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论文范例6篇

体育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范文1

1.健康身体,榜样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对引导、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形象包括体型和健康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展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由于职业的特性,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技能,以及更高的健康水平。试想,自身健康水平难以保证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何让人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自身体型不标准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健身与形体练习方法如何能让人信服?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累积,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年轻的状态,但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尽量保持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用已有的健康知识、技能维护自身的健康水平。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利用职业特性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对带动学生以及周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产生运动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2.科研创新,积累知识。普通高校的授课对象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有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视野和高度。工作中要达到科研创新,首先必须做到科研过程的不断积累。由于成长经历的特殊性,科研对于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社会进步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有所突破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有更多人参与才能改变学科现状。创新的前提要有大量的科研基础工作经历,申报项目、论文写作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这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是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申报项目是写作论文的阶段性目标,虽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提高个人科研素质的全部,但却是最有效的两种手段。在写作论文和申报课题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广泛搜集文献,深入研究前人经验,同时还要拓展学科视野,立足于研究体育学科的问题,广泛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手段、理论基础等。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创新成为现实,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学及科研动力,帮助体育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研究体育问题。体育教师的科研成绩能够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升职业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产生职业幸福感。

3.顺应时代,潜心教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外在社会环境经过长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体育教师应认清时代特征、顺应时展。为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用心观察学生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感受,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的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简单的游戏,还要有引人深思的、体现年龄特点的成分。同时,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个别学生的身体状态加以额外关注。其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当今的大学生能够非常便利地获取各种体育信息,单纯的技战术已经不是秘密,关键是阐明运用的时机以及作用机理,用科学的语言与方法让大学生快速理解内涵,在需要时根据对象不同快速做出判断。最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应从自身做起,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必然引起人们重视体育锻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时代赋予的责任,从增强自身职业素质做起,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贡献。

4.借助外力,不断学习。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再培训非常重要,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是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不足,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等知识。教学第一线需要将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来提高自我。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国家很重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有国内外访学、远程教学以及各种教学研讨会、科研会议等多种形式。除了专业、正规的职业培训、学习机会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周围人群的智慧,经常与其他学科科研突出教师沟通,汲取他人的经验,触类旁通,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科研经历,也可以获得不同专业相关知识,为自己在业务上的发展做准备;还可以与本专业科研突出教师沟通,增长专业知识,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科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外因靠内因起作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对学习路径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体育教育论文范文2

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一、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

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 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

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

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

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

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

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

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总之,只有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就抓住了新课程的本质,也必能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我们的体育课也因此而永葆生机。

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二】【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初中体育工作者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剖析自己,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改革。完成素质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

【关键词】放眼未来 转变观念 改变 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突破

一、改变教学模式

1。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在教学课堂结构这方面进行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例 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

1)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

2)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不相符。

三、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达到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几经起落,步履蹒跚,历经了太长的封建社会,受太多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甚至倒退,给体育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迅速发展,体育改革方兴未艾,但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

体育教育论文范文3

本研究在教学中选取了大学篮球课程进行策略实践,一是因为篮球课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二是因为在篮球内容上进行策略研究,易于施加因素;三是篮球课程有更完备的场地设施条件。研究前,选取两个教学行政班为实验班,确定研究对象,施加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以其他参加体育选项课的班级随机抽取两个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同对照组学生均选取相同内容的体育选项课),并以情感、学习效果等指标作为参数进行对照。所有实验班与对照班均选取大学二年级,即对运动学习有一定认识的学生展开研究。一个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进行情感教育的实验班,在考勤记录、平时成绩、专项成绩、个人评价和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均好于或高于对照班,且在平时成绩和专项成绩的高分中的比例也多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对于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对于运动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在平时教学运用情感教学,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互相促进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渗透的途径

