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资源范例6篇

生态环境资源

生态环境资源范文1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一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人渗强度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使得树木锐减,地表,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进行作为种植,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导致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单纯追求高GDP,盲目的批地、批项目,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人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1.2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2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综合利用,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至口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1/3,耕地占全国2/5,粮食生产占全国1/3,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若开发不当,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结论

生态环境资源范文2

关键词:生态 资源型城镇 环境

检 索:.cn

Abstract :Resource-oriented town faced sever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problem,the ecological greening system was not established in many town of our country. By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and virescence status of resource-oriented area, and characteristic of resource-oriented town, combined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with landscape planning theory, present the method and measures as the theory basis for accomplish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oriented town .

Keywords :Ecology, Resource-oriented Town, Environment

Internet :.cn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达到36.09%[1],资源型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其资源的开采,资源型城镇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空间布局混乱、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资源型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生态绿化建设,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一、国外资源城市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国外许多城市及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遇到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急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例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曾经出现过严重危害环境的“三危”现象[2]。一些资源型地区得益于合理法律法规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成功转型。最早出台环境保护法律的国家是澳大利亚;美国自1970年开始,大规模地展开环境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新加坡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了环境条例以控制工业污染;日本在多年的实践中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英国曾发生过环保史上著名的“伦敦雾”和“泰晤士河污染”等严重的污染事件[3]。为达到良好污染减排效果,英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行政政策与市场相互配合,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市场手段实施环境税收,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环境污染得到了富有成效的治理。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重新建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法国洛林地区则彻底关闭了以前煤矿、钢铁厂、铁矿等污染重、消耗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国外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期间制定合理的法规和政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为我国资源型城镇生态绿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我国资源型城镇生态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唐山、阜新、焦作等城市已基本完成经济转型,通过政府生态职能的进一步强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进步,对我国资源型城镇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仍有许多城镇在生态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意识薄弱

大部分资源型城镇依赖于单一资源开发,形成单一的资源结构作为主要经济支柱。城镇发展所需要资金几乎全部来源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导致城镇非常重视这唯一的经济命脉,生态绿化和景观建设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镇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重大力开采资源。煤矿开采,石油加工,铁矿和稀有金属等的开采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3%-8%[4]。资源型城镇本身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大量矿产和资源的开采,占用大量农田,很多地面出现不同程度下沉,并且不能再次开发利用,同时城镇生态防护林地被大量占用。土质疏松,植被总量少,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5]。

(三)城镇规划不合理,绿化建设不足

资源开采区大部分建立在能源所在地周围,各个镇依托资源孤立发展,城镇规划不合理,使得大量基础建设重复,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绿化体系与之相促进,绿色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共设施和绿地严重缺乏,防灾能力差,景观生态绿化质量亟待提高。

三、资源型城镇生态绿化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一)相关政策法规是资源型城镇建设的重要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资源型城镇发展状况,政府相关政策法规是发展的有力保障。资源型地区转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源型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直接的因素是环境污染。政府要充分发挥生态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行政管理体制,编制并执行小城镇企业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保护规划,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6]。同时要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政策,只有加大政府生态职能的发挥才能使得资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绿化现状得到根本的提高和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

目前大部分城镇生态绿化都是模仿成熟的城市绿地系统来规划。城镇规划时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对矿区和企业进行选址,根据功能对其进行布局,明确安排它们之间的结构组织,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争取将环境污染和绿化破坏降到最低。同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地规划体系,不仅考虑城镇内部绿化空间的布局,也要规划城镇空间的合理生态绿化。建立起内外呼应的城镇生态绿道,对小城镇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高绿化景观观赏效果。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乡镇的重点区域、重点村屯进行绿化,加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居民生活的区域,要加公共绿地建设和植物空间绿化[7]。保证良好的绿化发展,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质量。

(三)加强系统的绿化建设

相对于普通城镇,资源型城镇要更加重视绿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加强城镇内部绿色景观基础设施,保证足够的自然状态的绿化用地,用地是绿化的基本保证;资源型小城镇由于具有大量的资源型企业和矿产,污染严重,生态绿化时应对不同的区域进行重点建设和绿化保护。同时注重植物和绿色景观对污染物的隔离和吸收作用。根据矿区对环境产生不同的污染和影响来选择绿化的方式和绿化树种。在选择常用绿化树种的时候,要多选择抗污染或吸收废气能力强的树种;结合自身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优选乡土树种,营造多样的立体种植群落,在居民区和矿区企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防护林带,起到对污染物的缓冲作用;资源开采区要选择防灾能力强的树种,在提高景观效果的同时,减小灾患发生时对环境的破坏。

