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特色范例6篇

劳动实践特色

劳动实践特色范文1

一、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

2.结合“三好”厚基教育活动。制定适切得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活动综合评价,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范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劳动实践特色范文2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模拟实验室;实践基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近年来,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目前广西地区唯一的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自专业开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

广西财经学院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新的本科院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有财政实验室、税收实验室,还有一些会计、证券操作模拟等ERP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外实践让学生自己到相关单位实习,或者是参观观摩相关部门的工作过程或流程,校内实践一般是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自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立起,我们就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本院实践教学的优势来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期在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操作方面建立自己的专业优势。

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校4年需要修满16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5个学分,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块二23个学分,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开设哪些实践实习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业务实习、行政管理业务实习、社会救济业务实习、社保基金投资综合实验、社会调查。这些课程有的是校内实践课程,有的需要学生到校外相关单位和部门去实习,但大部分是校内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在校内进行。

与其它高校相比,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高,实践课程门类较多,基本围绕着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学生就业需求来进行,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初步建成。

二、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赋予实践课程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很难一下子改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将重心放在理论的传授上,忽视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虽然学校也一再强调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还比较欠缺,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学校对于课酬的设计也明显地偏向理论课程,从事实践教学的课酬偏低,实践课程的报酬只有理论课程的80%,使得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很难把实践课程提高到理论课程一样的高度来对待。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和研究。自2005年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实践课程设置的经验,或者是觉得哪门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者便于开设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实践课程设置较混乱,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比较随意,使得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

3.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滞后。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力度,增设了一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滞后于实际需求。学校对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重视不够,以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模拟实验室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这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其他高校没有先例,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实验室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实际经验供借鉴和参考。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4]

4.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多是最近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并且这些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自身操作能力不强。可以说,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难以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5.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目前,广西财经学院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在管理方面较主观、随意[1],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5]。比如考核环节,实践课程一般重参与而不注重考核,往往是只要学生参与实践过程,按规定填写相关表格就可以通过,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差,以学分为目的,能力未见提高,实习流于形式。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接收能力有限。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是街道、社区居委会,因为街道、居委会工作任务繁杂,对学生接受度高而且接受能力强,但是学生普遍对这类实习基地不感兴趣,觉得社区的工作比较繁琐并且对本专业没有太大的实践价值,他们一般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比较感兴趣,但是学校目前还没有与这些部门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这些部门的工作涉及到民生问题,很难让大批学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去实践。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的建议

1.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内容涉及到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等众多领域,如果每个方向都开设一些课程,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培养模式,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专业没有特色。因此,必须根据院校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两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此方向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

根据广西财经学院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应该突出两个重点: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这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特色方向,主要是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应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一方向可以开设社会保险职位模拟实习实训课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6]员工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从事微观的行政人事工作,加强这一方向的培训便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可以开设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加强这一领域的锻炼。

2.建立模拟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模拟和实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操作。其次,建立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进行劳动力计划、招聘、工资福利管理、劳动力培训、绩效考评等职位的工作。此外,建立劳动关系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争议[7]。

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在相关机构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8]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其列为实践教学基地,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和见习。

4.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首先,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进入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9]此外,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报酬,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完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过程管理,使实践教学逐步成熟和完善。每学期由专业教研室确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开设实践课程的班级,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单位或实验室的落实、实践过程的日常管理,指导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成绩考核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报告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践评估和反馈,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219.

[2] 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3] 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168-170.

[4] 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5] 李艳波,刘松先.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活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68.

[6] 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19-220.

[7] 蒋蔷.普通本科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2009,(7):17.

劳动实践特色范文3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地方高校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s

――Case Study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Jun, ZHOU Yun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needed to foste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pplied talent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as an emerging professional has strong social and times. From the status quo personnel needs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way to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xample, for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s in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ght," this issue, describes the place as a labor and social Universities how to protect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ocial demand, close to the market"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s; local college; applied talents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是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从1998年教育部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百余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初见规模。这一现象也充分说明我国目前在此专业方面的人才处在供小于求的状态,因此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湖北省直属的重点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该校文法与经济学院于2006年开办的本科专业,也是该院的省级重点学科。由于具有独特的理工科院校的背景,在数理基础和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较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来说,更具自己的专业特色。但同时,作为地方院校,与教育部直属的一流重点高校相比较,社会保障专业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财政支持、生源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专业的认识不够,专业就业面较窄,许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今天,如何对专业进行定位,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顺应时代的步伐紧跟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成为该校社会保障专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

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地方级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上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社会工作等业务的基本训练,具备处理社会保险、社会工作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求真务实的创新开拓精神,能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胜任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企业年金、劳动人事管理等与社会保障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2 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

