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例6篇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以数字化作为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县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经济社会单元,其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对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发展基础、对数字农业农村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据《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绿皮书》报告显示,成都市有6个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却没有县(市、区)进入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也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待提高。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形势下,如何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市县域经济优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基础,以数字农业与生活、生态融合为拓展,着力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不断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应用模式,营造数字农业农村新场景,积极推动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走在全国前列意义重大。

二、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成都市以“四化同步”为发展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3]44号),市政府成府函〔2017〕94号批复的《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互联网+”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纤覆盖率已达100%,家庭住宅光纤到户覆盖率超过97%,光纤网络用户覆盖率、用户数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100%行政村,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规模中西部列第一,居全国第二,入选全国首批5G城市名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算机应用率、网络覆盖率、从业人员智能手机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99%,蒲江县、成都天地网、都江堰青城茶叶、四川微牧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蒲江县整县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助推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县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邑县以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以粮油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探索数字赋能的大邑模式;彭州市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获批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创新项目。成都市各县(市、区)发挥县域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特色模式与经验,为推动成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三、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不足

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没有县(市、区)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没有发挥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优势。对标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成都市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存在以下不足:

(一)顶层设计支撑不足成都市市级层面制定了《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积极编制《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等系列数字农业农村顶层设计,为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指明路径。然而,在县域层面,县(市、区)根据自身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等情况编制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规划或者专项实施方案的很少,顶层设计引领支撑作用不足。县域内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数字农业农村缺乏数据标准体系,各类数据没有形成统一归口,造成了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各涉农部门涉农数据未形成共享机制,涉农审批、涉农政务未形成数字一体化服务机制。最后,区域内涉农高校、研究机构、生产经营主体间未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得大量数据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建设情况直接决定了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水平。成都市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采集硬件生产、创新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现有系统多为单一资源库,在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和政务服务等方面缺乏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模型应用,集成、创新力度不够;三是网络运营成本还较高,使得数字技术在农业上应用还不够充分。

(三)数字农业融合应用不足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整体协调推进,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营销、品牌打造方面来看,全市县域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农业生产方面,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设施栽培,但大田作物数字技术化应用水平则有待提高,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应用数字化能力还不足。在农业服务方面,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未建立,区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库等数据资源体系尚未建立,未能形成高效的B2C精准社会化服务供给平台。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力度不够,整体上本土县级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以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枢纽、镇(乡)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网点为终端的三级联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县域内公共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运用新媒体、短视频APP等宣传推广县域公共品牌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业态培育方面,线上会展、文创农业、休闲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数字技术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新业态的提升作用。在数字化监管方面,目前县域内农产品数字化溯源体系较完善,但是在投入品、农机应用等监管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待提升。

(四)数字生活新场景营造不足县域内党建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村党组织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上党课、线上培训的较少,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还不高。镇、村卫生系统采用线上挂号、线上支付医疗费用等应用不足,农村医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捷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县域内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教育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较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形势下,开展线上教育的短板在远郊县域的农村地区表现突出。

(五)配套保障不完善首先,县域数字化人才不足,村级数字化技术队伍培训不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欠缺且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其次,针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发改、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在涉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时还未形成政策合力,对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支撑还不足。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目前县域内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投入还较少,仅依靠市级物联网示范基地项目,县域配套投入还不足以支撑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县域主动引导,鼓励社会多元投入的金融机制还未形成。

四、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建议

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立足成都市当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产业优势、数字化发展基础等条件,为探索打造符合国际化城市发展定位、体现成都特色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助推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衔接《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紧紧围绕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制定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定位、方向及路径,制定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探索制定农业农村数字标准体系,形成可共享、可应用的标准数据。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整合各域各类各型政务及业务数据系统,打通多部门互联互通,推动农业数据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数据形成合力,实现开放共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二)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推进物质装备改造与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全域布局,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覆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程,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数据自动化、智能化采集。强化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研发推广适合各种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无人旋耕机等智能装备,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创新与软件集成。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前沿技术,联合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打造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资源相关数据库,强化大数据平台集成研究,加快推进多部门涉农信息、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促进农业资源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建设政府服务监管平台,推动数字化服务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构建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装备应用及管理系统,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

