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论文范例6篇

金融抑制论文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引言

利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因持有一定量某种计价单位(人民币、美元甚至购买力)而承诺的回报率。利率可以视为金融产品的另一种价格表现形式,在调节资金供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关理论和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产生的利率水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效率。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在利率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由供求决定市场出清状态下的均衡利率水平,政府仅在市场出现失灵时进行利率调控,也称为利率自由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此后,债券市场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也先后实现了市场化,同时,逐步放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目前,我国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还处于上限管制状态,其他利率均实现了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评述,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展望后续研究方向。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为MacKinnon(1973)的金融抑制理论和Shaw(1973)的金融自由化理论。MacKinnon(1973)和Shaw(197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干预与经济落后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尤其是对利率的管制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分割,而这种分割造成了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均为实际利率),特权阶层能够轻松获得融资,而无特权阶层难以获得高层次创新所需的资金,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只能维持低层次数量增长,难以出现由创新带来的飞跃式发展。因此,MacKinnon(1973)和Shaw(1973)认为金融抑制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为了化解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需要放开政府管制,由市场决定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自由化。

MacKinnon和Shaw开创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世界各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同时,给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种解释,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具有探索和参考价值。

MacKinnon和Shaw对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开创性论述也存在粗糙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没有论述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抑制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改革路径和相应的改革时机,同时忽略了金融自由化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如原有的科技发展基础、劳动者的平均素质、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素质,政府的调控监管能力等,缺乏实践指导意义。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开创不久,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等国以该理论为指导,纷纷开展了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以期通过金融自由化打破本国经济增速缓慢的困局,但是这些国家的改革均已惨败而告终,有的甚至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落后的经济雪上加霜。

二、金融抑制理论的改进和发展

金融抑制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学者对该理论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MacKinnon通过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其早先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经济自由化的顺序理论,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顺序和可能路径进行了论述。MacKinnon认为政府不能够也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受到各国国情以及自由化进行时国际经济环境差异的影响,各国的金融自由化的最优顺序可以存在差异。MacKinnon的经济自由化的顺序理论承认了自由化改革所需的客观条件,认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推进,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Gibson、Tsakalotos(1994)对以往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某些缺陷阻碍了其自由化的进程,同时认为以往许多文献中所设想的过于简单的金融自由化战略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他们认为自由化的战略应当包含符合经济实际状况的金融机构发展方案。Gibson、Tsakalotos(1994)的观点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状况在自由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使自由化理论有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1997)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抑制理论的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相去甚远,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推行金融自由化进而提振经济的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存在管制的金融体制具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的金融管制体制被称为金融约束。该理论充分考虑了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实际状况,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如何实施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对金融抑制理论的修正和完善,使得金融抑制理论形成了完整体系,对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有助于各国制定合理的金融自由化路径、降低相关风险,最大限度发挥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三、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我国学者以完善后的金融抑制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国情,从金融抑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金融约束的合理性两方面入手,研究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是我国经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周业安(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金融抑制导致了信贷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提高了企业利息支出以外的融资成本,同时造成非国有经济融资困难的局面。黄桂田、何石军(2011)认为利率和汇率管制催生了超额货币需求,同时扭曲投资和外向经济结构,这些都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金融制度有其符合客观规律和合理的一面。王晋斌(2000)认为90年代实行的金融政策并不是金融抑制,而是扎根中国实际、权衡利弊得失后的权宜之计,其在促进融资和化解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黄金老(2001)则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并不具备通过利率市场化提升经济效率的客观条件,即使实行了市场化也无法发挥市场化的预期作用。曾康霖(2004)认为金融抑制论在对欠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的分析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应当只关注其强调取消金融管制的方面。

综合上述两方面学者的意见,我国确实存在金融抑制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实行利率市场化消除金融抑制,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行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当逐步、审慎推进。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自金融抑制理论创立至今,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研究使得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升经济效率,但是改革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并且改革伴随着较大的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地顺利实施,近年来,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集中到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方面,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另一类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即利率的恒久性风险。

吴炳辉、何建敏(2014)在我国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存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这篇文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由商业银行拓展到了企业和居民,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

