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社区教育范例6篇

家庭与社区教育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家庭; 社区; 资源; 开发; 运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不是太少,而是我们对其缺乏了解,不熟悉如何选择和利用。即便是创新的东西,由于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和互补协调,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教育资源本身的贫困,而是对教育资源认识的贫困。需要我们对教育资源作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密切关系,其中提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目前的形式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资源包括其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和睦程度、成员结构、民族习俗,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专业特长、处世态度、性格特点、合作意识、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以及需求和投入的力度等。这类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也最易挖掘和调动。家庭是儿童有生以来最早的课堂,父母是其最早的老师,若能帮助传统的家庭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学习化家庭”,则将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也可以为幼儿园所用,有专长的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拓展的最好帮手。诸如家长委员会一类的家长组织可以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社会资源涉及硬资源和软资源两大方面,前者包括各种社会(社区)教育和文化娱乐场所、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以及对发展幼儿教育有兴趣、有合作意向和能力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后者则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各种新闻媒体、音像文字制品、各种社会教育需求和教育评价标准、社会对幼教机构的认可程度、教育评估组织的工作,以及极为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实验研究资源等。这类资源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丰富补充,也是幼儿园寻求发展、获取更大资源的中介,更是影响和指导幼儿教育发展的依据。对其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极大地扩展幼儿教育与社会的接触,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源节流,提高办园效率。

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就“运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促幼儿全面发展”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我们在学习《纲要》和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要充分调动和挖掘家庭、社区的丰富教育资源,选择有时代性和切实教育意义的内容,成为园本课程中具有本园特色的内容。通过开发、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与现实的社会“对话” 、“互动”活动中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1.“请进来”家园合作,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幼儿园要注意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深刻影响,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与社区封闭、隔离的状态。家庭和社区已经成为强大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努力争取挖掘教育资源形成个性化的园本课程。不同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交范围不同,他们走到一起,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而这个小社会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我们把家长请进来,实现家园合作,提高了家庭教育效果。

⑴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幼儿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家庭对孩子发展的有着深刻的影响。开办家长学校能提高家长的素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宣传科学保健、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每个家庭都有家庭的文化,不同的物质资源,特有的家庭氛围,这一切对幼儿来说都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了家长的文化知识结构、自学能力、教育素质,学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了家长的素质。

观察表明,幼儿园的许多孩子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的。在和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中如有好吃的东西,家长往往都不舍得吃,总是让孩子吃够以后才考虑自己,长此以往,使孩子认为是“大人不喜欢吃这些东西”的误区。

通过家长小学使家长懂得了帮助幼儿克服独占和只顾自己享受的不良行为,培养幼儿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的重要性。每逢节日来临之际,家长们都会要求幼儿做一个热情的“小主人”盛情款待家里的长辈和来访的客人,给长辈和客人送上一杯水,递上一块糖;长辈和客人都乐意接受“小主人”的关爱。

⑵参与亲子活动,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努力让家长懂得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其次,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的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请他们走进幼儿园,走到幼儿中间去,开展多中形式的家长助教活动,主动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参与亲子活动,提高家长的动手能力,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

家长的动手能力主要指的是家长凭借自己的双手进行操作和创造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动手活动来实现的。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动手能力,同一个家长在使用不同的手部肌肉进行活动时候,所表现出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在家园活动中,我们给家长创设了表现特殊才华的机会,以扬其长。例如,针对众多家长有着较强的制作面食的能力,我们开展了以动手为主题的亲子活动:①“小手真能干”的烹饪活动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了家长,让他们自己带领孩子洗手、擦桌子,教孩子加水和面、包馄饨、捏饺子、搓汤圆,和孩子一同品尝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快乐 。②在“小手本领大”的纸工活动中,教师先教会家长掌握正确的撕纸的方法,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制作感受亲子乐趣。“六一亲子冷餐会”等,都是在挖掘了家庭资源的同时,增强了亲子间的合作精神,焕发了家长的动手兴趣,提高家长的动手能力,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

2.“走出去”融入社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要走出幼儿园狭小的空间,实现幼儿教育社会化。江浙地区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茶竹之地、文化之邦”著称,其悠久而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又是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等都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社区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社区中储藏着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资源,只要合理加以利用,就能增加儿童的信息量,拓展儿童的学习空间,提高教育的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⑴走进社区,了解社会

