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规划设计范例6篇

广场规划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1

根据项目用地布局以及规划目标,构建“一轴三点”的空间规划布局。一轴为森林公园,从诚德路中段开始贯穿基地至怡福路,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在2万平方米的森林绿轴内满布绿化,打造森林般的园林景观。三点为为企业总部办公塔楼的交通核心点,分别规划在天宁路、人昌路及怡福路中段,结合地下车库出入口,成为各总部办公的形象入口。“一轴三点”作为规划骨架,连接起了八栋高层办公楼及其商业裙房。八栋办公塔楼全部南向布置,与基地周边道路形成45度角。塔楼布置以争取最大景观面为原则。塔楼办公人员及车辆出入口与商业部分完全分隔,自成体系。而商业裙楼面向城市及规划的森林绿轴充分展开,获得最大商业展示面,在诚德路设置主入口,吸引人流进入基地内部,在怡福路两角位规划两个商业次入口。在基地内部营造完全步行绿色商业区域,结合森林绿轴的森林般景观园林,打造独特的内庭院式景观商业空间。利用2万m2的绿化形成有别于其他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综合交通规划

项目的交通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内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项目毗邻广珠西线及佛山一环,东部距200m左右为105国道,交通便捷。为保证办公的私密性及商业的整体氛围,在天宁路、人昌路及怡福路中段规划设计机动车开口,结合地下车库出入口,车辆除可于办公塔楼大堂处回旋外,不能进入基地内部。

2.静态交通系统设计机动车停车主要以地下车库形式为主,辅以少量地面绿化停车。在天宁路、人昌路及怡福路中段规划设计的士停靠站。设置智能停车系统,让停泊车辆的人能准确找到车位,提高效率,节能减排。

3.人行交通系统设计基地内部完全为人行范围,在2万平方米的森林公园内设计宜人的人行系统,地下、地面步行通道以及地上高架步行系统通过设置台阶、楼梯、电梯、自动扶梯连成上下方便的立体的、连续不断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4.下沉广场设计下沉广场位于基地中部,开口于诚德路。以配套商业、停车场为主,整合商业、休闲、展示、绿化等功能于一体,形成立体商业模式,丰富商业空间,改善地下停车环境,拉动停车库人流进入商业体。

三、绿色建筑设计

项目包括了6栋高度100m的高层建筑和2栋138m的超高层建筑。除了常规的建筑功能和外观设计外,设计团队重视在设计中贯彻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采取了以下主要设计措施:优化大楼的朝向,最大限度面向南面,避免西向朝向的建筑;西、南立面采用遮阴处理,冬季获取太阳光用于保温;建筑设置空中庭院,有效组织自然通风;每栋建筑设置绿化屋面系统;提高大楼的隔热效果,有助于降低制冷负荷,协助雨水管理;雨水回收,为非饮用水需要提供了水源。通过以上措施处理,力争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一个集商业和办公两位一体的绿色建筑的典范。

四、景观设计

在设计团队看来,景观设计的核心是营造公共空间和营造自然互相融合,在景观设计中插入共享的公共空间,森林体验空间,与提供交流的场所互相穿插,相互融合。本项目规划按所处位置及功能的不同,通过轴线的控制,设置了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统一性的三大景观区:

中央森林公园区域的核心是一个2万m2的中心绿化区域,也是一个多功能的公共开放的绿地。建筑周边的人性化小广场具有适当的引导性,将人们引导进入城市中的一片难能可贵的绿化休憩广场。充分考虑让顾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中央森林公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

五、结语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广场;规划;布局;指标

l前言

从基本定义上讲,城市广场是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城市构成的一部分重要元素。在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让城市迈上更健康、更文明、更讲究生活质素和城市文化的台阶。基于此,规划和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的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2工程概况

某县拟建文体休闲广场位于滨江南岸新区中部, ,总用地面积2.5hm2(其中广场用地面积为16030m2)。整个建设用地范围东临洋洞河边,南临环城南路,西靠住宅小区,北靠市政路。其中用地范围内地形较为单一,基本为平地。地势南高北低,场地内高程均大于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位高程,无洪涝灾害影响。

3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营造舒适的文、体、休闲广场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广场规划设计中,将规划用地按其性质划分成文、体、休闲三大活动区(用地北面部分作为休闲区,南面作为体育活动区、中间作为文化活动区):在营造舒适的文、体、休闲环境同时,又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4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用地布局

现在的广场一般都比较大,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领域,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在划分过程中,要有一个集中的大空间,这个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小空间的划分要适当,不宜琐碎,并且与大空间之间要有联系。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广场空间应以“块状空间”为主,“线状空间”不适应活动的开展。

4.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布局合理

按照不同的使用性质和场地条件,将整个广场用地划分为文、体、休闲三大部分。体育活动区设置在用地的北面(其中设有一个露天篮球场、一个儿童活动中心、一个健身场和一个单双杠场地),在广场中轴线的东面地段设多功能文化科技馆一座(公共厕所就设在体育馆内的后边);广场的中心位置及东面为文化活动区(其面积为5200m2),其他为休闲区,整个广场分为文、体、休闲三大块设计,这样的布局做到了既分工明显又相互联系的合理的整合性广场。

