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例6篇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文1

关键词:绩效考核管理 激励 约束

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其驱动力是由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作用所发挥出来的,它是有机整合的系统及流程,对绩效数据的收集、处理及监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既可以促使企业决策能力的不断增强,又可以通过综合平衡的测量指标促使企业实现自身所要达到的经营计划与策略目标,其作为企业实现运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团队、个体潜能和提高组织员工绩效的重要方法。

一、构建与实施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背景

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转变以往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弊端,在《公司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精神贯彻落实的前提下,对有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寻求,以期能够围绕“管理精细、企业和谐、指标先进、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构建并实施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促使绩效考核导向及激励约束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以下几点是石油化工企业长期工作与发展过程中,考核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

第一,对于考核主体的界定,存在较大问题。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制度对其进行要求和规范,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经营的持续发展。而近年来公司各单位考核制度的规定也并不明确,形成的考核机制也是五花八门,影响企业内部绩效考核工作的统一管理。

第二,绩效考核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考核信息往往源于被考核者的自查、总结汇报及监察当中。如此一来,考核管理过程则缺乏有效的监督,留下了较大空间促使 “弄虚作假”现象的滋生。另外,部分目标任务显得较为笼统,对职能单位判断和选择的做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考核问题模糊化。

第三,缺乏严谨的考核程序,考核手段比较单一,其原则性要求十分突出,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却非常缺乏,因人而异的操作过程使其考核工作难以正确、全面地进行实施。与此同时,被考核单位监督考核单位的有效性比较缺乏,程序上考核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并不严谨,对职工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二、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并实施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该石油化工企业通过科学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实现对各单位、部门工作行为的有效监督及全面考核,以此做出公正、客观的综合评判,同时依据考核结果促使工作方式的进一步改善,并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考评体系。

1.以企业为主导、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建立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定位绩效考核管理,其体系的构建应着重促使企业自身评价功能与发展功能的有效强化。在团队式组织结构得以转变的前提下,上述两个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员工、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绩效的重构来实现。

第一,员工、部门、企业之间绩效考核关系的处理。对于不同企业而言,所具备的战略定位、生产方式、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促使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得以实施的过程中所侧重的层面也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而从总体来看,员工、部门、企业三个层面的绩效都是必须具备的,这也就反映出员工绩效是部门绩效的基础、企业整体绩效则直接受部门绩效的影响。作为团队式组织结构的企业,员工、部门、企业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更应进行统筹处理,通过步调共振、协调联动、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促使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对企业战略的全面支持。

第二,基于团队化组织结构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是企业战略指引下管理者与员工在责任、任务、目标方面一致动态的保持,同时根据企业绩效对部门绩效进行统领,部门绩效则对个人绩效进行指导。只有在此种体系下,绩效考核管理的功能发挥才能与企业战略发展联系在一起,且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协作也就更为全面、有效。

2.指标的细化与责任的落实

企业各车间部门细化并分解绩效考核指标,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进度到位”的“三个到位”。第一,纵向到底。确定目标后分解到各车间部门当中,促使班组、岗位对细化目标的落实,使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得以形成。第二,横向到边。按照职责分工,各职能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以料、人、机等多个方面合理配置资源。第三,进度到位。按照进度将年度计划分解成季度和月,定期对有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以此对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实施。

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通过《化工部绩效考核办法》的建立,实现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工作的实践,进而通过绩效奖金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发挥,在考核结果作为部门绩效工资分配依据的基础上,对个人利益、部门集体利益与绩效情况进行了挂钩。

(1)开展“创历史新、最竞赛”活动,促使对指标创优的鼓励。以同行业高水平作为目标,以历史最好水平作为依据,对能耗、产量、质量等指标进行设置,形成确保、力争、奋斗三个考核台阶,同时依据生产的实际完成情况,按照绩效考核细则规定对部门每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且依照考核项目的权重对其进行统一的核算,做好相关方面的资金奖励工作。以追求技术经济指标为发展基础,促使效益指标的突出,并分解到班组与车间当中,引导职工提高对效益的关注力度,使其成本意识得以不断提高。

