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例6篇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文1

1.1在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与限制,尤其是农业政策,技术普及等推广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尤为明显。由于农业技术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会使原来的技术推广方案规划与实际执行的现实管理实行相去甚远,这会导致整体技术推广进度的延误,耽误整体技术的推广效率,影响整体技术政策的预算与结算。预算本应该与整套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相辅相成,但是技术推广结算效率的限制使得具体技术推广方案落不到实处,或者由于整体管理的方案的不合理导致整体资金的上下浮动,致使农机技术无法顺利普及。总体来看,技术推广者必须根据整体的农业流动状况制定积极有效合理的农机推广方案。

1.2农机推广的运营方案的不合理和中途不断地改变也是导致管理方案不断改变的重要因素。整体的专项资金流动项目与整体的农机推广管理方案是相互配套实行的,一方面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进度实施。但是在现实的农机技术管理中配套管理方案的规划往往成为了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整体的资金规划缺乏了整体管理方案的导航,导致整体资金运营效率的降低和方案落实进度的落后,不能如期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所以选择一个完美合理的设计方案是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随着农机技术推广的运营速度不断加快,建立技术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中的创新能力也是限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如何解决好这一战略性问题,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靠有效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的创新属于现代农业管理的一部分,技术推广管理方案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整体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目前,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推广运行的实际进度与整体农业计划的具体实行效果是衡量企事业单位农业方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指标。我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农业管理在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运营管理排名中仍居于中下游地位。显然,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农业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间二者的关系

2.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主业都与农业操作和农业规划有关。二者都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都是在规划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显现着农业发展的趋势,都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2社会实践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计划农业条件下,技术的推广的保持基本上由政府在整体的操控下完成,农业工作的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职能和区划范围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导了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立与发展。

3如何运用农机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式解决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现代农业技术高效化的管理模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度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管理操作精细化,第三个层次组织分工合作协调化。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就是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分工管理责任,将管理精细化、方向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把工作做到位。要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步骤化并保证每天的工作要完成,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技术推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技术运作瑕疵等等。实质上的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是整个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行核心。项目要做好,需要有效运用创新技术与手段来对整体技术推广运作进行精确指导、促进整体技术普及的有效运作。只有深谙创新的作用才能明白它的深刻内涵,它的精髓就在于:整体运作需要把握好细化推广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好技术管理工作与推广运作缺陷之间的关系,确保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营,为整体技术推广的高效能提高奠定基础。它的创新性也在于:运作项目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整体的使用进度的发展环境的适宜性配合需要紧密配合,与其他相关联的机构关系也需要密切。创新性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整体的管理运作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整体管理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一个项目在确立了整体运营管理创新管理这一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技术推广实际现状,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找准关键点、困难环节,分阶段有计划性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推动相关体系有效发展,最终整合全部的技术推广模式,达到实施创新化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突出功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创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性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创新的境界就是将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与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化技术推广方式具有把现代农业发展引向成功的确定性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文2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运行机制,提出了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农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密切相连,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涉农企业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应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主体,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仅是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是涉农企业新技术形成、转化和应用的保障和途径。笔者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此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是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涉农企业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秘密等形式获得法定的专有权利,进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涉农企业的技术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密不可分,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涉农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1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农业的自然状态,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和经济的交互过程,与季节、气候、地域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受生态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大,地域性强;农业科研对象的生物性、研究环境的多样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推广大都要在室外进行,极易扩散和流失,农业科技成果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制约,属长期性研究,效益周期短,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可控性差,通用性强,保密性弱。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产生及推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的立项、研发和产出等环节全程控制,对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障碍、专利和技术壁垒提出预警,紧密跟踪农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能有效提高研发起点。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把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产权化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使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垄断利益成为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报酬扒制,刺激创新成果的产出。涉农企业动态跟踪知识产权在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等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管理组织、项目风险管理程序进行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降低和规避农业知识产权移转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2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环节多,涵盖了从产出、供给到推广的全过程,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多,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不易协调的复杂关系。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是其知识产权效益的基础,离不开技术成果前沿参与者和应用的终端用户—农民。由于农民对新技术认知、掌握的局限性,同时,农业技术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及收益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会造成农业知识产权供求的矛盾,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收益率。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及时跟踪、预测市场信息,引导创新主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建立科研、生产、营销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与运行机制。同时,在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能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属,有效规范新技术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应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技术转移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形成一定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保持主体的创新动力。

