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年度总结范例

质量年度总结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PDCA思想;培训程式

一、引言

为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突出[1],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下简称“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构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流程实践模式,增强教师培训吸引力,提升培训质量是摆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组织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李新发提出了依据不同教师需求建立分层分类的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2]。赵俊梅指出要基于系统培训,关注成果转化以增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吸引力[3]。李响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4]。杜鹃在现代学徒制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应用了PDCA循环思想[5]。一般认为,PDCA循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并完善[6]。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践过程中,学者较多聚焦在培训课程的质量保证、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未能提出动态的逐步完善的培训流程实践模式以形成长效机制。中职素质提高计划是系统的动态工程,培训项目需要可持续开展,培训时间的有限性和受训者的能力差异决定了项目实施者必须重视培训过程的长效性和持续改善。本文基于PDCA思想构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整个培训组织工作按照计划(plan)、实施(do)、监控(check)、改进(action)顺序进行,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各环节,形成环环相接,不断向前运动的循环机制[7]。同时,借助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并举的措施,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规划、具体实施到返岗研修的全过程中,实行全面的监督、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促进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实现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程式动态完善。最后,对比最近两个年度的参训学员综合评教指标,验证了本文提出的PDCA循环改进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的有效性,以期对部级、省级及校本培训提供参考。

二、中职国培项目培训面临的挑战

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实施流程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如何达到教育部、财政部设置的中职教师培训目标任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诸多学者提出了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实践经验与探索路径,但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实践中仍面临种种挑战。(1)培训项目时间紧培训面授周期一般为两周,如何合理设计教学计划,编排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中职国培培训效果。(2)涉及的干系人多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多方面项目干系人,包括参训的全省各地中职教师,教学部门、网络与技术中心、后勤保卫、财务部门及分管的学校领导等。一个培训项目一般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和项目执行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通常为分管领导,负责统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执行负责人一般为承办部门领导,主要任务是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标专业和预算金额开展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包括科学拟定培训方案,精心组织方案实施,配备保障服务体系等。网络与技术中心负责机房管理、设备调试、网络保障等;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施等工作;一般还配备一定比例的教务人员跟班导学。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势必影响培训的实施开展。(3)培训的需求高好的培训实践模式必然要建立在教师的参训需求之上。工作负担、生活压力等因素促使教师对培训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性差异需要培训实践者还要关注培训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培训的面授周期短,但是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参训教师的“长期需求”,由于行业的发展,持续获取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是“动态需求”,如何融合“动态需求”和“长期需求”也是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的一项挑战。(4)培训成果应用方式欠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旨在促进培训成果应用和转化,切实提升参训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促进培训成果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应用和转化,但目前培训成果应用方式欠缺。

三、PDCA思想在中职国培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既要对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又要结合区域、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其培训目标主要分为理论认知、技能培养和成果应用等方面。为应对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面临的实践挑战,本文将利用PDCA思想构建以培训目标为导向的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改变以往单线程流水式培训模式,为中职国培提供一条循环改进的实践新路径。

(一)计划阶段(Plan)

PDCA的计划阶段是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实施要求,考察学习提高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经验,组织专家论证会对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基于上一年度参训教师的问卷,提炼群体普遍共性需求基于本年度参训学员训前线上问卷调查,对参训专业技能需求、参训方式、参训期望获得等进行调研,确定培训目标、研讨实施方案,确定线下授课+线上研修的双线模式。确定方案后,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培训计划是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功实施的前提。制定计划时要求:(1)不仅要明确培训目标、教学任务还要精选培训专家团队,保证教学质量。(2)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如制定中职国培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职责、学员管理制度、网络与技术中心支持服务规范等,形成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管理制度体系。

(二)实施阶段(Do)

PDCA的实施阶段指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培训活动,完成培训任务。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实施需要牵头部门来组织,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有效衔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培训质量。项目实施进度的安排是否合理,决定了能否在培训周期内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拟定培训目标[8-9]。该阶段包含了培训硬环境和软资源建设:(1)根据审批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启动培训的程序性工作,对机房、后勤、支撑软件平台模块进行统一申请和分配;(2)依据教学计划和实训安排,完成教学任务设置;(3)专业培训专家团队开展线下培训教学活动,设计实验项目、执行教学任务、开放课题训练等;(4)录制线下课程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研修,免费提供专业相关课程资源,解决教师的长期培训需求。

(三)监控阶段(Check)

PDCA的监控阶段总结培训执行计划的结果,并与培训目标进行对比,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该阶段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来监控每个阶段的培训成果:(1)培训执行方案科学合理,符合以培训目标为导向;(2)培训的成效评价要有成果,包括实验项目的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成果的可视化呈现等;(3)培训教学任务要认真执行,对培训课时数、参训出勤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等进行统计分析;(4)对网络研修课程资源,教师答疑、作业批改等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监控检查确定培训目标的完成与否,保障培训任务的顺利圆满实施,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打造良好的培训口碑。

(四)改进(Action)

PDCA的改进阶段主要是对培训计划进行改进,对监控结果和评价总结进行反馈、整改和处理,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培训管理制度,对监控结果和评价总结进行反馈、整改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品牌效应的目标。PDCA四个阶段涉及主体职责及监控指标参见表1。总之,将PDCA的思想贯穿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在计划中实施,在实施中监控,在监控后改进,形成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良性循环改进模式。