(三)推进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农业数字化生产管理。强化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搭建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管理智能化建设,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加大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计划、农事操作、加工仓储、财务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动耕、播、收全程机械化建设,积极推动适宜性数字技术在中药材和特色果蔬产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服务。围绕农资、农机和农技服务,加快整合现有数字农业相关信息系统与APP,强化运用推广,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农资”建设,探索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升农资物流管理智能化和农资服务精准化。加速农技推广数字化建设,大力推动专家在线诊断、远程会诊、农技在线科普等农技数字化服务。集聚行业力量,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机销售、农机服务提供在线供需对接撮合,加强农机调度与作业监测,提升农机利用效率。创新农业数字化营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建立产后设备数字化共享服务网络,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加工状态、仓储环境、物流位置等信息,提供供需匹配、冷链监控等服务。加强农产品营销大数据库建设,开电子营销数据监测分析,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构建数字农业品牌。统筹区域行业资源整合,开展数字农业品牌建设示范行动,着力建设品牌营销工场,推动数字农业大品牌打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强化品牌宣传、展示和推介,健全数字农业品牌防伪机制,提升数字农业品牌知名度。全方位提升对行业领军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速行业领域核心企业集聚、抱团发展,加快构建县域数字农业产业生态圈。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以现有数字农业融合示范项目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分化、嫁接、重构农业新的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组织形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农业私人定制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新型经营模式。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推动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扩展休闲文创农业表达形式,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创新农业数字化政务监管。构建涉农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指挥统一、多部联动的应急处置平台,提升对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安全的保障水平。依托农业资源一张图,重点加强粮食产业生产情况监测,提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数据收集和管理水平。

(四)营造农村数字化新场景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升级乡村生活方式,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党务党建、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文化、政务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网络化管理体系建设,创设数字乡村新场景。推广“互联网+党建”,逐步实现信息、政务运转、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探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大力推动在线预约挂号、快捷支付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积极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普惠共享,探索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文化资源覆盖面。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基本农田信息化;基本农田数据库

一、引言

目前中国目前正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 的人口。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灾害毁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量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减少。因此,被称为“吃饭田”、“保命田”的基本农田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信息化基本农田则是随着时展必然的产物,它对于准确、高效、快捷的掌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农田信息化的必要性

加快推进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基本农田划定和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是进一步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与责任的基本要求。

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定期报备制度,统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即时动态的管理。建立信息员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鼓励采用其他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各级政府在对各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业务流程和现有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按照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原则,合理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方案、技术路线和图形数据标准。即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区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变化图,保护区界桩埋设图,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位置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信息以及管护情况等多种信息进行数字化,作为基本农田信息化的基础。

三、基本农田数据库建立流程

1.基本农田数据库建立几个重要术语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法划定的以村或自然地块为单位的耕地保护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块: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法划定的以单一地类地块为单位的耕地保护区域。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2.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过程

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立包括数据搜集、构建数据库结构、属性录入等过程。

3.基本农田数据库结构

基本农田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和基本农田信息,数据库主要结构如下:

4.基本农田建库过程中几个重要属性

保护区编号:保护区编号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乡级行政区划代码(3位)+保护区顺序码(4位顺序号)。

保护片编号:保护区编号由“行政区代码+保护片号(4位数字顺序码)”组成,行政区代码在现有行政区划代码的基础上扩展到行政村级,即: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乡级代码+村级代码,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中的6位数字码,乡级代码为3位数字码,村级为3位数字码。

保护块编号:保护块编号由“保护片编号+基本农田保护块(4位数字顺序码)”组成。

基本农田图斑净面积:基本农田图斑的净面积即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基本农田图斑面积-扣除地类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只有基本农田面积和耕地面积采用净面积,其他面积均采用计算机自动生成面积,俗称毛面积。

四、总结

以上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是依照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规程,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利用GIS技术在核实、认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成果上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从而实现基本农田划定与变更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

[2]《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陈士银,郭宏俊.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归纳和浅析[J].上海土地, 2002(4) : 23- 26

[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文3

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必然需要。档案信息化是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即档案信息化最核心的要素,转为电子档案,以磁盘、光盘等作为介质进行存储,从而为数字化、网络化目标和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作为未来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是验证其能否长期安全地提供有效阅读现利用的有效手段。因此,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既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档案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需要[3]。

