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养范例6篇

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范文1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1-02

成人高等教育与生俱来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教育模式,但受普通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影响,它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如何充分发挥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功能,力促其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亟须,这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有输送学历人才的补偿教育功能,但绝非教育的补充,更非可有可无。成人高等教育是特色教育,更重要的是从业者大学后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这是它贡献社会的强大服务功能。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它能有效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管理知识的传播时间和传播途径,能依照专业属性直接实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

生源的日渐减少、学费标准的低廉、教育投入的不足、教学师资的短缺、教学内容的陈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教育教学方式的滞后、教学质量的滑坡、质量监管手段的缺少、学习平台建设的落伍和社会声誉的低下,这些问题的凸显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迫使成人教育工作者去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培植新常态,发挥新作用,做出新贡献。

三、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因素1.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内因

(1)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计划课程的融通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的一致性。两种教学模式的课程一致是融通的前提,也可以说专业课程融通是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充要条件,离开专业课程融通谈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是空谈,更是无稽之谈,专业课程的融通当然也少不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但专业课程的融通程度完全取决于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可制订相关的指导性专业课程融通标准,指导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

(2)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条件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要求的适应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完全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在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条件要求。在实现了专业课程融通的前提下,既能保证理论课的正常教学,又能满足专业课程对实习、实验、实操的要求。

(3)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的适应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工种设置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两者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要与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完全一致。只有这样,专业才是社会上受欢迎的专业,人才才是社会需求的人才,技能才是社会紧缺的技能。

(4)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融入度。它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要足够支撑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知识的一致性程度。教材内容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不能短斤少两,更不能用盗版以次充好,在满足专业知识完全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前提下,理论性与实操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与专业性、美观性与实用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统一却是十分重要的,兼顾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做到既遵循成人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既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又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既有严格的理论知识要求,又有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操功能,达到完全符合职业标准的知识融入程度。

2.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的外因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它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

(2)“双证制”。它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允许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分发,学分互认,成人高等教育颁发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技能培训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学历毕业证是从业者系统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是从业者具备足够专业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证明。

(3)“行业准入制”。它是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和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一体化国际市场,我国的人事制度逐步从学历证书向职业资格证书过渡,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已做规定的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准进入的制度。“行业准入制”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就业制度迈入常态化、法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认证体系”。它是指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数据库、职业资格数据库进行网上认证的体系。特殊情况或由政府授权,委派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保部门的某个单位对认证者在网上进行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并出具相关证明。

(5)“双证管理制”。即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的管理体系。双证管理体系是指从业者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以专业技能和职业标准为核心,以专业课程融通为纽带,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一致,达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从业者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水平相互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同时持有的体制机制。

四、注重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1)科学拟定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要兼顾理论性,突出实践性,注重应用性,强化实操性,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研发机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要求的合理化建议,力促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完全符合职业技能准入标准要求,实现两种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互相融通,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改,以满足经济社会对“留得住”“善管理”“精工艺”“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有高深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技能的传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可通过师资培训、内请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金牌师资库”,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是重视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技能素养,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与基层企业与生产单位的联系,让实习实训基地落地行业企业内部,深入生产线、流水线,真正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

(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学习培训平台。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习平台建设,建立学习便捷、不限时空、形式灵活、开放自由、轻松愉悦、兴致乐向、反复演练、利于记忆的网上学习和考试平台,方便从业者业余学习,有效避免了工学矛盾。

(5)开展“双向互动,订单培养”服务。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送教上门、委托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与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专门人才。

(6)加强监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质量好坏决定成人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要把监管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用制度机制、监管队伍和措施手段,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达到职业标准的准入度要求。

(7)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合作联盟,走驱动发展之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已日益凸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拓宽思路,完善系列制度建设,建立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内外因素上下功夫,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盟,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便于产学研互相促进,教学与需求相互匹配,不断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两种教育模式的专业课程融通作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准入要求相一致,校企合作、计划共订、教师互聘、课程融通、学分互认,证书分发、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驱动发展,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需要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相互配合,完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共同奋斗,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共同建造服务型成人高等教育新体系,服务当今经济社会,引领新常态,走驱动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黎璞琛.成人高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4,(8).

