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例6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合作社 现状 问题建设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滑县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57家,入社农户3万余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余户,注册资金3亿多元。其中:种植业429家,养殖业88家,林业34家,农机服务49家,农资供应43家,粮食类14家。滑裕良种繁育合作社等5家获得了部级示范社,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等5家获得了省级示范社,绿梦种植合作社等11家获得了市级示范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当年注册成立了2家合作社;2008年底合作社数量达到26家,当年新增24家;2010年是我县合作社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新增达320家。目前在安阳市五县四区中数量位居第一。

2.覆盖范围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县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资、沼气、水产、经营等多个领域。部分合作社覆盖面跨乡镇,如绿野种植服务合作社覆盖8个乡镇,华盛种植合作社覆盖10个乡镇;有的合作社还跨市县,如花源蜂业合作社成员中有一部分浚县养蜂户,瑞阳种植合作社成员中有一部分是濮阳农户。

3.主体多元型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依托滑丰种业公司成立了滑裕良种繁育合作社,依托瑞阳公司成立了瑞阳种植合作社等。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主要由村干部和经济能人组织发起成立,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进宝有机蔬菜合作社等。三是部门牵头引办型。依托相关单位的场地、技术人员、管理经验等组建成立合作社,如众鑫牛业合作社,奋进农机合作社等。

4.经营规模化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日益突出,由此推进了生产标准化,促进了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如:瑞阳种植合作社已发展订单小麦30726亩,流转土地面积2009亩。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今年将把全村1100亩耕地全部流转。进宝有机蔬菜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注册了“进宝”牌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

5.合作效益高

据调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以后,产品销售效益明显提高,社员每亩收入高出非社员1000余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办、农业局、畜牧局、财政局、工商局、税务局以及金融等部门为成员,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决策、协调、指导。通过电视、标语、宣传单等形式,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政策法规,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好的典型、做法、模式、经验等,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办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

2009年以来,该县每年的农业经济工作意见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有具体的安排,对10家发展前景较好、运作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合作社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家奖励资金10000元。在财政支持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市级以上示范社的发展。同时,积极协调银信部门,解决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向合作社发放贷款累计达到2000余万元。

3.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要求合作社在起步阶段就要严格按照规定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全县共确定了36名辅导员,每名辅导员负责指导20家合作社。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类型和规范程度,进行分类指导,每个乡镇每年选择3~5家合作社作为重点规范对象。

4.抓好典型示范,推广先进模式,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范围

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一批先进典型。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 ,统一进行生产经营,提高了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了成员收入。绿野种植服务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1.8万亩,主要培育小麦种子,成员发展到500余人,覆盖了留固、白道口、枣村等8个乡镇,带动作用明显。绿梦种植合作社主要从事洋香瓜的生产经营,实行统一品牌、统一供苗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总体水平较低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覆盖农户少,带动能力不够强。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以上成员是农民,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弱,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2.运作不够规范

少数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尤其是民主决策、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和利益分配等机制缺乏。有的合作社虽然成立时有较为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管理水平较低,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3.政策扶持缺乏

各级各有关部门尽管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和措施,但很多条文只是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各级有关项目资金仅仅惠及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资金数额不大,远远满足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优先扶持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效果好的优秀示范社。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整合各部门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和聚合效应,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二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对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尽可能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2.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

制定的政策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具有操作性。一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按照“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银社共赢”的方式,探索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便捷贷款办法,形成规范、便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制度和机制,研究制定财政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办法,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二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文2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问题;建议;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6-01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现将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探讨如下。

1 鲁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截至目前,全县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0家,会员达5 000余人,其中种植业60家、畜牧养殖40家、农机服务15家、植保服务5家。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6个,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的有8家,总面积逾3 333.33 hm2;培育示范社40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13家;县级示范社22家。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2.1 发展形式多样

全县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类型除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还包括植保防治服务、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种创办类型,其中有通过农户自发联合起来成立的合作社,也有通过村级政府组织带头,实行强强联合创办的相关合作社,同时也有龙头企业的优势产品起到的良好示范作用,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成立的相关合作社。