2.1、创造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境是引起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漫无目标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构思情节、设计情境。需要课前做好教师情绪的自我调节,设备、场地的认真准备等。情境的体现应当自然、恰当,激境的方法应当科学、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围绕实现体育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体育教学中的情境分为动员情境、鼓励情境、支持情境,有时还需要有批评学生的情境安排。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大学生体验到新奇、成功,体验到美的感受,同时,唤起大学生的荣誉感、道德感,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2、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交往。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对待,学会去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和需要,主动去感受学生的处境,体验学生的情绪,信任和理解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增多了,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3、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融合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仅仅要靠上课的有限时间,还应注意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课余活动和体育文化。高校内的学生体育社团凝聚着大量的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这片浓厚的“土壤”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更增加学生的锻炼动力和学习兴趣,效果甚佳。

3、结语

体育教育论文范文4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并成为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楷模

进入二十一世纪,体育科学将成为一门于社会最有广泛联系深受大家重视的独立科学,对人类社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体育报刊已达五千余种,每年出版有科学价值的体育文献三万余篇,其数量之多、语种繁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才能适应讯速发展的体育教育发展。就体育教师而言,其知识的更替、新科学领域的开拓、新教学方法的观摩较这其它教师更为明显、突出和迫切。就体育而言,人的体力退化要较知识的老化快许多倍,到一定年龄之后体力必然下降,一旦停止锻炼一个时期就会出现动作呆滞,技术生疏,如果课前不进行身体运动备课,教学中就会表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优秀的体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娴熟的技艺,健美的体态??等都成为一种无形而深沉的技艺力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因素我们力求向优秀的体育教师学习,努力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参加体育学术会议交流,入选体育科学学会成员,执法全国竞赛裁判工作加强提高本身素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力求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语言、行为、心灵的美德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加强规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

体育教学场所一般在室外进行,由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范围也较广,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很难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新生上体育的第一节课就是课堂常规的介绍,从学生着装、集合、队列、借还器材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质增强,必须承受一定的负荷运动量,我们认真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次数、组数和时间,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球类教学比赛中,以规程规则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使比赛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多年来我们把握体育规范性强的特性,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在各种运动操练中严格按规范办事,在体育竞赛中严格公正、准确的执行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言行批评教育并按规则处罚,对投机取巧、损人利已等错误行为及时严格处理认真教育。在长期参加严格规范的有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师培养指导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把握集体性的特点,融会贯通思想教育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目前以班为单位,根据内容不同分性别、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长期在班级中学习、练习、比赛,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先决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和竞赛活动频繁,无论哪次活动都面临一个为集体争荣誉的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学生只要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为集体荣誉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他就能充分体验到内心的愉快和喜悦,把所承担的义务和自己内心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体育竞赛中有主力队员、替补队员,还有工作人员和呐喊助威的啦啦队员,每个学生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在为集体荣誉这一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组织、热爱集体的情感,并深入到道德、责任感、义务感这样一个高层次上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也是体育教师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通过班级教学比赛、拔河赛、集体接力赛等项目使学生明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水平赛出好成绩,否则个人主义出风头及关键时刻不出力,互相埋怨,将会影响集体成绩,甚至导致失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中心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充分把握体育教学集体性强的特性,随时随地把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全过程。多年来我们在体育活动中大力提倡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体育使学生认识集体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战斗堡垒,必须以实际行动维护它。

四、公平竞争、克服困难,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体育比赛规则确定了强弱、快慢、高低、多少、轻重、长短、远近、大小等数量上的等级和差别,运动员在公平合理,双方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赛。由于竞赛,必然存在输与赢、先与后,因此正确对待竞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的。体育比赛不同于文艺节目,不是按既定的乐谱、脚本设计来实现,比赛场上千变万化,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实力,可是最终的结局决定于多种因素的较量;有技术、战术、素质、心理、智力的纵横交错;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搭配,体育比赛的结果常常失之于一念之差,得之于转瞬之间;“偶然性”“爆冷门”不时发生,戏剧性变化屡见不鲜。普通体育课虽然不像专业比赛那样的层次,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相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体育运动竞争性强的特性,组织宿舍为单位的篮球、排球比赛,密切联系实际的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启发诱导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磨练,在教学比赛中根据项目不同特点,要求学生“重在参与”,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比赛中碰到的阻碍和困难,发扬勇于拼搏精神,提高思想作风。即有比赛,就有输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负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比赛过程中,我经常讲,单纯以一场的胜负论英雄是不全面的,任何一场比赛的胜利者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任何失利者也绝非一无是处,通过课后讲评小结,教育学生胜固可喜,败亦掀然,要雍容大度,我们要更高更快更强,我们也要团结友谊和平前进。

