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毕业论文范例

农学毕业论文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1

一、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

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因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做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工作安排及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生产实习作为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要采取实地考察和资格备案制度,由主管教学的老师组成考察小组,每发展一个实习基地,要先期到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中药材种植规模、经济效益和人员管理,尤其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向企业提出建议,待企业符合实习的要求后,学院会与企业签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进行授牌仪式,并在学院备案。这样既增加了对企业的了解,也引起企业对实习工作的重视。

二、全员导师制为实习作铺垫

近几年,河南农业大学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每名导师每一级带4~6名本科生,导师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理论学习、综合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导师不仅要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业,提供专业引导,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能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生活、品行与心理等方面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同时,以河南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两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南地产大宗道地药材为载体,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通过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的参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促进科研基础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前的准备

生产实习内容确定后,在进入校外单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还要召开实习小组会议。首先,强调纪律,包括实习时间、试验等;其次,是怎样去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此外,还要就责任管理、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压力管理、个人金钱管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了解、价值观、爱情观等方面再次进行生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个人管理、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爱情等方面的观念,并且作出明智的选择,使学生有信心进行有意义的实习之旅。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试验设计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与药用植物生产相关的课程,并且经历过实践教学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锻炼,但在进入实习以前,还要再一次进行试验设计方法、调查方法的培训,最后还要在学校科教园区进行田间实战练习。另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实习相关内容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文献检索的途径。比如在学校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搜索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所查的文献,进一步讲解如何从文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此过程,逐步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对下一步的生产实习做到心中有底。通过实习前的这些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中药材田间试验设计中的问题和方法,并对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积极引导和适时鼓励,以便下一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己的试验。

四、老师指导下的实习生自我管理

虽然选好一个实,将决定一个实习点实习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好的实习效果。但我们采取实习生自我管理、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即每位实习生轮流作为组长进行管理,这样每位实习生都能够得到管理方面的锻炼。通过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实习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通过实习生自我管理,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实习水平,做到对专业的专和精,这样对学生自学管理、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均有促进作用。另外,实行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对于大学期间没有在学生会和班委锻炼的学生也是一次锻炼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通过实习,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通过电话、短信息、E-Mail、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构建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反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习基地间的学生也可以彼此信息沟通,交流实习经验。此外,在学生实习之初,建立规章制度,第一,每14d向指导教师通过E-Mail发1次实习汇报,实习结束后以PPT的形式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心得、取得试验结果等进行集中汇报,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汇报结果对下一步查阅文献、数据整理、论文撰写等进行指导。第二,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从进实验室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工作,个人试验用品及时整理归位。第三,贵重仪器按照实习单位要求在使用前登记,严禁私自打开查看,以保证贵重仪器免受人为损坏。第四,试验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先进行了解和学习,试验基本操作过关后才能真正进入试验。第五,独立、认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步骤,做好详细的实验原始记录。通过定期沟通,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去。对于实习试验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和同学或老师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及时总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习生活,也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六、实习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对于实习生来说,课堂上学习的有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方面的知识只是个概念。因此,实习单位不仅结合大学生活跃、上进的特点,给他们安排了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订阅了杂志和报纸,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还定期给他们培训中药材GAP相关知识,讨论中药发展的问题。通过金银花GAP基地和丹参GAP基地的田间实习,实习生了解了金银花、丹参两种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内容和评定标准及目前GA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了金银花、丹参的繁殖器官和种苗培育技术,以及大田整地、施肥、中耕、灌水、病虫害防治及金银花修剪等栽培管理过程,理解和掌握了金银花、丹参的采收技术(包括采收时期、方法等)及初加工技术(包括金银花不同的干燥方法、丹参发汗等)。通过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实习,学生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能够独立熟练操作,掌握了金银花药材中总黄酮、木犀草苷、绿原酸等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

七、实习与考研关系的协调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间的矛盾促使了考研热的形成。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生产实习跨越第6学期和第7学期,这2个学期是考研准备的黄金时期。针对这个矛盾,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清实习与考研的关系,统筹好复习时间,生产实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生产实习和理论知识复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二者结合可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以牺牲专业生产实习为代价,假如研究生没考上,实际生产实践能力差,就更难就业。此外,本着鼓励学生考研的思想,在合理安排实习日程的情况下,给予考研学生适当的集中复习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其余时间做好实习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在金银花GAP基地、丹参GAP基地等实习的学生实习和考研成绩都比较理想。

八、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完成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必须以查阅大量文献为前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专题研究和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撰写。开始写作论文前,查阅当年毕业论文的要求,掌握好论文的结构,然后结合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并结合英文摘要、综述和致谢的写作,完成毕业论文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至少和学生讨论修改3次。论文定稿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论文PPT的制作并进行预答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流程,还教会学生记住和感谢在求学道路上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教会他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

