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例6篇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1

近年来我国各个行业发展迅速,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行业,其发展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威胁。所以相关责任部门还应当积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活,并对环境风险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有效避免企业环境污染的产生,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

关键词:

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①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②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作者:韦美玲 单位:南宁汇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2

一、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平安海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关系,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牢牢把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营造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科学发展。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预防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民主法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推动科学决策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坚持权责统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决策、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承担重大事项决策的相关管区、村、部门、企业,要切实担负起防止源头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责任,努力把社会稳定风险消除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领域

各管区、村,各部门和企业在制定出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举办大型活动时,都必须要先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稳定风险评估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具体有:

1、涉及企业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投融资、重组改制、收购兼并、破产清算、职工权益等;

2、涉及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城市规划调整、公用事业管理、重大工程建设、房屋拆迁安置等;

3、涉及“三农”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居)、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征收征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处置等;

4、涉及民生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房屋管理、公共交通、工商管理、环境保护、教育、计生、民政、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等;

5、涉及机构和人事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等;

6、涉及公共场所的重要活动,包括人员多、敏感性强,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大型活动;

7、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三、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对出台重大决策(政策)、推行重大改革举措、实施重点工程和举办大型活动等,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可控性五个方面的评估。

1、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

2、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反映大多数群众意愿;是否统筹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个别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意见,开展了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能否确保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时机是否成熟、适时;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4、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存在引发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5、可控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制定出相应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和对策措施。

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组织推动及责任主体

(一)组织推动。

1、各管区、村,各部门、企业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各管区、村,各部门、企业负责组织本部门主管领域、行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3、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

(二)责任主体。

1、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项目的报建、活动的主办管区、村或部门、企业是负责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2、涉及到多个管区、村或部门、企业智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时,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牵头评估责任部门。

3、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代表参加的专门评估机构。

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1、确定评估项目。由责任主体自行确定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也可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指定牵头评估责任部门确定。

2、制定评估方案。根据评估项目的内容,由评估责任主体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限要求,保证评估工作有效开展。对于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的重大项目,制定总体评估和分阶段评估方案,有序组织评估。

3、组织开展评估。对拟定评估事项进行公告、公示、听证以及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矛盾冲突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形成评估报告。责任主体在对评估事项全面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所涉及评估内容的基本情况、预测评估情况、预防化解稳定隐患的工作预案、对评估事项的综合评价或意见建议等。

5、确定实施意见。决策部门根据评估报告对有关事项作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决定后,责任主体应及时将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材料,报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理突出问题及联席会议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备案。

6、落实维稳工作措施。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后,责任部门要根据评估报告情况,制定和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要制定处置预案,做好应对准备。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重大不稳定情况,责任部门要及时研究调整完善相应维稳措施。一旦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相关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对属于国家重点项目必须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相对较大的,相关责任部门,要制定完善好预案措施,确保不出现大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风险评估

1、各管区、村和部门、企业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制定出台有关决策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专门风险评估机构,负责搞好本管区、村,本部门、企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主要负责同志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管负责同志对涉及稳定的事项负直接领导责任,协调督促分管部门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抓实抓好。

3、实施风险评估的责任部门要建立涉稳信息直报制度,设立维稳信息直报点和直报员,并及时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向联席办、综治办报告。

4、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维稳综治工作年度考核。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3

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工作人员自始至终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导向,按照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并依照风险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对一个企业的治理程序、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实施评价,从而提出有价值可参考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企业来管理企业风险,最终促成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的咨询与鉴证活动。

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手段的应用可以说是审计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是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极大地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时效;三是能够更好的防控审计风险;四是审计报告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

一是前移了审计的,由以往的以审计测试为重心转向为以风险评估作为重心。因为以往的审计方法存在不足,导致对风险评估的不到位,导致不可全面有效的发现风险审计的死角。审计重心的前移强化了对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视,能够更加符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是风险评估中心从以往的控制风险转到以综合风险为中心。以往控制风险的高低大致和工作人员的舞弊以及重大错报有紧密关系,而且重大错报主要和管理层的舞弊有重大关系,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多是关注在发现管理层的舞弊,导致工作不全面。风险评估转向以综合风险为中心后,更加有利于全面、有效的控制风险。

