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推广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机推广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机推广论文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1

1.1没有足够的经费

在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经费人们就不能运用先进的农机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这就会严重影响农机技术在农村的顺利推广。这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投资,与此同时也在不断积极购置农业机械等工具,可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满足所有地区实施农机推广的要求。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所以尽管国家尽量地去满足人们的需求,但还是无法很好地去进行农机推广,使用到农机推广项目的资金还是有限的,这就为我们大力开展农机推广项目起到了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速度。

1.2所采用的推广方式与当地情况不吻合

根据当前形势来看,在进行农机推广时没有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推广形势千篇一律,推广的内容都局限在粮食作物上,涉及面不够广。我们要知道,要实施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对以前一些老套的形势进行改善,要由以前的传统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使农业不断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也应该由以前的投入型不断向效益型进行转变,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推进机械化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所以说我们在进行农机推广时要注重在推广方式和推广内容上的创新,要结合当地情况来采用有效的推广方式,满足当前的形势需要。

1.3人员因素

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并且大多数农村人文化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进行农机推广时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和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这样一些推广人员就由于本身文化水平低而不能快速地进行知识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致使了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缓慢进行。

1.4不具备良好的装备

由于我们在进行农机推广时不具备充足的经费,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基层推广的时候就没有良好的检测设备,不能充分地进行试验,或者使用的是一些已经老化的设备,其技术落后,这也是导致推广手段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不断推广,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已逐步运用到农业中,所以,不具备良好的技术装备也是影响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

2在现代农业中加强农机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2.1加大政府投资

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机推广经费的投入,并且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进行改善,为农机技术推广顺利实施扫除障碍。

2.2扩大推广领域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不断推进,在农业中实施机械化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老套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农机水平,将农机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实施合作化发展

我们应该结合网络技术的优势,与各个专科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系,开展以“教学、研究、生产”的方式来进行农机推广,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农机信息及时推广和反馈,不断促进农机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强对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培养

要想很好地进行农机技术推广就要注重对人员的培养,要不断地吸纳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此外,还要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要不断地充实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发展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队伍。

3结束语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2

1出版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为提高自己的出版能力,应时刻注意学习最新的出版专业知识,了解出版动态信息;为做好农机化专业期刊,更应了解农机行业发展动态[3],了解行业期刊出版情况、稿件质量、常设栏目、办刊动态等,以博采众长。农机期刊编辑不仅应经常浏览国家农业农机化发展方针政策(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知晓出版行业新的法律法规,以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包括出版行业和农机行业);还应广泛与农机行业期刊互相交流样刊或有关信息,尤其要关注几家重点农机刊物,看看人家在报导什么、刊登什么、研究什么、展示什么、倡导什么,从而发现自家刊物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和确定哪个领域、哪一方面、哪个专题值得“发声”或重点深入报导。农机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面向大农村、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眼光,才能使期刊“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紧紧抓住农机化发展“热点”,才能稳定读者群,赢得读者的“掌声”。总的来说,同其他行业期刊编辑一样,农机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能力。

1.1组稿和专题

(专栏、专刊)策划能力农机期刊读者对象可分为:农机管理者、农机科研人员、农机院校师生、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尤其是拖拉机手)、农机维修人员、农机合作社成员等。上述人员中,前三者学历相对较高,编辑部来稿多由这些人员撰写;后三者学历相对较低(个别人员除外),但这部分人的农机使用操作或维修经验丰富,一旦投稿,其稿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所以,农机期刊编辑应针对上述对象,努力提高组稿和专题(专刊)策划能力。一方面应与农机科研、管理人员保持联络,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管理范围,有针对性地组稿或向其约稿,推出每期“专题”(专刊);另一方面应鼓励基层农机人员积极撰稿,可发征稿函,组约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的稿件,也可要求其就某一新技术或新机具谈谈应用效果、使用效益及改进建议等,甚至可以建立杂志社通讯员队伍[4],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写作讲座,为其写稿投稿提供指导。编辑部对优质来稿,可不收版面费,且稿酬从优[5],以吸引优秀作者,争取优质稿件。专刊策划能力是农机期刊实力和期刊编辑能力的重要方面。如出版能力、出版时间许可,农机杂志社可适时推出专刊,如《农机市场》2018玉米(籽粒)青贮收获机械专刊、2018粮食烘干机械专刊等。期刊报导要有深度,编辑对专题(专栏)策划能力是关键。如《当代农机》编辑部策划的“公司报导”专栏,《农机市场》编辑部策划的“企业平台”专栏,让一些著名农机企业以各自特色“亮相”,既是全国实力型农机生产厂家的缩影,又是农机行业趋势的集中反映,成为期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机生产企业的集中报道还促进了期刊的广告营销。

