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1

一、生态农业的特征及其推广要求分析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内涵体现了生态农业应致力于“六个结合”:①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②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③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④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⑤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生态化与经济化、社会化相结合。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环境不同。生态农业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研发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以适应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生态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尤其是石油农业)的负外部性,强调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持续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它重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发展;强调农业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整体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这就决定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也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差异性。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的构成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农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其对应于不同的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国西部农业生产中,高原和较高的山地区畜牧业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则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区。一定的农业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只有适宜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生长起来,而不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则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自然条件虽然不能被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决定性因素,但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制约无疑是明显而重要的。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应包括对国家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协助农业生产者解决资金融通和产品流通问题,做好在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中传递推广的反馈信息工作。三是解决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软环境建设,如注重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人员。只有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推广,才能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当然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体系的优势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价值取向。计划价值取向指它必须达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计划性目标,主要是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等负面影响。市场价值取向指它必须尽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目前,生态农业单位产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现代农业,但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考虑,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将其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从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2]

(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政府具有主导性。生态农业技术属公益性农技,它具有非独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导向性,使得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导致生态农技推广主体包括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等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很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经营的内在动力,并达到生态农技推广中的公益性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具有主导性,投资兴办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3.1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它们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能够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再让农户将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3.2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功能:一是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把生态农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农业技术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向农业技术供给方确定科研方向,从而保证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效耦合,也促进农业技术研究、教育和推广三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协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对推广项进行管理。另外,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岗位,定编、定岗。

(2)建立能充分调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技术推广范畴,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态农业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农业的科研、开发、转化进行投资。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在职称评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广情况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内容,要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以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应当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有偿的技术承包,所得合法收入应受法律保护。

(3)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生态农业推广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得到成本上的补偿,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给予农业推广以强有力的支持,在坚持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开发和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奖金,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推广,使农技推广基金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技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三是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四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各类企业、投资者把资金投到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建设中去,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党的大和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科教兴安战略,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全市农业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法制化为重点,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扎实有效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科技下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今年科技下乡活动内容要做到“五个延伸”,活动形式要做到“十个结合”。

(一)科技下乡活动内容

1、具体要做到“五个延伸”。一是增产技术向增收技术延伸,突出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项目;二是由产中技术向产前信息传递、产后贮藏保鲜、加工销售知识延伸,特别要突出水果、蔬菜、畜产品、干果等的保鲜贮藏及营销知识等,实现增值;三是由常规、一般性技术向高新组装配套技术延伸;四是由农业生产技术向标准化生产技术延伸;五是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向法制化生产延伸。

2、科技下乡活动的具体内容

各职能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选择有计划性的科技下乡活动内容,要注意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全力做好科技下乡活动工作,重点突出抓好十项培训内容。

①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

②农产品节本增效技术;

③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及农村有关政策培训;

④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⑤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

⑥高效蔬菜生产技术;

⑦优质水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

⑧畜牧养殖技术培训;

⑨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技术培训;

⑩农机、水利、气象等综合配套技术。

(二)科技下乡活动的基本原则

1、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

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各乡村的农村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开展培训。

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

(三)科技下乡活动的目标

通过实施科技下乡活动,营造学科技、用科技氛围,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年,全市组织科技下乡10次以上,培训农民达3万人次。

(四)科技下乡活动的形式

要完善以前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做法,加强示范操作,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提高科技下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体要做到“十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技术人员在讲课培训的同时,更要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地亲自示范操作,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会议与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会代训”、“无会不训”;三是要与新闻等部门科普宣传相结合,开辟《畜牧之窗》、《农技之窗》等电视栏目,扩大科技下乡活动的覆盖面;四是送技术与送信息、送物资相结合;五是科技下乡活动与技术承包相结合,认真落实科技承包、有偿服务的政策,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的普及程度;六是科技下乡活动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七是科技下乡活动培训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八是单纯的技术培训与市场经济理论相结合,要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整个科技下乡活动;九是科技下乡活动培训与法制培训相结合;十是科技下乡活动要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科技局要建立健全科技下乡活动领导组织机构,制定科技下乡活动计划,确保各项科技下乡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一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今年科技下乡活动工作,把今年科技下乡活动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全市今年科技工作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对待,精心组织,扎实搞好。

(三)各县(市、区)科技部门要千方百计安排必要的科技下乡活动经费,确保各项科技下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

(四)严格考核评比。为保证今年科技下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便于考核评比,各县(市、区)科技部门要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力戒形式主义。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3

