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1

一、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其成员应当热爱集体、公道正派。

三、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

四、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本村村务公开情况进行评议和监督,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对群众提出的有关村务公开的问题及咨询等应在三日内答复。

六、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要做好活动记录。

重大事项决策制度

一、村级重大事项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二、范围:宅基地使用、机动地和资产发包、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其他重大事项。

二、由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

三、由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共同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四、村民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

五、凡是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必须实施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

六、对决定实施的事项要及时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民主理财制度

一、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实现民主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村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权利,参与制定本村的财务计划和各项 四、全面推行村财镇,村级财务帐目、资金由镇代管,实行备用金制度。村集体存款不准另行开户,严禁公款私存。

五、村集体资金收支票据必须具备日期、收支项目、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等基本要素,有经手人签字,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签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审批签字。村财会人员填制报帐单后到镇财务核算中心报帐。镇财务核算中心对村原始票据要严格审核把关,对不符合手续的开支票据,一律不得付款、报帐、入帐。

六、严格控制村集体非生产性开支,严禁擅自举借新债,禁止发生任何新的债务。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2

一、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集中。以农村基层组织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居多,村委会成员相对较少。从2007~2009年度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所查出的案件分析,其中有5人为村支部书记或主任。其主要原因是村委会书记、主任权力过于集中;涉案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是小学或初中文化。

(二)侵害范围广。几乎涉及村民委员会职权所管辖的各个方面,如:扶贫救灾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计划生育罚款、房屋审批手续费等,都是作案对象。

(三)作案手段简单。从所发现的案件中,主要表现为:贪污公款,通常是将村委收入不入账,装入自己腰包。最让人吃惊的是,虽入了村委的收入,然后造假让农民签字领出,而实际上钱不给农民。

(四)犯罪心态直白。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工作艰难辛苦,工资较低,官虽不大,但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老百姓不敢怠慢,办事不送小礼,否则事情难以办成;再则,有空子就钻,农村基层单位财务管理较混乱,制度不健全,谁收款谁开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原因

(一)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有些村报账员未经专业培训,不懂业务,他们的工作就是按照领导意图做账,造成有的收入长期不入账。

(二)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村干部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仅为小学或初中文化,且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

(三)权力过于集中,制约失衡,内外部监督缺失。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给农村经济带来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扩大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权力空间,负责管理的资金,项目相应增多,集权、钱于一身,权力相对集中。虽然也建立了内部监督却由于内部环境相对封闭,关系密切,相关环节人员相互勾结,加之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全,村财务不公开等原因,致使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再之,乡一级政府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过于粗放,不出问题不引起重视,乡经营管理站对村财务的管理也是流于形式,重要环节缺乏有效监督,使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

(四)查处不严,难以警醒农村职务犯罪。乡政府往往在工作上过分依赖村干部,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汇报,对诸多村干部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的现象视而不见,对制度上一些显而易见的漏洞也是长期无人问津,导致一部分村官铤而走险,连续积累,导致职务犯罪的形成。

三、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加强村民公民意识教育,把好选举关,引导农民选好村干部,改变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二要深化农村财务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村民自治,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机制。村内重大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决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委负责人组织实施,参与决策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收集整理村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委员会汇报。其次要全面推行“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体制,对资金的审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把关,同时要实行村支书、主任任中和离任审计,有效规范农村资金管理秩序保证农村资金使用安全。

(二)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不能仅局限于党性教育,更要注重业务能力和法律知识的培训,解决法制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其次,可从政法系统和农业经营管理部门抽调人员,利用农闲时节举办法律知识和财务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廉政意识和财务管理知识。

(三)建立科学的农村基层干部动态管理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审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建立情况通报协作机制,形成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监督网,有效的防止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其次是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支农惠农资金及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3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部分基层农村的党员干部中也逐渐发生一些的违规违纪现象。这不仅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极大损失,而且也使农民群众失去了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和尊重。这主要是因为党员干部缺失怎样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教育迫在眉睫。本文笔者首先阐述了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又分析了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后续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管理;农村;党校;基层;教育

