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范例6篇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范文1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要求课堂有丰富的内容和真正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研究教材,领悟课程标准,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上课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体教学气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尽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身上,不要让学生的眼神溜走,时刻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可以用比赛的方法,如:组与组评比,充分利用学生不愿意落后的心态,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就会相对活跃些,就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同时要备学生,以学生的角色来理解教材,在备课时要考虑在此各班学生会有什么疑问,牵扯到什么知识点,如何解决?如何选择习题,对不同班习题的难易如何把握?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参与?另外,利用集体办公优势,共同研究一周来老师和学生中的问题,以便达到共识,及时解决。

3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教师在每一节课下来,都要留一些作业来巩固当天学的知识点和温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在留作业时,不能马虎大意,要处处考虑到巩固新知识,温习旧知识的目的。不能只考虑到完成你的任务而已,可以考虑布置笔头作业,口头作业;要做到作业及时批改,并做好记录。最主要地,还应考虑作业的针对性及作业的反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4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我觉得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热爱你的学生,关心你的学生,他们才愿意学你教的知识和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性。如果平时在上完课后,我们能小憩一会,在教室与学生互动,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会让学生从心里走进你的课堂的。

有效教学范文2

一、明确教材意图,确立清晰明确的活动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的活动,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数学、“创造”数学。通过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一般包括了三个学习阶段,即导入准备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巩固延伸阶段。活动的设计必须服从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才能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该具备清晰、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有可观测的目标定位。下面通过一案例加以阐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统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统计》一课,根据教材编排及教材说明要求,让学生观察教材图例,发现图中所示的统计方法是“一个学生报三种形状学具的名称,其余学生记下来”,从而估计学生会产生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

在上这一课前,我对学生情况做了简单的了解,发现两个大问题: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排一排、理一理的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即上册教材《统计》一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简单,这些不同形状的学具稍经整理就可观察出统计结果,采用教材所示的报名称记录后统计的方法反而麻烦。我觉得如果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产生用教材所示统计方法的内在需求,教师就没法让学生真正发挥出主体作用,如果处理稍不恰当就极易使教学变成机械的模仿、逼迫式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记录方法上,在教材所安排的情境中一般只会产生前两种,教师不得已教授第三种记录方法后,学生普遍认为第二种记录方法也很清楚、简单,相对于第三种方法更为直观,第三种记录方法(教材的本意)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教学活动极易变成为教学而活动。

如果按照上面的设计教学,虽然学生也学会了教材所要求的统计方法,但对照新课程理念中的新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学生并非“情不自禁”地想学会,他们对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记忆是暂时的、是很容易“丢失”的。我们能不能在好的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改进其呈现形式和学习方式,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二、为实现课堂不同环节教学目标而活动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活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而要注意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按照新课程理念,同时根据教科书设计本意,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策略多样化,感受统计的乐趣。

(一)兴趣是关键,导入阶段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课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了第一次统计――无目的的统计:猪八戒趁人不注意偷吃了形状各异的饼干,饼干的“一去无踪”(多媒体电脑演示),要想知道饼干的块数,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气球的个数,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使得学生产生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强烈愿望,初步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二) 新知探究阶段的活动要适应学生的内需

新知探究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此时的数学活动担负着“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1],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主体活动,便于学生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和“认可度”[2],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统计》一课中,在学生想到应该记录下来的时候,我又安排了第二次统计――重新播放,但加快饼干下落速度,又迫使部分记录慢的学生不得不产生寻找更为简单记录方法的强烈愿望,接着顺势让学生在共同“目的”的驱动下讨论“怎样记录既清楚又方便”。第三次统计――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简单清楚的方法再次体验,让学生体会符号越简单,记录就越快、越简单清楚。这三次统计活动,改变了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不时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教学效果显著。

(三)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不能简单的机械重复。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3],“对于一个可能使出他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4]。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活动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不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练习,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情感体验,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较长时间。但对做游戏很感兴趣,注意力比较集中。在统计一课中,经历了三次统计之后,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已有较好的认识,这时,学生可能会觉得:真简单,我已经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两个统计巩固练习,一个是将“统计”与“石头剪子布”游戏结合,学生更愿意和老师玩,用刚学会的方法边玩边统计输赢平的次数,提高了小朋友的兴奋点,不仅消除了一年级小朋友课堂中暂时的疲劳,而且使学生对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并能灵活运用,课堂的灵动与活泼可见一斑。二是播放马路上汽车来回穿梭的视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说说你站在马路边想统计什么,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仅体会到统计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策略的多样化,可以根据汽车的颜色、车型、行驶方向等的不同进行统计。拓展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呢?”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到生活中,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这样的活动时有效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有趣的活动谁不喜欢呢?

三、为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而活动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活动”在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有效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不断地调整学习状态,不断地改进学习方式,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习个性。

片断:游戏结束后,学生将结果填写在统计表中。

师:说说你是怎样记的?把你统计的结果和大家说说!