四、PDCA思想的应用效果分析

以我校承办的2018年度和2019年度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具体实施后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2018年度培训仅采用线下授课方式,包含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2个专业,学员综合评价优秀率见表2。2019年度我校承办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制作与设计3个专业,采取了线上结合线下双线培训方式提升了参训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参训满意度。分析2018年度学员评教综合评价数据,为方便对比,取两个专业的优秀率的平均值,得到评教结果为93%。2019年度三个专业学员综合评价优秀率见表3。比较看出,2019年度评教指标综合满意度较2018年度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分析发现,2019年度,在计划(plan)阶段,调研学员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总结上一年度培训经验,结合网络研修模式,将培训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克服了时空限制,极大满足了学员迫切的技能提升愿望,学员的综合满意度大幅提升。在培训实施阶段,将现场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反复观摩;在监控阶段,根据测评结果,实时调整教学方法,调控教学节奏,同时开通网上答疑模块,切实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员培训参与感与积极性,提高了学员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效果。

五、总结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2

【关键词】项目管理;培训;运营管理;事业部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训成为企业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将在提高培训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培训市场的发展要求,纵向管理层次多,横向涉及部门多,必然导致培训运营管理效率低,培训效果不明显。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项目管理方法已经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培训运营管理中,通过目标优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等,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提高培训管理的竞争优势。

1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对项目及资源进行管理,实现项目目的的管理模式[1]。项目具有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柔性、创造性的特点,同时,项目管理面向成果,基于团队的工作,可以提供跨职能部门的、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2]。项目管理包含五大组织过程,包括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和收尾[3]。它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质量、进度与费用的协调控制。本文拟探讨如何将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培训运营管理中,实现对培训运营及培训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等进行全流程的动态管控,从而达到提升培训运营的质量和效益目标。

2培训机构应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项目管理为培训全流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培训业务的运营管理包含培训业务规划、培训业务目标制定、培训市场拓展、培训项目实施、业务进度管控、业务成果(收支结算、文档入库)收尾等全流程的过程管理。同时,对培训业务较小单元的培训班管理来讲,也是包含培训需求调研与确认、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师资甄选与匹配、培训班务实施、培训收支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全流程管理环节[4]。因此,在培训管理领域中,无论是培训业务的运营管理还是单个培训班的管理,过程管理及过程目标实现都尤为重要。项目管理中的五大组织过程管理为培训的全流程管理提供了清晰实用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方法。借鉴项目管理理论思维及技术方法,能有效地聚焦培训管理中每个过程交付目标的动态管控与实现,能遵循培训管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培训管理的进度、质量、费用都掌控在预期的计划中,从而实现培训管理的目标,提升管理效益[3]。

2.2培训运营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

行业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培训业规模呈现递增趋势。以G学院为例,如图1所示,2018年实施培训班3940期,较2011年2036期,增长93%;如图2所示,2018年参加培训人数28.8万人,较2011年的13万人,增长121.5%。培训班与参培学员数量的快速增加,印证培训市场需求旺盛。但是,随着培训规模和培训人数的增加,部分培训运营管理问题逐渐突显:较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管理组织较混乱、管理手段较单一,阻碍了培训业务的运营效率[3]。因此,借鉴项目管理成熟的方法,对培训业务面临规模化发展所需的高效运营管理意义重大。

3培训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3.1培训管理的属性

培训具有项目的基本特性,一期培训班的运作可以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实施和管理;培训业务运营也可以按项目全流程进行管控。具体而言,培训具有目的性,一期培训班的目标可以就某一主题展开培训,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培训业务运营的目标可以是实现预期的业务发展经济效益,并追求客户的持续满意等。其次,培训还具有一次性,一期培训班就是一次性的任务,有始有终。再次,培训具有独特性,每期培训班都有自己的培训时间、目的,有不同的实施对象,不同的培训方式[5]。最后,培训具有整体性,每期培训班都是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到检验培训效果结束。

3.2培训项目管理的优势

培训运营过程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强。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项目经理和团队的共同努力,有计划地配置培训资源,严格按照质量、进度和成本的预定计划,进行培训项目管理,这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出现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保障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3],同时还能够优化运营流程,快速整合内外资源,提高培训项目规模化运营效率,实现培训管理目标。

4项目管理在培训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4.1构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

一般培训机构较多采用的是矩阵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成立的跨职能部门的机构,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同时存在,但是矩阵型组织结构存在双重领导,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职能部门之间容易发生矛盾,项目组织成员不易管理等缺点。鉴于此,以G学院为例,该单位在总结各类项目组织结构优缺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身业务特点及实际情况,大胆实施组织变革,创新性地采用培训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按市场客户划分各个经营单元,确定其经营目标,配置相应资源,开展独立培训业务运营。其他职能部门按照职责支撑事业部的工作,按照内部协作关系,进行内部结算[6]。校领导作为战略制定层,统管企业运营战略、财务、人事,事业部为战略执行层,在校领导的指导、监督下实行独立运营,提高学校整体培训业务盈利能力。

4.2采用培训项目的全流程管理

4.2.1制定培训业务管理规划

在培训业务运营中,培训业务管理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G学院为例,首先,根据学院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三年培训业务发展滚动规划”,将学院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转为具体的、可描述、可量化的短期业务发展目标。同时,每年年初制定培训业务整体年度经营计划,明确各事业部的经营指标,包括收入、成本、利润等,制定季度/年度KPI绩效考核指标、年度市场拓展计划、年度产品开发计划、年度资源配置计划等业务规划,清晰地指引着全年的培训业务运营管理过程。同时各培训事业部迅速承接落地年度业务规划,对其业务环境、客户需求、渠道合作、项目产品四要素开展SWOT分析,进行分解指标、分配资源、搭建团队、调研市场、设计方案、投标应标、合同签订等管理动作,并投入全年的业务实施管理过程中。

