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农学专业开设的改革与探索

在非农学专业开设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新农科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涉农人才,如何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为乡村振兴计划提供人才,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农学概论”课程在农业院校的非农学专业开设,旨在普及相关农业知识,并将所学专业与农业有效结合。对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团队、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与探索,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授课质量,补充拓展了相关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反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农学概论;非农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农学概论”是一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介绍农业和农事活动的课程,从农业发展史、作物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作物生长与生态环境关系、作物生产现代化、作物生长安全化、农业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等方面介绍作物生产与农业。20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开设“农学概论”课程,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农业院校均开设该门课程。根据课程开设专业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程,有些则设为通识选修课程。课程面向专业主要有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经济管理、园艺、植物保护等,因不同专业侧重知识体系不同,授课重点难点不同,学生吸收掌握情况不同,故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经过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知识理解浮于概念上的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背过考过之后忘记了大部分内容,对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立体深入形象化的理解,只有陌生的概念;其次,课程内容重复枯燥,缺乏新意,没有与时俱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涉足少,很少带给学生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再次,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板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科技进步,难以完成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和生动化讲解,无法实现对教学内容深层次、多样性的教学。现阶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概论”课程开设主要针对涉农的非农学专业,如何让这些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相关农业知识,如何系统地、有效地、生动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直是课程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对东北农业大学“农学概论”课程改革进行了总结,探索出一系列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以期顺应新时代农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一、“农学概论”课程特点及内容完善

(一)农学概论的课程内容及特点

农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植物保护、园艺、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的本科生讲授,涉及学生多,专业广,专业之间差异大。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涉及植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植物生理生化、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等学科领域,课程内容繁复,辐射面广,章节之间缺乏关联。课程内容实践性强,联系生产实际比较紧密,而对于现今很多城市或农村里长大的学生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经历经验很少,对课堂上讲授的很多知识缺乏具体、形象和直观认知;课程主要针对非农学专业,上课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铺垫,导致对一些概念、定义和生产环节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习该课程是为了把农学相关知识与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让专业知识与农业知识交叉融合达到最优效果,例如课程所学知识与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等相融合,使农业机械更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用农业生态保护指导农业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生产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这样才能使学科之间融会贯通,非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二)农学概论课程内容完善

在广泛听取并征求了开设“农学概论”课程专业所在学院相关领导、专业负责人和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同时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相关课程的交流调研,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完善。根据不同非农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按照不同专业的学时学分,贯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践教学为补充,同时结合科研试验田现场观摩、田间诊断、校外实践基地考察等田间教学实践环节,拓展授课内容广度,加强授课内容深度,变抽象为生动。在授课内容上,除了作物、生产技术和种植方式等常规内容外,对农业现代化和一些国际研究前沿动态也给予了适当增加,例如智慧农业相关知识、虚拟仿真技术、分子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内容,平衡好教学重点与学生兴趣、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兴技术、理论与实践等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二、课程教师团队与教学文件建设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农学概论”课程覆盖面广。涉及多个农业生产领域知识,因此对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授课方法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授课经验;既需要教师承担大量科研任务,掌握农业研究前沿动态,又要有农业推广工作经历,对我国农业农村有密切接触;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有深入了解,又要有一定的授课技巧、丰富的教学手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概论”有专门的课程小组,采取课程小组负责制,由具有二十多年授课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教授担任组长,其他成员由农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全部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生产、科研和教学经验。整个授课小组根据不同教师不同科研方向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定期集体备课,定期互相听课,定期交流学科发展动态,东北农业大学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交流,以期加强课程小组教师队伍建设。

(二)改革完善教学文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经多年努力。课程小组不断加强教学文件建设,通过反复比较筛选,选用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农学概论》第三版为基础教材,同时根据专业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并定期对全部教学文件进行审核。以教材为基本前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体现专业特色,让教学根据专业有的放矢。为了健全完善教学文件,课程小组自制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多媒体课件,收集了一些影音资料,同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了一些展示课件,例如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不同作物种子萌发过程、黑龙江省寒地作物授粉技术、不同作物主要病害展示、田间主要杂草识别等,用于授课时进行展演,同时结合黑龙江省五大作物电子标本库建设,形成图片资料库并制作成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授课内容,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改革教学手段及考核体系

(一)多种授课方式融合,促进课程建设

目前“农学概论”课程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课程讲授方式更多样,教学手段更丰富。

