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例6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文1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合作社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09-02

一、布尔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现现状

1.布尔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布尔津县共管辖2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地区按照“免税不免管理”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税收政策,促进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首先,掌握行业政策到位。走访农办、供销联合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部门,掌握企业成立、组织构架、经营模式、资金筹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全面了解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其次,行业调查研究到位。组织人员下企业开展行业调查,系统了解企业特点,掌握企业经营现状,找出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操作规程,建立专业性工作档案,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最后,税收政策辅导到位。针对行业调查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民合作社法,采取举办培训班、上门辅导、“一对一”等形式进行税收政策辅导,让纳税人切实掌握农业专业合作相关税收政策。同时将农业专业合作税收政策送到政府有关部门,使行业管理部门将税收政策融入日常工作中,同时为当地政府制定发展经济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2.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合作社管理机构不够明确。目前有农办、农业局、供销社都在管理合作社,造成多部门管理,表面上有多个婆家,实际上变为没人管的状态,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壮大发展;其次,扶持资金少。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到位,扶持的力度不够,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再次,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科技知识;第四,规模还比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产业化经营中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把其与原来的村集经济组织混为一谈,因此对入会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最后,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服务以无偿服务为主,没有自主经营创收能力,导致合作社运转困难。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市场开发等工作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的拓展。

二、解决对策

首先,重视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管理。政府应明确管理机构,不应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不然就会造成无人管理的状态,建议由行业归类管理,并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其次,加大指导力度。根据合作社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讨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力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合作社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再次,出台扶持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加大扶持的力度,把合作社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在技术人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措施,推进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第四,帮助解决人才问题。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保留编制、职位、工资、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专业合作社工作或入股;二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五;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一是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建立会计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为合作社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壮大发展;二是宣传引导农民入社,壮大专业合作社队伍;第六,加强宣传培训。一是定期聘请专家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培训,使社员知法、懂法、用法;最后,打造品牌。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要创立合作社自己的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1.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仅靠做初级农产品,是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产品不管是进人国际市场还是发展国内市场,都需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值。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合作社要成为兴办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主体,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户的利润。

2.市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城乡居民消费的纽带。目前,常德市拥有常德农产品大市场、谢家铺牲猪交易大市场、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石门柑桔市场、汉寿畜禽交易市场、澧县水产批发市场、桃源牛羊市场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各地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市场的作用,建立产品销售的定点网点,加大宣传推介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产品的销路,使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市场销售,从而加快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化步伐,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

3.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需要吸纳有经济头脑、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参与进来,带领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党组织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中,让党员站到前沿,开展示范引导,帮助农民增收,党组织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员的骨干作用,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乡、村信息通道,及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市场行情,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使合作社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资金不足,政府部门扶持力度不足,农民群众参与性不高的现象,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模式,不断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规范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中文,李伟伟,杨军,杨小萍. 台湾富丽农村建设及其对洛江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04)

[2]薛建良,陈文宽. 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带动力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3]魏秀芳,冯滨,潘佳,刘凯. 滨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5)

[4]王宏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因素分析[J]. 山区开发. 2010(03)

[5]罗文德,曾文秀. 非公有制林业在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青海农林科技. 2010(0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面临的困境

1.1外部因素

(1)农业基础薄弱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从前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才改变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四十年,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与机械化规模仍然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缺乏农业基础的支撑。(2)政府引导不够到位。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国家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引导作用,为其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大题的框架,但是要把具体措施落实到位,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可行性较高的具体细则。

1.2内部因素

(1)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建设不够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孤立农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政策。但是在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大多是属于松散型组织,无组织无纪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程缓慢。(2)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从事实体经营。在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从事实体经营,而是被当做是合作社内部龙头企业与农户成员之间的沟通桥梁。这些合作社一般是由龙头企业进行领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与技术支持。此般模式是为了便于龙头企业对农户的管理,本身并不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经营业绩。(3)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保障农民利益。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在合作社中,农民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尽管许多农业合作社中规定了合作章程,但是其监督并没有落实到位,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农民利益难以维护,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信贷审核的基本条件。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政府领导,推动发展

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领导,而加强领导的首要工作便是成立领导机构。领导机构内部又细分为农业、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领导,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发展工作。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措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解决疑难。其次,政府需要把农业合作社纳入全县或者全是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其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并且对其发展成效进行相应的奖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监督以及推动的作用。

