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论文范例

农机安全论文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1

在实际农机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机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或强行操作等导致的农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严格把关。比如,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应严格依据《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健全现有的考核制度,可对其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对不合格的操作人员应吊销其驾驶资格证,努力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操作队伍,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性。

2.管理部门做好对农机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发生安全事故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赶到并对事故进行处理。有关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秉公办事,本着以责论处的原则对事故进行处理。一般来说,车辆与行人之间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起来较为容易,而若是拖拉机载人安全事故,其事故责任认定起来则较为复杂。切不可一味地让拖拉机驾驶人员承担全部责任,这是十分不客观的,应充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对驾驶员和搭乘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给予农民群众深刻教训,避免随意搭乘等情况的发生。

3.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教育

不管是农民群众还是农机操作人员,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教育。具体来说,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农机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并将其纳入到总体规划中,针对不同农机操作人员进行不同培训,比如对还未上岗的操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对已经上岗的操作人员实行在岗培训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有效地提升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对于普通的农民群众,要加强对其的安全意识宣传,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宣传队伍,开展安全宣传大会等措施来对农民群众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杜绝搭乘拖拉机等危险行为的再次发生。

4.加强对农机生产的监督,建立农机的定期检查制度

当农忙等特殊时期,由于农机大量被使用,其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有关部门在这种特殊时期要派遣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农机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看其是否符合规范,对不合规范的要及时整治,从而保障农机生产的安全。此外,还应该建立农业机械的定期检查制度,鼓励机主进行检查,对农业机械中由于作业损耗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零部件进行更换,达到对农机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的目的,使得农机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安全状态,最大程度低降低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结束语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2

农业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用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农产品食品安全与不安全是针对消费者食用后对身体健康是否存在危害而言,当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后对身体健康无任何危害,则农产品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当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后对身体健康形成现实或可能潜在的危害,则该农产品就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所以,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是指消费者消费农业食用性农产品给身体健康造成确定和可能的危害性。确定的危害是经过相关权威部门和机构所作出法定性的判定。可能的危害是指由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或受到时间期限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能举证其不存在的危害性。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产生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源头之一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如土壤重金属超标或是由于工业造成的大气、水源污染等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之二是来源于农业产品的品种培育。如由于基因工程技术运用农业育种领域所培育的转基因品种等。源头之三是来源于农业种养生产过程。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不当和违规使用所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之四是来源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设备、流程工艺,加工生产环境卫生不达标,食品添加剂、产品包装不当或违规使用等所形成食品安全问题。源头之五是来源于农业生产及产品物流仓储及运输过程。由于仓储卫生环境、存放设备、运输工具不合格或是与其他污染源混存、混运等所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机制

由于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治水”工程,仅采用“堵”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奏效,只能是采用“导”和“堵”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仅依靠政府力量也难于切除这个社会“毒瘤”,只有汇聚各方力量,采取综合治理方式,构建体系性、机制性的治理方略,方能有效解决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指引,整合社会相关服务及研究机构,农业产业组织协同,农业生产者合作,消费者参与的一体化治理机制。

1.市场治理。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机制,市场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关键是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和传播效率,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充分发挥市场“优质优价”市场价格引导机制和市场信号显现机制,形成市场引导的“正能量”。使农业生产者自觉、自动、自发通过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赢得消费者和获取产品价值。市场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市场竞争引导,促进农业产业整合兼并,提升产业及产业产品市场的集中度,缩小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空间范围。治理对象范围缩小,治理难度会相应降低。

2.政府治理。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一个社会公共问题,所以政府担负着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主要职责。由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效率无疑是最高的,效果也最好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本质是构建市场信任体系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消除市场机会主义行为。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是否产生主要取决于制造食品安全问题所获取的利益与将会付出代价之间的权衡,付出代价主要取决于食品安全问题惩罚的力度及查处的概率。所以,政府治理的关键是加大食品安全问题违规、违法处罚和查处的力度。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杠杆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农业食品安全治理机制。

3.农业产业自律组织治理。

农业行业自律组织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传导的“中心枢纽”。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是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的重要职责,因为这是关系到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行业自律组织治理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制定行业生产标准,规范行业生产者行为,加强行业食品安全教育,制定和执行行业生产者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行业有序竞争。

4.农业生产者治理。

农业产业生产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践行者。食品安全治理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农业产业相关生产者是否能自觉履行食品安全职责。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通过品牌信号显现机制,向市场传递产品食品安全信号,提升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农业生产者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ISO系列质量认证管理、HACCP(食品危害与控制点)认证管理及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构筑从“田间到餐桌”农业全产业链全程管控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

