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专业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专业技术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1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才培,高阿惠.浅谈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39.

[3]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2.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昌吉州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为出发点,紧扣“放管服”要求,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实现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提供组织保障。在实施中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创新发展,构建立体化、多层次服务格局,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

1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

1.1创新体制建设及增强服务效能。昌吉州为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供给,提高技术服务的适用性,在乡镇一级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各机构成立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以服务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要产业为出发点,发挥专业技术协同优势,按需求提供精准指导服务。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各类农业经营组织以自身需要出发协同开展技术服务,开放思维,政策上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引导驻地农业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平台优势开展农技服务,承办人员培训、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注重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扶贫,针对性地培养乡土人才,让“土专家”发挥大作用,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对脱贫攻坚技术性帮扶力度和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组织农技人员、技术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开展帮扶工作[1-2]。

1.2提升素质能力及补充专业人员。鼓励支持乡镇一线技术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对原有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提升从业人员学历。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打造成爱岗敬业、服务高效的骨干力量,成为乡村振兴中流砥柱。州内各业务主管部门持续开展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公共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和培训师资库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结合本地特点采取案例讲解、理论教学、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有现场经验的相关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讲授前沿技术,有效提高了人员培训的实效性、精准性和针对性。根据产业升级需要,加大高素质人员补充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通过实行“千名硕士进昌吉”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吸引普通高等院校农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目前已引进四批人才。于此同时,在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以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政策倾斜措施,制定颁发昌吉州“乡镇职称”评审方案,从2020年开始在昌吉市、阜康市进行试点,让乡镇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此外,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重新制定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及兽医师职称评审条件,并保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这一职称,为乡镇及以下农业农村一线、涉农企业从事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开辟晋升途径。

1.3强化激励机制及打造特色产业。强化激励机制,明确业绩考评内容,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让长期扎根农村一线、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增加满意度、获得感。开展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示范。聚焦产业需要,构建多层次技术推广示范,实现村有技术示范区、镇有科技展示板、县有特色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把新技术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增效作为主要路径,以科技应用、人才开发驱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有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展示区,形成以科技要素为核心、可借鉴可复制的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4创新服务机制及高效组织实施。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鼓励高技能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类APP平台开展直播,在线开展咨询指导、互动交流、问题解答、技术普及等服务。紧跟农业生产需求,准确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支持信息。增容现有绩效评价系统,进行任务成效线上考核,建立在线管理数据库,实时展示本年度项目任务完成进度和初步成果。对示范基地基本情况、人员配置、示范内容、技术推广单位实行线上动态公示[3-4]。

2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经过顶层设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形成技术引领、协同、落地三级分工格局。县乡技术服务推广机构主动找问题、明目标、看结果,瞄准“三农”领域短板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履行职责,为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

2.1新技术推广支持产业发展。基层推广单位牵头实施新技术推广项目,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造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组织落实技术推广示范内容,近年重点推进了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基于北斗导航的粮食全程机械化技术等技术集成示范。各县根据种植特点和优势产业布局确定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大力推进各类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机具新技术。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仓储保鲜设施,提升农产品产供销能力,打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环节。

2.2有力支撑产业大局。面对“抗疫”新形势,把准国家战略意图,积极应对疫情发展及国际粮食贸易禁运风险,努力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扩大主要粮油作物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油料自给水平,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供应,牢牢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发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畜产品稳产保供。根据国家现实需要以节本增效、生态环保为技术取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组建技术指导专业组,制定规范易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构建“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实现主推技术精准进村到田。

2.3农业绿色发展有序推进。2018年以来,农业部门严格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以保障粮食安全。对种植小麦的耕地优先补贴,保证小麦生产的稳定,保持政策实施连续性,按照小麦、玉米、青贮饲料、苜蓿、特色作物的顺序依次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冬小麦220元,春小麦115元,青贮饲料地120元,苜蓿100元,玉米(不含复播)和特色经济作物18元。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深松耕整地、残膜回收、农药化肥使用少量化、有机肥科学施用等技术,切实进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对耕地地力保持的积极性,推进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发展需要,推动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2.4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昌吉州立足“三农”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根据种养业实际,推广示范抗性品种、绿色高效药剂、水稻机插、玉米籽粒机收、果蔬机械采摘、畜禽水产设施养殖等集成技术,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养殖减量提质等关键技术,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本地农业高质量发展[5-7]。

