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例6篇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文1

安全生产培训细则一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是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增强对生产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是实现生产安全、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

新入厂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

新入厂的人员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由厂、车间、班组对其进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知识的初步教育,以减少和避免他们由于安全技术知识缺乏而造成的各种人身伤害事故。

1、厂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工厂的性质及其主要工艺过程;

(2)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

(3)本企业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及状况、劳动纪律和有关事故案例;

(4)工厂内特别危险的地点和设备及其安全防护注意事项;

(5)新工人的安全心理教育;

(6)有关机械、电气、起重、运输等安全技术知识;

(7)有关防火防爆和工厂消防规程的知识;

(8)有关防尘防毒的注意事项;

(9)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10)新工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内容。

2、车间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本车间的生产性质和主要的工艺流程;

(2)本车间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

(3)本车间的危险部位及其应注意事项;

(4)本车间的安全生产的一般情况及其注意事项;

(5)本车间的典型事故案例;

(6)新工人的安全生产职责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

3、班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工段或班组的工作性质、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的概况和安全生产职责范围;

(2)新工人将要从事的生产性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其它有关安全知识和各种安全防护、保险装置的作用;

(3)工作地点的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具体要求;

(4)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的工作地点、操作步骤和典型事故案例介绍;

(5)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保管;

(6)发生事故以后的紧急救护和自救常识;

(7)工厂、车间内常见的安全标志、安全色介绍;

(8)遵章守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三级教育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并填写好三级教育卡备案。

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

已按国家规定的本工种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并接受过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可不再进行培训,而直接参加考核。

其他安全教育形式

1、经常性的安全教育

是基于安全生产教育的长期性的艰巨性的特点。职工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应贯穿于生活活动之中。经常性安全生产教育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例如: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安全会议、安全技术交底、广播、黑板报、事故现场会、安全教育陈列室、安全卫生展览会、放安全电影和录像、安全考试、安全讲演、安全竞赛等。在生产过程中坚持班前布置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的制度和职工违章离岗安全教育、工伤事故责任者复工安全教育。

2、安全继续工程教育

继续工程教育是指那些已经受过大专院校教育,并已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科技、管理人员和企业的领导者,经过一定时期,必须继续接受安全知识和劳动保护新知识的教育。它是从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等具体情况出发安排学习内容,组织专修的,因此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这一层次的教育,主要是对专职从事安全管理的干部、企业主管安全的负责人领导、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新任职的领导必须要经安全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

3、四新和变换工种教育

四新教育,系指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时或工人调换工种时,进行新操作方法和新工作岗位的安全教育。

四新安全教育由技术部门负责进行,其内容主要有:

(1)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四新投产使用后可能导致的新的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方法;

(3)新产品、新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新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四新和变换工种人员教育后要进行考试,合格后,要填写《四新和变换工种人员安全教育登记表》。

安全生产培训细则二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现根据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制定公司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现根据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制定公司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第二条公司要根据年度安全施工生产需要,由劳人部根据安质部提报的培训需求,制定公司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公司各项目要依据本单位施工生产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第三条对从业人员(含分包队伍)的安全培训教育的组织实施,公司实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公司负责对公司领导、公司管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取证和公司本部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由项目所在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管理机构或公司共同组织实施;

第四条公司各项目部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4、1项目部员工必须定期接受安全培训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

4、2项目员工每年必须接受一次专门的安全培训。

(1)项目经理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

(2)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除通过学习培训取得岗位合格证并持证上岗外,每年还必须接受安全专业技术业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3)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4)特殊工种(包括电工、焊工、架子工、司炉工、爆破工、机械操作工、起重工、塔吊司机及指挥人员、人货两用电梯司机等)在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岗位操作证后,每年仍需接受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5)其他员工每年接受安全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学时。

(6)待岗、转岗、换岗的员工,在重新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4、3新进场的工人,在接受公司安全培训合格,还必须接受本项目部进行项目、班组的二级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1)项目安全培训教育的内容是:工地安全实施标准的执行(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现场设施、过程施工特点、生产和生活环境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培训教育时间不得少于15学时。

(2)班组安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技术交底中的有关内容、事故案例分析、劳动纪律和岗位讲评等。培训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4、4项目部与各班组负责人必须针对施工作业和施工特点,及时抓好对在场职工冬雨季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教育,做到不违章操作。

4、5项目部必须建立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档案,没有接受安全教育的职工,不得在施工现场从事作业或者管理活动。

