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世界著名城市 人文建设

世界著名的城市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只有在过去传统的以及历史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居于何处,以后能够且应当干什么,以及未来应当走向何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城市建设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日趋形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

在世界著名城市的发展中,放在城市发展首位的是以“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因素核心作用,是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如:在新加坡的“心件”建设中,除了包括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外,还包括市民合作精神、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等内容。此外,美国的“再城市化”研究以及亚特兰大的“城市再生”计划都是城市人文精神塑造理念的充分体现。由于当今世界中著名的都市作为人文城市,因此,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人文品味和人文魅力。如:纽约、巴黎以及法兰克福等人文城市都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不仅是文学城市和戏剧城市,更是大学城市;巴黎不仅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此外,根据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经验表明,通过人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竟会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由于纽约具有以“硅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风险资金共栖的良好环境,因此又被称作“世界数据之都”。

1 世界人文城市建筑风貌的启示

21世纪的城市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如:城市的建筑不仅具有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以及实用的雕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及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以及时代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形成不同文化氛围社会情调的重要因素。虽然纽约和上海都具有摩天大楼,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建筑物却有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北京的紫禁城和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是却有着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理念十分重视历史,因此,为了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实用性的采用建筑构造、建筑符号以及建筑比例和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元素。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反对将城市建设成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一些文化名城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莫斯科以及威尼斯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文化。在莫斯科,很多建筑都受到了意大利建筑、西方建筑思潮以及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虽然在莫斯科各个建筑流派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建筑流派也没有成为莫斯科的主流建筑。莫斯科的建筑就是莫斯科的风格,由于它综合了许多建筑的优点并接受了历史建筑思想和流派的熏陶,在结合本国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汇集了各种建筑风格,从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莫斯科这座城市拥有五花八门的雕塑,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雕塑大多都以历史为题材且是国家历史的真实描绘和反映。

世界上各个著名的城市对于自己的形象文化都是十分重视的。所谓形象文化主要是指城市的外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如: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风格色彩、建筑造型以及广场、道路、公园和路灯栏杆,甚至是路牌广告等都要井然有序,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不仅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更要具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

世界著名城市都有符合国际标准又有自己风格的信息和识别系统,如市内的道路、桥梁、公园、街区、路标、路灯、门牌、垃圾箱、邮箱以及各级政府、公园、商店、广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名称、标志、符号等均有特殊样式的要求,这些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景观形象的一部分来设计。纽约城市从中心区到曼哈顿到近郊四区,信息识别系统可谓全方位的。曼哈顿的主要街道呈十字行,南北为道、东西为街。它像一个巨型坐标系,人们不管在何处,都会在坐标上迅速找到自己的所在,曼哈顿主要街道都标上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如第42街、第6大道。公共建筑以伟人的名字命名,如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华盛顿大桥等等。数字符号便于人们识记,伟人的姓名又使人终生难忘。有些公共建设设施除了名称以外,还附有表明自身特征的图案,如医院、电话亭、厕所等,这些识别系统五花八门,既有识别功能又有艺术美感,和城市整体风格和谐一体,使城市具有可感的外在形象和内涵特质的抽象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引起人们产生注意、兴趣、记忆、认同等一系列反应,达到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国土建设规划及功能布局在1969年就完成,并以法律程序加以确立,近四十年来相关的建设按规划有条不紊进行,从根本上避免了乱拆乱建和重复建设,使“花园城市”得以实现。另外十分注重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和延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贯穿在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规划工程管理之中。英国人早先建造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原样保留,并整理一新。

现代著名城市的发展,非常注重城市管理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城市管理措施。如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中轴线。英法两国在治理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时,致力沿岸文化景观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

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1962年法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运动,将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编入20年规划,有效保护了整个大巴黎地区的绿色森林系统。

新加坡60年代,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了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到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通过不懈努力,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追求的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的现实。

2 世界人文城市独特文化风格的启示

一些世界人文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去显示城市的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如:纽约的华尔街、包年汇歌剧院、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由女神像以及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塞纳河以及凡尔赛宫等。

在巴黎,人们除了可以看见埃菲尔铁塔等独具风格的现代建筑、红磨坊等炫目刺激的现代娱乐中心以及年年翻新甚至以季节或月度为周期的时尚服装表演、先锋音乐表演和五花八门的后现代行为艺术,还能够看见星罗棋布的各种艺术馆、博物馆以及纪念性的建筑,还有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国际性权威文化机构等。对于巴黎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各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流派和哲学思想,众多享誉全球的思想家、史学家以及艺术家和文学家等,他们与各种高层次的大学以及研究员等一起构成了巴黎的精神文化标志。正是由于巴黎拥有这么多综合的因素,才使得其成为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坚固堡垒,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乃至“超后现代主义”的前沿阵地。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统一,这方面伦敦也有很好的体现。在伦敦这个古老而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人们不仅可以从古老狭长的街道中感受17-19世纪纺织工业、国际贸易以及世界金融中心昨日的辉煌,还能从顶级大学和世界博物馆、古典建筑中感受伦敦这座城市具有的深厚的历史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韵味,还能从保留皇家宫殿和古老仪式中感受这个城市乃至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精英气质。但是这一切并不排斥爵士乐以及先锋艺术等现代文化元素。