2.5贫困地区农技服务实效提升明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公益属性,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技术供给,提高技术服务的精准性和效果持续性。细化任务要求,在贫困地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贫困村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有效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完善措施,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与产业扶贫任务紧密衔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上下联动,细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帮扶任务,强化技术服务对产业扶贫的保障。注重持续发展,围绕脱贫攻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针对性地培养乡土农技人才,加大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贫困村产业提质增效,支持产业对脱贫攻坚的持续带动能力。鼓励技术扶贫全社会参与,壮大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力量,引导支持企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作为公有服务机构的有益补充。另外,正在试点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

3结语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3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才培,高阿惠.浅谈农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39.

[3]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2.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于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扩大,农村基层专业技术包含的范围也愈加广泛。机电、互联网、一体化生产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农村基层专业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渗透,使得我国农村专业技术焕发出了全新生机。

1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对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意义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实践能力和工作实绩。将农村基层工作的病案病历、技术报告、施工组织建设、技术总结、监理大纲、专项施工方案、预算书等关键因素计入职称评审体制内,使其符合人才评价的标准体系,更好地促进农村基层发展。探索农村基层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评审权。而人力资源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培养、实践、甄选、报酬、管理等形式对其组织内的农村基层相关人才的有效运用,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实力发展的最大化。及时调整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仅可根据需求做出人力需求计划,还可对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激励,充分开发个人能力,实现集体收益最大化。

2我国农业基层专业技术

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现状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在2015年为21919万人,将人数进行平均,每1000个农业从业人员中仅拥有2.6个农技人员,数量稀少使之无法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一个充足有效的农技推广服务。而我国技术人员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的“土专家”居多,通过技术进修培训,进入工作岗位。且在农科专业背景人员中,很多技术人员非农科专业出身,这在某种情况上加剧了企业“倒三角”的现象,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滞后,推广应用效能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针对此问题,人力资源应及时开展人才引进,例如大力推广部门统一招考,实行人员准入机制,同时大力开展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优秀者可适当放宽条件),为我国的农业基层发展贡献新生力量,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晋升,建立健全的岗位综合机制。

3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

3.1合理运用招聘机制筛选人才。农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对其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过分注重现在,亦不会幻想未来。在招聘中,对于人才的评价出现偏颇,企业就会痛失人才,使企业受到工作积极性和人才创造性的打击。对于人才的评价以及留用与否要经过多方面参考,而非停留在过去的成绩,在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招聘中,对于技术人才的评价依然较为落后,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企业单位用人的损失。因此,在招聘时,企业需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知识、想法和信念,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放在发展前景上。人才对于企业的存亡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同样,对于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亦为关键因素。在常规的招聘考试中引入新型的应聘机制,可起到以外的效果。例如著名的“鲶鱼效应”,可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既可以培养人才获取渠道的综合有效性,又可以构建打造出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刺激现有农村基层员工,使其具有危机感,从而焕发出新潜能。可从集中考试(面试及笔试)、个人评议、综合考量等方面进行观察,阐明聘用需求,做出合理评测,对强化我国农村基层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着良好的效果。

3.2构建全新人才管理系统。企业的良好发展与其内部技术人员数量具有直接关系,在技术人才的参与下,所负责的技术成果会使农业发展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脱颖而出。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对农村基层技术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可以良好的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人才管理系统的养成,是一项需要长期、系统的持续性工作,对人才综合发展、福利待遇、职位晋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进行人才管理时,需充分激活发挥其所具备的优势,将其最大化。例如可通过培训的方式进行,进行集中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成长、跟踪优化,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农业人文精神。在进行农业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时,人才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加分项,通过人才培养输出,加大我国对农业部门的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农村基层人员的综合待遇,在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时,也可将新技术、新观念引进,并结合本土实操经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5