5.消费者反向治理。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隐蔽性,产品消费者难于鉴别食品安全问题或是发现农产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也难于取证。消费者通常处于“无知、无能、无奈、无为”的尴尬处境。消费者反向治理是农业食品安全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消费者反向治理关键是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识别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强化消费者维权意识。构建消费者畅通和多渠道的维权和诉求通道,颁布食品安全问题受害消费者赔偿制度及产品召回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向监督机制,让“3.15”消费者维权日活动成为一种常态。

三、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管控体系

1.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体系。

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体系主要是运用市场治理机制,发挥市场“优质优价”导向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农业优质产品的认证体系构建,引导农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交易重复搏弈频次。运用事前控制思想,构建农业食品安全正向引导市场机制。实施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体系,需要组建专门政府工作部门或项目机构,充分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按农产品分类进行认证。相关认证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或补贴,政府对农业的相关支持政策与实施优质产品认证同步进行,直接挂钩。通过制度引导,规范农业生产质量标准,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旨在从事前控制视角,从源头上对产品进行食品安全管控。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主要是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产品生产、物流进行全程管控,一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化。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需要政府组建专门机构,对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企业进行相关政策支持或认证费用补贴,整合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或相关研究机构,结合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以农业产业大企业和集团作为引领,使其关联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生产者嵌入质量追溯体系,促进农业产业驱于集中化,降低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

3.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卫星通信技术、大数据管理等高科技信息系统及数据共享系统,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警。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旨在对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进行事前预测,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快速诊断和反馈;同时构建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处理机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是有效避免事态恶化。农业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是农业食品安全事前管控的主要构成机制,政府需要组建农业食品安全预警机构,收集农业食品安全相关数据进行适时分析处理,并实现与企业、产业组织及相关机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适时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4.农业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体系。

农业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体系主要是对食品安全进行事中监管。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管控体系有效运行关键是明确监督检查责任主体,提升检查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产品监管部门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都负有监管责任,关键是要划分责任及权属关系,即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该由哪个部门负责监管。对于监管不到位部门相关责任人要给予相应处罚,并把相关责任追究规定列入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政府履职不到位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这是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有效监管的关键所在。另外,政府要充分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对食品安全进监督,如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研究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中心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网络监督体系。

5.农业食品安全惩罚体系。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3

1.1资料来源

监测数据来源于2013年各监测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中,枯水期和丰水期初审上报的数据。

1.2监测指标

微生物学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毒理学指标(砷、镉、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甲醛、亚氯酸盐、氯酸盐)、感官性状(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包括pH、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消毒指标(根据饮用水消毒剂使用情况确定相应的指标,如游离余氯、二氧化氯、臭氧等)。

1.3水样评价要求

水样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执行,水样的所有检测指标全部合格,水质即为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为水质不合格。

1.4质量控制

由于监测县(市)的实验室条件所限,部分监测指标无法开展,水样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安排测试,保证水样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及项目的完整性。

2结果

2.1单项指标合格率

塔城地区共上报228份水样,各监测县(市)均有部分单项指标超标,超标率最高为托里县(8.59%),额敏县最低,各监测县(市)单项指标超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5076,P<0.05)。单项指标以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多共83份,超标率36.40%;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55份,超标率24.12%;菌落总数48份,超标率21.05%。

2.2水质监测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228份水样,共测7752项次,总超标率5.77%;除消毒指标外,微生物指标超标率较高,其次是感官指标;毒理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低,见表2。

2.3枯水期和丰水期监测情况

监测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枯水期水质检测指标超标数和超标率分别为139份,24.39%,丰水期为166份,29.12%,枯水期和丰水期除消毒指标外,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即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

2.4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抽检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检出出厂水水样不合格140份,超标率24.56%,末梢水165份,超标率28.95%。除消毒指标外,出厂水和末梢水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4,P<0.05),即末梢水超标率高于出厂水。

3讨论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4

1.1安全隐患多

融水县农机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运输道路存在安全隐患。融水县属偏远山区县,山高路险,二级公路仅通达县城,乡村公路路面都比较弯窄,农用车辆长期在安全环境较差的境况下作业,安全隐患更为突出。②农业机械安全性能差。农用车辆的转向性、灵活性和舒适性与其他车辆相比较差,安全防护措施也不够,致使运行安全系数低,在道路运输过程中较其他车辆更容易发生事故。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农机产品抽查合格率约为70%,质量未达标的农机产品直接影响到农机使用的可靠性,也存在着安全隐患。③农民群众的素质普遍较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大多有一定知识文化、年轻力壮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一代,文化水平低,对农机的结构、原理了解较少,同时安全生产意识较差,法律政策意识淡薄,不愿接受安全管理部门的管理。