教育才是文化的基础,科技乃是文化的精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在世界上,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和科技,尤其在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在波士顿,首先看见的就是书形玻璃大厦,此乃波士顿的城市标志,这是因为波士顿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因此,波士顿一直坚持并突出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市的定位和城市特色。麻省理工学院不仅设计了“爱国者导弹”,还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项获得者;哈佛创造了实用主义等美国哲学,为丰富西方的思想体系并为美国输送了各种高端人才;哈佛和耶鲁大学被成为培养美国总统的两大摇篮。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波士顿的重要文化元素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着都是市民,因此,市民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此外,城市需要完善的城市文化硬件设备,如图书馆、美术馆以及展览馆、俱乐部以及体育馆和学校等培养高素质的市民。

3 世界人文城市人文社区发展的启示

国际上的人文社区发展大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第一,韩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的作用。

韩国例如在保存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在吸收西方式文化投资规模和市场开发技巧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物力,由于结合这两方面十分成功,从而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韩国社区居民尤其是处于现代西方文明渗透下青少年亲近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

第二,法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作用。

法国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氛围,因此,居民们在社区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浸染,从而培养出了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高雅的风度气质。在该市的80个社区中,拥有数量客观的丰富类型的艺术人才。社区文化组织不仅是社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力量。

第三,美国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功能。

从整体来看,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还比较成熟。居民在美国的城市社区中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组织,这些组织由于经常开展活动,从而能够加强会员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和学习的机会。

第四,日本人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社区文化、提升人文素质以及利于社区居民自治的特点。

在日本的城市里,每个社区都具有充足并且优越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尤其在东京一些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颜廷标,郭瑞东.世界著名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2

呼唤建筑文化的复兴在业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如何复兴,确是必须讨论并从实践上予以关注的。这里有一个该如何寻找复兴内容的问题,中国的建筑文化之复兴究竟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力。现在被媒体炒得火热的是“大国崛起”,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建筑师能为世界建筑界提供了哪些新思想及创造力。即不能光读“圣贤书”,光学诸子百家,还要分析并借鉴西方人的经验。

2007年6月23日是北京第五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在和路今铧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文选》的编后记中说“为什么我们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来一次热情的讴歌呢?奥运会虽然主要是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并动员的绝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它所展示绝不仅仅是中国的文明,更要代表整个世界的文明”。所以借“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建设向世界展现中国奥运场馆设计创作的理念及北京奥运文化是非常适宜的事,本期杂志为此做出新的专刊。新西兰当地时间6月26日中午12:40,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21国代表一致通过了对我国云南“三江并流”的整治方案,并提出将在2008年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再度“验收”,否则,将可能列入“濒危名录”之中,至此我国已有六处“世遗”被亮黄牌,这则事件深刻地反省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已经“复兴”了的世界遗产。可喜的是6月28日,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35项世界遗产。7月1日正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本刊早于2007年春即与团中央中青国际共同策划主办“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评选活动,以此作为对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建筑文化纪念活动;此外7月1日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它再次提醒人们生关注文化复兴时要以特殊的情感去关注那些建筑界的名家“瑰宝”。近来读了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香港赋》惑触颇多,香港得兼中西方交汇之利,实施自由港外贸之制,可喜的香港精神是夹缝生存、自强不息。回溯记忆中的香港,不仅有都市文明的素描,更有维多利亚港湾的光芒:现代的建筑非常现代,而传统的建筑非常传统,这里有中国银行大厦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新十大建筑,更有香港太平山上的云霄阁及诸多保留着内地建筑风格的飞檐和窗棂。

进入7月更不应忘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6周年及备战奥运的研讨,尤其不可忘记那属于时代悲壮的”七七事变”的联想。今天在“七七事变”七十周年之际再驻足宛平城下的抗日雕塑园,会唤回记忆、忠魂不朽的现实感。作为对国际化建筑文化复兴的思考,要充分认识日本对中国武力的侵略,更要反思迄今不止的文化“占领”,以唤起国人永恒的警世精神。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3

那么风水究竟是什么?6月13日,一场由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浦东图书馆协办的名为“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的讲座在浦东图书馆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建筑风水理论著名专家王其亨教授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风水”身上的神秘面纱。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像一块磁力极强的磁铁,吸引了来自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界的设计师以及专业媒体记者近500人,期间几无一人离席。

王其亨其人

王其亨,1947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中国建筑风水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古建筑学家。王其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尤以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研究、明清皇家陵寝研究、皇家园林研究、古代建筑图学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著有《风水理论研究》、《古建筑测绘》、《明代陵墓》等学术专著。自1992年以来,主持并组织落实了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测绘,将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护事业和相关科研等工作密切结合,适时转化形成经济效益。他基于测绘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保护规划以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已培养硕士、博士(包括美、日、韩等国)研究生40余名。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曾成功阻止韩国将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风水不是迷信