2.2大力宣传规划,引导发展

想要建设好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要让作为其中的成员——农民了解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与了解,建立合作社在农民心中的形象。为此,有关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宣传小组,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广告,开设宣传讲座等形式,深入乡、镇、村、户等地对农民群众进行宣传。与此同时,也要有重点地针对农业种植大户进行思想指导,鼓励他们带头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现金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以及人脉资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明显的带头作用。此外,还能促进自身进行收益,带动周边地区的收益增值,为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3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发展

拥有先进的技术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项重要条件,与此同时,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管理也十分重要。当下的农民虽然拥有而且能够灵活运用先进的技术对种植进行管理,却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因此,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合作社管理技能的培训,以促进合作社更好地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需要设立理事长、财务专员、管理专员和普通社员等多项职位,每一项职位都有自身需要掌握的技术。政府需定期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落实合作社规范建设、财务核算、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系统培训,提高合作社人员的财务结算水平与业务水平。

2.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扶持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扶持力度太小,农民难以开展农业种植工作。为此,政府应积极争取为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支持,以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其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也不容忽视。政府与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等储蓄机构进行合作,要求其对农民专门合作社进行积极对接,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批手续,办事程序。同时通过劳动、扶贫等部门对合作社的贷款项目进行补贴,有效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结语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表示着时代的发展。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依靠政府、社会以及农民自身的努力去建设的。因此,政府、社会与农民个人需要加强沟通、找出不足并且加以改善,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向更好的未来。

作者:王俊峰 单位:宁武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应运而生,成为组织农民从事标准化生产并有效实现与市场对接的重要手段。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能人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基层党支部主导型、技术部门引导型等四种组织模式,这些不同的办社模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同需求。

一、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组织模式

1、能人牵头的“合作社+农户”

以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核心,将从事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采取以资金、技术、土地经营权等生产要素资源入股的方式,按股份合作制原则组建的经济实体。能人牵头的“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运作的特点是:通过双方事前签订的契约,农户家庭分工生产规定品种、产量的农副产品,然后以种养大户牵头、销售经纪人为纽带、技术人员为支撑,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

优点:依托能人大户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很大的外延发展空间。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能人或者经纪人都有一定的外部市场,对组织农产品生产、销售有技巧,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及资金优势,所以该类型的合作社大多数经营有方、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社员之间联系紧密。这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乡镇基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

缺点:这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运行大多不够规范,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欠规范,规模偏小,合作能力相对较差,多数是买断型的,主要靠牵头人的信誉和威望、地域亲缘等来凝聚,一旦市场行情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风险能力差,组织和农户极易受损, 因此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需要依托强企实现产后销售。同时,能人把握着组织的发展方向,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而章程中规定的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在实际中无法实现,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带动型“公司+合作社+农户”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企业为龙头,以契约关系和利益为纽带,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或生产技术服务,农户按照价格同盟提供给企业特定的农产品,而形成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产、供、销一体化且具有契约约束的经济联合体或利益同盟。这类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以某种农产品为依托,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以及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开展签订购销合同、组织供应优质品种、规范标准化生产、收购产品、开展社员需要的法律担保、组织协调资金及调运生产资料等服务,并协调双方利益。

优点:这类合作社的制度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的利益联系紧密,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经营、民主管理、利润返还、风险共担等。公司在政府监督和合作社章程的约束下,难以侵害农民利益、破坏生态、掠夺资源,农民在合作社章程和公司管理制度下,能够自律,发挥主动性作用。这类合作社主要容易获得政府的扶持和一些优惠的政策,最大优点是解决了社员产后销售难的问题, 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缺点:这种类型的合作社服务和业务大多停留在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提供种苗和生产资料以及初级产品销售的低水平层面上,而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企业加入这类合作社主要的是获得政府的扶持和一些优惠的政策,从交易成本和产业化经营角度看,带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最终受益者是企业,农民并没有在价格和利润分配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农民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很难保证社员的应得收益,社员与企业的地位和利益关系很难平衡。

3、农村基层党支部主导型“支部+合作社+农户”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由村干部领办或在村支部的扶持下农户联合创办。即由农村“两委会”组织建社,村干部与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通过发挥村干部、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该组织模式是以农民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的。

优点:这种模式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带动能力强,社员联系紧密,民主化程度高,合作社的工作便于得到村委支持,容易形成一村一品。同时可以有效减少了村庄内的矛盾和摩擦。村支书是农村的带头人,他们既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开拓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政策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由他们牵头领办的合作社,能够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