 农田耕作和农业产业也在向更加科学化的道路上发展,虽然农业生产和发展在一条平缓的道路发展,但是距离里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也正是在这样的作用之下,如何将当下中国农业科研成果快速的应用到农业实践当中,将生产技术快速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为当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究其根本发展,还是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上下足功夫,因为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拥有农业专业技术和成果的研究认识,同时同基层的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意义深远。

二、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开展工作当中,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同农村基层群众接触实践较长,因此,工作人员要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必须要具备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其次,他们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实际的指导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员和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个性品质等培养。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够保证他们在实践工作当中,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对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重心除了传授先进的管理技术之外,还要跟广大的农村基层群众一起进行沟通,来了解实际问题,解决当下难题,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帮助他们自觉地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控制和调节心理波动与情绪变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保持一种稳定、冷静、清醒的精神状态,进而恰当地分析、稳妥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正确地分析推广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帮助为农村建设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2.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在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领域当中,除了强调与农村基层群众的沟通之外,更加考验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因为农村农田农业都属于一线的实践阶段,要想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技推广工作,需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周期长、见效慢,若业务水平不过关或存在指导失误,就会造成损失。而且,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周期较长的大范围损失,因此,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农田治理当中,基层的农民群众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其中农田漫灌、盲目使用除草除虫的化学药剂等都是较为显著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应当在这方面进行重点的技术推广和知识解说,因为化学防止方法不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还会大面积的污染农田、水源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在这方面就需要扩展知识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对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真正的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

3.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在我国一些山区农业技术仍然落后。所以搞好山区农业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现在看来发展农村经济尤为重要,本文就通过分析现阶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做简要概述,同时提出解决方法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山区;农业;问题;措施

1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手欠缺、效率低下

山区的经济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然存在手工耕种的模式。在一些山区由于受地形方面的条件限制。

1.2二度加工困难

因为山区的经济落后使得收成好的粮食不能够进行再次加工,因为技术的落后人们不能有效的合理利用粮食作物。

1.3市场体制僵硬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山区的地理位置也成为阻碍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山区粮食走不出去。

1.4科技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山区农民对于现代化科技体系认识不到位,科技意识淡薄,不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更新换代。这也是山区落后的主要原因。

2促进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山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建始县特有的科学发展观。给建始县的农产品提供有利的产品保证,山区的经济应以高效、增产、质高的发展水平促进山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先进的政策支持

作为山区的主管部门,政府应该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支持,利用优质的条件进行经济的指引,并且应加大力度投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时借鉴优秀的技术,从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山区经济的指导发展。

2.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成为束缚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只有创新思维,改变种植管理模式,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2.3完善科技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制度的完善。针对性的对山区进行战略方法实施。另外,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进行资金补助。大学生下乡指导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的农业技术已经引进我国农业经济。在农业种植方面,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和专门研究机构的有效配合,培育优良的品种,进行山区种植。在收获时可以对外加工厂进行有效的配合。建立一条龙生产、加工、出售的服务体系。从而发展山区特色食品对外贸易。

2.4服务系统完善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流通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3结语

山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带动,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发展适合县经济建设的体制。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农产品加工。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

作者:朱思轩 单位:建始县官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7

邗江是扬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扬州的南、西、北三个方向的对外门户,即依托于城市,又服务于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网密集,浓缩了扬州精华,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之都。粮食生产、特种水产、林木花卉、休闲观光等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尽显,“市民下乡,首选邗江”的乡村游品牌效应日益显著。邗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支撑,大力推进城郊型农业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城郊型农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农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水平不够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新产品开发较少,规模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不到位、不科学的事情频频发生。

2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2.1机构设置

全区农技推广体系主要以种植业、水产、畜牧和林蚕业为主,机构设置如下: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中心、区林蚕指导站、区畜牧兽医站和区水产指导站。现辖7个镇、6个街道、2个经济开发区,共设有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0个、畜牧兽医站10个。