我们以园外小群体的方式带幼儿外出,参观社区、果园、消防队、工厂、农贸市场等,还组织幼儿到超市亲身体验购物,培养他们交往能力及社会角色意识,组织“小朋友们到我家”,让孩子体验每个家庭不同的文化氛围,体验家庭的资源共享。

我们以参观、访问、慰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从幼儿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走入社会,走近社会成员。在开展“我在成长”的主题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附近的小学校园。孩子们参观了小学的操场、教室、阶梯教室、图书室、多媒体室、茶艺室,他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如:什么叫阶梯教室?茶艺室是干嘛的?为什么多媒体教室有那么多电脑?等问题。我们让孩子们自己问小学老师或工作人员,有礼貌地进行交流。最后还在茶艺室欣赏了哥哥姐姐们精彩的茶艺表演。孩子们在参观中感受了小学生的学习氛围,这种感受和体验让他们非常向往小学的校园生活。在其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还组织参观了农贸市场、桂花山庄、乡村田野、人民广场等。

五一劳动节前夕,在“为我们服务的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走访了社区内的工厂、建筑工地等,参观了不同的社会成员的劳动景象,体会他们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我们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展了“竹海漂流”、径山的茶文化、乡村田野的农耕文化等等,通过幼儿的参与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获得了许多经验,同时增进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验了成功和快乐。

⑵体验生活,促进发展

社会生活中社会交往的能力体现在一个人是否有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才能体现。为亲身感知真实的社会生活,我们开展了“超级市场”主题活动,带幼儿亲自在超市购物,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幼儿首先经过相互讨论确定了需要的食物,并用图画的形式纪录在纸上,然后一起到超市抄录价格。在超市他们遇到了难题,看不懂价格标签,要是在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询问老师,但是在社会环境中他们有的问售货员,有的问老师,有的问购物的顾客,扩大了交流的对象。弄明白之后,他们开始分工合作:一组抄录糕点类,二组抄录饮料类,三组抄录零食类,四组抄录水果类。有的问,有的写,回园后统计出需要多少钱,这时,孩子们提出了问题:“超市买东西是要钱的,我们没钱怎么办?”有的说:“回家找爸爸妈妈要”有的说:“我有压岁钱”……通过各种途径,大家筹齐了购物所需的钱,最后小朋友亲自到超市按预定的计划进行购物、取物、付钱,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由完成的,当他们经历了所有的一切,在品尝通过自己的能力而得到的一顿美餐时,他们还回忆与超市售货员、顾客交往的情景。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与社会、与人交往的空间,也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懂得了合作、协商的意义。

社区周围有医院、超市、邮局、信用社、学校、自来水公司等服务设施,这都可以成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资源。为了使幼儿了解一封信的传递过程,带幼儿到邮局参观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为了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角色游戏,带幼儿到超市观察售货员是如何接待顾客的;为了让幼儿了解漂亮的帽子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带幼儿参观帽厂等等。社区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同时也使幼儿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带幼儿到现实中去学习体验,拉近了幼儿与社会间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了解认识了社会,在生活体验中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实践与成效

1.构建了家庭、幼儿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要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就必须要有社会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两者的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要领导的作用。借签社区教育研究专家的观点,根据幼儿园特点,我们开发了家庭、社区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儿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网络。

家、园、社区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将这三者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了合力,是教育相互配合,相互统一,步调一致,达到了优势互补。这种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使三方在共同目标上实现了彼此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各方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大大加强,有效推动了本园家、园、社区幼儿教育一体化的进程,构建了家庭、幼儿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

2.促进了幼儿健康成长、个性发展

以社区为依托,开发、利用与优化多种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形成了有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健康成长、个性发展。