在王教授看来,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风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中国的古代学科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数学、建筑这些学科,在古代都是归在“建筑风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选址和风水紧密相关。建筑风水为什么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

生态建筑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建筑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合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

讲座中,王教授还特地提醒,有一些人冒充教授、学者出版关于建筑风水与建筑的书,那是欺骗人的,大家不要上当。

风水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王教授认为,堪舆学(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大自然伟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健康与后裔繁衍,使聚居于该地的人们光前裕后,获得世代平安。传统风水学确实含有一些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因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的文化信仰,风水学可以作为学者们的一种传统文化研究,或者建筑、园林、生态学专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体现中国的建筑传统。

王教授还从风水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和演变过程,依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选址理念分析中国的地理区位,从而揭示了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古都北京之所以被选定为都城是因为其为九边重镇,位于三大气候资源交汇处,正所谓风水宝地。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让我们认识到了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风格欧洲现代

一、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

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本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首先是英国的水晶宫,这是英国为了1851年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展览馆,由于工业展览馆这种建筑类型以前从未有过,所以,英国特地在1850年举行了这一建筑的国际设计竞赛,以便寻找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果,欧洲各国建筑是送取了245个设计方案,结果无一被采纳。原因是这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而且需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以供展览工业产品之用,同时,又因展览会的会址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公园内不可能永远保留这个建筑,要求这一建筑在展览会结束后能方便地拆迁。对于这一建筑的这些功能要求,当时的建筑师们束手无策。正当展览会准备者为此万分焦急的时候,英国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园艺温室园艺师帕克斯顿(1801~~1865)提出了仿照建造园艺温室的办法,用铁和玻璃做构件,利用预制装配的方法建造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他的这一方案很快被采纳了。只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有巨大室内空间、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馆。它的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度为564米(合1851英尺,表示这一建筑建于1851年),高三层。整个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与屋面均为玻璃,通体透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当时人称“水晶宫”。展览会结束后,它被拆迁到伦敦市郊的赛登汉。1936年不幸毁于火灾。

从现在来看,“水晶宫”只是一座功能比较简单的非永久性建筑,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方面表现出金属与玻璃在建筑上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则表明建筑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优越性。所以伦敦水晶宫成了欧洲近代建筑中的划时代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17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举办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座永久性建筑。当时参加这一建筑设计竞赛的方案有700多个,评委最后评定只有法国著名金属建筑专家居斯塔夫·埃菲尔(1832—1923)设计的铁塔完全符合要求。铁塔于1887年11月26日动工,于1889年3月31日竣工,历时21个月。

铁塔占地12.5公顷,塔原高300米,1959年在塔顶,增设巨型天线后,高度增至320.7米。除了4座塔墩是石砌的外表,塔身全为钢铁结构,重达7000多吨。整个铁塔的大小钢铁构件共有18038件,全靠250万只铆钉铆成一体。由于设计周密(全靠设计图纸有5300张之多),部件加工精细,组装时每个铆孔与铆钉都准确就位,未用一锉一锤。铁塔底部有4条向外撑开的塔腿,在地面上形成每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别由石砌墩座支起,地下有混凝土基础。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线。在距地面57、115、276米处分别设置平台。自底部到塔顶的步梯共有1710踏步。建塔时安装了以蒸汽为动力的升降机,后改为可容50~~100人的大电梯。人们若想登塔眺望,或沿盘旋的1710级楼梯一步步攀登,或乘可容50~~100人的大电梯升上塔的各层平台。步入平台,整个巴黎尽收眼底。天气睛朗时,从第三层平台上可以远眺80公里以外的自然风光。

埃菲尔铁塔的出现,预示着采用金属构件将大大增高建筑的高度。但是,这一工程一开始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贵族和文艺界显赫人物,联名写信给政府反对建造铁塔。有些报纸也跟着推波助澜,群起鼓噪,说铁塔破坏了巴黎的美,损害巴黎的盛名等。在信上签名的有著名音乐家古诺、小说家莫泊桑、小仲马等。更有甚者,一位退休军官居然想法院提出控告,质问:“铁塔要是塌下来压了我的房子怎么办?”一位支持埃菲尔的记者嘲讽的回答:“先把你压在下面!面对这种情况,埃菲尔毫不动摇,他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去完成这前人没有做过的但他对此充满信心的伟大事业。事实证明埃菲尔的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工程师。为此,当时的法国政府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铁塔,并在塔下建立了他的半身铜像。令人深思的是,直到铁塔建成之后,依归有人反对这一新事物。如著名法国诗人保罗·马里·魏尔伦认为,这座铁塔根本”不屑一顾“,他恼怒地告诉人们说:”宁可每天绕一个大弯儿,也要避开这不伦不类的、丑陋可怕的魔王,因为开它一眼,整夜会不得安眠,尽做噩梦。“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他对这座铁塔感到毛骨悚然,犹如芒刺在背。他说:”这一大堆丑陋不堪的骸骨,真是令人深思恍惚,惶恐不安,我被迫逃出巴黎,远循异国了!“由此可见,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20世纪初,随着无线电传送事业的迅速发展,埃菲尔铁塔多了一个功能,在塔顶上安装了强功率的天线。50年代中期,塔顶又增设了一根20多米高的巨型天线;第三层上面还有一个完整的气象台,一盏辅助导航、旋转式的导航灯。建于100多年前的埃菲尔铁塔还在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包豪斯是德语banbans的音译,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包豪斯”最初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成立于1919年。是由现代著名建筑师、现代设计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任魏玛实用美术学校校长时,将该校与魏玛美术学院合并而成的。这一学校专门培养建筑设计和工业日用品设计的人材,由格罗皮乌斯任校长。1925年,包豪斯由于在学术见解上同当地名流发生分歧,学校迁至德绍,改名为“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它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为此,包豪斯的教育把车间操作同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使学生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学生如何着手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必须避免把自己的手法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集体协作。包豪斯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注重设计研究和开发。在十多年中设计和试制了不少便于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都达到包豪斯主张的“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在建筑方面师生协作设计了多处讲求功能、采用新技术和形式简洁的建筑,如著名的德绍包豪斯校舍。从而奠定了它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重要地位。

