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范例6篇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1

一、质量管理与企业伦理的重要性

(一)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体现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坏,关乎着消费者的健康。当质量出现问题时,企业应主动承认错误,担起自身责任。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必须有的良心和社会责任。

(二)加强质量管理使企业竞争力增强,信用度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经济伦理,如果企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那么企业信用度和竞争力都会得到提升。市场上某些企业不遵循相关行业标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突破道德底线,添加有害于消费者的物质,这种行为,只会使这些企业降低竞争力和信用度,最终失去顾客和市场。

(三)质量第一:企业伦理的首要规则

企业的生命在于市场,没有产品质量,市场就无从谈起。质量不仅是产品使用者对产品供应者的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产品生产者的自我道德追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把握好质量,没有质量市场就无从谈起。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质量第一,提供优质产品,是企业遵守伦理规则的体现。

(四)企业质量文化已成为企业伦理的核心

《质量振兴纲要》中指出:“企业应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自身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一个企业质量伦理的体现。团队质量观――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对,这是海尔的口号,这一口号凝聚了海尔所有员工的汗水、辛劳和努力,拥有深厚的质量文化和一支强有力的员工队伍是海尔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伦理角度的思考与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

企业之所以选择放弃伦理道德,是因为巨大利益的驱使。要使企业主动按照社会伦理规范自身行为,就必须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对企业败德的惩治力度,使“败德”、“失范”的企业没有生存的制度土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

(二)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有规则约束,而法律不是进行约束的唯一尺度。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企业有义务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经营者不能只做对自身有利的经营活动,应全面考虑自身行为与决策可能对公众、环境以及公共利益造成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用伦理作为约束企业经营活动的又一尺度。

(三)加强企业家的伦理教育

马克思曾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所以,资本无道德。由于“资本无道德”,控制资本使用权的企业家就要承担道德义务。企业家自身体现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肩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是一种及其宝贵的资源。因此,企业家自身的伦理观念对于企业伦理观的塑造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伦理教育。

(四)增强舆论监督

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体的监督。由政府、消费者、媒体、员工等共同组成的舆论监督体,要时时刻刻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其施压,迫使其主动放弃非伦理行为,自觉遵守本应遵循的伦理标准,最终实现监督企业、防止企?I突破伦理标准的目的。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2

摘 要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项,质量成本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内容。改进质量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战略竞争地位, 是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但不少企业对质量成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未与企业的战略需求相联系。笔者主要论述了我国企业在推行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接着提出了几条促进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 质量成本 管理

质量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一个无法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决不是优秀的企业。正是基于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全球企业都将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作为其战略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质量作保障,企业也就无市场可言。因此,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同时,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要想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则必须依靠成本管理。由于成本管理目标的长期性,通过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经过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成本管理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质量成本的含义及构成

质量成本是一种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需要支出的所有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我国大多数企业所接受的质量成本概念还局限于传统的质量成本概念,只考虑了对产品质量控制不足所带来的成本,没有考虑过度的质量控制问题,事实上过度的质量控制也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也是一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在企业的产品成本中是一种变动成本,它是随着产品质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产品的质量成本包括一切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大部分。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质量责任制,推进质量成本控制。用货币语言与财务数字衡量质量问题的大小,便于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从而推进质量成本控制;同时,通过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和分析,对质量成本的目标和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便于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通过经济责任与质量责任挂钩,推进质量成本控制。

(二)有利于成本管理工作的深化。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质量方面的内部和外部损失不仅造成直接的质量损失,而且造成直接的非正常效率损失。质量成本是企业质量管理可以量化的表现形式,即是现代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质量成本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指标,通过这一指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能够在经营活动中保持有效的联系,通过降低质量成本,使企业从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中获得诸多利益,达到少投入多产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核算、分析、报告和控制,了解质量成本中各项费用的变化趋势,针对这些趋势中的不良倾向采取措施,控制其中的不合理项目,反复调整,找到本企业治理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不仅可以找到减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满足顾客要求的最佳质量水平,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当前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质量成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都是将重点放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上,而对随之发生的质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控制,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不良增加,使产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或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其关注点也仅停留在企业内部,常常缺乏一些区分质量成果的手段和战略上的沟通,很多质量管理计划简单而没有组织,企业在质量改进方面进行了投资,但所获甚少。