九、小结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民族院校;植物生产;教学实践;高原特色

学、实验室和田间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产学研联合等诸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调动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提升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意识,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民族类高等院校特色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原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具有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该课程涉及的植物和作物种类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庞杂,部分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学生难以对植物生产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透彻[8]。因此,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方式,以教师自身为教学的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均采用“老师跟着教材讲、学生跟着老师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在传统上被称为“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只有讲课才是传授知识”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将课本知识从开学讲到期末,将每一个知识点“讲得深入、讲得透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个别学生临时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忽略实践的单一讲授形式,一方面使得师生互动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所以课堂氛围十分消极和压抑;另一方面,“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深刻,从而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1.2成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教学主体-学生的成绩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成绩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判断[9]。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直观了解教师“植物生产”作为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民族院校以及师范院校农学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是诸多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1]。国家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建设精品课程,明确要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专业技能,提升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诸多教学研究人员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置、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多种方式的改革探索[2-4],这些尝试和努力对提高各个高校农学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不同高校之间发展类型、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植物生产课程的预定目标,这是每一名从事植物(作物)课程教师必须直观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新农科对广大涉农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的要求,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建设AI课堂,进一步开展移动教学[5]。推动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和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科研育人等多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支撑高原地区乡村振兴、涉农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需求。“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是地方高校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农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为基础,以高原特有的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资源为教学和实践对象,应用技术手段对高原植物进行遗传育种与改良。因此,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高原特色植物(作物)品种和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型科学,在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7]。目前,“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因为教材和内容老旧、实践操作课程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四川民族学院农学专业在课堂教课程安排、学生参与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质量、水平以及成效,进而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原有的“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价体系有所欠缺,该课程成绩的评分标准主要是根据考勤、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而学生提交课后作业上大部分内容是直接抄写教材内容,期末考试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通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直接体现出来。此外,尽管部分教师将实践/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但往往在期末考核中的占比较低,这使得学生对在田间、实验室开展的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极为有限,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高原地区涉农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程,也是我国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巩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但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旧缺乏,这对于建设应用型高校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因此,必须基于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成绩考核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培养具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满足高原或涉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3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3.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高原特色知识体系

作为农学专业的基础和主要课程之一,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在着力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将传统的植物/作物生产课程有计划地进行前期改革。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知识的前瞻性,课程设置应在与地方农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同时,尽可能采用农业部统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本课程教学用书,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基础教学水平与国内一致。此外,由于生物性的农业生产,如植物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区域差异,为了达到为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体现四川民族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保证常规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由于区域性专业课程教材和参考教材的缺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注重发挥高原地区的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地区特色林草、中藏药资源讲解、实践操作。如,可以提出问题:高等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移动,但植物体的器官在空间可以移动么?如果可以,如何来证明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高原特色植物生产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创新能力。

3.2融合实验实践,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前沿育种高新技术,开设多种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原植物栽培、生产、加工等课程实验。如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不同生长时期的松茸),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了解松茸形态结构,从而不断增强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10]。同时,还可与校外植物生产基地、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基地等形成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实验内容尽可能多地涉及高原特色园艺植物的内容,如高原特色园艺植物的花器官的结构、花期习性以及生长发育观察等。考核方式不能简单以实验报告为准,要结合实验过程中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同时,严格规范实验程序,实践课程可采取分组互动、提问交流、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内容在理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当地涉农种植大户、相关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3.3转变课堂角色,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改教师“一人讲课堂”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群体学堂”,将“讲堂”变为“学堂”,让老师的角色从主讲变为主导,协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充分让大部分同学加入到本堂课的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而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以往植物生产课程的教学形式大多以授课为主,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教学中自己所处的角色和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条件下掌握高原植物生产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只有充分提高所授班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切身实际感受到这门课吸引力,才能推动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3.4将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与课程有机结合

国家每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大创”)提供科研项目支持,这是不断深化和巩固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式[11]。随着大创项目的深化和实施,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有了长远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为高原涉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所处高原地区农业面临的急迫问题及技术瓶颈,如技术含量低、加工方式原始等,结合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设置,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授课教师积极宣传和指导学生了解、参与或者申报国家大创项目。此外,还可以建议和指导学生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让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在实际生产中分析及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学习,申请大创项目,一方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近2年来,四川民族学院农学专业学生共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院级和校级创业或科研孵化项目10余项,发表CSCD论文4篇,前往省内外参与多种科研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综上,将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巩固和提升理论知识,又达到了课程安排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5发挥地域植物资源优势,促进专业课程特色化

高等学校办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具有特色化,这是高校增强自身吸引力以及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家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八大内容当中,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作为重要依据,这正是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视。而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直接和重要表现。高原植物资源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乃至横断山脉地区的生态宝库。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横断山区北部,幅员广袤,生态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多样。甘孜藏族自治州所处的横断山区高寒草原为多种高原特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独特而有利气候条件。该地区地理结构复杂,山脉交错,高原野生植物丰富多样,在不同海拔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充分发挥四川民族学院校地域优势,选用本地区特有的、多样的特色植物作为教学材料,如收集州内广泛分布的沙棘,组织学生开展沙棘饮料制作实验(图1),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稀释、过滤、杀菌等操作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专业课程特色化。