幼儿在与集体、幼儿园、社会化的人际交往中,接触到大量可供示范、模仿的机会,从而内化为个体的社会化。3~6岁幼儿正处在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期,他们渴望获得各种经验。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或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强化规范准则,适度评价引导,是可以起到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家长、社区人士都是教师对儿童进行多元化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适时把他们请进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增加孩子们的经验和和体验。在消防员来园讲座演习的观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识;在邀请医务人员来园上课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请小学的教师来园上课时,让大班幼儿初步适应小学生活;请社区爷爷、奶奶来园参加“老少同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体验关心、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请妈妈来园参加“妈妈请放手”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为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孤军作战的教育方式到合作、共享资源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在高科技信息时代,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讲求团队精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注重开发家长、社区资源,利用家、园、社区三方的合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尤其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魅力。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抱着尽量不要麻烦家长,为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只要做好幼儿的园内教育监护人就行了,殊不知让幼儿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的极大好处。在建设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大力开发家庭、社区资源以后,利用家长所从事不同的职业,为我们在收集本土资源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环境创设中,他们与幼儿一起完成各项亲子制作活动;当幼儿需集体外出活动时,家长主动承担安全管理工作;在日常的教育中,大多数家长还能自觉自愿地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积极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幼儿园提供各种积极的建议,为班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各种信息和操作材料上的支持。我们感到幼儿园教育经过家长、社区的介入,各项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在教育观念上得到改变,在教育行为中注入了更加尊重幼儿,做民主教师的理念。这有助于幼儿获得安全感,形成健康活泼的人格特征,并与教师形成更加密切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社区也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家长 、社区资源能使幼儿、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成长。

我们不能屏弃教育管理者、教师作为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课程开发主体的观念。只有树立大课程资源观,不断促进教育观念上的变革与创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才能积极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区课程资源服务于幼儿园课程发展,吸引更多的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和管理。当教育管理者、家长(社区人士)、教师、学生形成有效沟通交流的立体式课程新体系时,相信课程资源将会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开发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后,教师逐渐扩展了视野,促进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发挥了相互间的积极作用,在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缔结出良好的关系,在走进社区活动中教师不断的提升自我,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综合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教育资源、途径、内容,以开放的理念,为幼儿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幼儿在园内,更多的在园外的大课堂中逐渐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结构,它把知识和要领编织成网络,让幼儿把各种知识放置到一个综合的背景中去考虑,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主动探索,积极设问,自主建构,自由创造。从主题发生的角度来说,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课程是一组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经验整合,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社区生活。主题发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的经验,园外的教育资源状况,由师生共同选择。

“运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促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当代课程开放的理念,而教师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广泛的思路、丰富的积累是课程得以开展的关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工作质量。

我们对开发运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以及利用资源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时间还不长,并且由于水平有限,对许多问题还不具有很深的研究,以上所述,仅仅是一管之见,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方面专家的帮助指教,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深入研究,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我们将充分调动和挖掘家庭、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切实性的教育内容,通过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的多种生动的活动形式,让幼儿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活动中,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主动发展中,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爱观察、肯动脑,善发现的初步创新意识,促进了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2] 李生兰著.幼儿家庭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力量;整合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力量的整合是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能否完成的大事。如何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力量呢?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网络,使学生能在这三种教育的综合作用下健康成长。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力量整合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一、建立三个机制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德育力量整合

1.突出导向机制。学校教育始终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组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家、校、社区三级管理网络,明确育德职责。从社区负责人到最基层的班,形成一种有纵横联系,社区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畅通的教育网。学校要积极营造社区、家长关心青少年成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引导家长、社区围绕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目标开展德育工作。

2.落实参与机制。学校成立统筹协调小组,建立共同参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学校定期研究德育工作,制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情况,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确保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有序顺利地进行。家庭德育建立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以校讯通为纽带、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家庭德育网络机制;社区德育建立了以街道为核心,派出所、西南大学高校、老干局、关工委、居委会等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德育网络机制。

3.签订共建机制。学校与各教育基地建立了相互间的会议制度、联系制度。

(1)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学生成长教育的有关问题。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家庭、社会各界的意见,定期向社区及社会各界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等情况。

(2)学校提倡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组织学生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宣传活动,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和场地支援。

(3)通过家长“开放日”、校运会、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邀请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二、优化三个环境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德育力量整合

1.明确学校德育新思路,优化校园环境

当今的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大系统,而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学校必须用社会大德育的理念,促进三者良性互动,构建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工作机制,营造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要让校园的每一堵墙都说话,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在讲一个故事,每一步石阶都在教育人。学校有独特文化,班级有特色形象,让教育润物细无声,让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2.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家庭环境