4.2停车场地设计

广场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利用周边的道路和小高层居住建筑的地下室做停车场,既为整个地块也为周边地块解决停车问题。停车场地面做法见图1所示。

4.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应协调与统一。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和可达性。

根据现状地形条件和广场、居住分隔的需求,广场用地部分通过设置的1条(南北向)20m宽的路和1条(东西向)内部道路引入,广场内部道路设置为环路,并通过一条(东南向)15m宽的路联接滨河路,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非常方便人流进出。居住用地部分:西面居住用地利用原小区与办公楼的一条12m宽的路进出,人行可以由广场北部道路直接进入;西南角的居住用地环城东路直接进出,居民也可以由后门直接进入广场。这样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可以保证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和可达性。

4.4竖向处理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结合周边道路标高与坡度,同时考虑满足甲方建设用地及节约资金的要求,尽量做到实用,合理,经济地解决场地竖向高程问题。根据现状地形情况,针对不同高程地段分别处理竖向问题,充分考虑工程环境条件,适当改造地形地貌,按照“挖填平衡,就近处理”的原则,解决土石方工程问题。

4.5景观绿化组织

广场不论大小,都要充分考虑绿化问题,这体现了现代广场设计对于人和环境的关怀。广场绿化要和广场的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协调。广场作为集文化、体育、休闲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建筑造型力求个性鲜明、现代新颖、简洁大方,满足其功能需求。色彩以浅淡颜色为主,局部地段进行点缀,以形成繁荣的氛围。充分利用屋顶、阳台、雨篷等场地进行垂直绿化,建造空中花园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在广场的景观绿化设计中,在西面居住用地设计1栋12层的建筑大楼,建筑造型体现居住建筑的明快、恬静的特征,利用阳台、窗户和屋顶的变化与统一,创造舒适宜人、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在用地内由于人来车往较多,则在道路旁和建筑物之间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道路绿化景观和树荫,增加绿化率。

4.6综合管线分布设计

在广场规划设计中,用地范围内的给水、排水、煤气、电力、电讯和有线电视等管线均从江南路和正东路接入或接出,与城市管网相连。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污水管收集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河内。

4.7照明系统设计

广场照明是城市照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城市照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广场照明工程是照明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也是照明技术与城市环境结合的艺术体现。利用灯光对城市广场加以美化,运用光线照射的强弱变换、色彩搭配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广场的特有风格。根据广场的规划布局和夜景视觉效果,可以将广场照明系统按如下设计:

(1)按照不同的使用功率将广场中不同的灯光线路单独设置,以便于日后的管理与维修。

(2)电源:采用380Ⅴ 三相五线制供电,电源从县城供电网中引入。电源引入处需重复接地,电源控制箱设于文化科技馆内。

(3)广场线路布置采用铜芯塑料绝缘线穿塑料管埋地覆设。线缆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6m。

(4)灯光线路线径和电源控制箱根据供电系统图的要求进行采购。

(5)射灯照明:除综合健身馆采用大功率射灯外,其它均采用小功率射灯。

(6) 周围道路的路灯不纳入本照明系统中。

(7)其它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8) 灯具规格详见表格1。

5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要评价任何一个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好坏,要解决任何一个技术经济总是都离不开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经济指标。广场技术经济指标见表格2。

6结束语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广场;东北地区;冬季利用率;景观设计

前言

科学确定城市广场规划,必须对城市市情进行审视,从中挖掘真正有意义的优势条件,同时认清不足,以使规划制订有明确依据。当前,对市情深刻认识和科学评估,重点把握城市广场的关键性因素,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评价。城市广场作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是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他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而兴建的。城市广场有众多的形式,其规模也有较大差异。由于其性质功能,休闲广场的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广场不仅从面积、空间形态到建筑小品等要符合人的环境行为规律和人体尺度,还要有座椅、路灯、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方便人们的活动。

一、东北冬季气候特点

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降雪多、风大,气候对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及人的活动方式影响很大,户外活动时间缩短,增大了生理与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二、城市广场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广场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季节因素,造成人们无法享受适宜的活动场所,冬季广场景象十分冷清。

(一)尺度过大、缺少适度围合

东北部分广场规模尺度过大,采用大面积铺装、大草坪等不适合北方城市情况的要素,多数的休闲广场只适合于温暖季节的使用,冬季则闲置,没有考虑到景观设施的冬夏两用;周围缺少适度的围合,使得广场上风速极大,不利于人们停留。

(二)广场硬质景观缺乏色彩

城市休闲广场铺地色彩单一、形式单调,使用材料缺少变化,没有吸引力;雕塑小品尺度庞大,没有亲切感,用材单一,颜色灰暗。

(三)广场水景设计存在误区

东北广场中的水景大多模仿南方,采用大型喷泉或者大面积水面,冬季为防止池壁或喷嘴管道冻裂,通常将水放干,喷嘴外露,大体量的水池成了无用的坑,无景观可言。

(四)植物景观层次少、树种单调

东北城市冬季漫长,大多数树木生长缓慢,树种品种少,层次单一。能适应冬季低温又适于在广场中观赏的植物就更少,冬季植物景观质量不高。

(五)忽略冬季广场夜景营造

东北冬季昼短夜长,市民的夜间户外活动需要良好的照明。一些城市广场在入夜后光线昏暗,活动场所缺乏基本照明,更谈不上夜间灯光的设计,在广场中活动没有安全感和吸引力。

三、冬季东北广场景观设计研究策略

(一)铺地可观赏性的营造

1、铺地色彩的温暖感

东北冬季漫长、春秋短促,宜采用深色调、暖色调,温暖的黄色或桃色能引起人对外界的注意,提高娱乐度。红色系的地面铺装给人以温暖,橙色系的地面铺装使人在寒冷的冬季感到暖意。