2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重视度不够信息化建设,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高等农业院校档案管理机构通常容易被忽视,不受领导重视的部门,对其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2.2专业人才不足在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专业化训练,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开发与利用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影响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2.3缺乏信息化系统标准目前,各高等农业院校档案馆缺乏统一的发展标准和规划,而要实现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要统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统一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和纸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共享。

2.4数字化进程缓慢之前高等农业院校的档案管理多数是由纸质文档建立的数据库,其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将全部纸质档案文档材料数字化,是一项极其复杂浩大的工程,同时,高等农业院校信息档案资源陈旧,系统更新缓慢,且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无法有效实施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2.5设备落后,缺乏资金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档案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少之又少,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则需要配备其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字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档案信息处理系统等软件设备,资金不足,无法配备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基础设施,技术得不到提升,则会制约档案信息化的工作的发展。

3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增强档案信息化意识,制定发展规划高等农业院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要充分予以重视,认识其对学校各项事业开展与发展的重要性,对档案信息化的资源配备,信息共享,协作开发等问题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月科学计划,各部门相互协作以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2培养专业档案信息化人才加快培养专业档案信息化人才是促进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纽带,档案馆工作人员负责对高知识含量信息的设计,生产和操作,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加强对在职的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其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还要适时引进具备信息化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队伍,进而加快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标准档案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库,即对档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有效题供档案信息,只有对档案信息资源库进行合理配置,方便利用,才能有效地满足和保证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统一标准和规范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应加快制定统一信息化系统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以及规范高等农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3.4增加资金投入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维护均需要大量经费,为了维持档案业务的正常运行,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将档案信息资料数字化建设纳入到校园网络建设的总规划和预算中,从而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4结束语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农业图书馆;数字资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5.037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Library

ZHANG Yu-wei, GUO Cai, CHEN Jian-guo

(Information Institute,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library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ibrary;digital resources;strategy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图书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也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新阶段,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农业数字图书馆和其他数字图书馆一样,是用数字技术来处理和存储各类文献资源,并将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数字资源以网络为媒介实现资源共享,对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和其他图书馆一样,农业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馆藏化,前者是通过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处理将纸质文献资源转变为可经由网络访问查阅的数字化资源,具有本馆特色。而后者是图书馆一方面通过购买镜像的方式将各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变为本馆收藏,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化报刊、专题和特色数据库以及网络学术资源导航等;一方面通过收集、整理、推荐网上资源形成有特色的数字资源。

1.1 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

每个农业图书馆都有其农业及相关学科的特色纸质馆藏及多媒体资源,这部分资源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多年精心积累下来,已经过了加工、整理,是有序化的信息资源,是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将这些纸质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再通过与网络的连接,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馆藏资源数字化能够丰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将传统的服务转化为网络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联合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和学科信息导航库建设。

1.2 采购电子文献产品

随着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改善,电子文献产品种类数量的不断丰富和快速增长,农业信息用户对电子文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对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购买国内外权威农业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电子文献产品,是农业数字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经调查,农业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主要来源于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等。购买的电子期刊、特色数据库主要来源于全国期刊联合数据库、CNKI数据库、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

1.3 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一方面通过收集、整理、存储网上信息,以建立专题数据库的形式形成特色馆藏;一方面建立虚拟馆藏,即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网络上现有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形成虚拟型馆藏。虚拟馆藏的建立一方面对馆藏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也提高了网络有效资源的利用率,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信息指引库、热门信息指引库、相关站点推荐等。

2 农业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近年来,中国农业图书馆已经开始重视数字资源建设,逐步加大数字资源的比例并转变服务方式,但还远远达不到用户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经费短缺,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

经费短缺一直是中国很多农业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建设。在资源累积方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电子出版物的采购、网络建设的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购置、电子阅览室的建立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技术性人才缺乏,导致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偏低,数字信息的组织和加工能力差,自己开发的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特色性差,不足以与外界共享本馆信息资源。