1.2编校能力

许多农机期刊为技术类期刊,不像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对象学历相对较高。农机期刊读者对象的学历分层明显,高端者为博士、硕士毕业生,如农机院校师生、农机科研机构人员、农机管理部门人员,低端者为小学、初中毕业的基层农机手、操作工;因此,编辑在内容选择、论文格式、期刊版式、国际标准采用等方面与学术期刊有很大的不同。农机期刊来稿中既有严谨的农机科研论文、农机化管理学方面的篇幅较长的论文,也有短小精悍的农机使用操作维修经验交流文章,还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介绍、农机界工作动态或农机化发展信息、趋势等。农机期刊编辑应学习研究几家著名农机期刊的出版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将刊物做成“活泼、生动、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农机工作者喜爱的产品。正因为读者对象、论文内容涵盖面不同,农机期刊论文格式、期刊版式也与学术期刊迥异:不少农机期刊文章标题、正文字体并不统一,如《当代农机》《农机市场》《农机科技推广》;有的农机期刊没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等;不少农机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较少;除《农机使用与维修》等个别农机期刊外,许多农机期刊没有doi号。农机期刊编辑应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家刊物或呈现生动活泼的一面,或呈现严谨的一面,要针对自刊的读者对象,展示期刊特色,使读者“喜看爱订”。又如关于国际标准的采用,农机期刊编辑既要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即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差异及中国传统计量单位深入人心且沿用至今这一具体情况。就拿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来说,按出版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采用“hm2”,而现在许多农机期刊考虑到农民在记录和计算农作物种植面积、田块大小、单位面积产量效益等数据时,都采用“亩”作为单位,许多农机管理部门收到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也是以“亩”为计量单位的,上述这部分人在阅读农机期刊时,看到“hm2”,或不熟悉或不熟练,知道“1hm2=15亩”的,也往往要对期刊论文中涉及的数据作一换算,不像“亩”那么直观。这就产生了必须遵守出版法规执行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与中国农村实际流行做法之间的矛盾。这时,农机期刊编辑既应严格遵守规定,又要为读者顺畅阅读提供方便:如文中第一次出现“hm2”时,在“hm2”后注明“1hm2=15亩”,或在亩后面注明(1亩=0.067hm2),如《当代农机》;也有正文中全部采用“亩”作计量单位,但在文前或期刊版权页等处明示“本刊常用单位符号及换算”的,如《农机科技推广》。这类矛盾在学术期刊中几乎没有。农机期刊编辑一定要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在不违背硬性规定的前提下,采用农民读者和农机从业者喜闻乐见、更接地气的表述形式。

1.3审读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在审读样刊时,首先应关注每期刊物是否准确、及时地传达了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是否宣传报道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是否传授了农机实用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等,是否及时传播了全国各地农机化动态信息。同其他期刊一样,审读农机期刊时编辑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6]。农机期刊编辑应不断提高对稿件质量的甄别能力,以及对报道效果的预测能力。正因为存在读者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机期刊编辑审读时不仅要看每期刊物是否有学术性较强的管理理论、技术研究类论文,还要关注广大基层农机工作者欢迎的实用技术类文章是否足够,刊发的信息对广大农机手是否具有指导、参考意义。农机期刊编辑审读期刊版式、图表等时,也应以提高内容传播效果为前提。农机期刊编辑应不断丰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知识,提高对作者的文字应用能力及主题驾驭能力的鉴别水平。通过审读,准确地了解每期刊物的编校质量,以及有关编辑、校对人员的能力水平、责任意识等,农机期刊编辑应从期刊中“读”到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效果,“读”到每期刊物核心内容的传播意义及传播时效性,以及编辑人员组稿能力的强弱等。编辑审读能力的提高,对期刊培优提质及刊社发展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的洞察力

农机期刊编辑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把握能力的提高要以“身体力行”为基础,如主动联系参加农机会议、农机展览、农机现场会等;深入农村一线,看农民到底喜欢应用哪种农业机械、农机技术,了解农机推广服务效果;到农机生产企业看看生产形势、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对期刊广告的需求等;关注时事新闻,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阐述;去农机管理部门走走,了解一下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及年度工作计划,了解基层农机手通过官方渠道或基层农机部门反映上来的问题;时常浏览农机行业期刊,看看人家在重点报道什么,什么样的文章最博人眼球;与农机大专院校[7]、农机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听听他们的声音,知晓他们的研究方向。生产者的素质决定产品质量,编辑的职业素养水平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8]。农机期刊编辑只有与时俱进,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载体,才能走向时代前列。农机期刊推出的“本期专题”(如《现代农机》“农业机器换人”专题)、“特别关注”(《当代农机》)、“卷首语”、“要闻”、“声音”(《农机市场》)等,都是农机期刊编辑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洞察力的最好体现。2019年5月12日,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发生一起变型拖拉机违法载人侧翻事故,造成12死11伤,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广泛关注。杂志社立即就此典型事故案例作了安全使用农机的相关宣传,抓住农机安全监理热点问题,突出“严禁拖拉机载人”主题,警示各地吸取教训,推动农机化安全稳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自我评价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对自身及所在期刊的评价能力。对于专业期刊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对所在期刊的评价包括刊物质量、在行业期刊中的排名或者影响力等。农机期刊编辑可通过经常浏览行业期刊获得比较信息,比如对农机化热点问题的追踪报导深度及广度,例如《农机市场》“观察家”栏目及特定机械专刊、《现代农机》“本期专题”、《当代农机》“特别关注”栏目等。此外,农机期刊编辑还可定期整理期刊对某个专题的报导数据,分析该专题的广度、深度、时效性等,如“机栽机插”专题、“无人机植保”专题,以及时取长补短。每个杂志社都有其特有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或制度[4],如刊后审读制度就包含了一系列评价项目,包括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广告效果及是否遵守出版法律法规等。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恰如其分地评价,农机期刊编辑及其所在杂志社才能奋发有为,迎头赶上直至位居前列。

