人员比对,使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方法比对,使用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设备比对等。

2.1.4加标试验

加标回收试验是在试样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从所得结果计算加标回收率。通过加标回收试验可检验试验结果的准确度和了解操作过程中样品的损失情况。需注意添加的标准物质浓度水平应接近分析试样的浓度或在校准曲线中间范围浓度内,加入的标准物质总量不应显著改变样品基体。

2.1.5控制样品分析

控制样品分析是化学检测实验室另一种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室的控制样品包括有证标准物质、次级标准物质及实验室自制参考物质。应按计划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保证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还可考察标准物质的性状是否有异常变化、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量值是否准确等。控制样品应按常遇到的基体和含量水平准备,对定期进行分析的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可采用统计学原理建立质量控制图和控制限进行分析评价。

2.2外部质量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又称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指由外部的第三方对实验室及其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查的过程,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等3种类型。通过外部质量控制,可发现实验室在日常检测中较难发现的系统误差,以便查找原因、及时纠正,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溯源性和可比性。

2.2.1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是重要的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是对实验室能力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考核的一种方法。其结果是CNAL判定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技术依据,是评价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维持国际间认可机构互认的基础之一;能力验证的频次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匹配。实验室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国内的能力验证活动,以满足CNAS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要求且获得满意结果。

2.2.2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间比对是另一种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其目的往往不是直接用于满足CNAS能力验证的要求。比如,确认方法特性、为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赋值、支撑国家计量院间测量等效性声明等实验室间比对。实验室通过参加这些国内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获得统计分析的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实验室相关检测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寻找可能改进和提高的机会,达到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目的。

2.2.3测量审核

测量审核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验证计划,是参加者对被测物品进行实际测试,将结果反馈给组织方,由组织方将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评价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一种活动。测量审核通常是在两次能力验证计划之间且无合适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时,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能力验证活动,是认可组织、政府部门和客户评价实验室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3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一般包括年度计划的制定、质控计划的实施以及结果评价与改进等。

3.1年度计划的制定

年度计划的制定关系到质量控制活动的质量,有助于明确目的,改善薄弱环节。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检测人员的水平、工作经验、非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及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年度计划,计划还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3.2质控计划的实施

年度计划一旦制定,实验室就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不得随意取消。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当实验室的人员、设备、标准、认可范围或影响能力的其它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相应增加质量控制活动,并作为年度计划的补充。

3.3结果评价与改进

质量控制活动结果的评价和改进往往是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只有对每一项质量控制活动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分析不符合项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有计划地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提高,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同时在年终还要进行质量控制的总结,为第二年的质量控制计划提供指导。

4质量控制工作的注意事项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认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要鼓励全体人员主动参与,确保检测质量,完成实验室的质量目标。2)重视计划,内外结合内部质量控制是基础,外部质量控制是提升。因此,年度计划制定时要扬长避短,注意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结合,从而确保检测过程的受控,并证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科学评价,提升实力质量控制不能流于形式,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才能提升实验室的检测实力和水平,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才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

5结论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PDCA;质量控制

1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1.1质量管理的PDCA模型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不断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改进的动态控制过程,是以“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3阶段控制为基础的PDCA不断循环的过程,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在整个质量管理的循环过程中,以质量计划与目标控制为基础,通过不断循环、改进,促使施工质量持续不断地改进,并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新的质量管理循环中,通过新的PDCA循环,以达到更高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实现预期的质量管理目标。