(2)特殊贡献奖励的设置。为了对单位和员工进行激励,使其工作状态表现得更为努力,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分。一是包括技术、管理、安全、设备、生产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二是依据高层考核指标的排名情况,对车间进行加分;三是按照考核扣分的比例,对积极考核、秉公考核、考核力度大的管理部室进行加分予以激励。

4.多层次、立体交叉管理的实行

(1)车间考核。依据化工部经济技术指标的确立,对车间进行考核,指标可分为奋斗、力争、确保,力争、奋斗指标完成后可进行加分。与此同时,对创历史新、最竞赛细则进行实施,确保指标未完成时可下降一个考核点,根据所占权重的5%-10%对其进行扣分管理。另外,确保专业管理考核的有效实施,依据各车间所承担工作内容的差异,对不同的考核项目及权重进行制定,并依据实际情况的发生对专业管理考核工作进行实施。

(2)管理部室考核。四部分组成管理部室考评,主要包括:车间对部室的考评得分、部室之间的互评得分、部领导对部室的综合考评得分及主管经理的评价,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0%、20%、30%和30%。各部室考评分与全部部室考评结果平均分相除,获得的相对分值则为该部门考评的最终得分,其中高于101分的部室可以考虑加分,而低于96分的部室则考虑减分。部室互评及车间对部室考评,其获得的约束力更加突出,此时部室服务车间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则会避免。另外,考核结果应确保公平、公开与公正,做到令各部室心服口服。

(3)员工考核。对绩效考核办法进行监理,确保职责清楚、标准严格,考核结果于每月末张贴在车间的公示栏中,且在绩效考核奖惩台帐中进行记录,使考核的透明度得以增加,进而提高了车间现场管理水平,在引导员工完成相应职责的同时,促使团队创新精神的有效发挥,将管理制度与工作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对于部室量化考核措施的实施,一方面是对《月度员工绩效考核表》的制定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另一方面则是对考核标准进行量化,从领导交办工作、部门协作、工作计划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同时,对考核权重进行规定,对考核小组进行组建,逐条逐项地进行考评打分。各部室对员工绩效考核档案进行构建,衔接工作业绩、薪酬与量化的考核指标,使其得以相互挂钩形成激励机制,对全体员工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对晋级、奖惩提供可靠的重要依据。

5.流程简化与效率提高

建立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工作流技术与关系数据库,对适用于生产经营、行政事务、文件管理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构建。其中,工作表的起草、查阅、统计等功能均可通过表单管理得以实现。在信息管理平台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表单管理的优势发挥则可以十分突出,这样一来,绩效考核管理流程也就更加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建立考核表单共达9个,每月按照流程各部门在信息化平台上对绩效考核报表进行填报,对其统计后建立月度考核月报,月度考核工作小组会议通过综合管理部进行组织和召开,对考核结果进行讨论并报作业部经理进行审批。通过一定时间的实施,获得的效果良好,在工作流程得以简化的同时又促使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降低管理成本目标初步达到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

三、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成效

第一,通过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企业苯、切片、PTA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同比增产为8.91%、0.32%和18.72%,产品产量同比增加达7.05万吨以上,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增效高达7452万元以上。

第二,多层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推行,使企业内部各单位考核结果更为公正、客观,在此基础上促使奖惩制度的实施,对鞭策落后、激励先进的实践非常有利,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各单位工资总额、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形成挂钩,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实施更为有效,同时有效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岳玲.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9

[3]邓婕.全面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绩效[J].人力资源管理,2008(1)

[4]吴培冠,陈婷婷.绩效管理的取向对团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5]孟艳玲,李亚男,晏颖.企业多层次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构——基于组织结构团队化变革的视角[J].中国商贸,2011(7)