还有就是流水别墅,它是美国现代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使这个别墅就像从这个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一样,完全符合赖特提出的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从它所在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有机建筑”理论。此外,这一别墅的造型也很新颖别致。它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挑能力,别墅的每一层楼板向各个方面远远地悬伸出来。它们与那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一个横竖交错、极富变化的构图,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更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作品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做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杆或近几年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流水别墅的空间陈设的选择、家具样式设计与布置都独具匠心。同时卡夫曼家人对这幢无价产业付出了爱和关切。他们以伟大的艺术品、家具、勤快的维护工作以及他们私人的物品来陪衬它。建筑永远是建筑师的作品,但却无法供给有关私人的物品。显然而卡夫曼却能够办到,并能够珍惜赖特的一切努力。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筑史;文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Abstract】A Stud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Based on New View of History,us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iviliza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unit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study the relatednes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ivilization it’s belonged and the other contemporary creations. Inspect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all different types of the civilization. Study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 and th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all kinds of the civilizations P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rchitecture on new space-time view.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Key words】history of architecture;civilization;view of cultural history;view of global history

建筑史隶属于建筑学学科,是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分支。我国的建筑史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①,主要采用“编年体”、“传记体”、“国别体”等传统的治史方法,从遗址发掘、实物调研、文献考据等方面入手,逐渐地梳理与整理出我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脉络,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②。西方启蒙运动后,思想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史学研究领域也被注人了许多进步内容。其中颇具闪光点的理论是,认为人类社会可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则是这些社会形态整体地、有规律地、依次地从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发展过程。维科、孔多塞③等人都以此为原则制定了确定社会形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并描绘出或单线的或多线的社会进化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学说。马克思是这些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他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勾画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阶段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也开始传播到我国。新中国的诞生后,这种先进的治史观更成为指导我们一切史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石。各项史学研究成果也因此达到了新的深度与广度。建筑史研究领域当然也不例外④。然而,任何史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在我国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唯物史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却并没能与时俱进,反而被逐步地神圣化与教条化,所以造成其后的史学研究出现了大范围的停滞不前的局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政策。来自德国的哲学、法国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瑞士与俄国的语言学、奥地利的心理学等,对人类思想史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被大量地引进并广泛地应用到史学研究的工作中。前期唯物史观所形成的研究壁垒也被悄然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史学研究春天的再次来临。建筑史研究领域其时的表现也是相当突出⑤。

史学研究的深入与史观、史料密切相关。过去我们常常片面地夸大史料的作用而忽略了史观的价值。认为只有新史料的出现才是治史、修史的必然。其实新史观的出现完全也有使我们重新治史、修史的必要。因为,不同的史观针对相同的史料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那怕是对旧史料的重新梳理、整合、发现、认识也是有意义的。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治史观值得我们注意,其中以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最具影响力。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它以文明发展与变化作为人类历史演进主线,考察、研究历史学中的一切问题。这里的文明概念相当宽泛,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文明史。文明史观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国际上公认最早系统阐释与应用这一史观的是斯宾格勒,其后还有汤因比和布罗代尔⑥ 等。全球史观,即超越地区、民族的限制,从全球的视角,整体、宏观地考察、理解、研究人类历史。全球史观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界初。国际学术界最早系统提出用该史观研究世界历史的是巴勒克拉夫⑦。这派其他的重要学者还有斯塔夫里阿诺斯、沃伦斯坦⑧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称其为新史观并不是指绝对时间意义上的,而是指它们相对于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界广泛应用的程度而言的。其实这些史观的源启在时间上并不比历史唯物主义晚,有的甚至更早。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充实、修正、完善着自我。时至今日,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似乎已成为时下最先进、最主流的治史观之一。当代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就是在其指导下完成的⑨。目前求真求实的我国史学界已普遍地认识到,发展了的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配合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可以让历史更合理、更明晰、更透彻的被解读,并对引导人类健康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所以,近几年来,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修史、治史得到了竭力的提倡,并从许多方面一一展开、落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⑩。国外这方面的著作被大批地介绍与引进。作为建筑史的研究工作当然也需要跟上时代跳动的脉搏,到了应该全面系统地应用新史观治史,修史的时候。