4结语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3

严家显(1906-1952年),字仲扬,江苏吴县人,昆虫学家。1931年获得金陵大学农学士学位。此后,他又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6月,严家显接受邀请来闽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长期以来,对于严家显农业教育思想,学界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的研究,力求真实诠释严家显的农业教育思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十分注重科学研究

从本科的金陵大学、硕士的燕京大学和博士的明尼苏达大学,严家显先生的读书生活都是在最科学先进美国高等教育理念教育下完成的。尤其是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赠地法案”下创办的世界名校,主张“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大学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专长的公民;大学要发展知识,并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场所。”[1]所以,当严家显先生出任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之后,便明确地提出了学院的治学方针:“大学农学院以研究、教学、推广为三大任务,必须兼顾并重,联系进行,其目的为造就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切合社会需要之人才”。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制定的1940至1941学年校务行政计划中就有“拟定各项试验及研究计划”、“本院与国内其他农业机关实行研究合作计划”和“遴派员生从事粮食增产督导计划”等项目。当时虽然没有专职研究人员,但每年都由学校总经费中统筹安排一定的研究经费。如1943年在学校总经费120万元中安排调查研究费9540元,1945年在总经费200万元中安排了学术研究经费14万2千多元。[2]学校规定讲师以上教师,都应参加科研,要求每人每年有三篇以上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发表于省内外报章杂志。严先生身体力行,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他撰写了《农业和科学》、[3]《略谈植物病理与经济昆虫》、[3]8-12《蔗螟生活史及其危害损失》等论文。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潜心学术、解决实际问题、启迪广大学子、发展我国农学,严家显与诸位同仁创办了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术刊物———《新农季刊》,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十位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并于1941年1月出版发行第一期。严先生为之撰写了发刊词,详述了创办福建农学院之目的,学院当前之任务、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阐明创办《新农季刊》之愿望:“同仁等爰抱斯旨,不揣简陋,或埋首于实验,或奔波以调查,如有所得,愿供同好,以求匡正,区区本刊之辑,仅发其轫,不计其功,但呱呱堕地之本院,如能从抛砖而得贤达之金玉,从学步而得进步,则幸甚矣!”[3]1严家显始终注重研究“本省农业之重要问题,根据事实,从事观察俾作切实解决之准备,教学则除努力充实学科,提高程度之外,随时当与研究相辅而行,尤须顾及本省及本国之环境,俾开矫除隔靴搔痒之弊而得适合目前我国纸环境及需要”,[3]1也就是坚持教学、科研紧紧围绕着福建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一时期,许多教授的研究成果大都结合发展战时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尤其着重围绕粮食增产而进行的。

二、始终重视教学工作

为了保证农业高等教育质量,严家显领导下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始终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曾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为重要的不外乎教授人选,图书仪器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4]“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假如大学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笃行的学者。”[4]1严家显博士深知师资建设干系重大,利用各种渠道,不惜重金选聘名家来校执教。在这期间,许多海外留学归来并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来到永安黄历,服务于福建省立农学院。如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陈其儤、林传光、裘维蕃、王清和、黄齐望、何家泌、周家炽;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大豆、牧草及绿肥作物研究的先驱者孙醒东;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严家显、李凤荪;地质学家周昌芸等。通过对福建省立农学院教师队伍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时福建省立农学院教授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籍贯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四川这些省份;其次是这些教授很多是硕士、博士学位,并且许多教授都有在发达国家名牌大学留学、研究的经历,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强;再者这些教授教学经验、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推广经验相当丰富,有的教授还曾出任一些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之职。他们中有的是先生的同乡、有的是先生的同学、有的是先生的同事,有的是先生盛情相邀。就这样,一帮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名教授大学者,不惧艰险,不畏跋涉,齐聚永安黄历,实为严家显先生“秉悃诚之念”,苦心经营,真诚办学、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结果。有黄历校友回忆道:“闽农生活环境优美,所聘师资,均属一时之选。院长严家显博士,博学多才,教学认真,才气横溢。办学颇具热忱,理想。教课时(昆虫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钦佩之至。兼科主任周明牂博士,为一资深教授,严肃而和蔼可亲。诸教授均雍容有度,相处融洽”。[5]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尤其在造就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添置图书、仪器设备

省立农学院在黄历创办初期,因处于抗日战争年代,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都十分缺乏。1940年6月,图书总数仅200多册,其中多为外文书刊。仪器药品等也为数很少。严家显多方设法和派人四处采购,图书、仪器。1940年冬,学校委托上海中华图书馆服务社,以2000元高价购得中文版图书80册,外文版图书130册,分装四箱,历时一个月,才辗转运抵黄历,到1943年上学期,各类图书已增至2630册。各科教学所需仪器、标本也不断充实,这些教学器材包括四架最新式的手摇计算机,有三座大型的温室,基本上适应了教学的需要。