三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直接评估转向如今的间接评估。以往的风险评估主要是直接评估重大错报有可能发生的概率,而现今的风险评估则以经营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全面综合考虑如下情况:一是是否持续的经营。二是经营风险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哪些方面。三是在经营风险当中到底能够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的范围有多大。四是从经营风险作为切入点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是否更易于把审计拓展为咨询。

四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零散转为现今的结构化。风险评估的结构化的优点在于全面地考量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能够为获得科学、准确的综合风险评估提供了保障。

五是风险评估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不足,现今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后,更加适合报表分析工作的需要,以至于使分析性复核成为最为重要的程序。与此同时,随着分析性复核功能的不断扩大、手段的多元化后也更加适用于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六是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转向以专业技能为中心。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往的一般审计工作人员转向要求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并且符合上岗要求的审计人员,而且要求专业技术水平更高、更专业。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对审计战略的选择,不仅关注是否降低审计风险,还关注是否节约审计的成本。也就是说,在抉择审计战略的时侯,更加注重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间寻找最佳平衡点。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了3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第二步是实施审计程序,第三步是编制审计报告。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在企业审计计划的规划时就开始了关注企业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风险因素与企业的审计战略相融合,让企业审计抉择的对象目标对企业高风险领域更具针对性。所以,应当优先考虑企业审计范围是否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相符合,能否为企业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服务。

1.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作好企业新审计的首要工作就是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为能及时识别与评估出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与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人员需及时了解被审计的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时,审计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察看重要工作场所、查看企业董事会记录、备忘录等内部资料、和管理当局进行讨论、和企业员工进行谈话等渠道来及时、全面的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2.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第一步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来获得大量的有效数据信息,结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识别与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层次及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初步得出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范围与领域。也就是说,在识别与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时侯,审计工作人员应依照以下审计程序执行:一是在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中来识别风险,且需考虑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二是把识别的风险跟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三是充分考量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是否会造成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

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需针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综合考量企业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2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初步计算出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再按照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公式得出检查风险的概率,接着依此去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最后合理的安排审计时间,恰当的分配审计资源,把企业审计风险减少至可接受的范围。

(二)审计实施环节

在审计实施环节,风险导向审计应当抉择恰当的审计方式方法。风险导向审计采取的路线一般是目标一一风险一一控制,在这个路线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种风险因素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经过走访调查、试验检测、舞弊评估等技术方法去减少企业风险。

一是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为在以后的审计中可以信任它,以便提升审计的效率。当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时侯期望内部控制有效,或是单靠实质性测试未可为某一项认定提供十足的证据时就实施控制测试。

二是实施实质性测试。必须对审计人员、账户余额、各种重大交易等实施实质性测试,以便保证管理当局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公允的,也就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情况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

三是风险再评估以及修改完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计划可能与实际不符并且可能得到了重要程度,此时则需调整审计计划,再次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以便保证审计质量。

(三)编制审计报告

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不足。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之后,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然后出具简洁明了的审计报告。当风险越大时,还需进行后续审计,然后再提出更加详细、具体、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最终对审计报告进行编制和完善。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4

【关键词】 财务活动 内部控制 管理 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体制日趋完善,市场环境更加自由,相对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企业如何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控制风险,使企业最大程度地避免受到内外部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企业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与管理。震惊世界的世通、安然丑闻,正是源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导致重大财务舞弊风险的产生。因而在世通、安然事件之后,无论是政府监管者,还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关注迅速上升,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地位迅速得到承认。内部控制管理不仅成为企业风险控制防范的重要管理方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规范的内部控制活动运行和成熟的内部控制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重要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资金运动的纽带,沟通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控制活动,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基本概念及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从决策层、管理层到基层员工整体的全方位的控制活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活动是为了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效控制规避风险,特别是财务舞弊风险与经营违法风险,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