技能培养范文2

关键词: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模式;高职商英专业

作者简介:魏海波(197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项目简介: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社科研项目(2010SJD880045)的研究成果,得到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资助。

一、 应用翻译技能是应用性涉外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是满足社会需求,造就高素质应用型涉外人才的重要环节。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商英专业历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商英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涉外企业或部门中的一般管理和业务岗位,如翻译、市场营销人员、进出口业务员、办公文员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者既精通现代商务,又具备足够的外语沟通能力,其中应用翻译技能已成为这些岗位的必备技能。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是提高商英专业翻译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商英专业的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是高职商英专业翻译课程的中心任务,通过涵盖商务,旅游,科技,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文体的翻译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对高职商英毕业生的要求和期待,为毕业生就业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彰显商英专业特色,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实现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近年来南通人才网公布的经贸和外语类人才交流专场的信息来看,多数招聘岗位的从业者可能会接触到各类应用型外文资料,需要完成一定的应用翻译任务。在招聘会现场可以看到,具备一定的应用翻译技能的求职者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

二、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应用翻译技能在英语教学体系的定位模糊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翻译专门人才培养方面至今还没有把翻译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来培养,[2]应用翻译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高职院校商英专业英语教学在教材、教法、考核等方面大多沿袭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应用为特色的高职模式尚待形成。大多数高职院校商英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英语能力的描述强调听说交际能力,应用翻译技能鲜有提及,或者仅依附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养中。

在作为英语教学效果评价重要指标的各类考试中,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翻译题型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翻译题型是选择题,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型是词组或句型翻译,它们并不能考核考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而且所占卷面分值低,英语四六级翻译分值仅占5%。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教学和学习积极性。

(二)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的手段和途径单调低效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还没有形成独立高效的教学模式。翻译课程肩负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的任务,但目前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重文学体裁翻译轻应用文体翻译;教学模式僵化,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翻译实践;考核手段单一,重课程考试轻社会和行业测评。以上种种表现反映了翻译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的主体有待进一步拓展,社会和行业的力量在培养学生应用翻译技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还远远不够。

(三)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所需的师资和实训条件匮乏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对师资和实训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教老师要有理论有实践,具备丰富的翻译实战经验,同时学院上下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获得真实的翻译任务资源和翻译实训岗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拥有“双师”证书的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也成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商英专业,在师资和实训基地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 高职商英专业应用翻译技能培养对策

(一)应用翻译技能构成

应用翻译技能是翻译能力的运用,其构成应包括各种知识和操作,同时更强调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融合和应用。因此,应用翻译技能构成可以表述为知识、操作和综合应用。它们自成体系,分别构成知识系统,操作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其中,知识系统提供各种必要的知识储备,主要回答“是什么”,操作系统由包括翻译行为在内的各种操作构成,主要解决“做什么”,综合应用系统将知识和操作融合起来,并付诸实施,在翻译实践中完成应用翻译任务,主要解决“怎么做”。知识系统,操作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共同构建应用翻译技能。其中,知识系统和操作系统是基础,综合应用系统是关键。[3]

1.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构成。基础知识包括双语知识、跨文化知识和世界知识。双语知识指源语和译语语言知识,包括两种语言的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掌握双语知识是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翻译活动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知识包括两种语言民族所特有的惯常信仰、社会礼仪、道德法律、生活风俗、宗教观点、艺术思想等知识。译者只有具备跨文化知识,并使之成为内在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世界知识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认识和经验,与双语知识、跨文化知识一起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基石。

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由信息识解、译文生成和调节控制三个层面的具体操作构成。信息的识解表现为各种认知活动。译文的产出包括各类转换操作。翻译活动中的相关环节的调节和控制则表现为人格统协、交际和自我评估。

3. 综合应用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统协知识系统和操作系统,是应用翻译技能构成的核心。综合应用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使知识系统和操作系统有机融合,最终建构实用翻译技能。实际上,操作必然需要知识的支撑,将知识系统,操作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区分开来,是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综合应用系统构成和运作包括如下环节和步骤:目标----评估----方案----实施。在目标阶段,确定实用翻译任务,包括各种应用翻译文本类型和译文用途等。评估对象包括翻译任务涉及的内容、难度以及要求等。在评估的基础上,激活相关知识储备,选择相关操作,形成翻译实施方案。在实施阶段,相关知识和操作有机融合,构成实用翻译技能,完成实用翻译任务。[4]

