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范例

农业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范文1

 

杭州市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二、三产业较发达,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1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调查中共向服务组织(公司)和农户发放收回问卷502份,对近30个服务组织进行走访座谈,综合分析后认为,杭州市合作与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农民需求迫切   目前,杭州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对的基本现实是:人多地少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劳动力素质偏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对薄弱,每个农户都必须考虑产、供、销和效益核算的问题。由此带来一系列小农生产与专业化、标准化大生产之间,小农经营与商品化的大市场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而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业、农民的需求,解决或缓解上述矛盾。   1•1•1统一服务成为普遍需求目前农户最普遍   最迫切需要集中在农资供应、病虫防治、新(品种)技术应用、农产品收获(割)、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统一服务,以解决其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弱、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单位规模生产成本较高的困难。   1•1•2综合服务成为新的需求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从简单的统一服务转向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层次拓展的综合服务。使农民从复杂的农业产、供、销管理系统中解脱出来,在降低生产、市场风险的同时能分享农业二、三产业的附加成果。   1•1•3经济水平成为需求动力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山区、半山区,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民对农资供应、农田灌溉与耕作、畜禽防疫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统一服务需求更为迫切;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平原地区,二、三产业较发达,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民除需要统一服务外,对综合与拓展服务需求也十分迫切。   1•2组织形式多样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各类需求的服务主体应运而生,除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等公共服务组织外,杭州市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功能较强、运作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体上呈现消长起伏的发展态势。主要包括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资经营(租赁)服务组织(公司)、农村经纪组织(公司)、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等。   1•2•1合作服务组织全市有合作服务的组织4358家。其中,村经济合作社注册数为37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14家、农民专业协会58家、县级农业产业协会65家。目前3721个村经济合作社中能开展一定辅助性服务的约为900余家,而建立专门服务队(如植保、捕捞、耕作、农资供应)开展真正统一服务的为数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农民需求,但仍有1/3没有发挥作用,1/3与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并普遍存在资金、用地、盈利等困扰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县级农业产业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较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区域性服务机构,并起着行业自律和社会化服务的双重功能。   1•2•2经营性服务组织全市有经营性服务组织2230家。其中,农资经营(租赁)服务组织(公司)1675家、农村经纪组织17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8家。近年,杭州市以农业投入品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具有执业资质并在工商登记备案的农业经纪人员达到4600余人,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村经纪组织(公司、事务所)达到17个。   1•3服务模式创新   1•3•1“村经济合作社+农户+基地”村经济合作社对农户的直接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的能力较弱,往往通过一些村级服务载体如公司、能人、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直接服务,但村经济合作社在产业规划引导、重大病虫害防疫(防治)、土地流转与各类纠纷的处理、对外交流联络、资金争取和扶持、办公场所提供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事实上形成了“村经济合作社(+载体)+农户+基地”合作服务模式。   1•3•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基地”近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为社员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但许多合作社自身实力和独立性还不强,在服务中通常要借助村、公司、大户等载体开展服务。实际上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载体)+农户+基地”合作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协会(主要指乡镇或村级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运输、购销等的全程服务,服务按全额补偿成本,取得合理盈利,彼此完全独立。   1•3•3“县级产业协会(+企业)+农户+基地”县级产业协会由于面向基层,除具备一定的行业自律功能外,更多的是开展农业产业的全程服务和资源整合服务。县级产业协会在服务农民和产业时具有其特定的优势:广泛性、协调性、独立性。通过面上直接服务如技术培训、信息、品牌包装等形成“产业协会+农户+基地”的服务模式;会员企业通过与协会或农户之间比较稳定的定单合同形成“会员企业+协会+农户+基地”模式,企业利用自己的加工、冷藏、包装、市场等设备设施优势,负责收购农产品加工原料或销售鲜食农产品,协会负责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生产。   1•3•4“经营性服务公司+农户+基地”本文所指经营性服务公司主要是指通过服务收取一定费用的小型公司。在服务中形成了二类典型的模式:一是“农资经营公司+农户+基地”。多数农资经营公司向本地生产者提供生产资料,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并指导使用;一部分公司则在销售的同时提供农机(植保)具的租赁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购买力不强的问题,提高了农机(植保)具使用效率。二是“经纪组织+农户+基地”。农村经纪组织利用掌握市场信息较广的优势为生产者和销售商架起沟通的桥梁,为生产者提供产品销售信息,为销售商提供产品供应信息,有力地促进了产品的市场流通。#p#分页标题#e#   1•4服务效果明显   1•4•1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服务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将“小农”变成“大农”,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抗生产市场风险能力。   1•4•2促进产业规模化农业服务的社会化解决了农户实施生产标准化的困难,促进了生产专业化,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农业增效的事实引导产业逐步扩大集聚。   1•4•3引导管理简单化农业服务的社会化,通过良种、技术、耕作、收获的统一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应用和机械化水平,通过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的统一服务,使农户可以安心于专业化生产管理,体现现代农业的社会化分工。   