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缺少学习的榜样,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色或理解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往往存在理论课安排较多而忽略了实践性的课程。尽管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也往往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共计174 学分,其中专业理论课程占一大半共计157.5学分,实践课程16.5学分。其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4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47.5 学分)、专业主干课程(66 学分)三大模块组成。实践课程由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两个模块组成。从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偏重理论性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课程较少。另外,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设置,而专业选修课较少,体现应用能力的课程更少,选修课的比重仅占 11.4%,素质拓展及实践教学方面只占9.5%,容易造成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强,忽视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性比较差,动手能力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与市场需求不太相符。

2.2 教学建设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一方面表现在专业硬件建设上,由于该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因此学校的重视力度往往不够,实践教学条件较弱,滞后于社会实际需要。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尽管该校的社会保障专业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力度,实践教学的条件较之以前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重视力度不够以及资金等原因以至于专业的模拟实验室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实训软件建设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接收能力有限。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都选择的是街道、社区居委会或养老院、福利院。学生对这类实习基地不感兴趣,他们一般更青睐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但这类部门往往难以接纳数量过多的实习学生,所以很难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关系。

2.3 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课程内容重复,课时总量较多,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实践教学欠缺,在课堂教学上,讲授内容没能体现出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能力,导致共性太多而个性不足。一味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开发,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容忍力等综合能力不强。

3 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

根据对武汉科技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调查,结合其他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的情况,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如何立足于市场需求,办出学校特色,创新专业培养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确定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身属于新兴学科,专业理论本身还远未完善和系统化,甚至落后于本已迟滞的社会保障改革实践。根据这一客观现实和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依托所在学校优势学科的基础发展,探索一条“文理兼修,应用为本”的特色之路。

(2)探明专业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市场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要求来确立。与此同时,也要立足高校自身的办学思想、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确定专业口径,对专业或者专业大类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3)设置合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接轨,突出自己的特色。作为地方院校根据学校特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不短更新。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的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因此应以企业为依托,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和企业管理有关的技能,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与福利、薪酬制度等。另外,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使得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加强课堂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在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基础课上,应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际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或社会保障局等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构建“校外课程实训基地+校外毕业实习基地+多种并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地实践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紧密衔接,为学生完成实习等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其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

(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多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深入社会和企业,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中挂职,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以此达到锻炼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创新和实践技能,将在实践中掌握到的能力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支持教师参与各种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试,从而使其更加熟悉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其次,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

注:本文为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社会保障专业为例”(2012X7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2] 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3] 李文琦.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误区与对策[J].新西部,2011(21).

劳动实践特色范文4

一、立足学校,挖掘实践渠道

1.因地制宜。《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要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即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深化学校特色。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又特别强。为此,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课余生活,创办了“雏鹰之声”广播站。教师大胆放手,从站长到小记者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拔、担任。广播站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现场采访、独立撰稿以及编辑播音等。“雏鹰之声”广播站定期播放,内容丰富,节目纷呈,有校园快递、焦点访谈、优秀习作、故事大王、生活窍门、每周一歌等,是学生展示活力、亮出风采的大舞台,成为了学校德育阵地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抓住契机,结合学校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笔者结合开展“艺术节,我能行!”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异常高涨,学生之间展开了演讲比赛、歌舞比赛、书画展览等。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大显身手,在创新实践中感悟积累经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走进家庭,丰富实践内容

1.感受生活。家庭生活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也是最深刻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因此开展家庭生活方面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事故或染上一些小疾病,如何正确对待,及时处理,避免产生更大的伤害或更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因此,笔者开展了“我是家庭小医生”系列活动,先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查找、收集、探讨自我保健与救护的相关知识,并做好记录,然后组织由家长共同参与的意外事故如烫伤、灼伤、扭伤、撞伤等紧急救护演习,邀请校医作现场指导,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与父母共同查阅资料、实地演习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也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馨。

2.体验活动。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笔者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如周末开展“小鬼我当家”实践活动,让孩子承担家庭主人的角色,买菜、做饭、洗衣服、大扫除等,父母为孩子表现评分,再举行班队会进行交流。又如,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家里的生产劳动,学会给农作物播种、松土、除草、施肥、处虫害等。有些学生还采集农作物样本,利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蔬菜等作物的病害情况,通过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对症下药成功预防病害,获得丰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也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成实践资源

1.关注热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之一,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如开展“知荣辱、守纪律”、“互助献爱心”、“文明伴我行”等主题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验活动,寻找身边的陋习,寻找身边引以为荣的事情,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并通过问卷调查、汇报演出、演讲报告、宣传栏和广播站等形式,让学生“知荣明耻”,争当“五好少年”。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设计主题实践活动。

劳动实践特色范文5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工作目标

1、课程落实。每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香榧之乡”、稽东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打造“山娃子”品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2、各校应稳步实践,形成模式。教师依据主题,放手让学生实践,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初步形成:“确定主题,搜集信息,汇报整理,定向研究,制定计划,社会实践,资源共享,交流展示,拓展延伸”的活动模式。