1.通过实践类观摩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农学概论”课程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兼顾学科融合的授课原则。既要把握基本重点难点的讲授,又要注重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非农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农学概论”时,由于缺乏植物生产类相关知识,缺少农学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农学专业知识积累贫乏,对概念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对农事活动基本没有认知,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参观,例如作物标本圃参观、农业昆虫与植物病理标本室参观、生产试验田调研等,加强非农学专业学生对植物生产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多种平台和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短片、科普小视频等与传统板书相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为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和享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筛选相关MOOC资源,建立相关的视频课程网站,学生上课之前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预习,完成网站上预留的作业,并把对课程学习疑点难点或感兴趣问题留言反馈给任课教师,这样使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在课堂讲授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结合特色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引入专家讲堂。例如在课上介绍为纪念我国著名遗传育种学家、大豆遗传育种奠基人之一、东北农业大学王金陵教授而创建的“金陵讲堂”相关内容,因为课上时间有限,只能简要介绍概括“金陵讲堂”的主要内容,东北农业大学的“金陵讲堂”距今已经举办24期,每一期做客“金陵讲堂”的专家不同,介绍作物不同,研究方向不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了解学习。通过“金陵讲堂”的学习,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有了深入思考的愿望和能力,掌握了学科研究前沿,以此为契机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才能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4.小组讨论与PPT专题汇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引入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相关问题,寻找问题产生原因,进而加强思考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课堂上把“为什么黑龙江省五常的稻花香大米种植到别的省份或黑龙江省的其他同积温带地区,就没有了原来的食味品质”这一问题作为一个案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找出影响作物品质的原因,并分析遗传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而枯燥的理论问题,但通过案例分析就变得有趣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踊跃回答,从而达到了预期效果,枯燥的论述题也变得栩栩如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专题汇报,选题小组成员可以自拟,但内容要涉及农业相关,例如“秸秆还田与黑土的保护性耕作”“作物机械收获时期的选择”“不同作物的高产增收措施”“水土保持与农业生态的研究动态”等。学生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4—6人,小组成员经过研讨后选题,选题确定后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撰写切合选题的报告,同时制作PPT,并选出代表做5—10分钟的汇报,小组成员间统筹管理,分工合作。根据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前瞻性、PPT制作水平、材料准备完整性、语言表述能力、专业知识掌握运用情况、现场提问等环节进行综合评分。

5.结合科研成果讲理论,实现教学生动化

教学内容与科研的结合。教学内容涉及某一章节时以国内外核心期刊中相应最新研究成果为切入点,从最新研究成果与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融合讲解。例如当在科研领域对某一作物高产的研究成果或对某种作物某一特定品质指标有了突破性进展时,可以结合相关科研成果,讲授作物生长过程,作物产量形成、作物品质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相互制约关系、影响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等相关内容。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理论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实践与课本相结合,学生兴趣点与教学重点难点相结合,科研热点与经典理论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化、学生学习自主化。

(二)改革考核体系,多元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农学概论”课程改革了以往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课程小组经过反复摸索,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期末课程考试占整个成绩的50%,笔试闭卷,主要是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汇总后出题;课程论文占10%,“金陵讲堂”观看内容或者家乡的主栽作物、特色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特殊种植方式等,选取其中一个方向作为论文内容,写一篇论文上交;以小组形式进行的PPT专题研讨,根据内容选题、PPT制作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等进行评分,占10%;实验课准备、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与讨论等占10%;课内实习完成情况,实践基地参观、标本室参观、科研单位参观后的领悟感受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占10%;平时成绩占10%。通过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手段更多样,考核更全面,多方位考核学生表现和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不仅仅只专注于期末测试一点,加入了PPT小组讨论和论文撰写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选题、资料查找、论文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改革考核制度,保证了学生成绩获得的全面而公正,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使农学知识与其他专业更紧密有效地结合。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农学概论”实践教学包括农学概论实验课和农学概论课内实习两部分。从实验教学与课内实习两部分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教材,甄选实验项目

农学概论实验根据课程内容改革了实验教材及课件。课程小组通过集体研讨并参照于振文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东北农业大学自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经济作物学实验指导》三本实验教材,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八个实验项目:禾谷类作物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豆类作物类型识别和大豆性状演化、经济作物观察与识别、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种子检验、马铃薯形态观察及淀粉含量测定、不同农业技术条件下土壤耕层构造、不同栽培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影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教师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性较大并有代表性的四个实验项目,作为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实验室功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环境整洁、实验管理规范,既够保证实验课程高质量完成,又能训练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研素养。

(二)改革实验课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

对实验课授课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改为线上线下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采用相关视频软件及平台。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上教学灵活性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更好体现实验教学效果,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小组教师完成了近200个视频,每个视频5—15分钟,覆盖课程要求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划分,在实验中心教学平台上开放,方便学生学习。将不同实验项目涉及的安全操作教程、实验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等制成视频课件上传到指定教学平台,学生课前自行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和预习,并进行相应虚拟仿真操作,引导学生线上学习,发现问题并思考,在讨论区参与讨论,并对难以理解内容提问,线下完成实体实验教学,这样学生实验技能更扎实,同时预留一小部分时间用于实验设计方案的改进相关研讨,增加实验探索性。

(三)灵活安排课内实习,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农学概论”课程在非农学专业开设。学生对作物起源分类、不同作物播种出苗、田间中耕管理、作物栽培技术、农业机械等都缺乏认识和了解。“农学概论”课内实习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采用分段式的形式,根据生产实践不同环节分段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学习翻地起垄、中耕除草、病虫杂草防治等基本农业操作,同时对不同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种植制度进行掌握。通过课内分段式实习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对理论教学形成补充和提高,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了适应新农科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涉农人才,东北农业大学为非农学专业开设“农学概论”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反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课程在改革过程中经过尝试一些新的方案,摸索出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介绍核心期刊研究动态,引出关键章节内容;加入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引出农业发展中或是种植技术或是品种选育或是农业推广方面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对农业发展的新认识。授课教师通过内容创新、手段创新、评价体系创新来引领课程创新。不仅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同时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加深巩固了理论知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与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建文,罗明珠,沈万宽,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0,(6):258-259.

[2]敖和军,王晓玉,李瑞莲,等.“农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9,(32):131-132.

[3]佟艳,朱刘娟.工科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09,(7):133.

[4]徐丽明,徐春城,王光辉,等.《农学概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8):116-119.

[5]原保忠,孙颉.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探讨———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3,(38):105-110.

作者:杨亮 贾琰 董守坤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