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例6篇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文1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培训;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评估

作者简介:张洪波(1982-),女,河南郑州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5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1-02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节点,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智能变电站较传统变电站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运行管理自动化;一键顺控等高级应用功能,实现智能化运行。这些新设备、技术和应用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掌握智能变电站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成为日益紧迫亟待解决。

智能站知识主要来源于理论学习、参观学习、现场设备安装调试跟踪学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知识来源有限,应对异常和紧急情况的经验缺乏,迫切需要后续培训。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且针对性强的培训平台,真实再现了现场环境,使学员能够熟悉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和先进设备,掌握正常操作、异常处理和事故分析处理过程,培养员工的实践技能。因此,利用仿真培训系统成为当前智能变电站人员和后续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为一名电力企业培训师,应结合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岗位需求和现有的仿真培训系统研究策划开发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智能变电站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咨询和培训。[1]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进行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

一、了解培训对象,确定培训需求

1.了解培训对象,进行需求调研

以智能变电站运行人员为例,虽然工作岗位仍然是变电运行,但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应用,其工作模式发生了变化,培训需求自然也会变化。即使来自同一岗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但由于他们年龄、学历、经验等自身因素的差距决定了培训面对的学员培训需求的不同,使得培训需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作为培训师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进行深入调研。

了解培训对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个人需求、组织需求。个体需求就是学员站在自身发展或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角度来确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等。个体需求调查多采用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要了解学员的特点,以便针对不同学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培训效果。组织需求就是要了解企业某一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目标存在的差距。就智能变电站运行岗位而言,目前调控一体化模式相比以往的运行方式在监控系统、一次设备以及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这种差距就是一种企业培训需求。作为培训师,必须要能够迅速地掌握这种差距和变化才能预测出企业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内容,才能为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提供前提依据。

2.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从多维度来进行,[2]包括企业、工作、个人三方面。首先,进行企业分析。要立足企业培训的实际,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保证培训计划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战略的要求。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指员工为满足工作岗位要求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比较,当员工的水平不能达到岗位技能水平时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还需从企业发展规划、技术更新和特点上综合考虑,一方面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训人员的主要能动性与现实目标的有效结合。

二、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

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培训越来越需要贴近现场实际,企业培训更加重视技能培训,尤其注重岗位实践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师必须要承担辅导、培训的责任,通过对培训对象的授课、训练、指导,使培训对象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师必须深入实际工作,掌握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内容。[3]

以智能变电站培训为例,可以按照智能变电站的知识把多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模块化的培训内容。这样以仿真培训系统为平台的智能变电站培训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方面:

1.熟悉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是一种高效且针对性强的培训平台,能真实再现现场运行环境,并具有可随意操作性,使用方法简单。作为一种培训工具,需要熟悉该系统以便更好地学习。包括:熟悉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仿真培训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熟悉主接线及一次设备,了解保护配置。

2.学习安全生产知识

对于电力供电企业,电网的安全运行是第一位的,因此,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是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安规》、“两票”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3.学习智能变电站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新应用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智能变电站涉及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新应用是运行人员急需学习的内容。包括: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网络结构的配置、网络数据的传输和监测;智能化保护装置。

4.学习智能变电站技能操作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以纯软件形式再现智能站的新技术、新应用,详细模拟智能一、二次设备,可以实现正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分析及处理三方面的培训功能。

(1)正常操作。通过正常操作培训一方面可以学习操作票的开取、修改、执行等常规的操作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智能变电站特有的一键顺控操作功能。

(2)设备巡视。培训学员查找设备缺陷、发现设备异常的能力,提高学员处理、隔离异常设备、恢复电网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

(3)事故分析和处理。培训学员进行处理、切除或隔离故障点,恢复送电,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培训学员判断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5.对学员提出的研讨问题组织研讨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都是来自各供电公司的现场技术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与现场实际结合紧密,通过对其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大家集思广益,能够开阔思路,解决存在的疑惑,同时对培训教师来说也是收集培训案例的一个机会。

三、根据现场实际编写培训教材

教材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培训都离不开培训教材,培训教材要与现场实际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与培训内容息息相关,突出技能,其形式可以采用章节式、模块式、表格加注解式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容要紧紧贴合实际,最大限度地适应培训要求,满足培训所需,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另外,教材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提供的信息量更大,表现形式也更加生动,可以丰富培训课程内容,并使培训课程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同时还能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也是较好的一种教材形式。总之,教材要注意讲究实效、实用。