李庆水(2013)通过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当重视监管的作用,以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借鉴,提前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以此作为应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的方法,从监管角度提出了管理利率市场化阶段性风险的策略。

杨梅(2013)运用敏感性压力测试的方法,定量研究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市场化中的阶段性风险,提出当前温和的改革步骤不会造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难以承受的损失,更不会引发系统系风险、带来经济运行混乱,并提出了相应的阶段性风险应对策略。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13)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其所面临的恒久利率风险。周颖辉(2013)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利润水平、经营模式以及监管带来的影响。张慧莲、周晓乔(2014)研究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策略。

五、利率市场化研究展望

总结以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率市场化理论体系,并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有效降低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得以较为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最为关键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本文认为后续研究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以及阶段性风险;二是全面市场化后的恒久性利率风险研究。研究方法应当是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坚实基础的定量研究为主,以期能够较为准确地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纳德.I.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1.

[2]约翰.G.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3]Heather D.Gibson and Euclid Tsakalotos,The Scope and Limi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ritical Survey[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April 1994,Vol.30,No.3.

[4]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9.9.

[5]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

[6]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

[7]王晋斌.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0.4.

[8]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9]曾康霖.关于金融抑制论的再审视[J].经济学动态,2004.5.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发展中国家

一、金融抑制的基本观点

金融抑制是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主要作用的情况下,为了使稀缺的资金资源更多地由国家集中配置,政府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进行过多的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其结果是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初,由于资本匿乏,又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极容易导致投资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面对这种情况,多数国家都会采用金融抑制政策,加强对金融部门的控制和掠夺。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名义利率的严格管制。发展中国家基于国内情况,一般都会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压低控制。由于存在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出现负值,减少了存款人的收益,从而抑制了储蓄;另一方面,贷款利率过低导致资金供求矛盾更加激化。

(二)对外汇市场的管制。高估本国货币的官定汇率,低估外币的币值,是金融抑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种高估, 国内商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政府便采取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扩大出口, 而且这种出口只能限定在政府规定的具有出口权的企业中,更多的没有出口自的企业得不到这种补贴,导致企业无法在同一水平竞争。

(三)对资本市场工具发展的限制。发展中国家限制本国居民购买外国金融资产,并实行外汇管制。货币市场主要是银行间同业拆借、票据市场等,处于落后状态。金融市场的落后局面,导致了资源配置和投资的长期低效益。

二、金融抑制的影响

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体来说金融抑制的影响主要有:

储蓄率的降低,导致了投资率的降低。官方对利率的限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但同时限制了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增长,特别严重的是储蓄者可能放弃储蓄,转向非金融部门如房地产、黄金以及外汇,导致负储蓄效应的出现。

金融资源的价格扭曲,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虽然说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落后,但同时低利率使得借款企业没有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压力,企业无心关注如何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另外,国有大企业由于其和政府的关系,可优先获得银行贷款,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经常处于困难局面,不利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信贷垄断和大企业的垄断。

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降低了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了市场的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这会导致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

三、金融抑制与金融发展及启示

麦金农和肖曾多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主要在于“金融抑制”。他们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论是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使利率和汇率能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进而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从自由化的进程来看,在政府放弃金融抑制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的增长,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的。

各个发展中国家应根据金融抑制的程度、范围等实际情况推进金融深化进程,采取必要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相结合的金融约束手段。鉴于此,在整个经济自由化改革的第一阶段有必要采取金融约束政策甚至部分保留金融抑制政策,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市场化改革到一定程度后,再采取进一步的金融自由化举措,最终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的振兴。针对我国渐进金融深化的具体措施有:

(一)加大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力度。应取消对金融体系的抑制性政策,允许外资及民间资本参股国有银行,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程度和促使我国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将会使银行这一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更有效率地发挥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规范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健全金融市场制度,完善与之相关的金融法规,加强监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解决了银行短借长贷风险、监督成本较高问题,从而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并发挥其管理风险、配置资源、控制公司等积极作用。

(三)逐步放松对金融市场中价格的管制,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发挥价格的信号指示作用,反映并调节资金供求。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还应防范金融深化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充分注意商业银行竞争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正确处理好放松金融管制与加强业务经营过程监管的关系,把握好鼓励竞争与强化监管的尺度,以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李依凭.金融学概论.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3