1•4•4保障产品安全化小农生产过程中购买和使用农业投入品的错误,导致了农产品安全性质量不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而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和动植物病虫害的统一防治,确保了同类农产品整体的安全性。   2发展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也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培育农村经纪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农机租赁服务组织等载体,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机制,形成品种、技术、农资、农机、市场信息、培训等统一服务的格局,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2•1关于主体培育问题   不同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虽然对农业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和作用,但总体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服务组织与主导产业的关联度不大。一些经营性公司不是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建立,而是本身已经存在,提供农资供应和租赁服务时多半考虑市场需求,没有针对当地的一类或几类主导产业开展服务,一些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自己并没有建立本地的原料农产品基地,也没有保护价的定单合同,主要原料来自于外地。二是服务组织与农民的紧密度不高。如农民专业协会、县级产业协会、经营性农资供应公司、部分流通服务企业、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民关系松散,利益不相关联。三是服务组织对产业和农民的服务能力不强。资金不足、人才 匮乏、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服务的能力,目前,服务组织尤其是合作服务组织自有资金少、盈利能力弱,影响了服务设备设施的添置,加上队伍的不健全,增加了开展服务的难度。四是服务组织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贷款难是农业服务组织(公司)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难题,流动资金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服务组织开展农产品经营性服务,进而影响盈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用地难则是农业合作服务组织生存中的关键难点,许多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或借用村办公房或入社大户(公司)的房子,开展技术、产品统一服务的仓库和交易场地就更难落实了。   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培育必须坚持满足需求和自我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依托产业基础。要选择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的区域,建立发展相应的服务组织,围绕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服务,否则组织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二是满足小农需求。要重点针对一家一户难以办到又迫切需要帮助的内容开展服务,如统一机械耕作、收获解决农户资金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统一植保、防疫解决农户技术低、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尽可能增加服务的覆盖面,合作服务的同时要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三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作服务组织要与成员发展平等紧密的关系,经营性服务组织要通过产品购销合同、保护价定单等与服务对象结成可信赖的利益联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利于服务组织在服务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资金,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面向农村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向农业服务组织的小额贷款业务,解决农产品经营和服务设施配套的资金来源问题。五是注意培育新型主体。如近年适应农民和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农村经纪组织、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   2•2关于模式创新问题   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特定的服务模式,但如前所述每一种以单一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一服务组织本身发展还不够成熟或规范,服务能力较弱。二是单一服务组织功能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产业和农户的全面需求。三是单一服务组织之间可能形成无序竞争。   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必须坚持突出壮大主体与协同服务有机结合的原则。要重点引导几种趋势:一是建立复合型的模式。即合作服务组织之间(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服务组织与经营性服务组织之间(如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协会与企业)协同服务,互相依托,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效。二是明确和理顺协同服务组织之间的产权和利益关系,达到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建立区域性专业合作社协会。建立同类主导产业的合作社行业协会,整合各合作社的资源,协调各方利益,避免恶性无序竞争。   2•3关于政策扶持问题   合作与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顺应市场而形成的经济主体,其服务农业、农民的作用日益明显,已逐步发展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领军人,在发展的初期,迫切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对其政策的扶持必须坚持鼓励与规范并举的原则,促进服务组织自我持续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组织服务能力。重点在服务设施、服务队伍、服务活动上进行扶持,对于建设内容多、服务面广、与产业带内主导产业和农户连接紧密、服务效果好的给予优先扶持。根据《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扶持办法》,增加扶持数量,对于重点项目增加奖励额度。同时,其他各类支农资金项目优先安排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建议将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济组织纳入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财政资助范围。二是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形成发展长效机制。放宽土地使用政策,对于规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用地优先考虑,不破坏耕作层临时行管理交易用地按农业用地处理;优惠税收收费政策,对于服务组织销售包装处理、初级加工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享受农业用电、“绿色通道”、免收工商管理费和人才培训费等政策;加强信贷保险支持,农业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向服务组织倾斜。三是引导组织规范管理,促进自我持续发展。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培育一批规范运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如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公司、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将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p#分页标题#e#