2、铺地形式多样化

选用多种铺地材料进行铺装,是丰富广场铺地的重要手段。各种材料相结合,可增加广场地面铺装质感;也可局部铺设带有艺术设计的艺术地砖。

3、抛光花岗岩不可滥用

东北休闲广场中的铺地设计,片面追求材料的高档次,大量使用花岗岩,甚至是抛光花岗岩,降低了人群在广场中活动的安全性。降雨、降雪之后地面非常湿滑,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和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造成极大障碍。

(二)地方性特色雕塑的营造

在东北城市广场中,雕塑是广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雕塑的艺术性,能为广场增添景致;其次受植物造景条件的局限而扬长避短。东北地区冬季水景、植物景观等大多丧失可观赏性,而雕塑等硬质景观由于其材料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小,在东北城市广场中雕塑等小品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水景营造

1、东北地区的先决条件决定了广场中不宜营造大规模水景

东北冬季寒冷,为避免管道冻裂,水池大都放空停用,这样喷水设施和水池底部在外面,影响广场整体视觉效果。东北广场水景面积不宜过大,可多样化、小型化,达到既营造魅力的自然景观,又满足市民的需求。

2.东北城市广场若非要有大规模水池,就要考虑将水景设计为冬夏皆可用的场所,温暖季节可供观赏或可入水嬉戏;冬季池水结冰,可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溜冰场所,在水池旁边也可设有出租冰鞋的商铺和休息设施。

(四)植物景观营造

东北广场植物应选择适合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对于落叶植物要选用枝干颜色突出或树姿优美的树种,合理配置赏花、赏叶、赏枝、赏树姿植物。为改变冬季单调的景观色彩,使人们不仅在温暖季节有景可观,冬季也可欣赏优美的环境。

(五)冬季广场配套设施设计

1、暖座设计

广场上的休息座椅可设计为暖座,原理为内部安装散热装置,用以释放热量;外部用木质材料围合成箱体形状。整个座椅在需要时散发热量,改善座椅周围的小环境,使冬天在广场上人们休息时有个温暖的就坐空间。

2、燃气取暖灯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国家,通常在广场周围设立咖啡馆、餐馆等,这种情况下采用燃气取暖炉局部升温取暖。这种取暖设施一般采用天然气为能源,下半部分呈圆柱状,体量比较大,是存储液化汽的部分,灯罩下面是热量释放位置;散热范围是直径4~6米之间,并且无毒、无味、没有噪音,很适合局部采暖。我国目前也广泛运用燃气取暖炉,在户外就坐的人可利用燃气取暖灯,提高温暖舒适度。

(六)分形学在广场规划中的应用

无论是在一个建筑的内部的房间和大厅,还是在该建筑群内的楼房和广场,又或是城市之间的田野和乡村,不论你从任何一种形式来进行观察,都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结构关系上的相似性,这些事物的本质上都存在着城市空间的分型结构。并且,在城市广场规划方面,分形学都有所应用。

空间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进行管理的重要自然资源。人们在其中进行生活和工作,但是,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受到一定的阻隔。对于一个自然形成的部落,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规划,这个空间的格局就会出现很多局部差异,局部内各自进行独立的规划设计。逐渐的发展成为城市之后,相应的规划部门开始出现,管理者对整体进行优化,因此,现有的很多城市,都是主要以局部优化为主体,整体规划设计进行辅助。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整体规划思想越来越重要。局部优化有利于人们居住环境的和谐发展,然而整体优化更加有利于整个城市的空间利用率的提高。

结语

东北冬季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习俗、活动。尽管冬季户外寒冷,但活动必不可少,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锻炼东北地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因而,提高户外活动环境的质量,加强与冬季自然条件有关的活动,促使人们走出过度防护的室内环境。感受户外活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同时活跃了冬季冷寂的氛围,也提高了东北城市广场冬季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任致远.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王母宫广场;广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40-03

1 广场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城市广场是指结点性城市空间,并有专门为祭神等祭祀活动而兴建的祭祀广场。时至今日,新型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运而生,较传统城市广场有了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外学者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广场。《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对广场的定义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闲、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芦原义信则指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合成的城市空间。《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认为,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广场与人行道不同,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广场中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这样的空间应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