1.2农机安全管理机制和机构不健全

虽然已出台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没有出台具体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很大范围内存在失控、漏管现象。无论是道路运输的农用车辆,还是农田作业的农机,部分农机到了报废期,由于国家没有强制的报废措施或适当的补贴,依然还在使用,更有部分农机产品被擅自改装,没有经过专门的质量检测,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另外,农业机械主要应用在乡村的山林、田间,村级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安全状况等要比县乡级掌握得更清楚、更全面,而且沟通协调更加有效。但目前在村级没有设立农机安全管理机构,而且县乡级的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极为有限,也使得很多村、屯的农机安全管理无人问津,无从掌握村、屯农机的各种情况。同时有部分乡镇级农机服务组织有名无实,也有些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县、乡、村各级农机安全监管严重脱节,不能有效地收集最基层、最广泛的农机信息,也不能高效地行使行政执法权。这也是各种违法违章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健全的农机管理机构十分重要。

1.3投入严重不足

农机应用比较广泛,分布比较分散,遍布各村屯。目前,国家对农机安全管理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很少,地方财政划拨的经费只够发放监理人员的工资,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而且设备简单老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对农机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有些部门形同虚设,随意设置岗位安置人员,各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的监查、检测和宣传等工作不到位。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2.1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较强的农机操作技术员队伍,是创建安全、和谐和高效生产环境的根本手段。要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和农业机械常识,具备熟练驾驶、操作技术,能够维护、修理农机产品,增强对复杂作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要严格管理,把好考核、发证与年审关,建立好操作人员档案。既要强化技能培训,也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采取以乡镇农机管理站为主,县农机局派人指导的方式,定期组织农机操作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学习,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农机操作技术人员,使他们在农业机械现代化的作业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机安全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2.2深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农机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安全意识不强,往往只重生产、求效益,而常常忽略安全,在广大农村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农机管理部门人员应深入各村屯,对广大农机作业人员和周围相关人员进行常规知识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系统介绍农机安全知识,宣传报道农机安全生产新闻信息。要多层次、多方位地向农民和机手宣传农机法律、法规,让他们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违法的危害性,从而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积极开展“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村”创建,加大对农机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治活动的宣传力度,动员和引导有关部门、农机手正确理解、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农机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治活动。采取管惠结合,调动机手遵章守纪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乡、村、户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机手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

2.3加强农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1)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机管理人员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户,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业务培训,增加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农机安全的有效管理,坚决杜绝不作为现象的发生,使农机管理服务队伍真正成为保证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

(2)建立健全乡村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根据各村屯的农机分布情况,加快对乡、村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和经费的落实,做到对农机的监管不留死角。按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农机安全生产实行“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和“以农机监管部门为主、乡镇为主、村为主”的立体式监督管理。

(3)构筑农机监管责任机制。

强化领导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县政府主管领导、各乡镇长、农科局长、农机中心主任、监理站长以及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格局。

2.4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对于农机安全管理,监督检查不仅是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主要手段之一,更是落实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力保障。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无证行驶、违章载客、超载和人货混装等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应经常不定期地组织安全监管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检查,既要加强对各类违章的查处,也要帮助指导农民对农机的保养和安全操作。对无牌无证、不参加安全检验、超期服役和违法拉人等违章行为采取以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耐心说服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违章作业的危害性。自觉接受农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主动办理登记入户、安全检测及进行技术培训等,确保安全作业。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等作业场所排查安全漏洞,力争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户,不放过一台机车。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人力、财力,做到县包乡镇,乡镇包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农机农田作业进行严格监管,全方位保证农机作业的安全性。

3结束语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5

1出版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为提高自己的出版能力,应时刻注意学习最新的出版专业知识,了解出版动态信息;为做好农机化专业期刊,更应了解农机行业发展动态[3],了解行业期刊出版情况、稿件质量、常设栏目、办刊动态等,以博采众长。农机期刊编辑不仅应经常浏览国家农业农机化发展方针政策(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知晓出版行业新的法律法规,以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包括出版行业和农机行业);还应广泛与农机行业期刊互相交流样刊或有关信息,尤其要关注几家重点农机刊物,看看人家在报导什么、刊登什么、研究什么、展示什么、倡导什么,从而发现自家刊物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和确定哪个领域、哪一方面、哪个专题值得“发声”或重点深入报导。农机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面向大农村、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眼光,才能使期刊“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紧紧抓住农机化发展“热点”,才能稳定读者群,赢得读者的“掌声”。总的来说,同其他行业期刊编辑一样,农机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能力。