(二)缺乏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由于我国是在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引进的质量成本管理方式,是属于 “跨越式”的发展,所以在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虽然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成本管理条例,但是都没有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作出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制度框架,更谈不上对其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企业在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时缺乏可以参考的指导,各企业之间做法各异,制定出来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也不完善,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够,员工在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操作过程中,按照制度规定办事或不按照制度规定办事都是一个难题。

(三)忽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管理。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往往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却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其他非生产部门对质量成本费用的影响。如管理部门的管理环节、产品设计部门的设计环节和供销环节等,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质量成本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是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规律竞争战略,更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不能把生产与经营相一致,导致生产大量积压,资金沉淀,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和生产的正常进行,最终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忽略质量过剩。企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质量不足的成本管理上,一味地追求改进质量不足,而不注重质量是否已经超过客户的实际需要,过高的提升产品质量,这将产生不必要的浪费,给企业带来无谓的经济损失,质量过剩也是妨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质量成本管理意识。质量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劳动的结晶,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综合体现。质量成本管理过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有必要将质量成本思想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使得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了解承担质量改进的责任。在质量成本控制中,应将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与产品质量成本相关的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售后服务部门成员作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在对员工进行优质奖励、劣质惩罚的同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成为员工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完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就是完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只有在科学的制度指导下,各部门各行其是,各员工各负其责,才能将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显出成效。质量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因此,我们要制定具有权威性的制度,规范各方人员工作的制度,同时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由于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要这样才能达到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在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时,要明确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制,以保证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权责明确,赏罚分明。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范围,与个人利益挂钩,激发内在动力,保障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开展全面质量成本管理。全面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会计核算和统计体系。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分析、评价、考核不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重要的是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产品质量相对于适宜质量水平的偏差和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查找产生偏差与质量管理工作差距的主要原因。从而确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改进方向和目标,落实改进目标的实施对策、具体责任部门、责任者,以保证改进目标的实现。因此,改进和控制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切实抓好。

(四)防止质量过剩,考虑质量总成本。高质量未必代表取胜的优势,因为高质量也常常不被客户所接受,同时,质量的提高往往需要以追加人力、

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诸多成本为代价。如果一种产品的关键功能部件因达到自然寿命而发生报废,往往会使整件产品退出使用,而其他部件被分解后能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关键功能部件的质量保证期就决定了整件产品的使用寿命,如果其他部件能够超过该期限,那么其他部件就是一种过剩质量。因此,合理质量要求:同一产品的各种不同部件达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质量水平,使用寿命尽可能一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质量成本耗费。

参考文献:

[1]熊剑春.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11(17).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3

(一)质量管理理念落后

中小型航空企业生产具有垄断性,市场准入具有限制性,它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没有将管理落实到制度上去,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同时,中小型航空企业生产过程注重产品的检测控制,而轻视预防控制这一环节,体现了滞后的管理理念。虽然很多企业依照GJB9001B-2009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但缺少预防控制的措施,存在很多的弊端。中小型航空企业产品的质量过分依赖检测控制,不能有效预见问题的发生,会使产品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小型航空企业各个部门的决策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管理程序。然而,中小型航空企业在生产运营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竞争,不能有效地采取迅速、灵活的管理机制,这需要企业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机制:吸引人才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市场响应机制、资源投入机制以及技术创新机制。这些机制可以综合运用,也可以单独运用。

(三)质量管理过于形式化,不能发挥实效

当前,很多中小型航空企业虽然能够把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到企业工作的各方面,但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企业过于看重指标与形式,而忽略实际的改进。重形式轻实效是制约中小型航空企业发展的瓶颈,使质量效益和抵御风险能力严重不足。首先,企业在执行制度的监督、贯彻制度的方法、考核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做得不够,只注重问题分析和措施制定,不注重措施监管、评价、反馈等工作;其次,企业的制定的计划缺乏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再次,企业对于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资金的投入不够。