4.2.2组织培训业务实施管理

培训业务实施管理过程,重点是各事业部按其市场拓展计划通过调研、投标等方式动态地从市场不断获取培训订单,并按照订单要求进行培训项目的全流程管理。以G学院为例,各事业部聚焦月度、季度、年度业务进度目标,以业务订单为项目单元,快速组建项目实施管理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培训助教、培训后勤支撑等团队角色,整合人力、物力等培训资源,完成培训订单包括需求确认、方案策划、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归档等工作。同时,针对培训规模化的业务实施管理,G学院结合培训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自主设计开发“培训业务管理系统”[7],实现从商机管理、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关闭以及财务辅助管理、质量管理、学员管理、师资管理、产品管理、数据分析等培训项目全流程的信息化集约管控。

4.2.3执行培训业务过程控制

培训业务过程控制主要包括业务预算管理、业务质量监测、业务风险管控、业务绩效考核。以G学院为例,业务预算管理从学院、各事业部、各业务团队都严格按照年初预算目标进行进度对标管理,及时做好所有培训项目的收支匹配管理。业务质量监测是按照年度质量计划做过程监测,包括培训服务巡查、培训项目的质量满意度调查以及不合格项整改管理。业务风险管控包括规范管理、效能监察、采购管理等系列制度。业务绩效考核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从战略层、执行层、应用层进行分类考核,覆盖所有部门、团队、个人,从业务指标、管理指标、个性化指标到日常管理,指标清晰且量化,操作性强。

4.2.4完成培训业务收尾管理

培训业务收尾管理重点强调业务的闭环管理,包括文档关闭与财务关闭,以及业务绩效考核的执行与应用。以G学院为例,每期培训班都有清晰规范的收尾管理,包括培训班收支匹配的财务关闭(指客户结算、业务开票、业务到账、业务报账等落实完成)、培训班资料归档关闭(指开班通知、合同或中标书、采购审批、培训策划书、培训班学员及授课信息等资料逐一提交归档)。培训运营的收尾管理按年度运营目标开展,首先检查全年培训班都完成了其对应的财务关闭及文档关闭,其次再进行年度预算目标的整体对标核算、激励考核以及评估总结,并最终编制当年的业务经营评估报告,分析成效与不足,提出来年的业务目标与发展计划。

5结束语

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培训管理中,一方面采用培训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按培训市场客户以及业务类型进行划分,独立经营。各事业部经营权利更独立,响应客户需求的行动更快,更有利于促进培训业务的拓展。同时,事业部的经营成效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干事的激情和活力,事业部制之间形成良性业务竞争,更有利于培训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采用培训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按项目管理标准管控培训实施过程,不仅确保培训过程中交付成果的质量实现,更确保了培训业务规模化运营的高效运转。事实证明,G学院经过多年的培训业务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培训服务能力,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培训品牌不断提升,推动了学校的培训业务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波.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张忠义,李森林.培训工作中的项目管理[J].继续教育,2006(8):16-18.

[3]曹军武.项目管理在培训中的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4]黄艳春,黄嘉佳,王晓琳,陈筠.浅谈项目化管理在培训工作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6(6):130-131.

[5]李松玲.项目管理在培训机构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4(5):56-57.

[6]李路路,沈丁.某航天企业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变革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50-55.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3

在院办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计划管理,通过建立“计划—分解—执行—督查/督办—反馈—考核”循环机制,推动医院各项工作任务和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以及院办管理工作能力。

关键词

计划管理;院办;行政工作

计划管理是医院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医院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1]。医院办公室(院办)作为医院的综合办事机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检查督办和内外联系工作,在院长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各临床医技等科室之间起着承上启下和协调作用。其政务、管理、服务的质量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院部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实施。院办在行使职能中,通过建立“计划—分解—执行—督查/督办—反馈—考核”循环机制[2],有效准确地把院部的决策贯彻落实,提升职能部门执行力。

1计划管理架构

1.1分类

考虑院办工作性质,计划管理的节点分为2类,一类是以职能部门为节点,以医院年度工作任务、月工作任务、院行政查房、院早交班会议、管理培训、院行政总值班等全院性的工作为核心内容,收集和反馈院部决策的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以提升职能部门执行力。第二类是以院办自身为节点,以文件起草、公文收发流转、各种行政会议安排、会议记录、信访、接待参观安排等院办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科室履行职能的能力。

1.2管理模式

依计划管理节点的分类,管理模式亦分2类。以职能部门为节点的管理模式和以院办自身为节点的管理模式。

2计划管理的运作

以项目性工作任务为核心,由院办牵头负责计划管理的运作,包括计划、组织、实施、督办、评价等,统一运作,统一管理。

2.1目标

根据医院年度工作任务,以及年度项目性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评估的、有时间期限的总工作目标,并根据管理层次如部门、人员,将总目标逐级分层,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

2.2计划

工作目标确定后,院办围绕总工作目标从策略、程序、规划、规则等内容编制总计划书,拟定相关工作制度、工作实施流程、考核细则、工作进度时间分配等。依工作重要程度,由院办主任审核审批,或决定是否递交院领导审核审批,或提请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各职能部门根据部门目标制定计划,交院办汇总。院办自身的工作,由项目负责人、具体操作者分别定出个人实施计划。

2.3执行

组织参与工作的人员就已定的计划、相关工作制度、工作实施流程、考核细则等内容进行培训,按照工作进度时间的安排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形成书面材料,并反馈给院办汇总、分析。

2.4督查/督办

全院性的工作,由院办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考核小组,对职能部门工作进行督查/督办、考核。通过行政办公例会、专项工作会议、行政查房、书面材料汇报、文件承办单等形式进行督查/督办。院办自身的工作,由院办主任或授权副主任根据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项目工作进行跟踪督办核查,对未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进行强调和督促。同时,督查/督办中注意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及时汇报院领导、及时反馈,作出指导或处理意见,保证工作的推进。

2.5总结与评价

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工作的布置、实施、督查/督办,以及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回顾、检查计划期内各职能部门、项目工作成果以及院办自身工作情况,分析计划与实际实施执行情况的偏差,找出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案例