作为开展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农村经济管理,不管是大集体时期还是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加强基层农村的经济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积极组织基层农村的集体经济,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农村的强化监督和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将农村的经济秩序维护好。具体包括巩固农村税收改革的成果、加强农村的民主公开、审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管理好荒山、耕地的流转和使用权等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用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党校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工作是大势所趋。

一、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基层村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是一群眼光长远、思想感悟高的党员干部。但是因为受到农村基本情况的限制,导致他们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也不同,从而使其能力水平和思想素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党校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从而进一步推动村镇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体现为:其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民人口非常多,而且还有着非常多的农村,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在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和财务收支管理情况以及巩固村镇税费改革等相关政策方面发生了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的经济管理政策和方法来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党校作为崇高的教育殿堂,自然应该肩负起教育和改善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其二,党校培养的大部分都是基层农村的积极分子、党员和领导干部等具有一定知识涵养的人,党校所学到的只是对于这些人日后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还会带动周围的人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有效的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榜样和典型的作用。基层农村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党员干部是中流砥柱,因此,基层领导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对农村各类政策的实施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他们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快速发展。因此,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基层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二、党校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1、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使基层党员干部明确认识到开展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党校应该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教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做好相关的工作。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解决好是全党的重点工作。党委及相关部门必须要足够的重视,在政策方面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倾斜,辅助党校开展教育和培训。从而推动基层党员干部接受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将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把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去哦来,最大限度的确保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农民增收。

2、基层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如果相加强党校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的教育,还应该注重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并积极的将其完善,从而确保能够合理规范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坚决抵制领导等违规违纪问题。与此同时,各基层农村还应该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确保所有村镇都有经济管理相关的人员。基于这样的情况,党校必须积极肩负起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学习知识能力的任务,加强对基层经济管理者的教育,就农村土地仲裁与管理承包、新农村建设、电算化会计操作流程、农村事务的契约化管理以及农村基础会计学等内容做重点培训,尽可能的提高基层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3、提升基层经济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

加强党校在基层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尽可能的使经济管理者的执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一方面,党校必须要注重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教育培训,不仅要将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制度责任予以明确,通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自身应有的责任,肩负起自身的执法责任,对于那些因为执法不力而造成的额问题必须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另外一方面,党校还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关工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管理和规范农村财务问题,切实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确保合理的轮转农村土地承包问题。

4、积极创新和完善党校的教育形式

党校不仅要加强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的培训和教育,而且还应该积极调查和研究农村开展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会对农村和谐稳定和农村切身利益造成影响的问题就更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这类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富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党校对基层农民党员干部的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校要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基层经济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积极创新和完善党校的教育形式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农村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琳琳.党校教育管理中经济管理教学建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5:124.

[2]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4:156—157.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农村 基层管理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需求,现如今,人们的需求已经更多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需要农村基层领导及时掌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正确认识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以更好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在农村基层管理中运用激励方法,从基层行政人员内心深处激发起他们干事创业和促发展的积极性,是农村基层单位改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单位的体制改革在不断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管理成本较高。从农村基层发展现状看,我国多数农村基层单位经济实力较弱,人员多而复杂,而且基层人员数量与基层业绩不成比例。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招待费超支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违规现象,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压缩招待费支出,但招待费超支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超标严重。我国农村基层单位债务也比较多,有些农村债务问题还比较严重,整体来说管理成本比较高。

第二,农村基层单位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部分农村基层领导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开会发文件,布置多落实少,缺乏检查督促机制。有的农村基层的管理办法过于简单,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差错,这都会影响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在基层人员和群众中的形象。①

第三,社会发展现状导致了农村基层管理出现更多问题。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管理的缺陷造成很多农村地区发展日益滞后,两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导致恶性循环持续发生,需要社会给予农村基层更多关注和支持。