1.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科技创业扶贫专项活动通过支持农村创业人员开发或者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开展创业,成功设立了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主要形式是在贫困农村成功培育了一批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依靠科技成功创业脱贫的示范。通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作用,促进农民掌握新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有奉节晚熟脐橙核心示范园等。“奉节晚橙”是奉节县选育出的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晚熟脐橙新品种,为推广这一品种,奉节县科技特派员刘文华在大树镇建立了20hm2“奉节晚橙”示范片,在县农综办土地治理科技推广项目支持下,依靠“国令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五统一分”管理模式,探索果园土地流转方式。通过2年时间,将定植的幼树变成了成年丰产园,2011年总产值达到100万元。创业的同时,示范园年培训实用技术3000人次以上,指导带动蜀东门等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1.2涉农企业主导模式扶贫活动中由企业占主导地位,通过龙头带动,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企业对贫困户的帮扶结合起来,拉长特色产业链,增强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促增收的能力[4]。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与推广,通过龙头企业建立的产业基地,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还为农户提前和产后的技术、资金、市场服务,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缓解农民小规模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典型代表有城口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山地鸡产业等。从2010年开始,城口县引进市农投集团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投资2亿元开发城口山地鸡产业,建成3万套城口山地鸡种繁场,年加工1000万只和1000t冷储物流体系即将投入使用,与重庆千厮餐饮公司合作开发的城口山地鸡美食产品已经投放市场。目前,城口县已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8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11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8个,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5亿元。

1.3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重庆市科委以支持返乡农民工科技创业为主线,通过支持创业人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开展创业,并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帮一”技术帮扶,以创业带动就业和脱贫,形成了科技创业扶贫的开发新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培养科技创业人才500余人,引导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村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460个,培育科技特派员创业连34个,建成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进34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6.1万人。典型代表有市级科技特派员丁诗华在巫溪县开展对口帮扶创业扶贫合作等。通过与巫溪县人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丁诗华帮助该公司突破进口鱼卵孵化育苗中取运鱼卵及孵化器温度控制和育苗场的疫病监测防控两大关键技术,依托公司的生产设施条件,先后引进推广丹麦金樽、虹鳟2个新品种,解决技术难题2个,培育这家创业企业进入发展上升期,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初步解决进口鲑鳟鱼卵的孵化技术问题,实现了新品种的推广引进和配套技术的熟化应用,促进了正常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1.4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这种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专家为核心,以农民为直接服务对象,扎根农村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咨询及人才培训等服务。这些专家大院作为农业科技集成、成果转化及示范的载体,已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不仅促进了秦巴山片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收。典型代表有巫溪大宁河鸡科技专家大院等。大宁河鸡科技专家大院对于大宁河土鸡选育、孵化有科学的管理,同时对于专家的选择、专家合作模式以及大院运行机制都有严格的程序,并拥有完整的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培训室、视频监控室、鸡苗孵化室和种鸡养殖基地。在专家技术支持下,“大宁河”土鸡通过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品种认定,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专家大院依托单位重庆腾展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渝陕鄂唯一的“大宁河鸡”鸡苗供应中心和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年生产种鸡10万套、育雏禽1500万羽,年产有机鸡5万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2各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特点分析

2.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

2.1.1运行机制政府依据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生产技术需求,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以项目为支撑,建立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如图1所示。

2.1.2特点(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培育一批农村新兴产业,以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展现出来,弥补原来农业推广技术不够直观的不足,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2)“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在科技与政府、企业、科教单位与农户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形成了府、企业、科教单位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农业低效封闭的格局,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园区/基地的投资主体单一,对政府的依赖性大;部分园区/基地的运行机制不灵活,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

2.2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2.2.1运行机制根据政府制订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企业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广大农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双向受益,有效地推动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农户”模式就是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参与,自己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达成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就是龙头企业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农户脱贫致富。如图2所示。

2.2.2特点(1)龙头企业作为主导,立足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的政策激励,面对科技需求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寻求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实现企业利润的技术资源,因此解决了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及适销等一系列问题,在技术资源的配置上是高效的,使投资风险变小。(2)“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都注重贫困农户是农村扶贫主体的重要参与者。涉农企业主导模式在将农户的风险大大降低的同时,也培养了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使贫困农户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他们参与生产,获取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参与竞争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由此分享由自身努力参与而带来的扶贫开发利益。(3)由于企业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为了帮助企业与农户顺利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要进行相关的监督机制约束和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2.3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

