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范例6篇

农学专业

农学专业范文1

农学专业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专业,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现代农业知识和相关的技术。能在农业生产一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能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农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存的,这就对农学专业课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教师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呢?

一、科学备课,有的放矢

对于教师来说,课上一分钟需要课下十年功,这充分说明了备课的重要性。新时期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改变过去教学备课单纯地备知识、备教材的单一方式。而是要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来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充分从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现实出发,合理分解教学难度,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备课过程才是科学的,应用到课堂上才是有效的。

二、用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在中学阶段由于成绩差、习惯不好等原因,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这就使他们表面上排斥教师实际上非常需要教师的关怀和了解。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针对人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方面的情感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我们的微笑、慈爱的眼神、情切的关怀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大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一根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模式,能把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乐……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可以多种角度和途径去展示、分解知识,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丰富课堂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农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课堂的教学效果无形中大大削弱了。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弥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五、增加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农学专业范文2

1.1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养模式,前两年用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学习专业技能,最后一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同时,地方院校可以针对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承德可以围绕食用菌业和蔬菜业等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1.2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那么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学习,所以学校要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方面的建设。但是,很长时间里农学专业都没能完全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形式过于单一,用时没有实质性的材料来证明。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仅依靠各种讲话是不够的,可以请一些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专家,或者实业家来学校开讲座,将自己的创业经历等分享给学生们。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去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业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看到农学专业的前景所在,从而立志于农业努力学习。

1.3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通常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是欠缺动手能力,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甚至不如中专生。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和其他实践基地多投入资金和精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规范实践能力的考核,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补考或者重修。

1.4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大三的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特长以及发展潜力来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专业培养,比如专业成绩优异的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擅长行政管理的就多为其开设管理方面的选修课,擅长经营贸易的就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等,不同类型学生都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优点更加明显的高素质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竞争激烈,所以更应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督查小组,对教师课程设置进行听课和监督,以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校建设精品课程;其次是教师之间多进行互相听课,以便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最后是可以安排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交流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结语

农学专业范文3

目前,高职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不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也有的学生虽有明确的目标,却不熟悉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点拨,就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现就农学专业课《土壤肥料学》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做法和体会。中国论文联盟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

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各种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仿真实验的各种软件,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作为独立体,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学习。

总而言之,教师把学法指导融入教学,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诱导学生乐学、会学,正确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能力。

农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探究;农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87-0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名高级技校农学专业课教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下面就技校农学专业课教学中一些典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农业课因枯燥乏味备受冷落。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充分增强学生的手脑共用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广义上的创新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是创新。专业课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对这些实验的处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而不是“扫一开书本,让我们看看这个实验步骤是怎样”;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以后鼓励他们先脱离课本,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实验假设和实验方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评价此方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如何改进等等;然后再仔细阅读书本上的实验方案,比较自己的想法和书本上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哪种更佳等。例如在学习“绿叫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课时,可以通过有关“生产者”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要不要光呢?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有没有淀粉呢?这时学生开始猜测。“如果现在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到底需不需要光、制造的有机物中有没有淀粉,你觉得可以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这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认真听取他们的实验方案,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改进,这样才能自山地思考,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很难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内容引起极大兴趣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技校农学教学要不断引入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各种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业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中应以实验操作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操作,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技校学生的智力强项,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效果,让学生知道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

四、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农学专业课因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很多的教学任务放在田间地头去完成。比如在讲水稻、玉米的栽培技术时,我们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植株的每一个变化进行观测记录,对每一农技措施产生的效应进行比较,自己得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最佳的农技措施。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如讲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时,让学生分析: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苹果树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一是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二是这品种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同品种的苹果都早已落了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苹果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而短日照是植物落叶的信号!”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会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光周期现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农业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人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以上是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一点体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或几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农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校农合作;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3