农业社会化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国情农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在科学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也必须看到,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河南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构建全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征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载体,各种专业合作经济为平台,龙头企业为牵引,各种社会组织为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体系,是由社会性和政府性服务、无偿和盈利服务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系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有基础性、社会性、战略性的特点,也具有经营性、效益性、短期性的特点,服务对象既面对传统的小农户,也面对新型农业经营户,能够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面有效、便捷有力的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1]。1.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化。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既有提供农业用水、气象、咨询等公益性服务主体,也有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人才培训的准公益性的服务主体,还有提供农产品加工、农业金融保险的营利性服务主体。各种不同的农业服务主体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既各司其职,又竞争有序。2.服务内容更加系统化。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业相关的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生产服务逐步转向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出了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顺应农业服务需求的转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更加完整,既能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托管保姆式服务,也能够提供少数关键环节甚至单一环节的定制服务,满足各个层次的经营主体的灵活需求。从服务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农业咨询服务、农业流通环节服务、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农业资金和保险服务等。3.服务性质更加社会化。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坚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分工与合作机制,对农业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介入与合作,使得农业生产和服务分离,因而农业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都可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追求规模经济,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分工与合作,建立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4.服务方式更加全面化。农业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各有不同,既有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大户经营,还有专业合作组织的联合经营以及龙头企业主导的一体化经营。不同的经营主体和模式对于农业服务的种类、规模要求各有不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不同的服务主体构成的综合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服务机制更加灵活化、服务方式更加全面化。

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剂,能够有效促进土地、资本、劳动、科技等要素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无人种地”“种不好地”的困境,有利于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1.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进城离农,农村劳动力低质化、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地的不种地”“能种地的不种地”“种地的用工难”问题更加严重。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用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取代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2.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根本途径。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以小农户的现代化带动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也符合客观现实需要。在我省农业生产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小农户还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小农户处于向现代小农加速转变的阶段,小农户面临的生产规模小、标准低、成本高、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难题更加突出。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由各类社会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统一的规模化、标准化的代耕、代种、代收、代管服务,把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生产。3.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河南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数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已经不能跟上这样的转变。因此,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全面创新,就需要建立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要素重新组合的助推器,通过要素的科学配置,能够提升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不能简单地以城市为主,也不是农村的自我行动,必须要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因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各方新兴力量,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注入新兴的社会力量,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农业内部新动力,培育新动能,形成可持续内生发展机制。5.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方式。河南省农业生产不仅存在规模小、生产标准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而且农业要素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强化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覆盖的范围和效果。通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能力,带动农民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到家庭经营中,有效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引导一家一户的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发展,有效释放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三、当前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传统农业经营体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1.服务主体自身素质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农业服务主体总体上呈现出小、散、松的问题。规模不大,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面临着培育、发展、壮大的难题[2]。基层服务组织自立山头、小品牌多、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效益不突出。相当部分的服务主体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松散、章程制度形同虚设。部分服务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责任分工不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自身培训能力不强。2.社会化服务的制度供给不足,服务衔接机制不完善,政府支持不够。政府对于服务主体的政策扶持体系、动力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很不健全,导致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动力,限制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由于缺乏完善的衔接机制,导致农业投入要素在不同主体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流通不畅,缺乏统一整合[3]。地方政府部门对于服务主体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导致服务市场不规范。由于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很多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成本高、补贴少。各类服务主体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压力,贷款难现象较为普遍,银行对无抵押的农业贷款兴趣不高。部分地区税费高、用地扶持政策落实难,仓储、库棚等农业配套用地不足,难以满足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要;公益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例如作为农民培训主体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培训场所缺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服务内容不新、多元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日益面向市场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单纯的生产环节的服务已不再满足,对于资金技术、产业规划、品牌设计、市场信息、金融保险、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受资金、技术和配套设施的影响,当前农业服务内容依然是以农业产中的生产环节简单服务为主,从事加工、营销等部分的服务依然薄弱,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的服务不到位,缺乏绿色、可持续、节约化的理念要求。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服务需求各有侧重,比如小农户更需要面对面的服务以及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机构的服务,种养大户和职业农民更需要信息化、电商营销服务,而龙头企业则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服务[4]。面对这种多元化的农业服务需求,服务供给不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而是依据经验、常识的服务方式来提供服务,结果既导致资源浪费,又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服务需求。4.服务意识不强,利益连接不紧,缺乏促进小农户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各类农业服务主体由于各自的定位和利益各异,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服务积极性不高,服务范围有待拓宽的问题。公益性服务机构主要是以一般性、指导性的服务为主,但是由于职能定位不清,不能有效统筹使用资源;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内部成员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强、服务外溢少,范围有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关联农户,缺乏为无关联农户服务的意识,并且主要是以生产环节服务为主。很多服务组织运作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合作意识不明显,没有与农民签订规范的服务合同,对于农民提供的服务,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农民结成实实在在的利益连接体,更没有形成有效的分配机制。

