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例6篇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文1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

通过对《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学习,它给我带来惊讶不己的好消息。它讲述了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的秘诀,启迪我们怎样积极学习和负责任。书中用简洁的笔墨描述了大量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完全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启迪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看见三个泥瓦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第三个说“我在盖大教堂”。他们三个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人就是赚工资,养家糊口的那种,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这样的人。第二种人则是非常麻烦的一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非常优秀,但要命的是他们陶醉于自己的领域,拒绝考虑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虚弱,非常难合作。第三种人,他能够准确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将自己的劳动有机地结合到其他人的劳动中去,实现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口是心非,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真正实施。

从《有效教学》中学到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实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这个课堂策略,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学生也是惟一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桥梁,培养自尊,有自信,朝气蓬勃,助人为乐,敏于合作,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迎接挑战的新一代人材,愿我们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学习到底。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文2

(一)在新授课中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在学生已经熟悉的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联系数和形,通过对两个特殊函数的研究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表面上看体现了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合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其意义何在?价值是什么?只是按照自身的主观意志组织活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

(二)在复习课中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复习课时中,有些教师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比中项的概念(4)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然后在学生一一回答时教师分别对等比数列定义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强调要对公比q讨论;等比中项应该有正负两个;等比数列性质中注意与等差数列的性质类比。粗看起来教师开门见山抓住关键,直奔主题,对知识的复习到问题的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口又动手,教学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但实际上一问一答式的活动则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其中有多少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呢?有多少是学生感兴趣的呢?有多少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呢?这些问题的思维价值在哪儿?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考虑到教学任务如何快捷、顺利地完成,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抽象、枯燥的知识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感到疲劳和乏味。复习课让学生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解题方法是必须的,但是这种重新学习是要通过学生的再认识和再实践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身学习能力。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提炼升华的重任,应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充实感,知识上的价值感和应用上的协调感,由此提高兴趣,开发潜能,使复习课能上出新意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综合运用课上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课,教师这样组织复习,先请同学思考答以下问题

(1)若函数f(x)是奇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用图形表示呢?(2)若函数f(x)满足f(x+2)=f(x)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怎样用符号表示?(3)若函数f(x)满足f(1+x)=f(1—x)则函数f(x)的图像有什么特征?这样复习导入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理解和相互转换,加强了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教学效果似乎不错,但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时教师安排好的,问题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更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在”,都要着眼于“有效”。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从书中和实际得到如下启发:

(一)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联心理学家教学家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要的。如函数的奇偶性新授课,教师阐述对称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火箭为保持飞行方向和飞行平移尾羽成中心对称设计;汽车为易于驾驶设计成轴对称。对称也是函数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图像的对称进而得到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函数奇偶性的内在要求和数学探究的兴趣、欲望。

(二)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的焦点。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当作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中,体现求知的艰辛和快乐,锻炼思维,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问题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更接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师以教学的首席身份将学生引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又启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有效地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教学 积极心理 体验式教学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西 百色 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A类项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07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28-0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优于一般社会群体。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媒体类、管理类、辅导咨询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低效或无效,没有真正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考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的有效性两方面进行。

1.考量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的有效性。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分为指向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指向学生个人的学习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如周课时2节,总课时是32节,学生对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花一定的课外时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学习,如完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预习以及心理训练等。除此之外,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预设和生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越多,学习的速度就越快,学习效率就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必须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以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的收益。考量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收益,首先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特别是掌握这些知识的“智慧含金量”,即是靠时间、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的,还是通过思考、创造性思维获得的,如果是通过创新、实践而获得好的学习业绩,含金量就高;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变了,即大学生是否树立了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是否增强了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否能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如果这些目标达成了,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文4

一、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而编写的学生学习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然而,教师可以合理地、灵活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知识经验,合理地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方便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可调整知识传授的顺序,增减教学内容,以最优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安排顺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程序的安排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很重要,在安排中尽量做到突出重点,体现知识主线和能力培养,少走弯路,减少重复讲述,体现高效精练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

二、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演练、推算、思考、实验、探索、自学阅读而发现知识规律,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有疑惑时进行指导、启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讲评,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针对一些知识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究,以获得对知识较为透彻及全面地理解。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心智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挥。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安排、指导、讲评、归纳总结、评价,精选习题组织学生练习,巩固知识,把学习真正交给了学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对化学感兴趣是学好化学学科、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因此,设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很多:一是设计有特殊现象的有趣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二是通过对许多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的奇妙现象的讲述,使学生产生急知其原因的心理,而激发其兴趣;三是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觉得化学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认真学习化学知识可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四是讲述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发展经济、改善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对化学的兴趣;五是设计学生学习成功的台阶,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解决化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感到学习化学的成功及乐趣,从而激发其兴趣等,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有效地学习。

四、做好新课引入,产生学习动机

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想取得高效率,做好新课引入很重要。好的课堂引入,可让学生产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形成知识悬念,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反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和勾通,当学生相信老师,认同老师,他才能很好地服从教师指导,专心听教师讲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创建良好课堂纪律,形成安静教学秩序的基础,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才能保障学生专心听讲、静心阅读、积极探索、专心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文5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范文6

【关键词】有趣有效创新能力有效课堂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段话:“实效性课堂教学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一定是高效率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教师教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学的质量,二者缺一不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我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让课堂“有趣”是最重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是“有趣”的结果。课堂中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兴趣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有趣有时脱离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播放视频、歌曲、表演小品。在一派热闹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就下课了,但这节课究竟告诉学生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教师都没注意到,只是过分的渲染课堂的趣味性,而忽略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精“导”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自然、恰当、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的导入需要借助一些学习情境和教学手段,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女明年过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几岁?这样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

二、巧“问”诱趣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把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做提问的突破口。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三、乐“动”生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操作数学学习习惯,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四、活“练”提趣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练习的题型和练习方式的设计都追求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笔算练习、应用练习、选择练习、判断练习、综合练习、操作练习、竞赛练习、游戏练习等,让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口,还要动脑。而且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设计练习时也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五、善“玩”延趣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们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尤其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不仅能调动学学生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