3经营管理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除了需在编、校、审等出版业务上精益求精,以及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水平之外,还应积极参与编务工作及杂志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现在各杂志社人数有限,尤其是规模不大的农机杂志社,编辑除完成出版专业本职工作外,还应共同致力于期刊发行量的提升、期刊广告业务的拓展及农机化有关宣传品的制作等,以提高杂志社的经济效益。如《现代农机》出版《农机事故实例分析》宣传册,制作《漫话农机安全使用》系列宣传扇、展板,制作《中国梦•农机情——漫话农机安全》《智慧农机集萃》系列展板等,发行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一个优秀编辑,不仅应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精于出版业务,还应积极参与杂志社的日常事务管理及业务拓展。编辑在参与期刊发行及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广结人缘,获取行业热点信息,有利于策划选题及征稿,获得来自一线的优质稿件,进而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此外,编辑在参与期刊发行及经营管理过程的同时,还能知晓广大读者对期刊内容及印制质量的评价及对最佳出刊时间的建议等,有利于提升期刊的服务质量。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温州市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1-4]。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5-8]。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铁三角之一、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严峻形势。笔者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温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要求,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温州市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温州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给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格局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9-10];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融合、绿色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变革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产生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11]。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直接取决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十九大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至2035年,浙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唯有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短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为此,“十四五”浙江必须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路径,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浙江力量。

2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保障不够

充足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是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但在农业科技发展经费保障方面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力度不大、科研经费增长速度缓慢等突出问题。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经费明显缺乏,基础性研究的顺利开展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明显缺乏后劲,对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造成不利影响。

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不强

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还是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其评价体系还是以职称评定为导向的项目、论文、成果等,并没有将农业实际生产贡献纳入其中。农业科技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论文撰写、成果报奖中,而对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关注不够。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仍然主要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对科技创新的经济属性认识有限。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应该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根据农业相关部门的统计,西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70%以上,而我国不足50%,温州市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相脱节,与生产联系不密切;农业科研的过程普遍比较漫长而复杂,且研究成本较高,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致使农业生产主体不愿轻易选择使用新的科技成果;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熟练运用科技成果,也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2.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是重大工程,涉及多项内容,其中,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关键。目前,温州市农业方面的科研人才数量总体不足,农业企业现有科研人才专业水平也偏低,远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均衡发展。

3促进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确保成果有效供给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会商机制,强化科技、产业部门协调联动,探索“产业部门出题、科技部门接题、创新主体解题、市场主体验题”的项目闭环管理方式,畅通农业科技项目发现和成果递交途径,加快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完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加速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优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科技项目“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规范资金使用,激发创新动能。加强全市科技专项资金统筹,激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主动性,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各类科技计划、平台、人才项目进一步向农业领域倾斜。加快农业企业直接补贴和免税政策向科技创新补贴激励政策转变。

3.2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农业科技硬核实力

一是加快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强化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种质资源搜集与创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制繁等关键共性技术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创制一批突破性种质资源,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进口替代品种。二是开展适用农机开发专项行动。创新研制推广适应温州市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高效专用农机。提高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完善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畜牧养殖、设施种植、跨部门农机科研等装备需求目录,建立需求导向目录机制。三是深入发展绿色农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加大“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创新及研究推广力度,加强“林药”“林茶”“林果”“林禽”等模式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四是积极推进农业工厂化、数字化。开展工厂化农业系统技术研究并推广无土栽培、气雾栽培、立柱式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数字化技术。

3.3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以产业技术项目为抓手,构建“产业+团队+项目+基地”转化推广模式。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百品万亩”工程,每年选择一定数量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重点发布和示范推广,推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惠及百姓。以温州科技大市场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专业市场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农业科技服务企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支撑能力。

3.4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逐步成长为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在农作物、畜禽、水产、花卉等领域培育国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聚焦生物农业、智能农机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新兴领域,着力培育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在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等全国知名企业品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成果等离岗或兼职创业,牵头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孵化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传统农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型。