四、河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才能切实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适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类服务主体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作好顶层制度设计,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内部制度,制定出有力的政策进行多方扶持。不同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服务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主体,要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加强其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资金和培训服务,真正成为组织农民、引领农民的现代经营组织。各类龙头企业是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支持服务主体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为企业在融资需求、组织建设、市场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帮扶。2.提升各类基础性服务机构水平。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那些短期效益不明显、初始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外部性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提供服务供给。发挥政府在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基础作用,完善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农村基层农业服务的供给能力,设立类型功能不同的农业服务网点,让农民能够方便及时的获得各类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能力。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水平和能力,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网络,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完善服务效果监督体制。3.着力构建有利于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环境。各级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意义,必须把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列入议题。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划方案和支持措施。要广泛宣传,形成有效的社会氛围,切实构建关心、扶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良好环境。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社会力量引入农村,把现代服务业引入农村。通过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重点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鼓励农机人员以入股、兼职、创业等方式提供服务,推进各级部门真正为农民办事、为农业服务。4.积极探索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构建合理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细则,积极引导农民多方面、多形式进行要素投入,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要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通过市场途径购买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借助农业服务达到增收增效的结果[5]。同时,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由农民自主选择农业服务的模式和范围,从而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多样性、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合理配置。5.创新服务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内在要求,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打破农业服务的“公”与“民”的界限,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效益,打造模式多样、机制灵活、覆盖全面的社会化服务的全新道路,进而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重视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向信息、营销、生态等领域拓展[6]。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大力支持农村各种新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在重点农业服务的环节和领域创新资金投放机制,确保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6.完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机制。按照循序渐进、尊重市场的原则,加大对于各类服务主体的培训和扶持,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农村一线基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经营管理水平、驾驭市场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林相关方面的优秀人才到农村第一线,营造一个有活力、有吸引力、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素质业务良好的农业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仝志辉,侯宏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象选择与构建策略[J].改革,2015(1).

[2]彭博文,杨宇.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趋势[J].世界农业,2018(2).

[3]孔祥智,穆娜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农村经济,2018(2).

[4]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5).

[5]高志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构建与机制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1).

农业社会化范文3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担负起新使命,其未来发展空间也有待更进一步扩展,效应及发展潜力也有待更进一步发掘,应加快向纵深挺入,建立多方位、一体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业农村协调发展。除对于实际作业阶段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还应包括金融信息服务、保险业务、气象观测等。这些服务项目交叉覆盖农业种植的全过程,变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粘合剂和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1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纵向延伸

现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关键集中在大田作物的耕、种、防、收等产中阶段,且未来发展相应成熟。而农业种植的产前和产后阶段服务项目相应落后或在相应程度上被忽略,尤其是产后仓储管理、风干、加工等,亟需进一步强化。产前与产中阶段事关小麦产量,而产后阶段则与小麦价格密切相关,影响农业种植总收入,并且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农业产业发展链、价值链提高的最有效阶段。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需向产前、产后等重要环节、薄弱环节延伸,建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布局,符合各种群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需求。