(二)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模式框架

应用翻译技能的构成表明:知识系统,操作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应用翻译技能构建的关键。以此为基础,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模式的框架可以表述为: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应用文体翻译训练为主线,以应用翻译技能建构和运用为核心,以基于翻译过程的项目教学为载体,课内外翻译实践相结合,构建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模式(图1)。

(三)校企合作是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共创学校、企业双赢局面,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5]。一方面,企业岗位虚位以待,要求待聘的员工符合一定的岗位要求,具备某种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毕业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顺利过渡。校企合作模式将人才的需求端和供给端联系起来,互惠互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 校企合作制定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目标及方案。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目标必须与职业岗位特征和社会需求接轨。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岗位设置,分析专业岗位群涉及的应用翻译技能运用领域,共同制定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目标及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大有作为。来自企业的专家对岗位设置及技能要求比较熟悉,他们的加入使培养目标的制定更加准确和全面。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和岗位,确保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校企合作制定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目标及方案包括以下环节:(1)调研阶段。企业根据岗位群,确定应用翻译技能运用领域。(2)培养目标的制定。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应用翻译技能运用领域,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包括完成应用翻译任务的种类、难度及技能发展的阶段。(3)方案的形成。校企双方协商技能培养的途径、方法及评价,制定课程标准,突出翻译实训及完成真实翻译任务的顶岗实习环节,引入企业和社会评价,改革传统的考评制度。

2. 校企合作开发实用翻译教材

校企合作开发实用翻译教材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是落实校企双方制定的技能培养目标及方案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开发实用翻译教材必须突出翻译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根据应用翻译技能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材编写大纲,确定教材内容和实训项目。教材编写体例必须打破重理论知识的学科体系,构建以应用翻译任务为载体,以具体翻译操作项目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单元设计既要全面反映应用翻译技能的构成要素,又要重点突出,强调知识系统、翻译操作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有机融合,合理安排实训内容和项目。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真”、“新”、“精”的原则,无论是例句,还是提供给学生翻译训练的材料,必须反映岗位要求的相关性,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将选材的广泛性与典型性结合起来。

3. 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构建应用翻译实训体系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需要建设一支既精通职业教育和教学规律,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水平,积累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翻译课程的任课老师,大多数缺乏一定时间和某种类型的社会翻译实践,具备翻译实践经验和翻译资格证书的双师型老师严重缺乏,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本科教学重知识的传授,包括翻译在内的实践环节薄弱,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翻译实践方面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当他们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学,学校的课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社会去从事翻译实践。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应用翻译技能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应用翻译实训体系的建立将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师资力量和水平。一方面,校企双方支持企业中应用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进修和任教,使其熟悉教育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和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将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逐步扩大兼职教师的比重。另一方面,校企双方鼓励翻译课程老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相关运作,积累应用翻译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在企业的表现和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评聘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4. 校企合作创新应用翻译技能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建立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企业评价和社会考证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学生投身翻译实践,掌握一定的应用翻译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考评的内容设计上不仅要审视结果,还要突出过程,根据应用翻译技能构成,将应用翻译过程分成若干项目,量化评分,让学习、训练、考评有据可依,使评价不仅客观、全面、而且便于操作。

四、结语

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是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商英专业办学的重要任务。应用翻译技能是由知识、操作和综合应用系统有机融合而形成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应用翻译技能培养模式应以上述三个系统的建构为核心,以应用文体翻译为主线,走工学结合之路,循序渐进,培养顺应社会需求,高质量的涉外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04).

[3]魏海波.文本意义结构及跨语重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6).

技能培养范文3

Abstract: The society urgently needs skilled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situation of Yantai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lege,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in a short time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技术素质教育;“双师型”师资

Key words: skilled talents;technical quality education;"double division types"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86-01

0引言

经济学家预测,10-1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可以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制造”之旗高扬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的严峻挑战,显而易见的是“制造”业呼唤大量技能型人才。例如:在浙江,媒体上更是载出“10万元年薪聘不到一个钳工”,以至“技工荒”成了浙江人才市场上的强烈呼声;东北则是用“断层”来描绘技工后继乏人的境况。据统计,我国技师只占工人总数的4%,而中等发达国家为10%,美国已达40%。如何快速培养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 技校新生多为十五、六岁,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家长“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的思想,导致学生产生“职业院校培养的就是工人,工人就是社会的下层人物”的陈旧观念。因此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学校要把教“书”转为重点教“能”,真正增强“三个能力”职业教育市场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主要是面向企业,而不是机关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的就业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过去的教书为主转变为教能为主,也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1.3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几十年一贯制,技术设备和教育手段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国家发展教育的舆论导向要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之外,还要改革教材,既然是职业教育,教材不应过多研究“为什么”,而应该研究“怎么做、怎么做得快、怎么做得好,怎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