(1)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将学生家长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源引进课堂。将家长进课堂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课堂开展德育教育,拓展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每个班级根据自己德育教育计划,每学期必须有一次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了自己早出晚归工作的艰辛,孜孜求学的甘苦,人生的不易,学习知识的重要,遵守安全规则的习惯养成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开好家长会,达成家校教育共识。除总结外,班主任要有策略、有侧重点地分析班级现状,使家长感到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心,并且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整体情况。请家庭教育效果比较好的家长讲讲自己的教育体会和经验;组织家长们进行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群策群力。这种关心孩子教育的热烈气氛还会使原本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受到感染、震动,强烈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达成家校教育的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给家长发宣传资料,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怎样做一名合格家长等问题,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积极开展教师家访、家长校访等家校联系方式,发挥家校育德合力。家庭与学校交流沟通,发挥家校育德合力,是和谐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建立新型教师家访制度,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进行家访。每学期至少普访一遍,在进行家访前,要认真准备,提高家访的效益。对以下几类学生,在家访时要优先安排,一是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二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三是残疾学生家庭;四是单亲学生家庭;五是思想、学业有较大变化的学生家庭;六是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家庭;七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

(4)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为了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德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委员由各行各业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家长担任。家委会为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做出了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3.挖掘社区资源,优化社区环境

(1)与西南大学团委、志愿者联合会开展合作,设立“西南大学天生桥小学科技辅导站”、“西南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西南大学的学生到校对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辅导和科学素质教育;举行“追忆雷锋事迹,重温雷锋精神”“交通安全伴我行”“建环保意识,树回收利用之风“核心价值观在我心”等团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西南大学的博物馆、天文馆;开展周六义务家教等。

(2)与社区开展合作,增加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与社区在年度工作中,相互通报每年将要开展的各种活动,将能够合作开展的活动进行统一计划,相互参与。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向社区受灾居民现爱心,庆六一、迎新年等活动。在假期中,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到社区签字确认等。与西南大学社区联系,利用西南大学学生志愿者优势,每天下午放学后,社区义务组织家中无人照管的孩子进行管理,做作业、阅览书籍、绘画等,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与社会单位开展合作,增长学生见识。组织学生走进神驰机电厂、麦田机电厂等工厂,了解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及工作方式,聆听工人叔叔讲述企业的发展历史;将建行天生储蓄所、月亮田储蓄所的工作人员请进课堂,给学生介绍人民币和金融的有关知识。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区;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9-0050-03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它们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人手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三者应加强联系,构建共育平台,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共育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家、园、社区共育最适合的模式。

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分析

1、若即若离式

回顾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社区概念尚不明确时,看到的只是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这种合作共育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还存在一定差距,它其实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交流。这种联系与交流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如家长会、家访、接送交流等,这些方式还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幼儿园与家庭还远未达到合作共育的状态,双方是一种若即若离、公事公办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下,家长很难完全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很少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帮助。这种方式往往造成双方误解,家长认为教好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就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则觉得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不能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因此,这种若即若离式的家园关系难以达到合作共育的目的。

2、互助合作式

家、园、社区三方是有共同利益的,幼儿园对社区可以起到教育辐射的作用,社区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可以为幼儿园所用,家庭与幼儿园更是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三方便可形成互助合作的共育模式,这种模式使三方的关系更加紧密。首先,幼儿园不限于单纯履行保教职能,还尽可能为家庭和社区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包括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则通过合作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从而愿意为幼儿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其次,幼儿园作为社区服务机构,除为在园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之外,它对全社区的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士都可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社区则尽可能为幼儿园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与以往若即若离的模式相比,互助合作的模式已基本形成家、园、社区三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3、渗透融合式

幼儿园、家庭、社区仅从形式上进行合作是不够的,必须向全方位渗透融合的模式发展。国外很多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如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由政府巨额投资。扩展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使资源向“处境不利”的家庭和地区倾斜:服务内容包括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保育、健康和家庭支持等。这种全方位渗透融合模式虽然在我国已开始提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预想的困难。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家、园、社区共育处在以互助合作为主,逐步走向渗透融合。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的家、园、社区共育。