2.2 服务目的性强

通过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商业运作相关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合作社成员解决技术、销路难题,改变了合作社发展早期仅仅提供技术等服务目的性不强的瓶颈。合作社建设的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的产品深加工项目,为成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有力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如以七里、菌王等10余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全县发展食用菌生产3.5亿袋,产值达7亿元,遍布15个乡(镇);以广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中华寿桃等名优水果基地逾333.33 hm2,以宏丰种业、绿邦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红叶石楠、美国红枫、紫薇等名贵花卉苗木基地240 hm2。以万鑫农业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软籽石榴、大樱桃基地逾46.67 hm2,以辛集张庄葡萄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近400 hm2的葡萄种植基地,以农乡行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烟叶基地366.67 hm2,以华森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发展了莲藕、泥鳅种养基地逾33.33 hm2,以鲁山县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集中连片种植玫瑰逾46.67 hm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全县莲藕、泥鳅、烟叶、樱桃、葡萄、花卉苗木、名优水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2.4 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合作社对科研成果的重视日益提高,通过引进相关高校、研究所等最新研究成果,邀请这些研究机构进行培训等方式,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和改进工作,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如鲁山县广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在成员中推广金太阳杏、中华寿桃嫁接栽培技术66.67 hm2,并且取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另外合作社通过邀请农业专家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标准化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精细农业等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了成员科学养殖、科学种田的观念。如鲁山县广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产仔多、育肥畜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的PIC母猪130头,并引进进口品系的优良种公猪3头,向成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均获得较好收益。

2.5 品牌认证取得突破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注册了“尧山玫瑰红”、“景舒凤凰”、“张良”、“千禧美”、“华豫仙缘”等农产品商标8个,其中“尧山玫瑰红”商标还抢注了网络域名,尧山玫瑰红茶在2012年河南红茶品鉴活动中荣获河南十大红茶名品“四大名旦”之首,现已成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品牌。认定5个绿色无公害产品产地,5个绿色无公害产品得到认证。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知名度,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为数众多的颇具影响力的合作社以及特色产品涌现了出来。

2.6 农民收益大幅提高

通过农民合作社的形式,使得优势农产品迅速汇集了优势的劳动力、资金和政策倾斜,改变了传统农业单打独斗、农民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经营模式,加速了资源的从新组合,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使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明显增加,大幅提高农民的收益。鲁山县恒源苗圃专业合作社通过芦笋种植带领菜农参与订单生产,年平均利润在4.5万元/hm2以上,比往期利润提高了1倍。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制度不完善,合作内容不明确,运行管理不民主,利益分配不合理,产权不明晰,合作社实为个人操控,政社不分、村社不分、企社不分,运行质量不高,凝聚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技术、信息缺乏。一部分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牵头人,技术力量薄弱,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不够,销售渠道窄,产业链条较短。

4 建议

4.1 完善体系,优化运转机制

通过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运行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避免内部不良竞争,注重生产的同时也注重市场和物流环节,使得合作社形成优势互补的运转机制,共同完成发展目标[1-3]。

4.2 完善管理,加强监督

制定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合作章程,并经过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完善的管理和财务制度等相关规章,保证合作社的良性经营,通过加强监督,杜绝经营和管理漏洞,保证合作社长久发展[4-5]。

5 参考文献

[1] 乔晓雯.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489-491.

[2] 孙文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功能、问题及对策――以镇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2):168-170.