关键词:金融抑制;农村地区;金融环境

金融抑制指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各种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金融市场中严重存在金融管制、金融资产单调、理论性限制等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市场虽然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较好,但是还是存在金融抑制,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表现就更加的明显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我国要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金融抑制。

一、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

1、农村金融主体的缺失

在以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商业银行的金融组织形式已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很多商业银行的仅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一些商业银行逐渐将一些县级以下的金融服务机构兼并和撤销,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削减。另外,对于农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说,由于其产权不明,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严密,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率不断升高。

2、农村资金外流

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来看,农村资金的外流导致了农村信贷业务的萎缩。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四大银行在基层设立的金融单位将获得的资金上存,上层机构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商业活动。第二,从邮政储蓄来说,邮政储蓄金融体制中不仅存在资金上存,而且还有部分的只存不贷现象,这样邮政储蓄汇集的资金就大量的流入农村。第三,农村信用社在对存款管理中,因为考虑到贷款的收益,所以往往将吸收到的存款用到其他的行业中,将资金贷款给城市商业活动,导致农业资金减少。

3、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是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结果,农村金融发育不完善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农村保险落后,由于农业生产中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较多,在生产中的风险比较大,所以很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在农村开展保险业务。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定价中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很多金融机构都是按照自己的经营状况以及贷款单位的还贷能力做出判断。第三,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工具比较单一,农村金融市场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贷款的储蓄,很多新的金融工具没有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二、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解决途径

1、强化农业银行的功能

农业银行是政策性银行,要为农业的发展服务,但是当前农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办行的方向。要实现农业银行开办的初衷就需要强调农业银行的政策性银行功能,农业银行要在考虑当前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金融服务范围进行扩展,新增一些农业项目及内容贷款,例如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乱,农村企业贷款等等。另外,在银行网点的设置中,农业银行应该本着方便农民的原则,合理设置营业网点。通过加强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等措施,让农业银行能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制度

针对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建立资金回流制度。第一,要求开展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可以办理贷款业务,防止存款的外流。第二,对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适当加强,在充分了解贷款对象情况和有保证金的情况下,基层金融机构可以办理一些贷款业务,有效缓解农村资金需求矛盾。第三,对农村存款资金的使用要监督,尤其是农村信用社中的资金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对于各种农村信贷资金非农化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充足。

3、深化农业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是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补偿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农业保险成本高,效益差,可以组件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了有效扶持农业保险的开展国家可以利用财政、税收补贴的措施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从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一些涉农的保险,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

4、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消除农村金融抑制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围绕农村企业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和间接性的融资市场。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利率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让各大商业银行根据农村贷款企业风险程度确定存贷款的利率。另外,对于金融市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诚信体系,为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结论:

因为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是非常普遍的,金融抑制现象的产生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我国应该对农村地区金融抑制问题有清楚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金融改革的重点进行明确,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春梅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浅析[J] 时代经贸(理论版),2007(02

[2]李婷婷 基于供求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宋乾坤 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思考[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9)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4

【关键词】金融抑制,农村,改革

一、背景介绍

“三农”问题每年都会是中央的一号文件,可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要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全面、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2008年1月,第十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必须以建设新农村为中心不断推进。所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

二、金融抑制理论

197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龙和爱德华·肖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集中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来的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由于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束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相互“促退” 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的错误政策。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抑制”。而根本上来说,金融抑制是一种人为压低利率,造成金融体系和经济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金融抑制现象。加之一直以来宏观政策对城市的倾斜,农业以及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冠有“发展”二字,实际上其运营资金目前大多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它的业务单一,无法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地资金和扶助。原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发性贷款也由于种种因素无法实施。再加之资金监管不力,导致了资金的流失。

2、农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导致其对农业服务功能减弱。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商业银行纷纷都大规模撤并县级以下分支机构。农业银行的网点也逐步向城市收缩。目前的情况是,农业银行除发放部分农业开发和扶贫贷款外,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大幅度下降。