五、结合实际教材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强。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掌握运动技术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由化三个阶段。经历动力定型的过程要学生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在练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感觉;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例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活动,在此情况下就需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一系列心理情感。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培养共产主义意志作风的过程。跳高是一项以失败结束的田径项目,在学习练习中,正确进行示范,鼓励学生用于挑战自我,征服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项目是女生的一个困难教材,给她们一些特殊关照,运用启发诱导方法,肯定她们动作掌握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与表扬,树立信心,这种多鼓励、多帮助、多启发表明了教师对她们的理解和体谅,使她们感情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整,自尊心得到补偿,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确立奋斗目标,稳步提高。体育教师这种无形和有形的心理关切,可以达到慰其心、增其志、长其识的教育效果,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些项目的学习任务,在课后小结中,从跳高和跳箱这些项目取得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加以引申:人的一生也正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弱点,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得以进步发展,鼓励学生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要包乐观主义态度,像对待跳高和跳箱一样,勇于克服困难,具有超越自我精神,使期思想境界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体育教学中抓住其实践性强的特性,结合体育教材特点和突发事件反复地、耐心地教育学生,根据运动技能掌握的阶段,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勇敢顽强,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刻苦练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六、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1.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同他们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

4.竞赛法。人的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6.感染法。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自信心。

7.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放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

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结合体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艰苦的,内容和形式是独特的。在教育的态度上教师要从爱字出发,以信取威,不搞以威取信和以压制服,创造和谐融洽师生相互信任的教育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耐心说服、诲人不倦的精神,不厌其烦的教育学生、磨练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其进步要充满信心,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教育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体育教学就以运动和身体联系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理想培育,并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的培育过程中,进德、益智、促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们将努力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而勤奋工作。中国网为您提供教育论文服务。

参考文献:

[1]葛新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58-59.

[2]崔树平,周月红.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与研究[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体育教育论文范文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进行简要的分析。

1.1“技能论”与“体质论”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技能论”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这种体育教学的方式通常又被称为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方式。“技能论”的体育教育观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教授给学生的是体育技能,让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来提高体能,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式的,并不需要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原理。而此时期的“体质论”的体育教育观则认为,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具体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手段则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传授技能的方法只是其中最为常见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可见,“技能论”的体育教育观,与“体质论”的教育观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与冲突的,两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理解角度。此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就是这两种体育教育观念。受这两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和竞技技术的培养,所开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也多是以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为目标的。

1.2“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观念。其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体育活动不应该是人在发展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要伴随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素质教育”是随着1993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而明确的一种体育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理念,认为体育教育应该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转而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而言,更具全面性和主体性、更重视发展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伴随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观念的出现和确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开始意识到了传统的追求学生竞技水平和过分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局限性,摒弃了单一型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开始有意识的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并努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和充分发展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让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更上了一个台阶。

1.3“健康第一”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在199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从学生身体、情绪、智力、精神以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对健康的范围做了界定,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应该以此为基本的出发点,切实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不再仅仅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单一目的,而且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纳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1.4“以人为本”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中,是专门针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要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体育工作的意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强调人的作用的发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的确立,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的实现。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经几个时期的变革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今随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的贯彻落实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把握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趋势,有助于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进,因此,以下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多元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推进,目前在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质教育、快乐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阳光体育教育等多种观点和理念。而这些观点和理念都有着其合理性、可行性和积极性的方面,但是同时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取舍和改进。由于这些理念和观点都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的,因此,关于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种科学的目标的融合和综合。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趋势。

2.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更加一体化、整体化。

由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可以看出,随着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和变革,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结合,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开始逐渐出现了课内外课程设置一体化、整体化的趋势。

2.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体育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健康促进;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一健康促进基本理念的产生及概述