基层管理体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基层管理体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领导者自身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者自身因素极为重要,农村基层领导长期生活在基层,普遍缺乏管理中应具备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部分领导不注重工作方式变化,一味强迫命令,引起基层人员的抵触情绪。

第二,历史和社会的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上,城市地区都要好于农村地区,在管理方面同样如此,城市有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比例、高素质的城市人群,而农村基层管理者水平及农民群体素质和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第三,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农村基层领导岗位选拔中采取了民主选举方式,但现行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仍阻碍了基层政府形象和领导素质的提升。现行基层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位和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容易造成干部拉帮结派和一家亲的现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论资排辈、拉帮结派、贿选等现象仍随处可见,阻碍了优秀人群进入到领导岗位,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主要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心理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激励等措施来激发、疏导行政人员思想行为,以有效地实现成员管理的目标活动。对于农村基层单位而言,激励机制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层人员的各种需要;第二,激励的形式是奖罚并存,形式多种多样,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第三,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同时达到个人、单位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且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等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和熟悉的环境中;第三个层次需要是社交需要,即人要求与社会人群建立情感联系,并享有社会地位的需要;第四个层次需要是尊重需要,即人希望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指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不断去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简单明了并且清晰地说明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②

动机是由于人内在的需求及外部事物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动机产生于人自身的需要并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③。因此,由于人内在需要产生的动机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对生活和工作的认识。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而言,满足基层行政人员对自身需要的渴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想调动大家工作热情,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就应当从基层人员心理需求出发,想方设法去满足农村基层人员的内在需求。

激励机制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当前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农村基层单位及我国行政领导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机制对于适应我国行政管理干部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也有助于深化农村基层单位改革。

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是依据员工的全方面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其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点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才能并未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基层人员才能发挥的诸多因素,然后充分运用合适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基层人员继续奋发努力和积极工作。激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个人积极性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需要促使动机产生,动机又不断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创新。由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当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工作只是简单应付。农村基层领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去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需要,引导他们的动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为目标不断前进和奋斗。

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合理的竞争理念和思想,它的良性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和有效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良性、积极的竞争。竞争机制是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的一大法宝,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竞争机制,能给行政人员以动力和压力,有利于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使基层单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能够提升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行政内部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这样在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良性竞争,也提升了基层单位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竞争主要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两种形式,正当的竞争就是运用合理的手段正向对比,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限制和挤压竞争对手。在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基层人员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杜绝不正当竞争的产生,还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正当竞争。农村基层领导还要有完善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要以工作业绩和能力去考核工作人员,而不是根据领导的喜欢和人际关系来评价基层工作人员,从而使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更加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

激励机制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深化改革。激励机制是采用现代化的合理措施方法,对于和物力要素相结合的人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调配等,使人力要素和物力要素时常处在合理的分配比例,同时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做到人尽其才和事竞功成,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各构成要素效能的发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发挥效能最大,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激励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注重基层单位人员的激励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正面的改观,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也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继续深化改革,促使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农村基层管理中激励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个人为基点来调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致力于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现如今,农村基层领导仍要重视建立和利用激励机制,并要在激励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并且要注重把握激励的程度,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首先,要注重建立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一样,也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农村基层管理中要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调动农村基层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数量庞大这一现状,农村基层领导可以学习“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在岗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形成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发展体系,营造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大家齐心共同致力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创造一切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管理机制创设中还应该包括考核机制,基层考核机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考核结果要做到奖惩分明,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适当表彰,还可以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员工也要及时处罚。④管理机制还要结合基层行政工作的重点,注重民生和民权的落实,不流于形式,积极鼓励基层一线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到群众中去,不断引导基层人员积极为地区谋发展多做贡献。基层单位还可以建立基层激励情况评估制度,通过及时有效分析基层单位的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及时对激励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做出调整。