3.确保教学质量

严家显的理想是创办一所世界水平的农业院校,服务于中国农业,服务于抗战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质量是福建农学院的生命和信誉。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严家显主持下,学校事务委员会制定了学生考核制度。制度明文规定:“本院考核学生学业成绩悉照部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办理。平常有教学考查和实验、实习考查,每学期末进行学期考试,四年届满除毕业论文外进行毕业考试,所有考试考查均须达到及格以上标准,方能升级,毕业考试及格,经院毕业考试委员会审查合格后报经教育部复核无异者,由本院发给毕业证书,并授以农学士学位。”另外,由于自身办学条件所限和师资缺乏,严家显报请教育部停办畜牧兽医学系,把所招学生委托给江西中正大学培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保证福建省立农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除课堂讲授外,还注意通过实验、实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并经常把学生带到农场、果园和附近农村,在实地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能符合生产实际。学校还规定,二年级学生有一个月左右的农场实习,三、四年级学生每年有四个月左右的田间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暑假期间,三、四年级学生又常被指派到农村参加农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p#分页标题#e#

4.加强校舍、农场建设

严家显院长十分重视校舍、农场建设。至1944年各类用房共40多座,总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有各学系办公室、大教室、小教室、化学实验室,农化实验室、玻璃温室、养虫室、种籽室等共16座公共及生活用房有礼堂、学生食堂,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院长住宅、教授住宅、教职员住宅、工人宿舍等20多座。严家显院长指出“研究及推广之进行必须有适当之场所与对象”。经过政府批准在院址附近征得土地305亩用作试验场及示范新村,其中安排牧场30亩,园艺试验地20亩,苗圃40亩,茶园15亩,果园40亩,其他作物用地160亩。农场场长由院长就教授中聘请兼任,场部有专职技术人员和农工若干人。学生也参加农场劳动并在农场进行教学实习,把理论学习与具体时间相结合,造就农业人才。

三、积极进行农业推广

在严家显主政福建省立农学院期间,他始终践行研究、教学、推广相结合的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理念,忠实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责,本着“教育生产化,生产教育化之目的,合‘学’‘用’于一途”,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1940年12月,学校组成福建省农业考察团,奔赴八闽大地的县市及重要集镇,实地考察,行程三千多里,历时六月有余,搜集农作物四千多种,写出详细考察报告,并根据福建农业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传授。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福建农业考察团完成了福建农作物的全面彻底调查,此可谓是福建农业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1942年,组织师生参加省粮食增产督导工作。第一批有31人参加,分赴闽北九个县进行宣导。此后每年暑期组织一次.每次出发之前,先进行有关粮食增产技术措施的培训。1943年1月接办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形成了普通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科研、教学、推广三者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1946年12月,组织部分师生下乡参加省农技推广处组织的防治大田作物病虫害工作,分赴福州区、莆仙区和漳州区,历时一个月余,完成防治病虫任务。建立“特约农家示范通讯网”。其工作目标是:(1)设置范农田,作为一方表证,借以引起农户兴趣及鼓舞推进农业建设事业。(2)利用通讯办法获得各地农业情报,并征集农业实际问题,以供编写教材。(3)编印刊物以供农家阅读参考,并代为解答疑难问题,促进农业革新,提高农业技术与农村文化。(4)选择优秀农民协助学校调查研究及推广工作。(5)施行实验示范通讯网制度,以供省内外农业机关参考。

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在抗战期间,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严家显要求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不仅要研究农业高深学问,做一个农业专门人才,还要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健康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他领导下的福建省立农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的工人农民要求反抗日本侵略者,中国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也积极行动起来要求抗日。作为培养未来国家主人的高等学校更是义不容辞。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活动。如大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保卫黄河》、《游击队歌》等抗日歌曲;组织“新农剧团”,先后演出《雷雨》、《日出》、《麒麟寨》、《雾重庆》等十多部进步话剧,并到社会公演,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支持学生自治会和各班级,还编辑出版《新农双周刊》和创办了《谷风》等一批墙报,交流学习心得,抒发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军捐献,赠送军鞋,献机募捐、慰问出征军人家属以及为前方将士和战区同胞征募寒衣等活动。1944年有17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

2.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判断及精神追求。通过对校歌内容的认同、传承及校歌音乐的传唱,学生能在无形中受到警示、熏陶和教育,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其责任感和专业操守。为此,严家显院长专门请人为福建省立农学院谱写校歌,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农为邦本,训自前贤,中华立国五千年,授民时,尽地利,深耕易褥,古相沿.功宏耕战,政以为先,吾闽屹立东海缘。果蔬遍野,未黍连阡。勖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农工并进,服膺拳拳。”[6]校歌中唱响了国富民强,以农为本的思想,并对福建农学院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热爱科学、热爱农业、报效祖国,从我做起。歌词催人奋进,具有鼓舞人、引导人的力量,音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生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严家显在《新农季刊》的发刊词中也谆谆教导:“近世科学昌明,农学进步,工商原料资以供应,现代文明赖以建立,国之腹富强肇端乎此,吾国夙为农业国家,而过去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地不尽利,物未尽用,驯至衣食所需,犹难自给遑论发展,是以欲谋吾国农业之振兴,从而改善整个国民经济,捨努力农业科学化之一途更无捷径”。此后,他又撰文论述了农业与科学的关系,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这样就深化了农业是国之根本的思想观念,树立爱业、敬业、乐业的职业操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严家显教育注重深入农村,服务田间,广布新智,指导改良,增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思想,所以应该养成刻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锻炼强健的体魄。

