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范例6篇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范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ichuan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四川经济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705

国内刊号:51-1598/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经济学院范文2

1.忽视经济数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一向是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往往会偏重实践操作课程而忽略各种基础理论课程,以致理论课程课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剪裁,其中就包括经济数学这门基础理论课。这样压缩了经济课程的学时,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另外,经济数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导致学生学习投入不够,热情不高,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开展。

2.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课程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主”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地沿用“引出定义、证明定理、例题讲解、布置作业”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定义、定理和解题技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打造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考核方式单一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学生考核,是高职院校一直贯彻的理论课考核模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虽然对维持教学秩序有一定作用,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状况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反而增加学生心理负担,降低学习的热情。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只会疲于应付,无法做到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经济数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课程,目前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揭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从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素质的角度,对如何有效促进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校本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往往不能结合高职学生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工作,一方面,教材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经济数学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教材中所用到的定义、概念等基础知识过于严谨,使学生很难从抽象、严密的逻辑体系中脱离出来,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以经济应用为主线,对严谨的数学定理、概念等进行合理整合的校本教材。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调经济数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据调查,经济数学教材中有关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实例非常少,导致学生不理解经济数学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相应的数学概念,避免采用过于专业化的叙述来表达概念的定义,减少经济数学的理解难度。例如,在介绍极限的这一抽象概念时,可以从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例子出发引出极限的定义,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直观表象,降低理解难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将经济数学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例如,运用极限的知识解释细胞的繁殖、树木的生长等问题。这样结合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经济数学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3.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如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关键。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遵循“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把数学问题具体化,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各种经济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印象,提高了经济数学在学生中的地位,还培养了学生从问题中不断探讨解决方法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完善经济数学课程考核模式

单一的经济数学课程考核,不仅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反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出发,优化并完善经济数学的课程考核机制。一方面,院校在考察学生基本知识掌握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杜绝采用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笔试这种常用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调查报告、论文研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促进了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经济学院范文3

2.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解析王荧,WANGYing

3.能源价格管制对中国出口比较优势影响研究杨迎春,YANGYing-chun

4."日本制造"转型的品牌经济学分析曹琳,孙曰瑶,CAOLin,SUNYue-yao

5.我国绿色金融支持模式体系的建构吕宝林,李振明,LVBao-lin,LIZhen-ming

6.科技背景下的网络文化悖论及其治理孟宪平,MENGXian-ping

7.唐山市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研究闫军印,刘维娜,YANJun-yin,LIUWei-na

8.河北省钢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与路径分析——来自日、韩钢铁业及宝钢发展的启示杨忠敏,YANGZhong-min

9.我国发达地区民生问题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考察赵春雨,ZHAOChun-yu

10.非学历教育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差距考量:基于北京的数据郭劲光,修蕾,高静美,GUOJin-guang,XIULei,GAOJing-mei

11.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崔俊富,陈金伟,崔伟,CUIJun-fu,CHENJin-wei,CUIWei

12.关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原因的深入思考陈明华,陈蔚,CHENMing-hua,CHENWei

13.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赵彦锋,ZHAOYan-feng

14.金字塔终极控制权、制度环境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向锐,XIANGRui

15.我国企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塑魏新强,WEIXin-qiang

16.当代超越竞争战略的和谐内涵代宝,DAIBao

17.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征与管理策略陆岷峰,张玉洁,LUMin-feng,ZHANGYu-jie

18.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前沿探析张小凤,林孔团,ZHANGXiao-feng,LINKong-tuan

19.创业型企业家研究新进展周劲波,郭长友,ZHOUJin-bo,GUOChang-you

20.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的企业员工忠诚度研究陈关英,CHENGuan-ying

21.当前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王美玲,WANGMei-ling

22.明瑟收入方程的本土化研究述评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彭竞,PENGJing

23.现实与法律的冲突和规制——基于利益衡平视角的拆迁中违章建筑补偿问题探究巫肇胜,WUZhao-sheng

24.如何避免趋利性行政执法程佳琳,吴康,CHENGJia-lin,WUKang

25.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司法调解的利弊分析晏珑芳,YANLong-fang

26.马克思哲学中"辩证法"的实践和历史基础赵志浩,ZHAOZhi-hao

27.清代科道官弹劾机制研究许颖,曹铂,XUYing,CAOBo

28.博茨瓦纳独立以来经济发展述评汪峰,WANGFeng

29.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刘艳萍,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王海妹,LIUYan-ping,WENQiu-fang,WANGJian-qing,ZHAOCai-ran,WANGHai-mei