2加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专业技术上有其独特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一技多能。生产第一线面临的技术问题大都比较复杂,比如设备问题、工艺问题、人为的问题,甚至是几个方面的综合问题,所以一线工作人员如果知识面窄,实践经验少,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二是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该熟知每一环节每一种设备的性能,这样才会指挥得当且有权威性;三是要有很强的学习研究精神。目前企业里的管理模式很多,引进的设备也很多,加之产品更新快等特点,每天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去熟悉去研究,所以要有继续学习不断充实更新知识的能力。

3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快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3.1 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使学生实习时间随生产工程的时间改变,以便让教师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实习环节,使之和生产工程紧密联系。二是把教师送到对口生产单位进行中、短期锻炼,让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在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胜任岗位工作。三是教师在校内要多实践。教师除上好本门课程之外,应多寻找校内实践机会,如多收集专业技术信息、参加本门课程实验室建设、积极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实验等。

3.2 缩短获得第二技术职称资格时间,促使向“双师型”发展第二系列技术职称资格的获得所需时间比教师系列职称要长,这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障碍。为克服这一难题,一是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面向社会、面向专业资质的获得,重视加强与和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同时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教师获得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二要大力推行科技服务开发。科技服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所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三要特别注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或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传给教师,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3.3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改革以往师资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的模式,采取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或鼓励自费学习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鼓励骨干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学校还应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制订政策允许各专业教师申报技术职称。三是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以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为依据,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进行培训、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提薪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并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

3.4 快速培养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职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必须过硬,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的积累技术经验,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以开阔视野充实自我,满足教学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技能培养范文4

一、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谱、遇事不慌,巧妙预测

1、在播放听力材料之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了解听力材料的大概及题目。

2、教师将听力材料中学生可能不熟悉或理解有困难的词语事先列举在黑板上,并运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或词语来解释,或者是把难点放到学生熟悉的句子中进行猜测、了解其大意。

3、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中学生训练听力的目的性往往不如成年人来的明确和强烈。他们常常是以兴趣为准则,且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听力训练开始前,教师可提供两、三个学生可能较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

4、英语听力测试的对话或短文的测试点一般都集中体现在一些主要信息上,如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方向(direction)、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 /how soon)、数字(how many/how much)、选择(which)、职业(career)、身份(profession)、目的(purpose)等等。因此,在听力测试开始前,或每段对话后的十秒钟的间隔时间,学生应迅速浏览每小题的题干和选项,搜索出答题可能涉及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有意思地预测对话或短文的内容或可能隐藏的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这样,到听录音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听力答题的准确率。

二、提高兴趣,重在参与

1、许多学生做听力训练时,常常扮演的是听众的角色,听力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老师布置的而又不得不完成任务。但是,大家都知道,听力训练的最佳状况往往是出现在学生把自己当成演员来参与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境界呢?我的做法是听力训练前给学生一些材料内容的部分提示,然后带领着学生猜一猜教师接下来会讲什么或即将听到的听力的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猜测相符?

2、在学生听懂材料之后,请个别学生概述材料的大意,然后与学生的猜测进行比较。如果有学生猜对了,就给予表扬,如果猜错了也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下一次获胜的机会。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的部分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快而慢地被遗忘。学生在做听力训练的时候,不可能把听到一切都记住,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速记能力。有时由于对话或短文的量大 ,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即使听得清楚、听得懂。也难免将一些有效信息相混淆,造成录音过后不能准确地回忆所听到的内容。因此,及时做好笔记,把听到的一些关键信息记下 ,对理解对话或短文以及正确做答很有必要。

1、及时记录。如果听力内容较长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将时间、年龄、价格、数码等数字及时记下,并做好必要的换算。对于人名和地名可记下首字母或汉字,记下来的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对话和短文,有助于学生对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

2、抓主题句。短文和独白的主题句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偶尔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而主题句往往是听力材料的中心思想,文章中的其他内容都是用来说明和发展主题句的。

