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例6篇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四、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课程建设;语文教育;思想教育;关系

一、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固有之义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将语言文字看作形式,将思想感情视为内容。

比如,刘国正先生在‘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中写道: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如果离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空泛的说教:反之,如果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好在哪里就说不清楚”。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施东向先生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则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归结为与“文章的内容”相对举的“文章的形式”,认为“一个作者力求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为了运用自如,能够把内容传达得准确而生动,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这种认识习惯的形成基础是语言在认识论层面的实用价值——为思维提供“手段”,是用来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人们在语言教学和运用中发现,光有“文从字顺”的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写得精彩、说得出色。要写得精彩、说得出色,还得具有“真知灼见”。许多人之所以写不出、说不出,主要并不是因为缺乏“文从字顺”的能力,而是由于缺乏“真知灼见”,无内容可写、可说。更何况阅读、聆听的也主要是其“真知灼见”而非其是否“文从字顺”;更何况表现形式终究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从应心的角度把语言及其活动视为人的本能、人的生命的需要,为人们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于是,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性的呼声日趋高涨。作为对。工具论”的批判与反拨,“人文论”应运而生。由此,也就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之争。笔者以为,从现代哲学的维度来考量,语文在本质上是一种介质,是思想内容与其表现形式水融的结晶。无论哪种语文,都是语音与语义,或者字形与字音、字义的结合体,都是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形式因内容而有意义;内容因形式而得以存在。离开了形式,语文就无从表现;离开了内容,语文就沦为行尸走肉。既如此,对语文这个“硬币”而言,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就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面”;语文就不仅是表现形式,而且是思想内容。既如此,将语言文字视作与“思想内容”相对的“形式”,以。语言形式”(“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对举,也就有失偏颇。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包括思想内容的熏陶和表现形式的学习这两个相并列的要素,思想教育也就不再是“外加给语文教育的包袱”。既如此,。工具性”、“人文性”之争,也就成了无谓之争。

汉语文是世界上最具思想文化内涵的语文。汉语繁多的同音现象,产生出“连年有鱼(余)”、。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舅(旧)”、以谜底“贾岛(假倒)”扣谜面。佳人半醉索人扶”而构成“梨花格”谜目等等丰富的“谐音取义”的独特文化。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使字义与字形联系密切,成为世界上最具思想内涵的文字。汉语文作品更以其丰富、深刻、鲜活的思想性而独具魅力。《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这样最简单、最基础的启蒙读物,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将开蒙识字与认识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诸子百家、历代诗文,更是思想道德的载体。读《老子》,可以理解贵“柔”守“雌”、“无为而治”,懂得谦退不争、以退为进。读‘论语》可以认识“仁”与“礼”,理解。以仁释理”、。和而不同”,把握。中庸”原则。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谁不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所感染念过文天祥的‘正气歌》,谁不为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诚的爱国精神所激动。

二、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从语文功能的实现上看,交际是语文的一大社会功能。

交际的过程是接收或输出思想的过程。说写输出的时候,总要先下一番炼“意”的功夫,总是意在笔(口)先,确定了主旨之后再寻找表现形式;听读接收的时候,总是“披文以入情”,透过表现形式来探求其思想内容。而无论接收与输出,都强调“文质相称”——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在一定语境中的完美统一。所以,实施语文交际,不能没有思想。脱离思想,就无法实现语文交际功能,语文交际教育也就名不副实。只有注重思想的打磨,使之日趋科学、深刻、新颖,才是真正的语文交际教育,才能学好语文交际,才能在人才济济的交际场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所以,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从语文教育实践来看,思想道德因素对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其思想水平成正比。只有具备健康的思想情感,足够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才能深刻认识陶潜的高洁、杜甫的赤诚、苏轼的旷达、方孝孺的骨气。只凭“文从字顺”的技能,缺乏深刻思想、丰富情感的熏陶,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作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难以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作文能力弱,常常是因为其缺少锤炼、丰富、深化思想的机会;作文能力强,往往得益于阅读课外“杂书”,思想丰富、思维开阔。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实践表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决不能只凭知识讲透,训练扎实,而必须伴之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

从母语素养的提升来看,现代语文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而且涉及习惯、情感、价值观等态度因素。母语素养的提升必然包含思想意识范畴的教育。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所以能大获全胜,是因为他见解高明,道理正大;张昭等东吴文臣谋士所以张口结舌败下阵来,并不是他们的语文功夫比不上诸葛亮,而是由于他们见解平庸,道失理亏。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知识、技能固然重要,思想情感等态度因素也很关键。光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熟练的语文技能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就难以很好地开展包括交际在内的语文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立足于素养培育高度的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脱离思想教育的语文教育,充其量只能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