[3] 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61-26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文3

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日常活动不正常,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力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帐目都没有。

1.2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1.3合作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数专业户、经纪人发起的,在起步阶段,农户入股资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合作,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合作社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目前只能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维持在协会功能上。在调查中,合作社社员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金融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中仅有信用社愿意为合作社贷款,并且只对合作社成员个人贷款,不对合作社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乏力。

1.4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获利能力不强,这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低,还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1.5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发现,不少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知道我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学习过《农民专业合作法》,有些乡镇从来没有人从事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更谈不上研究、解决合作社的具体问题,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自发性的初始阶段。加上宣传造势力度不大,不少农民不知道合作社的性质,不知道该不该参加合作社。

2.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仅仅是农民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关心、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3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一是对基层供销、农技等部门兴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协会在吸收农民入股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革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领办专业合作社;三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自律。

2.4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文4

[关键词]寿光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的发展,我国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如戚其军的《关于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发现其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了解其目前发展现状,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程度低。由于村干部及与其相关的人优先获得信息和支持,因此目前寿光农村专业合作社几乎都是由村委或致富带头人组成,而农民不能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获得足够利益,故参与度不高。致使其不能发挥真正合作社的作用。

(2)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内容单一,条件有限,覆盖面较小。目前寿光市大部分合作社形式和内容单一,主营单一品种,并且相互独立。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有的没有办公场所。如圣城街办为例,共有合作社61家,没有场所的合作社是2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9%。同时对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缺少产品的附加值,市场竞争力较弱,并且缺少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络。

(3)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弱,内部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缺乏管理人才,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没有规范,制度不健全,一些根本就没有运行。比如台头镇,共有合作社40家,未正式运转的是13家,占33%;羊口镇,共有合作社17家,未运转的是9家,占52%等等。同时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约束力。如有些合作社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在财务上存在混乱性。通过调查来看,全市954家合作社,有正规会计人员的占不到5%

(4)资金薄弱,合作社扩容能力不足。目前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工商局注册资金来看,一百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393家,占全部合作社的41%;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下的有189家,占20%,甚至稻田镇的寿光市齐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仅为0.1万元。虽然政府加大度其支持力度,但对于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资金相比是杯水车薪,并且资金来源主要靠集资,扩大规模非常困难,扩容能力明显不足。

二、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需要让你们对其进行了解让农民看到好处,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参与进来。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招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最终促进合作社总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其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并提高他们的相应待遇水平。

二是加大与高校的联系和合作,获取更多优秀才才人。不仅能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得到高校中各种人才的技术支持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缺点。

三是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基本素质,提高普通农民社员的学习能力,同时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培训,请专家对其进行技术、生产方面的指导,提高社员的专业技术技能。

(3)大力扶持并兼顾服务。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在明确落实政策的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具体为:一是主观部门在做好登记管理的工作时,需要提供更好的舒服,简化办事手续和流程,减少收费。二是要加大政府对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政府各部分要把合作社建设作为财政支农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财政支持。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四是要继续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农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种需要。同时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贷担保机构。五是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指导和帮助已工商注册的合作社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帐目,规范内部会计核算制度,让入会的社员按制定的章程得到应得的实惠,取信于民。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战略目标涵盖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将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现阶段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生产发展了才可以实现生活宽裕,从而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合作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五促进、一增加”,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进入商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财、物基础。具体来说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生产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们不再是作为个体购买生产资料、销售产品。合作社作为农户之间联系的纽带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广西国和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4户养殖大户和当地的和丰禽业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依托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从产前到产后的“五统一”服务,即:统一鸡舍的标准化建设;统一供应优质鸡苗及农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成鸡销售。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成鸡的产量与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生活宽裕”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从而使农户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改变被动地位,拥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广西兴业洪波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响应国家“助农增收的号召”,推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养兔业,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兔苗、笼具、饲料、疫苗及回收商品兔等社会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截止2010年发展养户500余户,出栏种兔5万只,出栏肉兔30万只,年产值1000多万元,年养户增加纯收入350万元,每个养户年纯收入10-15万元,实现养户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有效的实现了农民“生活宽裕”。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乡风文明”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社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和目标之一。合作社除了向社员讲授实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外,还会向农民传递国家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合作社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成为创新农村科技文化的载体和手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新风尚的形成,促使农村形成诚信友爱、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农民思想和精神面貌的显着变化,极大地加快了“乡风文明”的实现步伐。事实证明,合作社已成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普及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科学文明的有效载体。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村容整洁”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民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同时带动农民更好地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良好的社会风气自然会带动农村实现“村容整洁”。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管理民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民管”,社员必须遵守合作社的章程,而章程是由作为合作社成员的农民共同讨论制定的,这就将合作社的全体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的自治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实现“管理民主”的可行途径之一,合作社章程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它的价值基础和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具有天然的相同之处,因而,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发展生车增加收入的载体;教育农民参与合作和提高素质的载体;连接政府与农民进行乡村建设的载体;繁荣乡村文化和培养乡村民主的载体,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二、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495个,同比增长88.7%;合作社出资总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倍;成员总数71660人,同比增长了61.6%。