3.1“年度工作任务”计划管理

年度工作任务是一项全院性的工作。年初,医院的年度工作计划经过院职代会讨论通过,院办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市卫计委下达的目标任务等起草全年工作任务分解计划,包括年度目标、目标完成时间、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细则、督查/督办方案等,经院办主任审核后送交院领导审核,同意后提请院长办公会讨论,审核通过后将目标任务分解到职能部门、临床和医技科室。各职能部门制订任务完成时间进度安排表,交院办统一汇总,便于督查/督办。各职能部门分别于每周、每月向院办报告1周重要工作、部门月工作计划、部门月工作完成情况,院办形成1周工作计划安排表、院部工作计划表、院部工作计划实际完成时间表,并向院领导报备。同时,院办以定期专项督办、院行政总查房、院行政例会、半年工作总结等形式就工作的进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中出现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及时与职能部门反馈、沟通、解决,并向院领导汇报。年终,各职能部门上报工作总结,院办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细则进行检查考核、评分,考核得分交经改办实行奖惩。

3.2“院长接待日”计划管理

“院长接待日”是我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三环节“整改落实、建章立制”阶段所建立,是院领导与全院职工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院办负责具体操作。根据国家有关信访工作的法规,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实行计划管理,建立了院领导来访接待日制度、年度院领导来访接待日安排等,提前1个月进行院领导来访接待日公示,由院办工作人员接受预约登记,负责填写职工来访预约登记表。接待日当天,院办负责信访工作的人员将填写好信访人姓名、性别、科室、职务、职称等基本情况的职工来访登记表交给接待领导,由接待领导记录信访情况,并作出信访批示。院办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填写医院职工来访交办单,院办主任作交办意见,交承办部门承办。承办期间,院办定期了解承办进展情况,实行跟踪督促。最后,院办根据承办情况作信访结案小结,并报院领导审核后存档。

4体会

近年来,由于我们在院办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了计划管理,在具体的工作和任务的贯彻执行过程融入“计划、分解、执行、督查/督办、反馈、考核”循环机制,推动了医院各项工作任务和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及时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院办和各职能科室之间逐步形成一种合力,让院办在各职能科室中处在“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引领并带动着中层执行力的不断提升。院办自身工作人员的综合协调、沟通等管理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李萍 单位: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4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专业年鉴;项目管理;流程控制;质量控制

权威的专业年鉴是记录各行业工作基本状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是行业从业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必须倚重的资料。专业年鉴的出版过程环节繁多,项目囊括范围广泛,且基于年鉴一年一鉴的规律性,其出版时间的安排和内容的统筹必须妥善有序,各环节紧扣且资源集中。可见,专业年鉴的编辑出版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项目进行流程管理,其与项目管理流程极具契合性。

一、专业年鉴与项目流程管理的契合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年鉴即汇集截至出版年为止(着重最近一年)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工具书,逐年出版,其一般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文章以专业年鉴为研究切入口,尝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以期为专业年鉴的编辑出版提供参考。专业年鉴是年度各专业领域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年鉴的普遍属性,即“系统性、记述性、区域性或专业性、全面性、年度性、资料性”[1]。专业年鉴一般由权威机构主办,在权威机构的组织和协调下,建立年鉴编辑部,组建供稿单位,确定特约编辑和编辑出版,其从工作流程到人员配备以专业性为依托和统领。专业年鉴的出版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积极地将各行业广泛运用的项目管理方法落实于其出版过程。从项目管理目标的分解到项目时间的控制,再到项目组织机构的优化,最后到项目内容的质量控制,专业年鉴出版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标准控制、优化流程,确保年鉴的专业性及其实施的完整性、延续性。从现代项目管理学角度出发,项目根据目标可划分为一系列的阶段,通过运用专门或者复合化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管理和整合各项资源,从而实现设定的目标,并再校验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差距,为下一周期的项目目标输入新的参考元素,使自身不断规范、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不同阶段、不同的时间节点。简言之,专业年鉴的出版任务繁重、工序繁多,与项目管理存在不少契合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效实现专业年鉴的质量控制,并能把控年鉴的出版项目内容与时间进度,促进其高质量出版。

二、专业年鉴的标准化流程控制

项目管理的基础是项目阶段的划分。每一个项目需要根据项目目标,按照准备、实施、收尾三个阶段,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和限制条件,进行精准的阶段细分,优化项目流程。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专业年鉴项目实施阶段的划分,界定专业年鉴出版的项目流程模块,以期对其他年鉴出版的项目控制提供参考。