1.1组稿和专题

(专栏、专刊)策划能力农机期刊读者对象可分为:农机管理者、农机科研人员、农机院校师生、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尤其是拖拉机手)、农机维修人员、农机合作社成员等。上述人员中,前三者学历相对较高,编辑部来稿多由这些人员撰写;后三者学历相对较低(个别人员除外),但这部分人的农机使用操作或维修经验丰富,一旦投稿,其稿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所以,农机期刊编辑应针对上述对象,努力提高组稿和专题(专刊)策划能力。一方面应与农机科研、管理人员保持联络,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管理范围,有针对性地组稿或向其约稿,推出每期“专题”(专刊);另一方面应鼓励基层农机人员积极撰稿,可发征稿函,组约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的稿件,也可要求其就某一新技术或新机具谈谈应用效果、使用效益及改进建议等,甚至可以建立杂志社通讯员队伍[4],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写作讲座,为其写稿投稿提供指导。编辑部对优质来稿,可不收版面费,且稿酬从优[5],以吸引优秀作者,争取优质稿件。专刊策划能力是农机期刊实力和期刊编辑能力的重要方面。如出版能力、出版时间许可,农机杂志社可适时推出专刊,如《农机市场》2018玉米(籽粒)青贮收获机械专刊、2018粮食烘干机械专刊等。期刊报导要有深度,编辑对专题(专栏)策划能力是关键。如《当代农机》编辑部策划的“公司报导”专栏,《农机市场》编辑部策划的“企业平台”专栏,让一些著名农机企业以各自特色“亮相”,既是全国实力型农机生产厂家的缩影,又是农机行业趋势的集中反映,成为期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机生产企业的集中报道还促进了期刊的广告营销。

1.2编校能力

许多农机期刊为技术类期刊,不像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对象学历相对较高。农机期刊读者对象的学历分层明显,高端者为博士、硕士毕业生,如农机院校师生、农机科研机构人员、农机管理部门人员,低端者为小学、初中毕业的基层农机手、操作工;因此,编辑在内容选择、论文格式、期刊版式、国际标准采用等方面与学术期刊有很大的不同。农机期刊来稿中既有严谨的农机科研论文、农机化管理学方面的篇幅较长的论文,也有短小精悍的农机使用操作维修经验交流文章,还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介绍、农机界工作动态或农机化发展信息、趋势等。农机期刊编辑应学习研究几家著名农机期刊的出版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将刊物做成“活泼、生动、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农机工作者喜爱的产品。正因为读者对象、论文内容涵盖面不同,农机期刊论文格式、期刊版式也与学术期刊迥异:不少农机期刊文章标题、正文字体并不统一,如《当代农机》《农机市场》《农机科技推广》;有的农机期刊没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等;不少农机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较少;除《农机使用与维修》等个别农机期刊外,许多农机期刊没有doi号。农机期刊编辑应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家刊物或呈现生动活泼的一面,或呈现严谨的一面,要针对自刊的读者对象,展示期刊特色,使读者“喜看爱订”。又如关于国际标准的采用,农机期刊编辑既要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即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差异及中国传统计量单位深入人心且沿用至今这一具体情况。就拿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来说,按出版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采用“hm2”,而现在许多农机期刊考虑到农民在记录和计算农作物种植面积、田块大小、单位面积产量效益等数据时,都采用“亩”作为单位,许多农机管理部门收到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也是以“亩”为计量单位的,上述这部分人在阅读农机期刊时,看到“hm2”,或不熟悉或不熟练,知道“1hm2=15亩”的,也往往要对期刊论文中涉及的数据作一换算,不像“亩”那么直观。这就产生了必须遵守出版法规执行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与中国农村实际流行做法之间的矛盾。这时,农机期刊编辑既应严格遵守规定,又要为读者顺畅阅读提供方便:如文中第一次出现“hm2”时,在“hm2”后注明“1hm2=15亩”,或在亩后面注明(1亩=0.067hm2),如《当代农机》;也有正文中全部采用“亩”作计量单位,但在文前或期刊版权页等处明示“本刊常用单位符号及换算”的,如《农机科技推广》。这类矛盾在学术期刊中几乎没有。农机期刊编辑一定要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在不违背硬性规定的前提下,采用农民读者和农机从业者喜闻乐见、更接地气的表述形式。