3、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来理解对话或短文所要表达的主意。在做听力题时,不要强迫自己听懂每一个词,要把重点放在关键词上。另外,在听表示转折、让步、否定和虚拟语气的特殊句型时,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往往在表转折、让步、否定和虚拟语气的关键词之后。

4、相信自己,绝不留空。听完第一遍后,有60秒的停顿时间,在这期间,学生可根据对录音的回忆,做些必要的改正。然后,马上准备听第二遍,着重听与空格内容有关的信息,边听边对所填信息做出最后的修正。如果答案需要两个单词,你只会其中的一个也一定要写上这一个,如果对答案的某个单词拼写没有十分的把握,也应填上,因为即使不完全准确,若基本上表达了所需要的信息,照样给分。如; too expensive只写expensive,forty写成fourty,等等。

四、调控心态,充满自信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答题正确率的必要条件。自信心和必胜的信念是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听力水平的制胜法宝。有些学生在听力考试刚开始时,由于对录音中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不熟悉或不习惯,便开始紧张起来,因而痛失试题第一分,而第一分丢失后,又因心情急躁,情绪不稳,导致接下来的几道题连连失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妨先停笔作答,做做深呼吸,放松一下,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遇到不会做的,应立即将其搁置一旁,准备听下一道题。千万不要因为听不懂而心烦意乱,纠缠不休,以至于影响解后面的听力试题,既丢“芝麻”,又丢“西瓜”,造成被动局面。

五、情景结合,相辅相成。

技能培养范文5

其实 ,操作技能就是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人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操作技能。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出色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操作技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刻苦练习中逐渐形成的,有人对历史上的优秀发明创造家们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人不但具有本行业较高的操作技能,并且在其幼年就打下了基础。据有关材料介绍:牛顿小时候就喜欢工艺制作,他制作的风筝、风车不但小伙伴们喜爱,也曾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大发明家爱迪生更是从小就喜欢做各种试验,在困难的条件下,亲自动手完成了许多发明创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智育和品德教育外,还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操作技能。

参观能工巧匠的种种表演,激发操作的兴趣。同一种操作技能,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一些能工巧匠经过自己的锻炼会使其某种技能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有时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家长应有意识地带孩子参观他们的表演,从中可欣赏到他们高超的操作技巧,也会激发孩子练习某种操作技能的兴趣。

支持孩子的小制作活动。在某种事物的启发下,有时孩子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工具、玩具等。家长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孩子制作下去,可以给他们当当顾问,给他们找找材料,做做示范,使其动脑动手制作成功。这样,孩子就逐渐发展了动手的能力,逐渐掌握了操作的技能。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家务劳动、体育锻炼、游戏、画画、手工制作等。劳动会促使人研究和练习操作技能。因为掌握了操作技能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成果的品质。许多人往往是在劳动任务的压力下逐渐练就一手操作技能的。当孩子喜欢参加某种劳动的时候,家长可给他们讲讲劳动的方法和要求,并给他们制定劳动时间和数量,鼓励他们努力掌握操作的技能以提高劳动效率。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让孩子独立地处理。

注意新旧操作技能的迁移。任何一种操作技能都会与某种操作技能有些相似之处或相异之处。例如篮球运动员学习打手球就比较容易,因为打篮球的技能可以迁移到打手球中来,这种促进新技能更快掌握熟练的现象叫做操作技能的正迁移。但也有时,已有的旧操作技能会妨碍某种新技能的掌握,比如学会汉语拼音的人,再学习英语,往往把汉语拼音字母读成英语字母,从而妨碍英语字母的学习。这种现象叫操作技能的负迁移。家长在教育、引导孩子掌握和学习某种新技能时,要讲讲新旧操作技能的异同点,在掌握和形成新操作技能中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技能培养范文6

关键词:实习教学;技能形成;心智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术应用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

所谓技能,简而言之,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实现的特定动作,是由一系列特定动作方式构成的,通过练习巩固下来,并转化为自动化、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大致如下:认知定向阶段(了解动作的准确性)——掌握操作阶段——动作完善阶段(达到动作的自动化,并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从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来看,认知是起点,也就是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动作的准确性,但更主要的是与怎样练习有关。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使学生形成对各种情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动作方式,在执行方面达到高度的协调和“自动化”,从而进入动作的完善阶段。