(二)农村合作信用社问题严重

1、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农村合作信用社的产权问题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进而导致信用社以为政府会对一切不良贷款负最终责任,加之信用社的治理结构残缺不全,最终导致信用社不良资产比例很高。

2、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信社是唯一正规的金融机构,独享农村金融资源,没有与之竞争的金融运作形式和金融机构存在,不但造成融资渠道单一,竞争力低,而且垄断性经营的存在,必然会通过降低效率的方式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保险市场不发达。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之其他商业性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国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从而降低了农村信贷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所以需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的保障机制。但目前除个别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设有中国人民保险等保险分支机构外,保险机构基本未涉足农村市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几乎停滞。

(四)非正规金融机构方面。民间借贷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一些体制内的金融机构的缺陷,导致了一些体制外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的出现。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民间金融机构没有僵化的规章制度。正常的民间借贷能够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但是非正规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远高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这必然增加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基础支持作用。应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履行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业务拓宽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贷款、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等。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银行。

(二)农业银行进行改造。传统的农业银行的“支农性”金融机构定位已被当代市场化潮流所淹没。所以对于农业银行的改造也迫在眉睫。农业银行应将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农户扶持贷款等政策性业务重新划归农业发展银行,真正成为纯粹市场化经营的金融主体。

(三)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展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应是把农信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而国家必须对农信社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保值补贴利息的补偿、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理以及将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农业贷款的贴息。

(四)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发挥其对农村的补偿作用。由于农业保险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可以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也要发展商业保险和农民互助保险。对于商业性保险和农民互助保险,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完善农村保险业。

(五)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非正规组织所借贷给农户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简单的关闭或取缔非正规金融机构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而且会使民间资金转向低生产力的自我融资形式。所以应该打破金融业的准入限制,将一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开放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的优先领域,因势利导的在农村建立起地方性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商业银行,使其成为支持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5

关键词:钢铁行业;IPO抑价 ;回归分析;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62 -02

引言

IPO抑价是指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价格显著低于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现象,IPO新股在上市首日能获取一个偏高的超额回报。有效市场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股票的交易价格应该接近其内在价值,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不应该存在明显的折价。然而各国学者实证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的还是新兴的股票市场都存在着IPO抑价发行现象尤以中国为甚。钢铁产业作为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技术、资源、能源、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证券市场,钢铁板块所占的比重也是非常高的。钢铁股价格的变动会对市场指数产生重大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其流通盘比较大,而且是由于钢铁价格变动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房地产行业,运输行业,冶金行业,采掘行业等。在所有行业中,钢铁行业IPO抑价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其中既有超高抑价率的金岭矿业,也有超低抑价率的的山东钢铁,既有融资额在784586万元的宝钢股份,也有融资额仅为150万元的金岭矿业。不论是从钢铁行业的影响力度还是从样本数据的统计意义,选择研究钢铁行业IPO抑价问题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价值。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IPO抑价理论与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现状,本文选取五个指标作为影响因子,从理论层面探索这些因子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IP0抑价现象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IPO抑价问题进行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说包括:信息理论、控制权假说、制度假说、行为假说。信息理论认为IPO交易中的主要参与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且抑价程度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呈正相关;控制权假说认为通过IPO抑价可以分散股权,避免过度集中;制度假说则试图从一个国家的IPO发行制度,法律制度来解释抑价现象;行为假说则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导致股票上市首日价格走高。

Baron和Rock分别从发行人与承销商以及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角度解释IPO抑价成因。孟卫东等指出信息披露对于IPO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有显著影响,而陈工孟、高宁基于自身研究否定了信息不均衡是导致发行抑价的主要因素。A1len等人认为IPO抑价是高质量的发行公司和低质量的发行公司在决定IPO定价策略时相互博弈形成的结果,张宗新从政府和发行者博弈的角度解释中国证券市场的IPO抑价问题。李博、吴世农认为我国股票发行定价偏低现象的原因是新股发行采取的市盈率法,是制度原因。席勒则认为IPO市场就像一种流行时潮,投资银行为了鼓动对IPO的过度需求,把每次发行都作为一个“事件”来包装,导致新股的过度需求,进而引起IPO抑价。丁方飞、徐文燕、武康平等人观点与此类似。