1.3审读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在审读样刊时,首先应关注每期刊物是否准确、及时地传达了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是否宣传报道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是否传授了农机实用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等,是否及时传播了全国各地农机化动态信息。同其他期刊一样,审读农机期刊时编辑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6]。农机期刊编辑应不断提高对稿件质量的甄别能力,以及对报道效果的预测能力。正因为存在读者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机期刊编辑审读时不仅要看每期刊物是否有学术性较强的管理理论、技术研究类论文,还要关注广大基层农机工作者欢迎的实用技术类文章是否足够,刊发的信息对广大农机手是否具有指导、参考意义。农机期刊编辑审读期刊版式、图表等时,也应以提高内容传播效果为前提。农机期刊编辑应不断丰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知识,提高对作者的文字应用能力及主题驾驭能力的鉴别水平。通过审读,准确地了解每期刊物的编校质量,以及有关编辑、校对人员的能力水平、责任意识等,农机期刊编辑应从期刊中“读”到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效果,“读”到每期刊物核心内容的传播意义及传播时效性,以及编辑人员组稿能力的强弱等。编辑审读能力的提高,对期刊培优提质及刊社发展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的洞察力

农机期刊编辑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把握能力的提高要以“身体力行”为基础,如主动联系参加农机会议、农机展览、农机现场会等;深入农村一线,看农民到底喜欢应用哪种农业机械、农机技术,了解农机推广服务效果;到农机生产企业看看生产形势、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对期刊广告的需求等;关注时事新闻,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阐述;去农机管理部门走走,了解一下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及年度工作计划,了解基层农机手通过官方渠道或基层农机部门反映上来的问题;时常浏览农机行业期刊,看看人家在重点报道什么,什么样的文章最博人眼球;与农机大专院校[7]、农机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听听他们的声音,知晓他们的研究方向。生产者的素质决定产品质量,编辑的职业素养水平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8]。农机期刊编辑只有与时俱进,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载体,才能走向时代前列。农机期刊推出的“本期专题”(如《现代农机》“农业机器换人”专题)、“特别关注”(《当代农机》)、“卷首语”、“要闻”、“声音”(《农机市场》)等,都是农机期刊编辑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洞察力的最好体现。2019年5月12日,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发生一起变型拖拉机违法载人侧翻事故,造成12死11伤,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广泛关注。杂志社立即就此典型事故案例作了安全使用农机的相关宣传,抓住农机安全监理热点问题,突出“严禁拖拉机载人”主题,警示各地吸取教训,推动农机化安全稳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自我评价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对自身及所在期刊的评价能力。对于专业期刊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对所在期刊的评价包括刊物质量、在行业期刊中的排名或者影响力等。农机期刊编辑可通过经常浏览行业期刊获得比较信息,比如对农机化热点问题的追踪报导深度及广度,例如《农机市场》“观察家”栏目及特定机械专刊、《现代农机》“本期专题”、《当代农机》“特别关注”栏目等。此外,农机期刊编辑还可定期整理期刊对某个专题的报导数据,分析该专题的广度、深度、时效性等,如“机栽机插”专题、“无人机植保”专题,以及时取长补短。每个杂志社都有其特有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或制度[4],如刊后审读制度就包含了一系列评价项目,包括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广告效果及是否遵守出版法律法规等。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恰如其分地评价,农机期刊编辑及其所在杂志社才能奋发有为,迎头赶上直至位居前列。

3经营管理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除了需在编、校、审等出版业务上精益求精,以及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水平之外,还应积极参与编务工作及杂志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现在各杂志社人数有限,尤其是规模不大的农机杂志社,编辑除完成出版专业本职工作外,还应共同致力于期刊发行量的提升、期刊广告业务的拓展及农机化有关宣传品的制作等,以提高杂志社的经济效益。如《现代农机》出版《农机事故实例分析》宣传册,制作《漫话农机安全使用》系列宣传扇、展板,制作《中国梦•农机情——漫话农机安全》《智慧农机集萃》系列展板等,发行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一个优秀编辑,不仅应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精于出版业务,还应积极参与杂志社的日常事务管理及业务拓展。编辑在参与期刊发行及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广结人缘,获取行业热点信息,有利于策划选题及征稿,获得来自一线的优质稿件,进而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此外,编辑在参与期刊发行及经营管理过程的同时,还能知晓广大读者对期刊内容及印制质量的评价及对最佳出刊时间的建议等,有利于提升期刊的服务质量。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成果转化;现状研究

0引言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方面的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拖拉机等,以及与动力机械相配套的各种农机具[1]。《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换而言之,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应用在农业上的工程机械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切活动;或者说是朝产业化方向依次递进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从实验室成果向小试成果、中试成果,直至产业化的发展和培育过程。