2003年自美国SOX法案施行之后,COSO内部控制框架正式出台,COSO框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性的理论框架。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也采用了COSO内部控制框架,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与监督。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价,既包括企业的管理体系、组织架构、股权结构等客观环境,又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主观环境。风险评估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予以识别、分析和评定。风险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控制环境予以评定,而控制活动是基于风险评估的结论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重大或者关键的风险点予以重点控制。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保证,有效的信息沟通有利于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流通,更好地完成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监督活动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合理性予以评估,对控制活动的执行予以监督检查,为内部控制活动更好地有效运行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具有以下的特点:全面性,内部控制活动无论从空间性还是时间性来说都需要注重全面整体性,内部控制活动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成本效益性,内部控制活动所产生的管理成本不能大于内部控制活动所带来的收益,否则,即便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内部控制活动同样是无效的;关联性,内部控制活动间都具有关联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合法性,内部控制活动需要符合国家的内部控制活动规范。

二、财务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具有事前控制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预算执行、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报告与财务监督。财务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始终,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预算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并通过财务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与财务预算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风险具有重要的影响。

1、财务制度的完善性对企业内部控制运行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财务制度的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部分,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执行的标准与依据之一。财务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完善性,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也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执行的基础。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设计的财务制度,重点关注的是容易产生重大风险的资金管理相关制度的设计建设,包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金授权审批制度、资金计划管理制度。在财务制度的建设中,根据制度的规定设定相应的相互分离或者相互制衡的岗位,并规定岗位职责。这些财务制度的设计建设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中重要的控制环境,因此财务制度本身的优劣将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要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就需要完善财务制度。

2、财务预测是内部控制风险识别评估的重要手段

财务预测是根据企业的历史财务数据,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与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合理预测。财务预测实际上是对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从财务活动的角度进行评估分析,即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财务预测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风险评估提供了财务数据的参考,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因素。

3、财务预算是内部控制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

财务预算是根据运营预测的结果,对未来时期企业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进行计划安排,预计企业在未来时期的收入支出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筹资、投资与分配的安排。财务预算是用货币形式表现企业发展规划和近期经济活动计划。财务预算由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等组成。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中,通过财务预算可以使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与定量化,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并且,通过财务预算,建立企业财务活动与财务状况评价的标准,实际数与预算数的比较,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问题,有利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三、财务在内部控制管理中起到事中控制的作用

预算执行、财务控制等财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事中控制的作用。事中控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程中,对于相关的风险控制点及内部控制运行本身进行控制,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符合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保证内部控制活动有效运行。

1、预算控制对内部控制执行具有保障作用

预算执行控制,通过对企业的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予以控制,保证资金的审批、使用在相关的制度运行范围内。企业的经营财务活动在企业内外部经营状况未发生重大变化,即没有面临明显的风险变化时,企业的资金活动安排没有偏离企业的财务预算安排,进而约束企业的财务行为。并且通过对预算执行控制,实时掌握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与既定的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预算安排,合理地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管理中对于企业资金安排具有重要影响效果的事中控制手段,通过预算执行控制,规范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合理安排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2、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事中控制的重要控制方法

财务控制是通过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约束控制,达到对企业经营行为、员工行为、管理层行为等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与控制。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事中控制的核心与重要手段,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对于资金运动的有效财务控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有对于生产费用的控制,避免费用成本虚增、生产效率低下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的风险;对于资金流出的控制,建立严格的审批授权程序、通过岗位分离与授权,避免资金违规使用,非法挪用带来的资金风险;对于资金流入的控制,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通过财务控制,有效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因素,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控制对于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财务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具有事后监督作用

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扮演的另一重要的角色就是内部控制运行的事后监督作用,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重要的监督评价手段。通过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监督构成了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监督元素。