1.2质量管理的层次结构模型

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层次结构模型,从宏观方面可分为措施质量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2个方面,从微观方面可具体细化分为6个管理层次,如图2所示。(1)质量检验。采用施工质量检验的质量管理方法,是质量控制最低层次的方法,主要通过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施工用原材料、外购件、半成品以及成品件的质量是否达标进行检查。(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即通过对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3个阶段中施工质量的严格监督与管理,进而实现对施工过程的作业方案、工艺技术以及材料设备情况进行控制。(3)施工总体质量策划。主要是指施工设计、施工计划中对施工质量标准的制定、措施控制、保障体系等。1)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总体策划时,应确保结合项目实际制订质量管理总体计划;2)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应结合工艺技术、机械设备等考虑质量管理的基本保证情况;3)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应有效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性,以免竣工交付后的使用过程中,因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质量问题。(4)施工质量培训。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施工质量管理理论、方法、标准、措施等内容培训,通过质量培训确保所有参建人员均能了解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方针,提升自身质量意识,并在施工中不断落实自己的质量责任。(5)质量标准体系。引入、贯彻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以不断健全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而为项目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切实保障。(6)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即TQM,是项目质量控制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最高层次,也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其重点在于通过贯彻客户满意、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与改进的原则,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

2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施工质量“三阶段”控制,即为“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质量管控。

2.1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质量管控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未动工前,对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的主动管控,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必要前提,也是PDCA循环的计划阶段(P)。在这一阶段,须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及规范要求,制订施工计划、方案及质量目标;其次分析影响质量目标可能偏离的因素,并制订有效的管控对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1.1编制计划。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编制周详的质量控制计划,为项目立项→开工→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的整个过程,提供合理可行的质量控制目标、措施与计划,并作为施工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文件。2.1.2制定措施。依照项目特点、法律法规,对人员配置、施工机械、物资供应、资金投入及施工工法等进行组织设计,对施工潜在的问题及难点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统筹考虑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五要素”,即“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如图3所示。并针对影响房建工程项目质量的各个要素,明确需进行改进的质量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作业计划;并针对各个质量影响因素,制订与之相应的技术措施与安全措施,并在施工中做好控制。(1)人员因素。技术与管理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与直接参与者,因此,参与人员的技术水平、实践能力、协调能力、责任意识等均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实践发现,由于人为而导致的质量事故占比达75%~90%,因此,唯有减少或杜绝人为失误,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质量。(2)机械因素。大型施工用机械设备如塔式起重机、升降机、外用吊篮、物料提升机以及试验用仪器设备等,是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设备,是施工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物资。其中,机械设备的先进与否,是否为最佳状态,是否安全可靠,是否规范操作等,均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须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对施工现场用机械设备、试验用仪器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状态等进行检查,并按要求做好相关设备的维修与保养。(3)材料因素。各类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等是工程构成的重要物资,其在工程投资的占比高达60%,因此,务必强化施工前的质量控制,严把材料审查关,加强对材料质量、性能、规格等各项参数的检查,并按要求做好相应材料的质量抽检,坚决杜绝一切不符合要求的施工材料。(4)方法因素。方法因素包括技术、工艺、检测等方法,其中,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因此,务必结合项目实际,全方位考虑施工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并通过对可行性的比选,制订合理可行的方案。同时,对施工现场部署、施工工法、质量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审查。(5)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作业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其中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等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直接因素。另外,结合现场实际,针对影响建筑工程的环境因素,制订合理的管控措施,并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施工操作规程,保障工程质量。

2.2施工中质量控制

2.2.1质量问题检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并从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五要素”,即“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入手,通过采用核查技术文件,质量标准现场监督;并利用肉眼观测(看、摸、敲)、工具量测(吊、靠、量)、试验检测(无损检测、理化检测)等辅助检测;以及质量统计、监理旁站、巡视检查等质量管理方法,对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判断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依照施工准备阶段制订的质量控制计划进行。例如,对建筑施工中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有钢筋品种、规格、级别、力学性能等自身质量,以及钢筋的加工质量、焊接质量等项目,检查其是否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要求,并对检查质量不达标者及时返工处理。2.2.2质量问题分析。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按照质量控制的流程及要求,组织相应的技术、质量人员等参加工程质量分析会,并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偏差、质量缺陷的原因。其中,对于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可采用“鱼骨图、排列图”等质量管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质量控制措施的制订提供切实保障。例如,在某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中,发现存在桩位偏差、桩心距偏大,以及挤密效果差、均匀性差等问题,采用鱼骨图对造成质量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

