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例6篇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居老师说"教学六认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的确,"六认真"既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标准,也是反映一个教师工作热忱和态度的风向标。我们只有做好六认真工作,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要做到并做好这几个"认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非得投入十二分的热心、爱心、专心、耐心、决心才行。下面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设计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有效训练,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要有讲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可以分层次,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也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欲望。我们要控制作业的总量,提升作业的质量,拓展作业的形式,统一作业的批改,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批改作业首先要做到及时、认真、细致。及时认真细致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同时更能及早地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批改作业后除了给学生打等第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不同的激励性的评语,以此给学生指出不足,或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学习。同时教师工整地批改也能给学生起学习示范作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1.关于识字教学

1.1巧联想,识汉字。低年级学生擅长形象记忆,引导学生通过汉字字形和直观画面的对比,寻找相似点,也可以记住汉字。比如在学习“燕”字时,由于这个字笔画较多,识记、书写起来有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燕子的形体图片和“燕”的字形,就可以进行形象识记:“廿”是燕子的头部;“口”是燕子的身体;“北”是燕子的翅膀;“肭”就好比是燕子的尾巴。

1.2做动作,识汉字。有些汉字,如果通过动作表演让学生读准字音,明辨字义,识记字形,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打、拨、踢、扛”等字,让学生做一做动作、读一读字音、说一说为什么“踢”是足字旁,而“打”字就是提手旁,学生就会记得非常牢固。

1.3变魔术,识汉字。识字教学中,教师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这样识字真有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变字魔术的游戏。先找出几个简单的字,然后让学生加一两笔就能组成新字,看看谁变得最多。比如学生根据“日”字,变出了:田、旧、旦、白、电、目、由、申等字。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汉字。

1.4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复习这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退的。所以,在学生经过强刺激并正确识字后,还得进行间隔性的再现。否则,必然会遗忘。复习是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必由之路,也是避免和减少遗忘的途径。小学生对字的记忆只是处于表面现状,如果不及时进行巩固学生就会把学过的生字忘掉。从表面上看,复习只是学习的重复,但这种重复和初次学习时大不一样。进行复习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比初次学习时要高得多,而且通过“温故”还可以得到许多新收获。对于新学生字的运用,除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外,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巩固作用。因此,识字教学中对于旧知识的复习和对于新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什么时候进行生字的巩固练习比较恰当呢?王维老师在研究中指出,从时间上说,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一般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强化比较合适。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必要的复习,使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否则,如果遗忘已经开始,很多字词学生忘记了,那么这样的复习只是重新学习而已,无强化认识可言。巩固识字什么形式为最佳呢?从再现的形式上说,应力求丰富多样。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第一小学在做相关研究时,采用及时巩固与定期检测相结合。每天的早课抽出十分钟时间对以前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课余时间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教师进行抽查,回家后由家长检查,真正让学生记住所有生字。学校每月都要对学生的识字情况进行检测,主要形式有百字认读,即把100个单个字拿出来让学生认,并用所学生字编成儿歌或小短文让学生读,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校也定期在课改年级举行识字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生字的掌握。实验证明,复习对于识记和记忆生字非常重要。

2.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表述清楚,明了易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应注重互动性与交际性,所以在表述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表述清楚明了。首先确定口语交际的主题,主题一定要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联,让学生头脑中有说话的内容和思路。教师要明确教材在口语方面的训练要求,根据相应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说的方面,口语交际要注意循序渐进,应让学生在能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的基础上,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具体生动一些,继而发展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有条理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教师根据口语表达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清楚明白。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园地四“我们的小制作”时,如果让学生凭空说的话,则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甚至连语句都不通顺,但是让学生自己边做边说,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根据自己动手制作的顺序说出来,不仅能将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且语句会很通顺。

3.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育是心与心活动的交往,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3.1教师的情绪常常能起到左右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及充满感情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描述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