(四)进行景观改造与更新

作为资源型城镇,资源的开采必定会产生许多工业废地、废弃建筑物和塌陷区等。根据用地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进行针对性的景观更新和改造,将其变成为绿化效果好、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新项目用地。有的企业废弃用地土质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可以将其改成农耕用地或者林业用地;一些矿区塌陷区土地功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具体的功能和周围环境的分析,有些塌陷区可建成供人们休闲游憩的人工湖,有些经过填充和数年的沉降,可以回填、植树造林、辟为农田牧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公园和水域生态景观区等可将其转变成为矿区参观旅游区、地质生态园、塌陷区池塘等不同的新功能用地。将不同的废弃地打造成为功能完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区域[8]。一方面避免土地资源荒废,另一方面也将矿区重新利用将其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绿化面积,增加经济效益。

(五)全民参与环保行动

政府作为城镇发展的决策者,要根据城镇的具体情况,促进居民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关注。多举办环保类的比赛活动和宣传项目,增加绿化生态建设教育,甚至可以将一些绿化区域分配到区或者到个人。除此之外,政府要善于运用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类媒体比如报刊、杂志、广播、电影和网络积极宣传各种生态环境知识,培育公众关注环境的意识,提高公众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使之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9]。通过全民自身对绿化的参与,从根本上提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认识,从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

四、结语

我国资源型城镇发展迅速,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国各地小城镇生态绿化建设也都在如火如荼的加速进行。但是在人为开采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生态环境破坏发生。在城镇绿化系统不健全的背景下,这样环境严重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型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生态职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生态绿化体系,对城镇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公民的环境绿化保护意识,真正参与到生态绿化建设的行动中,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以求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型城镇的健康长久发展。

注释

[1]俞正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A].第四届北京国际周,论坛报告集[C]:192-193.

[2]石秀华. 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105-106.

[3]马丽.英国污染减排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2):42-43.

[4]胡同泽,文晓波.政府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与实现途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3):59-61.

[5]200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来源:中新网2010年6月11日.

[6]高小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行政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5):45-48.

[7]朱向友.浅谈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J].现代园艺,2012,(4):85.

生态环境资源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具体策略

一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的过渡期,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基本没有或比较小,在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社会生产力急剧发展,人类对资源充满了强烈渴求,在寻找资源的道路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上升,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反过来制约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生态文明的观念就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发展,人类欲求超出自身承重下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共生,互为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持续繁荣。这是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久生存。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实现发展的道路上以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发展的基础,一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努力,都必须实现征服改造的基础上,不因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而遭到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实现生态文明下人类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要求社会舆论发挥总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性,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同时,国家也应该在政策法规上对生态文明作出明确定义,并立法在生产建设中所要遵循的生态文明的活动准则。对于个人而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生态文明的观念处理生活中的事情,不做对环境有害的举动,不用由危害自然环境而生产的产品。

二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大要求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使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关系到我国的长远生存发展,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耕地,水资源、能源的利用已到一个相当脆弱的程度,环境对我国破坏式的开发开采已开始反噬:土地荒漠化严重,河流污染,酸雨的大规模爆发等等不一而足,为此国家不得不每年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这些问题的治理,历史上因为恶劣环境影响而消亡的国家有许多,南美洲玛雅人建立的玛雅帝国,我国的楼兰故国都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导致国家消亡。沉痛的教训要求我们加大力度保护环境,避免重蹈这些国家的覆辙。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环境保护制度,这是深入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需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资源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是解决途径,如果不及生态成本,恶意开发开采自然资源,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将是灾难性的。