4、6一般员工待岗、转岗、换岗,员工重新上岗前以及新进场工人的安全培训教育由项目部自行组织培训。

第五条职工安全培训,应当使用经国家各行业安全主管部门审定的大纲和教材。

第六条安全培训教育要做好记录,并实施考核。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应使用公司三标一体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格式。

安全生产培训细则三第一、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内容

针对教育和培训层次和工作性质分别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操作者的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1、组织辖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特种作业人员(简称三类人员)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三类人员持证上岗。

a)、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的强制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生产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经培训考核合格发放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

b)、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的安全管理知识、管理方法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经培训考核合格发放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员《安全资格证》。

c)、特种作业人员。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执行GB530685《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按国家、省、市各级和企业规定进行本工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上岗作业。

2、督促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企业拟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计划,聘请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建立教育培训档案。

a)、新工人(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学徒工、实习生)必须进行公司、厂级和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知识、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制度、严禁事项及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

b)、特殊工种人员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本工种的专业安全技术教育。

c)、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对操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岗位的安全教育。

第二、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学时

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2、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3、企业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4、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企业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能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第三、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形式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后,做到持证上岗。安全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的主要指导人员,必须进过专业考核后持证上岗。从业人员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必须让其认清工作的危险性和安全性,必须经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

1、安监局按照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负责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复审考核安全培训。结合国家、省、市各级安全政策组织专项安全教育培训。

2、督促、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所属监管领域及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督促、指导、检查企业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台帐档案规范管理。

三级教育的要求:

a)、三级教育由企业的安全、教育、劳动、技术等部门配合进行;

b)、受教育者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准予进入生产岗位;

c)、每一名职工必须建立职工劳动保护教育卡,记录三级教育、变换工种教育等教育考核情况,并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签字后入册。

3、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企业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采取有效手段督促、指导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经安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4、特定情况下的适时安全教育

a)、节假日前后;

b)、节假日加班或突击赶任务;

c)、工作对象改变;

d)、工种交换;

e)、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施工;

f)、发现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后;

g)、新进入现场等。

第四、教育培训效果检查

对安全教育与培训效果进行以下方面检查:

1、检查企业的安全教育制度。检查企业是否制定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是否制定了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组织落实,并建立了档案。

2、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年度培训。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按照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是否参加了安全强制培训,是否安排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年度培训,持证上岗。包括企业内部的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培训学习。

3、检查三级教育制度及工作落实情况,特别是新入厂工人和转岗工人教育培训。刚进企业的新工人是否接受入厂安全方面的基本教育培训,调换工种的工人,必须按规定进行岗位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主要检查企业对新入厂工人和转岗工人的考核记录。

4、检查安全教育内容。通过查看安全台帐记录,检查三级教育制度、企业职工隐患辨识、岗位操作规程、安全劳动纪律、教育培训考核的落实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文2

第一,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了,虽然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家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受此影响,社会治安形势也日益严峻。从外部讲,西方从没有停止过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渗透,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中外之间的各种国际纠纷、利用宗教极端组织拉拢扶持“”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和演变,甚至恐吓,妄图使广大青年学生混淆黑白,上街游行或者采取其它手段反对政府,给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设置阻力。一些青年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受蛊惑和被恐吓而做出反国家反人民、危害学校师生的事情,造成局部混乱。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对广大学生进行反颠覆、反渗透教育成了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基尼系数的增长,由收入差距加大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到了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以学生为载体也逐渐渗透进了校园,于是校园盗窃案件频发,侵财侵人身案件比例增加,由各种生存压力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高发,各种敏感性政治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校园安保部门执法权的丧失,校园传统的各项规章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想避免以上各种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筑起心灵的防火墙,抵御各种因素的侵蚀,减少发案。所以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一方面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大,触角已远远超出了四角的天空,上课之余走上社会,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但由于涉世之初,经验不足,上当受骗事件高发。另一方面,由于参与活动较多,生活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进一步增多,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或误入歧途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所以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是一个经常性的持久性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另一方面社会不法分子由于生活中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想着从正道上解决,而是挖空心思向安全防范薄弱群体(大学生)伸手,且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更新速度的加快,犯罪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如果把安全教育工作看成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当今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方式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现代安全防范效能的需要。传统的安保工作中,防范工作的内容基本限制在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园生活科技化内容的增加,安全防范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内容也应充实其中,而社会生活压力在逐年增大,高压力之下出现的心理疾病成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也成了一个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安全防范内容里面加上心理防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要增强心理防范能力,提高整体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就成了不二选择。