缺点:这种模式的合作社容易遇到因执行政府有关目标而影响合作社民主管理,或者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组织的认同感不强、主动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4、 农技部门牵头引办“技术部门+合作社+农户”

这类农业科技人员(部门)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利用科技人员(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农户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优点:这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于政府农业部门职能的转变,可以充分发挥技术部门本身具有的技术、服务、组织优势,广泛吸纳会员,技术部门承担试验、示范工作,有利于新品种推广,同时为社员提供先进的技术信息、技术交流、教育培训等服务职能。这类合作社最大的优点就是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固有的体制与制度,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从农民需要出发,按照价值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服务农民、开拓市场。市场既是服务的出发点,又是服务的归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长效发展的动力所在。

缺点:这类专业合作社一般比较松散,大多缺乏统一规章制度和统一管理,销路也并不那么稳定。

这些不同的办社模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同需求,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生产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也进一步释放了囿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村生产力。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构想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民的组织载体,把在集体经济框架下分散的农户通过利益的共赢再一次的集中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承担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更承担着农村的社会发展。因此,在合作社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应该从农村整个发展的大局出发,合理健康的合作社不仅能够有良好的经济功效,更应该依托这一载体发展其社会功能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组织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功效。

1、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模式

出于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地位、增加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延伸产业链促进产销衔接等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出现联合趋势,有同产业的横向联合,也有产业链上的纵向联合。目前同产业合作社横向联合成立联合社是合作社联合的主要方式,联合社的成立有效地提升了合作社的市场话语权,降低了经营风险。如河北成立了全省范围内的蔬菜产业联合社,由联合社与超市进行对接谈判,既增强了合作社话语权,也使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2、实体依托型,即 “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

在这种方式中,合作社成为兴办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主体,合作社自己兴办的企业与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实体性的“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完全发挥了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流。这种合作社模式大大密切了农民和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农民自产自销,享受到了参与农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同时还能繁荣农村经济,当合作社发展壮大后,还会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其他产业活动横向与纵向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对发育新的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3、专业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

在实践中,“专业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可以与消费者发生供销关系,将达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者与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目的。目前工业生产产能过剩,与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有一定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当前,就要迎合产销对接的需求,要鼓励和支持“农超对接”和“消费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创新,特别是要支持“合作社超市”的组建和发展,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白立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解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毋俊芝,《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李瑞芬,《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文4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管理工程系,安徽 六安 237011;2.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安徽 合肥 23100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的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展开论述.首先对专业合作社以及有机种植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发展有机种植的重要特点,最后提出了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专业合作社;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38-02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SQRW111ZD)

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在世界范围之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在很多地区开始大范围实施有机种植实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对于我国的贫困山区来说,这些地区由于长期的贫困,再加上很多自然资源的天然优势,实施有机种植似乎已经成为其不二之选.笔者认为,实施有机种植不仅可以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贫困山区尽快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有机种植均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对于我国的贫困山区来说,探索如何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下发展有机种植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专业合作社

所谓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农户亦或是农场为基本单位,在家庭财产关系不改变的前提之下,农民自愿通过合作联系组成的,由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所共同拥有的、由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共同的经济以及社会需求的自助、自治、自立的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有很多好处,例如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等三人(2011)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一文中指出:“合作社能实现单个农户所无法实现的集体功能(例如提高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力量、降低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等)”.但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孙亚范、余海鹏(2012)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3]中提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合作社依托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涉农企业、政府农技部门等组织或社会力量创办和运作,农户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低是长期困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突出问题.”

1.2 有机种植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有机种植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百度百科中对于有机种植的概念是这样进行界定的:有机种植是一种在植物成长过程中完全使用自然原料的种植方法——包括土壤改良、施肥和害虫控制.[4]笔者认为,所谓的有机种植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避免采用生长调节剂、农药以及化肥等,同时避免运用离子辐射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生物、物理以及一些原始农作的方式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和培肥土壤,最终获得安全的农业产品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5]相关研究表明:有机种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重建已经遭到破坏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6]除此之外,有机种植出来的农产品更加绿色和健康,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2 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的重要特征

笔者认为,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特征:

2.1 集约性

在劳动集约方面,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可以有效发挥贫困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有机种植提倡的是精耕细作,可以有效打破贫困山区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对于贫困山区的农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之后,专业合作社会负责向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普及相关的有机种植科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提高贫困山区农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也是非常有利的.在资本集约方面,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可以有效实现个体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转变.这样的经营发展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照顾,可以一改贫困山区农业吸纳资本能力较差的状况,可以更好的促进更多的资本流向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在技术集约方面,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方法,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可以帮助贫困山区农民更好的、更广泛的应用先进的农业现代生产技术.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贫困山区有机种植都可以充分体现出集约性的特点.