2.3完工后质量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产品的特殊性,施工中难免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质量缺陷,但关键是如何及时发现、妥当处置潜在的各类质量缺陷,并对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事前预防。对此,可在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采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模型,通过不断检查(C)、处置(A),对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纠偏、调整,进而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其中,检查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缺陷主要有3个渠道。(1)通过“三检制”的落实,即“自检、互检、抽检”发现施工质量缺陷;(2)通过质量检测评定发现施工质量缺陷;(3)通过监理方的质量检查发现施工质量缺陷。对于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质量缺陷,应结合前期制订的质控措施,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控制措施,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理。例如,根据以上分析所得的建筑桩基质量的问题成因,应编制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表,见表1。总而言之,对于发现的问题可通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分析不达标产品的成因,并通过主动控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后续施工中再次出现类似的质量缺陷,同时,结合前期制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不达标部分及时处置、调整,防止问题遗留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结束语

工程质量管理是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为达到某种质量目标,通过采取相关控制措施及工艺方法而进行的系统的管理活动。工程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工程质量满足业主方要求,对此,必须从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3个阶段进行管控,对潜在的质量问题做好防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做好控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做好及时处理,从而为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富佳.PDCA循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21(2):166–167.

[2]程国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控制要点研究[J].建筑与装饰,2020(14):81,86.

[3]张琳,刘静,周磊磊.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探微[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7,15(1):122–123.

[4]高匡宇.数理统计方法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市政设施管理,2020(2):40–43.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6

1.1质量评定

首先应通过定性指标外观鉴定扣分值的计算方法进行外观评定,这里要确定评委会专家权威性的权重,并建立定性指标外观鉴定评价标准,再由专家依照标准检验项目的外观状况,给出检验项目外观隶属于各个评价等价的分值。然后建立模糊Ⅱ级综合评定模型,步骤为:先提出各分项、分部工程权重的计算方法,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每位专家给出各分项、分部工程的权重,再综合考虑专家的权重,最终得出分项、分部工程的权重;接着建立模糊Ⅰ级综合评定模型对评定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Ⅱ级综合评定模型,得到最终的评定结果。据文献显示,影响该区域的桥梁工程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为施工阶段的质量把关,其次为人、环境等诸多因素。

1.2质量控制内容

依照质量评定结果,在该区域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检查承包人的施工与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技术方案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其次,要审定各种半成品的配合比和各种构件的试块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施工标准,对各部位的轴线、尺寸、标高和各种预埋件,预留口要仔细审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再次,审阅施工和安装记录,核定其签署预检记录和隐蔽检查记录,从而监督和控制好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最后,加强对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质量知识教育,加大质量控制力度。

1.3质量控制方法

1.3.1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施工原材料———水泥、砂、碎石各项性能指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对原材料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最后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测定,根据水泥活性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注意水泥受潮有结块时还要对混合料作强度试验。焊接钢筋前要做构件抽样调查,焊接时要注意施工顺序,焊接后还要进行外观检查并作刚度、强度及稳定性的检验。

1.3.2施工前的质量控制方法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了做好开工前的试验检验工作,组织好各种材料,准备好各种工具,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桥梁工程施工作业。首先,做好图纸的审核和组织设计工作,其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做好基础开挖、预应力张拉、压浆和桩基础及沉井施工等作业的质量控制与监督,并做好相关的审定和详细记录。在施工前还要安装好模板和支架,保证有良好的排水和防沉降措施。

1.3.3施工时的质量控制方法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生产机械、测量数据、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对施工人员的控制,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和加强管理来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施工中生产机械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以及施工进度;应保证数据测量准确无误,对于无法达到要求的进行返工整改,直到合格为止;对于施工材料要严格把关,严格审查施工材料单位合格证、营业执照,并进行材料质检,定期复查,做到完全符合标准。在施工时还要注意伸缩缝的施工质量控制,否则易产生跳车现象。伸缩缝内的杂物要清理干净,以确保梁体能自由伸缩;安装型钢时,要掌握好缝宽、型钢的平整度、直顺度及其与预埋筋的焊接质量;钢纤维混凝土的浇筑应掌握宁低勿高的原则,做到混凝土面一侧与黑色路面平齐,一侧与型钢平齐。

