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例6篇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1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摘 要】本文根据本校定位和新旧校区分段办学特点,突出农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依托本校优势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K339);2014年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极为必要。

1 普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设置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对园林学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划分将风景园林放在不同领域中,学科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偏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使专业覆盖面更广、业内分工更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目前,全国设置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别分布在农业院校、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基础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是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基础条件、学科特点不同,故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行业细分的专业人才。

2 风景园林学学科设置研究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而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01年成立了风景园林专业[2]。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多。刘滨谊认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当务之急需要二级学科的基本建设,他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宋建军等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学与景观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调整[5];林广思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各教育层面进行划分,设置园林专业[6]。周进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7]。总之都是在风景园林学科群理念的统领下,整合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推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3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应用的结合,以培养个性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培养有特色的相关人才,促进园林行业的更好发展。作为农林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形成农林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时展的趋势所然。

我校园林专业多年办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利用白云新校区完善的基础实验条件,完成本科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一个“2”指学生在海珠旧校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及校企合作的园林公司等,与社会紧密接触,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1)分析农林类院校学科特点,突出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研究风景园林课程与农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途径。风景园林多学科理论综合特点导致其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复杂。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探索高效、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林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此培养模式中,前一个“2”实现“厚基础”目标,即重点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后一个“2”实现“宽口径”目标,即专业内涵的外延与扩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实现“强实践”的目标。

(3)随着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通与专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4)围绕产业化现代园林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制订突出现代园林产业和岭南园林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特色鲜明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3 注重实践环节,建立教学与生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地方区域园林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参与互动、进行试验、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1)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将实践教学融于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克服理论(下转第52页)(上接第16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培养。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发展”为宗旨,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研各方在人才、技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校企加强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开发,以研促教,通过研发过程中结合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兴趣小组,科研小团队等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3)进一步完善“四平台、四层次、三阶梯”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八期不断线,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循序渐进。大一、大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大三专业技能训练,大四产业技能与创新的能力训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4)通过开展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竞赛、文体竞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结语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坚持以“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2+2”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春华.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2):1618-2616.

[2]陆支悦.基于研究生培养的中国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3.

[3]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

[4]刘滨谊.对于风景园林学5个二级学科的认识理解[J].风景园林,2011(4).

[5]宋建军.风景园林学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工作调适:基于风景园林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6]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2

关键词:昆明;园林本科专业;课程顺序;开课时间;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2-03

昆明目前开设有园林本科专业且颁发农学学位的院校有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师大文理学院)4所[1]。随着城市发展问题的增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园林专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着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2],因此按照4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有利于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4所院校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和思考,推动我省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基本情况

1.通过表1分析,西南林业大学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主要有《绘画》、《画法几何与制图》、《植物学》、《高等数学》等,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4、5、6、7学期开设,第4、5、6、7学期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分别为1∶1、1∶2、1∶1、1∶4。

2.通过表2分析,云南农业大学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主要有《绘画》、《植物学》、《普通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5、6、7学期开设,第5、6学期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分别为3∶1、3∶8,第7学期均为选修课。

3.通过表3分析,昆明理工大学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主要有《绘画》、《设计初步》、《测量学》、《植物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5、6学期开设,第5、6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分别为1∶2、1∶2,第7学期均为选修课。

4.通过表4分析,云师大文理学院一年级第1、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有《绘画》、《工程制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第5、6、7学期开设,第5、6学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分别为1∶3、2∶11,第7学期均为选修课。

5.4所院校第8学期未设选修课,教学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

二、优势与不足

1.优势。从基本技能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看,西南林业大学更侧重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更侧重学科基础课程技能培养,云师大文理学院更侧重艺术及计算机类技能培养,昆明理工大学更侧重设计类课程技能培养。其中西南林业大学更清晰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主线和辅线,涉及学科广泛,顺序安排精炼,逻辑性较强,充分反映出该校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