其次,要注重对基层人员的全方面激励。在对农村基层人员激励过程中,除了传统经常采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情感激励、期望激励和公平激励等等。情感激励具有两极性,积极的合理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情绪,消极的情感则会减弱和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和情绪,基层领导要善于使基层员工保持积极情感,消除和抑制消极情感。⑤期望激励指是通过调节对所追求目标或结果的期望心理来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措施,如果认识到某个目标的定位过高,而且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很难实现,那么运用这一目标来激励则会导致失败,因此激励机制中确定目标也非常重要。公平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公平感他们会努力工作,而如果存在不公平感他们则会消极应对。农村基层单位管理者要遵循客观、公正和民主的原则,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公平感,从而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要少些物质奖励,多注重精神激励,农村基层领导要善于发现基层人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彰;⑥要利用身边的先进案例教育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基层领导自身也要注重提高素质和修养,在工作上要和基层人员共进退;要转变领导工作方式,积极走进群众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彻底改变办公室命令的管理方式,共同致力于基层队伍的建设。

再次,要合理掌握对农村基层人员的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励程度和激励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农村基层管理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和掌握激励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基层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激励过度和激励不够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还会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如果激励程度过低就会导致激励对象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但如果激励程度过高则会使被激励者感到容易而不珍惜,也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激励程度一定要恰到好处。总体来看,由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长期与群众接触,工作压力较大,各种物质津贴补助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给予基层人员一定补贴。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采用绩效考评的方法鼓励基层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努力搞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激励频率在激励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频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人员激励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激励频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内容、激励目标、工作环境等,在具体的激励机制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和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恰当和合理的激励频率。

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农村基层这一复杂的大环境,科学界定基层领导干部职能,适当使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及群众的满意度,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注释】

①王宏伟:“浅析基层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经济师》,2010年第9期。

②③[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④王欣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1期。

⑤陈娜:“行政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25期。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5

一、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

(一)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要与巩固和扩大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进程相适应。要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文选》作为重要任务。要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政策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要注意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实行分级负责制。要适应农村特点,编写简易读本,制作教育课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的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

(二)完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做到“六要六不要”,即: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要求真务实、量力而行,不要虚假浮夸、盲目攀比;要尊重民意、依法办事,不要强迫命令、独断专行;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要贪图享乐、铺张浪费;要廉洁自律、公道正派,不要、与民争利;要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不要搞封建迷信和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规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三)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健全乡镇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逐步推行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询问质询和民主评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乡(镇)、村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银行账户、银行存款、现金、债权债务、票据使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民主理财等制度。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基础上,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为村级财务管理服务。对财务管理混乱的乡(镇)、村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滩涂、水面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投标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五)深化改革,逐步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公开推选的经验,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点解决选举中宗族势力干扰等侵犯农民群众民利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活动,村、组不准招待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职务消费制度改革。

三、全面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

(六)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乡镇政权机关和基层站所要以公正、便民和廉政、勤政为基本要求,利用方便快捷的形式,重点公开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工作政策,财政、财务收支,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等情况,以及其他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编制乡镇政务公开目录。学校、医院、供水、供电等与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用事业单位要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要把办事公开纳入政风行风评议的范围,并将评议结果向有关部门反馈。

(七)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村级组织要把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公开的内容。县(市)负责编制村务公开目录。乡(镇)要把贯彻落实村务公开制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

(八)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乡(镇)、村党组织的工作事项,除国家秘密外,都要向党员和农民群众公开。重点公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决策内容和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等内容。

四、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

(九)围绕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策、农村社会事业支持政策等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规定,按照透明、规范的程序安排支农资金,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支农项目。积极运用“一卡通”等简便、直接的形式,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力戒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主义。

(十)围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坚决纠正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规模,防止乱占滥用耕地。加大对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项审计和公开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十一)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防止和纠正乡镇机构改革中违反规定设置机构,超职数、超编制配备人员以及弄虚作假“吃空饷”等问题。及时掌握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保证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和合理使用。督促有关部门规范转移支付和乡镇开支范围,及时解决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关于制止乡村发生新债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五、切实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十二)坚决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坚决制止在农民建房、用电用水和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制止违反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和乡(镇)、村级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规定的行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在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管理和使用中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和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行为。