(一)准备阶段的流程与节点—重视供稿单位的配合

要想专业年鉴的出版有条不紊,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在准备阶段做好相关统筹。一般在每年年初,年鉴编辑会议召开,启动该年度专业年鉴工作。年鉴编辑会议基本由年鉴主管单位组织召开,会议内容主要总结上一年度年鉴的得失,同时召集各供稿单位的负责人就新一年度年鉴工作的开展提出意见与建议,并根据各行业的形势变化以及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针对专业年鉴的栏目设置、内容选择、编校质量等方面,探讨更适合专业年鉴发展的具体方案。约稿是年鉴编撰工作的中心环节。约稿包括准备约稿函、年鉴大纲、编辑规范要求等内容,年鉴编辑部需要尽快向供稿单位发出约稿文件。每年的约稿内容既有常规设置,又富有变化。约稿文件的准备则是年鉴整个项目的开端,通过对上一年度专业年鉴的总结,明确新一年度的年鉴大纲设置以及供稿单位的工作职能,经过积极筹备形成正式约稿文件。同时,该准备流程需要供稿单位积极配合。供稿单位是年鉴内容的提供方,明确供稿单位的任务分工,明晰年鉴出版的重点,才能确保年鉴出版工作顺利开展。在一般情况下,供稿单位较为稳定,但供稿单位的联系人员会有变动,且各年度年鉴收集的流程也存在差异,无法避免暂时没有明确供稿单位的特约编辑,以及不同的人所提交稿件的习惯、文风不同等特殊情形。因此,在约稿过程中,年鉴编辑部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方式,探求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例如,近几年,“年鉴的微信工作群”建立,辅助了传统邮件、电话沟通等联系方式,促进了年鉴出版工作的开展。目前,不少专业年鉴采取发公函的形式传送约稿文件,使供稿单位做好工作归口管理,较好地提升约稿的效率和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年鉴供稿工作并非每个供稿单位的必要工作,因此,年鉴编辑部应尽量将年鉴约稿工作做到细致、体贴。除了发送约稿函和编撰要求,年鉴编辑部还要进一步分解约稿的栏目,罗列每个栏目的具体要求,制作约稿清单和明细。这样做是为了对年鉴出版进行标准化管控,明确各供稿单位的内容设置,节省供稿单位信息筛选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约稿效率。此外,年鉴编辑部也要及时跟进供稿单位对照约稿明细所提供的资料,为后续的年鉴出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阶段的流程与节点—协调多方打好质量战

年鉴的实施阶段主要指稿件进入编辑出版流程。整个实施阶段需要项目负责人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整体把握项目,调配各方力量,积极投入年鉴的出版流程,确保年鉴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在约稿后,年鉴编辑部需要定时通过邮件、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跟进稿件情况,了解各供稿单位稿件准备的进度。即使年鉴的体例相对稳定,供稿单位也基本稳定,年鉴编辑部也需要持续地关注稿件情况,随时争取供稿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在年鉴稿件齐全后,年鉴编辑部需要对稿件进行“三审三校”,严格把好出版质量关。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年鉴一般是由主管单位作为统筹单位来开展工作的。在整个出版流程中,除了与主管单位进行请示与沟通,年鉴编辑部还必须在年鉴审校结束时,根据稿件情况撰写送审说明,提请主管单位需要重点审核的内容。一般主管单位会从全行业的发展角度进行审核,把握专业年鉴的政治方向,并提出具体意见。对此,年鉴编辑部要积极落实主管单位的意见,同时征求各供稿单位的意见,并调整稿件,最后待主管单位确认书稿无误后才能付印。在年鉴的出版过程中,年鉴编辑部还要确保年鉴的客观性和专业性,避免年鉴收录一些主观性论述,甚至夹杂隐性或者显性广告,从而有损专业年鉴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收尾阶段的流程及节点—细节决定成败

年鉴的收尾阶段主要包括年鉴样书发放、稿费统计分发及营销。其中前两项工作一般由专人统一跟进与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年鉴收尾阶段的所有工作需要年鉴编辑部从细处着手,增强供稿单位的出版服务体验,进一步维系与供稿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但是,鉴于年鉴编辑出版的传统运作模式,年鉴编辑部大多以印制完成提交至主管单位为年鉴出版流程的结束。然而,专业年鉴作为工具书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需求者,做好专业年鉴的市场营销和推广,精准定位目标读者,才能发挥专业年鉴的出版价值。因此,年鉴编辑部应当将年鉴出版工作延伸至发行环节,充分发挥专业年鉴的社会价值,助力行业的发展。专业年鉴的出版过程积极汲取项目管理的精华,从流程优化的角度来看,年鉴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阶段、不同的时间节点,有助于对年鉴的质量控制提出明确要求,提高专业年鉴编辑出版的工作效率。

三、专业年鉴的质量控制

(一)栏目的稳定和优化

专业年鉴内容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内容单薄,表现形式单一;二是内容结构不合理,记述重点不突出;三是条目编写不够规范[2]。该观点较为准确地阐释了专业年鉴内容质量的结构性通病。专业年鉴的栏目设置就是其“骨架”,要保证栏目设置的稳定和内容的正确,体现完整性和关联性,年鉴既要具有反映各行业年度发展变化的综合性、全面性的概述,又要具有预测性的理论前瞻,做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还要注重数据、条目的延续性和可比对性。同时,专业年鉴的栏目设置应尽量不大幅度地修改体例,避免所有的信息失去参照值。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回应社会的需求,年鉴编辑部需要与年鉴主管单位以及各供稿单位积极沟通,在大栏目的小分支上进行内容整合或者增加小分支板块。此外,在每年的年鉴编辑会议上,主管单位会从行业大局的发展方面对专业年鉴的栏目设置提供专业指引,各供稿单位也会从实际可行性方面对专业年鉴给出切实意见,为专业年鉴的出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编校质量的保障和提升

编校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越来越重视图书编校质量,每年都组织开展图书质量管理的专项工作,加强质量监督与检查。专业年鉴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合作完成,其编制出版遵循木桶原理[3]。年鉴的编校质量主要指编辑、供稿人员和校对人员对年鉴“血肉”即内容进行“调理”,通过“三审三校”,严把质量关,降低差错率,保证年鉴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并从流程管理和人员配备等方面保障其出版。年鉴编辑部要紧紧围绕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图书出版编校质量的标准和要求,紧跟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在科学收稿的前提下,采取多项措施,保证专业年鉴的编校质量。第一,年鉴编辑部要从源头上把控专业年鉴的稿件质量,与各供稿单位密切沟通,保证稿件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是,年鉴收录的文章要具有专业代表性,不能传播与各行业专业年鉴不相关的内容。第二,年鉴编辑部应组建稳定而强有力的编辑队伍,加强年鉴出版的“三审三校”。编辑需要拥有一定的编撰经验,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熟悉专业年鉴的体例结构、编撰要求和特定术语。同时,年鉴编辑部应就专业年鉴内容的编校规范实行“台账”管理制,及时针对每年年鉴出版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并定期对编辑队伍进行编校内容的培训,更新年鉴内容的编校规范,使编辑的编校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年鉴编辑部还应积极发挥主编、副主编的能动性,组织多方力量对年鉴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第三,年鉴的主管单位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尤其侧重对年鉴的整体架构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年鉴的出版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总之,专业年鉴编校质量的保障和提升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三)封面设计的包装和加持