3.2幽默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是一种智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学生以启迪。小学语文教师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巧妙地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而乐于学习,可以使学生由机械模仿变为心领神会,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幽默地纠正学生的过错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使其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1)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4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笔者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的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朗朗读书声中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呢?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别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才能避免那种“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认真,却收效甚微的重形式而轻实效”的现象,进而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因此,深入分析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探讨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评判标准,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的有效发展来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1.学生的体能是否得到了有效发展

无论体育课程怎么改革,发展学生体能都应该是体育课程目标永恒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实状况下,发展学生体能就显得尤其重要。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练习可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学生的体能是否得到了有效发展,理应成为评判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2.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争议颇多的一个话题。有学者提出要“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也有学者修正为“淡化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实际上,运动技能的教学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较为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明确指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因此,运动技能的教、学、练及学生的掌握情况,是评判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3.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

从“思想品德教育”嬗变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变化,同时也赋予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新的内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来看,体育课堂教学确实具有其他文化课教学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也是评判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

1.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以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为基础的,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要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执行能力是首要因素。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学校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具有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心态而不得过且过,真切领悟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不因循守旧,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满足于现状,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应该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大培训的力度,明确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变革培训模式,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加强新课程的学习,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著名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è)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地规划教学的过程,它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就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而言,主要是指如何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客观的教学条件,恰到好处地制订好各种教学计划。其中,尤其要重视课时计划的编写,因为它是水平计划、单元计划和学期计划在课堂教学中的最终体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时计划的格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是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在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到”。教学内容的选用要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既要注重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造,也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误入“淡化运动技能的误区”。新课程强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意在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过,各种教学方式都可能有利有弊,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等合理选用教学方式,才能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有效教学必须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体验。

体育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要及时转变师生观,树立“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三是要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也势必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实践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无论是体能的发展还是运动技能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直接参与身体练习来实现,即使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通过在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达成的。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绝大多数时间用于体育实践活动,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练习密度,把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练习和锻炼,练习主要侧重于运动技能的学练,锻炼则主要侧重于体能的发展,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

3.发挥期待效应的激励作用

期待效应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正向期待所能产生的积极效果。教师的期待效应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进步的动力,能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视而不见,没有激励、没有赞扬、没有肯定,学生就很难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与进步要及时进行正面评价,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可以简单地竖竖大拇指;可以是一句“你真棒”,也可以说“再努把力,你肯定会成功的”;可以具体指出学生进步的地方,也可以让学得好的学生出来展示展示。

(三)课堂教学的反思策略

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止步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的巧妙实施,还应延伸到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在不断反思与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教学反思具有不同的形式,如反思随笔、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等;反思内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和再教设计等。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看,反思内容应该着重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和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厚德. 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宋军、刘权、邓艳艳. 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构建[J]. 中国学校体育,2008(2):32-33.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

新课程目标确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体育教师也正是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尝试进行体育教学的。然而,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体育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繁琐、外界干扰因素多、使教学效果思想不易集中等特点,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谈谈看法。

一、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培养学生人格品质为核心,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我校生源差,学生学习起点低,素质不高。我认为,他们并非智商低,而是缺少情商、信心和成功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要通过教学观念方法的完善和改变,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形成不断追求成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过程。现今体育教学一直沿用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系统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近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体育教学就是要求“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要追求成功的“快乐”和“高兴”,更重要的是追求成功的过程,通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坚强、自信、勇敢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如在选择田径跑的项目时,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宜选择过长的项目,并且不宜让学生进行枯燥、单调的跑,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贴烧饼、”“捕鱼”、“抓小偷”或者“接力比赛”,这样的选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激发运动兴趣

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富乐于教。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失去生机,缺乏活力。就像我们所说的 “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应注意是否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师生角色要变换

教学过程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复习课、练习课、游戏课放手让学生组织。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同时自锻能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2.教与学的转换

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例如,在学习新教材时,让学生先行主动预习新教材,谈谈自身体会,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上技术指导点拨,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巩固提高。如跳高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试跳,并以游戏形式组织学生练习,让学生边“玩”边“学”,自主练习。此时,教师应相机行事,灵活点拨,把学生中的优缺点结合起来,组织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引导他们对正确的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