3.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人格、有骨气、有抱负、有见识的国家栋梁,严家显根据教育部要求坚定不移地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达成教训合一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本院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人。第二,每组设导师一人,有院长指定专任教师充任之。第三,导师任务。第四,定期举行导师辅导,方式自定。第五,导师认为学生不堪训导时,可以退导;学生可自行选择导师,连续两次退训时,由学校除名。其中导师任务详细规定了导师的具体任务,如充分利用课余及例假时间,召集各组学生开谈话会或讨论会与远足会,并随时举行个别谈话;进行操行评定,出具训导证书,出席导师会议,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与纠正,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和阅读书报等。在严家显院长任内,福建省立农学院一直坚持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密切了师生关系,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农业高等教育和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时隔几十年之后,昔日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院长和导师时依然包含着感情、深情和真情。#p#分页标题#e#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4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本科教育;包装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探索与实践

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着重于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本科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过程性”的特点[1]。自2005年至今,国家教育部出台多项指导性意见,旨在于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2]。包装工程专业立足包装行业,面向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完整包装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自2018年负责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起,一直致力于完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下面就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1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举措探索及实施策略

1)明确选题的工程设计背景,培养包装专业创新人才。根据工程认证需要,选题要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专业老师学习文件,把握选题方向,拟定任务明确、有针对性、符合专业要求的选题。明确每个方向的设计内容及流程、成果要求,细化评价标准,保证质量[3-4]。

2)实施校内外专家协同筛查机制,确保选题符合要求。在审核指导教师上报的课题时发现题目存在范围过大或内容与专业无关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和研究背景来自包装工程、材料、化学、力学、农学、机械、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教师申报的课题也主要与教师的学科背景有关。由此,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前,首先应对指导教师进行遴选,确定指导教师人数及每位老师所带的名额。为进一步确保选题符合工程认证和专业培养要求,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初步筛查,返回题目范围过大、不符合要求的选题。汇总后提交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校外专家进一步对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筛查。学院组织进行定性分析,将不合格的反馈给指导教师,进一步整改,以保证立题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实际性。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及选题过程见图1。

3)优化毕业设计的双向互选,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完成主动选择的任务时,其积极性和任务完成质量要比被动选择时高。由此,专业根据立题论证后公布的题目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模式,充分尊重师生意愿,确保双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选择公布题目,也可以采用符合条件的自拟题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4)强化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论文撰写质量。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5]。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文献调研和总结分析能力[6],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总结分析时,经常有随意引用文献,“二手文献”引用不规范、文献质量低下甚至通篇抄袭的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管理监督不严和缺少规范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分不开的。在开题检查时,应对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和引用参考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开题报告的质量,也反映出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和监督管理质量。抄袭是当前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必须重视的问题[7],在答辩前,检测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复率(小于25%为合格),不满足要求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

5)严把论文语言、格式规范,提高论文规范性。语言与格式的不规范是历年来每届学生都会犯的常规错误。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查重,对一段话进行重新编辑,通过改变标点符号或改变语序、表达方式等手段修改原本通顺的内容。由此,在答辩前,应专门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格式审查,设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不过关的学生直接进入二辩。在答辩阶段,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语言和内容给出客观评价。

6)优化答辩管理与分组模式,凝练包装特色方向。专业比较分析了班级分组和模块化的优劣,发现以班级分组利于管理,包括任务下发、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前中后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但在答辩阶段以模块化分组效果更好。因教师专业或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运输包装设计、销售包装设计、包装机械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虚拟仿真设计、包装相关软件设计与开发、包装工艺设计和包装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根据题目方向及数量分为4个答辩组,见图2。

7)鼓励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学生基本是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配合,缺乏多学科方向的团队合作式选题,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由此,专业在校内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形成毕业设计兴趣小组、高年级学生协助辅导、研究生协助指导,在校外联合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拓宽师资来源,在领域内的企业和实习基地寻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联合指导。这样的师资力量可以改善“指导教师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和求职的关键时期,学生经常以考研或求职为由对教师下发毕业设计课题任务书一拖再拖。由此,专业自2018级学生起,将选题和双选时间提前到大三下学期,同时鼓励学生在大学二、大三时尽早进入实验室,多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或老师的纵横向课题,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8)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引领教师奋发有为。毕业设计仅靠负责人的个人推动不利于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对每一届指导教师建立档案,记录指导教师的过程表现,作为下一届所带学生额度的参考。同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健全指导教师奖惩制度,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并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8]。