1.3.4完工后质量控制方法

在桥梁工程完工后须进行质量评定和验收,监理工程师可依据上述的质量评定方法及合同和设计图纸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分部、分项及单位工程依次进行质量评定和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同时还要注意采用必要的检查工具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重要部位改变时可摄影以备查考。此阶段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执行合同的规定和要求,按监理程序办事。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规定的保修回访制度可以对缺陷责任期的质量进行控制。

2建立桥梁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实例表明,如果要保证该区域的桥梁工程施工,除了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外,还需建立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网络,方能从根本上改善桥梁工程质量及其控制状况。为保证产品能满足设计规范与要求,承包单位质保系统要与监理单位质量控制系统有机联系,共同合作,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具备权威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等特定功能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质量监控过程中由国家法规认定认证,具有权威性。项目监理工程师,不仅要有静态的质量控制,还要有动态的质量控制计划,使质量始终处于计划控制状态。质量控制系统要有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和高新技术的检测工具,以及系统数理统计方法和规范的监理专用表格,以保证技术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可行。在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从上至下的质量监督网络,实行健全的监理制度和质量责任制。该质量监督网络要有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统一检测试验标准和统一的质量表。在实现对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时,要坚持工序质量控制,实行层层把关,强调工程各环节质量检查事先监控,主动监控,调动所有工程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做好质量监督的基础工作;同时推行质量否决权,采取经济手段控制质量的方法,召开工地例会,开展质量大检查,从而完善这个控制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系统。

3结语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7

一、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要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应成立控制小组,并确定该制度的负责人来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该质量负责人的责任是按照开发商的项目要求,编定具体的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人员进行实施和监督,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在遇到十分严重的质量问题时,要尽力组织小组研究解决问题,同时编写质量问题报告,上报上级部门。

二、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1)方案设计阶段。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阶段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以及产品策划定位后,再确定方案设计。所以,选择一个优秀的全程策划咨询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必不可少的任务。依据一些以往的工作经验,房地产开发商可以依照具体项目定位,择优选出几家有实力且有想法的的设计公司对项目进行量身定制,在设计前,让设计公司充分了了解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和产品策划定位的结果,设计公司根据以上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团队开展研讨会,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2)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初步设计的管理则更为严苛,要对确认的方案以及基础的技术指标细化,并且要对项目中的例如水、电、煤气、水暖、通风等基础配套设施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正,使其更具实用性和功能性,并完成项目的初步预算。(3)施工图设计阶段。该阶段的设计是在前两阶段的设计已经完成且通过审核之后展开的,在该阶段,要完成对具体设计的说明,要通过与建筑方面的专业设计进行深入的配合,确定工程项目施工的可实施性,完成项目施工图。

三、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施工现场安排质量控制负责人,对施工方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与设计环节相比,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施工环节的质量把控环节更为复杂,能否有效的进行控制,与施工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也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因此,首先,开发商应该做到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和施工方对项目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进行交底,是施工方能更加主动自觉地完成项目任务。其次,督促质量控制负责人及时的检查施工现场,令其配合管理,高质量的完成项目施工。检查的主要方面有:1)检查设备,根据合同,检查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是否达到要求,在可用性方面也要进行检查;2)检查人员,依据协议,施工配备的施工人员资历和条件是否合格;3)及时的检查在项目施工各阶段的工程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最后,对施工方要有有效地控制。