1、财务报告是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的体现

财务报告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通过财务报告不仅能够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成果,还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成果。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目标之一。而出现财务舞弊的财务报告则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失效,也说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漏洞。是否出现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可以成为检测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的手段。

2、财务分析与评价是内部控制事后监督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与评价,通过对企业过去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样也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方面的分析评价。通过财务的分析与评价,一方面可以定量地分析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漏洞与风险,揭示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的差错,并对这些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的缺陷与风险进行评估,是否影响企业未来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是否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根据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论,对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完善,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莉: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管理[J].企业研究,2011(7).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5

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道路上,我们听到许多来自企业的问题:

如何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

怎样的内部控制才是好的内部控制?

怎样建立内部控制的常效管理机制?成本如何?等等……

古希腊剧作家欧晨庇德斯说过:“伴随成功的是智慧的闻名遐尔”(Along with success comes a reputation for wisdom)。我们可以理解成,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对工作方法的有效总结和对工作过程的有效管理。为了解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领域所处的阶段、存在的疑惑以及所需要的支持,我们进行了本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调查。我们衷心期望本次调查可以对您有所启发。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团队基于一些内控建设的最佳实践以及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有关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用以了解目前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方法论,使其能够更符合我们的国情以及广大上市公司的需求。

在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上,76%的企业不了解、不完全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目前可能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风险管理人才;

――企业可能尚未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意识模糊;

――企业可能对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存在疑虑。可能尚未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资产安全,提高营运效率效果及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倒计时或刚开始?这是本次调查报告的标题,也是我们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总结。

对于当前这个时期,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疑问句中:是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呢?中国的上市公司,由于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管理水平的差异化是现阶段的国情。

如何使用内部控制这样一个先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无疑对中国的上市公司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希望尽绵薄之力,借本次调查的结果,在上述问题上提供一些启发。我们希望我们持续的研究,能够继续得出有价值的成果与见解,和各界人士分享。

D、调查结果

第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是否了解和符合监管要求

74%的企业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只有20%的企业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另外55%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其中部分企业不能确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项目;剩余25%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确定是否满足或认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是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上,76%的企业不了解、不完全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通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

74%的企业认为其已经设计了部分或完全的通用计算机控制(比如,系统开发与变更、信息系统安全等),但是69%的企业不能完全确定其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内部控制文档的编写与更新

内部控制文档的编写与更新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把公司整体控制情况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

在收集的问卷中,有25%的企业认同以上的说法,其他企业不能确定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的记录下来。

对于内控文档的更新,大约75%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文档。

第三部分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

识别、整改和汇报内部控制缺陷

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71%的企业认为,会在发现缺陷后立即进行改善。

73%的企业认为自身建立了有效的或较为有效的报告渠道。

第四部分内部控制测试与报告

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以及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74%的企业了解监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可是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上,有73%的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30%的企业认为,自身不能够独立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因此认为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协助他们进行内控有效性评估。

34%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符合证交所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5%的企业认为自己部分具备编写报告的能力,其余企业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编写报告或者不能够编写报告。

第五部分内部控制常效管理机制

建立内部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72%的企业不完全同意企业本身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

20%的企业认为需要利用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估等工作;30%的企业认为需要部分利用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估等工作。

26%的企业认为自身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估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纳入到定期业绩考评中;另外,有27%的企业不关注或不能确定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

E、主要启发

主动型和被动型?

调查结果

74%的企业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只有20%的企业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另外55%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其中部分企业不能确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项目;剩余25%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确定是否满足或认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主要启发

监管机构颁布了监管要求,为何企业仍然未能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呢?

我们就这个问题与一些我们接触过的企业进行了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可能存在如下情况:

――对于主动型的企业,把监管要求作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自行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并已开展工作;

――对于被动型的企业,认为尚无硬性的具体时间表,认为内部无法推动或没有推动的愿望,对内部管理缺乏前瞻性和自我要求,尚处于观望阶段;

――企业的内控建设仍需与监管要求接轨。

通用计算机控制?