30.统战对象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型建构苏雷,苏一凡,黄桂标,刘秀英,苏文杰,SULei,SUYi-fan,HUANGGui-biao,LIUXiu-ying,SUWen-jie

1.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反思李本松,LIBen-song

2.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的信贷缺失研究曹亚,余驰,CAOYa,YUChi

3.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农村的影响分析——以豫东地区的袁村寺村为例李军平,LIJun-ping

4.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谭寒,王凯兵,TANHan,WANGKai-bing

5.利用期权的博弈分析管理国家助学贷款柯春梅,KEChun-mei

6.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研究步淑段,李京琴,张丽娟,BUShu-duan,LIJing-qin,ZHANGLi-juan

7.生态工业发展机制探析郑国诜,廖福霖,ZHENGGuo-shen,LIAOFu-lin

8.基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水价管制政策有效性分析高伶,GAOLing

9.城市化促进模式探讨——基于扩大非农就业路径下的理论分析黄国华,HUANGGuo-hua

10.产业集聚视角下河南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林松,LINSong

11.津冀沿海生态工业一体化建设思路与对策探讨周耀光,罗义,ZHOUYao-guang,LUOYi

12.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动机分析——基于银行经营效率的角度杨荣海,YANGRong-hai

13.公司治理国际趋同观的中国现实分析林琳,LINLinHtTp://

14.旅游消费新趋势背景下冀中南旅游产品发展对策分析孟祥林,MENGXiang-lin

15.财务会计对象和要素理论述评黄晓波,司明慧,HUANGXiao-bo,SIMing-hui

16.钱包份额研究:综述与构想刘东胜,杨志勇,LIUDong-sheng,YANGZhi-yong

17.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安排研究李娜,LINa

18.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苑梅,YUANMei

19.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出台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姜丽美,JIANGLi-mei

20.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张梅,邢会敏,ZHANGMei,XINGHui-min

21.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浅析政府决策的有效性问题李洪佳,LIHong-jia

22.石家庄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李国奇,LIGuo-qi

23.封建帝王"德主刑辅"观探视孙喆,SUNZhe

24.中国房产税制改革略论——从修订《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角度杨东升,YANGDong-sheng

2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李相军,LIXiang-jun

26.新历史境域下个人地位和作用的再审视曹明磊,CAOMing-lei

27.豫东地区的村庙文化——从民间信仰角度的考察杨国伟,YANGGuo-wei

28.反思与重构:"文化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析高艳青,GAOYan-qing

29.网络条件下高校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导地位的思考王文广,林美卿,WANGWen-guang,LINMei-qing

1.我国金币市场结构及交易机制研究戴建兵,刘欣,陈娟,DAIJian-bing,LIUXin,CHENJuan

2.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9年-2007年的数据王森,WANGSen

3.河北省上市公司负债经营与公司绩效的联动关系探析叶,何丽鹏,刘雷欣,YEChen-yi,HELi-peng,LIULei-xin

4.越南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郑国富,ZHENGGuo-fu

5.河北省房地产投资用途结构分析董佳,牛建高,DONGJia,NIUJian-gao

6.长三角地区循环经济推进效果实证研究孔令丞,蒋庞毅,谢家平,KONGLing-cheng,JIANGpang-yi,XIEJia-ping

7.城市化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评述:利弊分析与未来展望袁城,YUANCheng

8.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分工协作现状研究李双凤,LIShuang-feng

9.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郝东恒,刘健,王本华,HAODong-heng,LIUJian,WANGBen-hua

1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探讨尚国琲,路红卫,安石鑫,安晓红,SHANGGuo-fei,LUHong-wei,ANShi-xin,ANXiao-hong

11.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的动因与发展模式研究刘璐,LIULu

12.实现企业价值可持续创造的融资结构优化模型研究谢瑞峰,张晓璐,XIERui-feng,ZHANGXiao-lu

13.中印利用FDI政策比较研究李凡,李洁,LIFan,LIJie

14.我国原始股投资风险研究步淑段,白海增,郭小民,BUShu-duan,BAIHai-zeng,GUOXiao-min

15.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杨华,YANGHua

16.我国私营企业家族式治理的有效性及缺失王津生,WANGJin-sheng

17.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述评陈伟娜,凌文辁,CHENWei-na,LINGWen-quan

18.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现状分析和立道,HELi-dao

19.社会权利与需要满足: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分析视角钟洪亮,ZHONGHong-liang

20.深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力资源投资政策关系的探讨高永惠,李新鹏,杨丽丽,GAOYong-hui,LIXin-peng,YANGLi-li

