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例6篇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相对应,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计算机理论知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上机测试20%,上机操作分为Word操作30%,Excel操作20%,PowerPoint操作1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采用学生上交作品评定成绩,其中Word作品上交电子稿和打印稿,PowerPoint作品上交电子稿。汉字输入成绩也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今年5月,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老师和学生看到了差距,激发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参赛学生对比赛感受是:第一,知识面广,题量大,软件类型多,所以无论在什么软件中都要使用快捷键,从而在比赛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软件的关联性,无论什么软件只要有相应的关联就要去熟悉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如此一来在比赛中就不容易乱分寸;第三,实战操作,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2.思路

本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证,但现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没有统一认证,学生自愿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针对上述现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IC3)可以在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置换。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online)。

3.实践与探讨

3.1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常用应用软件;模块二,计算机基本原理;模块三,网络应用与安全。

3.2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常用应用软件、计算机基本原理、网络应用与安全,每个模块满分1000分,合计3000分。采用上机考试,边学边考,考上机测试8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汉字输入成绩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S:总成绩;Scf:计算机基础模块成绩;Ska:常用软件模块成绩;SlO:网络与安全模块成绩P:平时成绩;D:汉字输入成绩。

3.3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供上机操作实践练习。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天勤在线数字化教育平台,地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睡眠质量 使用电脑频率 大学生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配备了电脑,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电脑的使用带来很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恰当的使用电脑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使用电脑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呢?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究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2研究内容

2.1 对象

从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随机选取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95份,其中非计算机系108份,计算机系8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65%。

2.2 工具和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1](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调查。PSQI测试由23 道题目组成,内容包括7 个成份: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份按0、1、2、3 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出PSQI 总分,总分值在0~21之间。所得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8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差的参考值,PSQI8,则认为睡眠质量较好,PSQI≥8,认为睡眠质量差。

设计电脑使用频率调查问卷,内容包括8个部分:最近一个月每天使用时数、每周使用天数、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除用每天使用时数和每周使用天数计算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的总时数,其他6个部分按0、1、2、3、4计分,程度越高、分数越高。每次使用强度分为5个等级:弱(如短时间浏览网页)、较弱、中等、较强、强(如长时间游戏),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也分为5个等级:轻、较轻、中等、较严重、严重。

问卷随机发放,调查对象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数据按照计分方法量化,使用SPSS13.0录入建档,使用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将非计算机系学生和计算机系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与个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使用电脑频率得分情况

计算机系学生跟非计算机系的学生相比,除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在课堂也会使用电脑,更由于专业的性质,计算机系学生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使用电脑。

3.1.1电脑使用水平得分

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对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不同的调查对象群体进行比较,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632±0.977,由表1可知,计算机系学生群的电脑使用水平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水平。

3.1.2电脑使用程度得分

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学生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65人(74.71%),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87人(80.56%),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使用电脑月总时数在120小时以上的学生在计算机系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电脑4小时。在每次使用强度上,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得分也稍有差别(见表2)。

3.2 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情况

3.2.1匹兹堡睡眠指数(PQSI总分)得分

在国内睡眠研究的常模下,调查对象总体PSQI8的有169人(86.67%),PSQI≥8(即存在睡眠问题)的有26人(13.33%),最低分0分有9人,最高分15分有1人。其中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4.94%),最低分0分有4人,最高分15分有1人;非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2.04%),最低分0分有5人,最高分14分有1人。计算机系学生群中有睡眠问题的人数比例和PSQI最高分都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情况。

3.2.2匹兹堡睡眠指数各成份得分

根据表3,计算机系学生群相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得分都较高,睡眠质量比较差,睡眠时间比较短,睡眠效率比较低,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存在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日常的功能障碍也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在入睡时间上,计算机系学生比非计算机系学生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夜间易醒或早醒、夜间去厕所、呼吸不畅、咳嗽或鼾声高、感觉冷、感觉热、做噩梦、疼痛不适和其他影响睡眠的事情)相对较少出现。