应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研究建筑史问题,在视角、思路、方法、重点等方面与过去的常见方式都有所或多或少的不同,具体的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不同的文明类型作为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其自身的创造史。人类在诞生特别是形成文明之后,用其自身非凡的创造力给自然界带来了数目繁多的创造物,改变着自然界的状态,同时也被自己的创造物改变着自己本身。文明是人类创造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时的一切创造过程及成果的总和构成了该文明。在面临不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这些创造物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最终使文明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当某种类型的文明确立后,这些凝结创造物上的特征又会变的相对稳定,影响着着后来者,并逐步成为表达与鉴别相应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文明在早期阶段与地域、民族、国别等关系比较密切,但随着其不断的成熟、扩张、传播、传承,它逐步摆脱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的制约,成为只能靠其创造物自身综合表述的东西。建筑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当人类迈向文明后,它又成为不同文明最重要的创造物之一。过去在我们研究建筑史事,常常以国家、民族、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类型等作为单位进行分类,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单位现在看来都有或过于庞大或过于微小或关联不够直接等的嫌疑,这势必都会造成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新的研究基本单位的确定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过去建筑史研究中的不足,获得一些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在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对于人类文明类型的划分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学习、梳理、掌握、借鉴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到更适合建筑史研究的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注重建筑与所属文明整体及同期其他创造物关联性的研究。文明的创造物通常宏观地被归纳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习俗的四大类。每项人类具体的创造物可能只隶属于其中的一类,也可能主要隶属于某类,也涉及到其他类,甚至可能并列的隶属于几大类。对于每个文明来说这四大类创造物是相互影响的。任何具体的创造物都不可能摆脱其他创造物而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同时,它们还会从整体上赋予该类文明一种独特的品质,形成整体文明的图景。这种整体文明特色一旦确立,就对该文明的一切具体创造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也就是说,整体文明成就依赖于每项具体文明成就,同时也对其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每类整体文明的形成,绝不是其各项具体成就机械的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其复杂的、综合的、飞跃的、互动的融合过程。由此可见,在研究某类文明具体创造物时,注重其与整体文明及该文明同期其他创造物的关联是不容忽视。建筑是每类文明的重要创造物,它主要隶属于物质类文明成果,但也同时反映了文明中制度、精神、习俗类的成就与风貌,成为文明最综合、最全面的载体,常常被视为不同文明代言人与标志。所以,它与整体文明及其他文明创造物的关系更为密切、全面、多样。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建筑史研究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的问题,如建筑细部、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建筑类型、建筑型制、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等。还要理解它所依托的整体文明,以及它与该文明其他成果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其中对应于物质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生产力、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等。制度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经济管理方式等,精神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文学、艺术、宗教等。习俗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礼仪、仪式等。那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更应该重视。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

再次,考察所有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历程与成就。人类发展到今天,历时性与共时性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当然也创造了属于自身的建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被文明中心论的思想所统治,形成了只重视研究他们认为重要的个别文明发展史的局面,并过分夸大了这些文明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得出了许多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结论。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的史观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现在,我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虽有强弱、大小、优劣之分,但在价值和意义上绝无高下之别,正是其共同的作用,才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并影响着未来的前进方向。但文明中心论的思想余孽并没彻底根除,它还会不时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对其还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就建筑史研究领域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今人类建筑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无与伦比的成就,展现出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局面,得益于全世界所有类型文明建筑发展的共同贡献。因此,我们要研究每个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史及其成就。不要有遗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建筑发展的整体,具有同等价值。虽然,有些文明提供给我们可供研究的建筑实物与文献资料较少,前辈留下的研究积累也不多。但这不能影响我们在思想上对其重视的程度。也许这更应该是激励我们加倍努力进行深入发掘的动力。同时,在研究某类文明下的建筑具体问题时,也应该将其置入全球各类文明相关成就的大背景下。这样才能减少偏见,得出更公允的结论。

再次,加强各类文明下的建筑成果与发展历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每个文明及其创造物的发展历程,除了主要取决于该文明本身的内在机制,其他文明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本质的或表面的。它们不仅表现在那些有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甚至也存在于超越这两种关系的不同类型的文明间。文明史研究中常常根据其相互影响的特征,给不同文明间建立了各种易于理解的关系总结,如亲子的、姐妹的、卫星的等。其实研究不同类型文明间相互影响的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造成这种影响的方式、网络、机制等。这就涉及对文明的交往,传播,扩张,传承,融合,冲突等方面的特征及意义的理解与研究。在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也应该探明不同类型文明间建筑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方式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同类型文明及整个人类文明下的建筑发展历程。