9)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和探索精神、操作规范、安全意识、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考核。

10)促进过程管理信息数据化,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通常的本科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为核心,忽视了其本质上的过程特性和综合特性[1]。专业制定了涵盖选题、开题、中期、答辩前、答辩中、答辩后等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了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思想,定量评价方法和明确的考核指标,见图3,可进行有效考查和评估。

2结语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4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论文)

4.1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课程类实践、专业课程类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等三部分,总学分为41学分,占总学分的23.3%,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20%的要求[5]。本专业设置专业认知实习、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业实训、毕业实习、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综合实验、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标准化课程设计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目前,本专业已与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雅客食品(滁州)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等共建金禾食品班、达诺班、嘉吉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实现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产教融合共同育人。让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毕业要求形成良好的支撑。

4.2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安排了12学分,从第7学期开始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到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选题全部来源于生产实践和教师科研项目,紧密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及研究热点。同时,邀请校外同行及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校内与校外指导相结合。

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等课程构成,总计36学分,占总学分的26.1%,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15%的要求。此外,学生在毕业前还应修完12学分的创新创业、社会责任教育、素质拓展、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涉及的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因素,使学生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时能深入理解其对公众安全、健康及环境的影响,能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结语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课程体系不仅包含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还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紧跟时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拓展需求等进行微调,凝练成自己的特色,为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38-140.

[2]周军其,刘亚文,张熠,等.工程教育认证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4):127-129.

[3]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62-69.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药学类;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不断线,教育部要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药学类教指委”)通过调研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经过1个多月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学类专业如何在疫情持续期间及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的生态重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1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现状

1.1中药学类专业在线课程资源情况

2020年2月,在调研了全国各普通高校目前拥有的本专业类在线资源的基础上,中药学类教指委向相关高校推荐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共计257个,其中理论课资源245个。从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中药学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较为充足,11门核心课程[2]资源数占理论课在线资源总数的38%。但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仅有24门,民族药学专业在线课程资源8门。而实验教学在线资源匮乏,仅有5门实验课和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资源中有各类部级在线课程资源46个、省级在线课程资源97个,占推荐在线资源总数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间应急上线课程12门。

1.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基本状态

目前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的布点数约200个。此次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12所西医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1所独立学院参加调研,涉及86个中药学类专业点,占全国专业布点总数的42.6%。参与调研院校多按照原定开学时间开展线上教学,截至到2020年3月底,开课时间最长为7周,最短仅1周。37所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数为20445人,在线学习参与率为98.81%;共有2978名教师参与了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教师在不同专业授课,各专业均计为1人),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分别占31.2%、36.2%。截至目前,各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共开设课程1925门、4148门次,其中公共课617门、专业基础课654门,理论课1724门、实践课201门;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方面,以线上资源为主的课程数与采用直播、录播形式授课的课程数之比为1.29∶1。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面,37所高校共有5800余名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面临毕业,校内外2000余名教师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在论文类型上,实验型论文占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92.4%。

1.3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效果

经过1个多月的运行,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已经由“应急之举”向“持续改进”转变。各院校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技术培训、在线研讨等方式,使中药学类专业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迅速提升。通过随堂小测试、随机提问、互动答疑、小组学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居家自觉参加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参与调研的37所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的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在线教学的认可度或满意度达到80%以上。但是有2所高校认为在线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占比例超过35%,提示这2所高校在线教学的组织、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应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或开展学生访谈,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在线教学质量。

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中药学类各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

首先是中药学类专业线上课程资源数量不足,尚不能覆盖全部主干课程,与满足全方位、大规模进行在线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各院校使用在线资源为主开设的课程数量占开课总数的56%。其次是各专业所拥有的线上课程资源不均衡。调研结果显示各高校中药学专业平均开设课程27.5门,平均开设课程次数为75.1,远高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而从推荐的课程资源中也可以看出,理论课资源基本可以覆盖中药学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而另外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尚未囊括该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这可能是由于中药学专业的办学历史较长,特别是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一直有所偏重,投入较多。而另外3个专业开办时间相对较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仍不够清晰,专业建设不够成熟,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对中药相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与农学、工学学科交叉的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课程开设的情况不够理想,在线教学资源存在空白。

2.2实践教学开设难度较大,质量难以保障

疫情期间,37所高校共计开设实践课20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71.1%,但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佳。在线教学不能让学生进行真实情境下的操作训练,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教学视频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而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药饮片市场见习、医院临床药学见习、药品生产实习、制药企业生产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更是难以采用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实践课的在线教学效果很难和线下教学同质等效。而中药学类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较为抽象,正常授课时教师多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迅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效果。但疫情期间只能先集中进行在线理论学习,待返校后进行集中实践学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此外,根据《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紧密结合中医药科研与中药生产的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设计)[3]。虽然调研院校中,90%以上的学生仍然按计划完成实验型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目前正在完成论文综述和实验设计,但是大多数学校表示将会根据疫情进展情况和开学安排,对毕业论文类型进行调整,不排除本届毕业生将出现大比例以综述型论文毕业的情况发生。