2.2 高效性

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效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比例在逐年提升.除此之外,有机农产品不仅需求量大,且价格波动较小,价格总体来说要明显高于传统农产品.据笔者了解,获得绿色食品标准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至少要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基于此种情况,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之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不仅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还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方式来说,有机种植具有一定的高效性.除此之外,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还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结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很多农民在收获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丰产却不丰收的尴尬局面.相关实践表明: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之下,贫困山区的农民已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近年来,六安大别山区就建立了很多专业合作社,且大力发展有机种植,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 专业合作社模式下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目前,在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发展有机种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3.1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实施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据笔者了解,部分贫困山区虽然已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是专业合作社内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他们在实施有机种植以及经营的过程当中仍然习惯于各自为政.这样的状况对于贫困山区实施有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各专业合作社应该加强对合作社内农户的管理,可以通过讲座等培训方式来提高合作社内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让他们自觉的参与到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的阵营中来,有效保证合作社全体农民的利益.除此之外,各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应该积极的与外界的龙头企业或农产品收购市场联系,为贫困山区的有机农产品打开对外销路,为合作社的农民争取利益.如此一来,合作社的农民才会真正的信赖合作社,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社的发展当中来.

3.2 合理选择有机种植项目,优化有机种植产业结构

众所周知,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一般较大,如果种植项目选择不当很可能会让农民血本无归.有机农产品的情况虽然与传统农产品有所不同,但是仍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及主要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的考察有机农产品市场,从市场上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从而为合作社下一步种植合作有机农产品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安排.另外,随着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我们的专业合作社必须要在品种选育以及整个种植过程当中执行严格的统一标准,进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统一育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当地的土地、农机资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3 合作社要注重品牌建设,有效占领有机农产品市场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笔者认为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的有机种植业要想取得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在品牌建设上多下功夫.在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品牌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认可,那么它的未来发展也必定是不可限量的.例如,服饰品牌中知名的NIKE和ADIDAS,这些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人们看到这些品牌最多只会考虑其价格而不会担心其质量.因此,各专业合作社应该积极在市场营销上下足功夫,不断的进行自身品牌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我们的有机农产品品牌.同时还要注重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不断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4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合作社发展环境

笔者认为,要想促进专业合作社模式下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在政策扶持上多下功夫,从而不断改善贫困山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贫困山区发展有机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用以改善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贫困山区有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可能地减轻贫困山区专业合作社的税负水平,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对其减免税收,给予专业合作社更多的发展空间,激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种植的积极性;最后,对于急需贷款的贫困山区专业合作社,国家应该给予信贷上的政策倾斜,帮助专业合作社度过难关.

4 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贫困山区都已建立了专业合作社,且这些合作社都在有机种植上有所建树,有力的带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贫困山区农民尽快脱贫.希望在合作社自身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帮助之下,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贫困山区有机种植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裕,王刚.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2):15~17.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07):34~35.

(3)孙亚范,余海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6):67.

(4)田爱梅,黄应平,陈芳清,曹家树.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01):56~57.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文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创新,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组建成立以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求实效、大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建设专业合作社,依法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

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乡以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始终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随着*乡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和*乡袁亮永林蔬菜专业合作社相继挂牌成立,*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进入健康的良性轨道。在组建方式上,主要是由农村的致富能人、经营大户或各类经纪人牵头组建,基本上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合作社理事会基本上是名义上、形式上的领导机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活动多由合作社理事长,实际上是牵头人定板,社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在经营方式上,除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统一产品销售外,其余的多是对成员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约定的价格收购,实行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的较少。

综合分析*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认为发展机遇很多,前景广阔。一是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20*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二是拥有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全乡已发展种植蚕桑3000多亩;年平均种植冬早蔬菜1.2万亩;生猪存栏18000多头5家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专业户10户;七彩山鸡、鸵鸟、野猪等特禽特畜养殖发展较快,这些初具规模的产业,迫切需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壮大。三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乡已有*乡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和*乡袁亮永林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了一大批农户,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政策机遇和资源优势,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真正做到使农民受惠、企业受益,要能够使合作双方在“双盈”的格局中得以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覆盖全乡的服务体系。