3、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山娃子摄影》,镇中心小学有专业的摄影老师,成立以杨副校长为主的专业摄影老师队伍。使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并形成本校特色。

附:主要工作设想(镇各小学可根据当地资源开展活动)

(一)、山娃子学摄影

绍兴县稽东镇中心小学位于稽东镇竹田头村,学校沿着“素质教育为基础,艺术教育创特色”的办学路子。其中以“山娃子摄影艺术教育”为主的学校特色教育工作更是名声远扬。学校先后被命名为 “绍兴县山娃子摄影艺术学校”,“绍兴县素质教育特色基地”,“浙江省少儿摄影研究基地”,“理光摄影学校”。稽东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浙江少儿摄影之乡”。

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山娃子摄影》,成立以副校长为主的专业摄影老师队伍。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并形成特色。

(二)、山娃子看绿色稽东

稽东镇多高山峻岭,常年云雾缭绕,山水风光异常秀丽,为“浙江省香榧之乡”、名茶之乡,现已开辟多处旅游景点。

通过秋游活动,组织开展了山娃子看“越峰千年香榧园区”、“月华山风景区”、“许行山有机茶现代园区”、“十里鹅湖”、“山野石国——雪窦岭”、横路岗盘山公路、“生态稽东一日游”等活动,感受家乡的秀丽风光。

活动后,学生把自己在游绿色稽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用照片、文章为各处景点制作宣传资料,在计算机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网页,在网上进行宣传展示,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山娃子访生态农庄

稽东小学现有“山娃子农庄”—天鹅养殖基地、“山妹子农庄”—吊瓜种植基地、“山娃子香榧园”—香榧栽培基地等劳动实践基地。

这些基地为推进稽东绿色农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

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开展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基地技术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听取香榧、吊瓜子的栽培技术知识,天鹅的养殖方法介绍。为栽培基地收摘香榧、吊瓜子,学习香榧的嫁接和施粉。

在劳动实践中,同学们尽情地交流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进一步领会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深刻内涵,还锻炼了同学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正确的劳动观念。深深感受到家乡作为“中国香榧之乡”的独特魅力。

(四)、山娃子学“革命精神”

一是学习“高阳精神”。

高阳村位于稽东镇龙峰大山上。组织当地学生参观高阳精神陈列馆,听取村支书的高阳精神事迹报告,深刻体验高阳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开拓精神,把高阳精神融入到学习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知道高阳人如何与穷山恶水作斗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以及高阳村历任干部的先进事迹。随后,进村入户,走访了几个农户,听取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是学习“商阿大” 革命精神。

在平凡的村支部书记岗位上,在绍兴县稽东镇偏僻山区一个落后小山村的艰苦条件下,商阿大同志以一名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强的党性,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带领山区人民创造财富,为山区人民送上了温暖,却没有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谋取一点私利,身后也没有给亲人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他以自己的所作所为,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全市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也赢得了家乡稽东镇止步坑村广大村民的信任和爱戴。

通过电视专栏、实地参观陈列馆、黑板报、横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商阿大精神,使同学们受到教育。

(五)、山娃子护“小舜江”源头

稽东镇位于小舜江源头,水库的主流北溪、南溪穿境而过。那么小舜江水资源污染是不是离我们很遥远呢?我们要求学生实地去考察一下身边的水资源情况通过活动,对于小舜江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明确大家应该保护水资源,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六)、山娃子探村落文化

村落文化是民间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但是,由于村落文化散布在民间的这一特殊性,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多是自生自灭,随着时代的变迁,村落文化的消失也越来越快。

稽东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留下许多有关尧、舜、禹三位古代圣君及尧妃的历史踪迹和传说,探古村落文化活动实地考察了大禹后裔村—冢斜古村落、尧郭尧王殿遗址、永兴公祠(唐书法家虞世南祠)、铜勺柄山尧妃墓等古迹,通过收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拍摄古台门古村落遗址等。把采风文章、照片等制作成展板在全镇校园巡回展出,让散落的珍珠从乡间的泥土中一颗颗发掘出来,串成一条条美丽的项链,展现熠熠光华。使全镇学生了解稽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更热爱稽东这一方热土。

劳动实践特色范文6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一些有趣的、稍微复杂的劳动实践,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钻研,勇于实践,久而久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潜能大有裨益。

选拔优秀师资和编写实用、有特色的课程教材

劳技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基本素质,更需要教师具备某方面的技能特长。因此,选聘一支高质量的劳技教师队伍是实施劳技教育的关键。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劳技课必须体现鲜明的实用性,如手工制作、养殖、园艺、烹饪、计算机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感受学习和劳动的乐趣。劳技课程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应体现特色性。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当学生学习结合地方特色的劳技课时,会感到很亲切、有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劳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