2、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案。

(1)要严格检查各个单项项目的开工报告。在施工之前,要质量控制负责人检查施工方提供的开工报告和施工的技术设计和进度方案等,审批合格才能开工;(2)彻底全面连贯的质量控制监督。在工程现场的质量控制负责人要对施工方的施工流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进行控制。主要是审核施工的原材料、使用设备、施工人员和其他等于开工报告是否相符;(3)遵循专业质量控制人员审批合格的技术程序和检查程序,施工方的自检人员在每个项目完工后进行自检,自检确认无问题后,上报专业质量控制人员进行检核;(4)专业质量控制人员应当抽样检测至少20%的工程,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测试,对不达标的的具体项目要勒令施工方进行修补或者返工重做。

四、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后的验收阶段,应采取分层次的验收方式:(1)分项验收。对于关键的分项工程,应该根据合同中的质量评级标准的要求,并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状况,按照质量等级要求检查,并测算出检验项目的合格率,确定出分项工程的质量等级,以确定是否合格可以验收该项工程。(2)分部验收。在分项工程的验收完成之后,按照分项工程的质量合格率,依据分部工程质量等级要求,可以确定是否可以验收。(3)完工验收。在前两步的完成的基础上,对前两步的验收进行统计整合,并且参考其他的质量评判措施作为参考,检验结构是否合理安全,各项功能在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能否配备齐全,以确认该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完成验收的最后一步。

五、结语

质量控制计划范文8

1.1仪器设备

选用医院在用的GE、飞利浦及迈瑞等品牌心电监护仪169台,且为分批购置,故为多个型号。

1.2检测仪器

心电监护仪的检测设备选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ESA620电气安全分析仪以及监护仪“三件套”,即MPS450心电模拟器、BPPump2无创血压监护仪测试仪以及Index2XL血氧饱和度模拟仪。

1.3研究方法

通过采用检测仪器设备对目前使用的心电监护仪的功能进行检测,评价其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和计算合格率,对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心电监护仪进行调整维修,通过目前的使用与调整维修情况,探讨心电监护仪的质量控制。心电监护仪的检测内容包括电气安全、血压、心电、血氧及呼吸5方面。

1.4评价标准

本研究中对检测结果的评价需符合国家标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14710—1993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医药卫生标准YY1079—2008心电监护仪以及国家计量标准JJG692—2010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检定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心电监护仪检测标准:①电气部分,接地电阻<0.3Ω,绝缘阻抗>2MΩ;②正常状态对地漏电流<0.5mA、机壳漏电流<0.1mA、患者漏电流<0.1mA、患者辅助电流<10μA(DC)、100μA(AC);③单一故障状态下对地漏电流<1mA、机壳漏电流<0.5mA、患者漏电流<0.5mA、患者辅助电流<50μA(DC)、500μA(AC);④心电偏差<5%,报警时间<12s,对“室颤”、“房颤”等病理状态能准确显示;⑤血氧偏差要求<3%。血压偏差<10mmHg。5项检测结果中≥1项即视为不合格;⑥呼吸检测功能的偏差与报警时间与心电检测功能的偏差与报警时间的要求相同。

2结果

通过对心电监护仪电气系统、呼吸系统、心电系统、血氧系统以及血压系统的检测发现,169台心电监护仪中136台合格,合格率为80.47%,检测不合格的原因多为报警时间超长。

3讨论

3.1不合格原因分析

心电监护仪检测结果显示,在169台中有136台心电监护仪合格,33台不合格,在5项检测中有1项或数项不合格。在电气系统的检测中合格率为100%,故心电监护仪在电气的使用上安全可靠。

(1)心电监护仪呼吸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呼吸频率的检测虽然较为精准,但是报警时间过长,超过相关标准中规定的12s。通过应用仪器的检测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对呼吸功能的监测发现,报警时间延长主要是因为仪器对呼吸的传导以及仪器的反应时间较长,经技术人员对心电监护仪进行反复的调试,仪器报警时间缩短至12s以内,但是有的仪器的报警时间仍然>12s。报警时间延长意味着对患者的抢救时间拖延,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就这一问题与厂家进行了沟通,为仪器本身设计的问题。

