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路径探析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农高区)是农牧高新技术的示范区,担负着引领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8年初,国家明确提出推进农高区建设发展,开启了农高区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青海省积极部署全省农高区建设工作。本研究基于青海实际,分析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剖析青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本情况,明确优势与不足。结合已有农高区建设经验,提出青海拟建农高区建设建议,为后续青海省农高区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础;建设路径

引言

农高区是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类型,更是农业科技园区的一种高级形态[1-2]。农高区是指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具备较强农业科技孵化能力、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城市郊区或农村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其本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器[3-4]。加强推进农高区建设,是党中央加快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国新建一批农高区,标志着农高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5]青海省围绕农高区建设,先期组织了《青海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5年)》研究工作,指导了地方农高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农高区对于青海省还属于新生事物,建设经验相对不足,相关研究缺少,建设基础梳理不系统。本文针对青海省农高区拟建区域进行摸底调查,明晰拟建区面临的困难,明确建设主体,确定建设路径,提出青海省建设农高区的建议。

1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各国及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发展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其农业科技园区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根据建设主题,大致可将农业科技园区分为:推广高新技术主题园区;农业观光、休闲主题园区;服务青少年科普学习、体验与教学主题园区等。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前身脱胎于高新科技园区,其研究可以追溯到194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行政校长弗雷德里克·弗曼(FrederickFerman)提出的建立斯坦福研究院的设想,于1951年建成,即农业科技园区的雏形[6]。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建成农业科技园区。例如:美国UMORE农场,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大学旁,依托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着重开展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研究和农业先进技术转化工作[7]。法国休闲主题园区,着重开展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满足人们对田野生活向往。日本市民农园、观光农园、农业公园等形式存在的农业科技园区,着重开展农园生活体验、观光旅游、教育培训、科普教育等功能。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渐兴起的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定义。各部委、各地区对于园区的名称各有不同的叫法,其名称主要看农业科技园区的主题与特色以及今后发展的功能与定位。中央各部委创建的农业科技园区,由中央各部委根据不同范围和特色建立本部门农业科技园区[8]。地方各级政府为更好地发挥园区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还有院地合作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示范区等[10];民办官助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如北京通州科技示范区、吉林西部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1];企业投建的农业科技园区,如河南唐河农业科技园区、深圳光明畜牧养殖园等[12]。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着重强调找准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导向,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动力,优化政策环境,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有效对接,健全运行机制,集聚科技资源。结合已有农高区建设发展路径来看,未来可能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新建农高区;二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改造成农高区;三是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基础上整合升级,建设成为农高区。根据青海省实际,建议采取第二种路径创建农高区。目前我国已建成部级农高区4个,分别是:1997年批准建设的陕西杨凌农高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2015年批准建设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主要任务是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五化同步发展等方面当好排头、做好示范;2019年批准建设的山西晋中太古农高区,总面积106.49平方公里,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农业提质增效、做大特优农产品、做优设施农业等方面探索示范;2019年批准建设的江苏南京白马农高区,总面积145.86平方公里,以绿色智慧农业为主题,建立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示范体系,在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探索示范。

2青海省农业科技园区及农高区拟建区现状

2.1农业科技园区现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青海省近年来积极开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迅猛,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青海省已重点培育和建设了西宁生物藏药加工、海东高原设施农业、海西浆果枸杞产业及海南生态畜牧业等为代表的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在全省6个市(州),其中西宁市1个、海东市1个、海南州1个、海北州1个、海西州1个、黄南州1个;已建成核心面积24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65项,2019年统计园区核心区产值达到112.92亿元。目前已建成3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核心区面积达到18.9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26项,园区培训农牧民5.2万人次,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9385元。青海省已形成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主、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辅的建设体系,为推动青海区域特色农牧业产业在推广农牧业先进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农高区拟建区基本现状。从前期分析来看,青海省海东和海西两个农业科技园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本文着重选取这两个园区进行介绍。2.2.1海东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海东市目前辖两区四县94个乡镇、1587个行政村。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9.3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88.14万人。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343.95万亩。2002年开始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截至目前建成的互助、循化、乐都、平安、化隆(甘都镇)、民和共6个农业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0年12月13日,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第三批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拟建区拥有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商标被确定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89个,农业部认定的绿色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海东拟建地区确定了生态、绿色、富硒农牧业的发展定位,6个园区总产值28.9亿元。拟建区已建成高原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与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4家企业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2海西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海西州辖3个县级市、3个县,总人口52.0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4.47万。青海海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5年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主导产业为枸杞产业,规划总面积43.2万亩,主要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同时,依托格尔木、乌兰、都兰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建设。拟建地区确定了有机、生态的发展定位,以“有机生态农业”为建设主题,主导产业明确为有机枸杞、特色果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2亿元。目前已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3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共建成32家科技创新平台,其中省级平台8家。拟建区成立了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柴达木分院、柴达木枸杞研究院、曹福亮院士等3个院士工作站,一批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平台有力支撑了海西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

3青海农高区建设建议

综合分析已建成的4个国家农高区和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对比青海省海东、海西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基础,根据国家农高区创建遴选标准,课题组认为海西农业科技园区更具备升建农高区的条件。从建设模式上,目前比较常见的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开发区模式和委托企业管理,建议青海省采用经济开发区模式建设农高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确定目标,提供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创新创业和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支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企业组成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同时对青海省农高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注重特色。为避免同质化发展,坚持青海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特”,且具有发展后劲足、发展空间大的特点。农高区建设要凸显国家战略和使命,突出“一区一主题”,着力解决一项制约区域或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主旨。二是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以内在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建立起真正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聚焦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入驻企业紧紧围绕建设主题,符合全产业链布局,企业之间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逐步建立贯穿上、中、下游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三是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投资渠道单一,风险投资发展缓慢,风险投资体系和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建立高新技术成果和资金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建成优质投融资平台,盘活优质资产。建议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四是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农高区离不开高校、科研单位等主体的支撑,要充分利用临近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形成创新合力,打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建立起完善的合作互动机制。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促进农高区持续创新发展。五是要大力培育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我国大多数企业采取“大而全”或者“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缺乏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在优势,致使企业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六是大力做好创新人才引育工作。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各类人才政策,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制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注重人才团队的整体引进。注重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乡土人才培育、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梯次紧密、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七是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软环境。我国大部分园区着重开展招商引资,强调项目和资金的投入,追求量的迅速提高,忽视了对本地创新力量和创新环境的培育,同时缺乏有效的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的软环境。高技术企业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它需要敢于冒险的精神,要鼓励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求新求变的新思想,形成创新集聚的成果。

作者:尹卫 褚燕 王煜伟 王乐 洒威 梁健 单位: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