3.5聚焦创新人才引育,构建农业人才蓄水池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成果转化;现状研究

0引言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方面的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拖拉机等,以及与动力机械相配套的各种农机具[1]。《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换而言之,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应用在农业上的工程机械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切活动;或者说是朝产业化方向依次递进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从实验室成果向小试成果、中试成果,直至产业化的发展和培育过程。

1新时代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对农业现代化问题发表重要论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3]。”2017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纳入其中;2018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将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整体水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显示出党中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1.1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亮点和实现途径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耕种管收运”等各作业环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39亿kW。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9.48%,机耕率为75.64%,机播率为49.84%[4],机收率为47.58%。而到了2016年,这一系列数据则分别达到了11.44亿kW、65.19%、81.40%、52.76%和56.01%[5](详见表1)。四年间增幅明显,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升。尤其是近年来,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率不断增高,使得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增高等问题得到缓解。

1.2各级政府在制度法规上给予强力支撑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已执行了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改,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和收益。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旨在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南京市创新创业9条新政》、2018年新近出台的《南京市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和对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

1.3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状况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受到重成果、轻实践,重水平、轻效益,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束缚,使得我国科研成果产出率的背后是低转化率。大量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完成研究项目之后,便锁进了抽屉,始终没有走出“立项→论文→报奖→评职称”(见图1)的怪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转化率,10%左右产业化率相比,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占2%,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30%;获省部级科技奖的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才刚刚超过50%。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因其自身横跨农业和工程机械两大行业学科领域,受到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政策法规、交通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从研发阶段到成功转化,一般需要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上十年。因此对于整个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贡献非常有限。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利因素,而且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2.1科研立项脱离实际,项目成果缺乏实用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较原先而言愈发灵活多变,但在农业机械这种应用型学科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一些前沿的应用技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实用价值,从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只能是“展品”。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有许多科研活动还是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大多以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的形式呈现,而非以最终形成产品且经过市场的检验来认定和评价,难以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科研人员从项目研发最初选题时就过多地偏重于工程机械理论与技术上突破,因此,研究的方向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而且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尚不包括一部分人为因素造成的脱离实际的不当科研立项。

2.2成果难于熟化,企业急于求成现象突出

一般来说,一项成熟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越到后期投入越多,而且小试、中试再到熟化需要在田间地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集各种作业数据。这样巨大资金和风险,政府、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难以承担,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却往往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应为成熟技术,不应该更不愿大量投入转化经费,而中小企业的转化意愿有余,但实力欠缺,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严重不足。

2.3绩效考评的导向是关键因素之一

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2015年中国研发总投入(R&D经费)占GDP的比例预计为2.1%,没有实现“十二五”期间达到2.2%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整体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规模不匹配。在科研投入不足,僧多粥少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农业机械科研本身就在国家科技贡献率中的占比相对较弱,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上也相对较少,因此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绩效考评就普遍采用“投入导向型”,即科研人员争取科研经费多,奖金就多;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加之工作成绩在科技考评中的权重明显偏低,国家对科研单位考评主要看获奖、论文和专利,从而导致更多精力被放在跑项目、争经费、申报奖励上。

2.4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见效慢、风险高的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企业、科研单位自筹资金,金融信贷等。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于国家高校科研机构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和投入机制;对于农机制造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的巨大压力,大企业往往更愿意把现有资金投放到周期短收益高的项目上,而中小企业有着相对旺盛的转化热情,但是融资信贷困难;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不愿把资金借给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中,转化的资金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研计划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与此相反,日本中小型科技企业成果转化资金90%依靠金融信贷机构;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6-15]。

2.5成果转化平台缺乏活力,服务意识和助推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国家级、省部级的农业成果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推出,为农业机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一条非常稳定可靠的渠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各科研机构虽设有科研处、产业处,但大多只起到简单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种农业成果交易平台大多是政府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推广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由于科研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农业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但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6农业机械推广系统有待加强

“十二五”以来,中央一直下大力气紧抓“三农”问题,尤其是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给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但是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整体比重较低、农村地区社会管理相对松散、农民群众处于弱势群体,导致很多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视程度降低,或者重农艺轻农机,对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从组织上、资源上、管理上给予的支持得不到保证,有的甚至对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机构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简单向市场和社会,造成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推广人员人才大量流失。

3对于促进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5

阐述了山西省吕梁市农机档案在吕梁市农机化工作中的作用,介绍了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机档案管理;作用;经验;不足;建议

山西省吕梁市农机档案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吕梁市农机化取得的长足发展,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档案量不断增多,全市农机档案工作面临着新形势,面对日益庞大的不同种类的档案,该如何加强管理,正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1吕梁市农机档案在农机化工作中的作用

吕梁市农机档案在不断累积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七大类,在农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利于查询真实的农机化工作情况

完善的农机档案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当年农机监理、推广、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详实的资料能够明显缩短实地普查、验收、抽查等调查形式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对群众有关农机事项的办理提供便利,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1.2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

