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规划范例6篇

农业建设规划

农业建设规划范文1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2003-2005年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65%,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2006-2007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

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建设规划范文2

“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升和优化“34111”工程为抓手,以扩张总量、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质效不断提升。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182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90.1%;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6880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7%。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措施,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在柑橘产业发展上,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柑橘产业强势推进,2010年全县水果面积达到4.63万亩,其中柑橘面积4.15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3%。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2010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0900万袋,干(鲜)菇产量24451吨,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110.4%、618%。在粮油生产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活动,粮油生产连续六年丰产丰收,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8031吨,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3.2%,油料总产量达到13449吨,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7.3%。通过不断完善思路,优化策略,强化措施,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食用菌、畜禽养殖、果茶等主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2010年全县主导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70.6%。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步迈进。通过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12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实施“品牌强农”战略,花园椪柑、石桥云雾茶、龙凤蕃茄、双红蜜桔、洋坪生猪等5类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续)证,“森源”香菇、“御贡鹿缘春”黄茶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森源”牌香菇、“楚园春”牌白酒、“垭丝”牌白厂丝、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跻身名牌产品行列,森源香菇、鸣凤优质米连续二届荣获著名商标。深化对接活动,多次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优势农产品推介专场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武汉大型超市对接,远野风黄豆牛肉酱、楚园春酒、香菇等农产品成功进超入市;不但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了企农有效对接,全县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抢抓国家调整强农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全县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95774千瓦,比“十一五”期末增长55.5%,五年来新增各种补贴机械1279台套,农机化作业水平达80%以上。

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五年来,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2010年农民纯收入达到6880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7.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的弱质地位改变不显著。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薄弱。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劳力矛盾比较突出,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留守务农的多为老人、妇女,科技与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不强,装备不足,手段落后,防控能力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全。

2.农业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一是农产品加工发展不够。虽然我县食用菌、优质米、生猪、桑蚕等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优势,但我县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201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0.726:1,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二是优质品牌发展不够。目前,全县虽拥有3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县市相比,数量少之又少。三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16家,远远少于发达县市,而且规模也较小,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森源和楚园春2家。

3.农业科技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农业科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科技推广尚待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活力不够,衔接不够,协调不够。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面较窄、技术老化,对传统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比较熟悉,对新、稀、特农产品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比较熟悉,对提高质量安全的技术比较陌生;对产前产中的技术熟悉,对产后商品化产量的技术比较陌生。

4.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稳固。“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从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一是当前政策性增收能量已逐渐释放,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抵消了部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成本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压力。二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还不牢固。我县通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但在全省排得上位次的仅有食用菌产业,水果等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与主产区相比,微不足道。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稳定。由于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够高,转移到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农民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浓厚的惠农政策:①2010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②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大力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标志着“三农”投入步入机制化新时代。

2、较好的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近几年通过抓农业产业化,已形成了食用菌、桑蚕、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优质米、水果、蔬菜板块基地,可以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可靠的原料。

3、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无疑为加快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范围越来越广,发展前景看好。从柑橘市场看,受国内柑橘消费区域差异性和未来国际市场柑橘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柑橘销售市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未来5~10年世界柑橘的年人均消费量将达20公斤以上,年均增速约6%,国际柑橘贸易将稳步攀升。特别是随着柑橘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和问世,将进一步拓展柑橘消费渠道,扩大柑橘市场需求。从茶叶市场看,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普通大众的重视,国内茶叶消费呈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人均年茶叶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相比差距更大。另外,茶饮料、茶饲料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茶产品也颇受消费者欢迎,进一步扩大了茶叶消费,促进了茶叶市场的繁荣。从食用菌市场看,随着我国食用菌深加工的兴起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食用菌产品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增大,价格将会进一步攀升,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宜昌率先实现小康”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能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基本原则

充分利用资源原则。我县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农业条件比较优越。传统特色产品垭丝、鸣凤米、鹿苑茶、香菇、西楚冲菜等名优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不断壮大板块经济。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其规模、质量、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彰显特色优势农业。

集中规模推进原则。集中规模推进就是要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设板块基地、加工园区,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促进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板块经济区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质量是板块基地的生命,效益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在智力保证上,制定完善培养、吸引农业人才的政策,创造农村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者、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靠科技教育进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组织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