西方的IPO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IPO的研究有许多借鉴意义,然而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又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国内学者倾向于研究整个市场的IPO抑价问题,很少选择一个行业或者说某一板块进行研究板块。而我国上市企业种类繁多,抑价程度悬殊。因此无论是对于监管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还是普通的投资者规避风险,从一个具体的行业去探索IPO抑价的相关内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钢铁行业抑价影响因素分析

(一)IPO融资规模与钢铁行业IPO抑价

IPO规模大的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高,知名度大,政府和监管层对大型的公司也更加重视。在严密的监管和政策扶持之下,公司管理层作出重大决策失误以及陷入经营性困境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这样的公司在业务拓展及公司治理等多方面也会更加出色,相对来说发展会比较稳定,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小。因此像钢铁行业的公司股票对投资者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在IPO时更容易在低抑价的条件下售出股份。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筹资规模庞大,首日上市交易的流通盘数量也多,这使得在上市首日公司股价不易受到投机因素影响而产生价格严重高估导致较高首日涨幅的情况出现,所以判断IPO融资规模与IPO抑价负相关。

(二)发行摊薄市盈率与钢铁行业IPO抑价

市盈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反应投资者对每1元利润愿意支付的价格,它可以用来估计公司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是市场对公司的共同期望指标。一般而言,市盈率越高,表明市场对公司的前景越看好。在市价确定的情况下,每股收益越高,市盈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在每股收益确定的情况下,市价越高,市盈率越高,风险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发行摊薄市盈率与IPO抑价的关系难以判断。

(三)发行价与钢铁行业IPO抑价

一般认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乐于接受发行价较低的新股,发行者为了分散股权,也可能故意降低发行价,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行价应与IPO抑价成负相关。

三、我国钢铁行业IPO抑价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

定义IPO抑价率为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益率,用y表示:Y=(上市日收盘价-发行价)/发行价*100%;IPO融资规模(取自然对数)X1,新股发行摊薄市盈率X2,发行价X3。数据处理是由Excel2003以及Eviews5.0计量软件完成。

(二)回归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792359, F值变为48.06406,且对应的p值仍然显著小于0.05,说明方程总体显著且优于其他方程;变量X1、X3、X5也顺利通过t检验,此时的AIC值以及SC值也处于最低水平,说明模型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回归方程如下:

Y = 9.265922 - 0.837413X1 + 0.088614X2 - 0.122449X3

t =(7.582311) (-7.811152) (5.180382) (-1.778736)

R2 =0.792359,F=48.06406

四、结论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回归方程表明,不同的解释变量对IPO抑价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对钢铁行业而言,融资规模对抑价率影响最大,其系数的绝对值高达0.837413;市盈率以及发行价对抑价是非常小的,但是又是不可忽略的解释变量。融资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融资规模越大,政府的监管越严格,信息披露越充分,因此对于钢铁行业而言,可以从信息理论解释其IPO抑价现象;结合中国股票发行制度变化史,可知市盈率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制度因素,但是从其系数可以看到,制度的影响力度已经变得非常的弱;发行价与IPO抑价呈负相关,说明发行价越低,抑价率越高,控制权假说认为降低发行价可以吸引众多中小投资者购买股票,从而达到避免股权过度集中的目的。

(二)对策建议

1、深化信息披露制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管部门理应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审核即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经营状况,使必要的信息透明,减小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对新股过度反应。

2、完善新股定价和发行制度

防止人为刻意降低发行价造成新股的过度追捧,进一步吸取其他国家在股票发行制度上的优点,完善我国新股发行制度,从源头遏制IPO抑价。

3、加快金融创新

国内投资渠道单一,金融创新匮乏。证券市场股市独大,债券几无立锥之地,资金长期囤积股市。因此扩大资金出路、丰富投融资渠道,就是要实现投融资工具的多元化,分流长期囤积一级市场的打新资金和二级市场游资,避免IPO新股成为大量投机资金的投机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昌达,王艺明.IPO抑价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创业板视角[J]. 经济经纬, 2011,(01):135-140.

[2]丁方飞,李苏.IPO抑价研究述评:制度监管与投资者引导[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1):64-66.