图书的封面设计是图书的形象包装,是读者对图书感知的最直观印象。图书封面设计作为视觉形象,需要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满足对图书内容的形象表达,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目前,出版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年鉴的出版也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其封面设计需要具有专业意识和精品意识,不能忽视专业性的体现。其开本的选择和封面的装帧设计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在市面上,可见的专业年鉴基本采用185mm×260mm的成品尺寸,由于专业年鉴内容较多,字数也相应较多,所以采用此开本形式能体现专业年鉴的厚重性和专业性。同时,专业年鉴作为案头翻阅用书,具有工具书性质,其封面装帧应采取精装形式,且年鉴一年出版一册,其设计风格不应过于花哨,要具有规模性和体系性。此外,专业年鉴的封面主要设计元素和颜色都应以稳重和端庄为考量,选取与各专业产生共鸣的色调和设计元素;其书脊要突出年度设计,既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又体现整体风格一致性和专业性。例如,《中国知识产权年鉴》封面设计主要选取每年十大科技事件的关键图片,凸显该年鉴的科技感和创新性。

四、结语

专业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涉及面广、出版流程长。在实践中,专业年鉴出版要利用项目流程管理的有效工作方法,保证年鉴的按时保质出版,并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各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同心协力。年鉴编辑部要建设年鉴编辑工作编委会,从组织上保障年鉴出版工作的主动性,争取主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第二,良好的运作机制。年鉴编辑部要将项目管理流程的方式方法融入专业年鉴的工作出版机制,紧扣年鉴编辑出版工作日程和时间节点,精确划分工作阶段,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第三,细致工作、密切配合。各供稿单位需要做好大量细致有效的供稿工作。只有这样,专业年鉴才能履行好记载各行业年度常规工作的职责,突出相关行业的年度大事、要事和新事,为各行业相关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实现并扩大专业年鉴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武星斗.论年鉴属性[J].中国地方志,2015(12):44-48,64.

[2]许家康.再论专业(行业)年鉴内容质量控制要领[J].史志学刊,2017(01):76-81.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6

1.1培训需求

各岗位员工根据“岗位培训大纲”要求,将培训需求分解为不同的、相对稳定的培训项目,并对培训项目规定所属的培训方式、主要内容和培训学时,形成个人年度培训需求,各处室领导根据明年工作安排对个人年度需求进行初步修改,然后提交部门领导再次审查,经部门领导确认后,部门培训工程师将个人相同的需求进行合并,形成部门年度培训需求。个人年度培训需求应包括以下方面:(1)员工所从事岗位的基本安全授权培训要求;(2)岗位授权培训要求及员工需增强的岗位技能培训需求;(3)核电站调试、运行、大修和退役(国内核电站暂不涉及)经验,以及同行之间的经验反馈;(4)监管机构评估、同行评估、公司自查等下发整改行动项中与人员培训相关的要求;(5)岗位职责发生变化时,对应改进人员的知识和技能;(6)国家核电法规及标准修改后的新增需求。各处室及部门对个人培训需求审查原则包括:(1)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2)根据处室人员初始培训和再培训要求,综合考虑培训实际、培训条件以及工程进展、调试计划、大修安排等情况进行筛选;(3)根据公司归口管理的原则统一考虑公司内部相应的培训需求,如兼职消防员培训由消防处考虑,外聘人员或承包商人员由归口管理处室一并考虑;(4)培训项目必须包含相应的培训费用预算(包括但不限于:授课费、教材编写费,等等)及其计算方法。

1.2年度培训计划

各部门将培训需求提交至培训部,首先,培训部根据培训需求所属的师资来源,将需求分为外出培训、外聘教员、部门内训、自学、公共培训等类别;然后,培训计划管理工程师逐条审查每项培训需求,与各部门培训工程师进行核对确认,删除多余需求,合并相同需求;最后,对所有培训需求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编码,汇总明年培训费用形成预算,经公司培训审查委员会审查确认,由公司总经理签批后形成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培训部对需求的分析、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1.3个人年度培训计划

根据国家法规要求,每个核电站人员均需要编制《人员培训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应列举每个核电站人员应接受的培训项目及其计划安排。各岗位人员认真对照公司分布的年度培训计划,将自己将要参加的培训项目筛选出形成个人年度培训计划,按期参加培训。

1.4月度培训计划

各部门根据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编制月度培训计划,具体执行当月培训任务。各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就无法当月实施的项目提出延期、取消申请,延期项目需提供新的可执行时间,取消的项目需提供正当理由。培训部将各部门月度计划汇总后,增加培训部统一管理的公共培训项目后,生成公司月度培训计划,无需对各部门月度计划进行审查。

2计划实施

2.1岗前实习

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在完成基本的入厂培训并分配至各部门相应岗位后,为取得授权,在拟授权岗位上进行的培训。部门领导为新员工指定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具备指导新入职员工开展工作能力的培训导师。培训导师与培训工程师、学员上级领导,参照相应岗位培训大纲,共同为新入职人员制定岗前实习计划,岗前实习计划应涵盖对应岗位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并根据具体考核措施对新员工定期考评,使其达到培训计划要求。