1.1产前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如有机肥、药剂、种子等农资产品供货服务项目,不断创新农户分散化服务上门购置的方式,为农业生产者给予服务上门、统一供货服务项目;种植农作物品种、农作物品种和农资产品品种及品牌挑选的指导服务项目,为农业生产者给予系统化、现代化的种植决策服务项目,符合现代化农业未来发展需求。

1.2产后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如农副产品风干、仓储管理、市场销售、生产加工和小麦秸秆收购等服务项目,最先要根据给予多元化的产后服务项目指引并更改小农户传统式的农业种植运营模式或逻辑思维,根据提高供给侧结构服务项目,扩展产后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需求市场,连通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纵向延伸营销渠道。

2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横向扩展

农业经济由狭义向广义扩展,社会性服务项目也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覆盖。新时期下,畜牧养殖、水产品养殖、农林等面对相似的产业规划外部环境因素,在各种水平上都需要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做支撑点。现阶段,狭义的农业经济的社会性消费市场日趋健全,而囿于产业特点、相关服务提供的技术必要性及其可行性分析等,农林、农牧、水产业、禽业等农业产业的社会性消费市场比较落后,但发展前景很大、发展趋向突显。以畜牧养殖为例,目前中小散户逐渐退出,产业化、系统化饲养变成大势所趋,但中小散户短时间无法彻底退出,饲养收益依然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乃至创业致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客观性认识到畜牧养殖产业化系统化大势所趋的同时,还应重视这个发展趋势发展的过程,稳步推进畜牧养殖产业化系统化发展。一部分地区自主创新饲养方法,开展饲养托管,切合了畜禽养殖行业产业化系统化发展趋向,完成了散养户与现代化养殖行业的巧妙对接,使得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提升。

3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发展的思考

农业社会化范文4

1.1重点把握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南涧县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支柱,而且其粮食生产凸显出“两项”骨干措施与“两杂”种子的普及使用,严格把握并提早落实各类生产方法与生产措施,极大地拓展了农作物种植规模,达到1.61万hm2,农作物普及率达到100%,为整个南涧地区的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根基,积极贯彻并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广泛开展了退耕还林制度,兑换了上百万元的现金。

1.2发展壮大肉牛产业

南涧县利用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等优势立足本地肉牛产业,发展牛肉经济,严格进行肉牛品种改良、优化调配饲料饲草、积极防治病灾,并不断健全社会服务等。发展壮大了当地的肉牛产业,当前来看,肉牛产业大有发展前景,加强示范引导,实施奖励代替补贴制度来培养一大批养牛专业户,并在不断推广普及,已经形成了更多的示范户。现阶段,这些肉牛示范户形成了专业化的经营,打造出了集“建厩、植草、筑池”为一体的发展规模,配备了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完善肉牛冻精改良技术,而且成功开展了水牛挤奶试验,免疫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肉牛疾病防控程度显著增强。

1.3烤烟支柱产业稳固发展

南涧县严抓烤烟业的发展,加大基本烟农、烟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入现代科技,实行科技兴烟制度,创造出了“红大”优质烟叶品牌,扩大了烤烟种植面积,并不断强化中耕管理。

1.4发展优质茶叶产业

打造出了乌龙茶、绿茶、普洱茶等特色茶叶产品,建设了茶叶园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很多茶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家QS认证,并发展了特色有机、无公害的绿色茶产品,极大地提升了茶产品的技术含量。

2南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南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和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科学总结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2.1农业科学技术有待发展和更新

农业科学技术是支持农业发展的硬性保障,南涧县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较为落后、地区农业科技发展速度与普及程度仍然相对有限,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有限,例如:代表性的茶产业、烤烟产业等仍未引入最新品种,茶叶种植技术仍然相对落后。

2.2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由于地域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商业经济发展有限,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这无疑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流通不畅、营销不佳也成为一大问题,例如: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不佳,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影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拓展。

2.3缺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保证,然而,当前南涧县虽然在农业生产方面创造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缺乏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个农业项目服务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3南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农产品打进市场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也是产业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南涧县必须摒弃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经营理念。本着集中规划、科学布局、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理念,把握一些关键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创建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附带集贸市场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沟通纽带作用,开拓更加广泛、广阔的营销市场,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创建一个科学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并负责及时采集、传播有效的市场信息,把农产品生产、销售有效联系起来,积极而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与普及,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更广阔的经济效益。