2.3.1运行机制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经一定程序选派科技特派员至基层,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技术指导、创业、农村流通、农业信息等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模式是以扶贫开发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特派员为依托,以创业为主题,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帮一”支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新机制,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如图3所示。

2.3.2特点(1)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推广具有高收益的新技术、新品种,把科技、知识、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构成以科技为原动力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指导、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2)“一对一”帮扶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有利于科技特派员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产值,帮助农民申报微型企业。(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质是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有效导入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5],这种制度有利于形成农村资源优势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和城市科技资源带动农村、反哺农业的“扩散”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2.4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4.1运行机制建立“激励与需求引导并重”的运行机制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长效运行的重点。具体讲,可以归纳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行“依托一个法人实体,选聘一位首席专家,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带动一个特色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建设方针。如图4所示。

2.4.2特点(1)有明确的依托实体。专家大院由创新型农业企业、农技协会、示范基地的合作社、村镇服务中心等与在渝涉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建设;实行企业化经营,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建设单位与高校院所签订共建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2)有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专家大院建立在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由一个或多个乡镇组成,相对集中,示范性强。基地范围内有一个主导产业,并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强的内在需求,基本形成了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3)有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制订出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特色明显,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工作、技术培训和信息支持等服务工作编制出客观详尽的实施方案。

3针对各种科技创业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3.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属于宏观决策层面,因此政策设计主要针对实践运用中风险高,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1)明确对政府角色的定位。政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政策出发点是期望引导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园区建设中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孵化器。政府不能干预园区的经营,更不能直接参与园区的经营。(2)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产权,使园区/基地的产权得到真正解决,通过合作形式形成产权联系,建成“利益共享、共担风险”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才是解决产业化经营参与全体利益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

3.2涉农企业主导模式科技型创业型企业主导模式通过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因此主要从制订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设计。(1)加大对创业人员的培育力度,要明确培育内容,构建培育体系,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建立培训与劳动力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创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2)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利用院校的科技成果和人力资源,结合秦巴山片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动科技资源与秦巴山片区当地特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科技转化率。(3)利用科技延长产业链,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信息服务、产品供应、贮运加工、市场销售、社会融资等综合,提高科技扶贫效率。(4)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构建促进涉农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环境,努力解决涉农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力度。

3.3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相关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扶贫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如下政策设计建议。(1)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加强对拟选聘特派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基层工作经验等要素的考查,坚持把组织选派、实体创业、基层需要相结合,双向选择。(2)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政策鼓励,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工资和相关待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扶贫工作。(3)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科技特派员的任务和特色,落实“三库一平台”的使用,并严格执行相关奖惩制度。(4)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要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的合作,在“财政拨款支持、金融资金服务、人事关系协调、法律立法保障”等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上下工夫。

3.4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政府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应尽量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合理制订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1)必须要有明确的依托实体,几方共同建设,实行企业化经营,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明确双方的权、责、利。(2)选聘的必须是主导产业的相关专家,在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投入专家大院工作的时间保证。(3)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基本满足专家工作和生活必需,同时建设单位必须提供足够的匹配资金,有一定规模且范围明确的试验示范基地,才能具有足够显示度和明显示范带动作用。(4)要有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制订详尽的产业目标、实施内容、完成时间和可行措施等。

4结语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4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4结语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5

1.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由于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应用性较差、农业科技融资市场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业科技融资渠道来源单一,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2.农业科技考核机制不健全,评价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总体水平不高等原因,我市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的申报、成果鉴定和评奖,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实施等现象。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多依赖于通过其数量和层次来评定,课题立项、研究等过程重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轻实际应用价值,造成课题研究与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脱离,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处于脱节的状态。

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机制不灵活。一是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二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三是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流动不畅;四是龙头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4.农业科技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完善农业现代化科技政策的措施

1.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合理调整与优化科研单位内部结构,多渠道、多途径增加科技产业资金投入。一是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政府资金、农业科研专项基金的投入力度,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同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支出占我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与监管规章制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率,创新科技金融协作机制,优化农业科技产业金融投资环境与服务,创新信贷支持模式,探索政府推荐、银行审贷、联合监管的合作机制。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以科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机制,着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二是加强政策扶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三是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力度,建立分工、服务到位、体系、政策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新格局。

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一是产学研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研发、推广、实施等各主体的优势,培养能满足经济发展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二是坚持人才强农战略,加快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高级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人才、科技、资金等向农业科技创新集聚,有效缓解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状况。三是深入开展基层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四是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保持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全面提升科技人员的科技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农技人员大培训,加快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六是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培养、使用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一体化。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6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