调查结果

74%的企业认为其已经设计了部分或完全的通用计算机控制(比如,系统开发与变更、信息系统安全等),但是69%的企业不能完全确定其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主要启发

如上结果带给我们新的启发,企业有可能:

――不十分了解如何设计通用计算机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帮助;

――未掌握如何评估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有效性的方法;

――虽然已经设计了通用计算机控制,但是未定期对通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测试确认。

内控文档的更新:麻烦或是必要?

调查结果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把公司整体控制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在收集的问卷中,有25%的企业认同以上的说法,其他企业不能确定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对于对内控文档的更新,大约75%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文档。

主要启发

对于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企业有可能:

――未了解内控文档体现了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

――未了解内控文档是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基础;

――内控是动态的带有时效性的,过去有效的内控在将来可能不一定有效,所以更新内控非常重要。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

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上,有73%的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30%的企业认为,自身不能够独立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

主要启发

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需要使用专业的方法并应用最佳实践,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或无法独立判断有效性,这有可能是因为:

――企业需要有具备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不具备这样人员的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在评价的专业方法上实现知识转移,如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并通过不断实践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调查结果

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71%的企业认为,会在发现缺陷后立即进行改善。

主要启发

这反映出,只要企业知道他们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一般都会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降低风险。企业不确定如何识别内部控制缺陷,这有可能是因为:

――不具备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

――不了解内控自我评估的科学方法。

可以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调查结果

34%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符合证交所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5%的企业认为自己具备部分编写报告的能力,其余企业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编写报告或者不能够编写报告。也就是说,有79%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或部分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主要启发

根据我们之前谈到的,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此处我们看到同样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可以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这有可能是因为:

――企业未理解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必须是基于管理层的内控自我评估结果变质的;

――对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理解与监管机构的要求不一致,尚未掌握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方法和报告的编制基础、推论依据;

――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脱节。

何为常效管理?

调查结果

72%的企业不完全同意企业本身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

主要启发

大部分的企业尚未建立内控常效管理机制,有可能:

――企业不了解内控常效管理机制,包括如何搭建常效管理机构进行内控评估、汇报机制和日常监控手段等;

――企业不具备进行内控常效管理的资源。

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

26%的企业认为自身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估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纳入到定期业绩考评中;另外,有27%的企业不关注或不能确定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

主要启发

部分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非常重视,但并非所有高级管理层均能意识到这一点。

■观察

内控建设与监管要求接轨任重道远

根据德勤中国有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进一步与监管要求接轨。

近几年来,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先后颁发了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定和相关指引,财政部也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区主管合伙人刘伟杰先生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相关的指引和法规不断出台。我们这次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及评估中国上市公司在内控建设和落实监管要求方面的情况,为公司提供有用和具可比性的数据,加深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的认识,从而透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为监管机构提供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内控建设的有用信息,以协助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控,贯彻有关监管要求。”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74%)的上市公司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但只有20%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华东区合伙人杨莹女士对以上结果的分析是: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是了解的。中国企业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许多公司内控在短期内尚未能完全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可以理解。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来讲,各类美国上市包括一些比较先进的公司也花了2至3年的时间来达到法案的要求。

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约四分之三(76%)的受访上市公司均表示不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公司尚未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公司资产安全和提高运营效率及公司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人才,或者公司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意识模糊,也可能是对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存在疑虑。

杨女士说:“一些主动型的上市公司把监管要求作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自行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并开展工作。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仍然处于观望阶段。中国监管机构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接轨,并带有前瞻性。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契机,公司应在建立内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加强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6