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原则。农业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维护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应有的内涵要求,意味着“三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侵蚀水源、土壤、大气等为代价,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

尊重市场规律原则。长期以来农业是以粮为纲,对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政府对农业的要求,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0元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2:1以上;以柑橘为主的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1.5亿袋;生猪出栏40.6万头,具体目标如下:

1、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及目标。

粮油生产。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到2015年,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9.5万吨左右;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万吨左右。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2015年,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面积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桑蚕产业。不断探索省力化种养模式、引进推广“彩色茧”等新模式、新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到2015年,全县以沮西山区为主的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发种量达到4万张,蚕茧总产1600吨以上。

食用菌产业。以打造全国香菇之乡为契机,巩固扩大全县沮东食用菌规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稳定发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5亿袋,其中越夏香菇1.2亿袋,反季香菇3000万袋,食用菌总产量(鲜菇)达到10.5万吨。

茶叶产业。积极推广茶苗无性繁育技术,依托宜昌禅茗堂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在旧县镇鹿苑等村、荷花镇望家村和河口乡等地建设鹿苑黄茶、真金绿茶两大系列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

养殖业。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技术支撑,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态化养殖,以养殖小区和家庭式规模养殖为主体,推广生猪“150”等养殖模式,着力推广“合作社+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到2015年,力争生猪出栏40.6万头以上。

2、农产品加工业目标。以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轴心,洋坪镇双路、花林寺镇工业园区为半径,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值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2:1以上。

3、农机化发展目标。以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到201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1万台套,农作物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4、农村能源建设目标。大力开展“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做大做强沼气产业,全面推广建管统一、合同管理、等办法,巩固提高建设质量和“三改’’配套率,到2015年,新发展“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万口,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战略重点

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建设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在宜昌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十二五期间,立足我县资源优势,稳定粮油生产,力争在以下四个战略重点上实现突破。

(一)以“三大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在生产组织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重点抓好三大园区:一是创建万亩柑橘生产示范园。按照“路、沟、渠、水、肥、电”六到园的要求,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橘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柑橘生产,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柑橘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二是创建现代食用菌产业园。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整合资源,设施配套,企业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聚”的总体思路,建设集香菇机械化装袋、标准化栽培、集中化烘干、现代化收购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高标准香菇生产示范区,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香菇生产强县,力争食用菌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三是创建万亩鹿苑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按照“政策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多元化投入,品牌化运作”的思路,加大老茶园更新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无性系穴盘育苗移栽模式,着力建好万亩高标鹿苑茶基地。大力推广运用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制茶业升级改造步伐,重振“鹿苑茶”品牌。

(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百亿元现代农产品园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打破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运用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利用工业技术手段改造农业,运用工业技术进步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招商农业,大胆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的做法,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来合资合作,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嫁接改造农业企业。依托城北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大做强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提高食用菌加工的附加值。加快洋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产业。

(三)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标准。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段和能力建设;二是推进市场准入制;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工作。

(四)以市场营销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体系。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运销企业等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民物流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的搜索、整理和继续完善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创新和完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四、发展战略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无论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增加农业科技的供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突破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二是扩大农业科技的“消费”。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操作应用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三是畅通农业科技推广“渠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强化农业产业支撑,努力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建设。加快地方农业标准的制定,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着力推进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树立品牌概念,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扩大传统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着力建设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基地。