健康促进的理念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的,直到近几十年来人们面对的健康威胁逐渐增多,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促进的理念才得以受到重视。健康促进理念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健康促进时代的开端,也使健康促进理念得到不断传播和发展。健康促进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和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其面对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即全人类,实现的途径是通过不断的健康实践。健康促进是要将一切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领域以及政策法规整合到一起,共同为人类健康卫生事业服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健康促进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条件,促进人们自觉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实行健康促进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实施健康促进的有效载体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行健康促进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生活的关键时期,决定了他们是实行健康促进的最佳目标人群,从学生抓起健康教育问题是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可塑性非常高,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产生波动,是一类易受影响的人群,所以容易形成不好的健康及行为习惯。学校作为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进行健康促进教育的最佳场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未来,是健康促进的重要使命。学校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将体育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实施的有效载体。(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实施健康促进的有效载体,也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学校要在体育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健康促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增加健康促进的内容。学校健康促进,主要是指由学校促进健康,学校要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健康为最终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成熟的健康知识体系,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促进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的健康促进作为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求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也要求学校成为学生获取健康的场所。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促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致力于健康知识的传播,树立学生健康的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健康的行为。

三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的特点

(一)健康促进重在实用由于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情景要求,因此健康促进的模式要重在实用,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关于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式有很多,但我们要选择的健康促进模式要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能够对健康促进进行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健康体育教学,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所选取的健康促进模式要以健康为主线,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感知到自我健康的状态,能够感知到健康促进行为的优势。学校健康促进模式为健康促进行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模式对学生的健康促进行为进行评价与指导,但由于学校健康促进模式针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健康促进模式的有效性。(二)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其课程的设置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健康教育这一终极目标,实现健康促进体育课程更好的实施与应用。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几次改革,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依旧缺乏趣味性,失去了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真正的本源,失去了健康促进应有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体育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对保守,毫无创新,没有对体育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不要因为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缺少兴趣就忽视,也许有些项目在初次接触后会令人比较厌烦,但我们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后,便会受益终身。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多安排些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上的体育项目。实行这一课程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三)健康促进评估注重整体学校是实施健康促进教育的关键场所,但目前对于如何在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中评价健康促进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对于健康促进的评估,有三个主要的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我们要如何界定体育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即哪些活动是可取的,哪些活动是不可取的。其次是如何界定体育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即哪些方法是可取的,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是评估体系对实践的指导能力。由于健康促进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对于健康促进的评估要相对全面和注重整体。对于评估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体现教师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还要体现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变和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要体现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四)健康促进重在指标价值健康促进的价值标准在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的健康状况是评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指标,也是学校推行健康促进的价值指标。选取的价值指标的合理性关系到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政策要求。从我国目前的学生健康标准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取的价值指标,处于测试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性和不可控制性。其次,价值指标的结构不合理,目前关于学生的健康标准和健康评价指标多反映学生的速度与力量,而缺少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的指标,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学习,构建合理性科学性的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学校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指标的倾向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健康价值指标更好的在实践水平得以实施,全面推进学生的健康促进问题。

四健康促进理念引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健康促进的理念引导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改革,影响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学生的终身体育目标。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促进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把健康促进的理念导入学校体育改革的教学策略中,不仅能够体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体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将终身体育作为学生的目标,了解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密切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大环境,应努力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科学体育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改变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形成健康的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终身体育,使学生受益一辈子。(二)以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呢,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不能够只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以及运动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运用体育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督促学生养成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关键在于有干预行为理论作为依据,核心在于出现行为改变。学校引入健康促进的教学理念,将其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并运用行为干预的理论与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引导指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以体育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可以分析体育健康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体育健康行为的促成因素,实现对体育健康行为的综合干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改变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科学的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三)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为内容健康促进理论,不仅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还有利于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形成。构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要以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整体改革为内容,弥补原有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形成较为完整的,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策略。学校健康促进教育是健康促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延伸,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依据健康促进理论,以体育活动为手段,通过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科学的体育教育环境,提供合适的体育健康服务,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获得健康的体魄,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随着健康促进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健康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活动,创建健康的舒适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健康促进的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在健康促进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生活行为,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健康人才。

作者:杨清华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71-74.

[2]陈海燕,杨燕,吴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应对措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2,0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