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1

关键词:网络金融;信息生产;网络借贷;文献综述

Mishikin(1995)提出金融中介存在的两个原因:降低交易成本和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网络金融能在很多场景下更好地带来上述便利,特别是信息生产的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用,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因此,本文以前期学者对互联网信息生产功能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对网络金融的信息生产与借贷行为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一、 信息生产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摩擦

从借贷人的信息出发研究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有较长的历史。金融学相关文献(Petersen & Rajan,2002;Rajan,2002)指出软信息是成功借贷的重要因素,生产软信息从传统理论看就是金融中介如银行的主要职责(Fama, 1985)。硬信息同样重要,Mingfeng Lin,Prabhala N. R.和Viswanathan S(2009),Seth Freedman和Ginger zhe jin(2008)研究发现投资者评估借款项目收款时首要参考借款人基本信息。交易中信息不准确出现信息摩擦,造成信贷市场上借款者违约,这在理论界有广泛的研究(Stieglitz & Weiss,1981;Broecker,1990;Jaffee & Russell,1976)。当不能准确区分不同基本信息借款者时,相较最佳投资额度,一些贷款者可能过高地投资(De Meza & Webb,1987),一些投资者可能过低地投资(Mankiw,1986)。Akerlof(1986)用模型推出信息摩擦将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近期研究更多关注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影响程度。Karlan和Zinman(2009)实证南非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7%~16%样本出现违约。Adams等(2009)利用汽车次级贷款市场的数据证实了信息摩擦导致了道德风险(贷款规模越大违约率越高)和逆向选择(私有信息者获得大部分贷款)的问题。Edelberg(2004)也在控制了借款者的个人特质后证实借款利率与违约率有强正相关关系。Gorton和Winton(2003)通过模型论证指出在融资链条的末端贷款者面临两大风险之一就是信息的可靠性,当一部分中介能够生产借款者的信息并卖给贷款者时(使得信息生产更加经济),这样的生产并不能保证真正具有价值。即使中介保证信息的价值,但信息生产者能够容易地再次转卖信息或者标注信息价值,导致信息的生产并不具有经济效应(Grossman & Stiglitz,1980)。

在解决信息摩擦问题上,Elinav等(2013)阐述了引入新技术如信贷评分可以增进贷款的表现,评分的依据基于借款者的收入和工作地位等信息。Morduch(1999)则在更早的研究中提出,组团贷款(Group lending)将借款人更多社会关系绑定入贷款,增加借款组团的信息含量。这种基于社交关系改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在传统金融领域研究中更加普遍。Petersen和Rajan(1994)发现与银行和生产商的关系能够增加小公司的贷款获得。Agarwal和Hauswald(2007)也认为依靠公共信息进行正常借贷,而依靠私有信息能够驱动关系型交易。Drucker和Puri(2007)更验证了贷款发放与持久的关系紧密联系。Uzzi(1999)研究银企双方的关系如何影响贷款获得和成本时将社交关系的理念引入了银行研究的范畴。目前以P2P为主的网络金融产生的网络社交关系更多是研究借款者的信息的网络。Miller(2014)认为基于增加借款者的超额信息,提高贷款者的信息筛选能力可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研究发现,在P2P等网络平台上,虽然贷款者面临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学习可以弥补投资经验不足;此外,信息的改善还将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投资者进入,从而增进了贷款的整体表现。Freedman和Jin(2008)也同意贷款者在网络借贷中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建议借款者自愿披露其前期的信贷记录或者信贷评分以达到更高的融资成功率。

二、 互联网下信息生产更加高效

互联网能够对信息的生产功能带来更大的价值。但早期电子市场的交易与传统柜台市场交易相比有更大的交易风险(Ba & Pavlou,2002),因为缺乏服务和产品质量的信息披露以及交易主体常常保持匿名状态。随着强制性信息的更多披露,互联网对信息生产的优势逐步体现,以Prosper为首的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发展壮大。(Brabham,2008;Surowiecki,2005;Kittur et al.,2007)等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互联网能够将更多的信息留存和披露,这种信号发送模式相较传统金融机构能更好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可以更高效地生产信息。特别地,Mingfeng Lin和Siva.v(2009)指出如果借款者的信誉被他人熟识,则借款者的项目对应当风险相应减少。得到和转换这种信息在常规的金融借贷中是很难的,但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能够克服这一难点。另一个应用社交网络的视角是基于其搜寻成本。银行等中介在匹配借贷双方是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增加价值,而互联网能够更大程度低降低成本(Malone,Yates & Benjamin,1987),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的生产和转换更加高效,从而能够加速借贷网络的去中心化发展。

三、 互联网信息中信息生产种类与对借贷行为的影响

改善借贷环境的信息可以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有用的硬信息如信用评级打分,贷款收入比等。Iyer等(2009)指出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给予借款人的信贷评分可以刻画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从而预测违约率。Klafft(2008)以Prosper平台的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其借款条件。Erzenstein等(2008)认为除了信用评级之外,较高的债务收入比更容易获得融资资金。Hildebrand,Puri和Rocholl(2010)指出,选择性地采纳认证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将借贷人的软信息转变为信贷打分等硬信息)可以较少网络借贷中正规金融机构缺失的影响。Kumar(2007)发现,贷款数量与贷款违约率和收取利率成正向关系,说明贷款数额越大,其单位贷款的信息越少,对贷款的风险溢价越高。Meer和Rigbi(2013)指出,如果是多语言网络借贷平台,翻译为本土语言的项目的融资时间显著短于未翻译的项目,翻译成本能够显著影响融资进度。

软信息方面,Iyer等(2009)认为在Prosper网络借贷平台上,贷款者只是初略地浏览借款者的信贷评级,他们根据借款者提供的软信息,来推断借款者更多信息。Durlauf和Fafchamps(2004)认为社交网络是交换经济中获得社会资本的最佳渠道,社交网络更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工Freedman和Jin(2008)。虽然他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如朋友背书和投标的项目收益更高违约更小,而组团贷款的收益比非组团贷款的收益明显要低,无法判断社交关系对贷款表现的影响。但更多的研究指向社交网络能够提供有效的软信息增进贷款表现:Meer和Rigbi(2013)指出社交距离在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Mingfeng Lin和Siva.v(2009)认为更强的社交网络更可能促进融资成功,降低违约概率,获得更低价格的贷款。Schaaf(2013) 通过独立研究阐明社团关系可以显著地增加贷款量,但不影响授信的频率。这是因为,对于降低投资风险社会责任和信息传递机制均有重要功能(Shane & Cable,2002),社会网络通过信任信誉等的传递,克服了信息不对称(Ferrary,2003)。

正是基于网络借贷中缺少传统金融中介和借贷抵押物,贷款者的投资才能相对缺乏,相较传统的借贷,信息不对称情况更加严重(Klafft,2008),因此,贷款者投资中根据其他人的判断进行投资的羊群效应更为显著(Duan et al.,2009,Eunkyoung Lee,Byungtae Lee,2006)。Eunkyoung Lee和Byungtae Lee(2006)更进一步研究发现,提前下注者的边际效应在不断减弱羊群效应也会随投资者学习能力提高而减弱。Duan等认为网络借贷的羊群效应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网络信息超载,网络的使用者很难理解和使用全部的信息(Brynjolfsson & Smith,2000),因此,跟从别人的投资可能是此种情况下最理性和高效的选择。其二是投资人很容易从网络中观察到其他人的选择。就像在网上书店买书时,出了能看到对于书的介绍,很容易看到其他人的买书记录,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根据Herzenstein等(2008)的数据,项目成功融资的平均投资人数为62.6,而不成功融资项目的平均投资人数仅为1.6,数量差距之大,说明在投资人理性判断之外存在着显著的羊群效应。Simonsohn和Ariely(2007)研究eBay后也发现,网络投标人更喜欢在有投标过的项目上出价,尽管他们对项目质量的关注并不多。此外,这种羊群效应也说明网络投资者对前期已投资者存在着盲目信任的倾向(Eunkyoung Lee & Byungtae Lee,2006)。Wang和Greiner(2010)更明确指出,网络借贷P2P平台上的羊群效应将导致更低的投资回报、更高的违约风险和对信贷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信誉研究也是电子交易中十分关注的问题(Ba et al.,1999;Brynjolfsson & Smith,2000),如同传统交易一样,个人信誉以及品牌效应在电子交易中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基于制度的信息体统来研究电子商务中的信誉问题,(Greiner & Wang,2010; Gefen et al.,2003;McKnight et al.,2002)研究发现,电子商务中最重要的就是信誉体系的建立,它可以减少网上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消费者在网上更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Xiong和Liu(2003)指出网络借贷平台上可以提供机会和威胁,将威胁降低到最小不是基于制度而是基于团体的信誉体系,从而更好地评估同行的信誉和他们未来的行为。Gefen等(2003)也认为这种网络信任的建立需要使团员保持一种信念,即团体中如果出现欺骗行为将一无所获,他们有直觉或者容易发现他们所在的体系存在着安全的机制。对于组团贷款这一形式能否改进信息摩擦,从而降低违约概率和贷款利率,实证文章主要得出否定的结果。Kumar(2007)发现贷款者增加了组团贷款成员的风险溢价,因为其违约率和实际贷款利率更高,因为在早期prosper网站组团贷款中组团领袖有更大的激励(费用奖励)增加组团获得贷款的成功性,他会引入更多低质量的借款者,从而增加了违约概率,贷款者也通过事后学习增高了以后对组团贷款成员的利率。

