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例6篇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1

黄金十年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对农机发展相当重视,如果从中国一拖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正式算起,我国农机工业也已经经历近60年的历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不算太长却也不短的岁月中,我国农机工业在前面大部分时间中,可以用“发展缓慢”来形容。

2004年至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走过了“黄金十年”:农机总量不断提升,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也不断发展。

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机工业才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特别是有农机购置补贴的最近10年,更是被行业称之为农机工业的“黄金十年”。诚然,从2004年国家开始大规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很提气的可以说是“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只有823.03亿元,而利润更是少得可怜,不到23亿元 ;但10年后的2013年,农机工业总产值接近3800亿元,而利润更是超过260亿元。2013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是10年前的4倍,联合收割机年产量10年中增长了335%。

由此,推动我国综合农机化率从10年前的34.3%提升到2013年的近60%,同时大大加速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率,农业就业人员占比也从2004年的46.9%下降到2013年的不到30%,城镇化率超过50%,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十一连增”。

可见,中国农机在过去10年中,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黄金十年”一点也不为过。

农机之痛

在农机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10年高速发展,也给中国农机工业留下了伤痛和遗憾。

目前来说,我国农机化率虽然已经达到59%,但仅限于关键作物的关键环节,尽管如此,和国际发达国家90%以上的机械化率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拖拉机每千平方公里的使用量刚刚超过400台,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三分之一和韩国的六分之一。

更令人惊诧的是,我国拖拉机保有量虽然超过2000万台,但大中拖占比不到2%,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占比更是不到1%,而大中拖中的高端产品,本土企业产品占比同样不到1%。高端缺失是不争的事实,这也造成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从前几年的不到5%,已经上升到超过10%。

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会长王玉狮公布的数据,2014年1至7月,全国大、中型农用拖拉机产销量同比下降7%左右,小型农用拖拉机产销量同比更是下降11.6%,全行业跌幅堪称10年来最大。一些农机生产商、经销商也证实,2014年的耕田机、收割机等都不怎么好卖,销量较去年有所下滑。

王玉狮分析,从农机行业本身来看,农机流通市场下滑,主要原因是传统农机产品产能过剩,一些地区已出现阶段性、区域性饱和,而新兴农机具则供给不足。比如,多数厂商一直以来都把精力集中在粮食生产环节的机具生产上,但经过10年发展,全国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3.7%,水稻已达73.1%。与此同时,许多经济作物生产所需的机具生产能力却很不足。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我国农业机械在过去10年,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时期;而在接下来的粮食保卫战中,中国的农机市场依旧是处于高度需求期,但只依靠传统的低端产品来提高粮食产出,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农药及肥料的大量浪费。因此,未来中国的市场需求,将更倾向于高端农机产品。

如果说上一个黄金十年是中国农机的“补课期”,只是简单地解放劳动力,接下来的黄金十年,就意味着农机时代到了“转型期”,下一个黄金十年也是业界公认的趋势。在这两个黄金十年的交接点上,农机如何再发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农机工业着重解决的问题。

多方探讨

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的主攻方向在于推广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深松整地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今年,国务院要求2亿亩深松整地作业。一些局长反映,还有不少农民并没有认识到深松整地的好处。“关键要做好对比试验和示范,让农民看到深松整地能增产。”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农机局局长郑荣辉说。

马铃薯机收、棉花机采、甘蔗机收、油菜机播和机收等都是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在学习班上很受感动,但是回去以后没法行动。”在云南省沾益县农机局副局长向吉华看来,在农机化技术上有所突破是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他呼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适合丘陵山区马铃薯种植的农机研发。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购置补贴的政策引导作用,也是局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机具的更新报废补贴标准要高一点、前置条件要低一些,不然农民的积极性就不高。”江苏省东海县农机局局长杨正军的话代表了很多局长的声音。

就农机更新问题,新疆博乐市农机局局长王建喜想得更多。专题研讨会上,他建议设立全国统一的二手农机交易市场。会后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一想法:在新疆,大量旧农机沉睡在农民家中,已经影响到农机具的更新换代,通过建立起二手农机交易体系,既能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也可以带动农机装备水平升级,还便于实现农机安全监管,可谓“一石三鸟”。

农机合作社是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本期轮训班的案例教学锁定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民合作社,现场教学被安排在江苏省溧阳市的海斌合作社内――两道“大餐”让关注合作社问题的局长们觉得很是“过瘾”。