生11:我是用打对号的方法统计的,我赢了7次,输了3次,平了2次。

……

师展示生6的统计表:从这一位同学的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8:我知道了他赢了1次,输了8次,平了3次。

生12:他只赢了1次。

生9:老师,他输的次数最多。

(这时候有学生在座位上窃笑。)师:我觉得着为同学的记录非常好,他非常诚实地反映了自己玩游戏的结果,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这种诚实的精神。(一下子,所有的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所有人鼓起掌来。)

有效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

1.有效备课设悬念 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以及对素材的有效利用。把握学生情况,是指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保持一种求知热情。而教材的有效利用,是指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进行教学设计,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通过有效备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数学课程教学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有效讲授提升课堂趣味性 激发创造性思维

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的同时,要把握好一定的授课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在数学授课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比较乏味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初三数学授课,因学习节奏比较紧凑,授课压力较大,所以需要从授课课堂入手,将乏味的数学课程变得丰富、有趣,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例如学习某知识点时,先提出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问题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习了此知识点,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有效设计习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发散与不同的方面,即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思考。数学发散思维表现为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不局限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特别对于初三的数学学习,数学习题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习题选择和习题设计时,要注意方法方式,进而通过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进行习题选择时,可以通过问题的条件变化、问题结论的变化、习题图形变化等进行习题选择。而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习题。在选择习题时有意识地偏重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并鼓励学生敢于用多种解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习题的讲解,要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在题目的演变中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习题的各种变化可以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让他们兴趣满怀地参与数学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分散、单一的知识导向结构化、系统化和规律化发展。

4.有效解题分析解题策略 提升创造性思维

数学解题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性数学知识信息,其在解题者认知结构中的储备状况,事实上不仅决定着数学问题能否被解决,同时也是影响数学问题能否被创造性解决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尽管对于一个具体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可能均能获解,但往往由于体现出的智慧程度不同,从而反映了解题者不同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有效解题分析不同的解题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相互交错、互相关联的数学思维体系,使得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保持数学学习的思维活跃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结

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同时在数学课程教授过程中,要通过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相互配合,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张银东. 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 落实有效教学[J]. 教育革新:2014

[2] 熊文中. 关于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想[J]. 中学数学教学:2007

有效教学范文4

一、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师生沟通,实现及时反馈

小学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小学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课堂感受,因此,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明白了什么、明白了多少、还有什么疑惑等问题。上课期间,教师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提问,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再实施下一步教学计划,能够使学习更加高效。

2.吸引学生注意,保持课堂活跃

作为7~12岁的儿童,让学生认真连续听课是困难的。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数学课上,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能够将学生涣散的精神集中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课堂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老师认真讲课、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中。

3.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考习惯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因此,让他们愉快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能够使孩子初步形成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育的进行。难度适宜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这也是他们产生思考意识的第一步,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1.把握提问时机,最大限度地保障提问效率

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节奏,确定提问的时机。要在知识点结束后及时提问,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同时,提问不应过于频繁,使学生感到过于疲惫。例如,在进行“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进行立体图形的介绍之后,可立即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球体的?”学生思考观察后即可轻松得出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误答出其他立体图形的物体,此时,可继续下一个立体图形的介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利用对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问需要具有灵活性,抓住课堂情况,有效进行。

2.增强参与感,尽量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面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难度,应适合大部分学生,给所有学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觉。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不是说要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慢讲课进度,而是要吸引学生加入目前的课堂,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课堂的感觉。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时,由于本课的内容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关联不大,是一个吸引落后学生跟上课程进度的好机会。课堂上,教师可对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单位进行提问,如“二月有多少天?”此类问题属于常识类问题,任何学生都可以作答,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今后学生可能会更加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

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宽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中,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统计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在介绍完基础概念之后,不妨向学生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提问后空余3~5分钟让学生用于思考,空余期间,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如“从横轴上的数字进行思考”“它的面积代表什么意思呢?”等,帮助学生找到切入角度,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

4.增加课堂末提问,给学生一个课下学习的契机

有效教学范文5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二、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1.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动态的开放课堂曾经看过一个教学视频,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有效教学范文6

关键词:有效;教学;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1-02

一、引言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自20世纪上半叶西方关于教学属于艺术还是科学之论的产物,是基于现代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追求高效为目的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教育范畴内的映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环境迫切要求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涉及有效教学的书籍版本层出不穷,在此本文就Kenneth D.Moore与崔允主编的两本不同国度的有效教学版本作一潜在分析,对今后教师科学合理地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及达成三维目标意义非凡。

二、Kenneth D.Moore与崔允的版本对比分析

(一)从编写的结构体系上比较,Kenneth D.Moore版本围绕“学”字展开,从学前、学中、学后三阶段分述以促进“教”;崔允的版本则紧扣“教”字,以3W为主线贯穿全文。