对于借款者个人特质影响P2P借贷行为的研究不断增加。Pope和Sydnor(2008)研究了2006年~2007年P2P网站数据后指出部分投资者对于黑人、超重者和老年人项目存在直接歧视,他们更偏好妇女和战友相关项目; Ravina(2008)实证发现对于长相好看的更容易获得贷款、付出更少的成本,但这些借款者并不会减少拖欠的概率,但其他学者如Herzenstern,Andrews,Dholakia和Lyandres (2008)的研究认为种族、职位和性别对能否成功获得贷款影响不大。同时,上传借款者的头像能够显著地提高借款成功率(Matthieu,2009),项目性质如扶贫和帮助妇女和社会公益的项目也会获得利率折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可能性;长相看起来更可信的人更易获得贷款融资(Jefferson,2012),而他们确实获得更高的信贷评分,违约率更低,因此,外貌信号属于金融交易中预判贷款双方的重要信息。此外,Jenq等(2012)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贫困、诚实和守信的借款者的需求更能被满足。

四、 互联网信息的事后监管功能对借贷行为的影响

除了事前信息生产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不少文献也提到了事后信息监管的重要性。Diamond(1984)指出银行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在于对事后行为的监管成本控制。当然这有带来“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分散投资也许是解决的方法之一(Gorton & Winton,2003)。而事后监管也是网络金融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Mingfeng Lin和Siva.v(2009)认为网络借贷中虽然可以对还款、违约等信息予以记录,但是网络技术却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降低监管成本的问题。个人监管成本过大,人监管又有道德风险。但是嵌入社交网络关系的互联网借贷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借款者的朋友加入投资方,借款者的违约声誉成本将增加,这种成本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更增加压力去减少贷款违约,这也符合Diamond(1991)的理念。

五、 国内互联网信息对借贷影响研究

国内文献对网络金融的研究以偏理论的研究为主,对信息功能的研究更是凤毛菱角。谢平、皱传伟(2012)通过理论模型,证明出互联网中传播的本质就是私人信息变为公共信息的过程,信息在互联网传播中具有自愿分享和共享机制,从而使得信息能够反映在均衡价格中,因此网络金融依靠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能偶实现信息处理的高速高效,具有更强的信息供给功能。赵岳、谭之博(2012)也同样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引入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效应,可以增加企业的违约成本,采集企业信息,构成信用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帮组企业实现自己的信用类型。

实证方面,陈建中和宁欣(2013)用人人贷平台交易数据实证,借款人基本信息对借款成交影响较大,信用分值、学历、年龄、已婚、有房等与借款概率正相关,性别无显著影响。王会娟和廖理(2014)也是借助国内人人贷平台的数据,发现项目信用评级越高,借款成功率越高,借款成本越低。并进一步分析认证指标和认证方式,发现对借贷行为影响较大的是工作认证、收入认证、视频认证和车产和房产等认证。线下与线上结合的认证方式更能揭示信用风险。

六、 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生产和管理信息是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意义。传统中介正是由于在信息加工上具有成本优势从而维持持续经营。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网络金融能够带来更大的信息生产优势。虽然网络金融中也不乏出现羊群效应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并且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披露,电子交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很突出。但在数字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工具的使用,使得传统的借贷行为被重新定义,金融搭上网络的快车后出现了信息生产、留存和传播的新途径与更广阔的影响。

因此,在解决信息摩擦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上,发展网络金融金融成为了一种新的方向。不论是增加图片、增加项目说明还是增强网络关系,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平台价值使得借贷双方信息能够更多地披露和互动交流。学者通过理论证明,网络金融可以较少交易成本,增加违约成本,提供信用资本如信誉等等功能,使得信息生产在借贷行为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当随着借款人信息的增加,借贷的效果(收益率、违约率)均有更好的提升。借助P2P平台的发展,学者们也通过交易数据实证了以上的判断--互联网作为可以增加借贷双方的软信息的重要途径,如变现社交网络的价值,在结合硬信息使用的基础上,增加已投入的投资者的回报,也吸引更多优质的投资者加入。

当然,网络由于其信息的宽松性和关系网的非约束性,在实际交易中仍出现了高诈骗高违约等情况,这就需要事前信息披露和事后信息监管协同管理。在这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还尚不深入,实证检验相对较少,理论探讨多停留在互联网模式研究之上,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质量上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4).

[2] Mingfeng Lin.Peer-to-peer Lending: An Empirical Study[J].AMCIS Doctoral Consortium,2009.

[3] Jaffee, D., Russell, T., Imperfect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 credit rationing[J].Quart.J.Econ,1976,90(4):651-666.

[4] Michal Herzenstein,Utpal M.Dholakia and Rick L.Andrews.Strategic Herding Behavior in Peer-to-Peer Loan Auctions[J],2010.

[5] 谢平,邹传伟.网络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6] 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12,(7).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2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投资风险;评价指标;小企业e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82 -03

一、引言

继“互联网金融”概念被提出以来,“互联网金融模式”被提出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而互联网金融也正在悄悄地改变中国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P2P网络借贷便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从2005年我国出现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经历了2011~2012年间的爆发性增长,后来由于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以及监督不到位、信用环境差再加之互联网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等原因,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批平台倒闭或遭挤兑,但整体的发展趋势相对稳定。P2P网络借贷所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但是如何正确地识别P2P网络借贷风险从而更好地规避风险是当前更值得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小企业e家是招商银行首次对于P2P网络借贷业务的尝试,该平台在2013年9月试运行,其业务模式与投、融资方的P2P平台类似,但在2013年11月,小企业e家突然停止投融资项目,并有被“叫停”的说法,而招行人士称,这是一次正常的业务优化调整。在2014年初,小企业e家恢复了交易,虽然投资年收益率比其他P2P平台低得多,但银行的隐形信用让投资者依然乐意买单。小企业e家的起伏发展状况充分反映出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其面临的风险也可想而知。因而本文将结合小企业e家,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研究P2P网络借贷下的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网络投资人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防范投资风险,从而提出有效地应对措施,以保障机构的可持续运营以及投资人的正当逐利期望得到实现。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以小企业e家为代表的国内P2P平台发展状况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一种新的交易平台,它通过直接连接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小额信贷原理是这个新平台的创新基础。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短期、小额资金的借贷者,借款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所以其主要针对的是民间强大的小额投融资需求群体。

小企业e家属于银行系的P2P网络借贷。银行系P2P虽然背景强,有品牌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太多的创新,过于依附互联网平台并且银行系P2P与银行存款等表内业务有冲突种种原因导致银行系P2P前景不被看好,再加上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风险,使得银行系P2P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

