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例6篇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初中化学总复习 新思路 初高中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育出现了断层。如何处理好其间的衔接与过渡,已然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复习的定位与思考

目前中考复多定位在重复梳理知识点,针对当地中考题进行熟练解题。重新定位,将总复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原有知识的“回炉再学”,而是做到既上承初中的知识点总结,又下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生更平滑地从初中过渡到繁重的高中。

二、复习新思路的实施

结合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采用的章节、知识板块、综合训练三轮复习方式,将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及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穿插其中,使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新知。

第一轮衔接:注重感性认识。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将一些延伸至高中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有直观印象。以原子结构复习为例,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高中共有的知识点很多,如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氧化物、简单有机物、溶液等。共有的知识点找准了,衔接教学就有抓手了。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第一轮复习时选择若干内容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复习旧知时也对未来的学习有感性认识。

第二轮衔接:注重知识点体系化。

进行第二轮知识板块复习时,可以在五个方面进行拓展衔接:

一是化学用语。若初中对化学用语的要求太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很大困难。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会标,就会影响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为使初高中衔接得更理想,初中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都必须增强。

二是基本概念。如初中对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而高中则定义为在反应前后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的化学反应。因此初中教师不应局限学生的思维,当复习相关概念时,可以进行拓展介绍。如提出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处理有三个好处: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复习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三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初中一般是通过实验得出物质的性质,很少从结构方面去考虑。但是高中学习却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的板块,从结构开始,推出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建议在复习该板块知识(如金属、常见酸碱盐等)时可以适当从组成结构上加以解释和总结,使学生形成更规律更系统的认识。

四是化学实验。实验是学生科学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初高中能更好衔接,复习阶段有两个措施可以参考:其一,改“卷面考试”为“实验考核”。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验作为考核内容,将考查的操作技能分解为多个给分点,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评判。其二,改“书面作业”为“动手探究”。将物质纯度的测定、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等作业改为动手探究,学生通过对物质性质和反应原理的分析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的选择仪器和药品的选用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正确结论的探索,不仅熟练应用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化学计算。为了更好地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在化学式的计算中可以有意识地将宏观和微观进行对比,如元素质量比等于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物质质量比等于分子个数乘以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在计算板块复习时,还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数据可以以表格或图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强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通过在第二轮板块复习中插入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衔接内容,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的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为今后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轮衔接:注重学科思想的指导。

“化学学科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和性质、微观和宏观、量变质变思想、定性和定量、相互转化)、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等。教师可以比较阅读初高中教材,研究哪些思想方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借助初中知识进行渗透。以下举一些例子:(1)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思想。金刚石和石墨由于结构不同导致性质有极大差别,不同的酸性质相似,就是由于组成上有共同的部分氢离子,这些例子都能体现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高中体现得更明显,如“一族”物质结构的相似,决定了它们性质的相似。(2)守恒思想。初中涉及较多的是元素守恒,到了高中,守恒的内涵得到延伸,如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3)物质分类思想。用“类”的思想解决问题,容易把握问题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初中教材中学习金属性质、酸碱盐的性质就是有意识地将一类物质归在一起研究。而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就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来编排的。无机物中对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有机物中对烃、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充分说明分类思想无处不在。(4)定性与定量思想。初中对溶液酸碱性和酸碱度、物质溶解性和溶解度的表述,都是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事物进行研究。到了高中,更强调定量思想,如离子溶度积、平衡常数等。

三、结语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相信通过总复习期间对两阶段学习在各个方面的衔接教学,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新知,引导他们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更快走上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艳.试论初高中化学共有知识点与衔接教学.考试周刊,2014(96).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 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2.2 通过学生反映层面的总结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所针对的对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直接有利的对象也是学生群体。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最直接方便的找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为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老师所提出的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非实名制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看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历史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再根据学生在调查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的信息整理,发现学生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最在意的问题,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反思讨论后,进行教学整改,从而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群体服务,并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相比较小学时期的心理幼稚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也都发育成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一方面切实的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成绩得到进步,在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2 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相比较传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帮助引导教师教学,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的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提高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得以提高。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落后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进行改革。反思性教学的提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中,此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所急切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还要再接再厉,为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说明了“学”与“思”之间的精妙关系。只有当学与思相互交融、科学配合时,方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只学不思”的现象并不少见,缺乏反思的学习是不彻底、不系统的。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在哪些环节展开反思,又应针对哪些内容进行反思,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一、学会预习,预设问题

关于反思,很多教师都会陷入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只有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才有必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实际上,反思不仅有总结的功能,还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指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内容。因此,对于反思的任务,教师在预习阶段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了。