(一)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的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乡立足“党建领乡、农业立乡、个私兴乡、项目强乡、和谐稳乡、移民新乡,集贸活乡”的发展思路。“稳粮、壮蔗、强烟、扶桑、适菜”是*乡产业发展思路。继甘蔗、蚕桑、香料烟后,冬早蔬菜成为*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后续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群众种植热情高涨,冬早蔬菜生产势头喜人,蔬菜产业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依赖于蔬菜产业的发展,20*年底,下甸村芒俄村民小组村民周世林等自发组建了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5位芒俄籍中介人共同出资成立,共投资6万元,一期社员84人,从筹备到组建历时3个月。该合作社今后的建设目标是在3年内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500亩,辐射带动下甸村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使种植结构达到合理规划和优化布局,做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从而提高*乡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郎忠祥等3家冷库在下甸新城自然村的建立,辐射带动了121户526人种植蔬菜,以四季豆、无筋豆为主的蔬菜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乡新城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兴茂公司等多家企业和农户申报建盖蔬菜冷库工作的展开,其它村组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正在讨论酝酿中

(二)依托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效益明显

*乡依托独特的热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把冬早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开拓市场。在种植上因地制宜,采取适宜地块零星种植和优势地块连片种植相结合,同时加强与兴茂公司、李毅辉冷库、刘平冷库、郎忠祥冷库等企业的合作,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蔬菜产业的市场风险。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统一生产技术,提高蔬菜品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蔬菜平均价,特别是青椒的价格从20*年的0.50元/斤提高到20*年的1.50元/斤。

(三)依托市场机制的产销结合型合作社经营情况较好

*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产销结合型合作社,能够内联农户、外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了保障,使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合作社按职能实行分工负责制,种植户负责种植,贩销户负责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卖菜难问题,达到了“卖得出、卖得好”的良好效果。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服务农民为宗旨,按法定程序组建,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生产问题由农民自己解决,产前、展中、产后服务则由合作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乡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组为单位,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按企业行为运作,直接服务农民,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增加农业效益,是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经营方式和基本组织形式;能够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可推动*乡农业由分散的自给式耕作模式向联合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三)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结合经营项目,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平台,能够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有利于培养农民参与、合作和民主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农民都可以根据自已的经济利益要求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活动,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重视。

1、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供销企业的经营格局被打破,供销社在区域经济中地位越来越淡化,销售网络处于瘫痪状态,6000多平方米土地资产多年闲置。

2、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明确的扶优扶强政策,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流动资金难以得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二是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享受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三是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缺少扶持政策,全乡种养殖户要求给予政策扶持的愿望非常强烈。

3、合作社内部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几乎成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性。组织机构未切实履行职责,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削弱了合作社的凝聚力。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以企业主的身份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依法依法依规去经营,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允诺。

4、土地流转问题影响规模生产和经营。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但由于分田到户进行的土地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土地生产经营十分零碎,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5、多数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吸引力不强。*乡的合作社大多数处于散小状态,内不联农户、基地,而只是季节性随意收购,外在销售上市场占有份额少,与农户利益关系不密切,实际上类似一般的小贩,更谈不上对农户基地的多项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其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组织农产品生产销售无论在数量和质量及其价格上都无优势可言。

6、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就*乡而言,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不少,但挖掘不够、提炼不够、宣传不够,缺乏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

四、建议和对策

1、明确供销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树立服务思想观念,搞好农资专业合作社购销经营工作,构建农资商品配送销售网络;盘活6000多平方米土地资产,结合实际,适时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2、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相关扶持、激励政策。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薄弱的乡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新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带动农民、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开发项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以优先立项、优先扶持。

3、积极引导,不断促进合作社规范化运行。鉴于*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现状,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依法办社。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用法律来保护合作社和全体社员的利益,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社员的行为,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范文6

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乡以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始终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随着**乡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和**乡袁亮永林蔬菜专业合作社相继挂牌成立,**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进入健康的良性轨道。在组建方式上,主要是由农村的致富能人、经营大户或各类经纪人牵头组建,基本上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合作社理事会基本上是名义上、形式上的领导机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活动多由合作社理事长,实际上是牵头人定板,社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在经营方式上,除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统一产品销售外,其余的多是对成员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约定的价格收购,实行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的较少。