[6]耿彩云.工商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调查研究,2008(4)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文2

一、优化考核体系,明确工作分工,确保绩效考核科学有序

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的设置,直接影响着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是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海阳市对此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海阳实际,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出台了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意见,对《海阳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进行丰富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相对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

(一)坚持同类同考,打破部门界限,科学进行分组。如何分组是关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否公平公正的关键性因素。为减少各行业系统间事业单位数量、规模、业务范围和服务群体不一等因素对考核公平公正的影响,该市将不同行业系统间性质相近的事业单位划为一组,共分为执法管理类、技术服务类、民生服务类、基层服务类、其他服务类、教育教学类和医疗卫生类等7个小组,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界限,营造了全市一盘棋的考核格局。

(二)坚持服务大局,拓展加减分内容,做到优胜劣汰。为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绩”与“效”的统一,该市结合部门单位实际,建立了一条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形式上,建立健全了加减分制度,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实行重要荣誉加分、重点问题减分、重大事件一票否决;在考核内容上,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事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满意度测评群众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列入考核,并通过加减分的形式予以体现。通过运用考核加法和减法的有效手段,使真正干事创业的单位更容易进入优秀单位行列,对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单位则予以淘汰,进一步激发考核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提升全市事业单位总体服务水平。

(三)坚持分工协作,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实施细则。海阳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共分监督管理、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主管部门评价、内部职工评议以及业务工作等六大类指标,分别由市监察局、统计局、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和各主管部门负责考核。其中,市监察局负责民主测评,通过日常评议和年终集中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企业法人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相关人员,对被考核单位进行公开民主测评。市统计局负责群众满意度测评,通过建立服务对象信息数据库、完善网上调查专栏设置,组织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民意调查,开展电话访问。市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管理和内部职工评议、主管部门评价,主要通过建立日常监督管理台账、专项督查和现场组织人员评价的方式进行。各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被考核单位的业务工作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组织考核评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的建立与完善是顺利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基础。每年在考核意见出台后,市事考办都组织市监察局、统计局和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制定完善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测评和监督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并以事考办文件统一印发实施。同时,要求各主管部门根据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研究制定业务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并报事考办备案。

二、突出评价主线,引导群众参与,确保绩效考核体现民意

按照中央、省、市的意见要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以履行效能和公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事业单位大多为公益属性,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群众的评价应在绩效考核中占较大权重。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海阳市建立健全了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主管部门评价、内部职工评议四种评价机制,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全覆盖,确保绩效考核结果科学合理。

(一)随机选取测评对象,科学开展民主测评。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公开民主测评,一是从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群众中随机选取300名代表进行即时测评;二是每年10月份,组织各镇区街道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代表进行即时测评,每年发放测评票1500份,确保测评效果;三是每年12月份,从全市企业家、社会各界代表、优化环境监督员三个代表库中随机选取200人参与集中测评。

(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科学运用民调结果。一是网上调查。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在政务服务中心发放宣传纸等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网上投票。采取一网址一票的方式,接受群众网上投票,对群众反映不满意的单位,同步显示留言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网上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二是电话访问。为提高电话访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组织专门人员对每个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和联系方式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事业单位电话访问数据库,并及时更新维护。每年11月份,选取第三方调查员,从数据库随机选取对象进行电话访问,对未年满18周岁或在海阳市居住不到一年的访问对象,不计入电话访问有效样本,每个单位的有效访问样本不少于100个。该市将群众满意度作为系数乘以单位的基本分与加减分之和,确定为各单位的考核最终成绩,进一步提高了民意调查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三)深入开展内部评价,强化自我监督管理。一是主管部门评价,由事业单位考核组负责,组织各主管部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对所属被考核单位年度整体工作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内部职工评议,包括被考核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评议和干部职工代表谈话两部分。其中,全体干部职工评议主要通过电脑投票的形式,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团结协作、领导能力、工作成效和党风廉政建设五个方面进行评议。干部职工代表谈话是从被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职工代表四个层面中按比例选出代表进行谈话,主要了解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履职情况。