1.3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

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创新主体、技术信息、市场能力、资金支持、资源条件等一系列要素。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分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每万农业人口科研人员只有0.65人,其中种植业占68%。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每年约10万人,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仅有1人。我国的农业投人有限,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情报交流不畅。“一家一户”的农业承包经营方式,加大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成果进人市场的成本。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察赋先天不足决定了涉农企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搭建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平台,综合分析、跟踪预测农业技术动态和市场走向,传播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技术创新情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便捷、准确、规范的全方位引导,在便捷、高效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知识产权产出、转化、应用和传播,从而加大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步伐。

2、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联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循环转化,是农业技术创新链的良险机制,把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运作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提高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涉农企业高效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并在经济系统中保持良好运行的必要前提。

2.1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新制度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两者都呈现出路线依赖性的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效益产生的利益激励机制促成了创新主体持续创新的热情,同时保障了技术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技术创新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新收人流的成本,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潜在利润,成为为知识产权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保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

2.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是从技术构想到研究开发并获得实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既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又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化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因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融人农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呈现全方位、系统化的特征。

2.2.1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筛选的导向作用。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及学科分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确定和前期技术成果的选择的复杂性。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发、委托研发;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以及部分国际技术市场的成果。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为涉农企业制定具体的研究开发计划,跟踪农业科技动态,利用专利文献检索等最新技术信息情报资源,分析现有技术产品情况及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劣势,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预测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动态,为企业确定选题,寻找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或者为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提供决策支持。

2.2.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研发的产权定位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不仅资金投人大,而且研发周期长,环节复杂,市场需求及收益预期难以把握。因此,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路径选择定位困难。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从项目确定、研发、试验到推广应用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专利权、新品种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在农业创新技术立项阶段,经过大量的信息搜集、材料归纳、市场分析、价值判断等可能形成对技术预测评估、行业竞争态势、市场赢利前景等研究报告。对于此类智力成果可以通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合作开发或委托研究的项目要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权属。在农业创新技术研发、试验阶段,对于非公开状态下的创新技术、配方、育种方法等,或具有较强创造性不易被仿制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作为技术秘密进行管理;对于公开状态下竞争对手多、易模仿的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及时申请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商品化阶段,市场需求量越大的创新成果被竞争对手跟踪仿制的可能性越大,此时企业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新品种权、著作权等多项知识产权使创新成果以产权化的形式进人市场,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联合保护和交叉保护。同时,利用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等方式加决扔IL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及产业化速度。

2.2.3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保障作用。农业创新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户,生产环境大多是露天,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保密性差,控制难。例如植物新品种产生后,大都需要在田间进行种植,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生产规模。由于持续时间长,露天作业接触人员多,种植技术容易掌握,这种特定的生产环节为技术秘密泄露提供了便利。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是其商品化、产权化的前提,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保护的前提。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适时跟踪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流向,把握技术扩散的市场动态,监控和防范各种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各种纠纷。

3、对策与建议

“运行机制是指一定制度安排下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结果就不同。”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包括2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后者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的创造,它注重把科技创新成果引人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市场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增长。涉农企业要以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杠杆,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充分运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1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私权,体现了从产权角度对人类智力成果创新的激励与保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符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要求,结合农业技术创新高风险的特点,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一方面,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农业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人能够通过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收回农业技术创造的成本,并获得必要的报酬;对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员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体现社会尊重、创新成就感的署名权、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规范涉农企业与技术创新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农业知识产权转移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识产权风险报酬基金,滚动发展,让技术要素提供者参与企业分配,建立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分配机制,使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效益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形成良吐的动力机制。

3.2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的形成、利用、移转的过程中的要素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建立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人才档案库,既包括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农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在创新成果推广过程中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示范者;既包括涉农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也包括与其创新活动相关联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发人员。对其研究动态、成果权属、业绩水平、技术推广能力等进行跟踪统计。加强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建立合理的农业科研梯队,对于重点项目集中优质人力资源,集体攻关,实行合作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其次,建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的投人机制。涉农企业应确保农业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地投人,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农户科技投资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户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投人。第三,搭建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完善相关技术信息的储存、聚集、传递和沟通系统,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络系统和知识产权数据库,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构建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实现信息链接、检索、订单等功能。健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登记、归档、保管、使用、转让和分配的信息管理制度。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农机工业;农业机械化;融合发展

1临汾市农机工业企业的现状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目前,临汾市农机工业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企业管理较差生产规模小。第二,企业受环境制约影响发展缓慢。第三,多数民间私营企业产品研发、试验和投产过程中,仅凭经验、凭手工感觉,不按规范工艺加工,大多不能按照规范检测或根本没有检测设施。第四,企业产品粗糙技术落后。通过调研分析和研判思考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