四、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工作

1.合理安排时间,确定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制定培训计划的重要部分,培训时间一定要综合考虑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安排,不能因为培训时间过长而影响企业生产,也不能因为培训时间不充分而影响培训效果。所以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安排合理的时间,一旦时间确定才能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培训方式主要是培训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如在职或脱产培训等方式;培训方法是指培训教学工作采用的具体技巧与手段,如案例法或讲授法,企业培训所面对的学员参差不齐,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恰当的培训方法,如互动式、讲解式、体验式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学工具的使用,例如多媒体教材等。因此,好的培训方式方法对培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多采用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边实践、边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2.结合培训目标,确定考核方式

每个培训项目实施后均要对受训人员进行考评,这也是对培训效果的一个检验。考核方式一般分为笔试、面试、操作三种方式。笔试又分为闭卷和开卷等。在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通常采用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对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采用操作的方式,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评。

3.掌握培训技巧,实施培训工作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的实施可以包括组织培训、导入课程、讲授知识、操作训练、课程结束等内容。[4]在课程的教授环节应广泛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结合培训具有岗位针对性的特点,可以针对培训项目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教学工具的使用。此外,在培训中还需要遵循激发与鼓励原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际效果,通过培训提高学员的能力和素质,使之满足岗位要求。

五、了解培训效果,进行培训评估

任何一项培训的效果如何,学员最有发言权,所以要广泛征求和了解学员的反馈情况。[5]在培训结束后,要组织参培学员对培训项目的内容设计、内容安排、师资配备、教师授课水平、教学态度、培训班组织管理的综合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形式通常以综合评估表、问卷等形式为主。培训评估的意义是可以采纳学员合理的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活动持续改善,使培训更具有生命力;通过整理总结学员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轮培训提供经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六、结束语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节点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智能变电站新设备、新技术、新应用将成为电力员工必备的知识。开展好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既可以满足学习智能变电站知识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专业人员深入、系统学习的需求,使运行维护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王成,王海蓉.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性[J].宁夏电力,2007,(2):67-69.

[3]李欣.做合格的电力系统企业培训师[J].中国电力教育,2009,

(2):263-264.

[4]刘翔.企业培训师工作能力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8,(2):13-14.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文2

首先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思维)借助于词语并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人们在运用口语交际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时,思维便集中到要表达的内容上;思维的内容靠流泻在嘴边的语句迅速表述出来,这时,嘴上说的是刚想过的,而心里想的则又是打算接着说的内容。就这样,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不断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例如“明天晚上”“马陵山”“夜景”这些词语,说的时候,需要立即选择一定的句式把这些主要词的意思串联起来:“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就定在明天晚上去马陵山欣赏夜景吧。”在这个过程中,从内部言语到快速选词造句到口头表述即外部语言,几乎是闪电一样的快捷。如果中途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说话的效率。由此可知,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同智力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次说到智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一般指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听话,要想听出对方的主要意思,弦外之音(真实意图),就要有敏锐的思辩能力和觉察能力,语言稍纵即逝。许多话语有时候不是它们表面的意思,因此需要听者边听边记,并进行必要的联想或想象,进行缜密的归纳、分析、综合、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说话,是把自己思考的内容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编码能力、机智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等。所以说加强对学生以听说为主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无疑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最为重要。

再次我们说口语交际训练正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因为语言和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是借助语言体现的。口语交际要求人们现想现说,而“想”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有条理地进行口语交际,还要求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恰当地进行口语表达,这就于无形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胡适就是用他思维的特性耍一个诙谐,博读者一璨,关于做人要磊落光明,他有这样的一句名言:“狮子老虎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才会拉帮结派”。

平时,我们说话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要求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开阔,并有一定深度,话语才有一定的容量和新意;言之有序,要求思维具有较好的逻辑性,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推理严密,话语才会说得准确、周密、有条理。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次公共集会上他这样演说:“我们的国家要向前走,不能倒退。就像我们手中的录像机的遥控器,我们要摁前进的键,快进的键,而不是倒带的键。”如此质朴的语言其实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再者,说话是直接际,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与对方的反应随机应变,这无疑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锻炼。从口语交际的心理过程来看,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为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口语交际培养,又将大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口语交际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需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很多,如看图说话、复述、讨论、抢答、演讲、辩论等都可以运用。在口语交际与思维的同步训练中,思维训练的重点应培养学生思维速度和思维广度,并使之同口语交际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口语交际中,由于语音信息总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听话人对瞬间强烈、集中感知性的语言记忆能力特别突出,无论何种形式的听话,都一定要能迅速而又无误地捕捉住说话人发出的每一个语音符号,并立即储存到大脑皮层记忆中,为下一步理解和品评话语服务。可见,口语交际训练又有利于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在口语表述训练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短时记忆和瞬间记忆能力训练,例如,可以从“听记训练”(听后记录)和“听说训练”(听后复述)两个角度展开,顺延这两大角度,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这样的口语训练将对人的记忆能力产生明显的强化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记方式,其中“熟读成诵”主要是增强记忆;而复述除了渗进记忆的成分外,更多的是理解和思维,是智力训练的高级阶段,达到了概括的、间接的理性认识阶段。其他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同样能获得发展与提高。总之,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有利于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文3

