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方法范例6篇

有效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方法范文1

一、让学生爱好学习数学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好数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而学习活动也自然就成了数学课堂的主要活动。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一改传统的角色,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开展活动性的教学,能使学生耳目一新,而且教师角色的转换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他的这一论断,恰恰说明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者是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再引导他们求知,这样的教学活动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

二、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常言道:“由生到熟,而熟能生巧。”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一样。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能力。笔者所采用的是卢仲衡同志依据九条心理学原则编写的练习题,练习本中题目体现了思维技能的训练。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让他们从中总结解题思路、方法与步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掌握初中数学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鉴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差别,对各类学生在做题的数量和难度上要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做法是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也可安排一些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习题课。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不仅弄清路程问题的基本解法,克服了畏难情绪,还培养了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结论进行缜密的整理、开创性思考,提炼形式、概念、定理、公式,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再提高,进一步探究。探究过程: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逻辑推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和经历发明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心理情感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升华他们探究的能力。

三、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掌握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思维。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学科,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不断地浸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这里谈一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方程的思想。在解决习题时有转化的思想,在讲授新课时更有转化的思想。

四、依托新教材灵魂实施教学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教材有了很大的修改。初中数学新教材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

1.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3.新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借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教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运用教材。

有效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排球;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16—01

一、排球教学的讲解法

讲解法,即通过使用语言讲授的方式直接交流,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的任务、内容、要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讲解排球技术动作,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排球动作的讲解必须要详细,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该项运动的最基础组成,这是学生感知教材的开始。教师运用讲解法要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讲解要简要、生动、形象化,明确讲解的内容、范围、要点;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教育意义;讲解内容要正确,要符合学生的实践情况;讲解要通俗易懂、精简扼要;讲解要富有启发性;讲解时机要适宜,效果要好。

2、方法灵活,激励学生 要求是通过口令和提示,有效地指挥学生练习,及时评定学生动作,以激励学生进行练习,也让学生尽快发现错误,进行纠正。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用“默诵”与“自我指示”等方法来激发练习的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提高练习效果。

二、排球教学的参照法

模仿是中学生的天性,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再参照去做。中学生也处于个性张扬、敢于创新的时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为教学所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示范法 与讲解配套的教学方法是示范,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讲解应结合运用,使直观与思维相结合。排球教学时的示范可以是徒手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为有球示范。示范时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邀请或点名学生进行配合示范。只有老师的示范规范优美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能感知所学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形象。教师每次示范位置要有利于全体学生进行观察,可用正向,侧向或背向学生进行示范。一般采取两列横队相对,教师和配合示范的学生在中间进行,提高示范的效果.。

2、阅读法 现代教学不一定都要老师讲,很多时候可以请学生看书面材料。这不仅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多媒体的引入成为教学重要方法之一,如图片、幻灯、录像等演示技术动作,这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和完整的技术概念。由于教师示范动作速度快、时间短,学生往往不能观察全面,时间久了也容易忘记。对于关键的技术动作,可以多次观察慢动作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方面都是传统口头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排球教学的实践法

虽然在前一过程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是调控动作的依据,但这时因为认知和动作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与抑制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常常出现心里明白但做不出来,或时而做对又时而做错的现象,知觉范围狭窄,注意分配差,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控制动作。排球教学的实践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比赛。比赛的主要特点是有“竞争”因素,参加者的情绪高昂,使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机体的机能能力,也最大限度的把所学到的技术动作表现出来,从而加强身体练习对机体所起的作用。

1、设置适合中学生的比赛规程 虽说排球比赛是一项集体项目,但真正参与的时候却是几个人的比赛,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比赛形式进行改革,达到大部分同学参加比赛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比赛形式不仅更加有趣,而且也增加了要赢得比赛的难度,对于各班级的排兵布阵更是一个挑战,最主要的是能够实现全员参与。比赛有输有赢,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比赛观。

2、比赛队员组合形式多样化 比赛队员组合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掌握排球比赛的技术和要领。如:每学年举行教工年级之间的排球比赛,让学生按年级组织联队参赛,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一方面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到老师的经验。