从宏观角度来看,P2P网络借贷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利用PEST的分析,首先,在政治风险上,P2P网络借贷从成立到发展至今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且P2P网络借贷的注册程序较简单且成本低,市场准入门槛低会导致各种不同资信程度的机构进入。其次,在经济风险上,由于目前市场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不景气导致的泡沫经济状态愈演愈烈,因此一些公司在投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选择非正式的金融渠道,这无疑也会造成偿债压力的过大。然后,在社会文化风险上,由于P2P网络借贷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产物,在中国目前大多数人对于投资融资还是处于一种保守的状态,对于新的网络借贷模式存有戒备之心,这无疑也会给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带来阻碍。最后,在技术风险上,P2P网络借贷依附于互联网技术,其发展少不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因而在互联网技术上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

三、P2P网络借贷的SWOT分析

首先,关于优势分析,因为P2P网络借贷只要依附于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便可实现操作,其市场准入门槛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操作程序较简单,注册成本低。并且该平台面向的是中低层收入的投融资者,与银行贷款相比,其手续简单操作快捷。

其次,关于劣势分析。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导致该平台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目前,大多数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都没有健全的风险控制部门和风险管理技术人员,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然后,关于机会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此同时,政策上的支持也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实现发展的机会。

最后,关于威胁分析。P2P网络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同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利率化,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会层出不穷,势必会给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风险。

四、P2P网络借贷下的投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网贷平台投资风险评价指标

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而且也有平台自身发展过程所带来的风险。本文通过个人投资风险的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组讨论的方法,将投资风险从个人、经济组织、财务以及担保状况四个角度进行细化,构建投资风险评价指标如下表1所示。

(二)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按照判断矩阵的标度定义,如下表2所示,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并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构造完判断矩阵后,需要通过求各要素相对于上层某要素的归一化相对重要度向量,所求结果如下表3五个矩阵所示。计算公式如下: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表4给出了1―6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 C.I./ R.I. 结果

最后,C层总排序的结果如下表5所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有关P2P网络借贷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所依据的是本人通过发放200份,实收156份的有关个人投资风险评估的问卷以及专家组讨论得出的结果所确定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上表中的C层总指标排序情况,首先,从中可以看出,P2P网络借贷下的投资风险排序为财务风险、经济组织风险、担保风险、个人风险,应该重点放在财务风险以及经济组织风险,担保风险与个人风险虽然风险指数较低,对担保风险以及个人风险同样应不容忽视地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一旦发生疏忽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次,对于风险识别与控制方面,针对个人风险,指的是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或融资渠道时对某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者状况的了解程度,重点要对经营者的个人身份以及资信评估情况进行了解,以防止在未经核实经营者实际情况下所导致的盲目投资。对于经济组织的风险指的是选择某一P2P网络借贷平台对于该组织机构的了解程度,重点要关注经济组织宏观经营状况的证明以及是否有及时地对网络平台系统的维护工作。针对财务风险,由于目前P2P网络平台大多不披露自身的财务状况,事实上,即使P2P平台公布财务报告,其财务状况也未必清晰,因而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来说很难通过信息披露来了解财务状况,投资者应多关注于放贷人的流水状况以及平台的个人征信体系来防范风险。最后有关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担保风险,由于国内目前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再加上网络平台上借款人的信息透明度比较差,从而给信用风险的评估带来了障碍,因而投资者需要对借款人的抵押物的真实存在性进行考核。

通过研究结论,我们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实现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首先,从P2P网络借贷平台角度来看,第一,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由于其所依附的互联网平台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定期的利用专业技术对互联网系统进行维护与更新可以减少借款人不必要的风险损失。第二,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缺乏行业规范与标准,为保证未来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相应的从业标准遵守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统一的行业标准,平台的服务质量便得到保证,从而凭借自身的信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第三,要加强自身的信息披露。P2P网络借贷平台应当确保每位投资者清晰地了解其所投资的借款项目,定期公布各类信息,确保借款人的知情权得到保障,从而加强对平台的信心。

其次,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在选择诸如P2P网络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时,需要加强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充分做好前馈控制、同期控制以及反馈控制的各项工作。第一,要充分浏览平台上的借款信息识别平台的经营模式,对于经营者的资信状况、借款人的信息以及平台的宏观经营状况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投资。第二,要学会分散风险,理性投资。投资者不应盲目地将资金全部投给某一借款人,而是要通过全面地了解借款人的抵押物真实存在性并核实相关信息,从而通过将资金分散给不同的借款人来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Freedman & Jin, Do social network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for Peer-to-Peer lending[Z], Evidence from ,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NBER, 2008.

[2]James & Hadlock, Do Banks Provide Financial Spa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06).

[3]郭阳.中国P2P小额贷款发展现状研究[J].上海金融,2012,(12).

[4]郭弈,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与融资可获得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

[5]黄叶s,齐晓雯.网络借贷中的风险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4),101-105.

[6]封延会,贾晓燕.“人人贷”的法律监管分析――兼谈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12(9).

[7]吴晓光.论网络借贷平台的客户权益保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2),54-57.

[8]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9]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刘本喜.基于P2P网络信贷平台的投资人风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4,38-41.

[11]李龙.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探讨[D].浙江大学,2014.

[12]王梓淇.P2P 网络借贷平台探析[J].时代金融,2012,(08).

[13]沈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及化解措施[J].金融律政,2015,(09).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3

关键词:网络微贷利率定价;信用等级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2

一、引言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P2P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形式,蔚然成风。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从而收取利息的金融模式。网络借贷领域起源于2005年英国的Zopa。该网站率先在英国推出了P2P网上互助借贷业务,依托于Web2.0技术,给有资金需求和闲置资金的个人提供互动平台,使用户在互惠互助的原则下完成特定利率的资金借贷行为。2006年,美国最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正式开放。除Zopa和Prosper外,国际上比较有名的个人借贷网站还有RateSetter,,Facebooklinks,eBayauctions等。2007年起国内也出现多家借贷网站,如拍拍贷、人人贷、红岭创投、易贷365等,现已达上百家。

在网络微贷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利率定价是否合理是平台是否完善的重要衡量因素。本文通过编写程序对抓取拍拍贷实际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利率定价机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

随着P2P网络借贷模式在国内外快速发展,学者对网络借贷的研究也随之深入。从目前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把握P2P网络借贷的作用、运营模式、风险控制、发展对策,这类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数量较多。另一类是在微观层面研究借贷者的借款利率、借款实现程度、个人特征等之间的关系,实质是研究网络市场借贷融资问题,以定量研究为主,数量较少。对P2P网络借贷市场融资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基于平台的交易数据。Ashta和Assadi(2010)指出在P2P网络借贷中,贷款金额、利率以及借款人的经济实力等被视为贷款者作出贷款决策的重要指标(Herzenstein等,2008;lyer等,2009)。Pope和Sydnor(2011)指出网络借贷中存在种族差异,黑人很难借到或者只能以较高利率借到资金。国内多偏于理论研究,且基于我国网络微贷平台的实证研究更少。李金阳(2013)研究指出借入者信用等级、借款金额、历史流标次数等影响利率。我们希望利用平台交易数据进一步研究网络借贷的利率定价问题。

三、数据

数据来源于通过程序抓取的拍拍贷758条真实交易数据。

借款利率用rate表示。在拍拍贷平台上,借款利率一般由借款人综合考虑自己的借款期限、借款用途以及自身信用等因素给出自己的利率,投资人根据借款人给出的利率,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等,确定自己是否投标。

借款期限用maturity表示。在拍拍贷平台上,借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绝大多数都在一年以内,其中以6月、7月、12月居多。

grade表示个人信用等级。个人信用等级的评价采取以其借款次数、还款情况以及逾期还款记录作为衡量标准的信用等级评定方式,信用等级从AA、A、B、C、D、E、F依次递减;

借款金额(以千元为单位)用par表示。在我们抓取的758条数据中,借款金额分布于一千元到三十万元之间,其中五千元以下的借款项目居多。

四、实证分析

我们对可能影响利率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2.2a:

结果显示,不同的信用等级及借款期限对利率的影响多是不显著的;借款金额对利率的影响显著的,即借款金额每增加1千元,借款利率下降0.013%。结合原始数据我们做出以下结论和解释:

(一)不同信用等级对于借款利率的影响不显著。按照常理,信用等级与借款利率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个人信用等级越高,贷出资金的一方越能接受较低的利率。因为信用等级与借款记录有关,个人的借款次数越多,贷款方就可以依据其历史交易记录对其个人信用进行判断,历史借款表现越好,贷款方越愿意接受其以较低的利率借款。但回归结果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猜想。我们给出以下两条解释:

依据原始数据,我们做出借款利率与信用等级的散点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散点图,我们发现随着信用等级的增加,借款利率趋于收敛,同一信用等级下,不同的借款利率围绕均值上下波动,而低信用等级下波动的区间较大,高信用等级下波动区间较小。分析可知,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用户来说,其之前在该网贷平台上的借款次数较少,积累的经验较少,故而对自身的借款缺乏较好的定价能力,而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用户来说,丰富的经验可以辅助其对利率进行较好的定价。

其次,结合博弈论可知,虽然信用等级高的用户可以以低利率借款,但其出于借款完成进度、与其他借款人竞争等因素,可能不会提供很低的借款利率,而是选择大多数借款人给出的利率。

(二)不同的借款期限对利率的影响多不显著。依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可知,借款期限越长,借款人应付的利率越高,这是出于给予贷款人流动性溢价。然而回归结果并非预期所想,究其原因,可能是抓取的数据的借款期限均为一年以内,且多集中于6、7个月及12个月,对于本来就较短的借款期限来说,可能不存在明显的利率期限结构。其次,通过描绘借款利率与借款期限的散点图,发现当用户的借款期限较短,其对于利率的高低并不敏感,而当用户的借款期限较长,出于成本考虑,并不会选择较高的利率,而是会依据自身还款能力和平台其他借款人给出的利率选择较为适中的水平。另外,若借款人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贷款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借款期限的考虑。

(三)借款金额对于借款利率有显著的负影响。对于金额较大的借款,贷款方会放松对借款利率的要求。一方面贷款方考虑到当借款金额较大时,索要高利率会加大偿还压力;另一方面金额较大,说明借款方对于按时偿还借款金额有足够信心和一定保证能力,因此,贷款方可以接受并不高的借款利率。通过描绘借款金额与利率的散点图论证了我们之前的观点,即当借款金额较小的时候,借款人本身并不是十分在意利率的高低,而随着借款金额的增加,借款人对于利率变得较为敏感。

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利率对借款金额的弹性分析,进而对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加以辅证:

五、网贷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完善信用评级规则

信用等级建设是网络贷款平台风控的重要措施,也是让客户放心参与网贷的保障。网络借贷平台需要加强信用评级方面的建设,如在信用评级的考察中加入借款人职业、收入等内容。但这些评级依据仅仅是三维信用论中的第三维,要想构建起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还需加入第一维的个人诚信度评价以及第二维的项目合规度评价,即除了资产方面的信用评定,还可以考虑与信用记录平台共享信息,更好地了解借款人的道德品质,使信用评定更加全面可信。

(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引导借款人正确定价

从结果来看,人们对利率的定价能力并不很高。这也说明网络借贷平台尚不成熟,网络贷款参与者不充足的金融知识导致了其不理性的借贷行为,或者,其“理性”是基于生活阅历而非经济金融理论的。这种从生活经验衍生而来的“理性”可能会增加网络贷款的风险。我们建议由网贷平台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和定价优势,多个指导利率,引导借款人正确定价。

参考文献:

[1]李金阳,朱钧.影响p2p网络借贷市场借贷利率的因素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5):34-40.

[2]吴晶妹,张颖,唐勤伟.基于农户信用特征的WU's三维信用评价模型研究[J].财贸经济,2010(09):22-28+63.

[3]ASHTAA,ASSADI D.An analysis of European online micro-lendingwebsites[J].Innovative Marketing,2010(02):7-17.

[4]POPE D G,SYDNOR J R.,What’s in a picture?Evidence of discriminationfrom [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11(01):53-92.

[5]Rajkamal Iyer,Asim Ijaz Khwaja,Erzo F.P.Luttmer and Kelly Shue.Screening in NewCredit Markets:Can Individual Lenders Infer Borrower Creditworthiness inPeer-to-Peer Lending?[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asearch,2009.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4

摘 要:校园网贷因其借款门槛低、放款速度快等特点迅速挤入高校借贷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款首选。一方面,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飞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诸如信息审核不力、放款资金流向不明等问题却极大地增加了校园网贷风险。通过分析近年来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认为其中主要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以及资金流向风险,并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对此做出了解释,最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防范建议。

关键词:校园网贷;风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38-0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P2P网贷平台凭借其融资快捷的特点逐渐成为个体户、小微企业等借款者的首选融资渠道,其中作为P2P网贷平台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的校园贷款更是赢得了众多高校学生的青睐。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65万,全国在校大学生约为3 000万,其中超8成有资金短缺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大学生自身固有的高消费需求、低辨识力和抗诱惑力使得校园金融十分盛行。但是校园网贷针对高校学生施行的“先消费后还贷”导致一些学生无力还款而最终酿成悲剧,可见校园网贷存有极高的风险。此外,一些校园网贷平台由于逐利性会恶意降低借款门槛造成借贷市场出现不良竞争并导致逆向选择的发生。本文将从校园网贷的初始信息审核环节、放款资金流向中间环节以及最后收款合规环节三方面分析校园网贷存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一些防范建议。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文献有许多但有关校园网贷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国文(2014)通过探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并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政策、经营、资金方面存有风险并给出了相关建议。魏鹏(2014)根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六大风险,并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的比较得出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问题。谈超等(2014)通过构建不确定性的委托――模型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内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信用担保则可以防范道德风险。

从现有的文献看,大部分都集中在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上而有关校园网贷的探讨则相对较少。校园网贷作为P2P网贷下的一个子类在某些方面具有与P2P网贷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校园网贷的资金发放对象是高校学生,因此它与P2P网贷又有所区别。本文通过分析校园网贷由于放贷人群的特定性所导致的独特性以及近年来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认为其中主要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以及资金流向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防范建议。

二、校园网贷发展现状

2009年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通知》的下发使得各大银行纷纷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但高校学生的消费需求并未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随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大学生逐渐成为借贷市场争相抢占的消费群。校园网贷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填补了因政策原因造成的高校借贷市场空白。大学生强烈的购买需求以及不成熟的攀比心理会导致非理性消费,校园网贷平台的出现使得他们的消费更加便捷,尤其是它能够缓和高校学生实际有限的消费能力同内在极度旺盛的消费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通过网络借贷和分期付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资金压力。

然而在低门槛、放贷快的背后,校园网贷市场隐藏着审核不力、高利息等乱象。据媒体报道,河南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以28名同学之名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最终绝望跳楼,然而他的家人和同学们还得想办法处理债务。这些由校园网贷引发的悲剧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已经提出要加强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与整治。

三、校园网贷存在的风险

校园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特殊发展渠道在信息审核与发放贷款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它也存在着极高的风险。信息审核不严格造成个人信息盗用情况严重,后期催款程序不当又极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并且对借贷者以后的信用产生终身不良影响。

(一)信息泄露风险

校园网贷在借款人信息审核方面十分宽松使盗用信息的情况极易发生。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校园网贷平台为扩展业务而恶意降低申请门槛要求,造成平台审核风控不严,个人信息泄露较为严重。对于那些个人信息被盗用的学生来说,一旦借款者不能及时还款,放款者就会找到他们催其还款,并且这些受害者还得承担因信息泄露造成的个人信用值降低的风险。此外,高校学生自身固有的还款能力弱、风险意识低还会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逆向选择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对于向高校学生放款的校园网贷平台而言,学生是一个既无固定收入,还款能力又弱的借款群体。但对于高校在校生而言,校园网贷平台参差不齐,他们只能依据各平台在网上的宣传标语来做出判断。这意味着学生们不可能完全获知和辨别平台的可靠性,就产生了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借款人在无法识别真实信息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贷款额度更高、审核程序更简单的校园网贷平台,而那些信息审核较为严格例如需要线上线下双向审核的平台将鲜有人问津。这时就产生了逆向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乎规范的校园网贷平台将被挤退出借贷市场,校园网贷平台的平均质量逐渐下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校园网贷乱象丛生。