三、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是水融,浑然天成的教育妙境进行思想教育忌讳强行灌输,枯燥说教,而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与实践的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变化的环境,积极开展有利于思想变化的实践。

就学生而言,学校课堂就是影响他们的重要环境因素,学习生活就是他们从事的主要实践活动。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实施熏陶、濡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一条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除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外,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

一、听

听,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爱国主义演讲。由学生或老师收集、精选感人的爱国故事,每天指派一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代表,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学习爱国英雄的崇高精神。

2.借助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诗文。教师从网上下载优美的诗文,在每周一节的美文欣赏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理想与信念。

二、说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运用调动学生“说”的手段。各种形式的演讲、辩论活动是学生自我抒发,获得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途径一:演讲。可以由教师指定一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爱国英雄”“爱国英雄教育了我”等,由学生收集材料,做好演讲的准备。专门留出两节课时间,让学生代表走在讲台演讲,屈原、文天祥、这些古今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演讲素材。在学生激情澎湃的演讲中,不仅演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全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升华。

途径二:辩论。如学了《木兰诗》一课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给出正、反论题,一个是“爱国英雄女子不如男”,另一个是“爱国英雄女子未必不如男”,交由两组学生进行辩论,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三、读

读,就是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之中有许多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或朗读,或默读,或分段读,或分角色读,在读中品析作品的内容,品味文中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读古代诗文,品爱国主义情怀。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文,有大量写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科学成就的。阅读《核舟记》,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人精湛的技艺,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文,表现了一些不畏、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杰出人物。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可以让学生对唐雎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加深认识,在崇敬与感动中陶冶情操。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文还有许多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阅读《望天门山》(李白)、《望岳》(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等,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

2.读现代诗文,品爱国主义情怀。初中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艾青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沉痛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愈强烈的深沉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赞扬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法国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这些作品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

四、写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4

新课标新课程的实施,改进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却很让人怀疑。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把课文里的情感慷慨地说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说教都是先入为主,往往容易行成思维定势,再动人再感人的情感就再也无法体验感悟到了。例如,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反复地教育学生要憎恨那个欺压金氏父女的地主阶级的代表;在上《风筝一课》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扼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以上这两个例子,就是课文想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内容,教师都做到了,但这是典型的情感说教方式,其危害是: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听到教师格式化、庸俗化的所谓“深刻”道理,往往会觉得“上当”了,以至于索性认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本来已经感觉到的情感变化也很庸俗,对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认识不清,这种教育你说还有多少效果呢?如何才能使情感教育像活水一样融入课堂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帮助学生领悟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是语文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作品中的生命。任何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正因为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授作品之前,不单要下功夫钻研教材,更要用心灵去感受作家与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不人云亦云,要敢于突破樊篱,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感动自己,并感动学生。中学语文教材选择的都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并在各个时代流传不衰人们爱读的美文,这些作品语言文字优美,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语文是中学诸课程中情感因素最强的一门课程,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作品中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有开怀的笑、有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而这些恰恰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其他学科要想在情感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却远不能及。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5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技校阶段学生还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现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自然科学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怎样在技校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技校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泪珠与珍珠》《中国文化的骨骼》《荷花淀》《我为什么而活着》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拣麦穗》《泪珠与珍珠》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如《迢迢牵牛星》《荷花淀》《行行重行行》等。还有表现其他内容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

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讲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要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去感化学生。讲《行行重行行》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爱浓情。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技校阶段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在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态度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对学生的有益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并把这种引导看做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把这种引导看做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闭塞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6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二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蕴含的文人的淡淡的情愫。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纯音乐,利用优美、淡雅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淡淡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月色映衬下的荷塘的美丽。再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学生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

二、进入情境,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又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文本,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用优秀的思想影响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走进荷塘,和作者一起共游荷塘,感悟作者那份淡淡的情愫,感受优美的荷塘给人带来的淡雅和宁静。让不宁静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跟着作者一起从现实世界到和悦的采莲世界再到作者的理想世界,感受作者的理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作者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理性面对和解决,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与作者一起畅游荷塘月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体悟情境,升华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有多种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课文情境,通过探讨交流,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语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与自身情况相联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提问学生:“是谁杀了祥林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真正体悟当时的情境。学生体悟的立足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解和体悟,有的学生会说:“是封建礼教”;有的学生会说:“是祥林嫂自己”;有的学生会说:“是鲁四老爷”。总之,学生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升华,对祥林嫂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更多地思考祥林嫂背后的社会及祥林嫂自身,进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学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看待,看待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获得对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思考情境,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