吕梁市农机档案是几代农机人辛勤工作积累的结果,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反映了农机化工作的发展情况,这些对于农机化工作的计划制定、检查、总结验收、推广农机新技术、引进试验新机具等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为新领导迅速进入角色、抓好农机化工作提供指导,避免走弯路。

1.3为出台农机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机化政策的出台,既要符合国家政策,又要适合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实际。由此可见,农机化政策的出台需要农机档案发挥作用。农机档案能够提供农机化发展所需的大数据,发展的举措,碰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效和不足等,这些都能为新的农机化政策的出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4有利于加强农机管理工作

在农机监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鉴定以及农机生产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收集农机手、农机大户、合作社以及农机校的台账、培训情况、生产状况、经营效益以及农机事故档案和机车档案等,对他们的情况进行有效管理,以便于进一步改进,推动服务建设上档次、工作上台阶。

2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

截至目前,吕梁市农机局共有文书档案142卷、专业档案18卷、基建档案20卷、实物档案56卷、声像档案1册,内容涵盖1975年—2014年吕梁市农机化发展的各个方面。2013年,吕梁市农机局农机档案工作更被市档案局成功验收,被评为省档案三级、市档案二级,并颁发了证书,农机档案工作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领导重视

成立了以吕梁市农机局局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具体负责收集、整理档案的工作领导组。形成了局办公室安排具有档案工作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各科室分设档案收集人员的管理机制。

2.2建立健全了各项农机档案管理制度

在吕梁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吕梁市农机局先后制定了市农机局档案登记制度、市农机局档案归档制度、市农机局档案保密制度、市农机局档案查阅利用制度等配套制度。

2.3制度上墙

为使档案工作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吕梁市农机局在档案室制作了4幅牌匾,分别是市农机局机构网络图、市农机局档案分类大纲、市农机局档案保管制度、市农机局档案人员岗位职责。这项工作得到了市档案局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的好评。

2.4配备了电子设备

随着档案管理的发展,原先那种手写装订模式已被淘汰,吕梁市农机局档案室先后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备。在市档案局的指导帮助下,引入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档案管理工作。

3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3.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电子档案管理方便快捷,可以大大简化档案管理手续。但是,由于电子档案设置很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中经常需借助档案局技术科相关人员指导才能掌握。而档案的周期性长,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生疏,再次操作就很难跟上。

3.2农机档案管理纷繁复杂

目前,农机档案的“卷宗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等不易记忆,每次进行装订都需重新审查,查看新排的序列号,越是数量大的档案越难以记录。

3.3农机档案分类界限模糊

什么样的文件该划为永久性文件,什么样的文件该划为30年。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生产、农机装备等业务文件按理应划为永久性文件,而一般性的文件特别是如业务科室的又该如何划分是个老大难问题。党建、办公室、妇工等科室的文件又该如何区分对待,存在一些盲区,急需进一步明确。

3.4农机档案在收集归档中碰到“新”的问题

如农机购置补贴档案一直都是由省农机局收集整理,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农机档案不断增多,市级农机部门按照规定也收集了一部分档案。对这一部分是该单位或者上级农机部门保存,还是交给市档案局管理,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而农机监理、人事等分别受上级农机和人事部门的管理,这一部分也一直不受档案室管理,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3.5个别农机档案收集归档不全

农机档案管理者大多数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有的还经常更换,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平时科室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有不少文件在使用之后,不注重收集整理,导致登记时资料不全,或者原始文件和档案对不上号,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的不完整性。

4加强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目前吕梁市农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机档案管理。

4.1切实提高农机档案管理意识认真履行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

农机档案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能有一丝麻痹大意,需要认真对待。第一,提高农机档案管理意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按法律法规行事。第二,建立健全农机档案各项管理制度,对归档范围、分类标准、立卷要求、移交手续、工作职责及保管、借阅、记录等方面进行细化,弥补漏洞。第三,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对因自身疏忽丢失或损坏档案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4.2强化档案管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上手难、不易操作的特点,又因为档案的时间性强,使得档案操作关键环节步骤容易遗忘。为此,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培训很有必要。要注重不定期邀请档案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讲座辅导。这既能及时更新档案管理新技能,了解档案工作制度章程,也是农机档案人员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农机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农机档案有与其他档案不同的地方,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多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农机档案管理工作。为此,要加强档案管理培训。

4.3加强与各科室的沟通尽快收集完善农机各类档案

没有入档的暂由科室保管的,我们要与之进行沟通,进行逐一登记。部分可以归档收集的或者暂时不需要的,也可以协商进入档案室,做到心里有底。

4.4正确归档恰当细化

对于各业务科室档案,存在模糊界限的,如果已整理装订完毕的,可以进行登记,按业务档案进行归档。已经装订的一般性的文件,可以按照文书档案年限分别进行划分存档。如果确实不好划分的,就需要请教档案局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更好地细化。