1新时代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对农业现代化问题发表重要论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3]。”2017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纳入其中;2018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将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整体水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显示出党中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1.1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亮点和实现途径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耕种管收运”等各作业环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39亿kW。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9.48%,机耕率为75.64%,机播率为49.84%[4],机收率为47.58%。而到了2016年,这一系列数据则分别达到了11.44亿kW、65.19%、81.40%、52.76%和56.01%[5](详见表1)。四年间增幅明显,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升。尤其是近年来,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率不断增高,使得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增高等问题得到缓解。

1.2各级政府在制度法规上给予强力支撑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已执行了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改,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和收益。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旨在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南京市创新创业9条新政》、2018年新近出台的《南京市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和对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

1.3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状况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受到重成果、轻实践,重水平、轻效益,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束缚,使得我国科研成果产出率的背后是低转化率。大量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完成研究项目之后,便锁进了抽屉,始终没有走出“立项→论文→报奖→评职称”(见图1)的怪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转化率,10%左右产业化率相比,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占2%,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30%;获省部级科技奖的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才刚刚超过50%。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因其自身横跨农业和工程机械两大行业学科领域,受到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政策法规、交通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从研发阶段到成功转化,一般需要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上十年。因此对于整个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贡献非常有限。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利因素,而且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2.1科研立项脱离实际,项目成果缺乏实用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较原先而言愈发灵活多变,但在农业机械这种应用型学科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一些前沿的应用技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实用价值,从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只能是“展品”。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有许多科研活动还是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大多以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的形式呈现,而非以最终形成产品且经过市场的检验来认定和评价,难以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科研人员从项目研发最初选题时就过多地偏重于工程机械理论与技术上突破,因此,研究的方向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而且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尚不包括一部分人为因素造成的脱离实际的不当科研立项。

2.2成果难于熟化,企业急于求成现象突出

一般来说,一项成熟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越到后期投入越多,而且小试、中试再到熟化需要在田间地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集各种作业数据。这样巨大资金和风险,政府、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难以承担,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却往往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应为成熟技术,不应该更不愿大量投入转化经费,而中小企业的转化意愿有余,但实力欠缺,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严重不足。

2.3绩效考评的导向是关键因素之一

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2015年中国研发总投入(R&D经费)占GDP的比例预计为2.1%,没有实现“十二五”期间达到2.2%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整体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规模不匹配。在科研投入不足,僧多粥少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农业机械科研本身就在国家科技贡献率中的占比相对较弱,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上也相对较少,因此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绩效考评就普遍采用“投入导向型”,即科研人员争取科研经费多,奖金就多;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加之工作成绩在科技考评中的权重明显偏低,国家对科研单位考评主要看获奖、论文和专利,从而导致更多精力被放在跑项目、争经费、申报奖励上。

2.4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见效慢、风险高的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企业、科研单位自筹资金,金融信贷等。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于国家高校科研机构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和投入机制;对于农机制造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的巨大压力,大企业往往更愿意把现有资金投放到周期短收益高的项目上,而中小企业有着相对旺盛的转化热情,但是融资信贷困难;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不愿把资金借给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中,转化的资金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研计划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与此相反,日本中小型科技企业成果转化资金90%依靠金融信贷机构;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6-15]。

2.5成果转化平台缺乏活力,服务意识和助推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部级、省部级的农业成果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推出,为农业机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一条非常稳定可靠的渠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各科研机构虽设有科研处、产业处,但大多只起到简单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种农业成果交易平台大多是政府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推广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由于科研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农业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但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6农业机械推广系统有待加强

“十二五”以来,中央一直下大力气紧抓“三农”问题,尤其是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给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但是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整体比重较低、农村地区社会管理相对松散、农民群众处于弱势群体,导致很多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视程度降低,或者重农艺轻农机,对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从组织上、资源上、管理上给予的支持得不到保证,有的甚至对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机构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简单向市场和社会,造成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推广人员人才大量流失。

3对于促进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7

【关键词】船舶;焊接;缺陷;质量管理

1引言

船舶焊接技术是现代化船舶制造中一项关键的技术,要想保障船舶航行的设备安全,就应该在实际船舶的制造中,加强对船舶制造中的技术应用研究,只有保障了船舶制造中的技术应用,才能够将船舶制造实现安全性管理。为此论文进行了船舶制造中的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通过对焊接技术中的缺陷分析,从而进行了提升船舶焊接质量管理的办法,并且进行了船舶焊接质量管理的注意事项分析,希望通过论文的分析,能够全面提升船舶焊接中的缺陷管理,加强船舶焊接中的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升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2船舶焊接中常见的缺陷类型其缺陷形成原因分析