2.2人员结构

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职工65人,各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9人,全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在岗在编人员共计144人。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区级与镇级均以41~50岁人数最多,小于30岁的人数占用比例最低;从文化水平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硕士层次,而乡镇以大专学历层次为主,硕士人数为零;从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乡镇主要以中、初级职称为主。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3.1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区政府重视,一心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大力引进农业人才,区农委招收了一批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队伍,为全区农技推广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通过他们的努力,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乡镇是农业的第一线,是服务城郊农业的主力军,从统计数据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城郊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知识老化断层、推广队伍不稳定的不利因素,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9.5%,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专科学历还是参加后续教育才取得的文凭,真正全日制高校毕业的很少很少,这些数据暴露出乡镇农技人员学历层次还不高。二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从年龄段来看,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只有2人,而大于40岁的农技人员占86.1%,这样的人员老龄化结构造成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不稳定性,乡镇的农技服务将后继无人。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新的农技推广法中第十三条明确表示,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目前全区各乡镇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92.4%,其中拥有初级技术职称占总农技人员数量50.6%,中级职称占41.8%,高级职称没有。这说明乡镇队伍中,高素质的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集中在中级和初级,还有一部分人没能获得职称。

3.2农技推广人员地位低、条件低

从以上分析可知,进入农业推广体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农技人员的现实状况,虽然国家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在大多数人思想观念里还是存在着“轻农重商、轻农重工和轻农重政”的思想,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去向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优先考虑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而城市毕业更不愿意选择去工作环境差以及工资福利相对较低的乡镇农技部门,这也是基层农技部门一直吸收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技员的收入也逐渐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收入状况逐步改变,已经从过去的自收自支改变为由政府统一负担,不在是过去“挣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但是,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过差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办公设备不健全、实验设备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3.3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员工作积极性较低,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越来越少,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上班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鼠标点点过一天。由于缺乏各项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农技员丧失了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反正工资不少一分,这种现象在各乡镇比比皆是。区里让各乡镇农技员汇报当地某一数据时,都是随便估估算算就报上来,这样的数据一是没有真实性,二是影响了区农技部门对全区农业情况的真实判断。最后区农技人员只能自己各乡镇的进行调查,由于工作量太大,要一个个乡镇调查,等全部调查完,时间拖的太久,调查周期过长,数据也就失去了时效性。

3.4农技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从人员结构合理性上可以看出,目前全区乡镇农技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精,再加上后续教育更不上,专业技术知识越来越落后。在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过程中经常错误百出,存在瞎指挥、盲目指导的现象,都是凭过去的老经验来指导当地的农户。这种错误的知识传播给农民后,农民应用成了习惯,再想改变农民习惯已久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难度极大。

4对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的思考

4.1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营造发展多元化农技服务良好环境

邗江区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陆续开始改革,部分乡镇已率先实现了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效分离。有的乡镇由于推广经费不足,既要履行公益性职能,又要开展经营性活动,使得公益性的活动很难得到保障,“忙饭吃”的局面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加快构建乡镇公益性推广体系进度,实现全区所有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完全公益化,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在职能定位上,应立足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以公益性为主导,即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等推广机构及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的体系,主要参与制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指导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但仅仅依靠公益性农技服务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服务需求的,需要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邗江应通过政策扶持,营造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的良好环境,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种涉农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形成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4.2注重基层推广人员素质队伍培养

乡镇是农业推广的第一线,他们的人员素质关系到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以上分析表明,目前邗江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人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邗江应积极做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改变其知识落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现象。一是要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二是要积极吸收新鲜血液填充到这个队伍中来,从农业院校招收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壮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并逐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4.3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保障措施

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的服务是无偿的,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回报,只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公益性职能。一是在新的农技推广法基础上尽快出台更详细的有关保护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保障农技推广活动有效进行,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二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应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需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逐年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有效保障,切实保证财政投入,保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逐年增长,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应加大办公经费、设施经费、教育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技推广活动不受资金缺乏而受影响。

4.4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考评,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警告,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为农业技术员,对于考核优秀的应予以奖励。农技人员考核结果要与奖金发放、岗位聘用以及晋升相挂钩。以此来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工作。

5结语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8

中央已连续14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农村科技人才是强农强国的根本,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则是科技兴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本文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甘肃省农业科技队伍人才建设基本情况,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农业科技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科技兴农战略的人才支撑,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支撑,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甘肃省农业现状