2 广场的规划设计

在西方历史上无论是初期的市政广场、中世纪的宗教广场,还是发展到工业革命之后的广场,都有一定共同特点的。广场空间由周围的建筑围合而成,空间比较闭合,有较好的空间容积感。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风格、色彩统一、使立面不凌乱。广场的体量一般不大,其长度尺度与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比例良好,使人们在广场中有着良好的空间感受。广场与其周围的街道尺度对比明显,让人们在进入广场时产生一种广阔和崇敬感。此外,传统西方城市广场,其周围建筑底层大都有着不同的实际使用功能,例如商铺、咖啡座、小型演出台等,坐休憩空间的形式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座位形式,又增加了可移动的临时咖啡座,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广场中活动,聚会、表演、闲聊不一而足。

王母宫广场规划地段位于甘肃泾川,泾、两河交汇处,王母宫山北邻312国道,东临河。广场位于王母宫山东南部,为景区前区广场,面积5.6hm2。基地西北沿山上行到达王母宫,北沿河与王母山石窟遥相呼应,东北与城市主要广场相望。基地内以农业用地为主,基地东侧有沿河绿化带。基地现为村庄用地,中部为村民住宅,以二类住宅为主,其南侧是蔬菜大棚,其余为农业用地。地势整体呈西高东低,西北有陡崖,高差约11m,除西北边缘外,坡度较缓。

2.1 广场的定性和分区

广场设计首先需要给广场定性,即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虽然现在的广场趋向“多元化”和功能的“综合化”,但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广场成功的要点之一,明确的主题可以提供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使用功能。广场的性质受周围建筑物功能的影响,例如在市政设施附近,就会有市政广场,使之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车站、码头前,就有集散广场,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在商业中心和游览区附近,比较适合兴建休闲娱乐广场,为购物着和游览者提供小坐片刻的空间;在居住区附近,小型的居住区广场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了方便的交往空间。

规划地段依托的是泾川县城市的一个重要风景区――王母宫景区,介于景区目前的现状,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景区的入口前导空间和综合的管理和交通疏导空间,使得这个景区的品位一直未得到提升,同时也限制了该景区的发展。该景区在泾川市旅游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这样的一个前期分析,概括的确定了广场的性质,是“以4A景区标准为基本标准,作为景区入口,充分体现门户区的概念……”的门户广场,强调的是广场的展示功能和综合的管理职能、交通组织功能。

2.2 广场的交通组织

广场的交通有多个相关因素,包括广场的可达性、停车位、广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组织、广场内的人车分流等。从广场的定性出发,考虑广场内外部的交通组织。

2.2.1 广场外部交通

广场的外部交通主要考虑一个可达性的问题,即紧邻用地的道路与用地内的地平存在高差,但解决方法可以因势利导,利用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在与广场的结合处局部扩大,形成景观平台的效果,使之功能多样化,使游人视野更开阔,能够眺望更远的景区,也是一个鲜明特色的“门户”。相对来说广场外部到达广场的可达性是良好的,同时人流,车流也能较好的分离。

2.2.2 广场内部交通

在进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时,方案是充分考虑到步行者的需求,尽量在广场内不设车流和少设车流,保证广场中行人的活动。结合原来存在的直接通达景区的道路,在广场边缘设置停车和相关管理设施,使广场的整体感不被破坏,有利于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2.3 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空间的安排需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应考虑主从,大小、开合及有节奏结合,以衬托不同景观。尤其是与风景区结合的广场更应如此。

2.3.1 王母宫广场的空间组织

王母宫广场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为了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两部分的场地围合度也会有所不同,开放空间使人视野开阔,尤其是在较小的广场上。组织开敞的空间,可降低狭隘感,同时可以远眺王母宫景区和山体优美的自然景观,给人回归自然和心旷神怡的感受。而在另一部分则是以展示为主的“长街”,环境安静,两部分空间开合有致,使广场既开阔又幽静。在空间的组织上,应首先进行广场整体空间的限定。主要依托自然山体围合,广场外缘不强硬而富有生气。广场内部设有建筑物和其他人工设置物,包括广场中的建筑物以及亭、廊、柱列、标志物等。

2.3.2 广场空间的边界

对广场来说,边界不规整是很不理想的用地形状,但是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小空间,使每个空间各自都有“凹凸”的边界,空间感受也就变得丰富多彩。

如广场的主体建筑“管理中心”与路面的结合平台,既对空间的划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使各个空间有了一定的延续性。供游人在较高的空间上俯瞰广场和眺望远处风景,伸出的连廊将人们的视线有所阻挡,引向入口,强调了局部下沉的广场。见图1。

图1 管理中心平面图

此外,在小空间之中进行行为活动的安排、特定功能主题的设置,起到进一步占有、控制、限定或划分空间的作用。

2.3.3 广场空间的自然元素

由于广场依托的是自然风景区,引入相对较多的自然元素也会使广场的主题有所突出,比如乔木、灌木、矮墙与花池。植物与建筑不同,是一种软质的界面,用其分隔、围闭空间会有自然、通透、悦目的效果。乔木最为高大,其茂密的树冠对于广场空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控制。灌木、矮墙与花池较为低矮,可以有效的限定空间、阻隔人的行动,但不遮挡人的视线,能够增加广场园林式的意境。

3 结语

总结有关风景区前区广场的规划设计,除了要在关系上注重与景区紧密衔接,将广场纳入整个风景区的景点布置之中,在功能上做好景区前的交通组织,使广场成为王母宫景区大体风貌的观景平台的同时,也应突出了广场的“特色化”和“人性化”。见图2。

图2 王母宫广场鸟瞰图

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打破了以往只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的概念。上升、下沉相互穿插结合,构成一幅既有仰视,又有俯瞰的垂直景观,与平面型广场相比,更具有点、线、面相结合,以及层次性和戏剧性的特点。营造了一个有山川之野趣,兼具服务功能完备的风景区前区广场。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 聂康才,周学红.城市规划民主与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5(4):17~18.