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析

心智技能是人脑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主要指人们在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物过程中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结构—定向教学”和“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和原型内化阶段。其中,原型操作阶段是整个心智技能形成的中介和关键,它使定向阶段成为实施,也就是说,让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并通过具体实践使之内化,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技能。没有实践,学生的心智技能不可能从定向阶段过渡到内化阶段,观念还是观念,既不能还原为现实,也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特性

动作控制与调节的有效性操作技能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操作人员对刺激物的感知所作出的反应,从感知到动作反应的过程中,大脑中枢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平面加工练习中,学生根据加工工件的感知进行操作,操作动作的效果体现为加工工件状态的变化,而后者又呈示给操作者以新的知觉刺激物,于是,学生便根据新的刺激物和前一动作的动觉信号调整下一步动作,如此往复循环,完成操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一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着技能动作,形成按连续反应方式进行的动作联合,构成了平面加工时的技动作系统。

动作反应的及时性动作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物出现到作出动作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一般来说,操作熟练,则反应时间较短;动作生疏,则反应时间较长。对强的刺激物反应时间较短,对弱的刺激物反应时间较长。如果学生观察敏锐,判断快捷,操作熟练,其动作反应就有了敏捷及时的特点。

动作的准确性钳工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的操作动作达到准确,在此基础上提高动作的敏捷及时程度。动作的准确性可从动作的方式、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配合恰当,动作才能符合加工的需要,使加工任务得以实现。

学生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在钳工基本功练习初期,学生缺乏对操作加工的感性认识,在操作中表现出紧张、动作忙乱、呆板、不协调,经常出现多余动作。例如在进行平面加工时,出现锉刀用力不均,加工平面出现圆弧及塌角现象。说明学生在训练初期只注意了单个动作,不能控制动作的细节,而且有的学生没有领会动作要领,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动作习惯进行操作,这与正确的动作要领不相符合。因此,本阶段应注意对学生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动作的交替运用阶段本阶段学生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开始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各动作还结合得不紧密,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时,即动作转换时常出现短暂停顿。例如学生在大平面锉削练习时,只运用了顺向锉削方法,忽视了交叉锉法等方法,运锉时推力过程不均。这一阶段学生的紧张程度虽有所减低,但并未完全消失;动作的相互矛盾和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于消失,随着动作技能的形成,学生观察、判断等心智也得到发展和提高,客观刺激物与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加强,缩短了动作反应时间。同时,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增强,在完成动作以后或动作进行中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本阶段的侧重点是巩固和发展基础动作,提高一般加工过程中的观察、判断等综合能力。

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本阶段学生各个操作动作联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能够按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为学生的动作配合一致,连贯紧密,加工的准确性意识较强。本阶段侧重于建立协调而完善的动作系统,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学生心智技能培养的规律特点及对策

心智技能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的特点及对策(1)练习初期,学生可以把生活经验中已经掌握的各种动作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加以利用。这时,由于学生的感知较充分,所以进步快。但随着练习的深入,生活经验中能加以利用的技能减少,需要建立新的动作联系增多,练习困难越来越大。对此,应及时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动作方式或方法,用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2)练习初期,学生可以把复杂的动作系统分解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单个、局部分解动作一一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浓厚,好奇心强,情绪高涨,所以,掌握较快,进步较大。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逐渐感到枯燥、困难,产生厌烦、懈怠情绪、影响练习效果。此时,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地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强对其意志力的培养。

心智技能发展过程出现“起伏”现象的特点及对策(1)与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关。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2)学生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动作方式以及实习指导教师疏于引导。此时,应在练习中不断提出新要求,提高操作的难度。(3)练习进入新阶段,形成新的动作要领,这个转化期影响心智技能的发展。对此,实习指导教师应热情鼓励,讲清动作要领,强化练习,促使其技能向更高阶段转化。

实习操作中的成绩出现“高原”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有时还会下降,渡过高原期后,成绩才能进一步上升。对此,应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动作的细节,设法消除多余动作,缩短动作所需时间,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运用教育心理学指导学生的实习,不断总结经验,使心智技能发展出现一个飞跃,达到完善熟练的程度。

总之,通过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析可知,学生的能力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积累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人的能力。尽管技能有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之分,但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项实践成果的形成往往是三种技能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智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走上一条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7-228.

上一篇电算会计

下一篇听力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