加强中小型航空企业质量管理的策略

对于我国中小型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改进的办法,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发展形成了不断改进的框架,能够使各部门连续供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增加客户和有关组织的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GJB9001B-2009的基础上,满足质量目标和标准的管理体系可以增强中小型航空企业运营的综合协调性、自我完善性与全面持续性等等。面对我国军民一体化的新形势,我国中小型航空企业应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系统,改进质量控制文件方案,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同时,还要创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内审队伍,不断发现并改正中小型航空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陷。比如,我国早在几年前成立了质量管理推进委员会,对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促进和组织工作进行专项负责。对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确定要解决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质量管理问题进行科学的控制,保证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质量管理体系良好运行并持续改进,是中小型航空企业实现运营指标,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先决条件。

(二)做好质量目标管理,落实管理职责

实践证明,好的质量目标管理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完成好管理职责,也有助于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系统。在质量目标的设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要重视各个部门的员工管理职责真正落实,确保质量目标和管理计划的可操作性。在质量目标管理的环节中,可以采取PDCA循环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总体质量工作的迅速完成及总任务的实现。具体来讲,在中小型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中,要落实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及个人的管理职责,确保每一项质量管理工作都要有相应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在质量目标计划执行环节,各部门每个季度都要对质量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及时找出并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成分析报告送交有关部门。通过以上的措施,确保中小型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加强信息化质量管理建设,全面分析管理形式

质量信息是中小型航空企业进行综合质量管理的“金钥匙”,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良性能,具有时效性、精准性、完整性及实用性等特点。近些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质量管理信息的筛选、处理、输送、储备等环节已经变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信息化质量管理遵循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相关原理,对质量管理事务进行专项工作。它依据中小型航空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特点,设计研发出适合的质量信息系统,用来全面了解和掌控质量情况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它不仅是当前中小型航空企业创建质量管理体系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前提,也是企业实现综合质量管理的基础。经过中小型航空企业的不断努力,接连构建了资源供应管理系统、故障处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与保障系统、科研计划管理系统以及质量信息报告系统等。广泛地搜集各类质量信息,并进行合理地分析,同时进行及时的质量信息公开,使全体员工在第一时间里知晓产品的质量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规范的信息化质量管理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型航空企业质量管理的效率。

(四)强化质量管理教育的培训工作

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贯穿质量管理工作的始终。加强员工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技能,是进行综合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对于中小型航空企业来说,员工专业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只有员工的质量素质和质量意识有了提高,才能制造出合格的产品。教育培训工作应根据管理目标科学实行,保证教育培训的内容全面、系统、深入,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来说,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岗位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专业知识普及与深化培训。通过各阶段的质量管理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管理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为生产创造更安全的环境。“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经过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教育,可以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方式,使管理工作更具创新力,即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又受到客户的好评,使企业良好的形象深入人心。

(五)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战略发展方向

在中小型航空企业战略转型期间,需要正确把握科研生产的特征,包括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数量规模的大小、质量管理的成本以及客户满意的程度等,将“质量效益型”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企业总体发展的计划之中。战略转型给中小型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那就是怎样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目标。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理念与机制两大方面。解决矛盾的思路如下:中小型航空企业要想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客户的行为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所以,战略转型期间的中小型航空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使客户满意。质量管理理念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积极转化到员工的行动上,同时产品研发与制造的过程必须紧紧围绕客户进行。中小型航空企业要应用客户关系信息系统,对他们变化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查和控制,有效指导员工满足客户的需求,以高质量的产品引领市场的管理水平。“客户”不仅代表产品的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客户,还代表企业内部员工、高管人员等内部客户,以及企业产品供应商和生产商。综上所述,中小型航空企业要转变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市场快速响应机制,从而引领航空企业在市场中长久、健康的发展。

总结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4

摘要: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讨论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1]。其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全面”(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面综合管理)和“四个一切”(即一切为用户;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依据事实与数据;一切按规范办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降低经营质量成本,减少经营亏损,降低现场维修成本,减少责任事故,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使顾客完全满意、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1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1.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1.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1.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2.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2.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4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2]。

3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

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2)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3)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4)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5)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4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4.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4.4重建工程(BPR)。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BPR是完全的顾客导向、外向型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质量导向、内向型管理;BPR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