关键词:智力落后 早期干预

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早期干预首先要了解智力落后儿童的特征,了解早期干预可以做什么,能够达到何种效果。我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将这份干预计划分为三步来做。首先是智力落后儿童的特征,其次是常用的早期干预方法技巧,最后提出干预计划。

1.智力落后儿童的特征

我认为当前学者与研究人员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论为依据,从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应考虑到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和社会性等方面因素。一般来说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诸多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差距。

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滞后表现最为明显,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水平较低,记忆能力落后,不会寻找规律和联系进行记忆[1]。理解能力发展迟缓,学习迁移能力低。

在运动和感知觉上,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确,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低,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差,语言学习困难,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缓,对近似的音节听觉分辨也很困难,常把形近、音近的汉字混淆,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儿童差。

无论何种程度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现为说话晚,口齿不清,词汇量少,词不达意,表达不连贯,理解语言的能力强于表达语言的能力。

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和行为上存在一系列特点,独立性差,相互关系简单,自我意识差,是非观念淡薄,易受暗示,常有不可遏制的冲动。

在情感上智力落后儿童情感幼稚、表露在外,内心体验不深刻、调节性差,高级情感发展迟缓,且不少儿童有病态的情感,如忽而情绪高涨,忽而感情冷漠等。

2.常用的干预方法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它施用于发展略偏离正常(弱智)或可能偏离正常(高危弱智)的五、六岁以前的儿童。通过这种教育、训练措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偏离有一定程度的纠正,或智力有所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们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比较顺利地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儿童教育。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很多方法,共同点是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某方面特征结合人类成长的规律进行干预。同时经过一系列文献调研我发现早期干预从实施主体上分为三类,分别是家庭早期干预、训练学校或机构早期干预以及家庭与机构共同参与的干预方式。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训练,早期干预的内容和所依据的理论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2.1 感知觉和动作协调能力的教育训练。①感知觉训练:包括触摸觉、视觉、听觉的训练。②动作协调能力训练:包括坐、站立、走路与上下楼梯等粗大动作的训练和手的抓握、敲打动作与双手协调等精细动作的训练。

2.2 语言和交往能力的教育训练。①语言教育训练就是培养患儿对语言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②培养患儿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让患儿学会运用语言等手段进行交往。

2.3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训练。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包括控制大小便、基本的进食技能、衣服的穿脱、个人卫生的处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简单的救护常识等。

2.4 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学习和培养如勤劳、有礼貌、遵纪守法等的学习和培养。

2.5 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情绪稳定、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等的培养。

3.干预方案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为一个智力落后儿童制定早期干预计划,所需工作如下:

首先,个案基本信息调研。与家长深入交谈,了解孩子智力落后的原因和基本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除此以外还要实际观察孩子行为存在哪些问题,了解孩子的智力落后类型与特征,为孩子建立一份早期干预档案。

其次,要根据孩子情况制定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训练主体、方式、训练记录与评估。要患儿制定好详细训练方案,并为孩子制定一个切实的干预目标:

3.1 家庭早期干预也要从孩子的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和社会性等几大方面下手。在干预中要让家长特别注意几个原则,量力而行和对症训练结合的原则,循序性和经常性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强化和反馈性相结合的原则。

3.2 学校干预中,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在集体训练(主要是在集体干预中采取阅读前准备、儿歌、故事、手工、常识、运动游戏、体操、音乐、律动等)之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训练。此外,同伴指导作为一种干预措施有其独到之处,要重视促使孩子们的交往与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3.3 做好训练记录与评估。孩子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早期干预或是训练以后,必须对一阶段内孩子的状况进行评估,不仅有利于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还有利于适时改变干预计划和进度。

最后,我认为在早期干预中要注意游戏始终是学龄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主要形式,智力落后儿童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一切训练和干预方案必须以游戏为核心,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应将目标定在孩子能够达到的水平附近。