截止2014年底,甘肃省总人口数为2590.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510.94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58.32%。甘肃土地面积广阔,居全国第七位,牧草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3%,为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光热资源充足且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通过选取甘肃省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大块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来了解全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情况。

2甘肃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2.1农业科技人才分类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种植业科技人才24311人(专职从事种植业的共18535人,占76.2%),其中,管理人员7571人,占31.1%;专业技术人员13664人,占56.2%。畜牧业科技人才12415人(专职从事畜牧业的共12190人,占98.2%);其中,管理人员2766人,占22.2%;专业技术人员8268人,占66.6%。渔业科技人才512人,全部为专职从事渔业人员;其中,管理人员107人,占21.3%;专业技术人员252人,占49.2%(见表1)。

2.2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情况

甘肃省农业科技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共22184人,通过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三个方面对农业科技人才进行量化分析。

2.2.1职称结构

全省农业科技人员中职称类型呈现金字塔形状,合理分布,其中正高级270人,副高级2259人,中级6968人,初级10877人,未定级1810人。各级人才做好了合理的人才补充梯队,为构建良好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通过对农业科技人员职称同所在行政区域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正高级人员与行政区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2=0.9966;而副高级人员分别与行政区域几乎无相关性,相关系数较R2=0.0788;中级及以下人员与行政区域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2=0.6984,R2=0.9555,R2=0.8738。由此可见,高级职称主要由省市级行政区域人员取得,中初级职称人员大量存在于县级、乡镇,在职称评定方面省市级享有相对的资源、地缘等多项优势。

2.2.2学历结构

全省农业科技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924人,占全部测算人员的4.2%,本科生学历9968人,大专生8771人,中专高中及以下2521人,本科生和大专生数量差别小,分别占44.9%和39.5%,11.4%。高学历人员比例过低。从农业科技人员所在行政级别上看,学历与行政区域相关性分析具有显著相关性。学历较高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要在省级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学历较低的中专及高中生,主要在乡镇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学历的每一层次与行政区域之间均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高学历人员更愿意在行政级别相对高的区域工作。

2.2.3年龄结构

全省农业科技人员中35岁以下9970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39%,36~40岁、41~45岁和46~50岁总量基本保持一致且呈递减趋势,51岁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10%。人员总体呈现金字塔形。年龄与行政区域相关性分析中,35岁及以下、36~40岁与行政区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401,R2=0.9254,其他年龄段无相关性。这表明,近几年给县、乡镇补充了大量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

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高级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6825人与农业人口1510.94万比例为1:900。总量的不足,在农业的发展上有较大的制约。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年轻化,年轻队伍人员过于集中。3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超过1/3,在目前来看队伍比较稳定,但是今后随着大量年轻人员的成长,在职称晋升和人员调配上出现扎堆现象,将产生很多不利因素;同时,青年人大量的聚集在县、乡镇,对农业科技人员自身的培训、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更新、农业生产资料的配套提出了考验。三是高级别知识分子人员区域分布不均。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尤其低级别行政区域人员学历水平更低,高学历人员对应高级别行政区域,研究生学历人员基本都在省级部门从事农业工作。高水平、高级知识分子的“居高不下”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荐,只有让更多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的人才深入到地县、乡镇,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才能全面推进农业的发展与提高。

4加快推进甘肃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4.1统筹规划,完善人才优先政策

制订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增长才干的流动政策和奖励政策。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优化人才区域、数量、专业分布和结构。

4.2创新模式,培育培养高端人才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应创新农业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对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采取合作共建等方式,为农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加强人才引进与联合培养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

4.3科技推广,统筹城乡人才流动

中央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总体要求,鼓励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情况,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与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对在基层一线中能发挥作用的部门和机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保障人员合理分流,制定和完善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培养出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

4.4建立机制,保障人才激励机制

调整农业科技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打破常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规则,探索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通过定岗、定编、定责方式选拔和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模式,形成以业绩为重点,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与科研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按生产要素、按贡献进行分配的办法,向重点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增加投入,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鼓励创新创造,建立人才奖励体系。

4.5加强领导,健全人才领导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