农村职教中心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服务当地三农,支撑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实现了农业的蓬勃发展。新兴农村产业结构与贫乏的专业技术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缓解这一矛盾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农村职教中心的身上。二十几年的专业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托当地产业、服务当地产业、引领当地产业,做到产教结合,才能体现农类专业办学优势,彰显农类专业的生机与活力。

一、农村产业发展与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农村产业”和“农类专业课教学”本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农类专业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农业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农村产业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农类专业课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农村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一)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支撑了区域农村产业的科学发展

农类专业课教学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农业产业发展指引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种植新技术不断改进,种植新品种不断推广,“嫁接”“保护地栽培”“无土栽培”“生态农业”“绿色栽培”等新的种植专业术语让传统的农民无所适从,种了几辈子的地,突然间啥都不懂了;“津研系列”“泰丰园系列”的黄瓜品种,“辽椒系列”“长甜系列”的甜椒品种,“L401”“L402”“以色列”“金棚系列”的番茄品种等成百上千的新品种摆在农民面前,他们无从选择。哪个品种更适合自己的土地,哪个品种高产抗病,更适合区域栽培,他们满眼迷茫。作为农村职教中心的专业课教师,需要了解地域农业特点,引领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地域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当地农村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这是农类专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者绝大多数都是文化层次低的农民,在过去他们凭靠勤劳和智慧推动着中国农业的缓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历史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中积淀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他们需要新知识、新技能的引领;传统的生产个体,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自身专业技能的缺乏,使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常常力不从心,他们迫切需要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素质,需要规范、及时、科学的专业技术服务来助推农村产业的发展。县级职教中心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可能。

3.为农业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从农业产业的整体来看,传统农业面临重大挑战,诸如:种植手段现代化,品种选择科学化,生产加工规范化等。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产业的良性发展,而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农民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所能领悟和解决的。这需要大量的懂技术、有思想、肯吃苦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县级职教中心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情感,这些孩子学到技术后投身农村产业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说职教中心为农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较其他学校更为可能。

(二)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突出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受传统思想的舒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村产业的人地位卑微,所以希望走出农村到城里去生活,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而农村的家长反对孩子学习农业技术。农村产业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不愿意学习农类专业技术。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严峻的现实在向传统意识做着无情的挑战:诸如都同时种黄瓜,传统的做法是春育苗、夏栽植、秋收获;新的栽培技术是在温室内育苗、移栽,嫁接立体式栽培、无土栽培等,这些栽培技术蔬菜不但高产抗病、效益也是可观的。但这些技术农民不懂,这时他们迫切需要掌握新技术,他们就会主观地、自发地去认可农业专业技术的重要性。新的专业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农业技术教育,也使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2.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农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的实践做支撑,而中国现在的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教中心,学校现有的实际操作条件难以满足专业课实践的需要,尤其是蔬菜专业。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学校很难再拥有一块成规模的试验田让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也能亲自实践操作。正是农村产业的发展,才使农民对专业技术有了迫切的需求,使得农类专业课实践教学和农村产业互相“牵手”成为可能。诸如:在讲授蔬菜病虫害防治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附近农民的蔬菜温室大棚,进行现场诊病、现场治病。这就学校而言收获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学会一种或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就菜农而言他们获取的是免费的技术服务。再如:讲黄瓜嫁接时,我们可以到农村温室大棚和菜农一起进行嫁接,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技术,在和农民一起劳动中推广技术。劳动中学生不仅品味到学会一门技术的快乐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及时把我们所教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可以说农村产业科技化发展为农村职教中心修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经济的实训基地。

3.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逐步呈现“科技主导、技术支撑”的态势,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成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崭新课题。因为温室大棚的大面积修建,逼迫我们尝试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随着农产品深加工对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就需要农村科技工作者尝试推广更高产的新品种和研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新技术。正是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给我们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可以说农村产业科技化进程推动着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