“农机合作社既要提供专业化服务,也要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开展多种经营。”听取了海斌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后,贵州遵义县农牧局副局长李健感触颇多。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2

本次展会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吸引了包括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和奇瑞重工在内的300多家农机企业参展,已经发展成为春季全国农机行业最具影响力、最具特色的展会。

展会中,各式“大”“小”“高科技”“智能型”农业机械登台亮相,比如奇瑞重工的喂入量每秒12公斤的“大家伙”,重庆鑫源的“小水稻插秧机”,会收割胡萝卜的“机器人”,手机大小的测亩仪……各种奇思妙想的农机产品,让人不禁感慨科技的神奇。而农民渴望“插田不用弯腰,割禾不用镰刀”的梦想也在逐步成为现实。

虽然农机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农机化技术进一步推广面临的瓶颈是农机农艺融合度低,农艺科研机构的育种目标和栽培技术研究关注作物产量和品质,忽视了如何适应机械化作业;同时,农机研发机构对作物的品种形态、物性和栽培技术要求了解不多,考虑不够。

鉴于此,本次展会主办方同时举办了主题为“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的2013中国农机发展论坛。参会人员从不同层次剖析了农机市场,分析了行业发展,努力促进产业升级。

顺势: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目前,随着农村城镇化、土地规模化步伐加快,农村逐步摈弃手工劳作。2012年,全国农机合作组织数量超过3.1万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农业越来越依赖以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机械化生产。

近10年来,农机化已从单纯的以耕种收为主的田间机械化,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机械化;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的机械化,到包括经济作物的全面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如何利用机械把地种好”成为现代农业面临的新课题。

同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农机产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不能否认的是,农机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行业整体面临着技术、产品、管理等结构性“瓶颈”,必须加快农业装备产品调整进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水平和质量,加快农业装备产业结构优化。

借势:产业升级需多方发力

4月21日上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A厅举行了主题为“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的2013年中国农机发展论坛,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志,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等领导,与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和奇瑞重工等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如何促进农机产业升级表达了看法,并达成产业升级需多方共同发力的共识。

陈志表示,中国农机企业除了在技术上与国外大企业存在差距外,还存在道德体系建设的差距,国内大部分农机企业信用建设体系不健全,自主品牌程度不高,未来要加强农机企业信用建设。

刘宪从品牌方面分析认为,我国虽然已跃居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很大一部分农机产品性价比不高,设计制造有缺陷,能够满足农民实际需要的品牌农机并不多。所以,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满足农民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十分必要。

会上,一些业内龙头企业老总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一拖副总经理王克俊认为,制造升级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应采用现代化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增大生产柔性,提高生产效率。

奇瑞重工副总经理李孝高表示:“中国农机企业要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就一定要紧抓产业升级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引领中国农业装备企业,共同为打造世界级品牌、实现伟大的农机‘中国梦’不懈努力!”

造势:做好企社之间的连心桥

会展期间,在河南省农机化协会的牵线下,福田雷沃和奇瑞重工分别与河南省百家农机合作社举行了“企社对接”专题活动。据悉,福田雷沃和奇瑞重工两个业内龙头企业与农机合作社的“对接”是他们助力农机合作社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企业还将为农机合作社制订专项的购机价格政策、金融信贷服务支持、产品配件支持和新产品试用等一系列扶持方案。

在场的农机合作社理事对“企社对接”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沁阳市科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朱平军说:“企业与我们直接合作不但可以让我们不再为如何选择合适的农机发愁,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对我们合作社成员‘授之以渔’,我们当然欢迎。”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3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摸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设立登记不规范。一方面,由于工商部门在登记注册时无需进行实质审查,致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无生产、办公场地,或者是生产经营规模极小,不具备开业资格,仍蒙混过关轻松登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用验资,致使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情况大大存在。

2.经营管理混乱。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都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也按照《章程》规定建立和完善了组织机构,但由于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意识淡薄,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成员参与议事及监督管理的主动性不高,导致内部管理混乱。