2.1焊接气孔

焊接气孔,是在船舶焊接缺陷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缺陷,之所以会出现焊接气孔,是因为在实际焊接的过程中,熔池中的气体没有完全溢出,熔池就已经凝固,因此这种背景下,就会导致成型的焊接缝中,出现孔洞,这些孔洞在实际船舶焊接缺陷中,是以表面气孔和内部气孔两种形式而存在的[1]。由于气孔的存在导致船舶焊接的横截面减少。降低了船舶焊接中的接缝处安全强度,同时由于船舶焊接中存在气孔,使得在实际船舶焊接过程中船舶的美观性受到了破坏。按照我国船舶焊接缺陷的要求规定,在实际船舶的焊接作业中,外板以及仓口是不允许存在气孔的,在其他位置的焊接中允许存在的焊接气孔个数不能超过两个。

2.2焊接夹渣

当焊接作业完成后,焊接接缝中存在的杂质被称为焊接夹渣。由于焊接夹渣的存在在实际船舶的焊接中,会直接影响到焊机的密度和强度。因此在船舶的焊接中是不允许存在焊接夹渣的[2]。在实际焊接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现出现了焊接夹渣,应该及时进行夹渣的处理。保证在船舶焊接表面不存在夹渣。一般情况下出现焊接夹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实际焊接中焊接的坡口处理不干净;二是在实际焊接过程中处理多层焊接时,对通道内的杂质处理不干净;三是在实际焊接过程中,焊接的材料质量差,导致焊接的途中掉落在熔池中。四是由于焊接的操作较快,使得焊接熔池中的杂质没有足够的时间筛离出熔池。

2.3焊接裂纹

焊接裂纹是船舶焊接中一种比较严重的焊接缺陷,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机的不全面,或者是在实际焊接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焊接融合时间,因此出现焊接缝隙间断和突变情况。焊接中出现焊接裂纹,对整个焊接的质量是非常有影响的,要想全面保障和提升焊接的质量,就应该在实际焊接的过程中,加强对焊接中的裂缝强度处理,只有处理好焊接中的裂纹才能够保障整个船舶焊接的结构不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船舶制造焊接技术的应用中,一定要注重对焊接裂纹处理,只有保障了焊接中的裂纹处理是完善的,才能够全面提升船舶焊接的质量安全[3]。

3船舶焊接质量管理办法

3.1焊接处理前期准备

在进行船舶焊接施工作业之前,要及时进行船舶焊接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中要加强对船舶焊接中的原材料审核,同时要按照实际焊接的需求对焊接过程中要运用到的技术和焊接中需要的工艺数值匹配进行分析。只有保障了船舶焊接作业中的工艺数值对应,然后才能够按照专门的焊接工序去进行焊接作业的施工。一般情况下,船舶焊接作业的工艺参数对应如下表1所示:

3.2焊接途中的技术应用

在船舶焊接过程中,应该实施动态的焊接工艺监督,保障在整个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技术的应用是规范的,同时在焊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焊接电流以及焊接保护设施管理,例如在实际焊接中有些焊接是需要借助稀有气体进行焊接的催化剂处理,这就需要在实际焊接的过程中进行专门的焊接护理。同时在船舶的焊接中要注重对焊接工序的掌控,不要将焊接的工序弄混,这是保障焊接作业管理实施的重要性保障之一。为了保障整体的焊接作业稳定性,需要在焊接的过程中进行专门的焊接抽烟检查,如果在抽样检查中发现存在缺陷,应该及时针对缺陷进行管理,只有保障了缺陷管理,才能全面提升焊接的质量。

3.3焊接过程中的缺陷处理

3.3.1防止裂纹产生

在焊接过程中,为了防止裂纹出现而进行专门的措施处理,在实际措施的处理中要针对焊接的材料以及焊接中涉及到的焊条进行充分的选择,只有保障在实际焊接过程中对焊接的材料和焊接工序充分明确,才能够全面提升焊接的质量。裂纹的防止要进行专门的焊接材料清洁,同时在焊接的过程中,要对焊接设备进行及时的预热处理,保障焊接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3.2防止焊瘤出现

在焊接过程中为了保障焊接的工序不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焊接作业中要进行专门的焊瘤预防管理工作,只有保障焊接中不会出现焊瘤,才能够使得整个焊接过程中的船舶表面是光滑不受影响。因此在实际焊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专门的焊接技术处理,例如处理焊接中的短弧以及焊接的停留时间等。