2.2 资源体系不健全,缺乏整体规划

数字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必须进行整体规划,不能顾此失彼。中国农业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视本馆资源自动化建设及电子资源的采购而忽略信息建设。目前,越来越多的农业图书馆已经通过购买自动化管理软件,实现图书馆采购编目、典藏管理、流通控制、情报检索的计算机管理,基本实现自动化,并借助与互联网的连接,将馆藏信息虚拟化。同时购买了一定电子资源。这些只能作为馆藏的基础。许多图书馆对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未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形成本馆特色和优势,对用户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在电子资源的购买方面,还存在资源购置重复、资源配置不科学等现象。

2.3 网站建设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目前,各地很多农业图书馆已建设门户网站,通过网站提供资源查询和信息服务。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图书馆网站建设仍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网站设计不够精细,内容分类不够明晰,存在很多无效链接;(2)提供的农业信息更新周期长,时效性差,很多信息未经过加工,针对性差,未能突出区域特色;(3)馆藏资源推介没有做到位,一些网站设立了新书新刊通报、精品图书、特色馆藏、专业工具书等板块,但板块内容长期未更新或从未添加内容;(4)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及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有些数据库只有几百条信息,甚至几十条,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5)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虽然一些农业图书馆罗列了很多网上服务项目,如馆藏书目查询、电子文献查询、定题服务、导读服务、网上咨询台等,但真正为读者提供的网络服务较少,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以上问题,直接导致了各网站的访问量低,网站资源的利用率低。

2.4 信息用户的网络资源意识薄弱

目前,大量农业信息用户对农业图书馆有哪些可用数字信息资源还不够了解,对农业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把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及时转化为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行为。尤其农业图书馆的用户除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学者外,还有广大的农民。很多用户缺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和经验,不知道如何获取、利用网上的数字信息资源。农业图书馆对主要用户群体的资源检索利用方面的培训教育不够,导致了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

3 农业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适应广大信息用户的需求,扩大信息服务的范围,改善信息服务的模式,农业图书馆要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从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和功能不难看出,传统图书馆员所具备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员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图书馆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积极引进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图书馆未来急需以下几种人员:(1)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图书馆员,从事信息技术的管理、咨询、编辑标引和文摘编制,进行联机、检索、网络资源开发、数据库生产等方面工作。这些图书馆员要具备广博的图书馆学知识,一定的文化积淀,文献资源的搜集、加工、整理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2)具有一定农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馆员,能够参与到数字图书馆的科研活动中,并能够提出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具有创新型的意见和建议。(3)具有合作精神的图书馆员,能够在业务工作中和他人协调联系,共同合作,以达到各学科的交叉、知识的融合、技术的集成。

3.2 建设特色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也是图书馆充分展示其个性,提供其信息服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业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要从用户角度出发, 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抓住有科技发展潜力、实用性强的主题,进行可行性论证,这是数据库成败的关键。数据库的数据要表达清晰,确保真实性和有效性,便于查询,并做到及时更新补充。内容可有文字、图片、数据表格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中国一些农业图书馆已经建好了一批特色数据库,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建立的作物科学数据库、农业区划数据库、热作科学数据库、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库;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建立的山西农业科技实验数据库、山西农科院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山西农业成果数据库、农作物优良品种数据库、山西自然资源数据库;湖南农业科学院的水稻品种DNA指纹数据库等。借鉴这些优秀的成果,是其他农业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的有效途径。

3.3 开发整合虚拟馆藏信息资源

虚拟信息资源是用户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可以广泛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可以远程利用的信息资源和可供他人远程利用的自身资源。它与实体馆藏形成共存互补、有机结合,使馆藏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图书馆能够突破馆藏的限制。一方面要收集整合网上农业科技信息。现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用户不再满足于检索出一堆纷杂的原始文献,而希望得到经过深层次加工后的二次、三次文献,即包含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因此,农业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与用户需求一致的网上资源,进行专业化收集、分析、筛选、加工、存储,形成专题数据库。一方面要建立网上信息导航索引。网上农业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很难有一个完备的检索或分类体系将其高度有序化。农业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多个综合搜索引擎和特色的专业搜索引擎,为用户选择适当的搜索引擎提供指引。

3.4 通过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农业图书馆受专业和经费的限制,大多规模较小,数字资源有限,再加上在资源建设问题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使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活动缺乏坚强有力的农业信息资源保障。数字资源共享是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当前农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这要求各图书馆树立相互协作的农业大图书馆观念,实行分工协议、联合保障。在资源建设中必须理顺、协调各方关系,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资源数据库建设要多元化,不能只停留在阅读、浏览上,还应该用于检索、索引和传递信息,并把馆际互借、联合编目、数据库建设等项目统筹起来。数字化资源包括全文数据库,但不是唯一的,还应有书目、索引等,从而发挥其检索效益。还可与国际接轨,促进国内外馆际互借等优势。