(二)法律合规风险

关于法律合规风险主要体现在虚假宣传以诱导学生过度消费、高校学生的实际还款利率以及校园网贷平台的最后催款方式上。有些校园网贷平台为牟取暴利,恶意降低贷款门槛并进行虚假宣传,尤其在实际资费标准上做手脚。据报道,虽然大部分校园网贷平台在宣传时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月利率通常在0.99%至2.38%之间,然而在实际还款时却会衍生出诸如服务费、押金、违约金等一系列费用。这意味着即便初始贷款额并不很高,但若不能按期偿还,最终本金加上利息、罚息等就可能让学生还不起钱,导致学生贷成高利贷。据银率网数据统计,涉及校园借贷的平台借款利率普遍较高,个别项目借款学生所付年利率达25%以上。另一方面在催款方式上校园网贷平台也存在不合规。由于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贷款逾期的现象很容易发生,而平台为避免重大损失就会采取催款行动。部分校园网贷平台根据前期借款人在线上填写的信息,会先打电话给当事人并进行威胁,有些甚至会将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让借款人的家长替其还钱。这种催款方式有侵犯借款者隐私权的倾向,其中威胁、恐吓等行为更是不合法律规范。

(三)资金流向L险

校园网贷平台在发放贷款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资金流向风险并由此带来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市场交易一方参与人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当观察成本太高时,一方行为的变化导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当高校学生从校园网贷平台那里得到贷款后,贷方并不十分清楚这笔款项的去处,相反借方可能会利用这种不对称信息做出对贷方不利的行为,这时就产生了道德风险。尽管学生们在平台上借款时会填写款项的用途,但贷款的实际去向并不一定与所填用途相符。据统计,超8成高校学生会将贷款用于消费但其中不少人会在款项用途一栏写上“创业”“培训”等。此外,将贷款用于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这意味着一旦学生有等不良行为就会造成贷款逾期进而影响校园网贷平台的资金回流并且增加了平台的机会成本(平台本可以将这笔贷款发放给用于消费、创业的学生并有极大把握如期收回本息)。

四、防范建议

(一)出台相关法律严控信息审核

校园网贷平台信息审核不严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原因。网贷平台良莠不齐,一旦风控不严的平台占据高校借贷市场,个人信息泄露、信用值下降、征信记录黑名单等将齐齐出现。因此应从源头开始解决校园网贷平台鱼龙混杂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校园网贷平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平台的借款人信息审核环节做出详细规定,统一各个校园网贷平台的信息审核条件等。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加强学生借贷风险意识

校园网贷乱象丛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高校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足。“及时消费”是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加之学生之间不成熟的攀比心理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先消费后还贷”更是刺激了学生们的消费需求。此外,一旦学生后期还不上款,还可向父母求助。这种依赖心理会助长高校学生的消费能力同消费需求间的冲突,继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力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还要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国文.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J].武汉金融,2014(4):9-11.

[2]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3-9.

[3]杨宇焰,陈倩,田忠成.P2P网络信贷平台的主要模式、风险及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14(1):29-31.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5

关键词:P2P网贷;信息不对称;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F832

一、 P2P网络借贷加剧信息不对称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教授(孟加拉国)创造了P2P小额借贷,它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式,它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吴晓光,2012)。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P2P由线下搬至线上,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摆脱了传统中介的支持和担保,直接联系起了资金的需求者和借出者(Lin et al.,2009;Collier & Hampshire,2010;Bachmann et al.,2011)。尽管低搜寻成本能部分解释P2P网贷的飞速增长的现象,但是借贷双方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平台出于隐私保护,不公开参与人的全部信息,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加剧。尽管如此,在次贷危机之后,P2P网贷在全球范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难道P2P平台能提供更多有关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软信息”来平衡匿名机制带来的 “硬信息”的缺失? P2P出借人如何有效利用这些 “软信息”?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对P2P平台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金融市场。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众多学者对极具代表性的P2P平台(如Prosper)交易记录做了充分研究。国内的P2P网络平台在2013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仍处于成长初期阶段,且运营模式主要借鉴国外平台;加之国内个人征信系统尚处于大力建设初期,有关P2P网络平台上对借款人的信用鉴别和筛选的研究极为缺乏。鉴于此现实情况,笔者主要归纳了若干国外学者基于Prosper平台对P2P网络平台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

研究发现,除了运营方式的差别,Prosper与传统借贷市场主要有以下两个区别:

一方面,匿名的在线交互给Prosper带来了传统银行所不曾面对的新的挑战。尽管Prosper提供身份认证并公布由美国主要信用机构Experian提供的借款人信用记录,但Prosper出于隐私保护等目的不公开借款人的具体信用分数,而是根据分数对借款人进行粗略的信用分级。加之在分散的个人直接出借的借贷形式中,出借人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动机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判断和筛选。这意味着,与传统银行相比,Prosper平台上的出借人面临着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另一方面,Prosper利用社会网络提供的“软”信息来弥补上述“硬”信息不足所带来的挑战。借款人和出借人可以发起建立或申请加入在线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背书”以提升其信用水平,且对某些特定贷款,小组成员可以参与投标。小组成员的背书和投标均有特别标注。但是,不同于典型的微金融小组(如格莱珉银行),Prosper并没有给小组成员强加连带责任,且参与背书的小组成员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此,P2P网络平台上的社会网络的有效性只是经验性的,有待检验。

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借贷市场健康发展:宏观来说,资金进入到不应得到支持的高风险、低效率领域,使得资源发生错配,严重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进而带来经济的低效率和产业结构的畸形;从微观来说,优秀的借款人得不到资金而难以为继,资金的错投又给出借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在风险事件发生时使坏账率骤升,造成巨大损失。Prosper 自2006年2月上线运营,至2013年已完成4.4亿美元的借贷,吸纳会员159万人,成为现今最成熟、最先进的P2P网络平台,也仍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和金融领域Web2.0的革命性应用(Iyer et al.,2009;Lin et al.,2012),P2P网络平台能有效利用信息的快速和搜寻,提供众多促成交易完成的工具和媒介,大幅降低了搜寻成本,提升了市场效率(Brown,2008;Herzenstein et al.,2008)。然而融资这一方面的效率提升同时伴随着另一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相关从业者和学者面临着以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什么加重了P2P平台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社会网络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吗?三是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网络体系?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对P2P网络平台在未来更好的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P2P平台在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下,也积极探索其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式,比如“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营模式。但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P2P网络平台的初衷:低成本、高效率、无媒介、无抵押。因此,笔者希望在总结归纳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今后的研究中能结合国内P2P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国内平台发展的可借鉴经验。

二、解决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在传统的借贷市场上,商业银行扮演着交易中间人的角色,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之间无直接联系,而是均与商业银行对接。商业银行拥有较为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工具,并且凭借其专业化和信誉度掌握更多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他们能在事前对借款人信用风险有准确的判断,并在事后对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充分地监管,以此有效规避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P2P网络平台中,出借人很难获得与借款人信用状况相关的多元的信息,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Lin et al.,2009)。因此,相关文献着重于以下问题的研究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1)至今在P2P平台上出借人在筛选借款人方面的表现情况。(2)社会网络如何解决P2P平台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3)如何得到有效的软信息,即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

(一)对出借人在筛选借款人方面表现的评价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出借人所处的信息环境