[3] 孟卫东, 陈林,邱冬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IPO抑价——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实证研究 [J]. 会计研究,2010,(10):34-39.

[4] 张宗新,厉格非.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的生成及化解 [J]. 经济研究,2001 (10):60-66.

[5] 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08):1-12.

[6] 徐文燕,武康平. 对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抑价的再思考—承销商托市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6):71-75.

[7] 李博,吴世农.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IPOs)的初始收益率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0,(05):31-36.

[8] 彭谢斌.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实证研究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9] Ibbotson Roger G. Price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 new issu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5(2):235-272.

[10] Allen Franklin, Gerald R Faulhaber. Signaling by Underpricing in the IPO Market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23(23):303-323.

作者简介: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实际利率居民储蓄贷款金融抑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1-0091-04

一、金融抑制理论文献综述

麦金农和肖(1973)指出,“利率是与经济决策最密切相关的相对价格”,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在于,政府制定的存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实际利率往往很低,甚至为负值,无法真实反应资金的稀缺程度,如此便减少了国家储蓄,束缚了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放开利率管制,实际利率的提高将引致储蓄上升,增加投资并提高投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便是金融深化的实质。可以看出,在金融抑制理论的传导机制中,居民的储蓄存款和银行信贷是该传导渠道的两个重要变量,一是实际利率提高会增加居民储蓄,二是储蓄增加将扩大信贷规模。

金融抑制理论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并走上了利率改革的道路,但在实践中,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重新走上了利率管制的道路,使得经济学家重新审视金融抑制理论。

以泰勒(Tayer,1983)、温京伯根(vanWijinbergen,1982)等为代表的新结构主义学派(New-structuralism)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错误在于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结构。因而,新结构主义者反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融体制不健全.存在非正规信贷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以提高实际利率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我国学者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是探讨我国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研究实际利率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沈坤荣、汪建(2000)以1990年为分水岭,分别研究了1978~1989和1990~1998年间我国的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1989年以前的10年间,1981—1989年间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符合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而1990年以后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基本不复存在。二是通过研究利率和居民储蓄的关系,验证金融抑制的传导机制是否存在。李焰(1999)认为,自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利率,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则不确定,名义利率对居民储蓄率有微弱的负效应,而实际利率有不显著的正效应。

可以看出,现有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忽略了金融深化传导机制中银行信贷这一重要变量,企业投资、居民消费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仅以实际利率作为自变量不能全面解释经济增长;二是采用年度数据对实际利率和储蓄存款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时点效应,居民的储蓄行为在短期内受利率调整的影响较大,而储蓄存款是年底的存量数据,必然对年收入更为敏感,因此,运用年度数据不能准确描述居民的储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二、采用我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本节以实际利率(RI)、储蓄存款增速(CXCK)和各项贷款增速(GXDK)的数据验证金融抑制的传导机制。选取2001年1月-2012年2月的月度数据,共134个样本。实证分析过程采EViews6.0完成。 1.平稳性检验 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依据Schwarz信息准则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一阶差分后,RI和CXCK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GXDK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2。协整分析

由于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符合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分别对CXCK和RI、CXCK和GXDK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序列平稳,则协整关系存在,若残差序列不平稳,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对两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两组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可见CXCK与RI、CXCK与GXDK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实际月利率每上升一个点;储蓄存款增速便提高131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增速便提高0.55个百分点。协整检验的结果与理论是一致的。 3.Granger检验 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对两组变量分别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较长的滞后期中,CXCK和RI之间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利率的变动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而居民的储蓄行为又通过流通中的货币和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当月的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实际利率。而CXCK和GXDK在滞后2期和3期互为因果,此后CXCK便单向成为引起GXDK变动的Granger原因。长期中,CXCK的变动引起GXDK的变动与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是一致的;短期中,两者变化与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贷转存”操作有关,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将贷款转至借款人账户中,在贷款实际使用前都记为客户的存款,造成存款增加,因而造成了短期内二者互为Granger因果。