3、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 排球比赛中,裁判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中学排球比赛裁判多是老师担当,如果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担任裁判的机会,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通过实践,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排球裁判,做好裁判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判罚时机精确、判罚手势准确;经常模拟比赛,锻炼和提升裁判员在比赛中的临场应变和心理承受不怯场的能力。多方位全面提升裁判员能力,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高水平举行。

有效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学生 教师

传统教学中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理念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钝化。大多数师生重视程度不够,以“副课”对待,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历史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变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教师良好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初中历史在学生心目中可谓是一门受冷落的课,大多数学生兴趣不是太高,劲头也不是很足,望“史”兴叹,难道历史知识真的与人的成长没有用吗?我看未必,关键是现在历史课处于“副课”地位,再加上农村专业教师不多,多数由其他课的教师兼职,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方法陈旧,不注重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良好形象,引不起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甚至很厌烦,历史课逐渐便成了“休息课” 。

根据以现状上分析,我觉得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根本还在于不喜欢我们历史任课教师。如果历史教师知识丰富,博学多才,课堂上尽情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再加上一些欢声笑语,学生能不喜欢历史课吗?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引导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等多种社会功能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是前提,是基础。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很火,有位中学历史教师纪连海不正值得每位教师学习吗?他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这位教师在背后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别人流连游戏和游玩的时候,他在注入新鲜血液。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中学生思想单纯,阅历肤浅,做事爱走极端,更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尤其是历史教师更要借助历史上的众多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引导,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洗礼,从而树立学好历史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的真谛

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一言堂”为主,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新课程则强调师生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彼此尊重。这种理念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敢想敢说,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变换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设计中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活动的环节,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自己的活动,切身感受历史事件蕴含的真谛。例如,教学《商鞅变法》一课,可以采取演历史小品剧的方式,由同学们自己扮演历史人物,如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等,让同学们亲身模仿,通过人物语言,概括归纳,分析讨论,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和历史知识竞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能巩固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

当然,真正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极力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角色,要注意使自己努力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切不可因一点小事伤害学生自尊心,显示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其实,历史知识本来就是比较灵活的,不追求某种标准化的唯一的答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见解,鼓励创新。

三、把历史与现实结合,缩小学习历史的心理差距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毕竟是远离现实的一个个事件的组合,相对现在来说看不到、摸不着,这种特点对中学生来说显得抽象难测。因此,在历史学习中自然的产生距离感,尤其是年代越久远的,国外的更加明显,这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影响历史教学的效果。

怎样才能消除这种距离感呢?我认为应增加历史课的现实性。例如,学习《美国的独立》一课时,可以介绍置于美国纽约自由岛的“自由女神像”的由来,还可以介绍美国的星条旗的含义。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能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还有前面提到表演历史剧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从而逐渐消除对历史的畏惧感和陌生感,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有一种由然而来的亲切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历史毕竟是学习过去的事,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几千年的历史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历史只有联系现实,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学习中,我们不妨把很多历史遗迹联系起来,通过真实的观看体味历史的真实场面。比如,学习秦始皇其人时,联系秦始皇兵马俑感受秦国的昌盛。历史可以抹去,但这些真实的遗迹永不磨灭。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真实的历史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愿挖掘喜欢简单了事,只要是历史总会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万里长城”、“故宫”、“颐和园”、“圆明园”、“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都是伟大的祖先的点点滴滴的付出和成就。历史是抽象的,但这些遗迹是真实的,只有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学习历史。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越久远越陌生,对有些内容教师也难以通过传统手段讲清。有时,越讲学生越晕乎,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南泥湾”革命歌曲,让学生感受当时陕北“好江南”的情况,然后通过引导,很容易理解当时的种种困难。再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的“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再播放“拒绝 、远离毒害”的纪录片,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这些内容可谓抽象,仅靠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看影片、听歌曲,相关知识迎刃而解,且记忆深刻,终身难忘。在课堂上气氛活跃,把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愉快参与,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总之,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性地提高须从教师自身做起,经常充电,扎实备课,在教学中更新理念,学习先进教育手段,只有把历史与现实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国荣.解读新课程.