3.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4.合作社经营者缺乏运营知识。由于大部分合作社的创办者是乡村干部,或是农村的一些能人,虽有一方面的专长,但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的知识能力,参与者也缺乏必要的合作、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在合作社实际运作中,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和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对于如何将成员组织起来生产同一标准的产品,以及如何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以及如何使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等问题考虑较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才短短的几年,但已显示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推动商标品牌战略。扎实推进县域商标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商标品牌发展之路;同时,立足辖区特色传统农产品,大力培育合作社注册农产品特色商标、集体商标、地理证明商标等,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专合组织影响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维权工作机制。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农资打假保护的重点,把好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和农资商品准入关,确保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优质、低价的放心农资产品;严厉查处农产品购销中压级压价、非法收购、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4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7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为政府推出的官方认证品牌,已经成为国家推行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此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在推动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更是不断扩大,如何利用好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更好的为无公害农产品事业服务,是当下热议的课题。在本文中,将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如何能更好的促进无公害事业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发展现状

1.国家总体情况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国家登记在册的种养合作社有70万家,其中申请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3万家,只占全国合作社的1.8%,从数据上我们能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主体,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方面潜力巨大,我们应抓住近几年中央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契机,深入挖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可能,进一步使无公害农产品在全国推广。

2.大连市的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市有效期内的无公害生产企业有4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2家,占总数的38.8%。而截止2014年末,我市有效期内的无公害生产企业有328,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占总数的45.1%。对比近两年的数据我们发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单位总数有所减少。原因是近两年,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由注重扩大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逐步淘汰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使他们依法合规。我市市农委积极响应国家这一方针政策,对辖区内不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进行整改,对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和合作社严格把关严格审批,稍又不合规,坚决不予审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占比相对于上一年度有却有所增加,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的农村经济主体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是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和生产的主体,生产规模大,种类多,但是在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方面做的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存在资金、人才和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其成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问题总结概括起来为以下三点:

1.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建设方面很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规章制度不合理、不健全,执行不力。此外,合作社民主程度不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难以调动;内部管理混乱,决策随意性大。比如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问题,如何杜绝农民违规私自滥用农药、兽药及各种添加剂,真正做到农业投入品统一采购、统一使用。

2.对法律知识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农民对相关法律的认识还不充分,也没有充分树立起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相关责任意识。2013年4月28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已将危害食品安全罪纳入司法解释,法律明确规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将作为刑事案件审理、相关责任人也将受到严惩。

3.面临人才和技术瓶颈

一方面,当前农村具有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壮大和提高;另一方面,合作社的社员主要是农民,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工作,并且相当一部分社员合作意识较差,对合作社发展漠不关心,使得合作社的凝聚力下降。此外,合作社受到资金、规模等限制,又很难聘请到一些擅长经营、主动拓展业务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因此人才和技术问题是束缚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更好的促进无公害事业发展提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

完整的组织体系,是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之一。在合作社本身。首先,构建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规范部分社员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随意行为,切实有效地控制农户在用药、施肥中的不规范做法。其次,应制定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上实行统一选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使分散生产的产品质量趋于统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另外,通过建立可追溯的生产销售记录,建立起有效质量安全追溯,形成一种“看得见的农业”发展模式,全面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最后,合作社内应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获取经济利益是社员响应、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动力来源。合作社内建立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一方面能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感,有利于安全生产,另一方面社员间也建立一种默契――任何一种违约或败德行为都会影响到所有社员利益。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可在合作社内部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社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2.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公共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帮助合作社更好的发展。一是对合作社社员提供培训服务。农业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安排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培训、技术培训和意识教育。让农民合作社能及时掌握当下农业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标准,了解国家农业方面最新政策法规,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提供信息服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场发展走向及人们需求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更新观念,发掘本土人才。要摒弃用老套的固定模式界定人才的方式,在人才使用上要一视同仁,既要重视外来人才,更要重视本土人才和身边人才。利用“田间学校” 、“专家门诊” 等合作社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出更多“土专家” 。二是改善环境,用好现有人才。优化用人环境,在人才使用上不搞内外有别,不设门槛,要量才录用,各尽其才。三是创新机制,培养新型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总结大学生到合作社任职的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有计划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示范合作社工作。根据合作社人才整体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合作社按需要引进人才。另外要创新人才培训、培养机制。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培训计划,分类型、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切实提高合作社人才素质。

4.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成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人才是提供合作社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需要技术、营销、对外贸易等方面的人才,而合作社又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加之工作环境也比较偏远,所以很难留住人才。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人才招聘方面提供便利,比如对高素质人才进行补贴,或利用“村官”等机制为合作社配置人才。二是为合作社融资提供便利。主要体现在政府贷款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以低息、减息甚至无息、贴息的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设定专门机构负责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为其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便利。

随着我国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抓住国家相关政策带来的机遇,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借鉴国外经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策[A].现代财经,2009,07:76-80.