4.5战略策划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 企业;质量成本;成本控制;管理

        引言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更加重视。任何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利润,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等皆是增加利润或实现利润的手段。

        1  质量成本要素分析

        质量成本是指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其基本内容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4部分组成:

        1.1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为使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括:①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指企业为制定质量计划而发生的人员工资、文件费和办公费等。②质量控制管理费用:指质保人员工资费、资料费以及控制设备的核准、维修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等。③质量信息工作费用:指质量信息人员工资费、信息费、信息跟踪费、资料费等。④质量教育、培训、奖励费用:指教员和学员工资费、讲课费、资料费、学员外出培训学费、租用场所和设施费,以及质量奖励等费用。⑤设计更改费用:指企业为施工项目发生设计变更和受监理工程师指令更改影响造成的原实施方案、防止质量事故、试验计划等一系列变更而发生的关人员工资费用以及资料费和会议经费等。⑥质量公关费用:指企业为施工项目质量接受第三方及业主的评审(比)或竣工交验、进度检验等原因进行公关活动所产生的人员招待费等。⑦处罚费用:因违反国家及地方规章管理规定而发生的罚款。

        1.2 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综合性强且要求高的产品,每个分部分项必须经检验合格方能转入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工程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进行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就是鉴定成本,其内容包括:①原材料和外购件检验费用:指企业对所使用的材料和外购件进行检查、试验所发生的费用。②施工过程中的检验费用: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各分部分项质量进行验收时所发生的人工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③工程移交费用:指产品移交用户使用前进行性能检测和系统试验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经相关研究学者对以上质量成本的构成四要素的研究——预防成本占10%左右,内部与外部故障成本合计为60%左右,鉴定成本为30%左右。

        1.3 内部故障(损失)成本  内部故障成本是材料经过合理技术组合形成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

        1.3.1 施工质量成本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缺陷和为处理缺陷而发生的费用。其内容包括:①分部分项缺陷工程损失;②返修人工、材料费和复检费用;③停工损失;④事故分析处理费用等。

        1.3.2 建后服务成本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而产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①由于产品安全性能问题或质量责任分歧造成的诉讼费;②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业主损失而支付的赔偿费;③在质量保证期内的修理费;④事故分析费等。

        1.4 外部故障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是工程配套的设备在保证安全使用性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①诉讼费用;②赔偿费用;③维修费用;④事故分析费用;⑤保险费等。

        2  我国质量成本管理的缺陷

        2.1 现行质量成本分类的缺陷  我国目前试行质量成本核算的企业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存在着不足:①侧重于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控制,未充分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精神,偏离了科技指标体系设置的“全过程反映”原则。穷本溯源,质量成本是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中脱胎而来的,因而质量成本的分类。即质量成本指标体系的设置无疑就应承袭其脱胎出来的那个母体的基本特征。具体地说:质量成本的分类应从企业设计、施工、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这样一个企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出发来加以考虑。现在通用的分类未虑及这点,从而使其所提供的指标体系在科学上减色不少。②不利于分清责任,评价工作质量,偏离了科技体系设置的“职责分明”的原则。无论国内国外,企业的基本职能部门大都是按再生产环节设置的。因而,质量成本的分类,即质量成本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以便于指标下达与考核。但是,现行分类仍未虑及于此。其所提供的指标体系无法将设计、施工、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发生的质量成本加以分别反映。这样,既不能分清各环节的责任,又不能通过对各环节在不同时期发生的质量成本的增减变化进行分析来评价其工作质量,以致于难以按责任单位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这显然有背于质量成本指标体系的目的,也不符合科技指标体系设置的“职责分明”的原则。

        2.2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的缺陷

        2.2.1 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质量成本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当前即使生产比较稳定、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在这方面仍做得很不够,以致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质量成本数据的正确归集和统计非常困难,无法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相互衔接等问题。

      2.2.2 员工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差  “以人为本”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但是在很多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只是制度上的、表面上的,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够,以致于整个企业的员工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都较差。

        2.2.3 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的奖励制度  通过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活动,可以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没有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保证合理服务质量水平,以致于对发生质量事故没有追究责任和原因,造成了企业质量成本高,从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无以提高。