4.5扩充档案资源提高管理质量

农机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局限于旧有档案的收集整理,要不断收集整理新型档案,如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农机档案的收集或农机部门出版的著作、论文、农机实验成果等。加强与各科室的沟通,将新产生的档案资源尽快纳入全局档案体系,进行分类编号。

4.6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为档案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由于档案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配备专门的库房、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等。同时,为了达到防腐防潮,要配备遮光、防鼠、灭火等器械,所有档案都要实行按序、专柜保管,防止档案丢失和损坏,维护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作者:马文平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农机局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机;理论力学;课程改革

《理论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我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是后续学习材料力学等力学课程和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力学具有知识点抽象、内在联系紧密、理论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上的定理定律,理解其原理在工程上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1-2]。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及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其具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过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艺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制造能力,有实验鉴定、机型配套、使用维修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基本能力,更好的服务南疆[3]。

1存在问题

依据我校培养农机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理论力学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学过程中与农机实际案例结合较少,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很难花更多时间进行深入的学习,能够理解课堂讲述基本理论但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练习题。据统计,在2016~2018学年,理论力学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高达35%,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时有很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更加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通过率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学时较多,辅助理论教学的实验学时较少,有2个学时。通过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力学的基本规律。理论与实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整个教学和考核环节的相关数据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2.1强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形成课前预习,课堂深入学习,课后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遵循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原则不变,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1)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课前预习环节。教学内容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对一般性知识点进行引导性的学习。通过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布置每一讲的课前预习任务,明确学生应该了解哪方面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资源模块上传学习资料,包括电子版课件和课堂相关视频以及学科发展和专业相关前沿热点链接,启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的长远发展。(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线上资源,用微课攻克重点难点。对于教材中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教学难点,通过搜集相关素材进行相应微课短视频的录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着重讲解。将录制好的微课短视频上传到线上资源库,学生可以课后观看复习,以便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反复深入学习。课堂上主要对章节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更加侧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也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对学习的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理论力学这样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热情决定着学习的效果,理论力学逻辑紧密,需要推理理解的内容较多。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讲解知识点和学习心得,再由其他同学提出意见集体讨论,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减少枯燥学习带来的压力,在快乐中学习、思考和分享。(4)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练习模式。通过智慧树教学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并说明作业要求和时间节点,设置关联资源链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有材料去参考,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练习,进而对课堂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实现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所有同学将遇到的问题留言在作业模块的评论区,通过对问题的收集分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钉钉平台进行集中线上互动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2.2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考核方式多元化

多年来,学校一直沿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更好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考试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来度量学生的学习情况。(1)多一些农机应用问题相关题型。学生采取简述的形式进行系统阐述,可以使考试内容更加灵活,能够考核出学生综合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即与专业相结合又能充分发掘学生对农机专业领域兴趣。(2)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小论文、章节测试和实验成绩,通过过程测试来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养成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练习的学习态度,强化过程管理。

3结语

基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创新思维和解决农机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农机专业班理论力学教学的改革,2019年该专业学生理论力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程通过率达到80%,学习效果有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齐荣庆.本科院校土建与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2019(10):172-174.

[2]温建明,范武.理论力学课堂教学深度和广度拓展的思考,2019(6):333-336.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7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设置是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学位制度的完善,也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它主要为农业机械化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自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农业推广硕士设置农业机械化领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就获得了此领域招生及授予学位的权利,并随之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本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1],加之农业机械化领域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报考人员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各异,其原有专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突破现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适合的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很有必要。

一、农业机械化专业特点及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目标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已逐渐扩大,从单一农田作业机械化扩展到农、林、果、牧、渔多种经营全方位的机械化,并贯穿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生产作业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的扩大,非常直接地给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农、林、果、牧、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人员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改善品质[2]。华中农业大学依据服务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这种要求,本着树立“大农业大农机”的思想,在农业机械化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其学科研究领域的设置涵盖农业工程主要领域,包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装备自动化与测控等专业方向,其中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外,其它各方向均是围绕着农业机械全程机械化体系开展学科研究和推广服务。

农业机械化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农业全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与设计、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是注重他们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限制在一个较窄的领域,较难适应目前农业机械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以胜任农业推广系统职业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推广硕士是具有专业背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工科硕士是属于同一层次,但它主要为农业机械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机械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即它更侧重于应用。其知识结构应突破现行的农业机械工科硕士的培养框架,课程体系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并达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强调知识面宽,相关知识丰富。他们要了解我国农业、农业机械以及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民的心理,了解农村社会,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民心理学、农业系统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机械产品市场营销、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农业推广人员应能主动汲取各种信息,并且能将科学技术进行物化[3],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各方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基本状况分析