再次,建立新时空背景下的建筑比较性研究。比较性研究是科学的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即:预先设定研究目标,然后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或几个可比较的对象,基于某种特定的背景之下,发现其的存在的共性与特殊性,最终找到问题的合理答案或解决方式。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比较性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应用广泛。其比较的背景常常是基于时间的与空间的、或者说是历史的与地理的,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时空是任何事物的存在的必然形式,以此为作为研究史学问题的出发点与比较点是可行的,必要的、正确的。但针对着不同的研究问题与目标,也存在对其设置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差别。过去,我们在建筑史研究中通常依据政治上的朝代与行政上的地区为其时空背景,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建筑本身发展的特点。当然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比较研究自然也就缺乏说服力。因此,为了更合理更完善地研究建筑问题的需要,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时空构架。新的时空构架紧扣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时间上对应文明的诞生、成长、衰落、灭亡分为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对应文明的中心区、区、边缘区、蛮族区分为四大区域。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都以此为时空基点。这其中包括每个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发展区域中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以及不同文明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区域中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

最后,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是政治家对学习历史意义的理解。对史学家来说,他们大多数人研究历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而是为了发现隐藏在事件表象背后的社会发现规律以及对建立何种组织体制与价值、道德标准才能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他们以朴素的历史意识为起点,逐渐建立自己的历史观进而发展形成自己的历史哲学。圣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⑾。在研究建筑史问题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和所属文明之间相互关系,思考与发现其能够促进文明及人类健康发展的途径。任何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文明内各类创造物间整体上的相互和谐。某些文明创造物的发展可以刺激其他文明创造物的发展并通过反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带动了整个文明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但这种创造物间的差异性与矛盾性需要较快地得到解决。如果某种文明创造物过分片面地发展以至其他创造物长期甚至不可能与其合理配合形成相互适应和谐的关系,就会对文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文明的瓦解。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国家把宣传本民族创造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成就加以宣传,使其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这一结果导致大部分建筑史学家不能思考和探求建筑与所属文明及人类发展是否存在着适宜性的问题。关注建筑发展过程中这方面问题的总结,对指导当今建筑发展走出迷茫、迟疑、矛盾、混乱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负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的提出,就是对建筑发展需要溶入文明及人类生存大背景之下的反思。

注释

①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手抄本北宋《营造法式》,当即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力邀专家译注校对。1925年,以私人名义筹建营造学社。其后在美国资助下举办了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1930年3月营造学社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以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为对象的学术团体诞生。

②此前只有日本学术界开始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如: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从中国营造学社的诞生至1946年的终结,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古建与历史的经典文章与著作,如:《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工段营造录》、《营造算例》、《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其中梁思成先生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国人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的著作。

③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把历史分为神的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的时期三个阶段。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认为人类从第一时代到第十时代的不断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④1959年在刘敦桢先主持下,集国内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于一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该书改稿8次,历时7载,成为其时中国建筑史研究积大成之作。时至今日也是后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一。

⑤郭湖生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要研究东方建筑,并纂写了《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一文。其研究团队张十庆博士、常青、饶小军博士等都在这一方向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深得全球史观的影响。

⑥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著名第二代年鉴学派史学家。

⑦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tbugh,1908-1984)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⑧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⑨《全球通史》、《新全球史》就是在全球史观为指导下我国近几年引进的重要史学著作。

⑩2006年,历时8年编写的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材面世,该教材深受新史观的影响,出现很多与以往教材不同的内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作为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马克尧先生主编2004年出版的《世界文明史》也是新史观指导下的力作。

⑾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依据410年西哥特军事首领攻陷罗马城这一事件,探讨了历史发展超世俗的内涵,写出了伟大的经院哲学著作《上帝之城》。

参考文献

[1]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

[3]郭湖生,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J],建筑师,47期,1992(8),46-48

[4](英)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插图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上下册)[M],第7版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6

① 但曾几何时,当人们从追随的狂热中醒来时,发觉到头来,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成果固然伟大,其后果也着实可悲:"难道地球上还曾有过别的地方的人,虽然他们有的是财富和权力,却要象你们今天在所赞颂的国土上一样 ,花钱建造无数他们所厌恶的建筑这样的事吗?" ② 建筑师们"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很吃惊。他们满不在乎地告诉你,现代建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筑本体的时候,每一次人类意识变更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建筑本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是为了创造人性的空间。空间场所性的完善程度决定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人们总是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不仅客观存在,也切实的反映了我们在现实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我们所身处的困境,解决问题,处理困境,并保护好现存的古建体系,则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其简约手段将形成必然)