[4] 张 勃.面向新时代的场所设计[J].华中建筑,2000(1):1~3.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植物景观;探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广场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单位的地位正日渐突出。广场景观设计通过同时使用科学和艺术手法,使各个城市中的景观要素和城市圈的生态系统能够和谐的共同相处,又使城市本身的特色更加鲜明,在激发居住者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对于城市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市中心区域地带因为城市中心人通密集,因而空气污染也相对严重,所以对这一区域的规划重点集中在绿化建设,绿化植物是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的重要元素. 本文主要论述广场景观在城市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广场景观的科学设计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广场植物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以城市生态建设学、城市综合管理学、城市园林建设学和城市风景地理学等为基础兴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与城市景观建设,城市用地,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协调等诸多方面相关联的。城市用地,说到底城市景观规划是一个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加以利用的过程,它的合理安排就是城市用地资源的科学化、实用化的体现,它可以是城市景观建设避开城市用地的浪费和相同或类似景观的重复出现,也就在深层次上达到了城市用地的有效利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建设是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保障,它可以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存,引导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讲,城市景观规划是要讲求视觉冲击和美学效应的,它在满足城市居民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视觉美学方面的精神享受,进而实现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的效果。另外,从可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良性的城市景观规划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的科学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广场景观和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关系应是相互包容,相互映衬的。城市总体艺术布局要有美学要求,城市的环境景观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城市中的广场景观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地域进行设计,在空间上广场和整个城市是被包容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广场景观也见证着它的变化,广场本身也是对城市总体景观的映衬,广场景观要与城市总体景观相包容,植物配置和硬质铺装都起到重要作用。

2.2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景观生态性、历史文化延续性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广场植物景观的思考

3.1 突出广场的地域特色

广场是从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应突出地域性,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的主题,应注重强调乡土树种的应用,乡土树种不仅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成活、节约资金和能源,而且有利于突出地方特色。广场应以乡土植物为主,打造自然植物群落空间,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来展示广场的地域特色。乡土植物不仅是构成地域性植物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域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3.2 体现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广场在植物选择上,应坚持走生物多样性的路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来提高生态效益和营造自然风格的园林景观,根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积极使用乡土树种和野生植物材料,以绿色植物来拉近人与自然间的距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适当引进外来植物品种,通过引种驯化,使之适合的自然条件,以丰富植物品种,增加植物品种的丰富度。

3.3 重视耐盐碱植物的应用

重视耐盐碱植物应用,是形成特色园林的潜力所在,扬长避短就能形成特色。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研究部门筛选出几十种耐盐碱且观赏性较好的乔灌木主要有:杜梨、臭椿、绒毛白蜡、千头椿、中国白蜡、早柳、馒头柳、榆树、栾树、泡桐、剌槐、桂香柳、枣树、桑树、皂荚、丝绵木、合欢、杜仲、君迁子、火炬树、山桃、桧柏、龙柏、柽柳、紫穗槐、金雀梅、锦鸡儿、多花蔷薇、金银木、白刺花、木槿、石榴、月季、西府海棠、金叶女贞、小叶女贞、丁香、碧桃、榆叶梅、黄刺玫、珍珠梅、锦带花、紫叶小檗、红叶李、胶东卫矛、砂地柏、丝兰、大叶黄杨、早园竹、五叶地锦、、爬山虎、美国凌霄、金银花等。

3.4强化植物的群落栽植,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广场植物景观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应用植物群落营造景观的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顺应地域风土是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需要和最好办法。在植物种植层次上,坚持乔、灌、花、草相结合来塑造层次丰富、活泼的竖向空间视觉景观。有利于丰富广场的整体景观层次,满足不同人的审美情趣、爱好,多样化的植物配置,还可以形成变幻的色彩和四季景色,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绿色游憩空间。例如杨柳青广场的轴线东西两侧两大块疏林草地。乔木有白蜡、国槐、合欢、栾树、银杏等,林下有西府海棠、榆叶梅、连翘、木槿、紫薇等,地被有大花萱草、鸢尾、剑麻、白三叶等,再配以若干石景和球状灌木,使整片林地显得简洁、大气、明朗。蜿蜒延伸的石板汀步穿行其间,使置身其间的游人感觉到分外的舒爽与宁静。尤其是到了春秋两季,春花烂漫,秋叶斑斓,让人留连忘返。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选活动,杨柳青广场被评为特色文化广场。