2对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依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增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提高农机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农机工业企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优质高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加快开发研制高端农业装备和示范应用

以节约资源、智能高效为重点,建构适用型和高端产品格局共同发展的产业模式,重点研发复式作业配套的新型高性能拖拉机及其耕整地机械、地膜残膜回收与秸秆高效收集利用装置以及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装备。要引导农机工业企业与新型农业农机经营主体来对接,合理开展高端换挡动力和CVT无级变速拖拉机的复式耕整地作业机械、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等项应用示范。

2.2加强核心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科技研发力度

应该加快发动机及其智能系统和电液控制系统与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研发力度。发展大马力拖拉机悬浮桥等零部件、动力换挡和CVT无级变速传动系与国四阶段柴油机,加快研究开发自主导航和农机智能控制与智能化精准作业装置的作业监控技术等新型智能化控制系统,进一步建设好农机物联网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等高级智能化管理应用系统。

2.3推动农机加工制的造技术升级改造

在有条件的农机工业企业大力推动建设农机数字化车间的智能工厂,合理运用机器人作业系统和高精度智能切割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加快建设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加快建设智能物流系统与智能检验检测系统,提高产品在线控制和在线监测与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能力体系。合理运用新设备与新工艺,适时改造现有农机装备加工技术及制造工艺,大力提升拖拉机CVT无级变速传动系和动力换挡与大型收获机割刀、割台等零部件的加工技术水平与研制开发能力。

2.4提升农机产品检测试验和管理服务能力

建设产品虚拟试验和检测与验证及其管理服务应用平台,增强认证和检验检测能力,形成面向行业服务的关键零部件检测体系。重点开展拖拉机在线监测和变速箱试验验证,农机产品虚拟工程技术研发,大型收获机清选系统和脱粒分离系统等核心模块技术试验,农业装备智能化控制的技术匹配,大型收获机的线下检测等[1]。为此,只有实施以上针对性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加与提高农机装备种类及水平,才有可能满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显著提升农机研发制造水平与产品质量管理能力,不断扩大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主机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工业领军工业企业。用来基本满足玉米和小杂粮收获机生产加工的需要,加速实现300马力智能拖拉机和高速智能化多用途精密播种机等高端农机装备的产业化,尽快填补上国四排放农用柴油机和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箱与高强度农机车轮及其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相关系统的国内空白,投入联网运行农机智能化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的运行和维护管理。

3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农机工业相对于其它工业产业来说是低收益产业行业,农机工业企业是服务于“三农”的基础产业行业,其服务与受益的群体对象最终都是农民用户。因此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抓好农机工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一定要把农机工业企业尽快纳入倾斜扶持的工业企业范围,大力实行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扶持性管理,并及时对获得创新基金的农机工业企业项目给予适度规模的配套资金支持;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对开发成功的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实施优惠税收政策;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对农机工业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农机工业企业办理发票核领与税收减免等相关手续提供优惠优质的便民服务措施,做到能减免的要及时减免,能缓征的要缓征到底。同时,要对符合国家信贷原则与产业政策的农机工业企业研发试制的新产品及其新技术引进改造生产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和信贷支持与倾斜政策。

3.2大力增强农机工业企业的创新发展理念

对现有的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经营者要进行相关培训,以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经营管理能力。一定要引导农机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硬件设施完善的大型企业,可以瞄准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农机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扩大招商和广度招商,引进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凤凰落户,采取联合生产的方式,逐步发展壮大。在某一领域已经占领市场的企业要瞄准新工艺和新技术,立足高水平与高科技,树起差异化和高起点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农机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提高农机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扶持并培育出自主品牌。一些小型企业可以在“专、精、特”产品上下工夫,依靠准确定位和专精于一类产品,在产品研发和品牌上下工夫,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还要坚持人才兴企战略手段,牢固树立抓好人才就是抢到市场、抢到效益、抢到财富的新理念,立足农机企业厂情,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并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高精尖人才,尽快突破农机企业发展的人才制约瓶颈短板。还要合理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大胆引进与及时培养一批农业机械企业管理和制造技术与市场营销以及法律政策咨询方面的高级人才,努力壮大投资理财决策人才队伍,掌握农机行业新产品和新技术与新工艺发展的主动权,及时抢占制高点。另外,农机工业企业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技术推广应用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建立双方友好长期战略合作共赢机制,热情聘请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高级人才担任农机工业企业技的术顾问,适时建立企业到新技术喝新机具与新工艺的培训教学基地和研发试验室室,快速抢占现代农业机械科研开发的制高点,积极解决农机企业面临的制约短板与核心技术瓶颈,大力推进农机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综合优势,掌握国内外农业机械先进技术与创新发展动态,来及时传递到相关工业企业[2]。