一、 人口密度 生态环境的变化,及配套设施。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断的困搅着我们,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荷兰的mvrdv等建筑师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并划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空间中生成有续空间,并维系了原城区的完整性。Www.133229.cOM一般认为,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许就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的平均关系来说这一说法是有其理由的,但是荷兰的城市却远不属于世界上人口和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实上,香港、曼哈顿、里约热内卢、上海的密度远远在荷兰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兰的许多城市看上去倒象低密度的郊区和乡村。尽管如此,密度却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思考的一个理论问题并从中转化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荷兰作为一个高密度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对荷兰建筑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以为仅仅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荷兰作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现代建筑传统(贝尔拉格、"风格派"、"结构主义"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问题(或者从形式谈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在诸多非(建筑)形式的问题中。密度问题不过是借助荷兰文化中的"密度情结"更有现实性而已。以伦姆·库哈斯为首的"都市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itan architecture,筒称oma)和更为年轻的mvrdv小组(组名以它的三个主要创始人winy maas,jacob van rijs,nathalie de vries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就是这类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代表。 库哈斯对密度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70年代中期对纽约曼哈顿的研究中库哈斯就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所谓"拥挤文化"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物体"的高层高密度集聚,或者说曼哈顿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是"拥挤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实上,在库哈斯那里"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体的"拥挤"不如说是内容(program)的"拥挤"。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下城体俱乐部"(the downtown athletic 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二、 了解西方建筑学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现代主义与晚现代主义(modernism与late modern)。这是以包豪斯学派和第一代建筑师为源本和主干,在本世纪初兴起,到本世纪中叶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筑设计理论和实用美术均产生重大突破,在艺术上为建筑的抽象造型和大工业生产的工艺美学观揭开了新纪元。但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建筑师已不满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公式,不少人开始寻找新思路,以便使建筑作出更丰富的表达。在约恩伍重入选悉尼歌剧院之后,沙里宁紧跟设计了纽约twa候机楼,丹下健三的东京奥运馆也接踵竣工。这些"形喻建筑"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在一个题目为"建筑与引喻"的展览会上写道:"有些形式,它们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在联想力,它比纯粹抽象的构图在启示方面更富激发性。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人们怎样议论那风帆迭起的剧场屋顶,巨鸟般的候机厅,事实已表明,有一股"晚现代"的建筑思潮开始摆脱正统信念,走向了各树旗帜,追逐形式,标榜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建筑师在功能、结构、工艺、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图再开拓出新的领域,探求纯物质以外的因素,尝试通过建筑的形象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现代主义思潮自60年代起,连续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始经受一场"再验证"的考验。文丘里写的"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为"再验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理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致使现代主义不断分化。菲利普·约翰逊就是由现代主义的忠实门徒,一变而为对抗现代主义的代表。他在时代急剧变化的陡坡上作了一个大回转,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主义之外(beyond the modern movement)另有两支主要力量。

(2)第二支力量:为了应付今天日益复杂的世界,建筑师运用人类新思维和控制的手段--电脑技术,与代表建筑的极复杂的数学模型相联系。这就使建筑学朝着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王国漂移过去。和许多其他学科相似,把该学科与电子技术相沟通。这已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在实践中的代表形象就是美国的som,kpf和艾勒比(ellerbe)等大规模设计集团。因此,当今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按完成投资额计算时,全国的头十几名都是这类大设计集团。它们运用电子技术,以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实效,及时抓住信息社会所展现的良机。这些大公司的设计,不论在美学意义上是否有价值,每项工程都会给投资者节约巨额资金,并尽快地回收效益。

(3) 第三支力量:它集聚了众多的第三代建筑师,是近十多年来才显露出一股力量。它力图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建筑看成是具有社会含意的体系,它通过把形式的生成看作是一种文化中有含意的,特殊而精心的筹划,用以解释形式自身的性质。也就是说把建筑和人类文化与科学文明紧密衔接起来。

三、反思阶段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有别于历史上曾有过的任何建筑风格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建筑潮流。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雷姆·库尔哈斯(rem koolhaas)作为著名的前瞻性建筑师,创立了"拥挤文化"理论。而其著作《s,m,l,xl》中所描述的"拥挤文化"也正是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其中是