(三)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四)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认真实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森源、楚园春、远野风、科力生、天露、奥龙食品、鑫鑫油脂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认真执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远发[2009]14号),对在加工园区新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实行“五个一”(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专班、一名经济联络员和一名治安联络员)的服务模式,并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服务”和并联审批制度,着力打造100亿元农产品现代加工园区。三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粮食加工,以洋坪镇“天露”公司为龙头,对“莲花”、“鸣凤”、“米道仙”等现有米业品牌进行有效整合,鼓励同类米业加工企业采取参股、兼并等方式走联合经营之路,改善资本结构,壮大“天露”粮食加工企业规模。积极适应市场酒类产品消费新变化,支持企业发展市场消费特点的优质、低度、营养健康的商务养生酒,加大“楚园春”酒业对外扩张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楚园春”酒业,创立知名品牌;围绕林特产品加工,充分发挥全县林业资源优势,按照产业与生态并举、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思路,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香菇食品新品种,研究食用菌鲜菇保鲜新技术,不断改善食用菌产品品质,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同时按照“农超对接”的要求,鼓励香菇食品进入超市连锁销售,支持优质香菇出口创汇。稳步发展林木加工产业,加强节材科研攻关,进一步做强盼盼门业、星球公司、武星集团等重点企业和品牌。围绕果茶加工,依托柑橘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柑橘清洗打蜡加工,不断提高柑橘分级、打蜡、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理能力,不断提升柑橘品质,提高柑橘附加值。同时,以奥龙公司为龙头,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改进传统加工制品工艺,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橘子汁、橘子酱、橘子罐头等产品。加大高效茶品种更新和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进行升级改造,全力做大做强“鹿苑茶”品牌。围绕特色食品加工,立足我县地域特色,用现代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食品,大力开发冲菜、牛肉黄豆酱、甜玉米酱等特色食品加工,做大做强“远野风”绿色食品品牌。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农商”、“农超”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入超”,抢占国内大中城市市场。

(五)发展循环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一是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水、节地、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降低农业能耗物耗,实现物质消耗减量化。二是循环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抓好作为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废物利用资源化。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三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建设规划范文3

为了贯彻国家总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和《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决定以及省、市、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工作部署和要求,努力实现烟叶生产“一基四化”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措施,促使烟农种烟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经济效益产质量提高,达到稳定烟叶种植队伍,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和面积的目的。促进旬邑烟叶种植稳步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20xx年—2013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同志担任组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等同志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烟叶生产技术股。朱建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现代烟草农业”宣传引导,方案贯彻落实,实施细则制定以及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开展工作地点

全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地点拟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前义阳村、坪里村,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等7个村进行试点工作。

三、试点工作内容及关键技术措施

1、“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工作。各种烟乡镇要在烟叶标准体系验证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当前主栽品种,积极探索与之相关栽培及烘烤配套技术,以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大棚育苗为基础,逐步实现集约化,商品化,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

2、组建机耕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购置起垄、施肥、覆膜、移栽、中耕培土、植保机(具),组建统一机耕队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组。实施专业化,机械化作业。

3、完善旬邑烟叶标准综合体,达到作务规范。各种烟乡镇要结合已制定的旬邑烟叶标准体系,积极向烟农宣传和有针对性培训,并在指导烤烟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认真总结烟农在烟叶生产中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完善补充旬邑烟叶标准体系。

4、探索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对300亩以上大块烟田每块给予一万元土地补助费,进行土地流转试点,承包给种烟者,使之形成大方大块。同时有条件的烟站(点)可进行“现代烟草农业”有关项目试点。在种植800亩以上的村成立烟农协会,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5、加大密集烤房建设力度和专业化烘烤力度,集中建造一批大中型(20-30亩的烘烤能力)密集烤房群炉,采取专业户烘烤,保基本收入或购买鲜烟等形式探索专业烘烤的路子。

6、摸索预防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县局(分公司)将积极与县保险公司、县气象局等部门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各烟站要积极与防雹工作站联系,制定工作措施,专人负责,采取重大灾害天气人员驻点工作制,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分年度实施步骤

1、20xx年对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集约化育苗基地烟苗进行商品化供应,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购买起垄、覆膜、移栽、植保机(具),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城关镇肖咀村进行试点应用,减轻烟农劳动强度。

2、20xx年,全县全面实现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应。继续提高起垄、覆膜、移栽机械化作业程度,购置机械化植保机械,组建专业化烟田植保队伍;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重点抓好底庙镇东牛村,麻院村,产场村连片大块烟田的落实工作,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

3、20xx年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马栏镇前掌村成立烟农协会组织,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4、20xx年,加大密集式烤炉群的建设力度,培训组建专业的烟叶烘烤队伍,实现烟叶烘烤工厂化,同时成立烟叶分拣队伍,并探索相应的管理运作模式。

5、2013年,在四年小面积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现代烟草农业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我县烟叶生产在育苗、烘烤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达到50%以上,在机耕、起垄、覆膜、移栽、植保等方面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