[2]张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的对策[A].学术交流,2011,11:101-105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发展 关注问题

就目前而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一个改革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引起管理层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银行化改革后的经营方向或市场定位;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范风险;如何不断提升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改革中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完善等问题,均涉及了农村信用社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现就银行化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一)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三农”金融服务创新水平亟待提高。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同时,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必然引起决策机制、经营理念的更新。农村信用社在银行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如何适应市场变化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引导各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在激烈的竞争中正确把握方向,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投放到主要目标的活动中去,减少在市场定位、客户选择、信贷投向等方面的失误是决策层的主要责任也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二)信贷风险仍然是农村金融业的主要风险。金融行业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等,风险管控是现代银行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今年以来,金融行业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金融行业涉及的水泥、煤炭、房地产等行业的贷款风险程度日渐显现。加之,农村信用社尚处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精细化管理转变过程中,尚未建立并落实更加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具体绩效考核及责任追究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与实际业务不相适应的现象,造成“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未建立贷款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价制度,以至不良贷款短时间在个别网点、个别信贷人员身上集中暴露。另外,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恶化,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较弱,宣传信用不够深入,客户信用评级流于形式,有的个体户或农户钻法律上的空子,借的贷款到期后不是拖欠就是躲债,故意不还,集体违约时有发生。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有效激发经营活力。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推动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反正,会挫伤员工积极性,甚至出现特殊人才跳槽,连锁引起相关目标客户流失、市场竞争力降低的问题。比如,人员选拔具有示范导向作用,如果过于偏重年龄、学历,或者将年龄、学历卡的过严,忽视了拟选拔人员的工作经历、工作业绩的考察,一定程度上挫伤部分学历相对偏低、年龄偏大但是勤恳工作、业绩突出人员工作积极性。再如,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体现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性作用。如果过于偏重以级定薪,忽视以绩付酬,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必然会因收入差距大引起员工心理不平衡,出现消极怠工等现象的发生。

(四)不完善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问题。从管理情况看,尚处于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虽然建立了重大事项决策机制、贷款管理、财务管理、稽核监督等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由于股权过度分散,投资人管理缺位,理(董)事会并没有真正行使决策权,难以有效体现投资者管理,发挥产权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难以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从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存在风险控制能力不强、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

如何扬长避短,保持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短处:农村信用社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金融创新和整体竞争实力不足的现象日渐显现;黄金客户选择余地少;单一抗风险能力低;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股权分散,从众多的社员中产生的社员代表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参加决策和监督的能力,难以担负接受委托、行使的使命,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长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到最快、最好时期。农村信用社市场信用和社会形象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农村信用社5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与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感情基础,积淀了丰富的支农经验和理论基础。在坚持以零售为主要业务方式,立足社区、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几点建议

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措施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2003年实施试点改革以来,各项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参加改革的省份,何时进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质性操作,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在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海南省推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利条件

1.全国其它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能为海南省提供示范效应。我国已有29个省市实施了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各项数字表明,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2005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7206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2200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070亿元,增长57.9%。总负债35553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3262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的10.8%),比2002年末增加12751亿元,增长64.2%。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全国第四个存款突破30000亿元的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已达1653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927亿元。两年多的改革结束了农村信用社连续10年的亏损局面,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1]显然,其它省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为海南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如改革方案、增资扩股、消化历史包袱、启动资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均可以通过借鉴兄弟省份的改革经验而得到解决。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带来了契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它的实施必将使得海南省农村再生产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海南省农业集约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的金融资源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只有尽快的甩掉包袱,完善经营机制,加快改革,才能尽快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履行其职能。