3.3夯实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农机行业要根据农机工业发展形势及企业的要求,逐步转移服务管理的重点,进一步做好企业管理与技术双升级的管理服务当中,搞好企业服务工作。对我市农机工业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判,适时组织农机企业参加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开发和专业论坛与推广培训等有关活动。

4促进我市农机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政策和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指导意见,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和省、市农机化工作及其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宽松环境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与示范应用。密切结合我市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实际情况,针对目前我市农机工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措施和工作建议,以促进全市农机工业与农机化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4.1工作思路

全市农机科技推广服务管理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主攻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机械研究和开发为主要任务,引导农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落实现有优惠扶持农机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创新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探索制定支持农机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优惠措施,创新农机科技管理思路,加大对农机企业研制开发新机具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我市农机装备的技术普及率和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农机企业在农业现代化生产中的技术层面的支撑作用。

4.2提高认识,增强主动

各级农机部门要认识到开展农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深化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大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问题,促使企业成为农机工业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几年,特别是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市农机工业和民间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从总体来看,全市农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较薄弱,科技人才资源和储备也不充足,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不太强。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促进农机工业企业开展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主导作用,大力提升农机企业的自发主动创新能力和市场经营竞争能力。

4.3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财政政策支持农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逐步加大对企业开展农机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及其资金支持倾斜力度,积极帮扶并引导农机工业企业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机产品。农机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新型产品列入支持推广目录的扶持力度。多方争取资金,在项目资金投入中加大对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项目扶持力度。鼓励风险投资和金融信贷等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建立农机科技创新基金,用投资贴息或无偿资助的方式,支持重点农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4]。各县市区农机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机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支持力度,多方位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

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

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文5

受到不完善机制体制等因素的约束,造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总体发展很不协调,一是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主体模糊,由于我国历来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上下调控与亲自领导为主,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尊重农业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的主导地位。另外,某些农业技术投资主体与利润效益位置模糊,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劳动者和企业主积极性不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收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以某个人的想法为转移,同时也不能由政府以行政命令行事。农业科学技术的领导者要时刻牢记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违反制度的条件下,也需要给予地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一些自主决定的权力和灵活性,结合本地区科学技术实际情况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经济。二是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欠缺。中央每年会在财政预算里划拨一些资源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健全。与此同时也督促地方政府拿出一些财政资金用以帮助本读取农业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执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级别的预算,而且地方自主保留的可支配财政资金本就不多,各级地方政府资金大量的支出投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对GDP增加贡献值不高,使得某些具有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经济的地方由于缺少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而痛失最佳发展机遇。三是政府对于大力宣传农业高新技术的工作没有加大力度,农民群众缺乏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热情。在我国农村农民群众是组成农业关系的关键。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想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必须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衷心的拥护。我国现阶段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进行主导和垄断。政府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缺乏宣传的有力程度,再加上市场化的农业科学技术贸易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困难。另外,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范围规模小,经济收入低,对于使用高新技术缺乏高涨热情。四是我国农业总体机械化程度低、缺乏资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限制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转为实际应用,也使得农业新型技术规模效应及农业经济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构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管理新型体系

2.1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制定长期远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针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以战略高度的视角制定预期性部署,对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体制打破,强化和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法律保障,全力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转为实际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要重奖。组建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保障机制,健全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把农科研投放在公共财政保障上。要重视农业科研领域,把农业科研作为农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制定远大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农业经济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措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取得进步也必须这样做。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从长远着想,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促成三个层次配置的最优化,给予我国农业由现行农业转向新兴农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努力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快速将农业科学技术转为实际应用

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使科学研究转为实际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为实际应用涉及到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广义上讲,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包括科技提供、转化、需求及科技条件系统等组成的大系统,包含创立、完善有关机制收入分配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调控机制等运行过程。从狭义上讲,科研成果转变主要由实验室研究、实验性试验、生产性实验、工业化生产等步骤组成,应管控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及成果实际应用接续体系。做好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厂及地方的科技联系,发动全体农业科教研究部门与民营企业参加多元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科学工作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生产企业部门的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变为实际应用才能使社会增值。生产部门以自身优势研发、引进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转为创新型主体与推广技术的载体,科研部门、主导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利益相关体。这种利益相关体是教学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推广优良品种的产业部门,发挥有力科技辐射。