2.不足。经对4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的深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云南农业大学《定量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实验》、《农业应用物理学》、《农业应用物理学实验》等课程设置偏多,将《园林设计初步》、《测量学》、《园林生态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与构造》等重要的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为不同学期选修非必选课略显不足;另外云师大文理学院缺少《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昆明理工大学的专业方向设置单一,第7学期专业选修课设置偏少,这些不足最终都影响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②课程顺序和开课时间安排缺乏深入论证,如:云师大文理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设置在第1、2学期,开课时间过于提前;云师大文理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将《测量学》、《园林设计1》并置在第4学期,按照两课程技能培养的层次关系,《测量学》应考虑在《园林设计1》之前设;云南农业大学将《园林树木学》、《园林设计1》并置在第5学期,按照两课程技能培养的层次关系,《园林树木学》应考虑在《植物学》之后1个学期设;云师大文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及昆明理工大学第7学期未设必修课,按照园林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第6学期应继续延伸设计类课程的设置。故4所院校对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形成的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研究还有待加强。

三、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4所院校都需及时研究并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时间,让学生能提前了解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维交叉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此,建议部分课程设置做以下调整。

1.西南林业大学《测量与地图学》应考虑在《园林设计1》之前1个学期设,《园林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1》应考虑同学期设,《风景区规划》应考虑在第7学期设等。

2.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制图》应考虑在第2学期设,《植物学》、《绘画》应考虑在第1学期设,《园林树木学》应考虑在《园林规划设计》之前,《植物学》之后设等。

3.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制图》应考虑在第2学期设,《建筑结构与构造》应考虑在第3学期设,《建筑设计》应考虑在第4学期设等。

4.云师大文理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1》和《计算机辅助设计2》应分别考虑在第6、7学期设,《测量学》应考虑在《园林规划设计1》之前1个学期设,《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应考虑在第7学期设等。

大学课程在加深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3]。合理的课程设置顺序和开课时间是确保学生基本能力形成的基本保障,我省4所院校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顺序及开课时间的安排上还不尽合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徐小洲,等.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3

关键词:中国;风景园林;教学;进展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在衣食住行等一些基本方面得到满足后,转而对周边的生存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街边简单的种植花草树木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园林绿化行业急需有较高设计素养的景观人才的加入,因此中国的风景园林{lang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专业的设置也由最开始的几所综合性大学到现在的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在这看似繁华的场景,却暴露了我国景观教育行业发展尚未成熟,急需整顿的现实情况,因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有其行业内部的统一性,下面将就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起源开始,论述这门学科在我国的进展。

1. 现代中国风景园林教学的起源

现代风景园林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早在那时,已经有“海归”前辈作出努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陈植(1899~1989)、程世抚(1907~1988)两位先生。陈植先生1919 年进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造园研究室学习,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解放后,历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程世抚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获得学士学位,1930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生,193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LA及观赏园艺硕士,1933年任广西大学园艺系副教授。1933~1937 年任浙江大学园艺系教授、系主任。显然陈植、程世抚等老前辈已经接触了与国际接轨的景观设计思想,他们在中国一些高校内任教,也必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有了雏形,开始培养出专业从事造园的人才,而不是以往由文人等一些业余人士充当主力的局面。

2. 现状

90年代后期,中国风景园林教育迎来了第一次高峰期,各个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系,专业教学侧重点主要依托在各个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基础上产生,设计方向主要有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农林院校的园林等。不同院校的专业背景(师资、技术和学科范畴等方面)的差异,所偏重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些以建筑为特色的理工类大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景观空间设计意识,注重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大量培养出以空间氛围营造为强项的造景人才;而如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一些艺术类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以二维空间及平面构成见长,设计出的作品形式新颖风格多变大胆,给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一些农林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则培养出了诸多能够运用大量植物,以植物造景见长的设计师。

3. 教学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名称的不确定性

对于将本专业命名为景观建筑学还是风景园林学是业内最著名的专业名称之争,各派专家据理力争各执己见,因此出现了园林专业在各个学校的名称都不相同的现象,由于英汉翻译上的原因和专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引起的学科名称之争,始终是专业人士心中的一件憾事。与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LA)相对应的中文名称用过许多,如造园学、园林学、景观建筑学、风景建筑学、景园建筑学、大地景观、风景园林等,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198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下成立园林学会,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它的英文是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只不过是对 LA的直译,是上述多种名称中的一种,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谁对与谁错的关系。而专业一开始统称”园林“是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形式不同用过的不同名称之一,如同园、囿、苑、圃、庭、院、林园、林圃、林泉、园池、花园等,唐宋以后,园林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如以非学科或专业的观点来谈园林概念则确实如此,但是自从园林作为专业学科名称以后,概念就不再停留在原地,而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变化。许多人对园林的认识停留在“园林”词义的本源,对该学科的了解也停留在园林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即对庭园、公园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层面。事实上,园林所涉及的领域是在不断拓展的,从古典园林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一个小园林的设计一直到宏观的,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卫星遥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因此,景观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在概念及实践领域也都应该是重合的。