二、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区域农业相融合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情感障碍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都对农村劳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怕脏、怕累、怕没面子;农民对职教中心的学生存在偏见,好逸恶劳、没有能力;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规范的技术教育、系统的纪律教育,让他们从心里树立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切实把实践教学活动当作职教学生服务当地农民的神圣使命,重塑自己的良好社会形象,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实践。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从最简单的做起,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做好,确保农民满意,从而逐渐取得农民对我们的信任,消除农民的疑虑,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只有学生有热情、农民肯欢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专业课设计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不能单纯的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设计专业课的内容,农民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讲什么,农民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就什么时候满足。这样就增加了专业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课内容设计是关键。原来很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已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符或者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没有实际作用,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农类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编排校本教材,并及时补充新的蔬菜栽培技术、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地将农业类专业课程按实际需要,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专业课程群。做到在学校所学的到家里就能用得上,课堂上所讲的到农村就能实践,这种与当地农业发展高度吻合的专业课教学,学生才能喜欢、农民才受欢迎,社会才会认可,农类专业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关系

在教学模式上,专业课教学要坚持走实践教学的思路,把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充分结合,这种结合的最有效切入点就是“校户合作”。我们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要选择一些有规模、有基础、有认识的农户签订长期的实训协议,形成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专业教学项目,到农户家中边学技术边实践,边实践边培养职业感情,这样就能实现教学中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真正魅力就会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四)学生专业实践与区域生产规律的关系

蔬菜专业课教学实践主要在田间、温室、大棚中进行,受时间季节的影响较大。加之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实际。因此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必须根据地域生产规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抓住各种蔬菜栽培季节,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生产现场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农学专业范文6

职业高中对农学类专业生的教育,要打破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走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道路,在稳定公共文化课的基础上,坚持“能力本位”、“能力中心”的市场标准导向。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性”的实用型、适用型人才或者为高等学府准备一批知识和技能都扎实的后备军。

一、 职业高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职业高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两方面功能:第一,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实用技术性人才;第二,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为以后提供实用技术性人才准备生员。从这两方面上讲,职业高中教育必须在稳固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强调劳动就业,在学生没有升入高等学府的情况下,能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不少职高职专教育却基本上是沿用普高的教育模式,虽然“专业性”极强,但“职业技能性”的特点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从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从单纯的学术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对中等职高职专的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学术性教育”与“技能性教育”的双投入。既做到对学生基础文化的教育,又必须坚持“能力本位”、“能力中心”以市场标准为主导。

二、 改善农学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改善农学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必须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目前,中等职高、职专的农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具有“专业性”,但“职业技艺性”特点未能体现出来。总的说来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所占学时比例偏大,结构不合理;

2、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调,过分强调理论教学;

3、学科专业类课程比重大、技能训练课程选择面太小。

根据上述情况,中等职高职专农业类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以一定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保证的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确保公共文化基础课的一定比例,不能因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基础课的学习,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这些课程进行必要的删、简、并、融,减少交叉重复,以有利于扩充实践性教学环节。

(2)学科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和课时比例要进行优化,使这类课程体现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可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合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技能实训课”三类,以有利于产学结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学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要求,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上,以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或为以后大学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二十一世纪农业的主题是发展知识化农业

中等职高、职专学校也应像高职、高专学校那样,抓住知识化的关键领域,培养、造就和储备大批适应这种变化的应用型人才或为高等学校提供一批坚实有力的后备军。知识农业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知识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基本特征:

1、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农业可稳定持续发展;

2、高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投入农业并起决定性作用;

3、农业高度产业化、市场化;

4、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专家认为世界农业在迈向知识化以后的进程中,将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向高科技农业的方向发展,并将展现“基因农业”、“精准农业”、“网上农业”、“太空农业”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

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面对不可抗拒的知识农业时代的到来,变革中的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将是一次世纪性机遇和抗战!对此,作为农业教育的低层的职业高中教育,必须首先探明我国农业知识化的关键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培养、造就新型适用、实用人才或为高等学府输送最好的学生。

四 、职业高中农学类专业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

上一篇作曲专业

下一篇学院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