第四,校园发案季节性特点的需要。现代校园发案除了社会共同性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发案显著、时段性发案明显。为减少发案,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安全教育又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至关重要,只有有的放失,才能有效减少发案。

第五,校园专项治理的需要。在整个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随着社会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变革,阶段性的工作重心是不一样的。为高质量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我们只有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各种专项治理措施,才能见到成效。而在专项治理行动中,专项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这项工作不到位,不但得不到广大学生的理解,还会诱发各种矛盾纠纷,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校园安全稳定。所以校园安全专项治理也需要扎实的安全教育。

第六,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需要。当今的大学,在长足进步的同时,学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强化,在笔者看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竞争中任何一项不达标,就会被淘汰,其中也包括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竞争。过去高校当政者不重视学校保卫工作,认为安保工作只是看门,甚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学校安保工作的先进与否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若选择了你的学校上学,安全工作不到位,没有安全感,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逐渐会成为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高校管理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截至目前全国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全国高校保卫学会也组织编写过一些教材,但片面性大,地方意识明显,不适用全国高校。内容涉及地域性不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基本照搬公安专业教材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愿意听讲,效果不好。

第二,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安全教育工作在各个学校各不相同,政府教育主管教育部门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虽然近几年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各校还没有明确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假如此项工作由学校安全稳定部门来管理,校园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甚至教室安排就不协调;如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难免出现只重视安全理论培训而忽视安全防范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实用性就会打折。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日常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近期发案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才会更好。所以统一的协调组织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很重要,但目前还欠缺,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在学校教育中,需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截至目前国家并没有作硬性的规定,有的学校到现在也没有安排这项工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但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训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搞?由什么人员担任这项工作?每学期安排多少次课为宜?要不要把这门课纳入考试科目等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要求。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次简单的安全教育或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恐怕形式要大于实际效果了。

第四,没有监督检查机制。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的机制,大部分的学校只是请公安警察或安保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简单的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涉及社会性的较多,真正校园的内容较少,针对性不强,有一个过程就行,具体效果如何或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培训的内容一样不一样就无暇顾及了。就是不搞这项工作,也没有什么部门或单位去监督检查,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受影响,只是学生会受到损失。

第五,没有评价体系。在对待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好多学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或几次培训就万事大吉,具体效果如何无人顾及,管理的粗放性特点明显,只追求形式不重视结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了此项工作管理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评价的标准,此项工作的质量根本保证不了,这也是近年来安全教育搞了,校园发案率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六,没有量化依据。从以上列举的不足当中,有一个绕不开的结症,那就是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被确定,也就不可能存在一套专业的理论。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由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办法用统一的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量化指标来规范,于是出现了,培训内容不一样,培训时间不一致,完成目标不统一的现状。只有及早把这方面的理论体系规范完善,把量化标准明确,此项工作才能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3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虽然必要,但此项工作存在的不足更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发挥保卫学会的作用。保卫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学者,经过大力调研,制定出适用于全国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省份有自己的特点,还要把适合当地情况的知识点加上,形成照顾重点、兼顾一般的规范性教材。同时积极向科研部门申请专项课题,大力开展专业科研活动,把优秀的成果及时转化,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切合实际,顺应时代,服务师生。

第二,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联合社团组织和各高校一起努力尽快完成学校安保专业学科定位,架构起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监督检查机制框架,制定授课的标准和形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同时出台硬性规定,把此项工作没有完成到位的学校,坚决予以追究,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第三,发挥各高校的作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基层安保部门精干人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的集中统一培训下,严格考核,严密认证,全员达标,持证上岗。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学科管理范畴,落实好教学场所,把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不同时期的发案情况结合起来,使培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把安全教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归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部分,学期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考核,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选好模范,选好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把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利用文字视频材料,依托校园网,开辟专栏,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警钟长鸣。积极创办《高校治安》等相应的刊物,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学校安全,自觉增长安全防范意识。

第五,发挥讲师团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架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组织讲师团,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和社会安全稳定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制定专项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全国或全省各高校大学生有针对性进行专项教育培训,使广大大学生认清形势,用正能量反击分化演变的图谋,提高日常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校园发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第六,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定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领导组织专业相关力量,全国一盘棋,制定统一的评价验收标准,像教学评估一样对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以此促进和推动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施传统安全防范手段的基础上,把此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使此项工作从此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文3