3.2.3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和各成份得分的相关分析

调查表明,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

3.3 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系别学生群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可见,调查对象总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和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总体的影响睡眠程度和每次使用强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相关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调查对象总体的睡前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是有影响的。

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和体育锻炼程度呈负相关,说明计算机系学生的睡眠质量不但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而且受每次使用强度影响,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计算机系学生的每次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都没有相关性。

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其睡眠质量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但受每次使用强度关系不大。该群体的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强度和影响身体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他们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对身体的影响,同时身体的变化又影响睡眠,与之相反,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没有这种感受,这和计算机系学生因为长期适应使用电脑的环境所以不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己的影响有关系,另一方面,非计算机系学生主观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和身体及睡眠有相关性和PSQI总分与每次使用强度无相关性不一致,说明非计算机系学生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身的影响。

4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时间长。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平均得分为1.632±0.977,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强度大。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每天使用电脑4 小时的学生占总体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在电脑使用水平和电脑使用程度的水平上都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调查对象总体的水平处于两者之间,所以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高频率的群体,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低频率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比较PSQI总分,调查对象总体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3.33%,与刘贤臣等的研究结果(13.93%)相似[2],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差,有睡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同时为提高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中存在服用催眠药物的现象,而且计算机系学生服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方面,这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另一方面,引起社会的注意,尤其是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念和意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去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比较分析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匹兹堡睡眠指数及各成份得分发现:使用电脑高频率的群体与低频率的群体相比,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时间相对较短,睡眠效率相对较低,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相对严重,日常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对较重,但是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较少。针对这些差异性,我们访谈个别调查对象并查阅资料,发现使用电脑对睡眠的影响是通过多方面实现的:

首先,使用电脑影响电脑使用者,因为使用电脑使人保持固定的姿势,易造成身体疲劳和病痛,同时左右电脑使用者的情绪,造成脑力劳动的压力,此外最隐形的杀手――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更是不断在吞噬人的健康。有关研究表明移动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失眠发生率的增加,而电脑射频微波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失眠、食欲减退、胸闷、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并引起脱发、眼晶体混浊等 [3]。随着使用电脑的时间的增长,强度的增强,身体的不适、精神的压力和辐射的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都会成为睡眠障碍,影响睡眠质量。

其次,电脑使用者的心态影响睡眠质量,因为电脑使用者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会造成大脑的疲惫和心情的焦虑,而自我焦虑水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障碍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在临床特征上的表现之一就是睡眠障碍 [4],带有类似焦虑的消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睡眠问题。大学生承受来自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个体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本身就很容易消极情绪,例如忧郁、焦虑、沉闷等,加之在使用电脑产生的不良情绪与自身潜意识的消极情绪相结合,影响睡眠。

再次,使用电脑的不良习惯影响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也是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的,因为睡前剧烈运动或活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精神兴奋,提高大脑的觉醒状态,对当晚的睡眠不利[5-6],睡前使用电脑,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使得入睡时间、睡眠效率都受到影响,耽误了正常的生物钟时间,或是错过稳定的休息时间,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都直接可以影响到睡眠质量。

最后分析得出,由于计算机学生相对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生理的疲劳程度和心理的紧张程度更高,导致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更少,这与服用催眠药物有关系。

调查结果还显示,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可以主观感觉到使用强度、睡前使用、体育锻炼、白日活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研究可知:

第一,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不大,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没有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电脑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的变化又对睡眠产生影响。经过访谈了解到,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使用电脑更多是进行学习研究等脑力劳动,承受压力,强度较大,而给计算机系学生更多是基本功能的使用,几乎没有承受压力,强度较小,所以使用强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上有差异。另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适应了长时间使用电脑甚至一直从事脑力活动,习惯于用平静的心情去面对使用电脑,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跟着使用电脑带来的负荷或者压力走,让他们主观不会感知到高频率使用将使自己身体疲劳和睡眠质量降低,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很敏感,他们的情绪易随着自己使用电脑强度而波动,例如玩网游的同学当然会比浏览网页的同学更容易劳累和疲惫,但总体上他们几乎没有承受向计算机系学生那样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脑力劳动,所以即使他们觉得很疲惫,实际上睡眠质量受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高频率群体不可避免地使用电脑频率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但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低频率群体,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改变睡眠质量的成效却不大。针对这个问题,对个别调查对象访谈了解到,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会进行篮球、跑步、乒乓球等体育锻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差别,计算机系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兴趣爱好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较多的人把花较长的课余时间研究电脑或者使用电脑进行娱乐活动,而非计算系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体育锻炼、看书、出行等,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或较少倾向花时间在使用电脑上,时间安排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程度产生了差异。查阅资料发现,高频率使用电脑的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是因为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降低因使用电脑导致大脑兴奋的程度,使加快入睡和促进睡眠深度 [5-6],所以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因此,针对大学生时间自由,自制力不强,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学校一方面应健全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创造体育锻炼的良好环境,宣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加大良好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力度,必要时采取宿舍熄灯等管理措施去帮助学生合理作息,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3 月21 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现在,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大学生不能把握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加上不良使用习惯,例如沉迷网游、通宵使用等,对睡眠影响都产生了强或弱的影响,鉴于这种不容乐观的局面,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立足研究结果,对使用电脑频率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使用频率高的人群,应该尽量提高使用电脑的效率,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电脑的使用,然后尽快让身心得到放松;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人群,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避免刺激地使用电脑操作。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对电脑的特殊需求,就要合理地控制好电脑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希望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和上机操作,采用分时段使用电脑,避免聚集性、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减轻学习的压力和疲惫。

总而言之,要努力合理地使用电脑,使之对睡眠的影响尽量减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合理安排使用电脑的时间,减少生理和心理的疲惫,避免辐射;第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使用电脑的强度,避免高强度或情绪化地使用电脑;第三,加强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第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使用催眠药物。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8 (2):105-107.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3] 曹兆进,陶勇,张洪桥等.移动手机电话对睡眠质量及抑郁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5):264-267.

[4] 廖婷婷,邹枝玲,杨勋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830-2832.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归纳总结 考核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范围的逐渐普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将计算机教学目的调整为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和促进计算机的应用,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着这一工作目标,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几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谈谈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制定阶段性方案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多半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以后承受着学生的精神压力。在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舆论中,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无望,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厌学情绪非常明显。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使得原本应该是单纯的职高生越来越让人读不懂、摸不透,许多教师感慨:“现在学生的思想太复杂了。”那怎样使“复杂”的心能从“厌学”的阴暗面转向光明,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先了解他们。因材,在高职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进行教学,不能每个学生千遍一律统一要求,而是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制定阶段性方案。

二、运用想象的语言,将内容化繁为简

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须、够用”为度。计算机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注意内容上的启发性、语言上的趣味性,同时也应注意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将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计算机基础时,教师可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如人的手脚等比喻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将CPU比喻为人的大脑,将输出设备比喻成嘴等。又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讲变量赋值时,例如intx=10,该赋值语句的意义是将10赋给整型变量x,把10存入x所对应的内存单元。这一知识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将变量x所分配的内存单元比作一个抽屉,赋值的过程就相当于把10放入该抽屉。总之,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及形象的比喻,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等的复杂化,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操作题的操作过程,制作成录像。最后将制作好的课件、做题录像传到学生机上,或者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里作为共享资源,使得这些教学资源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演示,学生课后也可学习。在网络资源支持下,学生可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控制上,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这样做使得有些学生对课件和录像过分依赖,老师讲课不听,课后却忙得不亦乐乎,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在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作出提示,课件和录像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自己应该把握住尺度。其次,教师可以进行传帮带分组教学,将优秀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特意分成一组,结为学习伙伴,这样,有助于后进生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最后,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性格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四、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思想方法的提炼