3.近几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有一定的基础。2005年9月,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改革试点省份,虽然目前还没有进入改革的实质性操作阶段,但借助农村信用社改革东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截止2006年9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3亿元,近三年来存款增加32亿元,增幅52%。在贷款方面也创历史记录,截止2006年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51亿元,近三年来累计发放“三农”贷款40亿元。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至2006年9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创建信用村89个,评定信用户3.3万户,扶持了一大批农业专业户,有效地帮助了农民增加收入。[2]此外,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这几年的不良资产率也在逐年下降,内部的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也在增强,干部职工渴望改革的心愿强烈。上述一切表明,公众对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信心正在恢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所需的内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4.国务院对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优惠。中央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央银行再贷款,另一种是央行专项票据。鉴于海南省曾遭受过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重创,中央对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资金给予了很好的政策,参与改革后海南省可获得专项中央银行票据20亿元以上,对消化历史包袱的支持率至少达50%以上。因此,尽快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借助央行资金的“输血”支持,可以化掉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有海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更大的经营空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权交给省政府后,必将进一步调动海南省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空间会进一步增大。这主要因为:一是会取消政府单位、企事业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的限制,并安排涉农资金在农村信用社缴存、结算;二是地方政府会协助清收历年不良贷款,打击逃废债行为,如2005年清收党政干部的欠款已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可优先获取政府优质涉农项目的优先经营权;四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也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得以扩展。从2001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海南省县及县以下地区,撤并网点机构,上收贷款审批权限,为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迅速占领市场、巩固客户群体、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6.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八年的努力,海南省已从金融高风险区变为相对稳定的金融安全区。从2005年起,海南省金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稳步增长,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改善,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金融潜在风险不断得到化解,金融不稳定的因素已经得到根本消除。这一切都给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改革的障碍已不复存在,其正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全面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真正得以焕发活力。

二、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需要解决好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问题。要维系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问题,根据海南省的“省情”、“农情”和“社情”,坚持多元经营方针,充分发挥服务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不断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一是立足农村,面向“三农”;二是在城区坚持立足社区,成为面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的社区性零售银行。

2.需要配备好省级联社领导班子,明确各级管理职责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后新的管理体制为省联社、市(县)联社、基层信用社等三级管理,在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之前,如何选好高管人员,配好领导班子,明确管理职责,由此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索解决的问题。一是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好省级联社领导班子。因为一个好的班子可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一个不称职的班子可以把一个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所以能否配备好省级联社领导班子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二是省级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

,管什么、如何管?怎样做到既要管理服务好基层信用社,又不干预其正常业务经营,既不越权又不缺位。三是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省联社管理、市(县)联社管理、基层信用社自主管理,三者如何磨合,才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3.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对高管人员高素质及专业人才高水平以及操作人员高质量要求是信用社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客观需要,是支撑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人才匮乏,因此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精简分流富余人员,留住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使用人机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市场化,适应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4.需要进一步加大海南省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诚信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诚信宣传,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继续在农村、城镇开展评选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居民信用社区的活动,使海南诚信建设迈上新台阶,保证新增贷款良性循环。

5.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在服务传统“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支持的力度;二是调整网点布局,统一网点标识,方便客户存取,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改变支付结算方式单一、服务手段陈旧等突出问题,尽快加入“银联”大家庭,借助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延伸自身的服务平台。

三、加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构想

如何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根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借鉴全国其它省市的改革经验,笔者认为,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必须“搭好一个平台”。建立海南省联社模式是海南省目前的最佳选择,由于省联社模式门槛最低,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实行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是“三级管理”、“二级经营”,能较好的履行改革期间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能够实现指导本地区农村信用社自律性管理的要求,为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迈上新型的股份制信用合作银行创造有利条件。

2.必须把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增资扩股量的大小是能否兑付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关键。为了做好增资扩股的工作,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是注意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澳新银行、荷兰合作银行已先后入股我国的天津银行、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浙江的农村信用社等地,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必将是外股关注的重点。二是要注意引进省内外大型农业集团公司,如海南省橡胶集团等。三是要注意吸收农民入股,鼓励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参股,建立多元化的股权制度。

3.必须加大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宣传力度。农村信用社改革工程启动后,必然在社会上引进很大的反响。由于受海发行关闭的负面影响,有相当部分客户对农村信用社和原城市信用社在概念上认识模糊,加上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设置分布偏僻、标识不一、电子化建设落后、员工老龄化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的公众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应该把农村信用社改革宣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可考虑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外宣办、省政府金融办、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银监局、省联社筹备组等派员联合组成宣传办公室,统一组织和策划。通过宣传,增强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

4.必须提高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农村信用社改革工程开始后,由于股金的增加和业务规模扩大,可运用的资金会迅速扩大。因此,必须注重新增贷款的质量,着力解决风险控制问题,这也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抓好人与制度两方面的建设。在人员方面,一是选好各级高管人员,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二是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要有效解决员工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瓶颈”问题。在制度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业务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完善以岗位规范操作和以稽核监督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系,形成“制度完善、管理有效”的营运机制,有效杜绝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