3.2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持,南涧县必须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农业教育,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力度,并广泛地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例如:核桃的机械化种植、收割。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农产品的研究力度,积极开发与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吸收并引进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打造出一大批规模较大、效益显著、高科技的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科技示范农业园,使农业技术、农产品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对应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就要积极创建完善的服务组织,打造出功能完善、服务周到、覆盖面广的服务网络,这一服务网络不仅能够为农民的农业经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科学的技术指导,也能够确保农产品的有效加工、运输和服务,为农产品客户提供健全、周到、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创建完备的农业服务机构,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从而赢得广大客户的支持和信赖,进而占据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总结

农业社会化范文5

1主要做法

重点采用“五导、九则”措施,强力推进托管工作。

1.1“五导”办法

一是建立各级组织加强领导。为保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建平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农经局、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实施方案审定。二是积极调研宣传加以引导。各乡镇场街、县各有关部门通过开辟专栏、召开会议、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悬挂条幅、所有作业机具绑插印字彩旗、粘贴图画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力宣传托管服务目的、意义和政策等,切实做到了让群众明白、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宣传单10万多份,张贴海报2000余张,刷写标语、悬挂条幅1000多条。三是审定服务组织牵动主导。能否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此项目,关键在于服务组织的选择。由各乡镇场街自行上报,经农经、财政、农机等相关人员按全程托管服务标准逐一衡量,召开评估评定会,确定前56个服务组织为全县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组织。对确定的56个服务组织在县报上公示了10天。四是召开工作会议适时倡导。为切实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加快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2月28日,建平县召开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会议。会上,宣读了《建平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各乡镇承担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及托管组织服务面积进行了分配和对接,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的填写进行了讲解并对继续做好农业生产托管宣传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五是举办业务培训进行辅导。为了托管试点工作规范开展,3月16日,建平县召开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培训会议,各乡镇场街分管负责同志、农业站长、农经站长,托管服务组织和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培训。

1.2九项原则

在土地托管服务整体工作的推进中,建平县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九项原则”。一是坚守标准原则,坚守了两个标准。在托管服务对象坚守的标准是:只针对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在补贴政策坚守的标准是:玉米、谷子、大豆、高粱等粮经作物全程托管按服务价格的25%以内,补贴单价不超过100元。部分托管按托管协议内容,以服务价格的30%以内补贴。二是博采众长原则。建平县业务部门时常与省市项目负责人电话请教相关问题,始终认真研读、领悟省托管试点工作群同仁们的业务讨论。三是榜样引领原则。建平县的老黄牛托管服务组织属于村集体领办型,该组织在原有机械的基础上,又把2017年壮大集体经济200万资金全部购置了农机具。天维美来服务组织是国内专门从事大田土地托管全程服务的平台型公司——美来众联加盟成员之一,有较先进的运营模式和较专业的作业团队。四是简便高效原则。托管合同在托管服务工作中至关重要,建平县按照省方案的要求,结合市里下发的合同式样,逐条认真梳理了合同内容,在做到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写的内容。五是让利于民原则。为了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托管工作,也为了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使贫困村尽快摘帽销号,建平县要求服务组织与农户收取托管服务费用,要在利企的同时体现出惠民,特别是要让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具体让利惠民额度,由服务组织和农户自行商定。六是考核鞭策原则。县乡将土地托管服务工作都列了县对乡、乡对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专项督导、重点督查和定期通报。对推进力度大、成绩显著的乡镇、部门及有关人员给予通报表彰。七是求准保真原则。托管服务面积大小,实际服务了多少,决定着资金使用是否安全高效。鉴于此,建平县在服务合同上要求填写土地确权相关编码,以便对照查验。签订服务合同要经当地村委会认定,乡镇初审,县级复核。八是淘汰拉黑原则。服务组织作业过程中和完成后,建平县将组织人员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对服务质量跟踪问效,对农户满意度低的服务组织,今后若有类似的服务项目不作为遴选对象予以淘汰。九是做事留痕原则。为了增强托管服务的真实性,便于监督检查,一旦有纠纷方便取证校验,建平县要求所有服务组织在宣传发动、签订合同、费用收取、实施作业、资金申报、验收评估等全部环节都要照相留痕,重要环节要有音频视频,并按着“一户一档”的形式将所有资料收集归档备查。