4.脉冲分析

为更直接的观察变量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实际利率每上升一个点,在第一期对储蓄存款增速(CXCK)有一个负的影响,从第二期开始对储蓄存款增速出现正面影响并达到最大值,此后便逐渐减小;给储蓄存款增速CXCK一个百分点的冲击,从第三期开始对各项贷款增速GXDK有一个正向的影响,并保持稳定。三、检验结论及对我国目前金融抑制的解释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1~2012年2月的实际利率、储蓄存款增速和各项贷款增速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在经历十几年的金融改革后,我国仍然存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抑制的传导机制仍比较显著。

第一,储蓄增速下降,银行信贷规模减少。早期研究我国高储蓄率成因的观点认为存款市场竞争不完全、金融产品欠缺导致的居民投资渠道匮乏,进而引发的被动储蓄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间竞争加强,金融产品更为丰富,居民理财观念增强,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储蓄行为,被动储蓄的影响逐渐下降。加之我国目前仍对存款利率上限实行管制,在通胀预期较高的时期,实际利率极低甚至为负,必然导致居民投资于其他金融产品,储蓄意愿下降。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近些年的储蓄增速明显下降,尤其在2003年以后,在多数月份中实际利率为负,储蓄率增速明显降低。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结构的数据中,人民币信贷的占比已从2006年的79.5%下降到2011年的58.5%。银行的信贷规模缩减不仅体现在新项目,还体现在在建和续建项目中,在我国目前仍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信贷下降将会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增速放缓。

第二,二元金融格局分割严重。我国正规信贷市场和非正规信贷市场的分割十分明显,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在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以较低的资金价格将贷款投放至所扶持的大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及其他借款人无力从正规市场获取资金支持,只得依靠非正规民间借贷市场,并承受更高的资金价格。这种二元金融格局的分割,对我国经济正常运行和正规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非正规借贷市场是对我国正规银行业信贷的有力补充,但由于其资金需求量大推高了资金价格,挤压企业的正常利润,使企业不得不追求具有高回报但风险高的投资项目,甚至使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在金融领域内空转,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旦正规银行业的资金牵涉其中,将给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在政府对利率管制的情况下,这种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将始终存在,威胁经济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管制,给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利差收入,制约了银行经营转型的动力。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年7月份期间,人民银行数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大幅增加,据各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工、农、中、建、交五家大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76.3%、81.3%、69.5%、76.7%和80.82%,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也在80%以上,其中华夏银行高达90.31%,高比例的利息收入容易使商业银行安于现状,放缓经营转型的力度,造成银行业创新动力不足。

第三,投资效率低,阻碍经济发展结构转型。有学者曾指出,利率的低估压低了企业的贷款和投资成本,由而导致了企业的投资冲动,许多资金利用效率较低的项目也可以上线,造成了投资结构失衡。与发达国家或者同等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35.6%提高到2009年的47.7%,如此高的投资却只带来每年约10%的GDP增长率,投资效率低下。在商业银行的惜贷政策下,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信贷资源,而国企低效率的资金运用,使得相同的项目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黄桂田、何石军,2011)。我国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其重要性不在于绝对值而在于其联动效应,由于国有部门多处于垄断行业或者行业链上游,信贷资金多投资于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领域,引导中下游企业和私人部门的投资也多集中于这类领域,造成我国消费需求不旺、高新科技行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等自主创新的投资力度不足。因此,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多年,却仍以大规模投资为“三驾马车”之首,利率低估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四、促进金融深化的建议

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导致当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这符合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的传导机制,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利率政策的改革尤为重要。

首先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均衡利率引导资金流动。2012年6月、7月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打破了之前“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利率政策格局,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对各档次存款挂牌利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上浮。利率敏感型的居民将对各家银行利率“货比三家”,加快了储蓄存款的流动和活期向定期的转存,都将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

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央行应尽快确立短期和长期的基准利率体系,以此调整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再适度放开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需求自行调节利率结构,并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提高实际利率,在信贷投放不足的时期,银行通过适度提高存款利率,增加居民储蓄存款,扩大信贷规模以支持经济发展。

其次,加快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调动县域金融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的金融格局中,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还有大批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多有当地政府注资,在当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且经营更加灵活,主要服务于我国县域地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加快对这部分金融机构的改革,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适度放开对该金融机构的限制和束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极大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