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发展对策

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中幼儿园作为专职的保教机构,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家庭、社区则应发挥其资源优势,扩展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家、园、社区共育的发展是一项必须长期开展并不断深入的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幼儿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如有的幼儿园为了解决社区内小学生中午用餐难的问题,专门在幼儿园开设“家庭小饭桌”,收取低廉的餐费,让小学生在幼儿园用餐和午休,这不仅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扩大了幼儿园在社区的影响力。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理论。优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重视教育但不懂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园、社区共育便是改变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幼儿园首先应改变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为家长提供最新的育儿信息,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家长要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用自己好学的精神感染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成长。再次,社区应积极开发亲子互动空间和活动,如亲子教室、亲子园、家园社区亲子趣味竞赛等。应以社区为依托,扩展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实现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孩子、社区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互动。

3、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

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的合作状态,使社区学前教育质量有所保障,职能更趋明确,使经费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在我国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广州、青岛,在社区学前教育管理方面已探索出类似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全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模式。

4、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关注低收入家庭,确保教育机会均等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 社会体育 现状 一体化

1.前言

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体育卫生知识、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其将来立足社会,创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同样,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校体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较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职体育教师、设施齐全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及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存在。

2.1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偏低。

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环境的安全和纯净,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形中阻碍了学校丰富的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

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为615693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个。其中教育系统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5%,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15.56%。教育系统体育场馆经常对外率为12.99%,不对外开放率为51.88%。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满足平时教学训练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或流失。[1]

2.2学校体育师资的社会参与率偏低。

学校吸纳了众多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若能将其优势延伸到社区、家庭,则可带动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快速发展。现实情况是,除了负责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外,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活动的比例偏低。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4月,福建省本科院校在职体育教师有515人,参与社会指导体育指导工作的有86人,占16.69%;离退休教师有113人,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者有34人,占30.08%。[2]体育师资参与社会体育工作的比例偏低,在职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比例低于离退休人员,学校体育师资的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不能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发展。

2.3学校管理层观念陈腐。

当前许多学校管理层观念相对陈腐,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不能积极主动地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实现互动。

据马春兰对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唐山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分别进行“资源共享”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持反对意见占了24.2%;满足教学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放占53.3%,持无条件支持态度的只有22.5%。[3]这说明相当比例的学校领导层还没有摆脱学校教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尚未树立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体育三方共赢的新理念。

2.4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在校生进职业队,俱乐部向高校和家庭渗透,家庭成员间相邀进行体育休闲等现象使学校体育和社会、家庭体育的界限逐渐模糊,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明显,休闲体育已成为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很多俱乐部、健身会馆甚至家庭都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学校体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发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家庭体育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逐渐加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例1991年为35.04%,1996年为38.14%,2001年为40%。[4]我国家庭体育的参与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3.1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依次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与家人团聚、交流情感;休闲娱乐、放松释压等。除了健身、娱乐等动机外,也有一部分家庭开始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

3.2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为2.32次/周;家庭的中坚力量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较少参与家庭体育锻炼。

数据显示,2003年武汉市居民全家一起锻炼的次数较少,每月1次的占43%,4―8次的占28%,8次以上的仅为2%,而不在一起锻炼的比例高达37%,[5]这说明我国家庭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3.3家庭体育的参与内容。

调查显示,家庭体育活动内容呈多样化,且具有城区化地域特点。61.2%的家庭选择体育游戏,55.4%的家庭选择慢跑、散步,42.1%的家庭选择观看体育节目、阅读体育报刊。其中,慢跑、散步、羽毛球等项目为大多数家庭首选。活动场所城市居民多为小区内空旷平地和公园、广场、郊外空地;农村居民多为房前屋后和家庭院落等。城市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高于农村家庭。[4]

3.4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体育休闲和锻炼可以使家庭的幸福指数提高。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开明的家长能理解孩子好动的天性,能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休闲和锻炼,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催化剂,也是社会体育的原动力。

同时,孩子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有限,特别是我国实施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的时间增多,学校体育必须和家庭体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4.社会体育现状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由计划经济下的“群众体育”进入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时期。其后,社会体育的发展,遵循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道路,以全民健身为核心,在我国城乡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普及。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的人力、物质、信息、文化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化,管理结构自主化,活动时间早晚化,活动内容简洁化,活动场所随意化。

4.1社区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55%;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为13%;丰富余暇生活为9%;增进社会交往为6%;恢复健康为5.6%;摆脱孤独感为4.4%;给孩子做榜样为4%;其它为3%。

4.2社区体育的参与对象。

资料显示,杭州市参加社会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老年人占73.4%,中年人占29.1%,青年人占6.4%。天津市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76%,60岁以下占24%。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襄樊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8%,40―60岁占12.6%,40岁以下占17.6%。

