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例6篇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于学校教育工作,勤思考、摆问题、理思路、求实效,创新学校教育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校家结合教育策略,快速高效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切实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增强服务家庭教育意识

学校应主动增强服务家庭、指导家长的意识。学校领导应明确,学校不仅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也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有义务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法规和家庭教育知识,为孩子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

在家长不善于和学校沟通时,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拓展与家庭结合教育工作思路。如家长没有意识到校家结合教育的重要性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家长培训,主动从学校走出去,和家长联络、沟通,交流,并建立教师与家长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

2.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

基层学校只有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党政、文化部门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各类会议、电视、广播、宣传专栏、宣传单、文艺演出、“手拉手”活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宣传家庭教育法规、家教知识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法律认识,提升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转变家长对家校结合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力、教育观念落后的突出问题,营造校家共同育人氛围,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工作。

3.建立校家结合长效机制,增强合作育人效果

第一,建立了“三结合”领导机构,加强校家结合工作领导。我们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由党政牵头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如,建立多部门领导或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由分管领导、团队负责人、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干部、“五老”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指导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从时间、人员、办公条件、经费等给予保障,让其发挥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学校对学生及其家庭教育的管理、承担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

第二,健全了校家结合制度,促进结合工作有序开展。我校建立健全建立了以家长学校为主体,家长委员会为主线,校家联系活动为载体的校家结合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加强校家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工作管理,采取适当形式对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的教育工作实施激励与奖惩评价,通过改革学校教育管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协调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家校社区结合机制,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第三,加强培训研讨,建好教庭教育指导队伍,我校努力通过培训家庭指导教师,把家庭教育理论列入教师职业培训的必修内容,努力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作出分析诊断能力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应大力聘任有关专家、教研员、党政干部、“五老”骨干、家长代表做指导教师。建好校家教育工作宣传队伍、培训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并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作用,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第四,建好学校“两室”,开展指导工作。我校建好了专门的校访接待室和心理指导室,落实领导或具有指导家庭教育、心理辅导能力的老师负责接待平时来校来访的家长,对少数需要心理咨询、指导的学生或家长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疗法的指导等。

第五,开放校园、课堂,主动接受家长监督。积极推行学校“开放日”、“开放周”、“开放课堂”活动,鼓励和支持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孩子所在班级的活动或听课,参加学校的家校结合专题会议,学校主动接受家长的咨询、监督,吸纳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改进教育工作。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与家长互通学生信息、交流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家校合作 学生管理 共赢策略

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及毕业去向等诸多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针对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实现家校合作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着力探讨了学校与家长合作教育学生,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职责,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职责,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1.家校合作中学校领导的职责。学校领导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班主任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校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并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

2.家校合作中班主任的职责。学校与家长有效地合作需要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班主任要学习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理论,其次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家校合作会出现许多新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相关技能,以适应家校合作的发展,为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职责。从理论上说,家庭教育是个体在整个社会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教育。现阶段家长应该承担的职责是:督促子女克服学校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早读、课间操、手机、吃零食、理发、教考分离等),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密切配合,运用智慧真诚地支持学校工作。

二、注重策略,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1.发挥学校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应重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体现时代性、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家长通过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家长,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为真正提高合作效益打下基础。

2.学校应增强开放性,让更多的家长融入到学生教育进程中。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应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中。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家长参与各种“荣誉”的评比呢?如果学生珍惜的荣誉由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共同评价,那么教育的合力将会很大。如果学校邀请更多的家长来学校担任教育志愿者,或传授技能,或交流人生,或提供服务等,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三、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努力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目前的家校合作来看,教师的家校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如家长会,它是家校合作中比较固定的模式,是家长和教师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有利机会,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因此,家校合作水平的高低是家校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就算进行一次家访,也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把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组织实施。

3.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许多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一个学生技能竞赛得了奖,如何告知家长,是打电话、发校信通,还是发家校联系卡?如果把喜报寄给社区或单位再转交给家长,效果或许会更好,所以教师应强化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四、加强班级管理,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可与家长一同商讨班级管理的计划;定期向家长汇报班级管理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思想倾向和普遍问题,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等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家校合作。如与家长共同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要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面向全班提出明确的目标,以集体荣誉感增强个人自律的力量。

五、搭建平台,促进家校合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作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来讲,应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搭建多彩的舞台,使家长、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增强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家校合作发展。