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一书著者。显然一点帮助别人建立起该书与《神智昏迷的纽约》一书之间的对比关系。不过这一联系只是问题的外表,是其中清醒与理性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非理性在滋生,好似维得勒在90年代"建筑的怪诞"一书中分析的建筑的"烦恼的陌生"。弗里辛道普1975年所作的水彩画"臭名昭著的欢娱",该画的1978版本当时准备用来作为具有争议的宣言式著作《神志昏迷的纽约》,一书的封面,这幅画从超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中借用了其梦幻般的意象,同时它也来自以原始物件的消亡为顶峰效果的波普艺术,即继"独立小组"之后以暧昧图形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波普艺术(po布莱克)及六十年代早期美国式的,由co奥登伯格所从事的波普艺术。奥登伯格惯常将坚硬的物质转化成柔软的物质,而且也如同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的情形一样,将物体人格化。奥登伯格曾经写道: "只有借助柔软的物质,对话才能展开。"根据片断的不规则重整同样也可以体现wo波罗斯及其著作的影子 ,其灵感从媒体中获得,比如《赤裸的午餐》(1959)、《柔软的机器》,(1960)以及ao金斯伯格有关城市诗歌。同样我们也能在其中追寻出jod柏索斯的作品"曼哈顿过渡"(1925)的痕迹,那种犹如电影剪辑一般的质感处理,以及ao都柏林的表现主议的城市,他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31)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显现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但无论如何,"臭名昭著的欢娱"是对"曼哈顿"的诠释,是库尔哈斯所称的那种"拥挤的文化",在这里,奇异的与片断的现实并存,个体成为变异共生的个体,城市表现出机械的迷乱,而摩天楼又是众多"渴望的机器"。 "臭名昭著的欢娱"的理念植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对于梦的机理解释,需要以易位和压缩为前提。在黑夜的场景中,两座摩天楼在床上被意外捉获。这件作品是依据片断记忆的聚集而为建筑所作的追忆和病理分析,就如"地块"的延伸一样成为城市的群岛。库尔哈斯认为建筑师们被文化的潜意识所操纵。曼哈顿"这个仅有的,以城市状态的卑劣为生的意识形态",被人描绘成一种"幻想的技巧",其蜕变遵循着一种灵媒式的运作法则。窗外高层建筑罗列,有些还冠以脸的形状,尤如基础上放置的头像,表露出曼哈顿的极度拥挤,一种"地块形成的群岛"和"孤寂的体系",使外面这些永久性的独立"巨构"和屋内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之间获得联系的是一个"实物雕塑":自由女神像。这些摩天楼使人追忆起so达利所描述的"被妄想症式的批判所控制"的曼哈顿: "每个夜晚,纽约的摩天楼或是装扮成巨人的形状或是变成缩小后的米列特的阿肌琉斯,无声无息,随时准备发动色情攻势并吞没彼此"。另一方面,外面这些摩天楼正窥视着室内,将两位正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之中的摩天楼当场抓获,其中一位是克莱斯勒大厦,另一位的形象取自费里斯绘画。画面中三束光线汇集在一处,宣扬出一种解放的意念:一束来自建筑物上方的责难的光束惊醒了两位摩天楼,其方向与室外自由女神的视线恰好平行;另一束是来自床头油画中一辆汽车的车灯并且穿越了画面的光线;最后一束是来自摆放在床头柜前自由女神的手臂中的火炬的光晕。不过自由女神究竟在宣扬怎样胜利呢?床下是曼哈顿的街道方格网,一种不带有任何变化成份的"地块"布局。行动中,不满的摩天楼离开了方格网,以其自身生命的运动与单调的网格系统发生对比。三种虚构的层次相呼应:画中自然的岛屿,曼哈顿这个地块相互穿插的城市化的拥挤岛屿、以及一个室内场景。在室内场景中两座岛屿相遇。通过这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建筑从躺在床的一侧地上的网格所代表的无意中解脱出来。在建筑离去之后,网格被遗弃了,它似乎终于以能够摆脱建筑的自大的品格。

四、 简约主义年代----与其美学观 拥有"佛教式"的("东方化的朴素风格",扮演了净化空间的角色)。 简约主义迎合了优雅的整体时尚,从而避免了怀旧感伤色彩,遵循简朴审美风格,在这座纯粹的象牙塔里白色是主导色彩,具极纯粹,体现"禅之奢华",禅之风格弥漫着东方宁静主题,展示了对于建筑艺术象征力的肯定,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比协调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了自身之美。使其成为设计情景中一个珍贵的例外和一项显著的成功之作,对于风格需要有清醒的意识(空旷的角度感)而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是以非常直接的手段来创造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与盖里或哈迪特的构成鲜明对照,替代极度表现性的是简约的形体。对建筑形体的严肃性、材料运用的精确性以及对适合特定建造地段的建筑的特殊功能的关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建筑的主题。在慕尼黑的古茨画廊,其外形是一个严谨的横长向立方体,在材料上则由混凝土、木材和磨毛玻璃组成。画廊的底层有图书馆,底层的外墙由毛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赋予博物馆封闭的外观以轻盈与明快;二、三层展厅的外墙由桦木板和松木边框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显示出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兴趣点。浅色平滑的桦木与深色粗糙的松木互为铺承。在两层长方形的"木块"上,还有一层与底层相仿的展厅,毛玻璃外墙既提供室内的展厅的照度,也在外观上完善了该建筑和谐的对称性,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含蓄而隽永,平淡中蕴含着高度的建筑艺术。就象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在80年代的日本,安藤忠雄就以其是性的极少主义的现代建筑观搞议对日益扩展的消费美学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理想。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的品质所感染。但他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的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象安藤这种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是密斯"少就是多"箴言的写照。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木材;纯净的几何体以及自然。他指的自然,正如巴帕达基斯和斯蒂勒言中的,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然,而是"驯服"的自然,也就是被人类赋予一定秩序的自然。在一个五彩斑斓、喧闹动荡的年代,安藤的建筑确实是一曲低声吟唱的静寂的诗歌。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o西扎的作品和赫尔佐格、德o龙的一样,在建筑形体上没有象那些解构派建筑师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有机建筑那样震憾人心,但这并不是说西扎和赫尔佐格等的建筑使人无动于衷,他们同样扣人心弦 。西扎曾在1992年获普利策奖,他建筑外观简单朴素,有"白色立方体"之称。他在家乡波尔图沿山而建的建筑学院就是一例使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建筑精品。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艺术中心也是如此。这一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000m2的博物馆紧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西扎尊重历史文脉,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信奉的是真实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若没原则,关系将没有秩序,祂使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转变。

参考书目:

1.《从包豪斯到现在》

2.《farmax》mvrdv

3.《s,m,l,xl》rom koolh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