我国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呈老龄化趋势,侧面反映出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学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适合中青年人群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情绪,形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3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是社会体育设施资源匮乏。我国现有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0.5,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体育场馆数量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体育设施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匮乏,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全面开展。

二是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社会指导员是群众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全民健身的宣传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会议宣布,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有43万人,但相对于一个13.5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社会指导员数量缺口很大。

据汪海等人对全国十个省市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2.9%,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为22.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73.4%,其他为1.6%。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服务为主。客观上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时尚化,影响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参与热情。[6]

三是政策管理落实不到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多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可以看出政府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目的是明确而清晰的。但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全面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对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不到位,造成人为损毁严重;不注重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发展;缺少对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开发热情;不注重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引导、支持和管理,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体育的推广和普及。[7]

5.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关系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这段话说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依托关系,学校体育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

家庭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8]家庭体育是联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家庭体育的开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续,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达到学校体育终身化、社会化和家庭化的目标。

6.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必须相互依托,紧密结合,走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学校体育应发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家庭、社会体育服务;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学校、社会体育服务;社会体育应发挥其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优势,和家庭、学校体育实现互动。

6.1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体育应深化课程改革,调整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与家庭、社会体育接轨。管理层和施教者应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意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6.2学校体育应利用其独特优势,为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应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同时也可使闲置的体育场馆设施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建设服务。

学校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可走入社区和家庭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健身讲座;学校体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家庭或到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实践,让学校体育和时代接轨。

6.3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家庭体育除了健身健心的功能外,还能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优势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体育行为的引导、熏陶和矫正,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体育理念。若能与学校、社会体育相结合,则可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促进社区体育的稳步发展。

6.4社会体育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

社会体育除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外,还拥有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可为学校体育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既使学校体育的外延得到了有效保障,也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6.5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发挥一体化综合效益。

学校有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资源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社会、家庭体育重要保证;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实施;同时社区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既能带动社区内成员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又使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得到合理延伸。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体育效益最大化。

6.6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宏观调控。只有在政府的扶持和协调下,三者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政府部门应对三者一体化的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形成三者滚动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汝栋,王先亮.关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现状的调研报告[EB].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官网.,2007-11-21.

[2]郭琼珠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3):57-60.

[3]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89-90.

[4]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2001.12.6.

[5]周传志.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62-163.

[6]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11.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5

(一)幼儿教育机构

幼儿教育机构的形式多样,主要是服务于0~6岁幼儿的保育教育机构。多指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胎教学校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相应教育指导的机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有其自身历史性,不仅包括幼儿园,还有与小学一体化的衔接班,乡镇中心学校幼儿教育教研机构,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妇联、企事业单位等。本文主要从幼儿园、城镇社区教育两个角度来解读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

(二)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体现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素养,它不仅包含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相应的教育技巧,以及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教育艺术。农村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上更秉承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方式,以及老人看护的教育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幼儿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总之,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意识的萌发,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国家重视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向小型单元的家庭教育倾斜,将会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帮助。

二、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行为、内容以及家庭结构中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的影响、家园互助行动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所要解决的范畴。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要放在家长的素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意识层面角度都愿意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家庭的收入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变量。农村幼儿家长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在物质层面尽量满足子女的需要,而缺少精神上的关怀。收入的高低会决定教育的投入,但对教育的投入高并不意味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势在必行,适度的投入,获得有效的回报。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幼儿家长,他们的职业也决定了对幼儿教育指导的局限性。因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因素,很难有固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幼儿教育机构进驻幼儿家庭中进行实践指导会更好地服务父母,提供育儿理念,提升育儿意识。

(二)农村幼儿家庭结构的关系

农村幼儿家庭结构关系中分为两大结构,一个是两代的亲子关系,一个是三代的三世同堂。两代的亲子关系中,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以两个孩子为主要结构。农村幼儿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但因为父母自身素质或劳动时间过长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无暇或无意识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不懂得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等。尤其两个子女的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会忽视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幼儿园到乡镇中心幼儿教育教研机构,从小学内部的衔接班(学前班)到社区教育机构,都为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进行服务。因为地域方面的因素,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更是被忽略。只有各个机构以发展幼儿教育为己任,在分析幼儿园外部因素问题的同时,重视对家庭教育内部机制问题的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派专业人才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进步。