1.开展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定期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的家访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教师上门宣传家教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家教方法,同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做法,为教师与家长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开辟了良好的渠道。

2.举办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根据学生在校不同年级的学习,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旨在共同管理学生。如新生班,可举办常规教育主题的家长会,带领家长参观宿舍、实习区,让家长共同参与管理,也可邀请成功教育的家长来校作报告,宣传家庭教育经验;再如毕业班可举办小型的创业市场、技能展及文艺表演,让家长感受孩子在校几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3

Abstrac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s our country stratagem,but it's evaluation factor is not adapted to subject development which is co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dopted fuzzy decision evaluation method,which is based on subject development, introduces appropriate factor,and finally verifies the evaluation method.It can provide a relative balanced appraisal and guide practical work.

关键词: 学科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决策;评价方法

Key words: subject development;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uzzy decision;evaluation 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10-03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作为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要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方面,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柴国荣等运用Delphi法和相关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1];刘威等运用ANP方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评价研究[2];尹航等采用熵值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模型[3];石善冲等采用综合分析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4]。而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特点,评价因素多,不确定多,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存在,具备显著的模糊性,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采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如阎为民等建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模糊评价指标体系”[5],白利娟等以陕西高校为例开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6]。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中评价因素仍然局限于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并没有从学科发展这一大学建设的核心的视角开展研究,使得评价因素不全面,无法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真正与高校自身发展完全融合,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内生动力,从而

持续促进高校科技与国家、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协同发展。本文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运用模糊决策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学科发展的视角开展分析研究,合理选取评价因素,为形成具有实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重要的借鉴。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模糊性

事物形态和类属的模糊性是现实世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建立在对多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这些影响因素有的以具体量化标准实现比较,但也有很多以好、较好、一般或高、中、低等类似的定性方式进行评价,很难进行具体而准确的量化,我们称之为具有模糊和非定量化特征的因素,研究的对象正是由于概念的外延的模糊而造成的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模糊性。而模糊数学就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方法,经过数学处理,使其具有量化的表达形式,从而为决策提供可以进行比较和判别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于各高校具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用模糊综合评判发发所得出的结果,即可直接用于决策,也可作为重要依据,供最终的决策者参考[7-10]。

2 基于学科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因素

学科是大学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单元,学科发展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大学学科三大功能对立统一,从不同角度彰显大学学科的价值。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培育和储备学科新人;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支点,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受关照之处;服务社会是学科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11]。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要取得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学科发展必须实现融合发展,而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其评价体系与高校学科发展核心要素吻合。因此,高校对各技术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与目前社会对成果转化唯经济效益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所区别,高校更关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也就是说,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形成深远的学科影响,具备较高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水平,有利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自身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上述研究,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产业化成效(U1)

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将要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学科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益处。产业化成效中应当分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①经济效益。由于团队的直接成果转化或者技术开发形成的成果在企业中产生的经济增量。②社会效益。产业化成果与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契合度,以及产业化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贡献度。

2.2 获得重大项目支持(U2)

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很多应用类项目直接面向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获得政府项目支持本身就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评价方式之一,同时对项目的发展,对产学研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评价体系中应当考虑高校的成果转化项目所获得的计划类重大项目支持情况:①国家类项目支持情况。包括产学研共同合作的应用类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等。②省部级项目支持情况。包括省部级的产学研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情况。

2.3 人才培养(U3)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首要保障是人才保障。高校开展科技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在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时必须考虑在高校科技转化的同时,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度: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领军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②学生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过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③社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合作单位提升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2.4 重要科研产出(U4)

科研产出包括科研获奖、科技论文、专利等方面,这是现行高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是判断高校学科强弱的量化指标。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否能促进这些方面的产出,将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对学校学科发展具有实质性贡献,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形成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大学科研水平提升,学科实力增强,回归大学的本质。目前体制下,科研产出主要包括:①科研获奖。主要包括国家三大类奖项和省部级一等奖等高水平科研获奖。这是大学学科特别是科研方面获得认可的集中标志性体现。②。工科领域主要包括三大检索论文,特别高分区的论文,同时也需要关注被引频次。③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创新型的成果对于学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专利是一个重要体现。

2.5 反哺基础研究(U5)

对于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的延续是要去反哺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全面提升学科实力,进而成为今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对基础研究的反哺。相关内容是否形成了新的基础研究的延续[12,13]。