Kenneth D.Moore版本总体分为五个部分,以“学前准备设计―学中组织实施―学后反思评价”为脉络梳理全文。学前的准备设计阶段针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对象作出深入分析。教学准备一块包含有效教学的概念解析、有效所体现的组织性、学校和教室的时间安排、期待与标准;教学目标及内容则细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及模块目标;教学对象主要注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行为表现的差异性。学中组织实施阶段用大篇幅论述采取直接、间接与综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后反思评价阶段以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异同入手,揭示测量的种类、问题及评价的性质、建构组织与测评体系。

崔允的版本采取有效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这三个主题部分进行叙述。在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层面,对教师怎么教、怎么教得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并配以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随想,读起来让人觉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简单易懂、有一定的操作性。整本书的指导思想就像书中前言部分―致学习者和致教师教育者提到的课程规划、课时安排等让学生的“学”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同用专家的视角去思索。也使教师的“教”体现出设计、实施、效果的有效一体化。透过整本书的脉络,会给人一些言外的思考空间。譬如:如何将教学问题进行还原与扩展?此外,对于学习者来说,如何统筹教育教学的大观念来实现有效筛选与连接在当下十分重要。此书围绕的有效教学问题的理念大致概括为:一方面,强调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引导教师要跳出灌输的思维,形成对象意识。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关注教学的效益。指导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能单纯地将效益等同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授最多的内容”。重视综合把握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书中还说到要讲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教学表现。教的同时还要进行反思,关注“教”的量化与质化的统一。

相比之下,两种版本以不同的视角审视教学的有效性,前者以“学”促“教”;后者以“教”促“学”。对于学习者而言,前者侧重点鲜明。相反,对教师而言,后者比较容易把握主脉络,解决“两张皮”的教学困境。

(二)从教材内容方面透视,Kenneth D.Moore版本更为重视阐述系统理论,强调学生对隐性知识的体验,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文化意识,夯实其人文素养;崔允的版本则更偏重实践教学经验,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阐述,显性知识的获取尤为明显。

Kenneth D.Moore版本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知识学习型教材,较为强调系统教学知识的学习。在谈到“什么是教学”时,直接运用教学属于艺术还是科学之争展开概念解读,用理论来引入话题。当然,书中比较完善地提供相关理论连接、显著的关键词句的标注以及每部分相关问题的扩展性思维训练题,将教学的起源、发展讲述得较为全面,逻辑性强。诸如:“Teaching as an Art and a Science.”、“Teaching is both an art and a science.” [1] 通过对教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鲜明地将两种不同的观点标注于书本左边,简明扼要地揭示教学的实质。此书过于书面理论式的描述对学习者自身的理论功底要求比较高,字里行间的隐性素材需要不断摸索才能比较好地了解清楚。

崔允的版本则更为关注现实生活,是一本生活化体裁的教材。正如书中所提到的“相信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或评出来的,关键是要给教师正确悟的机会。” [2] 引导教师从实际教学经验中取材、领悟“教”的真谛。同样,在第一章中谈到“什么是教学”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用理论去阐述,而是从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案例中探析,例如:“从一场教师间的对话说起” [3],呈现案例原型。在第八章关于课堂教学评价中,给出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部分内容的观察维度。从几个视角分析教师教学这个维度,所提供的每个视角中的各个问题都是从其研究团队与学校紧密合作,深入实践,借助各个案例总结出每个视角的突破点,对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实证基石。

综上所述,前者相对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部潜在的人文素材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后者更切合现代新课改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情怀。

三、Kenneth D.Moore与崔允的版本的反思与重构

总结以上两个版本关于有效教学的论述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以及教育领域的改革,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反思与重构:首先,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注重小组活动和社交式的活动,他们认为这样的社会性的活动要比一个人孤立的活动更加有益。[4] 当今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易于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或与他人协作交流的空间,使其合作的意识、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空间更自由了,交流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民主合作的氛围也让学习者感受到人人平等参与,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教与学的互动―有效教学的起始点。课堂有效互动是关键。为此,教师课前应进行多项预设、课上进行多维度多样化地互动、课下总结与反思整个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效果。教与学互动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习者与教学人员的相互理解与关怀,人文情怀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也易受阻。此外,教学内涵的创生―有效教学的生长点。课堂教学应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自由操控为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最后,评价机制的创新―有效教学的效益点。教学得以衡量的标志便是教学评价。评价机制应注重量化与质化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的多层次性、多样化能潜在挖掘被评价者的内部的智慧与潜力,实现全面和谐地评价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Kenneth D.Moore英文版本的有效教学一书对建构和培养学生基本系统地文化素养起到扎实的铺垫作用。但在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崔允的版本的有效教学比Kenneth D.Moore英文版本的有效教学更能及时调整和适应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时代感强、信息含量多、实践操作多。具体而言,应针对教材使用者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扎实理论基石的同时,紧密结合实证研究的内容,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本文对两本教材的对比研究旨在剖析、比较和评价教材,促使教学人员与学习者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Kenneth D.Moore.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M].USA:Sage Publications,Inc.,2005.

上一篇幼儿教学

下一篇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