三、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家庭教育的内容由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5]幼儿园和社区等幼儿教育机构以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家庭进行教育指导。

(一)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力量,它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而且国家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通过对幼儿师资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吸收了很多优质的育儿理念,可以把当前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通过有效途径输送给幼儿家长,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

1.建立沟通渠道

农村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限于早晚接送幼儿,而需要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途径。家访和家长约谈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幼儿经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给予指导。班级QQ群、微信群的建立,可以随时接受家长传递的困惑性信息,并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家长的调查问卷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难题,进行必要指导。因为地处农村地区,很多幼儿都是由老人来照顾,家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难题。但多种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间接的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

2.搭建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搭建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长教育理念的平台。最直接的途径是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知识。家长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人才进园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例如乡镇的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生讲解幼儿的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条件和设施略好的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育儿互动平台,可以让家长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参与开放活动

农村的家长开放日不能只是形式性的参与,而需要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园来建立对幼儿的关注,和其他的家长进行育儿经验的交流。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途径的开放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家教知识的讲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幼儿园也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不仅及时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也请家长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园出谋献策,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社区的出现与逐步的发展完善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社区的发展逐渐被认可,其前提需要农村社区发展的整体与全面,以及格式布局的合理性。社区中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值得期待。但城镇社区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幼儿通过社区获得知识、掌握技巧、培养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必需。社区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服务于本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

1.联合辖区资源,进行育儿专项指导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离不开社区的扶持。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本辖区的有效资源,进行育儿的专项指导。例如,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医院,邀请相关医生为家长讲解卫生保健的常识,补充家长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录制相关的育儿采风,增补家长幼儿美育教育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有村官大学生的社区,可以邀请为本辖区的家长讲解育儿品行和认知教育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拓展视野。

2.根据不同需求,开展育儿沙龙活动

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同样重要。根据本辖区家庭的不同需要,城镇社区也应该定期为家长举办育儿沙龙活动。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园长与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认知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育儿方法等问题。还可以邀请乡镇中心学校的教育教研员讲解国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倾斜,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农村幼儿家长重视育儿教育的意识,补充育儿知识的理念,从根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巨大影响,为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争取政府资金,完善育儿资源建设

社区的资源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城镇社区还在稳步建设中,必然会存在缺少资源的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重点的鼓励和扶持,那么城镇社区应该积极做出本辖区育儿指导教育方面的计划与预算,争取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城镇社区需要建立教育图书馆,采买书籍要包含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与经验的书籍。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阅览室和放映室,在休闲时,可以组织家长到阅览室阅读书籍,到放映室观看科学育儿知识的视频。同时,城镇社区应该为辖区幼儿建立城镇档案,从而制定科学的育儿计划,指导父母详细记录幼儿的成长,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

四、结论

家庭与社区教育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全面实施我区五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三位一体”教育的意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选取符合现代要求的家庭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和社区,着力加强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我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坚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局关工委主抓、学校主办的原则,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合作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的作用,使校内和校外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途径,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

3.建立完善区、学区、学校三级家长学校建设,健全家长学校的各项制度,全面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

4.优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动员和组织“五老”特别是广大老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家庭教育,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分类指导,促使家庭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深入发展。

5.重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进一步关注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和特殊儿童(残障儿童、“问题”儿童等)、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促进我区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化发展。

三、组织实施

1.以点带面推动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通过现代家庭教育实验试点工作,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方法,形成城乡一体、整体推动的态势。

2.加大家长学校建设力度

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实施现代家教的重要阵地。在办好校级家长学校和学区家长学校的基础上,筹备成立区家长学校总校,形成纵向三级管理体系。继续开展区家长学校讲师团巡回讲座活动,逐步形成区域性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帮助家长提高科学教子的水平。

各校要充实完善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依靠自身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要定时间、定教室、定教材、定教师、定学员。家长学校集中授课每学期不少于2次,每次2学时,其它辅助形式因校制宜;选择适应现代家庭教育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配齐配全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多媒体、校园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组织教学,改变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的单一做法,创新活动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同时,通过实施“共同成长工程”,深化家长“与孩子同入学,与孩子共毕业”的观念;通过开展“区级优秀家长学校”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开展区、校两级“优秀家长”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教材建设