以Prosper为例,该平台自开始运营后就多次调整过信息政策,具体调整见表1。

简单来说有三种有关借款人的信息:包括Experian提供的信用记录在内的“硬”信息、由社会网络产生的“软”信息和借款人在留言板自行的未经验证的信息。

从Prosper上线运营开始,其的“硬”信息主要有债务收入比、信用等级、有无违约记录等不良行为、是否有房产、信用卡数及卡号、信用额度和借款申请历史情况等(Lin,2009;Lin et al.,2009;Lin et al.,2012)。其中,信用等级是根据借款人信用分数进行的粗略分级,出借人无法获得具体的信用分数。2009年7月调整后的分级标准为760及以上为AA,720―759为A,680―719为B,640―679为C,600―639为D,560―599为E(调整前为540―599),520―559为HR(调整前为0―540),取消了信用分数少于520的和无信用分数的借款人资格。尽管在调整之后,Prosper提供了更精细的信用分级,但是区间化的信用等级在假设借款人提供的所有“硬”信息均为真实信息的条件下,仍产生一种匿名效果,使得在区间内的逆向选择风险大大提升。如果发生借款人在自行提供的“硬”信息中有造假行为,而这部分信息是出借人乃至P2P平台都难以验证的(虽然平台有网络验证,然而造假蒙混过关并不困难),则出借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程度骤升。

除了相关的“硬”信息,平台还会利用其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极大便利开发“软”信息―-模糊的、难以量化的信息,来弥补“硬”信息的相对缺失,这就是对社会网络的利用(Collier & Hampshire,2010;Iyer et al.,2009)。Web2.0技术使得出借人很容易从借款人的社会网络中获得大量“软”信息,如借款人的年龄、性别、愿意支付的最高利率、所在小组成员人数、借款申请中成员背书数(或比例)、为其他成员背书字数等。有时,借款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借款申请描述中加入自己的照片或家庭合影,或者描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来打动出借人。出借人可以从这些充满“噪音”的“软”信息中提取自己关心的信息作为判断借款人信用品质的依据。

2.对出借人筛选表现的评价

Iyer和Asim(2013)根据Prosper平台上过去的债务表现对出借人筛选借款人的能力做出了检验。他们假设“每个出借人的目标都是投资组合收益最大化”(后来他们放松了该假设,结果与预测无太大出入),选用利率作为贷款表现的预测指标,用两种方式做出了检验:一种是对利率和过去的贷款表现进行线性回归,将拟合优度R?作为筛选表现的检验结果,即出借人预测贷款违约的能力,同时建立借款人的信用分数与贷款表现的线性回归和计量经济学家利用所有可获得的量化信息做出线性回归,对三者的R?进行比较;另一种方法采用了信号探测理论和商业银行经常采用的、标准化的技术方法――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将曲线下的面积(AUC)作为表现检验结果,并比较了选用利率、借款人分数和计量预测作为不同标准下的AUC。在第一种方法下,他们发现出借人表现优于信用分数的预测能力,前者的R?是后者的两倍,说明出借人能较好的预测贷款的违约情况(即借款人的信用品质)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贷款利率。但是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较高的利率本身导致了借款人的负担过重从而导致违约(Stiglitz and Weiss,1981),这种反向的因果关系加强了二者的联系。Iyer和Asim通过考察信用等级边界发现没有证据表明利率对贷款表现存在因果效应,排除了反向因果的影响。在第二种方法下,他们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利率对违约的预测能力比信用分数高出45%之多,达到了计量经济学家80%的水平。

通过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进一步研究,Iyer和Asim发现在相对优质(AA、A、B)的借款人中,利率的预测作用更有效。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预测,他们发现,“硬”信息在用于判断优质借款人的信用品质时更重要,“软”信息在判断相对次级的借款人的信用品质时尤其重要。他们发现存在出借人对借款人信用判断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而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认定为出借人出于慈善目的进行的贷款。

不同于Iyer和Asim如此乐观的结论,S.Freedman和Jin.G.Z发现在P2P网络平台上,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导致出借人做了很多错误判断,而不是仅仅出于慈善目的。出借人可以区分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人,但是在同一区间内,由于出借人无法获得具体的信用分数,当其他可获得信息相同时他们便无法区分不同的借款人,这就导致了在每个区间内产生逆向选择(Akerlof,1970)。事实不可否认,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和P2P平台的信息政策帮助出借人向优质借款人集中,但是在每个信用区间尾部的逆向选择问题也在增加。

但他们也发现出借人在P2P平台参与借贷的过程中会“边干边学”来提升自己对借款人信用品质判断的水平,进而逐步修正自己的错误判断。S.Freedman和Jin.G.Z通过研究出借人对之前的贷款中产生的延迟和违约行为如何反应来检验出借人的学习能力。他们发现,如果出借人之前的资产组合中发生违约,则其会在今后的资产组合中减少相应类型借款人的贷款,并通过实证排除了宏观经济冲击(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其他因果关系(如之前的违约)导致随后贷款本金的被动减少的情况。然而,不同的出借人学习能力有差别,并不是每个出借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不认可慈善目的这种解释)。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出借人会通过对次级借款人提高贷款利率来做出应对。Prosper的信息政策使社会网络在不断净化后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出借人加深了对“次级”借款人的理解,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出借人成长和P2P平台信息的优化都预示着P2P网络借贷将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人类不完全理性导致其决策行为受其心理活动和感官感受影响。Laura.G和Yuliya.K.L从心理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的角度开发视角,检验了借款人和出借人个人特征(如个人魅力、年龄、性别)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在可获得的客观信息有限的条件下判断借款人的信用品质,进而在众多可选择的决策中选出最终决策时,简单线索带来的启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ayne et al.,1993),它可以使决策过程简单化。虽然这种启发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它们往往使最终决策偏离最佳决策(Tversky & Kahneman,1974)。Laura.G和Yuliya.K.L通过分析P2P平台上的历史交易记录,检验了借款人的照片、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出借人心理的冲击,进而研究了出借人可能产生的偏见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中年年纪的借款人更能获得出借人的信任,从而可以从出借人手中得到更大额度的贷款,而学生年纪的借款人则只能获得较小额度;当直观年龄不能成为判断依据时,借款人的直观个人魅力和相对出借人性别则成为另外的主要线索,不同于一般的“美丽溢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魅力总是和健康、聪明、可靠联系起来,即有魅力的人更能获得青睐),有魅力的借款人会遭到出借人的冷漠。这种“魅力罪恶”效应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来自于出借人评估同性借款人时产生的加强的竞争意识(Buss,1988),当人们判断他人时会受对自己的判断的影响。

在P2P网络平台上的借款人会根据需要自己的照片等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使出借人产生的偏见可能会导致出借人的贷款决策偏离其根据借款人“硬”信息和“软”信息(来自社会网络的)做出的最佳决策。Laura.G和Yuliya.K.L的研究发现表明,纵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出借人在决定贷款决策时仍可能犯错误。

总结来说,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很多,在评价出借人对借款人信用品质推断的能力时,得到了较为乐观的结论:首先,出借人能较好地推断借款人的信用品质,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推断能力。其次,社会网络在“硬”信息相对缺乏的P2P网络平台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产生的“软”信息成为出借人推断借款人(尤其是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的信用品质的重要依据。但是对出借人行为的研究较少,Laura.G和Yuliya.K.L以其全新视角告诉我们,出借人的心理感受会显著影响其决策行为,可能导致错误的贷款决策。

(二)信息不对称的解决:社会网络的作用

P2P是一个互联网概念,除了技术概念外还指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P2P网络平台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交互便利和大数据技术为银行体系外的资金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平台。目前我国众多P2P借贷平台采取线下信贷员考察监督的方式来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种方式有悖于P2P网贷的初衷,提高了借贷成本并添加中间环节,且在平台环节本身加剧了诸如非法集资、欺诈、多重信息不对称等风险,颇有“无奈”之意。因此在此处着重讨论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解决方式,更符合P2P网络平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

1.社会网络的形式

社会网络主要有在线小组和朋友网络两种形式(Lin,et al.,2012)。个人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建立在线小组并作为小组首领,负责小组网页的制作维护、招募组员、指导并监督组员。每一位借款人不能同时成为两个及以上小组的组员,小组首领不对小组负有法律责任,而是被寄希望于在小组内营造社区环境来给组员施压以督促他们按时还款。小组首领可以为组员提供背书增信或参与投标,且其背书行为和投标行为会在该借款人的借款清单中标注出来以供出借人参考。2007年2月,Prosper开始允许借款人邀请朋友加入平台并获得朋友的背书增信。与网络上的小组成员相比,朋友更了解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其评价更有说服力。