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石油资源可开采已不足30年世界使用量,天然气约为50年,煤炭可供几百年的使用,但煤炭作为能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污染环境,产生大量废气废渣,且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核能作为能提供大量能量的新能源,其原材料铀的可开采量也不足50年,并且对技术,资金,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潮汐、地热、核聚变等技术不完全成熟,利用效率低,资金要求大,在这些技术未完全掌握之前,矿物资源的利用时间与开发新能源技术所需时间构成了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节约使用能源,一旦矿物能源储量告罄,而新能源技术又未及时掌握,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汽车无法行驶,庄稼不能收割,生产生活废弃物堆积如山无法清理,缺少食物和干净的饮水,可以想象这将对人类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人类社会必将陷入混论、无序的状态。水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再生资源,但需要建立在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近年来,全球水资源贫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全世界约有10亿人不能保证干净的饮用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三分之一,缺少情况尤其严重,上百个城市缺水,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综上,必须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节约资源的制度和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新能源产业上加以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对一些非必需性的高耗能产业加以限制乃至淘汰关闭,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产品,用政策法规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生产更节能环保的产品。具体到个人,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在生活中付诸实施: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高耗能产品,形成节约的习惯,在公共设施能满足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个人产品(如私家车),节约资源要从每个人做起,个人节约资源在全社会的叠加,将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三 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策略

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作为亟待实施的重大举措,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施。运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政策引导。这需要国家立法部门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在立法上保障相关需求,如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等。新能源产业普遍具有保护环境,资源使用率高等特点,但鉴于新能源产业所需资金巨大,技术攻关尚需时日等特点,在资金,政策上,政府应予以倾斜。

二,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企业要加大技术攻关,早日实现突破。具体来说,新能源生产研发企业要重视技术攻关,加大科研力量与资金的投入,早日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企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部门肩负的任务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壮大自身的同时造福于社会。

三,社会舆论加大宣传,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社会舆论对社会民众影响巨大,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关系到民众对社会的看法。为此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弘扬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

四,社会个人厉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活中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产品最终要归于消费者,个人在生活中厉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使用健康环保的产品,节约资源,将实实在在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市场形势,引导企业向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向迈进。

结语:人类只有地球这一个家园,为了我们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既是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可喜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不能无休止、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破坏,人类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施行力度正在加大。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有了一定的成效,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的高度关注,未来的形势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岑可法. 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 中国废钢铁, 2006,(02) .

[2]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J]. 园林, 2008,(01) .

[3] 徐辉.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0,(17) .

生态环境资源范文4

众所周知,榆林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也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能源接续地。榆林既是资源开发转化的热点地区,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过去20多年,粗放型的资源开发虽然带给这里丰厚的利润,但也使这里承担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沉重代价。

记者:榆林是如何认清形势,增强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李金柱:虽说近年来榆林在改善城市环境、防治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规范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意识不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脱节现象,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能源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是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环保工作实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营造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

我们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同志曾多次指示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绿色GDP指标逐步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并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记者:面对做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们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李金柱“十一五”时期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理念、转变机制、创新模式、推陈出新的时期,既要解决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又要在新的发展方向上实现新突破,任务相当艰巨。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扛死环保目标责任,力争到“十一五”末,榆林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空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当前,要在科学规划、整体部署的基础上,按照攻坚排难、打开局面的思路,扭住要害,突破重点,保证在资源开发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要坚持不懈地治理整顿“五小企业”。长期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些县、乡的“金袋子”,从榆林的实际看,恰好就是这些企业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近年来.我们虽然下功夫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但受利益驱动,“五小”企业仍然在个别地方存在和发展。我们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摸清摸实底子,尽快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要坚决关停一批不符合节能法规、环保要求的“五小”企业,尽快把高耗能和小焦化工业有组织有计划地搬迁到县区规划的工业集中区,采取综合技术措施降低能耗和污染。今后凡新上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投产建成企业按期治理整顿改造,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关闭,确保环保优先,保证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取得实效。

二是依靠高新技术提升能源经济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能够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突破“增长极限”,使污染控制和节能降耗落到实处。要坚定不移地把榆林经济特别是能源产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高新技术、提高运行质量为中心的轨道。各行各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造能源产业和落后工艺,开展清洁生产,实现减少污染环境和生态破坏,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要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导和鼓励用能单位依靠高新技术促进减污节能降耗。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地方能源工业。同时,要抓好一批节能型、清洁型、环保型示范企业或项目,培养树立典型,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四大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要根据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等“四大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能源经济,就是要按照省委关于“加快、做大、建设”的要求,坚持“三个转化”发展战略,发挥煤、油、气、盐的比较优势,集中打造三个产业带,即:榆林一神木一府谷煤炭、电力、化工集群产业带,榆林-横山-定边-靖边煤炭、电力、化工产业集群带,榆林一绥德一米脂盐化工产业集群带,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一是要注重发展环保产业,以生态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要发展生态农业,在农、林、牧、副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就是要通过打通交通大动脉、积极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圈、打造千里工业走廊三个层次,带动功能性和扩张性经济的发展。发展城市经济,就是要重点打造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特别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打造数字城市,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之路。要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并重,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大力气将经济砝码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转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向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四是要下大力气发展循环经济。榆林专门制定出台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大纲》,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当前,必须从重点突破,以示范、引导、推广为主,通过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榆林实际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有效模式,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起步。市上和各县区都要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要依靠法律和政策,制定出严格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政策,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重点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实行倾斜扶持。