五、工作要求和措施

1、要充分认识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实施“现代烟草农业”是提高我县烟草整体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增加烟农收入的必然途径,是稳定烟农种植队伍,稳步健康发展旬邑烟叶的必由之路,各烟站、各个技术人员要站在促产业、稳面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试点的工作,在抓工作的重点,注重工作效率上做文章。明确搞好试点工作就是对烟草行业最大的贡献。

2、持高标准,高起点,确保实用和先进性。烟叶生产技术股要按照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实施办法,并严格按照《旬邑县烟叶技术员绩效挂钩考核管理办法》及《旬邑县烟叶生产工作站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每个技术人员和烟站、确保规范化措施和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烟站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定人员,定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方案及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点要高,标准要严,工作要细、技术要精,记载要实,贵在创新,合理测算利益相关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强化培训,确保标准化的技术落实到位,要严格按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已制定《旬邑烟叶生产标准体》,强化对技术人员和烟农技术培训,确保每一名技术人员和烟农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术要领,并能够亲自操作和解决生产烘烤及实施“现代烟草农业”的具体问题,确保《烟叶生产标准体系》落实到位。

农业建设规划范文4

(一)现状

(二)主要问题

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做到人才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同步,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2、坚持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

3、坚持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自身建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劳动者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适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技能,拓展农民的经营领域,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目标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在今后10年,我省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xx、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规划牵动,培训带动,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继续推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发挥市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队伍建设有较大推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按照各级人事部门的要求,通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职称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二)围绕高新技术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加大高级专家的培养选拔力度。省每年重点培养200名左右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认真落实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的选拔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资助一批农业行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级农技推广专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举办专题学术研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技推广专家开展推广课题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稳定高效、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完善提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扶持16个市90个农业县(市、区)质检站建设,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乡镇速测站为前沿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质检机构考核评定工作,实行检测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全面规范质检机构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人才队伍。

(五)鼓励各类农业人才到农村基层创业。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继续在业绩评价、职称评聘、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支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和技术特长,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链条,增强自身的活力与实力。

(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确立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把农业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在重大项目设立和经费使用中,优先支持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

农业建设规划范文5

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和消费需求逐步升级,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应该看到,标准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为此,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日益紧迫。

有利于完善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是农业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满足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进程,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加工行业国际竞争力。标准作为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标准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趋频繁,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切实把握国际贸易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效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抵御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截止到2012年,在5000项农业行业标准中,农产品加工标准579项,占总数的11.6%,初步构建了涵盖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主要领域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粮食加工标准。现有以产品标准为主的粮食加工农业行业标准45项;其中产品标准21项,检验检测方法标准14项,基础标准2项,管理标准8项。

油料加工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油料加工农业行业标准46项;其中方法标准29项,产品标准11项,管理标准5项,基础标准1项。

果品加工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果品加工农业行业标准共235项;其中方法标准140项,产品标准76项,管理标准13项,基础标准6项。

蔬菜加工标准。现有以产品标准为主的蔬菜加工农业行业标准共82项;其中产品标准33项,方法标准30项,管理标准13项,基础标准6项。

肉(蛋)品加工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肉(蛋)品加工农业行业标准109项;其中方法标准56项,产品标准29项,管理标准24项。

乳制品标准。现有以方法标准为主的乳制品农业行业标准13项;其中方法标准8项,产品标准4项,管理标准1项。

茶叶加工标准。现有以产品标准为主的茶叶加工农业行业标准28项;其中产品标准12项,管理标准6项,基础标准6项,方法标准4项。

特色农产品加工标准。现有蜂产品加工、麻类加工、人参加工、糖制品等21项标准;其中产品标准11项,管理标准7项,方法标准3项。

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存在问题

缺乏系统性。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标准分散在多部门和多系统,各行业标准体系之间既交叉重复,又有许多遗漏。农业行业标准以有关农业生产标准为主,而农产品加工标准仅仅是拾遗补缺,标准的配套程度低,互补性不强。特别是缺乏主要农产品初加工相关的系列标准。

基础研究薄弱。标准体系是一个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动态系统。标准的制定必须以科学数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目前,标准制定基础研究相对滞后,部分标准的缺失,一些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得不到保证。