3.5强调彩叶植物的应用,突出广场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

植物的干、叶、花、果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质感,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在广场绿化中应推广大量的彩叶和观赏树种,如金叶国槐、金叶榆、金枝槐、悬铃木、合欢、皂荚、银杏、梓树、栾树、卫矛、杜梨、紫叶李、紫矮樱、玉兰、海棠等,可以成片栽植,以彰显大面积的色彩效果。植物一年四季的不同形态特征,都在为城市带来活力无限的感受,我国大多数城市四季分明,植物栽植上以突出植物某一季节的景观为主,如以春花为主的种植模式,给人以春花烂漫、活力无限的感受,以秋季色叶树或观赏果实为主的种植模式,则产生秋色斑斓和丰收的喜悦。而到冬季对植物的观赏焦点可以转移到植物的枝干,如成片的红瑞木为广场带来了冬日里的阳光。每个季节都有广场植物景观的与众不同。

结束语

植物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有不同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使植物景观设计服务于广场预期效果,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中,有很多行而有效的原则,如果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能够根据需要兼顾不同的设计原则,找到最优的搭配方案,将给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李和平,赵敏.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陕西农业科学,2009

广场规划设计范文6

对于古城著名历史文化遗迹需要着重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对于城市中的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合理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但消极片面地强调“保护”,而忽略对这些区域的改造与利用,会使这些区域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错失发展良机,造成发展严重滞后:棚户散布,摊贩流窜、设施落后,交通堵塞,环境杂乱。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所以,如何对这些区域进行城市改造,使之与城市的现代功能相适应,便成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西安是一个曾作为中国古代十三朝都会的古城。有着悠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这座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国内五大热点旅游城市之一。也是绝大多数世界友人游览中国的必经之地。作为陕西省省会,西安还是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首脑城市”之一。在加速进行城市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西安市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项特殊而重大的任务。

西安市的旅游一直靠的是文物资源优势,所以如何科学地保护及合理地利用历史文物便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秦兵马俑与唐大雁塔这两大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迹,几乎成为了西安市的名片和西安古城的代名词,自1980年代以来,地处西安市东南部的大雁塔周边相继建成了唐华宾馆,唐艺术博物馆、唐歌舞餐厅等三唐工程以及春晓园、蔷薇园和盆景园等三园工程,初步形成了城市南郊区域以大雁塔为核心的旅游项目板块,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约为200万人次。

然而,大雁塔周边的环境建设与开发利用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与西安市整体发展水平相去甚远,整个区域交通混乱,环境嘈杂,严重缺少停车、商业、商务、餐饮等服务功能;市容市貌显得陈旧脏乱,建筑形象参差不齐,与其作为城市旅游热点的地位很不相称。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地域的城市面貌,充分利用好大雁塔这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瑰宝,发挥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城市的带动效应。曲江新区管委会组织聘请了许多国内外城市规划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及文物保护专家等各路知名学者,经多方探讨。审慎研究,最后决定对以大雁塔为核心的周边区域率先进行改造,并以大雁塔北广场的建设作为启动器,以期迅速带动曲江旅游度假区这一部级文化产业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大履塔周边区域城市改造总体规划

我们通过对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及周边区域的城市改造规划设计与建设,深深地体会到,要解决好城市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存和协同发展,需要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明确遗址保护范围与分级措施

为了打造西安市的“大唐”文化品牌,再现大唐文化的雄浑壮美。彰显大唐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曲江区域形成一个以大唐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独具大唐文化风貌的旅游度假区,在规划中我们明确了以大雁塔为核心,并沿南北轴线展开,形成一个约2.5 km2的“一级核心保护区”。在保护区中的主要视线范围内的建筑。沿街主体建筑的建筑形式均为地道的唐风建筑,成为曲江新区唐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内核”。

核心区部分为“二级保护区”,总占地面积也是2.5km2左右,建筑风格为略带些唐风建筑符号,成为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城市的过渡区域。一、二级保护区合称为“唐城区”,是曲江管委会确定的以大雁塔为中心的保护管理片区 总占地面积约5km2左右。

核心保护区是沿大雁塔南北轴线展开,北起大雁塔以北的小寨东路、西影路,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总长约2.5km东西宽大部分地区为500m。西部以翠华路与城区相接,而东部则以两个城市公共绿化园区作为结束。

核心保护区域总体是由“一寺、一城、两广场、四公园”所构成。即由北向南分别由:大雁塔北广场、慈恩寺、南广场,大唐不夜城,唐城墙遗址公园五个部分构成,东西两侧则是由原来的盆景园,春晓园和蔷薇国改造而成的“三园”工程。

2 与城市交通的对接

大雁塔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唐代遗迹,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文化领域的至尊瑰宝,自唐时便作为长安城南部的标志与制高点,与唐长安城北端的大明宫含元殿共同组成了城市的主轴线,古时称之为城市之“龙脉”。现在的大雁塔仍把持着西安市南扩的咽喉要道,立于主干线雁塔路的正中,把曲江大片的土地与城市割裂了开来。