3.2 学校课程设置的不统一性

景观专业主要依托在各个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基础上产生,主要有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农林院校的园林等。不同院校的专业背景(师资、技术和学科范畴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景观教育的偏向性,也无法在短期内使景观专业走向完全意义的统一。各所高校在认识上基本趋同,但实际操作上还有很多困难。如果对课时、

学分安排以及设计辅导教师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林学科下的园林专业对建筑、城市、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学时安排太少;建筑学科下的园林专业则在植物的认识与利用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方面是薄弱环节。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不够深入,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4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6-0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5

>> 新形势下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下的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实践 浅谈园艺专业实施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措施 架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与实践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专业《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园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性院校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休闲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园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制糖工艺专业"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基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下卓越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究 演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柳松,刘春桃.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农科类高校实`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4,(9):74-77.

[6]刘斌,何晓华.基于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7):134.

[7]赵宏伟,邹德堂.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89-93.

[8]焦洪超,杨萍萍,崔言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20-22.

农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范文6

关键词: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多高校陆续开办了园林专业,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各高校办学特色及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同,在本科教学及就业工作之间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偏差,给园林本科专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适应社会形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社会竞争力的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园林专业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建筑、美术、植物学、材料学、工程、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其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知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验实践4个部分,努力体现课程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1.普及创业课程。高校应依靠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构建实施培养创业人才的课程模式尤为重要。同时,应该将创业课程定位于兼顾学生的短期就业与终身受益、共性需求和个性差异、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在此基础上设置并存的两种创业课程模式:普及型创业课程和专业性创业课程。例如: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修订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了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在全校公选课程中开设了大量的普及型创业课程,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专业选修课程环节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修订了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保持专业特色。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原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景观生态学》等。学校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以保障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课程实践性、直观性较强的特点,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学校结合国内外园林专业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如设计类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植物类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团体形式参与,增强了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3.实践课程多样化。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校外实践课程教学也是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的内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是采用顶岗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很多高校中,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是践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农业大学通过安排学生在园林行业的不同部门实习,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培养创业人才。为培养园林专业的创业人才,河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各类创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创业空间,让学生利用这一平台有更多锻炼的机会,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资源

1.教师队伍。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可以吸收一些有多年园林专业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鼓励教师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如注册规划师、注册风景园林师、注册造价师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也可以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让他们讲授相关实践课程。

2.教学场所。这里提到的教学场所主要指室内教学场所。园林专业的室内教学场所至少应有以下4类:一是普通教室,主要用于理论教学、集中讲解;二是工作室(设计室),即每个学生有自己固定的绘图桌,以完成设计类、工程类的绘图、模型制作等;三是计算机室,以电脑为主,并且配备扫描仪、晒图机、出图设备等,供学生完成作业或实践项目;四是作品展示区,这是相对自由的教学场所,主要用于评论和展示学生作品,通过参观讲评使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资源。园林专业的一些参考书籍价格较高,因此可以建立小型的专业图书馆,方便学生检索和借阅。另外,学校应提供快捷便利的网络服务,加强网络建设及相关专业数据库的维护。

三、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高校各专业开始采用更灵活的考核方式。结合园林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河南农业大学为培养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除采用笔试外,还增加了口试、现场操作、多媒体制作、项目汇报等方式。针对园林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河南农业大学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除对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笔试外,还进行其他形式的考核,并且这些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花卉学》《园林树木学》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因此实践考核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学校主要采用了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方案教学法。该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参与实际方案的设计,通过“设计分析——汇报点评——重新修改——展览评比”的过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其考核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口试、多媒体制作、项目汇报等。通过考核方式的变化,学校淡化了应试教育,强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应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所以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通过综合评价来检验所采用的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园林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制定和规划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需要高校注重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最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创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涛,张立红等.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孔德政,刘艺平.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中旬),2009,(9).

[3]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