参考文献

[1]田丽丽,刘旺.弱智儿童的早期发现及干预[J].幼儿教育.2000(2):35

[2]茅于燕.儿童智力全接触:智力智力测验、智力落后、早期干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茅于燕.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4]茅于燕.谈谈个人对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的看法[J].心理学报.1992(03):225-231

[5]崔秀霞.家庭早期干预对弱智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及智力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277-278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文4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①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②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③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①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②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来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②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③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文5

【摘 要】医学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所以除了职业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设计运用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配以很具有操作性的实训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起到了启发性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影像设备学;实训课程;PCB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1]。这一理论为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供了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够满足于培养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不同个体应开发其不同的智能,从而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加的多元化,人性化。基于影像设备学的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一.课程设计依据

现阶段医学影像学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三年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而言,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从事现代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的操作,能够利用与开发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专业人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成为医学影像医疗体系坚实的基层结构。[2]

二.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作为影像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其特殊的一面。课程涵盖面较广,包含了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3]对于这样一门课程,其实践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教学相对薄弱的高职高专来说,实践教学现有的能够展开的项目大部分是演示和示范性实验。比如在所有的实践课程中,部件实物展示教学和示范性操作教学占到了总课时的60%以上。我们必须跳出以前的定势思维,大胆的开发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实验,让实践教学恢复其原来的功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非常提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课程的交叉选择。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只要在修完一定的必修课学分的基础上,可以任意选择其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一位留美回国的教师回忆其在美期间教授半导体物理学课程的情景,发现在一个课堂中除了电子和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外,还包含许多如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和农学类的各专业学生,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已经相当的频繁,从事一个行业,只具备本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在毕业后保持长期有效的职业竞争力,就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正是这种要求使得多元智能理论在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又有了其用武之地。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训课程探索性设计

1.课程设计目标

作为一门实训课程,要在不多的课时数内完成一项任务并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必须有相当好的实操性和综合性。并且课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有益于促进一项或者多项的智能元素。由于医学相关课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无一例外的大量运用学生的记忆力,相对应的就是语言和逻辑智能。本门实训课程的设计理念在于开发医学影像学学生平时很少用到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继续强化逻辑智能。同时在树立学生团队精神上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可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实训课程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目标,选取整门课程中既能够反应课程基本知识要素,又能够联通影像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知识,同时能够容易添加各种多元智能设计元素的教学内容。

选取教学内容,实际是确定了教学的载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载体的选择必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这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由于个体智力元素的偏向性和差异性,对于同一项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以及完成情况会不尽相同。

3.课程设计过程及细节

本项实训课程的内容是让学生制作完成一块X线机控制电路板。实训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参数设计,实践制作,测试评价。每一部分的开展都是紧紧围绕着智能的培养和激发。

① 第一部分是电路参数设计。以这次选择的旋转阳极启动保护电路为例。这块电路的特点是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在X线机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非常适合医学影像系的学生来学习制作。由于我们影像设备学的教材主要以原理、功能介绍为主,所以很少涉及电路的参数,学生必须自己来设计这些参数。

②第二部分是关键的实践制作。根据设计的参数用Protel 99SE设计成PCB并加工出板。

焊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元件管脚走向和方位,这就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智能和动觉智能。同时怎样有序合理的安排器件安装的先后顺序,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整块电路的焊接而不会造成后续器件的安装困难,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逻辑能力。

③在完成焊接工作以后学生当然还需要调试电路,测试其功能实现。测试环节是课程中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学生需要将一切所知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这一环节当中。在调试中,除了要有很好的观察,逻辑分析和动手能力外,还很有可能用到语言与人际交流方面的智能。只有充分运用这些智能因素,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④最后在测试基础上学生自行进行整个过程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思考。通过对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行为和结果的分析,提高了对自我的认知水平,同时在书写自我评价报告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4.课程设计总结

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一门医学影像专业必修课程,其医学相关性相对较弱。但是课程用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回归高等教育的能力培养的本质,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各种智能、发展其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和追求,很好的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讨论与展望

现代影像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的交叉学科,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着面向未来的专业人才,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和智能来因为这个新兴行业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未来,随着影像学科交叉性的进一步提高,相信这类课程的设计将更好地将实用性和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效率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更好地利用其黄金时间。

参考文献

[1] 高恒山.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第一版)[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发言范文6

以往的教育认为教学就是不停的想学生输入知识,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①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②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③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①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②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来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②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③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