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应抓住教学的关键点,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科学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复制粘贴的基本操作,字块的基本操作,word中对象的插入方法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活动单一现象。教师要善于构建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实践探索,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对文字修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格式工具栏中常用字体修饰设置方法教会学生;对于文字的上下标设置、文字添加特殊效果等对文字详尽修饰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格式”菜单中选“字体”命令,给学生展示一下字体对话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教师一方面可以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去发现完成得好的同学,让他们对操作方法进行总结,交流,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回归到教学目标上,给学生打上知识的烙印,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这样避免教师上课平铺直叙,一讲到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效率。

五、注重实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4

如何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尝试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的特点,使教学氛围活泼生动

1.利用教学软件,使枯燥乏味的指法学习活泼生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同学,重点应先放在键盘指法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以便为今后的录入及计算机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用这样的方法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引用实例,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

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是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期盼有点不符。如按书把大段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如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触机器开始,用实物对照介绍计算机各部件及使用方法,引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应用、概念等的内容,从给学生们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渗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从世界上第一代巨型计算机的产生,到现在的微型机。短短的几十年,无论是体积、元件、内存、速度等各方面的飞跃引入计算机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举出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控制、国际互联网等方面应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把注意力集中。真人真事例子、活泼生动的引入,易学、易懂、易记,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很大作用。

二、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由浅入深。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助手。学习计算机软件知识时,由浅入深,从比较直观易懂的应用软件入手,掌握存取文件,排版等有关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写作文、做计划、做表格、画画、做节日卡、保存自己有用的图片、文章,巩固汉字输入法等。

另外还把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内容上,例如计算平均分、总成绩、排名次等问题,如编个程序计算,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计算机给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带来的方便,对自己学习计算机充满信心,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师生情感和谐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研究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增强其学习信心,锻炼其学习意志,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切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

最后,让学生充满信心,对自己在上机过程中发现的电脑新功能或好的操作方法,能及时反馈教师,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教老师、教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在互相教、互相学的教学氛围里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对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关键。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地、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不断的探索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结合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适当地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思维能力;课程设计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概念的风靡,肇始于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M.Wing)的界定:“计算思维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广度的一系列思维工具”。她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犹如印刷出版促进3R的普及,计算和计算机也以类似的正反馈促进了计算思维的传播。她认为,这种思维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技能组合,而不仅仅限于科学家,普适计算之于今天就如计算思维之于明天,而普适计算是已成为之日现实的昨日之梦,而计算思维就是明日之现实。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组织和分析问题的新视角;同时,它可以连结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对计算能力和局限性的理解。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早已走出计算学科,甚至与其他学科形成新的学科。例如,社会计算、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等等。计算思维也随之走出计算学科。所以,广义的计算思维是指“走出计算学科之计算思维”。适应更大范围的广大人群的研究、生产、生活活动,甚至追求在人脑和电脑的有效结合中取长补短,以获得更强大的问题求解能力。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计算思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必须像“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普及,成为人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能。

一、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信息技术环境的变迁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发现英国、美国等国家均已认识到技术应用取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后性,开始积极推动项目计划,将“计算科学”纳入中小学学科体系。数字素养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信息技术教育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教研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持续增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断提升,为计算思维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致力于探讨出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方案,采用边设计边教学的模式,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调整课程进度和内容。

二、计算思维能力的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主要偏向于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仅仅面向极少数的信息学奥赛选手,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核心,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应该像语文、数学一样向中小学生普及,而不应仅仅是局限于信息学奥赛课程中。编程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乔布斯曾说过:“人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因为它教会你如何思考”。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也号召所有美国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并发起“编程一小时”的运动,旨在让全美小学生开始学习编程。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套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计算思维入门课程,若采用信息学奥赛课程内容,直接采取编程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套课程方案,面向小学高年级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在我们的课程设计内容中没有枯燥的信息学奥赛的编程语言的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探讨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践行着计算思维过程。下面是我们课程设计的框架与结构、内容的编排依据及选取问题时的考量。