综合分析**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认为发展机遇很多,前景广阔。一是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二是拥有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全乡已发展种植蚕桑3000多亩;年平均种植冬早蔬菜1.2万亩;生猪存栏18000多头5家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专业户10户;七彩山鸡、鸵鸟、野猪等特禽特畜养殖发展较快,这些初具规模的产业,迫切需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壮大。三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乡已有**乡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和**乡袁亮永林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了一大批农户,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政策机遇和资源优势,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真正做到使农民受惠、企业受益,要能够使合作双方在“双盈”的格局中得以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覆盖全乡的服务体系。

(一)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的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乡立足“党建领乡、农业立乡、个私兴乡、项目强乡、和谐稳乡、移民新乡,集贸活乡”的发展思路。“稳粮、壮蔗、强烟、扶桑、适菜”是**乡产业发展思路。继甘蔗、蚕桑、香料烟后,冬早蔬菜成为**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后续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群众种植热情高涨,冬早蔬菜生产势头喜人,蔬菜产业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依赖于蔬菜产业的发展,2009年底,下甸村芒俄村民小组村民周世林等自发组建了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5位芒俄籍中介人共同出资成立,共投资6万元,一期社员84人,从筹备到组建历时3个月。该合作社今后的建设目标是在3年内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500亩,辐射带动下甸村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使种植结构达到合理规划和优化布局,做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从而提高**乡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郎忠祥等3家冷库在下甸新城自然村的建立,辐射带动了121户526人种植蔬菜,以四季豆、无筋豆为主的蔬菜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乡新城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兴茂公司等多家企业和农户申报建盖蔬菜冷库工作的展开,其它村组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正在讨论酝酿中

(二)依托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效益明显

**乡依托独特的热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把冬早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开拓市场。在种植上因地制宜,采取适宜地块零星种植和优势地块连片种植相结合,同时加强与兴茂公司、李毅辉冷库、刘平冷库、郎忠祥冷库等企业的合作,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蔬菜产业的市场风险。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统一生产技术,提高蔬菜品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蔬菜平均价,特别是青椒的价格从XX年的0.50元/斤提高到2009年的1.50元/斤。

(三)依托市场机制的产销结合型合作社经营情况较好

**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产销结合型合作社,能够内联农户、外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了保障,使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合作社按职能实行分工负责制,种植户负责种植,贩销户负责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卖菜难问题,达到了“卖得出、卖得好”的良好效果。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服务农民为宗旨,按法定程序组建,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生产问题由农民自己解决,产前、展中、产后服务则由合作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乡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组为单位,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按企业行为运作,直接服务农民,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增加农业效益,是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经营方式和基本组织形式;能够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可推动**乡农业由分散的自给式耕作模式向联合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结合经营项目,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平台,能够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有利于培养农民参与、合作和民主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农民都可以根据自已的经济利益要求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活动,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重视。

1、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供销企业的经营格局被打破,供销社在区域经济中地位越来越淡化,销售网络处于瘫痪状态,6000多平方米土地资产多年闲置。

2、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明确的扶优扶强政策,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流动资金难以得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二是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享受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三是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缺少扶持政策,全乡种养殖户要求给予政策扶持的愿望非常强烈。

3、合作社内部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几乎成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性。组织机构未切实履行职责,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削弱了合作社的凝聚力。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以企业主的身份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依法依法依规去经营,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允诺。

4、土地流转问题影响规模生产和经营。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但由于分田到户进行的土地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土地生产经营十分零碎,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5、多数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吸引力不强。**乡的合作社大多数处于散小状态,内不联农户、基地,而只是季节性随意收购,外在销售上市场占有份额少,与农户利益关系不密切,实际上类似一般的小贩,更谈不上对农户基地的多项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其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组织农产品生产销售无论在数量和质量及其价格上都无优势可言。

6、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就**乡而言,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不少,但挖掘不够、提炼不够、宣传不够,缺乏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

四、建议和对策

1、明确供销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树立服务思想观念,搞好农资专业合作社购销经营工作,构建农资商品配送销售网络;盘活6000多平方米土地资产,结合实际,适时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2、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相关扶持、激励政策。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薄弱的乡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新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带动农民、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开发项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以优先立项、优先扶持。

3、积极引导,不断促进合作社规范化运行。鉴于**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现状,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依法办社。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用法律来保护合作社和全体社员的利益,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社员的行为,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4、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流转,使分散的土地集中流向龙头企业或土地经营承包大户或种植能手,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考核机制来促进土地流转,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解决目前粗放式耕作方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