2.3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水平,健全农业人才市场

教育、科学、人才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将科技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依靠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使其通力配合,才能形成“政、企、校、研、资”全方位互动。所以需要组建和完善以知识产权作为参股的机制,强化知识资本在高新技术中的作用,使知识资本准入门槛降低。另外,具备条件的地区组建地区人才储备库,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大学和科研机构要为地方培养一些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采取远程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方式,将各个最新农技项目散播于农业地区,为农村基层单位造就科技推广工作者。为防止人才流失,主管部门要给予科技工作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这样,我国的激励人才流动要素、市场选择的新型机制才能建立,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健全农业推广体系

强化改革和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农技站已经形同虚设。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容忽略基层推广站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要组建现代化推广体系。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既不能迎合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交易对我国现有农业经济产生的冲击,所以必须在保证农机推广体系平稳的条件下,加深体制改革。组建符合新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把追逐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社会利益。各个地区要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地发掘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准入资质,不能让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坑害消费者。提高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指导农民抗击各种风险。

3结束语

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范文6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无明确的责任机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自为政,抢资金、争项目现象普遍,滋生出野有钱向前钻、无钱靠边站冶的不良心态。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野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冶,农业技术指导跟不上大趋势的脚步,阻碍了农业技术向农村基层延伸的脚步,严重降低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龙门县乡镇农技站职能划分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清楚的职能定位,机构职能无明确界限,交叉混乱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交错、行政管理职能与业务推广职能混乱曰基层推广工作出现了错位、越位且不到位的现象,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重心偏移,轻服务、重经营导致技术推广公益性弱化。 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在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般为0.6%~l.0%,发展中国家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在0.5%浮动,而我国经费投入却不足0.2%。经费不足对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偷工减料,减少甚至取消了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资金投入,造成农业技术公益性推广机构自收自支,基层推广体系逐渐瘫痪。龙门县政府每年下拨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的费用不足50万元,除去野三公冶费用,所剩无几。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费用必须向国家、广东省和惠州市申请项目资金,而由于龙门县财政收入比较低,往往连项目的配套资金都无法落实,致使申报成功的国家和省市项目难以开展。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虽然国家这几年补贴种粮,完善水利建设和乡道建设,对农村务农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够发达,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降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与农民无法进行有效结合,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专业性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素质较低 龙门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19万hm2,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17万hm2,其他经济作物种植达到2.53万hm2。龙门县农村、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但当地部分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业生产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符合。龙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干部职工人数共134人,其中本科学历15人,占11.2%曰高级农艺师11人,占8.2%曰中级农艺师13人,占9.7%,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农业技术员比例极少。35岁以上的农业技术员有田间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但接受新知识、新概念的能力差,对新技术的解读能力差曰35岁以下的农业技术员虽有充分的理论知识,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概念,但他们基本上没有田间实际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这就导致农业技术员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实践经验不能转化为理论,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实际生产中,有部分农业技术员在享受国家福利之后,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未能深入基层,缺乏与农民的沟通和联系。另外,有些农业技术员虽然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用来谋求个人福利,而不是用来促进农业发展,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5-8]。 农民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科技意识淡薄 目前,龙门县的农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还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0%以上,可见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科技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相对较差。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效益偏低,使得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农村留守人员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阻力。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农民怕担风险,对实用新技术、优良新品种、高效新肥料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慢,推广难。农业推广讲座多无固定场所和固定工作人员,农民把科技推广当作是政府的事,存在听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实践不具体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农民给钱就来听讲座,不给钱就不参加讲座。 对策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准确划分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技能的界限,从根本上健全县、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公益性进行准确定位。一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层次分明的农技推广机构体系,起到以省带头,以县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协会组织为补充的作用。二是促进服务体系社会化,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全程服务,提高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促进技术推广规模化、产业化。三是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认认真真地为农民解决问题曰促进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实实在在地保障农民利益。四是恢复原来乡镇农技推广站事业单位体制和农技人员技术干部身份。确定农机推广单位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技人员恢复原有的职务晋升"政治待遇"和职称晋升"待遇"资格,使农技推广网络重新建立起来。五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野管理在县、服务在乡冶的管理体制,农技中心"站"的人权、事权、财权归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发展。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龙门县政府和各乡镇要明确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各级财政按一定的比例安排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各有关部门每年要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开展科教兴农专项活动和奖励重大科技成果。 为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5项具体措施院一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二是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据当地服务规模和绩效确定,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曰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国家和各级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拨款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得以保证。例如,要加强农村的道路设施建设、完善水利设施等,确保农业新技术能在实施的道路上畅通无阻。#p#分页标题#e# 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龙门县政府要充分调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拔和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保证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地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技术入乡,服务进门。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

作者:郑醒群1张房坚2渊 单位:1广东省龙门县农科所袁广东龙门 2龙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