3.5 对主要用户群体进行培训,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农业数字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能否充分实现,取决于其能否得到充分开发与有效地利用,有赖于读者获取数字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数字资源对于用户的文化程度、计算机水平、网络检索技能都有相当程度的要求。农业图书馆应针对主要用户群体,采取举办培训讲座、印发宣传材料、开办网上课堂等方式进行培训教育,既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起到宣传推介的作用,又能够使用户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的操作方法,以及网络信息的搜集、鉴别方法,全面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

4 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主要有馆藏图书期刊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等,通过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为推进馆藏图书期刊数字化建设,购买了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并及时升级,完成了馆藏的数字化管理,并通过扫描图书条码、购买可扫描借书证及录入用户信息完成了图书流通的自动化管理。引进的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维普科技期刊、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Springer回溯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在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本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还陆续对作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天津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进行了信息检索利用方面的培训。接下来,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将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联系本馆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要重视馆藏及网上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强特色数据库的自主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与天津其他图书馆、农业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化与合并,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网络服务水平,走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参考文献:

[1] 邬丽雅.农业科研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5):46-48.

[2] 张丽荣,赵文祥.网络环境下农业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6(3):55-57.

[3] 马雪.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08(5):79-81.

[4] 郭彩,贾宝红.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天津现代农业保驾护航─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服务“三农”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04(4):54-56.

[5] 林燕明,郭亨强.农业数字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J].热带农业科学,2009(8):74-82.

[6] 徐金华,刘英男.数字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能力[J].科技信息,2009(4):304.

[7] 姜海燕.农业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J]. 当代生态农业, 2009(1):189-190.

[8] 尹川,王建春.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2010(2):94-96.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文5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发展道路。以丰富产品和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科学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着力丰富产品、繁荣市场,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引导消费、促进增长。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产业经营与公益服务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电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集聚各种优质要素,加快发展,努力提升全市电影产业的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1.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使电影产业综合效益明显增长。观影人次、放映场次大幅增加,电影放映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产业链条明显加长,综合效益显著增强,使电影产业成为全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

2、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加快市区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数字影院,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按省要求年月日前全市各县(市)均建成一座数字影院。

3.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强农村和学校数字电影院线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选择学校等方便学生观看的场所,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积极引进原版英语影片,促进学校英语教学。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城乡影院规划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将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居住区域、商业布局、文化需求等综合因素,加强对影院建设的合理布局规划。

加快市主城区影院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支持老旧影院改造,在城市拆迁改造时,要按照《电影管理条例》和国家的拆迁法规,优先考虑影院建设;市财政积极支持数字影院的建设,在国家和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对数字影院建设按有关要求给予支持;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数字影院建设项目的选址、立项、征地、投入、办证等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各县市要把握国家、省鼓励、扶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地方配套措施,加快县城数字影院的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土地政策,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给予土地供应支持,其中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按法律法规规定以协议方式供地。投资者要专地专用,不准改变用向。

(二)、积极培育新型电影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发展国有或国有控股龙头骨干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企业。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

(三)繁荣电影市场运营体系。支持国内城市电影院线在发展,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推动电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不断巩固和发展以国有或国有控股院线为主体的电影发行放映格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电影消费需求。着力发展主流院线市场,大力开发县城二级市场和社区电影市场、农村放映市场,积极开发电影的电视点播、家庭影院放映、互联网点播、手机等移动多媒体播映等市场,加快形成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层次多样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三分之二的有关规定。

(四)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鼓励支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面向农村市场,丰富电影片源,多放映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的影片;多放映农业科技、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司法普及等方面的科教影片,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鼓励电影企业深入城乡社区、厂矿、校园、军营和广场等开展公益放映活动;大力提倡电影发行放映企业采取优惠票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体的观影需求。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放映的爱国主义电影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开支。

(五)鼓励多种融资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电影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可以利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等投资基金支持电影风险投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电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依法发起组建各类电影投资公司,努力培育电影领域战略投资者。