目前学校可将区教育局编辑的家长学校教育读本《携手》作为家长学校教材。同时,各校要按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积极探索编写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类型家长需要的家庭教育普及读本、宣传手册和各类音像教材,以适应我区现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加强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家教师资队伍是保证现代家庭教育实验顺利实施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在家长学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将家长学校工作与班主任工作有效结合,对全体班主任实施系统培训,使之成为家长学校最基础的宣讲师资。同时,坚持“精选师资”的原则,选配各方优秀人员担任家长学校的教师:一是精选教师队伍中的优秀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首席班主任和首席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五老”作用,聘请有事业心,热爱家庭教育,具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老教师、老领导,省、市、区关工委、老教协、老科协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老同志为家长学校作专题讲座;三是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教授为家庭教育学校作专题报告。四是请家教有方的家长做经验介绍。

5.拓展现代家庭教育工作的渠道

现代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为家长作辅导,应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广泛开展咨询活动。对一些家庭教育中的个性问题,通过家教咨询来解决。二是积极开展家访活动。继续强化家访工作,同时通过“网络家访”、“户外家访”等创新方式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开展亲子活动。学校组织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开展亲子活动,通过良好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四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联手教育活动,继续开展“荣誉校长”、“家长客串教师”、“家长到学校当义工”等特色活动,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五是建立“学校开放日”,设立“家长意见箱”,形成家校互访制度,使家长真正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工作,达到良性的沟通。六是完善网络。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扩大家庭教育社会辐射力度。各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其他有效的教育资源,设立家庭教育网站或开辟家庭教育网页,举办网上家长学校,开展网上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活动,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服务,用信息化带动家庭教育现代化。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是现代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依托教育研究机构和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专项研究和理论研究,尤其要开展应用型研究。各校要本着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目的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类型家庭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特别是加强对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中小衔接、青春期等关键时期教育的研究,确定研究目标和重点研究课题,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为全区现代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四、保障措施

1.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机构

为使现代家庭教育试点工作运转正常,要着重建立以下五个运行机制:

(1)规范管理机制。区教育局成立由局领导牵头,教育科、教育局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现代家庭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现代家庭教育试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细化目标责任,定期研究部署,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教育科将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实施,教育局关工委负责协调老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

各中小学要有一名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现代家庭教育工作,教育处(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并聘请老领导、老教师参加实施工作。区教育局要指导学校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的管理,严格流程管理,形成“纵横联合”的管理网络,即形成区、学区、校三级家长学校的纵向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互访活动的横向联系作用。

(2)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关工委、妇联、团委、各街道办事处、有关高校和青少年科研机构以及学校共建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3)考核评估机制。考核评估机制是推动全区家教指导工作的有力杠杆。区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单位和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区教育督导室在对学校全方位目标管理进行考核时,要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为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并占有一定的权重。区教育局在对各中小学进行管理检查,特别是德育工作管理每年度的检查时,要把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教指导工作的情况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有力地推动全区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

(4)表彰奖励机制。为激励中小学办好家长学校,表彰在家教指导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五老”和巡回讲师团成员,认真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学以致用、教子有方的好家长等,区教育局将与有关部门一起,每两年在全区范围内评选一次优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家长,并进行命名表彰。

(5)研究提高机制。一是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组织家教讲师团成员研究讨论如何提高讲课质量。二是举办两年一次的研讨交流会。区教育局每两年与区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一次家教指导工作研讨交流会。让第一线干部、教师、“五老”和巡回讲师团成员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在局网站、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或编辑论文专辑等,在全区范围内发行交流。

2.实施“有效德育”,做好结合文章

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依托于学校教育主阵地。在“有效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要负起“牵头引导”的责任,积极向家庭、社会宣传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与家长、社区形成共同的育人目标。同时,做好结合文章,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密切合作,开展“文明家庭”、“书香家庭”、“五好居民”等创建活动。坚持把育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场所灵活性、角色固定性,最易育人的特点,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导,以社区实践教育为重要阵地、以家庭养成教育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体系,使家庭教育实现由“重分数”到“重做人”的转变。

3.增加必要投入,提供资源保障

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必要投入,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资金,以用于开展培训、组织研究、阵地建设及表彰先进等。努力发挥部门优势,整合内部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资金、设施、活动等资源,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