在社会网络的构成上,国内和国外有细微的差别。在国内的P2P网络平台(如拍拍贷)的社会网络包括朋友网络和交流论坛两部分,再如红岭创投只提供了交流论坛。朋友网络与国外平台(如Prosper)的朋友网络相同,而交流论坛则类似于一个布告栏,在这里每个会员都可以对他人做出评论或对他人的评论做出回应。

2.社会网络的作用和失灵

Lin et al.(2009;2012)发现在缓解借贷市场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时,社会网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极大改善了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社会网络对信用等级处于E和HR的借款人帮助较大(提高了其贷款成功率)而对D及以上的借款人帮助并不显著 (Freedman & Jin,2008;2009)。2006年10月,Prosper开始依据在线小组成员过去的贷款表现给小组评级。Lopez(2009)进一步发现,成为一个信誉良好的在线小组的一员可以提高借款人的借款成功率并且能帮助信用水平较低的借款人以可负但的利率获得贷款。在借款人申请加入某个在线小组时,小组首领会考察借款人是否满足条件,对其过去按时还款记录予以确认;借款人在可能发生违约时担心在朋友和小组成员中失去信誉而尽力还款;一些可能释放正面信号的社会联系(如教育水平和工作单位)等,都对加入在线小组或邀请朋友背书的借款人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从而提升了其信用水平。社会网络所提供的“软”信息也能帮助出借人在“硬”信息极为匮乏的条件下对借款人信用品质做出推断。然而社会网络对缓解信息不对称所起到的作用取决于其真实性和可靠性(Katherine & Sergio,2009)。

Freedman和Jin(2008)发现,有的社会网络没有起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社会网络能否其作用取决于其制度激励。他们通过对Prosper过去的交易研究发现小组贷款(即该贷款的借款人为某个在线小组的成员),尤其是获得了小组首领背书和投标的贷款,其收益率可能低于非小组贷款的收益率,且有更高的违约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小组首领会因渴望获得“首领奖励”(当小组成员成功获得贷款时小组首领可以获得的4美元奖励)而随意为一个信用风险较高的借款人背书,并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信用评估。小组首领戏弄信息制度的行为造成了在线小组的作用失灵,因此Prosper与2007年9月取消了“首领奖励”这一激励制度。

同样的戏弄行为还可能发生在两位陌生借款人上,他们通过相互背书甚至相互投标但不产生实际的资金交换以提高自己借款的成功率。Freedman和Jin(2008)发现虚假的相互背书而不投标确实提高了借款人的借款成功率,但对其偿还行为没有约束,说明借款人确实愚弄了出借人,社会网络失灵加重了信息不对称。而相互背书的同时相互投标则可以降低违约的可能性,此时社会网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Freedman和Jin同样对另一种社会网络形式――朋友网络进行了检验,并发现它同样可能发生作用失灵:一位借款人可以通过“贿赂”自己的朋友来诱使其为自己的贷款背书增信甚至投标,而其本身可能不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在正常的朋友背书情况下,研究发现仅有朋友背书而无投标的贷款表现比无背书贷款更差,表明仅有朋友背书不能提高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只有当既有朋友背书又有投标,即朋友愿意对此“软”信息以亲自投标的方式做出验证时,朋友网络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Iyer和Asim对留言板上问答环节中借款人自行的信用分数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由于此类信息难以得到查证,因此借款人有动机在自己所在的信用等级内虚报信用分数(不论他自己是否知道自己的确切信用分数)以获得出借人的青睐。证据表明,与该信用分数相比,出借人通过推断而制定的利率能更好地预测借款人违约。这说明出借人可能相信借款人自行的信用分数,存在被借款人愚弄的情况。

总结来说,有很多学者对此问题做了研究。社会网络作为解决P2P网络平台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总是有效发挥作用,现实证据表明确实存在社会网络失灵甚至加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情况。社会网络能否有效发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取决于其制度上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产生较强约束时,在线小组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当朋友网络显示与借款人有较强的关系约束(如关系较近的朋友、亲戚或朋友自行投标)时,朋友网络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三、对于现有研究的评价

我们发现尽管P2P网络平台上因为“硬”信息的匮乏存在着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出借人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软”信息来弥补“硬”信息的不足。出借人通过“边干边学”逐渐掌握推断借款人信用品质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收取高利率对冲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然而随着出借人对风险认识愈加深刻,P2P网络平台上相对次级的借款人受到排挤,转而为信用状况良好的借款人提供了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如果不改善社会网络对次级借款人的增信功能,P2P平台将持续向信用水平较高的借款人(这部分人可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靠拢从而与银行形成直接竞争,失去了其向众多不能获得银行信贷的人提供融资选择的补充作用,这也有悖于P2P发展的初衷。此篇综述加深了我们对P2P网络平台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社会网络作用条件的认识,并为今后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从2005年开始的爆发式增长到现在的业务规模稳步上升,P2P网络平台仍处在发展初期,在国内尤其如此。国内外学者和从业者正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基于信号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现今的研究通过检验Prosper的交易数据探求了其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研究使用了科学的计量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处理,对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设定,并以信号探测理论的验证方法进行支持。因此得到的结论具有可靠性与科学性,值得借鉴和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据局限于Prosper平台,相关结论在广泛引用至其它条件下时可能产生差异。另外,由于众多研究可能得出了一些矛盾的结论,因此在多个国家不同平台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对我们更好的理解P2P有很大帮助。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Sviokla(2009)认为未来五年每个大银行都会有自己的网络借贷,P2P网络借贷将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创新。预计对此新生事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更加成熟、完善。基于现今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更深入了解P2P网络平台的需要,有以下三个可能研究方向仅供今后的研究参考。

(一)探求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网络

正如上述结论所言,社会网络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从“首领奖励”的引入到取消,从朋友网络的空缺到实施,Prosper在实践中调整着社会网络制度,为的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这些调整并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到位的,需要今后的研究、总结、探索。

(二)从更丰富的角度研究出借人和借款人行为

出借人在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及客观信息匮乏的条件下做出贷款决策,其决策行为深受其心理活动影响,而一些简单的信号即可对出借人心理产生强烈冲击,而这些简单的信号来自于借款人的行为。更深入地研究出借人和借款人行为有助于我们发掘更好的“软”信息来源和更合理的决策依据。

(三)结合国内现状探求国内平台的发展策略

美国具备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社会信用意识较强,全国征信系统完善,平台所提供的“硬”信息真实可靠。而国内尚未建成全面的个人征信系统,众多平台采用借款人淘宝账户信誉度等替代信用分数进行信用分级,数据有失真实可靠和权威性。在“硬”信息更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开展P2P网贷并维护其健康运行,是值得国内学者潜心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2).

[2]吴晓光.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客户权益保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3]刘英.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43).

[4]Brown,C.M.Is Peer-to-Peer Lending Right for You?[J].Black Enterprise,2008,(39:2);146-146.

[5]Freedman.S and Jin.G.Z. Do Social Network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for Peer-to-Peer Lending? Evidence from .[EB/OL].

/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304138,2008-11-19.

[6]Iyer,R.,Khwaja,A.I.,andLuttmer,E.F.P. Screening in New Credit Markets:Can Individual Lenders infer Borrower Creditworthiness in Peer-to-Peer Lending[EB/OL].

/abstract=1570115,2009-8.

[7]Freedman.S and Jin.G.Z. Learning by Doing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Evidence from .[EB/OL]./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304138,2009-12-14.

[8]Lin,M.F.,Prabhala,N.R., and Viswanathan,S. 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 Social Network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EB/OL].

/abstract=1355679,2011-7.

[9]Bachmann,A.,Becker,A.,Buerckner,D..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 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Internet Banking and Commerce,2011,16(2);1-18.

[10]Herzenstein,M.,Andrews,R.L.,Dholakia,U., and Lyandres,E.The Democratization of Personal Consumer Loans?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Communities.[EB/OL].

/downloads/reaserch/democratization-consumer-loans.pdf,2011-8-16.

[11]Lopez,S.H. Social Interactions in p2p Lending. [EB/OL].