三、强化结果运用,明确奖惩措施,增强绩效考核的生命力

推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提升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运用好考核结果,切实做到奖优惩劣,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生命力。近年来,海阳市不断加大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事业单位自觉改善运行状况,激发创造活力,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考核结果的实际运用,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一是政治上激励。对考核为A级的单位,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光荣册”,在全市年底岗位目标考核奖惩兑现大会上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通报表彰,并颁发“××年度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奖励牌匾;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

二是物质上鼓励。对考核为A级的单位,由市财政对该单位发放2万元经费补助;在安排下年度用编进人计划时予以优先考虑。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文3

建立健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是当前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在考核中平衡一线教师同行政管理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的利益,是一个长期以来都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当前和今后学校管理者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建立各类规章制度要把人文管理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样,学校的规章制度才能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更需要有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配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切实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的背景下,学校在制订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细则)的合法性,方案(细则)不得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在这一环节,学校要增强决策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提供机会让教职工参与到各类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中,使各方面工作能赢得教职工的理解、信赖和拥护;其次是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细则)的公平性,任何事情要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细则)的制订要做到人人满意也是办不到的。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当某一个体感受到不公平时,他们所看到的往往是评价体系中的某一方面对他不利,他们对此不理解,有抱怨。同样,对于大多数群体,评价体系中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有认可和肯定,但还觉得认可和肯定的度不够,也感觉不公平,也有抱怨。有的时候,当考核评价结果出来后,学校管理者或考评考核领导小组都觉得结果出人意料,众盼所归的没有上,感觉平淡的倒捷足先登。无论是个体的不理解有抱怨,还是群体的不理解有抱怨,都会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学校的管理者都要认真对待和总结,都要面对现实,及时与教职工交流、沟通,消除误区,化解积怨。

因此,如何制订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细则),如何衡量教职工的工作表现与产出,如何合理地确定评价体系中各评价参数的权重等等都需要认真探讨研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只有制度健全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配套了,教师们心平、心静、心宽了,心、劲同向,化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凉山州冕宁县教师培训中心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文4

一、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机关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绩效。

二、考核原则

1、动态考核的原则;

2、公平公正的原则;

3、注重实效的原则。

三、考核领导小组

成立局机关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组:

副组:

成员:局班子、各科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担任办公室主任。

四、考核范围

全局在职干部职工。因岗位变动的,考核目标由续任者承担。

五、考核办法

1、考核采取平时动态考核和定期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定期综合考核时间为年中和年末。

3、考核实行百分制计分方式,其中:工作目标80分(共性目标60分、个性目标20分)、民主测评20分。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实行加分奖励办法,各项奖励加分,半年度累计不能超过20分。

4、考核程序分为个人总结自评、民主测评、考核领导小组检查评分、考核情况反馈和公示四个步骤。

⑴个人总结自评。对照标准,定期进行个人总结自评,自评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⑵民主测评。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民主测评;定期组织开展公认评估工作,评分计入民主测评得分。

⑶考核领导小组检查。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对干部职工的工作实绩进行检查、评估计分,扣分情况要详细说明。

⑷综合考核情况经局领导班子合议同意后,将考核情况反馈到个人,并在全局予以公示。

5、考核计分

个人半年度绩效考核得分=考核领导小组检查评分+民主测评评分+加分项目得分。

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得分=考核得分总和/2

六、考核结果的运用

1、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得分须在95分以上;80~94分为合格;60~79分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为不称职(不合格)。

2、考核得分情况将作为年度绩效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

3、实行劝诫制。对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的人员,对其进行劝诫谈话,责令找出原因,限期整改。