3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设定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评分段。所考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有部分评价因素有量化的指标和参考,可设定模糊评价的量化区间。例如重大项目和科研产出中,可设定每个评分段的具体数量。

例如,某高校群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因素的数据评语集为:

U1={较好,很好}

U2={很好,很好}

U3={较好,很好,较好}

U4={较好,很好,较好}

U5={较好}

各分数段评分的隶属度[14]:

权重分配:

q1={0.5,0.5}

q2={0.5,0.5}

q3={0.3,0.4,0.3}

q4={0.3,0.4,0.3}

q5=1

总体权重分配:

q0={0.2,0.2,0.2,0.2,0.2}

得单因素评价结果:

x1=q1·R1

=(0.5 0.5)■

=(0 0 0.25 0.5 0.25)

x2=q2·R2

=(0.5 0.5)■

=(0 0 0 0.25 0.75)

x3=q3·R3

=(0.3 0.4 0.3)■

=(0 0 0.15 0.4 0.45)

x4=q4·R4

=(0.3 0.4 0.3)■

=(0 0 0.15 0.4 0.45)

x5=q5·R5

=(0 0 0.25 0.5 0.25)

x0=q0·R0

=(0.2 0.2 0.2 0.2 0.2)■

=(0 0 0.16 0.41 0.43)

最终得到该群体的测评结果:

F=(0 0 0.16 0.41 0.43)20406080100=85.4分

4 结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实现与高校学科融合发展,必须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与学科发展要素相适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模糊决策,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这对高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工作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2):1-5.

[2]刘威,陈艾菊.基于ANP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6:192-194.

[3]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20-25.

[4]石善冲,韩款.基区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0,21(2):75-81.

[5]阎为民,周飞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模糊评价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6):129-133.

[6]白利娟,汪小梅.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析,2006,7:46-48.

[7]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83.

[8]吴望名.应用模糊集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9]肖位枢.模糊数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10]叶茂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12]王晓红,陈浩.1999-2006年我国各省市高校科研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科技成果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科[J].科研管理,2011,32(4):94-101.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4

小学德育工作现状问题的分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面临着一些状况。第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少年儿童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国际上一些不符合我国道德主流要求的价值观也在对我国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第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同时,一些领域道德缺失,腐朽的社会现象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第三,家长育子观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孩子做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导致家庭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第四,学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取得了一些德育工作经验和德育工作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德育工作的五种“怪”现象:一是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孤军奋战,家庭、社会与学校未达到有机融合;二是道德要求游浮于少年儿童认识水平实际;三是德育形式化、统一化,处于少年儿童心理情感之外;四是指德育内容远离于少年儿童生活实际;五是德育工作的视角成人化,脱离儿童的思维水平。

要加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上,以德育的主战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为抓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德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德育和其他事物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个规律不是简单的函数关系,不能用一个或几个公式表示。德育的规律涉及到主观与客观、外因与内因、传统与时代、顺序与阶段、前进与反复、差异与可塑、教师与家长、家庭与社会、途径与方法等多种复杂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要解决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把认清学生特点与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思考和实践,并从中找出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切入点、立足点和着力点。

小学德育工作就是要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和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联系W生实际;从分析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符合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符合少年儿童知情意行的范畴,符合少年儿童生活实际;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挖掘德育资源的潜力,进行道德教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目的。

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以家庭教育为抓手,提高德育实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健康成长。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相一致,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在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家长对子女的爱也将融入其中,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是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可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学校可通过各种比赛和学生动手操作竞赛,吸引家长。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教师和家长可以借活动的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步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通过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第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成立义务服务队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学校也可以开展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互助精神。

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德育时效 一是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各年级开展以“关爱与责任”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从最基本做起,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师长、感恩他人。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文明礼貌;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行为规范、遵规守纪;在社会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尊老敬贤、关爱社会、爱护自然。各班把感恩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来开展,主题班会唱响“感恩的心”。二是围绕创建四星工作,大力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活动。大力加强学校“三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三是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让学生接受长征精神的教育、爱国爱乡的教育。