/citation.cfm?id=1731014,2011-8-15.

[12]Gregor,N.F.,KatharinaPelger and Andreas Horsch. Minigating Adverse Selection in P2P Lend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osper.[EB/OL]./abstract=1650774,2012.

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贷款;心理动机;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网络贷款概述

大学生网络贷款,是指借贷双方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交接、互动交流,从而高效地达成借贷目的的新型借款模式。在信贷消费过程中,大学生最常用的网贷平台分别有:花呗、分期乐、趣分期、学信贷等几家认知度较高的平台。他们的运行原理基本一致,都是实现大学生与投资方之间信贷的桥梁。其运行原理图如下: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选择网络贷款的心理动机及原因

近几年来,大学生网络贷款的恶性事件频发。来自河南的大学生郑某由于无力偿还债务,当累计债务多达58.95万元时选择跳楼自杀。此外,2016年12月份发生了一起10G“裸条”不雅照片及视频泄露事件,167位“裸贷”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亲友联系方式以及私密照片遭到泄露。

根据2017年2月,本研究小组针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网络贷款的现状在龙子湖高校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93.9%的在校大学生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59.89%的大学生有过缺钱的压力与焦虑;有53.32%的大学生及周边同学了解并使用过网上借贷;68.4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贷款平台的弊大于利。

大学生网络贷款的高风险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正在在校大学生中间上演。透视以上两起案件及问卷结果,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分析,突破现象看本质,大学生选择网络贷款的心理动机发人深思,值得借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社会经验不足

总体来说,在校大学生是不谙世事的,缺乏社会常识,面对众多的物质诱惑难免抵挡不住。稳定的家庭环境与安全的校园环境使他们的警惕意识薄弱,在面对众多的社会陷阱时难以迅速、正确的做出回应。这使得那些不法网贷机制有机可乘,抓住大学生个人身份容易确认、思想单纯、注重个人信誉、消费欲望高等弱势,用道德抵押方试加以威胁。

2、经济独立性较差

在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是经济独立性较差,支撑他们的基本生活开销大多来源于父母,少部分的收入可能来自于兼职打工或者创业。在这样一种现有资金与预计消费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他们不仅难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而且限制了他们较高的消费欲望,使得他们在校期间难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3、盲目从众

追求便捷、新颖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案例中得知,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贷款平台多由同学介绍或者是自己的轻易尝试。尝试了初次贷款成功的“甜头”后,便开始完全信赖此类交易平台。在大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网络贷款平台也逐渐在大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口碑,促使更多大学生盲目的追随潮流,使用网络贷款。

4、不合理的消费观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对象具有不固定性,消费种类多样化,对品牌的虔诚度比较高,消费心理具有攀比性,感性消费占上风,难免在金钱的支配上也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之大学生理财能力较弱,难以合理规划自己有限的资金,所以会较多地出现紧急用钱情况。

5、法律意识薄弱

为什么众多网络贷款的大学生在面对恶劣催款情况下,会选择继续寻找其他网贷平台来还款呢?究其原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在名誉以及信息受到侵害时,难以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息事宁人”的消极心理,致使他们不断地走向深渊。

6、奖助学金有限

根据问卷{查显示,我国高校里只有25%左右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享受国家的奖助学金待遇。而且,申请奖助学金的要求较为严格,只有家庭贫困而且品学兼优的学生才符合标准,这个硬性标准使得家庭经济一般、学习一般的在校大学生难以得到奖助学金。间接性的促使他们在资金匮乏时选择网络贷款。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贷款安全意识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根据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分析结果,结合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动机,对影响大学生网络贷款的每个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供合理的网络贷款防御措施以及解决方案。

1、大学生方面

(1)积极学习金融知识,提高理财能力。作为风华正茂的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金融知识,参加金融知识讲座,研读金融书籍。这样不仅提高了理财能力,合理规划自己有限的财产,而且有助于他们了解我国单一的金融信贷市场,为我国开辟多样的信贷机制做出贡献。

(2)提高综合素质,实现经济自我满足。在校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性差,多凭借外界的经济支援生存,难以靠自身努力获得收入。所以,在校大学生应该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创新设计大赛、心理教育课堂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综合能力,更好的融入社会,通过创业、兼职等途径获得收入,实现经济的自我满足。

(3)客观认清网贷,增强危机警惕性。大学生可以在闲暇时多关注和阅览贷款的新闻、书刊,并设立网贷讨论小组。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及理性网贷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其客观地看待网贷的利弊。

(4)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信息、财产安全。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只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及私有财产安全,才能从根源上有效避免“网络贷款”的悲剧再次重演。

2、家长方面

(1)传承美德,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勤俭意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等传统美德一直都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家长在此方面要言传身教,适时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承担监护职责,防患于未然。尽管很多大学生远离家乡,但是作为家长,要尽量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及时掌握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表现,尽可能排除孩子在校园网贷方面的隐患,担起应有的监护职责,使孩子远离网贷的危害。

(3)敞开心扉,建设沟通桥梁。家长除了在行为上无声的关注大学生外,还需要在言语上进行适时地沟通和表达,在沟通中询问孩子对于网络贷款的了解及态度,提前为孩子打一剂有关网贷的“预防针”。

3、高校方面

(1)开展网贷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高校开展的讲座应该涉及贷款的发展、现状及形式种类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对网络贷款进行自主分析,并进一步判断网络贷款的利弊,从思想上提高大学生对网贷的防范意识。

(2)加强校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生存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攀比心重,与优良的校风建设相悖。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消费在我心”等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降低大学生贷款的动机,间接地减少大学生网贷的不良情况发生。

(3)开设金融知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聘请金融专家、银行业务员来对大学生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帮助学生学习金融常识、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钱财。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

(4)引进外资,设立奖助学金,缓解学生经济困扰。学校引进外部资源并设立奖助学金,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而且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不受经济困难的困扰。

(5)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知识淡薄,在自身的安全受到侵犯时往往不知道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校等教育部门可以印发相关法制的资料和报纸,并通过广播等新媒体方式宣传,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6)设立贷款咨询服务站,降低网贷风险。贷款的咨询服务站的设立可以方便部分大学生咨询贷款问题。另外,该站点可以为已经受网络贷款诈骗的同学进行心灵慰藉,并为大学生普及网络贷款常见的受骗方式,避免此类情况的再发生。

4、网络贷款平台方面

(1)提高安全技术管理,保证网络贷款的安全性。通过加强借贷方和施贷方的信用审查、信息加密等多种安全技术,加快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和数据库建设,确保网上资金转账时客户资金、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用户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遭到恶意篡改和泄漏,确保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2)规范网络贷款的监管体系,降低漏洞存在率。网络贷款的业务模式多样化,决定了其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及交错性。所以,网贷平台要规范监管机制,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划分好彼此的监管责任,使风险性逐层降低。这样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还能防止网络金融风险和体系漏洞造成的危机出现。

5、政府部门方面

(1)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解决大学生经济危机。政府可以合理地加大奖助学金扶持力度,使每位大学生的资助机会平等化、公平化。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大科研创新项目的投入,使得更多有能力的大学生得到项目资金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强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减少其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也有助于增强我国科技文化的软实力。

(2)加大审查力度,规范网络贷款机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较强,网络监管力度较弱,造成了当前网络贷款平台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政府等法制工作机构应该统一网贷平台的审查制度标准,并对各个贷款平台逐一排查,加强对不良网贷平台的清收力度,从而规范网络贷款体系。

(3)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大学生个人权益。政府机构应该加强对网络贷款平台的监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管理,方便大学生等需求者甄别。并且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和黑名单制度,使得交易双方在网络贷款平台上实现透明化交易,切实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等需求者的合法权益。

四、Y语

基于此次多方面相关资料的查询,丰富了有关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实证定性研究,促进社会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安全意识,避免因网络贷款而引起的不良事件再次发生。让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化社会所提供的便利,推动金融市场和国家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志坚.促进校园网络金融贷款良性发展的思考[J].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曲绍卫,潘建军.美国大学生贷款信用保障机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6-10.

[3] 郑树勋,林琼等.大学生互联网短期贷款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