2.2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1)课堂培训:是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应认真控制和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以便及时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应借助于授课、讨论、角色扮演、评论和汇报会等培训方法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必要时,应使用文字资料、幻灯片、音像资料、计算机、微缩模型和过程模拟手段(比如,过程模拟软件)等培训辅助器材和材料来支持课堂教学。(2)实验室、模拟体:利用各类实验室、模拟体开展的操作培训。对于那些必须快速和熟练完成但不能在实际的设备上进行的培训,应当提供培训模拟装置进行实地培训,培训模拟装置所在的实验室或厂房应保证实地培训满足工作环境要求。培训模拟装置应尽可能是1:1的。(3)模拟机:主要指运行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在模拟机开展的操作培训,涵盖:正常运行工况、异常运行工况、事故运行工况。通过这种培训,可以使核安全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机组状态下应采取的措施。(4)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指利用公司培训信息系统等开展的在线培训,主要进行一些通用性质的管理类培训。(5)员工自学:可不采用集中授课方式,但在任何情况下受训人员均需要接受培训教师或导师的考核。

3监督管理

为确保培训计划能够高效实施,必须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对计划完成率、培训考核通过率、日常培训纪律、专兼职教员授课满意度、培训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海阳核电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独特的“培训检查监察”体系,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在培训工作中执行相关法规、标准、程序的情况和在岗培训执行情况,总结培训工作中的良好经验和不足,对各部门培训情况采用百分制进行量化,提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培训检查监察,监督各部门按照培训计划和培训程序要求有效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督促培训监察行动项的落实,推广培训活动中的良好经验,使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满足系统化培训方法(SAT)的要求,持续改进培训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检查监察方式包括日常对公司某一培训活动的检查,对公司各部门的季度培训监察。

3.1计划完成率

培训部在每个月底汇总各部门培训工程师反馈的月底计划完成情况,计算出年度计划截止当月的执行率,并将月度计划完成情况报送公司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如果低于目标值将对责任部门进行考核,同时,根据未完成培训项目的数量在每季度监察报告中扣除相应分值。对于因现场条件不具备、缺少培训资源等客观因素导致培训无法按期开展的情况,责任部门及时联系培训部,提出培训延期申请,重新核算计划完成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建设,海阳核电培训管理体系以趋于成熟,近几年的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完成率均能达到93%以上。

3.2培训观察

培训部教务管理人员及各部门管理者通过查阅公司月度培训计划,得知培训项目实施日期和地点,随机选取某项培训进行观察,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缺勤、迟到、早退、睡觉及玩手机等现象进行记录,培训部监察人员收集日常违纪情况,在季度监察报告中扣除学员所在部门对应分值。培训纪律决定了培训质量,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管理,以便员工养成良好的培训习惯。

3.3季度监察实施

季度培训监察在每年的3、6、9、12月下旬组织进行,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包括:监察前准备、监察实施和监察总结。监察前准备:在监察开始前一周,培训部发出培训监察通知,将监察计划安排、监察内容和要求提前告知公司各部门,各部门提前统计本部门季度培训情况,填写《部门培训情况统计表》。监察实施:培训部相关人员组成监察小组,按照培训监察计划安排,开展培训监察工作。监察总结:根据培训监察中收集的信息和统计数据,编制季度培训监察报告,总结培训工作完成情况,推广良好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形成监察结果与行动项。培训检查监察包括以下事项,根据培训实际可适当增减:(1)部门年度、月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2)部门员工个人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完成情况;(3)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4)部门组织公司公共培训项目情况;(5)部门员工参加公司公共培训项目情况;(6)部门员工基本安全授权情况;(7)岗位培训岗位授权情况;(8)部门直接管理承包商的培训和授权情况;(9)部门承担培训教材的编写情况;(10)兼职教员授课情况;(11)培训记录形成及归档情况;(12)培训监察行动项完成情况。

4总结

核电站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制定及管理措施有以下优点:(1)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得到保障:培训计划从员工需求出发,依据采用系统化培训方法(STA)编制的岗位培训大纲,为员工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机会。(2)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经过部门和公司的筛选整合,将相识的需求统一管理,组织集中培训,节省了培训资源和成本。(3)培训效果好:成熟的监察体系促使培训计划完成率较高、培训纪律较好,能让员工在同样的时间段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培训效果。相比其他行业,核电站的培训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局限:(1)对培训计划管理工程师素质要求高:培训计划管理工程师需要熟悉全公司各岗位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有效筛选培训需求,判断哪些工作短缺可以通过培训得到解决。(2)需要大量的培训管理人员维护监管体系的运转:核电站一系列的培训管理措施均建立在大量的人力基础上,缺少了大量的管理人员(含各部门培训工程师和教员),管理措施难以执行,从而无法保证培训效果。

5结束语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7

关键词: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一、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我校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在广泛调研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工艺特点,充分考虑教学过程需要,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Unity3D引擎,开发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建筑电气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主要包括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镀锌钢管安装、管内穿线、配电柜安装、配电箱安装、电缆直埋敷设、桥架内电缆敷设、灯具安装、开关插座安装、接地电阻测试点安装、接地极安装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模拟那些“看不见、进不去、摸不着、难再现、小概率、高污染、高风险、周期长、成本高”等现场实践教学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线上线下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创新研究

1.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设备工程系经过数年的积淀与修订,对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梳理了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重新构建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了课程内容,实现了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保证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

2.构建第一视角的高仿真、高交互虚拟仿真数字化实训平台

通过构建仿真工作场景、虚拟情景和人物角色实现高度数字化仿真实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第一视角、全景漫游,把更多的操作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去看,而是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看到或操作到的知识点的反复训练。

3.搭建了有效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平台

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场的建设,为我省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虚实结合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教学、实训和考核提供了平台,加快了全省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助力我省职业院校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4.搭建了土建类专业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平台