1.框架与结构

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以10个专题展开教学:计数与进制、进制的应用、找数值规律、找图形规律、逻辑、逻辑判定应用、循环的应用、随机思维、统计类思维、排列组合。根据11-13岁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以与程序设计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不断生成并强化计算思维的思考过程与思考习惯。第一个专题为计数与进制,计数是我们了解计算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每一个人从会说话起,家长就会教他们如何计数,关于进制,生活中的数学主要是采用十进制,但是同时也不乏其它进制,如:7进制(一周7天)、12进制(1年12个月),24进制(一天24小时)等等。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从本质理解进制与数字的关系。第二个专题为进制的应用,通过学习进制的转换,深入理解生活中的种种进制的意义,了解二进制与计算机的关系,并可以学会如何巧妙利用进制解决实际问题(如天平放砝码问题)。第三个专题为找数值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数值之间的规律,是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更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如:通项公式、递推式的表达,让学生学会精准的表达发现的规律,为今后学习精准表达自己的思维打基础。第四个专题为找图形规律,在学生学会了找数值规律的基础上,再引入观察图形规律,加入方向感的锻炼,还有“重复”的概念,通过平台和LOGO语言,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命令,绘制图形。第五个专题为逻辑,生活中处处充满选择,让学生理解选择过程实际是做逻辑判断的过程,并学会“与”、“或”、“非”的用法,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过程,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个专题是逻辑判定应用,理解了逻辑思维过程,就可以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如:判定数字关系、判定闰年、判断质数问题、甚至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第七个专题是循环及其应用。人类最不擅长做枯燥乏味、又一成不变的事情,在一定的重复次数后,我们做事情的正确的就得不到保障。这正是人类与计算机最大的区别,计算机最擅长做重复的事情,而且保证无论重复多少次,都可以完成的跟第一次一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这类事情,循环思维的核心,其实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现象,归纳总结、进行逻辑判断,通过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循环的过程分析为两点:重复的次数,重复的内容。分析清楚这两个关键点,再复杂的循环情况,都化简为清晰的步骤。第八个专题是统计类思维:学会了循环解决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对较多的数据进行统计,如统计个数、求平均值、找最大值、最小值、求总和,还可以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等,做一些更为复杂的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用到的都是计算思维。第九个专题为随机思维,它是经典又奇妙的计算思维之一,它的基础用途是可以用来产生随机数进而解决随机发牌等类似的问题,它的高级用途跟概率问题相关联,如通过随机数求圆周率π,还有经典的高尔顿钉板。第十个专题是排列组合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把一些事物排在一起,构成一列,计算有多少种排法,这就是排列问题。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分组”问题,例如,在体育比赛中,把参赛队分为几个组(这时分在同一组中的队友之间的位置顺序并不重要),这种“分组”问题,就是传说中的组合问题。以上内容大纲的设置,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角度出发,只需学生具备基本的四则运算、乘方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判断即可。

2.内容的编排

课程内容从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选择、设计相应的算法,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来编写程序,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整个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按照一定的步骤,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的,其中正体现了计算思维的应用过程。

3.选取的问题

问题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日常学习与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注意精选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和问题,如:远古的结绳记事、、历史上狄青将军利用概率问题鼓舞士气等等,力求用例子和问题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用例子和问题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教材体现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课程设计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反思

我们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材,展开了教学实验,采用校本课的形式,每周一次,学生为小学五年级、六年级有兴趣的学生,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学生接受计算思维,所以我们先从一部分学生开始实验教学,寻求可以普遍展开教学的合适教材及方法。根据我们目前设计的十个专题,展开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从学生对自己课后总结中,可以得出他们在接触计算思维过程中,第一节课对他们来说冲击感最大,陌生感较强,但随着接下来的学习,逐渐适应了计算思维的思考方式。但是我们认为在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如何寻求数学基础知识与计算思维的关系,建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此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练习的设计也需要有更强的趣味性、知识性,才能吸引更多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对计算思维的了解学习。课堂评价方面也还需深入研究,除了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外,如何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更是一大难点,目前我们采用让学生自己做总结,他们每节课听懂了哪些,理解了什么,这是一种质性评价,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质性评价衡量标准,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思维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