(2)心电监护仪血氧功能的检测显示,17台心电监护仪血氧不合格,通过使用仪器检测以及临床上的使用发现,血氧检测出现误差与患者的低灌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血氧的检测是通过血氧探头对脉搏的感知来完成,其灌注量较低患者的脉搏振幅会受到影响而变得较小,脉搏振幅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氧探头的灵敏度。使用新旧血氧探头做检测时发现,新探头检测时产生的误差会较旧探头小,有时使用旧探头检测不合格,而更换新探头后检测结果即为合格,故探头的使用时间与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在对低灌注的患者进行血氧监测时更换新探头可以提高检测的精准率。

(3)心电监护仪血压检测出现的偏差,主要与血压泵以及气阀老化有关,通常由于心电监护仪使用的时间较长造成,因为心电监护仪所使用的材质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会老化,也经常出现打气泵工作正常,充气、放气也正常,但不显示测量结果,检查发现此情况多与袖带、连接管或接头漏气有关,需要逐步排查。

(4)心电检测不合格存在问题主要是报警时间延长的问题,报警时间延长主要与仪器的设计有关,仪器对信号传导与反应的时间过长,导致报警的时间延长,如技术人员的调试不能将报警时间缩短至12s以内,则需向厂商获取技术支持。心电监护功能的检测与心电极片的放置有关,正确放置心电极片与心电监护显示“房颤”、“室颤”具有相关性。

(5)由于心电监护仪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的仪器,通常在比较危急的时候使用,为了避免突然断电给患者的监护带来影响,以及监护仪随患者移动需要便携的性能,心电监护仪均配有蓄电池。本次研究发现,169台心电监护仪中,电池电量可以维持监护仪工作>30min以上的仅有78台,监护仪电池可以维持监护仪工作10~30min的有43台,监护仪电池完全无功能的有47台。这与监护仪电池的保养不当具有直接关系。

3.2调修的方式

本研究通过对169台心电监护仪的检测发现,心电监护仪在测量结果上出现的误差,可以通过对仪器参数设置进行调节来使测量的误差减小,如果是由于仪器自身设计问题产生的误差,要将信息反馈给厂商,以便厂商了解自身产品存在的缺陷,在仪器更新换代的时候予以纠正,或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注意技术的改进。由于目前医院所使用的心电监护仪为多个品牌,受到维修手册资料不全所限,器械科技术人员调试仪器时其难度较大,因此必要的时候可请厂商工程师帮助调试,以使仪器的使用达到较好的状态。

3.3质量控制措施

(1)心电监护仪的质量控制首先从仪器的保养方面着手,而仪器的保养应从其购置后使用开始持续到仪器退出临床应用为止,新购置的仪器和临床中在用的仪器均需进行保养。由于医院存在突然停电、患者转换病区检查需要移动等因素,心电监护仪在出厂时均配置有电池,因此对仪器的保养包括电池在内。但在临床的使用中,心电监护仪多为交流电源,长时间使用交流电源将使电池的储电功能逐渐降低,因此要定期对电池进行充电、放电,以维持电池的储电功能。此外,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各项功能,包括机器的检测结果是否有偏差,对于仪器的偏差则应及时调整。对仪器的检修应有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测,以保证心电监护仪在使用时功能完好。每次在对仪器进行检修的时候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检修的日期以及检修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为仪器日后的检修提供依据。

(2)对心电监护仪的保养和日常使用也至关重要。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心电监护仪达到预期监护效果的有效保证,故要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清洁方法,仪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以保证仪器使用后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功能。

(3)在对心电监护仪设备进行的质量控制中,以戴明循环(PDCA)管理的方法已被普遍认可,并在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中得到了应用。PDCA循环管理中的“P”是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定期的维修与检测,检测后的结果记录以及维修后的质量验收等;“D”是指将计划实施,也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C”是指对指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了解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结果;“A”是指调整质量控制方案,通过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了解质量控制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对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调整,然后再实施评估。通过PDCA循环管理来不断的改进、完善质量控制措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