关键词:采矿权 抵押贷款 应用效果

一、采矿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取得矿业权到矿井巷道的建设,以及技术的引进、设备的购置、各种税费的支付,加上资源整合政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对于非上市的煤矿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方式。随着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深入实施,信贷投放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调控措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规模大幅度缩减。以股东或母公司担保贷款是大多数煤矿企业的贷款方式,但是这一贷款方式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提高了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母公司再融资的能力,如何寻找更好的融资途径,成为各个煤矿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采矿权作为煤炭行业的主要物权资产,以其作为融资担保,不仅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有效手段,同时可以使企业的融资途径多元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采矿权抵押贷款既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追捧,又成为煤炭企业融资担保的主要方式,采矿权作为煤炭企业合法有效的物权资产,若行使抵押融资,其融资成本低、效率高、股东风险小,并对加强财务管理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采矿权抵押贷款的概述

《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业权是按法定程序取得,并在法定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在批准的区域和有效期限内,勘探、开采被许可的矿产及其共生、伴生矿产的权利,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派生出的他物权。符合抵押品的法律规定。另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土资发[2000]309号)的通知,“矿权抵押是指矿业权人作为债务人,以其拥有的矿业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采权矿抵押贷款,是指采矿权人基于资金需求,以其拥有的采矿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将该资产抵押给债权人,获取资金支持的过程。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依法享有该资产的优先受偿权。

三、开展采矿权抵押贷款的四个前提

(一)采矿权必须权属清晰,无争议

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与实际经营的法人名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必须一致,在国土部门取得采矿权登记备案的股东或所有权人必须与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股东或所有权人保持一致,包括股权结构比例,否则在矿权抵押备案时,企业信息登记不吻合,需做矿权变更登记。

(二)股东会及董事会决议

依照《公司法》第十六条,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因此,采矿权抵押贷款必须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要求,经股东会及董事会决议通过,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国土部门备案的依据。

(三)出据缴纳采矿权使用费及采矿权价款等证明材料

企业要出据相关证明材料,证明已经按国土部门下发的采矿权分期缴纳通知书,按期缴纳采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使用费、每年按产量核定缴纳的环境治理保证金,以及有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缴纳情况。

(四)采矿权担保的批准

国有煤炭企业在采矿权抵押前,要征得煤炭企业主管部门的许可。根据国有资产担保管理相关规定(如《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办法》豫国资文[2006]124号),采矿权抵押前,要报经上级公司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四、采矿权抵押贷款应关注六个环节

(一)采矿权评估机构的选定与申批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91号)规定,评估机构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单位。评估机构一般由申请立项的单位委托,属国有矿山企业采矿权评估,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提出申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上级公司批准同意,同时也是拟贷款的金融机构准入的具备资信要求的评估机构。

(二)采矿权评估方法及过程

采矿权评估结果是决定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评估时,一方面要严格遵循评估谨慎性原则,尽可能避免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应该随意压低采矿权价格,评估人员应尽量做到评估公平合理。采矿权抵押贷款抵押权设定时,评估的对象是采矿权使用权的抵押贷款价格,由此可见,采矿权抵押权设定评估与一般的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其他采矿权评估方法基本相同,即可以用现金流量法、收益法、收益权益法来进行评估。

现金流量法,是将矿业权所指向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为一个现金流量项目系统,从项目系统角度看,凡是项目系统对外流入、流出的货币称为现金流量,同一时段(年期)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称为净现金流量,项目系统的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即为采矿权评估价值。收益法,是根据预期收益原则和贡献原则设计的。资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为资产所有者或占有者带来未来收益,未来收益的大小决定了资产价值的高低。因此,采用收益法评估采矿权,是按照将利求本的思路,通过估算待评估采矿权实施后的未来预期收益减净利润现值之和,即为采矿权评估价值。收益权益法,是在收益途径评估原理基础上,把收益途径评估的财务模型的计算程序简化,通过采矿权权益系数调整销售收入现值,计算采矿权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一般说来,对新建、在建煤矿的采矿权抵押贷款评估,适合采用现金流量法;对于正常生产煤矿采矿权抵押贷款评估,适合采用收益法;对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矿井生产建设规模均为小型的企业,适合采用收益权益法。当然有时也可多种评估方法并用,以便相互验证。总之,国有采矿权评估,应在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管理下进行。应对各种方法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调整,以得出合理的资产重估价值做为贷款依据。