针对性不强。标准作为规范生产、贸易行为和评判产品质量的技术准则,应有其鲜明的调控对象和制标目的。在现行农业行业标准中,部分农产品加工标准的服务对象不明确,制定标准的目标模糊、依据不足,考虑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需求较少。

结构不合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农产品加工标准是以具有通用性的基础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为主。而我国现行农业行业标准中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标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标准仅占标准总数的3.6%;尤其是对加工过程要素的覆盖不够全面,尚未建立对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进行规范的标准体系,一些过程要素标准缺失,如产品及加工用原料分级标准、技术操作规程、良好操作规范、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等。

实施效果不明显。由于农产品加工标准整体水平不高,与产业发展需求有一定脱节,特别是一些标准针对性、适用性不强,以及某些标准的缺失和滞后,导致现行标准实施效果不理想,对于规范生产与贸易行为没能发挥标准应有的作用。

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内容

通过梳理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农业行业标准的特点,重点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122项。其中拟制修订基础标准8项,管理标准49项,方法标准25项,产品标准40项。

粮食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方法标准为主的粮食加工标准27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管理标准6项、方法标准11项、产品标准9项。基础标准是薯类加工名词术语;管理标准主要是传统米粉加工、燕麦粉加工技术规范等;方法标准主要是谷物、小麦及面制品品质特性测定标准;产品标准主要是发芽糙米、全麦粉新型产品标准等。

油料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为主的油料加工标准25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管理标准9项、方法标准3项、产品标准12项。基础标准是低温压榨制油名词术语;方法标准主要是饼粕中木酚素及酚酸类物质的测定;管理标准主要是特色油料加工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主要是特色油品及植物蛋白标准。

果品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为主的果品加工标准21项。其中,管理标准10项、方法标准4项、产品标准7项。管理标准主要是葡萄干、龙眼干等果品干制加工技术规范,以及西甜瓜、龙眼等贮运技术规范;方法标准则是果品及其制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标准;产品标准主要是桃、梨、菠萝等果品加工专用原料标准。

蔬菜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为主的蔬菜加工标准12项。其中,基础标准2项、管理标准8项、产品标准2项。基础标准主要是蔬菜加工技术通则和净菜加工名词术语;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蔬菜分级、速冻、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主要涉及鲜切根茎类蔬菜、辣椒红素等新型加工产品。

肉(蛋)加工标准。计划制定以管理标准为主的肉(蛋)加工标准29项。其中,基础标准3项、管理标准13项、方法标准5项、产品标准8项。基础标准主要是肉(蛋)加工名词术语和通则;管理标准主要是畜禽屠宰、肉与副产物加工、蛋品生产等技术规范;方法标准主要是肉及肉制品中蛋白、水分和脂肪酸的测定;产品标准主要涉及肉制品及副产物、液态蛋、蛋粉等新型加工产品。

特色农产品加工标准。计划制定蜂产品加工标准8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管理标准3项、方法标准2项、产品标准2项。基础标准是蜂蜜水果茶名词术语;管理标准以蜂产品加工技术规范为主;产品标准涉及蜂王浆片、蜂花粉片等新型加工产品。

此外,配合农业部相关司局做好茶叶、乳制品、农产品加工机械标准制修定工作。

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农产品加工标准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要建立协调有力、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及宣贯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及时提出本地区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定需求。鼓励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宣贯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标准体系建设,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争取尽早形成即与相关标准体系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标准基础。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技术性、基础性工作,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制定标准的投入,形成标准制定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培养标准化人才,建立一支水平高、结构优的专家队伍,提高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标准制定水平。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基础研究积累少,标准制定技术支撑薄弱。因此,要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把技术创新与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基础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与行业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严格标准制定与审查程序,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标准制修订程序,搭建标准征求意见、信息收集与交流互动信息化平台,促进标准制修订过程公开透明。完善标准审查制度,明确标准审查要求,强化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审查标准的权利与义务。加强标准制定风险管理,强化标准制修订工作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引入标准制定各环节。建立标准化工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加强标准宣贯,提高标准实施效益。通过标准宣传和培训,增强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引导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提高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采取政府推动、领军企业带动、行业自律联动等多种形式,扩大标准实施覆盖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贯彻标准的自觉性和社会对标准的认知度,探索建立标准宣贯的有效途径。

搭建信息平台,提高服务能力。整合农产品加工标准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服务平台与相关行业网络的链接,逐步改变农产品加工标准信息资源分散、交流不畅等问题。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初加工为重点,加快建立与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结构合理、科学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农业行业标准体系,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设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坚持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坚持标准制定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总体目标

农业建设规划范文6

1.1环境保护功能.农业生态园规划首要功能是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改善均衡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和谐,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节约成本功能.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效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能够帮助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但事物具有两面性,规划前期投入相对较高,经营者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思维和眼光.