2.3在线教学管理和监控有待加强

各高校虽然制定了在线教学应急工作方案,并组建了在线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看课,开展学习满意度调研,每周在线教学质量报告、督导简报、学生学习满意度报告等形式,监控中药学类各专业在线教学质量,基本保证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同质等效。但仍存在既无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团队,又缺乏由传统课堂教学管理转变为在线教学管理的经历或经验,适于线上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也亟待构建和完善等问题。另外,由于现有在线课程资源大多分布在22个在线课程平台,加之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在线课程平台和直播平台,使得线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来源不同、观测点不同、数据统计口径不同,不利于得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全覆盖的立体网络化的在线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价结论。

3对深化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的思考

3.1巩固特殊时期在线教学成果,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带来机遇。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教指委推荐的在线教学资源,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精心培育、精心建设的,应该说这些课程资源是有质量保障的。但是在中药学类专业以往的教学中,在线课程资源都是由教师自主选用,优质在线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疫情过后要固化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成果,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应该要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等同对待。在课程建设上,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经验和本校实际作统一部署,明确中药学类各专业、各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在线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可以将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改革试点,以落实好《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现中药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用足、用好现有的各级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而将成熟经验推广到中药学类专业全部课程。同时,要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单独制定在线教学工作考核标准,以制度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3.2把握在线教学规律,丰富在线课程资源保证

在线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对课程的研究,特别要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研究,要对在线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对于一门课程,要根据一流课程建设和《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遵循中药人才成长规律、知识传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双思维”“三有”的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原则[4],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方法途径,线上实验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内容,利用在线资源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方式和科研思维训练方法,在线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方式等。要加强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是进一步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设目前在线资源相对不足的3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力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一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学生课前感受、课后感悟,另一方面增加如有毒中药炮制等现有条件不能开设的实验项目,弥补学生不能亲身体验的不足[5]。同时,要关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例如引入“三药三方”治疗病毒肺炎的案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医药研究思路与方法,将其制作成微课、记录片等,通过案例导入或是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并指导科研实践。

3.3推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与学的新形态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保障条件

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亚洲邻国,其早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人文思想等几乎都源自我国古代,尤其受到唐宋中华文明鼎盛时代的影响。而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展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现代化的改革政策,走向工业化道路,积极兴办学校,开展创新培养模式[1]。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km2,人口约1.3亿,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然而1949年以来,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7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2]。不难看出,日本在创新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3]。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集约化、产业化、健康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时期,要求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其保障条件,通过借鉴和学习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及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实际的应用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期培养出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科研与服务一流的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也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日本高校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和教学运行机制等内容[4]。日本国立或公立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采用产学研合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畜牧兽医人才教育基本沿承了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日语中的谚语“日荷关系”体现了日本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上对荷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5],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兴趣,注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并参照欧美的评估标准成立了自己的评估机构,其生产企业也与欧美多数发达国家相似,设有独立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系统,做到既强化专业理论教育,又注重应用实践锻炼[1]。在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方面,一些日本高校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以高校附属农场为主的教育、科研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建立联合或合作研究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机制,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

2日本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本科生培养阶段

日本多数的国立、私立综合性高校以及以农业为主的农业高校中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高校为日本北海道的带广畜产大学,是目前日本唯一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国立大学。自1941年建校以来,该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改变,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带广畜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本科阶段包括5个方向[1],即家畜生产学、环境生态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学和植物学,此阶段与我国的方向划分方法基本相同。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学生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并且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各方向的实验室体验1~2周,通过与该实验室教师、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以及自己对该实验室研究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但也完全自由,即使选择了某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选择改为其他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的自己兴趣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除了需要学习学校统一要求的课程和自己选择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参加每周例行的以实验室或专业方向为单位的文献研讨会,并完成牧场畜禽饲养管理的实习任务。据调查,本科生对论文研讨会的准备和专业论文的阅读非常重视,多数学生课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本专业的外文文献[4]。与我国多数高校相同,日本高校也采用学分制度,完成学分要求后方可申请毕业答辩。日本的高校对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都非常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毕业论文试验设计,然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建议并修正,确认可行后开始试验[4]。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仅需给出建议和指正,研究内容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日本,除了想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外,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会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完成工作签约,只有少数学生在本科四年级时找工作,学生在找工作时可以参加多家用人单位的面试,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进行签约,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非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单位。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日本也有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等级考试,但几乎所有的国立或公立大学都不将此作为毕业资格的考核条件。

2.2研究生培养阶段

日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由高校的大学院(相当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有些专业可以连续进行硕士和博士培养,即我国高校的硕博连读,与我国硕博连读不同的是,日本连读和非连读的培养时间是一样的,均为2年的硕士培养和3年的博士培养,共计5年。