七、考核要求

1、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履行考核职责时,对工作绩效及失误要深入调查,以考核办法及相关规定为准绳,凭事实下结论,要详细记录情况,完善签名手续并存档备查。

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范文6

【关键词】精细化 过程管理 绩效化 结果管理

办好一所职业学校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让管理出质量、出效益。通过管理提升学校的内涵,使过程管理精细化,让结果管理绩效化,才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精细化过程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精细化的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文化。对职业学校而言,实施管理过程的精细化,让管理做精,让过程管细,必将对学校的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夯实基础。

(一)管理过程必须精细化

要达到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依靠精细化的管理过程,包括教师管理的精细化、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制度体系的精细化。尤其在学生管理中,精细化的管理过程更加不可或缺,是前提,是基础,也是抓手。在目前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精细的过程管理,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生成长的氛围,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阅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也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的管理过程体系,使其不断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精”而“细”的管理过程中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塑造、体现学校的管理文化,把学校的文化理念转换为全体师生的良好行为,转换为信念、作风、制度、规范、机制,才能达到所追求的、理想的管理结果。

(二)高效管理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是保证

首先,高效的管理体制是良好管理的基础。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层次多、效率低、权责不清的管理模式,避免部门设置上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建立一套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机构精简、权责分明、目标明确,便于上下沟通、协同一体,使各项管理和谐统一,形成学校管理的整体合力。其次,科学的管理机制是良好管理的保证。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最根本、最直接的管理有两项:一是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二是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这两项管理是学校良好运作、秩序稳定的基石,是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基础,也是优秀职校文化的灵魂。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就要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具有职校特色的管理机制,实施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学生学习全方位的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绩效机制。有效调动、提高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完善管理制度和落实管理过程是核心

精细的管理首先要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让学校的各项管理时时、处处、事事都有章可循。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和《江苏省职业学校后勤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可根据学校的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让学校实现由“管”到“理”,由“约束”到“自觉”的制度革新。

精细的管理过程还应落实制度,让制度深入到各项常规管理中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只有将司空见惯的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将习以为常的每件琐事做到极致,并且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不断增强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学校的管理质量才能得以提升,办学特色才能得以显现。

二、绩效化结果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实施精细化的优质的过程管理,最终是为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以绩效来评价管理结果,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管理的“绩效”。

(一)绩效化结果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绩效来评价、衡量管理的结果是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只有学校的结果管理出成果、有实效,学校的管理行为、管理过程才会得到肯定,才会使职业教育凸显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同时,绩效化的结果管理也是学校发展的保证。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为教职工指明努力的方向,使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保持一致。通过绩效考核评价,激励高绩效部门和教职工继续努力,提升绩效;督促低绩效的部门和教职工找出差距,改善绩效。在绩效管理的运作中,促进和协调各部门以及教职工向学校预定的目标努力,确保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抓手

要实施绩效化的结果管理,前提必须建立一套明确具体、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结果的评价有章可循,在结果评价中体现“绩”和“效”。那么,怎样来制订较完善的评价系统,并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首先,学校在制订标准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以体现公平、促进发展为原则;其次,评价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既要符合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兼顾职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构建多元主体的评价共同体,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第四,学校要全方位综合评价教师的师德、工作态度以及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表现和绩效,要以过程管理为依据,不以一事一时论好坏,督促教师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三)人本化的绩效考核是核心

人本化的绩效考核应当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通过考核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充分释放潜能,促使学校和教师绩效的最大化、最优化。

绩效考核要实现人本化,首先应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实施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实现从“管理为了制约”到“管理为了发展”的观念转变,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重视教师本人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防止绩效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从管理过程来看待绩效结果,要强调战略目标、考核计划、情况分析以及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评价;要重视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检查、督促和即时考核。不仅要考核教职员工的绩效,也要考核部门绩效和整个学校的绩效。第三,要加强绩效考核的反馈与沟通。管理者根据考核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教职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业务水平,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和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