4强化船舶焊接质量管理的注意事项

在船舶焊接中,由于船舶焊接中的缺陷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实际焊接过程中,需要对焊接中的质量管理要素进行管控,从而在质量管理的控制中全面提升船舶焊接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船舶焊接中要注意的质量管理事项有以下几点:①加强对焊接工人的技术培训,提升焊接工人的工作能力;②加强焊工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③加强焊接设备的运行状况检查,保障焊接设备的安全性工作;④建立维护保养制度,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⑤对焊接材料的筛选要严格;⑥按照焊接材料的特性进行专门的焊接设备应用;⑦严格按照焊接施工工艺进行施工管理;⑧强化焊接作业环境管理,杜绝违章环境管理;⑨加强对焊接中的缺陷处理,保障焊接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船舶航行事业飞速发展中,要想全面提升船舶航行的质量,就应该在船舶制造过程中,加强对其制造中的焊接技术进行管理。只有在焊接技术的管理中,全面提升了船舶的焊接缺陷检查,才能够全面而又有效地进行船舶的质量管理。论文在实际研究中,主要针对船舶焊接中的四种缺陷,以及四种质量管理办法和强化船舶质量焊接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得知,要想全面提升船舶焊接的质量管理,就应该在实际焊接中不断地对焊接技术和焊接质量提升,同时要在焊接的过程中,加强对焊接中的注意事项管理,只有全面实现了焊接质量管理控制,才能够彻底解决船舶焊接的缺陷问题。

【参考文献】

【1】卢意,曹元军,朱艳.船舶焊接中的缺陷与防治措施[J].装备制造技术,2015,03(07):160-161.

【2】卢意,曹元军,朱艳.船舶焊接中的缺陷与防治措施[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5,02(01):61-62.

农机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温州市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1-4]。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5-8]。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铁三角之一、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严峻形势。笔者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温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要求,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温州市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温州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给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格局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9-10];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融合、绿色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变革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产生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11]。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直接取决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至2035年,浙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唯有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短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为此,“十四五”浙江必须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路径,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浙江力量。

2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保障不够

充足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是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但在农业科技发展经费保障方面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力度不大、科研经费增长速度缓慢等突出问题。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经费明显缺乏,基础性研究的顺利开展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明显缺乏后劲,对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造成不利影响。

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不强

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还是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其评价体系还是以职称评定为导向的项目、论文、成果等,并没有将农业实际生产贡献纳入其中。农业科技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论文撰写、成果报奖中,而对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关注不够。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仍然主要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对科技创新的经济属性认识有限。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应该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根据农业相关部门的统计,西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70%以上,而我国不足50%,温州市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相脱节,与生产联系不密切;农业科研的过程普遍比较漫长而复杂,且研究成本较高,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致使农业生产主体不愿轻易选择使用新的科技成果;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熟练运用科技成果,也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2.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是重大工程,涉及多项内容,其中,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关键。目前,温州市农业方面的科研人才数量总体不足,农业企业现有科研人才专业水平也偏低,远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均衡发展。

3促进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确保成果有效供给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会商机制,强化科技、产业部门协调联动,探索“产业部门出题、科技部门接题、创新主体解题、市场主体验题”的项目闭环管理方式,畅通农业科技项目发现和成果递交途径,加快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完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加速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优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科技项目“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规范资金使用,激发创新动能。加强全市科技专项资金统筹,激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主动性,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各类科技计划、平台、人才项目进一步向农业领域倾斜。加快农业企业直接补贴和免税政策向科技创新补贴激励政策转变。

3.2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农业科技硬核实力

一是加快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强化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种质资源搜集与创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制繁等关键共性技术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创制一批突破性种质资源,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进口替代品种。二是开展适用农机开发专项行动。创新研制推广适应温州市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高效专用农机。提高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完善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畜牧养殖、设施种植、跨部门农机科研等装备需求目录,建立需求导向目录机制。三是深入发展绿色农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加大“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创新及研究推广力度,加强“林药”“林茶”“林果”“林禽”等模式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四是积极推进农业工厂化、数字化。开展工厂化农业系统技术研究并推广无土栽培、气雾栽培、立柱式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数字化技术。

3.3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以产业技术项目为抓手,构建“产业+团队+项目+基地”转化推广模式。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百品万亩”工程,每年选择一定数量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重点和示范推广,推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惠及百姓。以温州科技大市场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专业市场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农业科技服务企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支撑能力。

3.4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逐步成长为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在农作物、畜禽、水产、花卉等领域培育国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聚焦生物农业、智能农机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新兴领域,着力培育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在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等全国知名企业品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成果等离岗或兼职创业,牵头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孵化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传统农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型。

3.5聚焦创新人才引育,构建农业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