        3  质量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质量成本分类的改进  为了避免现行分类的弊病,笔者设想,我国质量成本可按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各环节进行设计,即按照工程的施工过程对质量成本进行分类,也就是:①设计环节质量管理费:包括工程质量目标鉴定费、质量评审费、工序检查费、质量改进措施费等;②供应及生产准备环节质量管理费:包括进货检验费、材料整理费、生产前准备费、设备运行质保费、参与工程单位质量控制及鉴定费、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材料报废损失等;③生产环节质量管理费:包括三检检验费、零件工序检验费、工人自检互检费、工具校量费、停工损失、因保管不善而造成的损失等;④质量管理组织工作费用:包括专职质量部门日常费用、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质量控制实施费、事故分析处理费、标准费等。

        3.2 健全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当前即使生产比较稳定、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内、外部损失仍然很大,用于缺陷预防的投入占产品成本的比例有增无减,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只有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与分析才能寻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2.1 引进质量收入  质量收入是质量得到保证或较原有水平提高后企业和社会所得到的更多的价值。这里的质量是指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总称,对其科学地把握要认真研究其得益主体的质量收入,即企业的质量收入和社会的质量收入。

        3.2.2 完善质量成本  传统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四个部分。质量成本应该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一切耗费。传统质量成本中的内部故障损失并不是管理活动的耗费,而是结果性损失,不应成为质量成本的有机构成部分。且传统质量成本几乎没有反映质量提高成本。质量成本应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质量提高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3.2.3 注重质量损益  质量损益是质量收入减去相应的质量成本后的余额。质量损益作为全面考核质量管理经济性的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全面质量管理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志。

        3.3 树立企业员工的质量成本意识  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对于施工作业队除组织大规模的教育外,还要通过大幅标语、宣传栏进行宣传,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放在主要位置。其次是组织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成本目标的保证。

        3.4 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管理范围  对于发生的质量事故要追究原因和责任,运用经济手段增强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保证合理服务质量水平。应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奖励制度,并使之制度化、经济化。奖惩制度对于控制体系而言,既是一个辅助手段,又是维持质量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来激烈,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的观念,树立“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售后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的质量管理理念。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质量问题往往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以个作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解决质量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一个国家产品的质量好坏,侧面地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把产品的质量作为企业的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

商场如战场,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可见,质量已经成为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质量的竞争。市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一、培养企业员工质量意识观。所谓的质量意识就是对质

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作用程度。也就是生产和经营完善产品质量以及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看法和态度。高素质的员工,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质量培训,达到人人懂得质量管理知识,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的人力资源体系保障。质量意识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是企业的一种潜力和潜能,同时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结晶。

二、企业质量管理要创新

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必须满足以顾客要求为宗旨。顾客想要什么?顾客想要高质量的产品,顾客想要公平、可靠和一流的服务。企业要象“顾客一样了解质量”,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体系,并将该体系贯穿于整个价值链当中。

三、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1、最有效的管理就是认真执行规范要求,按技术规范要求实施工作、所有工序、管理工作,在规范上有成熟的经验和要求。

2、抓好程序文件变更,及时对程序文件进行会审,确定方案后,以文件的形式下达并抓紧实施,以减少因赶工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

3、及时召开现场会,推广好的班组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使各班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将技术规范的规定具体化,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更易于操作、自检,便于专检人员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查。细节的工作做完善、细致,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

5、生产工序的抽检应保持独立。工人之间建立“自检、互检”习惯,质检人员“专检”并作好记录存档。

四、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

1、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掌握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多维、动态的质量标准。

2、质量管理的内部支持。完备的生产设施和检验设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

3、深入调查学习ISO质量管理体系,能从大局着眼有用管理指标和任务。专业人员做质量管理工作,每天对各种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都能及时反馈、分析、诊断处理,便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能及时有效得到控制。

质量管理是在持续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规范起来的。

企业必须力求卓越品质管控,秉承“质量管理零失误,产品质量零缺陷”的理念,打造优质品牌,避免产品质量投诉等售后服务问题,才能屹立于市场竞争的潮头,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量”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