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综合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生源特点和区域特点,既要符合总体目标又应能体现专业特色。华中农业大学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于2006年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是针对学校该领域推广硕士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包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机械类大、中专科学校等单位在职人员;另一个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这个方向主要包含各级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及沼气工程建设部门等单位在职人员。在确定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总体目标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其中公共课设置上,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开设了政治理论课;针对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开设了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和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此外,还通过外语课的开设使他们能够提高外语水平,具有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专业领域主干课则考虑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开设“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这门课,使学生能较多地掌握有关农业全程机械化学科技术前沿知识和相关信息;为了兼顾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通用性,并使学生能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开设了试验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信息技术与应用三门课程。选修课开设了现代农业工程专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分析与建模、生物质能新技术专题、环境工程、推广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兼顾了两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掌握相应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该培养方案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偏于“统一化”,缺乏特色。由于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生源面窄、量少,为了便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时大多数课程与农业推广硕士其它领域统一安排,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不多,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仅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现代农业工程专题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三门课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仅有生物质新技术专题和环境工程两门课程。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的特殊性,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大多数在职人员的基础学历专业并不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使其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p#分页标题#e#

2.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农业推广硕士在读人员都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成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所学的内容能对他们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但目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特色,大部分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甚至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学习需求、脱离学术前沿,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阻碍着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式偏于“培训化”,缺乏多样性。目前在农业推广硕士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以“授课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加之针对在职人员确定的分段式教学的特点,使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偏于“培训化”,仅满足于知识的简单传递,缺乏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除此以外,目前担任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

三、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完善与创新的思考

(一)课程体系在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在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和专业学位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强调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加强实务训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强化,能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考虑到生源的特点,在公共课设置上仍兼顾本校农业推广硕士其它学科领域,保持原有的课程结构。在专业领域主干课中加强专业特色,兼顾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两个专业,将原来属于选修课程的“现代农业工程专题”纳入专业领域主干课中,并增加有关农村能源方面的专题内容,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农业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并通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这门课程掌握学科前沿技术,而原培养方案中的“试验设计方法”可纳入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具体可分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模块、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模块可设置“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电一体化”、“高等农业机械学”等课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模块可设置“生物质能新技术专题”、“环境工程”、“新能源技术专题”、“能源系统工程”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模块中可设置“农业推广典型案例分析”、“试验设计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评价”、“推广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讲演与口才”等课程。

(二)课程内容在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础上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性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学习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不仅要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学科交叉性,而且还要结合生源特点、农业机械化领域各方向发展趋势及目前面临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术讲座、学科前沿知识研讨,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概念、抽象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移植、借鉴、改良和创新,然后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整合和巩固,重新构建一个具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实践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能有效地将所学新知识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农机推广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流程;合理化布局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合理化发展意义重大。随着长久以来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推广与实施,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56亿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农业机械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农机产品向高技术化发展,农机企业对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结合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成为农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器,使农业机械申请、授权的专利数量不断提升。我国农机企业如何规范知识产权的申请流程,合理布局产品乃至产业体系的专利结构,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

1农业机械知识产权情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激励下,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机相关科研、产业化工作实现了飞速发展,农业机械相关的科研成果更多的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呈现,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产业化、市场化逐渐形成优势循环[1]。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导致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同时引起农机产品种类增多、数量增多、功能各异。长久以来,我国农机企业重视自主产品研发,但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很多有特色、有技术的优势机型被仿制,影响农机市场的规范运行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质量。2005年以后的十几年,以我国一线农机企业为引领,农机行业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农业机械的整体结构、局部结构、特色功能更多被申请为专利,避免了农机科研的知识产权漏洞,有效规范了我国农机科研体系与农机市场。

2知识产权申请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农机企业及科研部门主要以高技术人才为主,很多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也由技术人员代为完成,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缺少具备专利相关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企业对于专利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缺失,导致技术人员兼任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体系,影响知识产权的合理化布局[2]。

2.2知识产权申请能力不足

很多企业或科研部门在申请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存在效率不高、成功率低、过程漫长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申请过程内部体制机制复杂,通常由设计人员起草、管理人员审核、财务人员支付经费等多个步骤组成,一但需要返修,则内部申请流程耗费时间很长,加之专利审批需要较长时间,影响技术保护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人员对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价值评估、专利布局的应用能力不足,导致申请过程一波三折。

2.3专利布局不合理

很多企业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关的专利申请,但专利的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一方面专利申请常存在漏洞,细节不清或细节过清都可能成为被仿制抄袭的漏洞所在;另一方面专利申请没有考虑产品的后续研发和改进趋势,导致其他企业或个人预判产品趋势,抢注相关专利。此外,我国企业还存在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维权意识不足的问题。

3知识产权申请流程

3.1相关准备工作

1)价值判断与检索工作。在正式进行知识产权申请前,对于相关的农业机械成果要进行细致的价值判断,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商业价值和技术保护价值,并进行与待申请知识产权成果相关的检索工作,包括查阅与农机科研成果相关的专利,国内外论文资料,判定待申请的专利具有足够的技术新颖性和不重复性。避免专利布局与已申请的国内外专利重复,造成申请过程中人力、物力资源浪费[3]。