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与线段”知识之前,我要求学生针对这部分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由于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几何内容,而且又是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我将预习任务的重点放在了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当然,仅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是难以调动学生预习积极性的,我又给每名学生发放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填写出三者的不同。这样,学生的预习任务从“理解直线、射线与线段的概念”变成了“总结直线、射线与线段之间的不同”。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结合表格的生动形式,使学生的预习活动真正实现了重点鲜明、富有热情。

每次布置预习任务时,我都会有意识地把本次预习内容中的重点知识以课前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内容。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预习效果也就自然达成了。同时,由于这些问题是在学生一接触新知识时便开始思考的问题,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将成为学生在知识内容学习结束后进行反思的重要依据。

二、学会审题,重视思考

很多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常常会因为审题偏差而导致解题错误,而这种错误的出现是很可惜的。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养成准确审题的习惯。在问题解答之初,教师可就审题时应注意的重点部分进行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学生便会慢慢地学会抓住已知条件中的重点,进而学会审题,降低错误出现的频率。

例如,在各类初中数学测试中都不难发现航行的问题,这类题也是学生极易出现错误的部分,且错误原因不在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而在于审题环节的偏差。于是,我把此类问题以专题课的形式进行了重点讲解,并以这样一道题目为例:一条小船在海面上以25 km/h的速度由南向北航行。海面上有一个灯塔S。当小船航行至A处时,看到灯塔S在小船的北偏东30°位置。小船继续航行2 h后到达B处,此时看到灯塔S在其北偏东45°的位置。那么,此时小船距离灯塔S有多远呢?在开始审题之前,我首先提示学生:“北偏东”到底是以谁为标准来看的?题目所求的船塔距离指的是哪段距离?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对题目要求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并且画出了图1,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在审题环节加入反思,对于提升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有很大帮助。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引,学生在初次阅读题目时便找到了重点,大大减少了由于审题时的疏忽大意而导致错误出现的次数。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除了能帮助学生避免读题时的疏漏外,还能成为学生完成题目解答时的反思内容,能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会发现,加强探究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问。如果教师只是把知识内容平铺直叙地呈现给学生,就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初中数学学习的死板,难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另外,数学知识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思路与新视角的出现,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会不断地拓展和延伸。因此,鼓励学生带着反思的意识去探究数学问题,也是符合初中数学教学规律的。

例如,在开展“因式分解”内容的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先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究。如在讨论a2-b2=(a+b)(a-b)这个公式时,我向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计算式:9-4=32-22=(3+2)×(3-2)=5×1=5,25-16=52-42=(5+4)×(5-4)=9×1=9,121-36=112-62=(11+6)×(11-6)=

17×5=85……通过这些计算式的罗列,有学生发现:当一个算式满足两个数字的平方相减的形式时,都可以转化成两个数字之和与两个数字之差相乘的方式来进行计算,这种方式使得计算过程大大简化。我继续鼓励学生用字母将上述规律表示出来,成为可以通用的数学公式,学生便继续以a,b两个字母替换数字,得出了a2-b2=(a+b)(a-b)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计算规律,其印象也极为深刻。

实际上,很多数学规律并没有那么隐晦,只需对其稍加思考和关注,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发现规律。在发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反思性问题的引导。当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后,便如同打开了数学知识学习的大门,不仅建立起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学会提炼,注重总结

反思活动使用得最为灵活和广泛的部分,仍是在每次课程的结尾。每次教学结束时,我都会设置一个反思环节,针对学生在本次知识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对重点内容与方法进行提炼。反思的过程,往往能够进一步捋顺学生的数学思路,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升华。

例如,在总复习阶段,我经常会出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其中以二次函数与几何问题相结合的题型难度最大,这类题型总会让学生感到题目条件繁多且错综复杂,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一道习题,为学生提炼其解题方法:如图2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抛物线y=mx2-11mx+24m(m<0),它同x轴分别相交于点B和点C,且点B位于点C的左方。第一象限中的点A也在抛物线上,且满足∠CAB=90°。现连接AO,并将AOC以x轴为对称轴向下翻折,得到DOC。那么,当四边形AODC为菱形时,该抛物线的解析式是什么?我提示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要被已知条件中的诸多内容所干扰,而应当选择几何或代数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这道题中,几何方面的已知条件较多,我们便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连接AD,并依据菱形性质,借助三角形相似得出点A的坐标(如图3),再将其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这样,综合性题目的解答思路就很清晰了。

在课堂教学的末尾进行知识提炼与问题总结,常常能达到更理想的学习反思效果。在这个阶段中,经过教师一堂课的讲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次学习的知识内容,只是还没有把握住重点和知识体系。教师在这时带领学生展开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坚实的知识基础,对于总结反思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透彻,以利于最大化地提高数学能力。