以“四项教育”为重点,优化德育内容 一是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其次是在九月份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知法守法读书活动和“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弘扬长征伟大精神”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知形势、懂政策、识大局,使之成为激励我校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二是法制教育。开展“优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方案”评选活动,观看法制教育专题录像片等,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引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推动法制教育深入扎实开展,学校还在全校各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并邀请合兴派出所警官做法制知识和安全知识讲座。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排入课程表,多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班主任都比较重视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实施“心灵对话”周记工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和人际关系指导。

四是养成教育。学校把重点放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具体做法: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充分发挥身边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标准;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陶治学生的情操;组织高一学生参加军训活动,举办军训快报、黑板报、队列和内务整理等比赛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参观军训教官内务,加强对学生宿舍安全及环境管理教育,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纪律严明、素质优良的班集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利用综合评价方式,增强德育效果 一是各门学科课程的渗透评价。学生生活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等学科,都可以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品德课也可引用这些学科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品德课选择教学内容上,坚持把握好“有效性、针对性”的原则,所选的内容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能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

二是利用班队活动进行评价。采取召开全班会议、中队主题会及班级干部会议,听听学生说说自己的表现和想法,并帮他们找一找各自问题存在的原因。由班干组织同学一起参与到班级公约和学习制度的制定中来,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干,再由班干自主制定班干工作制度,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我将其称为“三自”班规,即自主选择、自信培养、自我发展。

三是采用即事激励导行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身边和学校内外及国内外近期的偶发事件进行评价,如近期新闻人物、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等,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评议,使学生能从此人或此事中得到启示,从而学会辨别是非,引以为戒。

四是家庭评价。在以往与家长联系或开家长会,常听到很多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听老师的话,可回家家长怎么说也不听,要求老师多帮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学生在学校表现好,这是因为他们的言行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而有的家长缺乏这方面的关注和教育。学生在家庭的言行举动应该由父母监管与引导,父母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束语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5

(一)全力做加法,不断丰富法制教育形式

为避免枯燥的说教式宣讲引发受教育对象产生抵触情绪,河东检察院根据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结合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及发案原因,适当增加对未成年在校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频率,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一是“宣讲法律”强调“通俗易懂”。找准案件易发时段,在寒暑假前、开学之初及时深入学校,通过播放警示教育片、举办法制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对在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年龄段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解相关法律规定,使其从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主动用心倾听。二是“法庭观摩”注重“深化认知”。针对发案率偏高的学校,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观摩真实法庭庭审,使其在庄严国徽下真切感受检察官代表国家指控犯罪,法官依法判决惩处罪犯,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庄严性、权威性以及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三是“文艺活动”力求“喜闻乐见”。干警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剧本,排练演出,将情景剧《明天,我们重新起航》送进校园,以生动、直观,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

(二)认真做减法,建立“四位一体”帮教模式

针对未成年在校学生涉案问题,结合其家庭背景和身心特点,与学校做好对接,创设了“心理辅导、公益服务、跟踪监督、定期回访”四位一体的帮教工作模式,全力减少涉案学生再次犯案的情况发生。一是开展心理辅导。邀请心理咨询师为未成年涉案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对于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修复家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效果。二是组织公益服务。组织未羁押未成年人前往养老院进行公益劳动,并将之作为日后案件处理的参考因素记录在案,帮助其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全程跟踪监督。要求办案人与未成年涉案学生、家长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根据案件情况在审查前、作出判决后及判决期满后分别向涉案学生的法定人发放调查问卷,及时了解涉案学生表现,对行为不规范、表现不稳定的学生适时开展法制教育,进行训诫谈话,确保帮教工作覆盖整个案件流程。四是定期进行回访。对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后,成立由学校老师、社区志愿者、团区委工作人员、辩护人以及检察干警组成的帮教小组,定期对涉案学生进行回访考察,并每季度出具一份《监督考察报告》,作为处理案件的参考。坚持每季度对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进行回访,做好相关记录,认真阅读涉案未成年人上交的思想汇报,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正面干预,切实提高帮教成效。

(三)科学做乘法,整合力量强化教育实效

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乘数效应,全力打造预防在校学生犯罪的社会化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一是与学校、团委、街道社区合作,与常州道街、天津第54中学、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等单位会签承诺书,建立法制教育宣讲长效机制。将街道社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教育基地、青少年犯罪教育基地作为检校共建的“连接点”,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观学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二是与区教育局建立“法制风险评估及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将涉及在校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总结梳理,对涉及罪名、发案学校、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科学评测校园案件易发“风险点”,并及时将评估结果通报区教育局,以便其有针对性地开展犯罪预防教育。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防线”。将学生家长纳入法制宣传教育的范围,组织参加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干警深入辖区街道举办心理咨询会,围绕“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如何看待孩子的小个性”等主题与家长展开深入探讨,特别加强对单亲、特困等家庭家长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营造关爱和谐、沟通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用心做除法,增强对特定对象的犯罪预防工作