五是加快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工作步伐,大力开展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努力将生态环境保护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积极实施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模范城市”工作,着重从加快城市供热、气化、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及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建设等方面入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榆林建设成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进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文明程度。要积极开展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机关、学校,村庄、社区、家庭等所有层面都能积极投入环境保护的工作格局。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

记者: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必须要加强各级政府的领导,在这方面榆林是如何去做的?

李金柱: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是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加强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负总责”。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组织成立领导机构,建立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把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把环境指标、人文指标、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与GDP指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硬指标考核各级领导,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由实行工作问责制逐步向“一票否决制”过渡,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要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污染控制、生态恢复、能源利用统计监测制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能源消耗大的县区要根据实际,组织环保、国土资源、质监、工商等部门联合督查监管。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坚决遏制“三高一低”行业进入榆林;对在建项目,要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依法责令该项目整合改建,大力支持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少等方面改建方案:对已建成项目,按照环保节能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督促企业限期搞好技改工作。

生态环境资源范文5

【关键词】沧州;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现状

沧州市地处渤海西岸、华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地势平坦多洼淀。目前的生态系统主要是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按照地域大致可分成四类:一是沧州市区、各县市城区为代表的城市、城镇生态系统;二是运河以东的盐渍化农业生态系统(包括沧县、孟村、盐山、南皮、海兴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三是运河以西及沧州南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区(包括任丘、河间、献县、肃宁、东光、吴桥、泊头、南皮、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四是近海区域包括黄骅、海兴等县的部分地区及渤海新区的近海生态系统(即滨海荒漠化、盐渍化生态系统)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生态开发保护区等。截至2010年底,全市创建完成了2个部级环境优美城镇、8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2个部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村。

2、自然资源现状

2.1水资源

沧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2.3亿方,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96亿方,地下水资源6.92方,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0方,亩均102方,仅为全国人均的8%,不足全省人均的60%,是全省资源性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为维持国民经济发展,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年均超采量达3亿方。地下水过度开采,不断加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沧州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综合考虑全市各项发展规划,测算2015年P=50%时,全市需水量为19.41亿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缺水量将达5.33亿方,

2.2、土地资源

沧州市辖区内18个县(市、区),土地调查总面积为2146万亩。其中耕地1183万亩,园地137.8万亩,林地43.6万亩,草地27.7万亩,城镇村及工矿328.2万亩,交通运输用地77.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217.4万亩,其他土地130.1万亩。

沧州海岸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潮间带和浅海面积宽阔。潮间带以上10公里范围内多为盐碱荒地,为我市提供了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2.3、土壤植被

沧州土壤主要由近代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各河流冲积物人为利用改造及不断发育熟化而成,因其不同源流、不同时期沉积、不同层次交错、颗粒大小及河水分选而呈现复杂的自然土壤类型,共有半淋溶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土纲和初育土土纲等5个土纲,褐土、潮土、盐土、滨海盐土、碱土和凤沙土等7个土类,以及普通潮土和盐化潮土等16个亚类、壤质潮土等38个土属,共计222个土种。沧州原属华北植物区系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随着人类活动已日益变迁,人工植被类型较多,有各种温带农作物和多种果树。

3.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近年来沧州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区体系不断完善,受保护地面积持续增加,2010年末达到410.83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6%。对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起到较大作用。但我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仍然较弱,农村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4.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沧州市特殊的土地条件,日益干化的气象条件,使沧州市受保护地面积、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等生态建设较为滞后;境内主要河流均为过境河流,受上游污水来水的影响大,境内河流水质大多数为劣五类;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沧州市大面积沙滩裸地,直接影响着城镇环境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沧州全市湿地面积较大,补给水源保证程度低,维护湿地水的供需平衡、防止湿地萎缩任务越来越艰巨。