改造前大雁塔区域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全部要经北面唯一道路沿慧恩寺西侧围墙狭窄的通道绕至慧恩寺南门,大巴,出租车,私家车挤成一团,没有公共广场与停车场。而且城市公共交通来到北面的小寨东路便嘎然而止。这片区域事实上成了城市交通的死胡同,给该区域的旅游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在新的总体规划中,将大雁塔北面改造成一个今日已成为了西安市人民为之自豪与骄傲的城市广场――大雁塔北广场,在慈恩寺南面及南广场以南。设计了一条长约1.6km,宽80m的“大唐不夜城”休闲式步行商业街。而将西侧翠华路由北向南贯通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以南,直接通向南三环路的城市主干道。东面亦是新开辟有规划干线,与西侧大致相同。也就是将大雁塔两侧的交通完全疏通,使之与城市交通干线融会贯通。步行街的东西方向亦设有向穿越的道路,形成交通环线,使区内交通四通八达,与城市融为一体。在东西两侧的干道处设有大量的停车场,同时在商业建筑地下,也设有大面积的停车位,可以停放数千部的各种大小车辆,既分担了城市区域的综合功能,也使城市的向南扩展不再存在障碍。

3 重新定位遗迹保护区域的城市功能

过去的大雁塔及慈恩寺区域的功能仅是单一的旅游观光性质,经规划改造之后,增添了许多新的城市功能,形成了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演艺、餐饮。购物。高级酒店,高级公寓、文化博览、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建筑面积共约70万m2的大型文化旅游及商贸综合区域,

大雁塔的最北端是已经成为西安市“城市客厅”的“大雁塔北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是配套的餐饮、商业等服务建筑,而慈恩寺南广场以南便是正在建设中的大型文化中心“大唐不夜城”,在南不夜城中间的步行商业街中段,设计有文化艺术广场,集中有部级档次的大型专业剧院,音乐厅及电影城、艺术家画廊等高规格的文化建筑群。轴线的最南端是建在唐城墙遗址公园里的“唐城墙博物馆”。而且还特别彰显出这一区域的浓厚文化气息,成为部级的“文化产业基地”。

不难看出,未来的大雁塔区域及曲江新区将具备完整

的城市综合功能,成为市政设施完善,服务配套功能齐全,旅游资源突出、城市交通便捷的西安市新的城市亮点。

4 突出遗址区域改造的文化主题

只有明确了文化定位,城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较之成都的巴蜀文化,武汉的楚文化主题,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大唐文化更具有震撼力,就像古希腊。罗马文明代表了西方古代文明的起源一样,唐代盛世文明更是古代中华文化走向成熟的最典型代表。因此,曲江旅游区域的发展,顺应天时地利,着力打造唐文化品牌,结合现有唐文化遗址进行城市旅游景点及区域的改造,结合城市功能建成片区的大唐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正是近几年来曲江新区颇具规模且独特的建筑风貌,使城市迅速形成鲜明的个性,使西安市找到了城市特色,为西安人找到了内在的自信。

雄踞南郊的唐慈恩寺大雁塔与城市北端的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西安市城市的一条“唐文化轴线”,这是西安市城市发展中不可复制的城市文脉的轴线。

以雄伟大雁塔为背景的北广场,自然便是以大唐文化作为广场文化主题,从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到雕塑小品、纹样花饰等无不取材于唐。而南广场则取材于唐代佛教故事,特别是唐玄奘取经之西去与东归之坎坷经历,形成一“佛文化”广场,作为慈恩寺(唐三藏译经处)的南大门广场而相得益彰。

随着主轴线南伸。大唐不夜城的中间部位是一座以唐贞观之治盛世时期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广场;而到轴线的最南端,是以唐城墙博物馆作为结束,形成了一片气势恢宏的大唐风格的旅游商贸区。赋予了该区域以个性和巨大的吸引力。(大雁塔以南区域的设计目前正在实施之中。预计2009年可告竣工。)

大雁塔北广场的设计与建设

位于大雁塔南北轴线的北端与城市接处的大雁塔北广场,是曲江新区连接城市的门户与龙头。大雁塔北广场自2003年年底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成为了西安市民心中的骄傲与自豪,成为了西安市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大雁塔北广场建设的成功。对于城市广场的设计与建设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

1 确立广场主题

城市广场文化主题的确立,必须与整个城市的文脉建立有机联系,因为大雁塔北广场正好处于西安市大唐文化轴线之上,所以顺理成章地就将广场主题定义为“唐文化主题广场”,空间布局是与唐长安一脉相承的传统九宫格局,建筑形式是传统的出檐深远、斗拱宏大的仿唐风格、雕塑是唐时著名人物及饰样,灯具是刻满了唐诗的灯、城市家具、小品、导示牌等都是一套唐风体系。

从广场建成后的受欢迎程度来讲(据广场管理处统计,建成当日的人流量达到惊人的35万人次,平时节假日约80万人次),显然得到了市民们的广泛认同。几乎每千晚上灯一点亮,附近的许多居民便结伙各自在某个空地围成圈,有唱戏的,还有对着唐诗灯在地上用蘸水海绵笔在地上练书法的……这里完全成了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正是文化的力量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2 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有许许多多的城市广场建设实际上是政绩工程。大而空 广场上始终不能让人停留,只能远远地观望,景观严重缺乏互动性。广场上的喷泉则多是呲牙咧嘴,喷嘴密布,使人望而却步。停喷的时候更是像个浑身长刺的怪物,毫无美感。往往这些水池都是不准入内的,周边也缺少休息放松的城市家具,这些非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数城市的广场仅仅成为冷冰冰的摆设。