从产业分布来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多个行业,且大部分合作社集中在种植业及养殖业。在区域分布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加上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广西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广西全区14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玉林、梧州、桂林、钦州等地,从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生产木薯、蔬菜、瓜果等;养殖上以家禽、生猪为主。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因此农户有比较强烈的合作倾向,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经济区例如:南宁、防城港、北海等地交通便捷,农产品的中间商或者直接采购者较多,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市场风险以及买房优势较小,因此农民组建合作组织的愿望较弱;相反,在一些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大,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灵通的地方,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农民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的愿望比较强烈,相对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也就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提高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是出台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社员进行统一培训、学习技术,提高了农民社员的素质,增强了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塑造新型农民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调控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杠杆和支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除了提高社员的种养水平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普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社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促进农村的发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广大的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十分弱小,还有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一、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加快,从2008年底的3,800多户,发展到2009年底的9,247户,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61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18万户。2009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销售农产品总值12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用生产资料40亿元。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人均收入比未入社的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有1,1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注册商标,5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通过了质量认证。

二、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综合实力不强。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9,247个,但大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实力不强,如资本金在10万元以下的占61%左右,超过100万元的仅占6.5%。加入的农户成员为61万户,仅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2%,这不仅与日本95%以上农户都加入农协组织相距较远,与国内江苏、山东等省相比,也有明显差距。

2、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辽宁全省来看,大连、沈阳两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省的前列,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就大连和沈阳两地内部各区来说,发展也不平衡。

3、行业发展相对单一。合作社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比例占75%以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

4、运行机制不规范,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机构制度建设上,有的达不到农民成员占80%的要求,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5、资金匮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增强,但与之相比,农村金融供给却严重滞后,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惠民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资金拨付、分配、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直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人才匮乏。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也很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

7、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8、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执行、落实较少。有的基层干部反映,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不管用的,只有这些政策的直接主管部门下文件,基层的相关部门才会贯彻落实。

9、指导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目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民政、水利、供销社等各个部门都管,各个部门又都不管,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三、加快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意义”。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曾先后采取了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和鼓励规模经营等诸多办法,但成效有限。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最佳突破口。对此,建议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项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出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发展战略”;应尽快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到“省级优先发展战略”的层面,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重要思想保障。

2、创新政府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制改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

建议加快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改革,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内容。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等工程一样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工程。

建议在省联席会议制度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形成整合涉农资源、分工负责、优势互补、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政府应加快对农民开放有收益涉农领域的步伐。建议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郝堂、古树于、周家庄等地的成功试验,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内置金融”(农民主导的金融,利息归村社成员),进而带动其他合作,如农资合作、农机合作、土地流转合作等等,形成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农村的大发展。迫切建议加强银监会和农经部门在农村资金领域的合作。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议建立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方式、建立高效的全国农产品信息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4、加大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从而保障这些优惠政策真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用,进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5、探索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农业是个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病疫风险高、气候风险高、投入风险高)、利润低的弱质产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建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6、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才。鉴于辽宁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学院或设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的高校,建议以沈阳农业大学为基地,设立合作社学院。整合省农委、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部门的资源,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管理学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优势,把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建成集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沈阳农业大学各方优势和力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的基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学、合作社培训、合作社科研与合作社国际合作交流。尽快培养出一批实用型高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农民合作事业的发展。

7、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韩俊.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