(三)评估结果备案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资办发[1992]36号)要求,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收到资产评估报告书后提出资产评估结果确认申请报告,连同评估报告书及有关资料,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上级公司备案。备案分为审核验证和确认两个步骤,先对资产评估是否独立公正、科学合理进行审核验证,然后提出审核意见,并下达资产评估结果确认通知书。

(四)采矿权抵押余值在合同中的约定

银行根据评估机构出据的评估报告,通过风险评定,一般按评估价值的50%-60%贷款率放贷,若银行放贷金额未达到评估价值与行业放贷比率,抵押人已经抵押的采矿权实际上是整个采矿权的一部分,故在合同签定时要明确,其未曾抵押的剩余部分可再抵押贷款。

(五)抵押合同贷款年限的要求

抵押合同中抵押人的采矿权的设定必须结合采矿权证的有效时限,金融机构抵押人所担保的债务的履行期限,不得超过采矿权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减去原采矿权人已经使用期限后的剩余期限。

(六)采矿权抵押登记与解除

根据国土资源部《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矿业权设定抵押时,矿业权人应持抵押合同和矿业权许可证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矿业权抵押解除后20日内,矿业权人应书面告知发证机关。”故企业在设定采矿权抵押与解除时,要遵守上述规定及时向国土部门报告。

五、采矿权抵押贷后风险应对

(一)关注采矿证的有效管理,防范矿权丧失风险

企业应针对采矿权证的有效设立、使用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要求,按时参加矿权年检,及时缴纳环境治理保证金,分期支付矿权价款,按月申报资源税,足额交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关注采矿许可证期限届满前依法申请续延,防范矿权法定义务出现,导致矿权丧失。

(二)分散企业贷后经营风险,引入保险机制

煤炭开采属于高危行业,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矿井停产整顿、矿权的吊销或灭失,企业引入保险保障机制,降低抵押权的实现产生的损益,企业应充分评估价值,购置财产险,按照从业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动态应对政策风险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有限的资源,各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加以必要的限制与干预,因此,采矿权的有效利用及抵押权的行使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影响。为确保银企双方利益,建立贷后沟通互动机制,企业应定期向金融机构报告贷款使用情况、贷后安全生产经营状况、矿井重大地质变化、煤炭市场态势;金融机构应跟踪监督企业贷款使用方向,定期组织贷后调究、金融风险评估及防范指导;银企强化沟通交流,动态关注行业波动,深入研究应对国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

企业的经营效果对采矿权价值的体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矿权抵押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首先,企业要从安全管理着手,重视安全管理,关注安全设施、设备及员工培训的足额全面投入,确保安全工作长效稳定发展;其次,企业要强化内控管理,着力于经济利润的实现,提升抗风险能力,提高无形资产矿权的价值,确保偿债能力。

六、采矿权抵押贷款的应用效果

采矿权抵押贷款在煤炭企业的应用,实际收到的效果如下:

一是降低股东融资担保的风险,企业靠自身物权抵押贷款,减轻股东担保贷款的压力,保证了股东的再融资能力,这对于集团企业的基本结构优化非常重要。

二是筹资额度高,按需放贷财务费用少。资源储量丰富优质的矿山,通过法定评估结果,可一次性解决项目建设资金,投产流资贷款,实施以投定筹,按需放贷,财务费用合理。

三是融资成本低。矿权抵押贷款,除支付评估机构评估费外无其他费用。

四是融资效率高,利息率合理。从申请采矿权担保、到抵押登记行政审批正常需30个工作日,金融机构的贷前预审可交叉作业,效率高,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一般利息率较低。

五是多元化筹资,找到了一种更适合的融资方式。

采矿权抵押贷款打破传统融资模式,引入多渠道筹资机制,不但解决了煤炭企业初始投资数额大的现实问题、投产后的流资问题,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树森.对采矿权抵押贷款风险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