1.3科技示范功能.生态农业园规划采取现代科学技术,吸收或培养观光农业元素,如园林风景、民俗文化等,通过布局设计,为公众提供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科技传播等场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促进广大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并为他们提供示范与合作.

2生态农业建设及其规划工作形势

生态农业是全球农业发展必然趋势,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中共十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并藉此以建设“美丽中国”.国家科技部2012年5月出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要求提升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各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形成农业产业生态布局、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持续改善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社会资本也逐渐流向生态农业,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和规划迎来了良好机遇.

生态农业规划设计作为生态农业建设重要环节,国家农业部门提供了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2009年农业部出台《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明确了编制范围、深度、签章要求,规范了初步设计说明、图纸、农机具和仪器设备清单和概算书等各部分编制要求.对设计文件的编制、评审和批复作了统一规定.河北、江苏等地制定了关于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规范的地方标准.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生态农业项目规划设计与高效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实用手册》等.农业专家学者对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发展方向、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等问题展开探讨.

3新农村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问题及分析

正在兴起中的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市场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促进生态农业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将国内建设和园区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凸显出来.

3.1农民对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误区

生态农业园区规划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需要按阶段分步实施.首先要收集和分析园区基础资料;二是确定园区规划目标;三是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四是确定园区产业布局,五是开展功能分区,六是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七是环境景观、道路交通、水电设施规划;八是生态、科技系统和生活服务设施规划;九是园区解说系统规划;最后是规划设计的实施、管理及评价.生态农业规划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园区规划建设前期资金投入相对较高.但农村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资金链条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和经营者认为专业化规划是在“烧钱”而非“省钱”.这种认识形成有主客观缘由.主观方面,一是大众价值观倾向,选择创业服务社会,或是仅限投机赚钱及其他;二是企业家个人智慧和视野,是否对国内外生态农业现状比较了解,是否看到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客观因素主要是生态农业规划建设回报周期长,加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困难,规划建设投资风险较高.

3.2农业规划设计理论与生产实际脱离现象严重

生态农业要求新农村的发展要同其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力,适应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工作要求能够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增殖,提高生物能的转化率,使生物与环境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态与经济之间良性循环,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新农村农业生态园规划编制工作由注册城市规划师承担,由于现行规划师考试制度缺乏能力考核机制,加上国内规划师人数少,且分布不均,其所在规划单位懂农业的技术人员更是稀缺.农业园区规划国内目前尚无技术规范,各地规划多缺少科学方法指导,同时许多长期在生态农业建设一线的农民,了解生态农业建设的特点和需求,他们中不乏头脑灵活、视野开阔的能工巧匠,但由于体制约束,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到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工作中来,生态农业规划和建设工作亟需改革.

3.3基层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动机日益复杂

规划设计是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近年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投入逐渐加大,各地农村悄然掀起了生态农业“规划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多数生态农业规划设计项目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缘由,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经营者存在“重立项、轻建设”,“重规划,轻管理”使然;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园区经营者或规划设计单位的动机日益复杂.基层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动机呈现复杂化趋势.第一,经营者将园区规划设计作为产品营销的策略,通过宣传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在这种动机指导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等已经不再重要了,仅靠园区景观宣传就能达到效果.第二,企业法人通过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申请立项抢占农村优质土地资源.这类规划设计往往止步于“批准立项”,当然也有将规划付诸实践的企业,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价值的话.三是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制定园区规划,报有关部门以“争取”农业建设项目资金.国家每年对生态农业等项目下拨专项经费或配套资金,且数额巨大,吸引了基层单位积极申报项目规划.虽然这种规划设计文本相对完美,但实际项目建设往往达不到规划设计的要求.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