5、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状况,沧州始终把跨流域调水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不断完善调水线路,初步形成了近期抓引黄,远期抓引江的工作思路。特别是2008年以来,沧州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了杨埕水库。这是继大浪淀水库(蓄水量1亿多方的全国最大平原水库)之后,沧州又一座大型蓄水设施。任丘、肃宁、东光等八座小型水库也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大浪淀水库入黄骅、南皮、孟村、盐山以及杨埕水库入渤海新区、海兴等供水工程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这都为解决沧州缺水问题奠定了工程基础。

沧州海水和层咸水资源丰富浅层咸水资源,再加上越来越多可回用的污水,加以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缓解了用水压力。一是关于海水利用,渤海新区国华沧东发电厂发挥水电联产优势,利用发电余热淡化海水,目前在已投运海水淡化能力3.2万吨/日的基础上,规划的2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也即将投入运行,年产淡水量可达7600万方;二是关于浅层咸水利用,在农业上大力推广咸淡混浇技术,经测算,年可替代淡水8800万方。在工业上,对于中小企业,如纺织、铸造、水泥制品等水质要求不高的循环冷却水等,可直接利用浅层微咸水;三是关于再生水利用,目前我市投运污水处理厂16家;全市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日,处理后的水源可用于城市中水回用或农业灌溉,前景可观。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建设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深入推进河北省农村小康建设“十千百”工程,以全面建设文明生态村为切入点,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为突破口,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百乡千村”整治范围,推进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全方位评估土壤污染情况,建立优先修复污染土壤清单,提出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资源范文6

1.1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从工业污染防治情况来看,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77家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部分实现达标排放,其中延吉市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率为96.8%。全州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0%以上。

1.2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长白山东北虎保护区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39个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6万公顷。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全州主要城市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或三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80.3%,国家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面积达到65.9平方公里。

1.3水源建设迈出较大步伐

全州湖泊2000年7.83k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5.60km2,面积增加2.23km2。全州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1座,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库有7座,水源保证率有了较大提高。

1.4水源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严格制定并落实水源地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Ⅱ、Ⅲ类水体标准,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8.7%。其上游河段水体质量达到功能类别Ⅰ-Ⅲ类水质标准。

2全州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水污染问题形势严峻

延边州大多数水源地地处各河流源头或上游,几乎不受重大点源污染。从各河流水源地的时段评价中,汛期(丰水期)部分水质指标偏高的现象表明,我州各主要水源地大部分是受降雨后,随地表径流入河的腐质酸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所致。其污染主要是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总氮也正是受到面源污染物在水库中富集的结果。

2.2供水管网设施老化,影响供水安全

很多城市供水管网年久失修,管网腐蚀等因素,影响和降低了水质。特别是靠地下水供水的居民区,水质不达标问题难以解决。

2.3乡镇水源污染逐年加重

在乡镇、村屯水源保护方面,由于保护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在水源地附近堆放柴草、放养牲畜、乱倒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严重,部分饮用水源已被污染,细菌和大肠杆菌指标超标,直接威胁了农村饮水安全。

2.4湿地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延边州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由50年代初的884.9km2,减至本世纪初的122.15km2,湿地面积减少762.74km2,平均每年减少15.25km2。

2.5土地沙化

本世纪初,全州沙化面积为12.80k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9.19km2增加了3.61km2,年平均扩展速度0.07km2/a;从分布区域情况看,主要沙化面积在图们江流域。

2.6河道断流

虽然降水量较多,但自1980年以后,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水文条件,河道时有断流现象发生。如嘎呀河干流上游、汪清河、朝阳河、黄泥河的部分河段,每年1-3月份的100天左右,常发生断流。最大断流长度一般占该河河长的35%~85%。

3改善水生态环境环境的对策

3.1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强化对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水源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和有危害水源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重点支持加快实施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兴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在二级保护区内兴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3.2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具体措施和办法,认真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政策。完善涉河、用河行为“先审批后开工”程序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措施。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程序。建立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水权制度。

3.3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制定和完善我州湿地和水库保护规划。实施“移民工程”和各项治理建设,落实生态补偿和功能区调整措施,对各湿地和水库库区要保护好森林资源,综合治理泥沙淤积问题。在实行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的进度。

3.4加强水土资源保护

林业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严禁毁林开荒,保护自然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要加快主要江河、重要水源地水环境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和完成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以及黑土地治理项目。

3.5强化河湖管理,大力开展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