在校内和校外对特定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在预防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的同时,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尽力消除涉及未成年在校学生的犯罪隐患。一方面,在校内建立特别对象预防机制。会同学校开展基础性摸排工作,有效、及时地发现心理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分层、分类帮教,指定老师开展日常辅导,对其进行教育和矫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校外配合社区开展“蒲公英计划”,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法制教育。通过宣讲法律知识、设立“小苗圃”读书园地、解答法律咨询、开展“法制宣传月”等活动,从心理疏导、德育培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帮扶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惑,实现自我能力和品格的提升,从而有效预防其参与犯罪行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犯罪行为侵害。

二、当前对在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形势、新情况也对我们如何开展好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反观当前的法制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模式比较落后

目前对于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模式,往往是重视灌输、轻视综合性培养;重视理论、轻视实际锻炼;法制教育的方式也比较落后,很多学校中甚至都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有的学校尽管已经开设,但是方式很单一,而且讲授的理论与实际没有联系起来,使得本来很丰富的法制教育转变成为了一种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

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但很多教育内容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的教育内容方面仅仅是注重义务、轻视权利,注重实体、轻视程序,这样就会导致义务、权利、程序、实体之间的错位,这种教育使得很多学生都以为自己不过是义务的主体,而不是权力的主体,导致的结果就是致使学生只是消极守法,难以自觉主动接受相关知识,甚至会形成逆反心理。

(三)有关部门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当前,各机关、部门及社会团体都认识到了抓好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都各自开展了一些法制教育活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做到有机配合,从而制约了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应对措施

(一)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

小学法制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制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中学法制教育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可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模拟法庭等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二)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

在中小学深入推行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从政法机关选派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所在辖区中小学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净化校园环境

有关部门要继续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加强娱乐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吸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司法部门要依照法律加大对相关案件的打击力度,震慑犯罪,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尝试现代化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开辟网上宣传途径,将青少年法制宣传资料送上互联网,开通法制热线电话和QQ群、微信群,建立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帮助和心理咨询的全方位网络平台。

(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全方位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教育、民政、司法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素质与家教水平,引导和规范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缺陷。

(六)落实依法治校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健康成长;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88-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当今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下,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承担促进儿童成长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等实践类型。近些年,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文件,要求中小学及幼儿园重视家校合作,认为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双向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它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保持一致。

二、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其一,家校合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家校合作的前提下,在相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上的优势互补。在许多学校,学生主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教育占主要地位;受部分学校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时有所忽视。即使部分学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受学生在校时间的制约,加上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机会不多,教育效果有r也不太理想。而家庭却是一个较好的实践场所,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环境下更容易开展,家庭教育的模式正确与否,对学生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影响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三,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延续。要想实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尤为重要。周末两天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实现“5+2>7”的教育效果,保持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其四,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生活化。教育生活化是当今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家庭教育可以促进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而写作的最大难题是素材的缺乏,家长可通过开展“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周围的事物,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中的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家庭教育,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应用于生活。

三、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处于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发展的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前由于家校合作欠佳,一些学生存在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必须剖析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矫治,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当前,家校合作形式单一,信息交流单向,同时,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不太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有些家长想配合但工作太忙、难以兼顾。教育实践发现,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与目标也各不相同。但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需要配合学校教育,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学生成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家庭不幸的孩子,往往对学校教师和同伴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师爱虽然替代不了父爱和母爱,但至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

四、家校合作的实施办法

家校合作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其一,学校方面。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开展家访、家长会等活动,还应在班级成立家庭委员会。为了让家长时刻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家长开展有效交流,班主任可建立家长微信群,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缩小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感受学校的教育过程,以增强家长的认同感、提高家长素质、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其二,家庭方面。作为家长,最关键的是转变自身观念,对学校表现出充分的信任,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学校进行沟通。家长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教育者深思和探讨的课题。建立起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平台,统一认识,统一目标,有效合作,可以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