2存在问题

2.1项目监管、验收存在难度

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服务组织对项目真实性负责,若服务组织和农户私结同盟,签订了部分假服务的合同,就很难辨别真伪,监督、验收也有一定难度。

2.2经费不足

土地托管服务项目环节多,周期长,应该一个环节结束后进行一次验收,真正实施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项目资金中未规定可以抽取工作经费和比例,而县级财政又拮据,很难满足工作经费需求。

2.3难以规模化

项目要求为小农散户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或部分环节服务,若保证了小农散户,实施地块集中连片、成规模就有难度。

3工作对策

3.1继续进行广泛宣传

各乡镇场街、各有关部门通过开辟专栏、召开会议、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继续大力宣传托管服务的相关政策内容和要求,切实做到让群众明白、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

3.2继续加强业务培训

对提供服务的作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作业人员作业水平,确保了作业服务质量。适当时候组织服务组织及技术人员到开展托管服务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特别是对财务账目处理方面的考察学习。

3.3继续做好相关服务

农业社会化范文6

(一)多元化主体经营结构发展还很欠缺,缺乏弹性

虽然我国目前正在由集体经济组织的单一主体发展为多元化主题,但是还处于过渡的初级阶段,发展程度还很不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差距。目前,我国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只占承包农户的8.2%。日本农户加入农协的占90%以上,法国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的占90%以上。

(二)农业产业体系化程度不高,阻碍农业经营水平的整体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的规划设计、科学生产、有效经营各项产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都处于分散发展的阶段,而且各自的发展程度都不高,怎样提高农业各项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将分散的发展组合成一套完善、科学的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3%,而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国家一般在10%以上。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一体化不足等问题在我国农业工作发展阻碍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根据中央部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创新农业经营主要要从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一体化这“五化”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农业的科学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业骨干企业和农业服务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一定要坚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制度。虽然国内针对土地承包制都多种不同的声音,但是大多数专家还是坚持土地承包制对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都是具有促进意义的。农业部确定,明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农业体制制度专业研究人员,推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定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严格防范土地经营中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农业科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许多农民的收益不高,因而不愿意种地,而选择去大城市打工,造成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同时大量的农民流失,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农业科学化、规模化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亟待广大农业工作者以及农业政策决策者解决。因而,按照土地依法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减少农民流失,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首先要以农民本身为主体,各地应该根据自身农业产业实际,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全国试点情况来看,以广东省为例,将全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四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专业镇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建设载体”;四川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做出了优先表态,大力推动农业行业优秀企业的培养,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着力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两个带动机制”等。有关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讨论和实践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广东和四川两省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从实践成果来看,一些几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比如“家庭农场”以农村农业家庭为经营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农民自愿组成专业合作社,劳力和技术完全由合作社提供;工商业投入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农民参与具体农业活动的大综合性农业经营主体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上,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关键是要找出我们在具体农业经营中的短板,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多种资本或技术资源的进入,真正培养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的规划设计、科学生产、有效经营各项产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分散发展的阶段,而且各自的发展程度都不高,即使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怎样提高农业各项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规划设计,促进农业科学生产、建立农业有效经营的模式,同时将分散发展的各项产业组合成一套完善、科学的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除了包括农民本身以外,还需要国家有关制度指导,农业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农业服务部门领导以及农村集体组织的支持等等来共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立足于“三农”,致力于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提升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新型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等农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管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五)农民各项权利要得到优先保障

在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上,我们要优先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收益分配等各项权益,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除了在制度方面的保障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我们在讲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得涉及外来资本和外来人员,怎样在推进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实践中保障的农民的各项权益,新型的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才能增加农民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职业弹性,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更多的农民能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超额利润。

农业社会化范文7

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面临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现行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中,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新旧力量出现断层,推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次,部分农业经营性服务机构缺乏对行业内涵的界定,加之涉农服务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人才从业意愿低糜,令机构难以招收符合行业规格的人才,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法律意识;[3]其三,在岗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对于农技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国家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撑。

2、农业推广硕士对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对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农业推广技能,致力于农村发展服务,能解决生产、管理及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更应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需求。