2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马波,陈宝琪,MABo,CHENBao-qi

22.农民公共参与权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高景芳,GAOJing-fang

23.实施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前提——从公司的本质进行反思李飞,LIFei

24.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关系为视角肖彦山,XIAOYan-shan

25.试论康德政治哲学的道德视域胡帆,吴长清,HUFan,WUChang-qing

26.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莱易斯的生态社会理想评析朱许洪,ZHUXu-hong

27.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元创新性"王铁柱,WANGTie-zhu

28.周村开埠与传统工业的近代化蔡伟红,CAIWei-hong

29.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研究——兼论"新读书无用论"刘娜,LIUNa

30.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综述谢新栋,XIEXin-dong

31.毕业论文防伪打假策略魏玲玲,高勇,WEILing-ling,GAOYong

32.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贾佳,JIAJia

1.企业竞争战略:一个多维模型何庆明,戴丽萍

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周宇

3.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高文志,余建星,王庆云

4.绿色设计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苗泽伟

5.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实践应用中的研究曹慧,李文宁,王喜琴

6.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河北的对策张瑞恒,任巍,王殿茹

7.土地利用规划若干理论问题之浅见张侠,赵德义,刘伟,彭补拙

8.河北省水利工程正效益分析王建瑞,陈安国

9.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办法--对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课题组

10.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张艳,李书锋

11.优化我国产融生态链的若干思考许冀艺,宋朝霞

12.边境旅游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谢莉

13.试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刘金峰

14.实时控制系统中的任务模型及调度算法设计王福军,王春平,刘怀

15.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张维平

16.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泡沫的实证分析熊鹏,王飞

17.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金融安全稳健运行郭洪涛

18.促进技术进步的财政政策选择傅道忠

19.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对外贸易与产业绩效张伟,李勇

20.基于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的教育产业分析瞿华

21.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对策研究王晓玲

经济学院范文4

步入21世纪以来,职业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在这一教育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类管理专业。目前,教育界在理论上对理工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多,对经济类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教育的目标。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经济学院范文5

(一)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不确定性

西方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如国外原著和翻译版,比较经典的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经济学原理》,国内高鸿业、梁小民、黎诣远的《西方经济学》,还有很多高校学者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独立院校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针对独立学院特点而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很多独立学院依然采用校本部所指定的教材,但是普通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注重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本科院校在经济学课程中则需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该教材逻辑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也一直采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适应,因为高鸿业版本内容较抽象,数学理论使用较多,案例太少,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太难,苦于无其他适合的教材,因此依然采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数理基础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学术规范上又偏重于用大量的数学语言表现,因此,在学西方经济学之前需先修经济数学。从独立学院招生情况看,经管类专业招生文科生比重较高,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2011年经管类专业招生情况看,文史类招生人数高达理工类招生人数的4倍。工商管理专业文史类招收40人,理工类招收10人。整体而言数理基础较差,所以西方经济学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疼的课程,学生在刚接触经济学时,兴趣非常浓厚,当微观经济学开始涉及数理推理时,有些同学不坚持,到后来逐渐放弃,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

(三)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型

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开始是依托本部专任教师,只应聘辅导员。但由于依托本部教师上课,因对其约束力小,很多教师应付了事,同时对学生有比较心理,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不如本部学生好。这种依靠本部的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问题时,因此开始转向自身应聘专任教师队伍的机制。独立学院是年轻的,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更是年轻的,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自聘教师90%都是讲师职称。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求非常高,大多高校承担该门课程的都是教授职称或是非常优秀的讲师。自聘教师基本是高校毕业直接参与教学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有限,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从各高校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看,基本都是讲授,教师教学方法较单一。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通过恰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如边际效用论、博弈论、企业竞争等,但宏观经济学的例子就较难,易过时,即使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了某一理论,学生往往也不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学生对社会了解的缺乏,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所以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佳。

二、提高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向

(一)选择合适的教辅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5年以前就进行了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调研工作。2005年1月开始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着手组织编写全国性的独立学院系列教材。但至今未出现一本优秀的被大多独立学院都采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所以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依然被广泛采用。基于此情况只能备好辅导资料,如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梁小民的《小民说话》、《小民说经济》;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还有一些经济论坛,中经信息网等资料都可以作为辅导材料。但是,我国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跟上国情,我国《西方经济学》才出版到第5版,而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到第17版。因此,选择国内教材,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教师必须时时更新教学资料,关注时事结合理论分析,学生才容易接受。作为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指出“教材不是编出来的,是教出来的,来回反复修改,来回‘磨’。”好的教材起到引导点睛的做用。因此,应集独立学院优秀教师及我国经济学者之力磨出一本适合的优秀教材。