大雁塔北广场的设计在探讨如何使广场真正为人所用,使政府的每一分投资都能落在实处并发挥最佳功效方面作了一些潜心地研究,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力求最大程度地将广场人性化、生活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景观与人的互动

在整个广场的设计中,几乎没有纯粹观赏性的景观,所有的景观区尽量都可以让人自由进入,即便是广场上的约1.6万m2的喷泉水池,人们也都可以随时进入喷射区,与森林般的水柱一道起舞。广场中间的7个水池,均采用矩阵式布点的旱喷,也可以蓄水形成大面积的叠泉,采用低压12伏电源,毫无危险性,两端长期蓄水表演的水池。喷嘴均可液压升降,既避免了喷嘴给人的冰冷感,也使观众的安全更有保障。

(2)具有最多休息座位的城市广场

广场上设计的各种座凳,和可供人坐下休息的踏步,花台、水池护栏,矮墙等约有近2万m长,可同时供约3万人坐下休息。这是世界上具有最多休息座位的城市室外广场。平时虽然游人如织,但仍然可以让任何游客随时找到可以休息的座位。

(3)安全提示

广场上几乎只要有突出地面的物件或有高差的地方,无论是座凳、护栏,矮墙或踏步。都设计有灯光提示,使游人能轻松掌握地面高差的变化。消除紧张感,舒心地在广场上游玩。

3 用现代科技打造中心景观

大雁塔北广场上约1.6万m2水池的音乐喷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舞音乐喷泉。利用南北地形高差,将水池分为9级,形成长250m,宽52m的层层叠瀑,十分壮观。广场北面端头至高处是观礼台。台下是高差约3.5m,长108m的瀑布奔流而下,涌入下面的大水池之中,气势甚是宏大。南北两端的两个水池是花式水舞表演池,靠近瀑布的喷嘴,像是一排迫击重炮,变化着节奏与高度,将水炮射向天空,而最北端的水池中更是有一柱擎天的可射60m高的水炮,常常一射惊人,众皆哗然。中间是8个尺寸为28m×52m大小的标准水池。取秦兵马俑步兵方阵之意。布置了矩阵式喷嘴2000余个,全采用变频式单点单泵控制,每一个喷点都可以按照音乐编程自由控制与变化水型。

主音响采用的是液压升降线型阵列音柱,还配有立体环绕声系统,背景音乐系统、电脑灯等高科技设备,使广场中心景观区――音乐喷泉成为了音乐与水舞的盛会,民众欢乐的海洋。

广场上不断变换着的音乐水舞,灯光效果以及游客与喷泉的互动,显然是保持广场人气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

空间尺度的把握

大雁塔北广场作为一个现代的城市广场,其空间尺度肯定已经大大超出传统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尺度,改变了大雁塔与原有建筑的比例关系。我们在建筑与塔的关系以及广场空间分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广场两侧的建筑尺度处理  首先是建筑退后,将尺度放大来围合室外空间。广场的内边尺寸为南北长350m,东西宽200m,即内边净面积约为7万m2。如果按照传统的建筑尺度,显然不能围合如此大的室外广场空间,同时又考虑到东西两翼的建筑物已经退后大雁塔主轴线各有100m,所以建筑尺度可以放大而不会影响到建筑与大雁塔的比例关系。而且两翼建筑也必须放大才能与200m宽度相匹配。

其次是利用南北地形高差,设计时将两栋总高约16m,体量较大的建筑沿广场横轴线布置,使大体量建筑置于离增位置相对较远的地方,避免了大体量建筑与塔之间的尺

度对比。

第三是将两侧的建筑再化整为零,部分高大建筑相对再退后,面临广场设计一单层联系廊,使之与人的尺度相适宜。

2 广场平面空间的划分

这样大尺度广场的空间分割十分重要,分割大丁会显得空旷无物,小了又会显得琐碎零乱,在设计中我们还是坚持以人体比例为参照依据,对广场的横竖方向均进行了分割。

在南北轴线的纵向分割,则是利用地形本身越9m高差的变化,将地形分为9级平台 每台南北宽为28m,高差600mm做5个踏步,暗合皇家九五至尊的宫廷文化之数。到最南端所剩的3.5m高差,作一瀑布,宽108m,上作观礼台。而最北端与城市干道相接处,作一南北宽约50m的广场前区,设牌楼、万佛灯塔、雕塑柱等形成对广场空间的围合,这样纵向空间就显得叠落有致,既有规律又寓于变化。

在东西向的空间分割上。首先在广场中轴线两侧留一总宽度为52m的水池,再由水池向外延伸2个28m(此宽度因南北纵向分割而得)作为中心广场一侧宽度;在中心广场与两翼建筑之间,留够消防通道、人形通道,和建筑物前的绿化空间。

这样分割的结果是在中心广场区形成了许多个28m见方的标准方块空间,分为四个构成单元,相互错位排列组合,形成规律,使每一个空间既能自成体系,又形成良好的对位景观,既有小空间单位的亲切宜人尺度,又有大空间的雄伟壮丽,在色彩的选用、植物的配置等方面,多考虑与广场谐调,在此不再――赘述。

结语

自己介绍自己主持的设计项目,难免有自吹之嫌,思之不免赧颜,但在本文结束之际,还是有两点切身感受希望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