反思并不是一时的教学行为,而是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反思不仅仅存在于每次课堂教学的结尾,还应适用于数学预习、学习与总结等各个阶段。反思行为在不同环节中的运用,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便会自然地形成反思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拓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与策略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等。另外,注重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评价,得到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设计和反思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如下方面加以思考。

1. 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优化设计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与计划的活动过程,需要达到某种教学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例如Unit 6 Fashion 中的语法部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①may与can表请求或许可的用法与区别。②把握表顺序的生词的具体用法。同时,通过学习可正确运用may与can,懂得分对象、分场合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first,then,finally等副词,能正确描述事件先后顺序,强化口头表达能力。这些知识点侧重语言运用方面,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时,笔者注意生活实际与知识的关系,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语言运用机会,达到知识服务生活的教学目标。另外,笔者还注意了初中生个性与认知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其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而自主获取知识,把握语法功能。

2. 注意活动多样与趣味,精心设计与反思

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曾说:“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欲望。”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趣味性教学原则,以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调查研究等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体验学习乐趣。或活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愉悦交际氛围,刺激学生多重感官,使其在逼真灵动、声图融合的语境中,感知语言,产生学习动机。

其次,在有效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还需注意交际性原则,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交际表达过程中把握英语语言,并强化语言技能。比如教师可设置一定语境,组织角色扮演,group /pair work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设计形式多样、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点。

例如:8B Unit 2 Traveling的教学设计,教师需分析教材与学情,然后优选教学手段与方法。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因教材难度逐步加大,有些学生对英语开始出现厌倦、厌学情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本单元话题是“旅行”,这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紧扣话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导入环节,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各国家的名胜景点图片或视频,提问: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and in which country they are?这些知识是学生已学过的,可要求他们进抢答,这样,让学生既复习所学内容,也自然引出 “旅游”话题,在快乐、竞争氛围中主动进入学习意境。在任务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其中,一位学生扮演迪斯尼的导游,其他组员则扮演游客。导游可介绍自己心中的迪斯尼,游客可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可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语言描述旅行见闻,交际表达。

此外,还需要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课程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完结。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评价与反思,这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学生自我反思。一般而言,反思类型包括集体反思、个体反思、纵横向反思等,而反思方法包括档案袋法、对话法、总结法、比较法等。这样,通过不断反思,教师可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案;而学生也可查缺补漏,完善学习计划。

3.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有效性,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思考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注重课堂教学反思与教学评价,再围绕教学目标与要求,回顾课堂教学,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与学的计划,促进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艳.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路径研究[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2(11).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21-02

作者简介:康爱红(197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南通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努力跨越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的学科特性与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双边规律,尤其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以及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需求,有效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与提高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的主体,就如何真正实现授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提出如下看法:

一、学会预习方法,打好课前准备之“渔”

所谓“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它是合理有效的“抢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如预习材料以文章为主,知识连续性体现在字、词、语法的运用上;同时,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注释、标记、工具书、网络资源等信息加工方式初读、细读课文,尝试归纳、理解课文中心,并主动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社戏》的预习引导中,笔者根据课文的体裁(记叙文)、课文知识背景(作者鲁迅、社戏是祭祀土地神所演的戏等)、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务: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利用词典识记陌生的字、词;利用信息检索工具了解什么是社戏,鲁迅写社戏的背景。这项预习任务的完成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课文前的两大问题:字词不识与阅读不畅,背景不熟悉与感悟不精确。接着让学生整理文章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尾,因为课文是记叙文,要学好、理解好课文,便要熟悉掌握课文的写作要素。最后,让学生标记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在课文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预习的任务是让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它的出发点是促进课堂学习,所以教师在课文预习引导中只要让学生课堂学习时心中有数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过分花哨和严苛的预习任务,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二、引导课堂自学,打好课堂学习之“渔”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养分、获取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听课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环节与关键步骤,它不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艺术,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教学引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假设与推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重点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项课堂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课堂自学的热情与能力,为随后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自学引导:笔者首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将多个同类问题概括成一个,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学生自主概括之后,笔者和学生共同敲定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争取将问题在组内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也是这堂课自学引导的重点:这篇课文是王安忆写自己外甥的回忆文章,描法细腻有趣,是记叙文写作优秀的范例。笔者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写作结构,思考课文三个小标题的作用,学习王安忆的表现手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所以,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应该根据课堂资源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意识地挖掘课堂的潜在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培养对策,并且坚持灵活运用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正获得学习技巧,成为课堂学习与实践的主人。

三、懂得总结反思,打好课后固基之“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复的自省与概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能力,尤其要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对自己学习中的情况进行反思与归因,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的短板,充分发挥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通过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段考反思总结范文6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数学知识结构就是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是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例如,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它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的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事半功倍,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的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核心首先是教学方法,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就直接影响“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效果。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