2)材料的规范准备。详细了解知识产权申请中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不同要求,明确专利申请过程需要准备的材料,明确专利申请的周期与相关程序,并根据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图1所示为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申请的时间周期与简要流程。农业机械的产品主要依靠机械设计、电气控制等实现研发,因此专利申请中说明性的文字和图纸等资料较多[4]。农业机械知识产权常用的申请文件包括专利请求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摘要、摘要附图6大部分,部分特殊的申请过程可不附图,则可省略说明书附图、摘要附图两部分内容。按照6部分文件的要求认真填写相关内容,注意填写过程中各个表格、说明书中的专利名称、各结构部件名称必须统一。专利申请过程需要注意申请文件语言和内容的填写具有很高的规则要求。农业机械产品的相关专利由申请人自行填写或撰写介绍内容时常出现不规范、不系统、不严谨等很多问题,这要求申请人在填写申请材料过程中注意认真学习并掌握专利申请的内容要求,经常申请专利或填写的人员应定期参加知识产权的相关培训,以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的成功率。此外,鉴于知识产权申请的专业性,专利代理机构在申请过程能发挥出更加专业的优势,对于重要的专利也可考虑委托专利代理机构进行策划和申报。

3.2文件的提交与审查

按照知识产权申报的相关要求将专利请求书、说明书等必须材料准备齐全后,应及时进行文件提交。专利文件的提交以网上办理为主,需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电子申请页面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知识产权申请的相关文件提交后,发明专利要经历受理、初审、公布、实审、授权五大审批程序,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只需受理、初审和授权三项审批程序。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对申请的农机专利受理后,则先对其进行初审,重点检查所提交文件的格式、内容、语言等是否符合专利法的规定,若初步审查通过,则会发放“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对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通过初审后会受到专利局提供的授权通知书和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专利申请人员应当在规定日期内办理相关手续,相关手续办理完成则获得专利证书,享有专利权,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对于发明专利,初审通过后,自申请之日起满18个月自行公布,专利申请人也可自主申请提前公布。发明专利还需申请人提交实质审查请求书,并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程序通知书后,由实审审查员开展检索和审查工作,审查无异议方可进入授权程序。

3.3费用缴纳

知识产权申请的过程中需要缴纳以下费用种类,包括申请费、申请附加费、优先权要求费、专利登记费、公告印刷费、授权当年的年费、印花税。发明专利申报过程还需缴纳实质审查费、复审费。自2016年9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人可申请减免部分专利收费项目,可减免的项目包括除公布印刷费和申请附加费以外的申请费、实质审查费(发明专利)、授权之日起10年年费、复审费,费用减免的比例在70%~85%。可申请费用减免的对象包括:1)上一年度的月均收入低于5000元或是年收入低于60000元的个人;2)上一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足100万元的企业;3)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科研部门。

3.4其他事项

专利的申请人对于专利局发出的审查意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复,逾期的专利申请将被撤回。对于被撤回的专利,申请人可以请求恢复申请权利,需填写并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并提交相关辅助材料,还需缴纳复审权利请求费。对于申请过程被驳回的专利,申请人有权申请复审。

4知识产权的合理化布局

4.1必要性

我国农业生产存在多样化特点,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模式下诞生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农机产品,很多农机产品具备功能优势、适用性优势和结构创新,具备申请知识产权的要求,也应当受到相应的保护[5]。但目前来看面对着知识与价值的持续提升,单纯依靠一个或简单的几个专利申请很难实现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先进的农机技术容易被仿造和抄袭,且难以在法律层面上获得全面保护。因此,需要细致的思考和布局一套全面的专利保护方案,使各个专利之间形成系统的保护关系,避免出现漏洞,确保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

4.2实施思路

知识产权的合理化布局要从农机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产品或系列产品技术特征、技术发展趋势、行业趋势、用户需求、生产制造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力争通过最少的专利申请数量实现相关产品的全面、长期保护。与传统的单一专利或少数局部结构功能的专利申请相比,合理化布局通常需要申请更多的专利数量来形成立体化保护。但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多,很多专利申请如何避开已有专利形成的制约屏障也成为了知识产权布局的一大难点,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的合理化布局在规避重复专利制约的同时设计多套方案,实现产品的产权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布局的过程要以农机产品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发展趋势为主导,在公司内部形成细致的知识产权布局方案,具体实施可参照已有布局模型如束型专利组合、伞型专利组合、链型专利组合、星型专利组合等,并建立重要产品的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维度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将专利进行细分,分为重点保护专利、辅助性专利等类型,以便于专利的重点保护[6]。高技术产品的研发还应考虑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部门,研究已有知识产权与待开发技术之间的影响关系,确定重点的近似产品、技术竞争企业,深度挖掘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为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方向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与侵权预警,规避开发过程中的侵权风险[7]。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