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源方面。①经费自筹的方式增加了报考者的学习成本,且由于招考对象多为在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有些潜在生源虽有攻读农推硕士的意愿,却终因力不从心而放弃。②农推硕士招收单位的日益增多,造成争抢生源的现象逐渐激化。③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工作单位性质的差异,令生源的思维能力、对高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就对高校的培养方法与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农业推广硕士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推硕士是在职攻读学位,其目的仅在于取得一纸文凭,增加升迁的筹码,因此对其疏于管理,甚至将招收工作当成盈利创收的捷径,从而在思想上降低对学员的要求。第三,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部分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仍将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导致农推硕士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难以得到实现。第四,培养过程方面。①由于生源为在职人员,致使高校的教学安排难以兼顾每位学员,培养计划有时不得不进行变动,甚至出现学时缩水的现象。②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不规范,未制定课程大纲、课件和讲义,考试过程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③因时间和空间等原因,部分校内外导师对农推硕士疏于指导,学员也同样缺乏主动性,导师负责制名存实亡。第五,论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时间精力不足为借口,跳过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直接进行论文撰写,难以保证质量,且在选题时多选择大而空的内容,未结合生产实践,没有现实意义。

三、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在生源、思想认识、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以及论文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弥补现有的人才缺陷。

1、整合高校、政府资源,保证生源的“量”、“质”

高校应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政府则应以提供学费补贴的方式,为学员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学、办学资金支持;高校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在坚持培养标准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政府应当同高校订立共同培养农推硕士的办学协议书,将干部培训同农推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职资格、职务晋升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进行挂钩;高校应将主要招收对象定位为农村基层中青年村干部、一线科技推广人员以及服务基层的“村官”。

2、端正高校办学态度,提升学位认同感

针对高校自身、学员以及教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认同感较低的现象,高校应当明确农业推广硕士只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又一种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处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并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严格管理。要加大重视力度,完善培养环节,保证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懂科技、懂应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渐改变师生偏见,提高学位认同感。4.3兼顾理论与实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性,决定其教育必然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充分考虑研究生及农业推广部门的实际需求,将培养内容着重放在农业推广理论、现代农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适应农村发展实际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的扩展上;要打破传统的学院式教学培养模式,聘任优秀及推广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担任授课教师,采取“到生产实践中办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3、规范教学过程,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要严格落实学分制,督促在职农推硕士合理安排工学时间;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数,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不断深化任课教师队伍改革,聘任课堂教学成果显著、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采用研讨、报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实际案例中,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聘富有责任心,从事过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应用研究,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悉心指导。

4、完善论文研究环节,切实提高学位含金量

农业社会化范文8

“两区”建设工程。按照省、市政府把“两区”建设成为杭州市农业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和休闲观光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的要求,2011年,一是要着力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建设水平。二是要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前三年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功能区面积,提升功能区总体水平。

“菜篮子”工程。要按照“抓基地、保供给、促平衡”的要求,以“菜、肉、蛋、奶、鱼”为重点,新建、改造、提升叶菜功能区,继续巩固和扩大常年性蔬菜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食用菌规模化基地、商品肉猪基地、肉(蛋)禽基地、奶牛基地、渔业基地,确保“菜篮子”的平衡供给和应急供应。

科教兴农工程。要按照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构筑现代科教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企业和高新园区的作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组织科技攻关,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的研发与应用;要提升市级农业部门引领杭州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示范乡镇;

要重视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研究推广一批农业科研创新专项;要鼓励农业企业、基地大户开展产学研合作,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通过科技兴农工程的实施,提高科技成果的到位率和贡献率。

农业装备提升工程。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升农田地力;实施茶园、果园、桑园等经济作物深度改造;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和设施农业小区,扩大设施大棚、棚架栽培、微喷灌、水产设施养殖、畜牧设施规模养殖;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杭州农业实际的高性能农业机械,拓展农机的服务面和覆盖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安全工程。

首先是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强化对农业安全的监管;

第二是加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和可追溯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杭州模式”全覆盖;

第三是加强控制面源污染,促进低碳生产,着力建设生态示范场、畜牧小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动物尸体集中处理中心、“肥药双控”示范区、加强商品有机肥的开发和利用;第四是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兴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第五是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确保规模畜禽场免疫率达到100%。

加强省际产销联防和风险评估,减少输入性疫病的发生。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蔬菜及茶叶等经济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第六是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设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农机和渔船的安全监管。

主体培育工程。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引导和支持兴办农村专业合组织,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尽快改变目前松散和不规范的状况;要努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专业服务公司、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农产品网络交易等新型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