有效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古诗教学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有效教学方法范文5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全面地对比了“严肃性”的课堂教学以及轻松性的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意外地发现后者的教学效果更加惊人和有效。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和愉快,学生学得也十分轻松和有效。我认为既然学和玩结合在一起后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从而快速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阐述玩与学相结合的教学理论依据

“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我简单地凭借教学经验得出的,在小学生的很多表现中体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适宜性。那么,我们就来全面地分析其理论依据。

1.小学生所处的情趣特点依据。小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动的阶段,他们的儿童天性还体现得很强烈。在这个时期,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一颗强大的好奇心,对各种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其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体育教学环节要能够从学生的情趣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加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让学生在欢快的训练中掌握体育知识,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2.小学生所处的身体素质依据。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旺盛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骨骼拥有很大的韧性,很容易弯曲和变形;他们的肌肉力量却很小,耐力较差一些;心跳频率较快,肺活量也很小,负氧能力较差,很容易感到疲劳等。这些身体状况都表明小学生不易于做大量的、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否则不但不能够收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还会给学生身体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玩和学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体育课堂富有弹力,确保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快乐地玩耍,进行适宜的、高效的学习活动。

3.小学生接受能力的依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处于最初级的状态,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讲述过多的知识,即使教师讲解得十分透彻和明了,学生也不会全部地记忆和掌握。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和质量,而是要从学生的吸收角度考虑,只有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部吸收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吸收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将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策略

既然“玩中学,学中玩”拥有如此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教师就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采用,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呢?

1.学与玩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集中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练习时的注意事项,并给学生做出示范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忆一些技巧和技能。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更加灵活地体现出来。

2.学与玩交替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玩”是帮助教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体育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宜的插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富有科学性的游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也能够刺激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活跃学生的运动神经系统。例如,让学生学习做广播体操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到三节的动作之后,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欢快的、节奏性比较强的音乐,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缓解记忆的压力,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体操用舞蹈的形式来演绎,增加记忆的深度。

3.内外结合的方式。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体育运动以及游戏活动不单纯是从学校中学到的,还有在校外掌握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来自于两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为学生设定出运动或游戏要求,让二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坚持的原则

“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需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性,不要偏离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要能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有:(1)学中玩和玩中学的教学方法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真正把玩与学结合在一起。(2)“玩”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玩,而是要带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要求的玩。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玩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意图,实现学生学习的目的。(3)教师要积极地引导,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学和玩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玩耍活动。(4)教师要掌控玩的局势,确保教学课堂活而不乱,玩中拥有规律。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玩中要把分寸,注意纪律性,避免一些“麻烦”的出现,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

四、“玩中学,学中玩”取得的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这种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能够实现,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促使体育课堂中学生能够精神饱满地、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权利,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选择权,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锻炼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气质和综合能力。

有效教学方法范文6

一、要重视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情感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口渴时,会选择一些饮料,像果汁、雪碧、绿茶、酸奶……可是,你们饮用时,是否知道它们的酸碱性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大胆设想,积极进行讨论。我又向他们提出“挑战”,用pH试纸测定所给饮料的酸碱性,并对酸性和碱性饮料进行分类,使他们体验探索过程的快乐。这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讨论”为手段,以“实验”为途径的开放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要重视质疑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科学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环节。针对过去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我们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便实现从“读化学”、“听化学”,到“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试验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究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如在CO2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一些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我让学生介绍装置的优缺点,并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合作、探究能力,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要重视联想观察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出智慧。在化学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会联想,这样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引领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问题始于观察。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如让学生观察本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思考空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能做什么等,让学生做观察的有心人,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先行者。我们要鼓励学生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对某些问题要鼓励学生超越常规,并为之营造良好的创新心理氛围。有时,有的学生突发奇想,提出质疑。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获得结论。

四、要重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设计问题,要依“纲”扣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设疑。一是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提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二是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常说,要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答案,找出最佳或次佳方法,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三是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