2.2.1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国家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只需要学生向大学院提出申请,大学院及其所选导师衡量其本科阶段所学内容和毕业研究内容,决定是否给予面试资格,然后通过大学院组织的简单面试,确定其入学考试是否合格。在日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合格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并且多数学生在硕士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即可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所要求的学分。在学位授予方面,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这两个方向被单独划分出来,学生毕业后分别被授予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硕士学位。而植物生产科学、农业环境工学、农业经济学、食品科学、环境生态学和家畜生产科学6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农学硕士学位。这些方向的课程均包括基础研究科目、专业研究科目和学位研究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研究科目4学时、专业研究科目8学时、学位研究18学时,共计30学时,修满方可获得申请毕业答辩的资格,多数学生都能够在1个学期内完成这些科目的学习[1]。值得强调的是,基础研究科目和专业研究科目的课程结束后需要提交课程报告,而学位研究包括每周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阶段总结会、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1]。

2.2.2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日本几乎所有国立或公立高校没有国家统一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只需要提交入学申请、硕士学位的相关证明,然后参加大学院统一的面试,申请人针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口头报告并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即完成面试过程,日本的博士入学合格率同样也几乎为百分之百[3]。博士阶段课程以参加学习学术报告或讲座为主,包括36学时共同讲座、44学时特殊讲座和学位论文三部分,参加学习后提交几百字的学习心得或者学习报告即可,无需进行结业考试。多数博士课程只要求完成学习36学时的共同讲座并完成学位论文即可获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因此,博士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或在高校附属农场进行畜禽饲养管理。

3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日本高校审议会于1998年提出了高校改革的4个基本观念:1)培养课题探索能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2)建立柔性化的教育研究系统;3)建立决议制订与实施的责任制;4)确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求[6]。

3.1政府建立制度,推进产学合作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成立了全国性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并在1988年颁布了《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6],鼓励建立产学合作研究中心。但在初期,日本高校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人力资源的使用、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运行工作的流程等方面均不具优势,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没有积极性,并且多数日本高校教师只重视教学和科研,而忽视社会服务或与企业联合。同时,日本企业对日本国内高校科研水平和毕业生不满意或者缺乏信任,从而不屑与日本国内高校合作,更倾向与国外高校或外国教师合作。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日本国内的产学研有机合作,从战略角度出发,将人事和经费的工作程序制度化,日本政府指导的制度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官方主导性质与特征。

3.2重视人才个性,灵活弹性培养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日本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日本高校采用弹性教学理念,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灵活性、柔韧性、机动性的教学方式,弹性教学力求通过多维活动对抽象问题进行形象表征,以获得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力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争取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日本政府重视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给予高校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校各自开设大量辅修、第二学位,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从而获得双学位。另外,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条件自由编制课程,实现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3.3高校间联合办学,增加培养实力

日本政府为避免重复投资,鼓励和引导各高校间对人才联合培养,高校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日本多数国立高校的联合大学院由2所以上高校的大学院中关系紧密的研究科联合组成,其目的是共享成员院校间的教师、仪器设备等资源,加强某个学科领域的办学能力,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例如,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畜产学研究科与岩手大学、弘前大学、山形大学大学院的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农学研究科,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而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与岐阜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兽医学研究科,获得了兽医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1,3]。

3.4学分学历互认,鼓励国际间交流

日本政府号召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各高校实行与国外高等学校学分、学历和学位互认,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建立国际间高校姊妹办学关系和交换留学生协议,加大接收国外留学生、外籍教师或研究人员的力度,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日本高校某些学科领域的校内外评估体系将外籍教师岗位数量、留学生人数、留学生来源国别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和推动日本高校进行国际间交流[3]。

4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4.1教师梯队合理,团队安心稳定

国际范围内选择优秀博士后或能力强的研究人员进入高校任教,多数高校同一研究室基本都是由一个教授、一个助教授和一个讲师组成,所有教师只要符合学校对晋职时间和教学科研的要求,即可以顺利晋职,另外有特殊业绩者还可以破格晋职,这不仅可以确保研究团队稳定,也可以使团队成员能够安心钻研教学和研究业务[1]。

4.2科研经费充足,保障科技创新

日本私立、公立和国立高校分别有553所、86所和7所,除了高校教师自己申请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外,国家还定期向学校拨付教育和科研经费,同时,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私人企业也给予高校教师很大的经费援助,如东京大学2006年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分别约为1400亿元和150亿元人民币[3]。

4.3校内外评估体系结合,保证教学质量

日本高校教育评估采取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其中校外评估由社会评估和行政评估两部分组成[1]。近年来,日本高校认证评价机构采取透明、弹性的方式对所有高校每七年进行一次认证评价,并由相关机构及时向学校反馈其考核结果,同时向社会公开,其结果可以随时依据不同的认证评价机构和学校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整。

5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5.1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研究生入学和毕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无论是国内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入学资格审查合格,即可获得研究生的入学和学习机会,但在校期间,应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6]。

5.2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各高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基础条件各异,各高校的定位也各有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因此,各高校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汲取精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具有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8]。

5.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和潜力挖掘,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弹性学分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开展国际和国内第二专业和双学位的学习[9]。

5.4加强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