[4]任友群.数字土著何以可能?[J].中国电化教育.2016

[5]朱鸣华,赵铭伟,赵晶,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人员;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现代化财务处理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不断普及,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减轻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错误造成的人为差错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佳及业务技能不精等问题,不能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很好地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会计人员除要精通本专业外,还要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然而现阶段,从知识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系统,知识老化、更新慢等问题,会计人员对会计以外的经济、法律、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办法不多,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展。

据某市某一行业对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进行的实际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430人中硕士研究生9人,占总数的2.09%;本科生98人,占总数的22.79%;大专生187人,占总数的43.49%;中专生58人,占总数的13.49%;高中生及以下人员78人,占总数的18.14%。高级会计师10人,占总数的2.33%;会计师133人,占总数的30.93%;助理会计师176人,占总数的40.93%;会计员72人,占总数的16.74%;无职称39人,占总数的9.07%。从以上资料得知:大专学历的人数最多,但是大专以下会计人员多于大专以上会计人员;助理会计师及以下人员明显偏多,会计师以上人员明显偏少。说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短缺,反映了会计人员总体结构失衡,对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和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

(二)会计人员自身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会计人员从单调烦琐的报账、算账、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经济分析、预测工作,还可以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减少误差。但是有一些会计人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主动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很陌生,不能对会计信息、决策信息进行分析、为单位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及规划;有的会计人员还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产生质疑;有的会计人员甚至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由“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账面比较漂亮而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开展。

(三)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薄弱。20世纪70年代前的会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是参加过短期的电算化培训,他们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的先进功能为财务管理服务。

(四)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一般只知道怎样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极其有限,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只能求助于软件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即使是那些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的会计人员,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来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有些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贫乏,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视信息安全教育,随意与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连接,使电脑感染病毒,甚至遭到人为非法破坏。

二、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的电算化会计人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熟悉单位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运用会计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持。因此,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会计人员要主动适应形势需要,更新认识、更新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功能,为单位的财务管理服务。充分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重视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的,环境不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也不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可采用以下方式:

1.参加行业协会、后续教育培训单位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

2.自行聘请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到单位给会计人员有针对性的授课。

3.利用互联网资源参加远程教育,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也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问题。

4.选送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一步深造,既可以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以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促进其他会计人员业务的提高。

5.由于在职会计人员文化程度和年龄存在差异,培训可以考虑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通过初级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一些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的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通过高级培训,使一小部分会计人员能够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

(三)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是迅速普及电算化技术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捷径,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真正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终身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如果长期将会计人员固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容易导致处理问题能力下降,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轮岗,有利于促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会计各岗位间的协作,克服对不同岗位工作的偏见;有利于堵塞会计电算化中的漏洞,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与风险意识;并且也可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造就一个良好平台,使会计人员能“干一岗位,精一岗位”,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水平都能得到提升,全面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改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知识结构要合理。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金融和审计等知识。把具有不同知识、不同专长的会计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知识互补,在总体的知识结构上达到或基本达到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学历和职称结构要合理。从上述对某市某一行业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进行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比例较低。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广泛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进入会计行列,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参加职称考试,并实行工资、待遇等与技术职称、学历挂钩的办法,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发奋进取、更新知识。

3.年龄结构要合理。自然规律和工作的连续性,要求既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会计人员,又要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计人员构成,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年龄互补,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综合效能。

(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是一个集许多利益主体的利益为一身的职业,掌握着一个单位的钱财事务。在电算化环境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这些计算机会计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会计人员一旦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丧失法制意识,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使其感染病毒瘫痪或遭到篡改、泄密和破坏,将给单位和本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做到:

1.重视信息安全教育,不越权上机操作,不连接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对使用的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保证自身不危害单位经济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