通过软件开发,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开发出高质量土建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因素,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是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岗位起点取胜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建立并且日渐成熟。

三、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质量诊断与改进探索与实践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是我校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模式更是新生事物,需要专门开展教学组织模式与评价机制的研究。我们在边进行理论探索,边进行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一套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思路。借助虚拟仿真系统强大的后台记录能力和评分系统,提炼出了学生线上学习、实践操作及考核的所有轨迹和成绩。通过对接我校质量保证执行平台,加大对数据的分析和治理,课程建设团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诊断改机,授课教师重点关注线上线下教学信息,比对目标设定值与实际值的差异,进行预警研判。

1.虚拟仿真课程建设考核性诊断改进

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团队按照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分解年度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任务目标、标准、预期效果和保证措施,按照月度进行仿真课程建设自我诊断与改进。各院部按照课程建设年度计划和课程建设方案,对照课程建设目标和标准实施季度阶段性评审,做好信息反馈,确保课程建设年度任务顺利完成,实施课程建设年度考核。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分解课程建设年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学运行检查,诊断年度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及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完备性,不断进行改进修正,完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标准审核制度及课程教学运行检查制度,撰写完成《学校课程建设年度诊改报告》和《学校课程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总结展示全校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

2.虚拟仿真课程教学剖析考核性诊断改进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状态,提高课程标准达成度及教学过程满意度。学期末,课程主讲教师运用课程标准达成度(即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符合的程度)及教学过程满意度作为课程教学主要检测依据,充分考虑教学督导信息反馈,进行课程教学剖析诊断,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改进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等。课程主讲教师撰写《课程课堂教学诊改报告》。学期末,各院部通过校本数据平台分析结果对课程主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考核,对课程教学测评成绩较低的教师实行约谈、停课学习,提交反思报告等制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岳井峰.建筑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9).

[2]苗晓琦,杨频.构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提高中职护理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5(11).

[3]岳井峰.基于互联网+Unity3D技术的建筑类虚拟实训场设计与应用研究[J].居舍,2018(10).

质量年度总结范文8

【关键词】患者满意度调查;医院管理;应用价值;管理质量

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服务能力,医院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面对的是各类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服务能力不足会增加医患、护患纠纷风险,同时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形象[1]。患者服务满意度能够直观反映患者对治疗护理服务主观感受,鉴于当前医院管理期间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较低等相关问题。本文结合我院医院管理中应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前后的相关资料,为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度医院管理中未采取满意度调查,我院2018年度医院管理中重视患者满意度调查与应用。从不同时间段随机抽取1000例患者实施研究。2017年度:男性529例、女性471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2.48±6.03)岁。2018年度:男性533例、女性467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52.45±6.06)岁。护理人员共有5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0.15±5.82)岁;职称方面:护士长1人、主管护师7人、护师12人、护士30人。学历:28名大专、22名本科。不同时间段护理人员未发生改变,两个不同时间段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护理人员资料满足可比性(P>0.05)。

1.2方法。2017年度:根据我院常规医院管理以及护理管理制度实施日常护理。2018年度:医院管理过程中重视《患者满意度调查》,使用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价,调查内容包括语言仪表、服务态度、就诊环境、接诊流程、护理操作以及意见建议等。每个月对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汇总,针对存在问题以及患者提出的问题给出整改管理措施,比如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开展“微笑服务”等;优化就诊环境以及住院环境;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关怀,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对不同护理操作做好耐心解释。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①不同时间段护理投诉率;②医院管理水平评分,包括语言仪表、服务态度、就诊环境、接诊流程、护理操作,按照1~5分五级评分法予以评价,分值高对应管理质量高。

1.4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完成数据分析,管理质量表示为x-±s,t检验;护理投诉表示为(n,%),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投诉情况比较:2017年度,1000例患者中有15例投诉,投诉率1.50%;2018年度,1000例患者中有1例投诉,投诉率0.10%,差异性分析χ2=12.348,P=0.000。

2.2管理质量评价:同2017年度相比,2018年度对应的语言仪表、服务态度、就诊环境、接诊流程、护理操作等评分显著提高,P<0.05。

3讨论

患者是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同患者在疾病类型、文化层次等方面有差异,这些都对医院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护理投诉风险,同时还会影响医疗服务机构的社会形象。当医疗服务机构出现纠纷的情况下,可直接影响医院外在与内在形象。常规医院管理过程中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造成部分问题长期存在,整个医院管理过程缺乏动态性管理与信息的及时反馈,致使医院管理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群众抱怨颇多。患者满意度调查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则能够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及人为关怀,通过调查问卷有利于掌握患者对医院管理以及患者在享受医疗服务过程的实际感受,并能够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2]。医院通过收集患者满意度调查,能够动态性掌握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的肯定以及发现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满意度调查能够反馈出医院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比如通过对护理人员培训,帮助护理人员在参与护理服务过程中,能够尊重患者,并重视语言交流技巧的使用,进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不良就诊环境进行持续性环境优化。满意度调查问卷还能够促进医院管理的持续跟进,通过后阶段满意度调查能够反映出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3]。结合研究结果数据分析,通过在医院管理中加强患者满意度调查,患者投诉率从1.50%下降到0.10%,证实了医院管理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不同护理人员对应的语言仪表、服务态度、就诊环境、接诊流程、护理操作等评分也明显提高,进一步凸显出患者满意度在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同蒋国莲学者文献研究结论高度一致[4]。综上所述,医院管理中重视患者满意度调查,能够有效降低护理投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藏素梅.病人满意度调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名医,2019(7):225.

[2]林灯述,余丽花,冯静.分析患者满意度调查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4):12-14.

[3]程茜,刘辉.患者满意度管理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管理,2019,17(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