(二)正确对待学生

从高考招生录取看,独立学院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学生已经进入学校,在此方面已不能强求,因此根据现有的条件,提高他们的大学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

1.尊重学生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特别是有些因高考失利到来的同学,不仅需要辅导员的帮助,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们,只有尊重他们,他们才更愿意合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共同进步的过程。刚开始学西方经济时,学生满怀着喜悦和憧憬,在他们看来学经济学和钱有关,当讲到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分和弹性概念时,理解差的学生开始跟不上,因此应该放慢进度。作为授课老师,尽量认识学生,让其知道教师对他的尊重和认可,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为后续的深入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练习

西方经济学习题练习不可少,王则柯老师上中级微观经济学提到,如果平时不做练习就不用参加考试,因为即使参加考试了,结果也是基本都不会做。要求学生上课时都必须准备草稿纸以备画图和计算,同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在摸索中前进。常言“笨鸟先飞”,只有加强课后练习及习题集的练习,才能更好掌握专业术语和更深理解基本原理。教师也应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吩咐安排监督完成,严格要求学生。

(三)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以讲课为主,讨论为辅,课外教学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并用,以科学、生动和灵活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诠释课本内容,穿插案例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微观经济学案例较多,特别是效用论和博弈论,学生经常津津乐道。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参与讨论热点话题,主动思考。如:当前通胀对自身有什么影响;国家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十二五”规划期间怎样调整经济结构等,让其为国家献策,培养主人翁精神。课外之专题讲座,既可以请企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人才,也可以请地方著名的学者作报告拓宽学生的眼界,了解经济前沿,把握时代方向。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分析问题才能更透彻,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参与企业的生产,了解企业的成本,分析企业的长短期利润。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建立课题研究。如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建立了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已成功申请了《荆州市区域竞争力调产研究》、《荆州市优势产业选择》、《关于提高荆州市农民收入的对策研究》等基金,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一师一导”制

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擦出思想火花。独立学院教师普遍年轻,教学及科研水平有限。专任教师少,及时交流提高的机会就少。因此,在节约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聘请退休的优秀老教师,建立一名老教师带一批年轻教师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要想讲好西方经济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经济数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很多知识,还必须有社会经验的积累。因此导师对教师的每月一评,周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年轻教师申请科研时能提供有用的建议,提高命中率,对教师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激励机制的建立

独立学院年轻教师为了生活,承担了大量的课程,课时量较多,如此,教师又有多少时间思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呢?资源是有限的,承担教学任务过多,必然科研水平就欠缺。教学和科研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不能或缺的,他们相互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一些院校限制教师的选课门数和周课时,但这种方式必削减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关键在于学校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如:获得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物质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给予适当的工作量,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和考察的机会,让教师有归属感。

经济学院范文6

怎样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进修热情是每个高校都面对的主要问题。经济学院积极立异进修方法,小我自学与集中进修相连系;请进来与走出去相连系;理论进修的考虑与深化实践的调研相连系;传统办法与现代化伎俩相连系;书本进修与主题理论相连系。然后创始了党员进修方式多样、活泼生动的优越场面。

该院在组织进修中,除采用念书看报学文件等传统办法之外,还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伎俩,放映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影视录相,展开电化教育、长途教育,推进数字藏书楼等收集进修教育平台的建立,使进修愈加形象直观,富有吸引力、传染力和影响力。

此外,该院应用学术讲座、念书会、技艺竞赛、观赏调查等为载体,以党和国度严重政策出台、严重运动展开和严重节假期留念日等为契机,展开各类方式的主题进修教育运动,然后大大激起了师生参加进修的热忱。

经济学院各级党组织把进修型党组织建立作为创先争优的基本路子,展开了方式多样的进修运动。如,艺术学院党总支党政指导班子集中进修31次;藏书楼党支部把进修内容制造成课件,支部书记按期为党员授课;公共治理学院党总支展开“四个一”进修运动:创立一个党员进修QQ群,开拓一个党员进修博客,按期发送一条进修短信,每月引荐一本好书;旅行学院党总支开拓了党员博客;根底课部党支部树立了党员进修QQ群,交流进修心得;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指导党员每月精读一、二本书,并指派程度较高的党员在支部会上宣讲;工程技能学院党总支专门为每个学生党员制造了“党员贴身进修卡”等。

上一篇经济学类

下一篇网络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