(六)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积极研究全市深化电影改革、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市、县两级文广新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措施,防控各种形式的非法电影,坚决打击电影走私、盗版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规范放映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七)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电影企业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造就遵纪守法、爱国敬业、德艺双馨、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重点加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电影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三、政策保障

(一)建立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号)要求,建立健全政府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财教〔〕号),扩大引导资金对电影产业贴息、补助和奖励的规模和范围。具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制文化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号)规定的标准并经认定后,向相关部门申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号)精神,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资金的管理办法。市、县政府要认真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经费,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给予补贴,并确保及时到位,同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管理,杜绝虚报冒领问题的发生。

(三)推动城市主流电影院线和城镇电影市场建设。结合财力,对市、县电影院建设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推进市、县电影院的建设发展。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鼓励金融机构制定积极的投融资政策。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电影企业予以资金借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劵、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利用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范文6

处理及信息数据可视化的表现。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地貌、建筑的三维模型虚拟、本土文化传承与生活习惯的传承、信息技术传输等。其中地貌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实现数字新农村建设可视化的关键技术。作为数字技术可视化重要基础,运用前景广阔,从而使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成为热门。

1、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以计箅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它融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生成的视觉环境和音效是立体的。人机交巧是和特友好的。一改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巾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①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主观性、多感知性的特点。这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逼真的视觉效果,也为大众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体验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新农村建设运用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的建设与规划不仅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生工程,也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对科学地规划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节约建设成本、保护本土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虚拟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行的建设规划设计中以沙盘模拟居多,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可视化,但是地貌数据准确度较低,推广起来难度也较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及地理测试数据,通过三维软件将地貌形体制作出场景模型,在根据本土的气候、风俗习惯等制作适合当地的建筑模型和材质,在计算机中生成具有互动性的沙盘,从不同角度来观看新农村建设后的效果,以此来推断它在建筑取光、绿化、格局布置的合理性。这样的规划设计具有直观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点,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平台展示,有利于听取更多人的建议,修改起来也极为方便。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优势,将是其他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2 基于三维技术的形体实现

由于新农村建设虚拟现实应用是基于在VR技术之上,所以它具有一般计算机VR技术的特点,又要具备新农村的建筑、树木、地貌、景观小品等设计的特点。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电脑硬件基础之上,利用软件技术尽可能的还原规划设计场景的真实感。那么实现其场景真实的重要因素就是模型、材质的制作逼真度要高,可根据从不同角度实拍的地貌和真实材质的图片。在借助三维软件MAYA、3DMAX进行制作,模型制作包括多边形与曲面两种,曲线建模的优势是用较少的点控制较大面积的平滑曲面,以建造工业曲面和有组织的流线曲面见长,可以利用CV、EP、铅笔工具创建曲线,通过放样、布尔运算等方式做成模型,但是这需要很好的结构掌控、塑造能力,这样可以在制作地貌及圆滑的形体时可以运用。多边形制作起来比较便捷,多边形建模可以较好的塑造复杂的场景结构,但是Polygon建模得布线与结构处理时比较难的,多边形从技术角度来讲比较容易掌握,在创建复杂表面时,细节部分可以任意加线,在结构穿插关系很复杂的模型中就能体现出它的优势,比如在制作地域代表性标志和文化传统人的形象。材质就是物体的材料、质感,即物体本身的材料属性和纹理。模型创建完毕后,通过将材质的纹理、贴图、反射,高光和凹凸调整完毕,并且指定到模型上去,再添加灯光照明,生动的图像就呈现在眼前了。在运用3DS MAX中完成静态新农村建设的场景后,可以直接将做好的场景导出为VRML文件,采用VRML语言实现交互式操作的功能。

3.3 新农村建设的交互技术平台构建

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是指使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点范围的虚拟场景,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等同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互动技术作为虚拟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点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环保、构建符合本土文化发展的和谐家园。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通过虚拟现实互动技术构建网络数字平台的来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地方民俗文化、建筑特色都显得尤其重要了。相信这将会极大的推动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保持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结束语

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应用于建设规划、展示宣传、文化保护等方面,正在对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VR技术在心农村建设中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的经典案例较少,相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浩,郑隆成,陆亚琴,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