(十三)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案件,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参与赌博、借婚丧喜庆收钱敛财等案件。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六、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县(市)党委和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明确责任,着力抓好落实。县(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县(市)、乡(镇)党委每年年底要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调机构。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村级延伸,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

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范文6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1. “一把手”犯罪现象突出,且有共同犯罪趋势。涉及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和村财务人员之中,犯罪主体比较固定。村支书和村主任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承担着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财物管理的职务便利,掌握着村中人、财、物的支配权。而村财务人员则是负责具体财物工作的经办人,这些人在案件中往往互相勾结,共同作案,侵吞公款,成为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人群。

2. 涉案单笔金额小、次数多,并有扩大化趋势。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往往从贪图小利开始,涉案金额小,但由于对农村干部的管理、账目的监督制约不完善,因此他们作案的时间跨度往往较长、次数多。并且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资金的不断加大,涉案金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

3. 作案手段原始简单,不具备隐蔽性。犯罪具有直接性,案件易查处但不易暴露。在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手段多是采用权钱交易,收受好处费;或是采用白条下账、收入不下账、重复报销、虚列支出、开假发票等手段套取国家支农惠农等资金;或是明目张胆地将款项直接挪用。这与村级财务账目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监督不力有关。

4. 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不仅直接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发群众的不满;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也成了群众集体上访的直接诱因。有些农村群众对干部不满,甚至直接赴省进京,不断上访,不仅影响了上访者自己的生产生活,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这也是当前三农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农村基层干部沦为阶下囚,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客观原因,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1.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涉案的“村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村官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基本没受过专业的管理及财务知识培训。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将自己凌驾于群众、法律之上,唯我独尊,无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村民委员会的议事规则,我行我素。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严重,村干部又没有继续教育和法律培训的机会,致使其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部分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意识。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务公开,其中就包括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审批等事项。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在部分基层农村,大权仍然掌握在村支书或村主任等少数人手中,村民委员会内部没有监督制约机制,造成极少数人借机独断专行、暗箱操作、村务管理缺乏透明。加之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经济情况的好坏成为衡量村干部政绩的首要因素,导致一些上级监管部门对村级行政单位缺乏有力的监督,致使各种规章制度得不到贯彻实施,就使手握权力的村干部目空一切,最终导致腐败,滋生犯罪。

3. 财物管理制度混乱,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个别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地实施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村财务人员素质低,缺乏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和原则性,财务管理工作过于粗放。例如,有的村不建立台账或台账不全,“白条子”泛滥,致使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再加上基层政府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方式,无法真正发挥预防犯罪的实际效果,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4. 打击力度不大,不能有效震慑职务犯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农村职务犯罪案件存在时间跨度大、经济活动复杂、取证难、金额小等问题,处理结果往往比较轻,犯罪所获收益和承担的罪责不成比例,导致部分村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其次,由于法律的原因,在管辖上将村干部按履行职务的不同,分别划分给公安局和检察院,造成成案率非常低的局面。

三、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政权组织在基层的延伸,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村级组织共有84万之多,“村官”队伍非常庞大,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是最具有离心力的腐败。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在农村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

1.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

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法制理念,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从政心态;要坚持利用农闲时节、换届选举等时机采用党校培训或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效途径,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权力观;要大力推广普法宣传教育,通过送法下乡等活动,掀起村干部学法用法高潮,提高村干部知法、守法、依法行政能力。

2. 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

首先要把好选举关,保证村民按照自己的真正意志行使选举权,避免贿选、暴力逼选等事件发生;其次要继续推广公开选拔政治素质高的优秀年轻大学生就任“村官”的制度,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老龄化、学历低、地域化的现状,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注入新鲜血液。

3.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落实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机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村干部;其次,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村里的收入、支出及时向村民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次,建立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农村财务制度,按照村账乡管的有关规定,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最后,乡(镇)政府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定期检查村级账务,强化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监督制约。

4. 加大打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