为促进民警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端正,执勤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大力夯实“三基”工程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支队统一部署,交警二大队紧紧围绕打牢思想基础、苦练基本功“两个重点”,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教育培训效果与执法管理实践相结合、主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三个结合”,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扎实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

一、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专项教育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大队把此次教育培训活动作为实施“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以大队长范剑英为组长,教导员苑红宾为副组长,其他副大队长为成员的专项教育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教育培训措施,量化教育培训任务,明确教育培训责任,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在全队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确保了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四落实。

二、细化步骤,精心组织开展

一是集中学习,提高认识。大队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公安部关于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民警集中学习支队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方案内容,使民警充分认识到公安部在全国交警系统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民警端正执法为民思想、规范执勤执法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深入排查,认真剖析。大队结合工作实际,在全队范围内深入排查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扎实进行整改。通过开展执法大检查活动,找出民警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态度不好的问题,找出车辆和驾驶人收费不规范、考试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找出执法违法、索贿受贿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开展民警谈心活动,掌握民警队伍的思想状况,掌握民警工作、生活上的存在困难;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听取基层民警反映的真实情况,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届群众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制订整改计划加以整改。三是强化教育,组织培训。大队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岗位练兵为辅”的方式,对民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首先是组织民警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阐述,深入开展“从警为什么,在岗干什么”的讨论活动,树立民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岗位轮换、业务监督、警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在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形成有效制约,促使民警不愿、不敢、不能违法违纪;再次是抓好业务培训,通过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案例评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集中对一线民警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促使民警的执法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加大力度,强化督察考核

在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期间,大队按照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车辆管理等级评定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个岗位的等级化管理和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岗位技能考试和岗位纪律考试,切实把“三考一剖”贯穿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始终。通过考试,测试民警“三懂五会”的落实情况;通过考查,检查民警执法文书、车管档案等情况;通过考核,了解党委政府和社会各届对交警执勤执法工作的具体评价;通过剖析案件和违法违纪案件,检查民警的执勤执法水平。同时大队还将建立民警业务培训和考试考核档案,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总成绩,与评先评优挂勾,好的通报表彰,进行奖励;差的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评先资格。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文4

一、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为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对中西部地区1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60学时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规模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培训对象主要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每省(区、市)平均500名。其中县以下小学和初中骨干教师不少于70%,县以下高中骨干教师不少于50%。

——创新培训模式。依托高水平师范院校,调动、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采取以“送培到地(市)”为主、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其中,省域外优质培训资源、省级优质培训资源和当地优质培训资源原则上各占1/3。培训专家团队中,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50%。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重点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计划由教育部组织实施,各省配合。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实施方案,审核确定培训机构,进行指导和全程监管。各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遴选参训骨干教师,推荐高水平师范院校、培训机构和专家。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二、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组织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大学对内蒙古等省区的3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培训,提高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由东北师范大学对口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师范大学对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大学对口贵州省,采取“送培到省”、“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的方式,分别为上述省(区)培训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县以下教师不少于选派教师总数的70%。同时,将培训资源制作成光盘,辐射到本区域广大农村教师。

——各有关师范大学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对受援地区中小学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需要,会同受援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式,制定实施方案;要调动和整合一切优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包括附属中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优势,遴选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授课,其中,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60%。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专家人选报教育部核准后实施。

——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上述师范大学做好项目实施的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三、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对中西部100个县3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进行30学时的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培训内容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中西部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学科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物理等10个学科。

——采取卫星电视播放、网络在线研讨和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管和评估。中央电教馆具体负责制订教学方案、组织专家队伍、开发卫星电视课程和组织实施培训等任务。中国教育电视台具体承担培训课程播出任务。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负责当地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具体组织工作。有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培训学员遴选,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培训场地及设备安排、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和学分登记等项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卫星电视课程资源开发、制作、播放和专家教学及辅导等,并给予项目县适当培训经费补助。各地对项目县予以适当配套经费支持。

四、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2011年新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河北等省(区)高中学科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题培训,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1]

——培训对象主要是2011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河北、内蒙古、湖北、云南等省(区)起始年级的高中教师,约8万人左右。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高中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标准,针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面临的教学主要问题按需施教。培训学科为高中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运用远程教育手段,采取网络自主学习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相结合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开发课程资源、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培训指导、监管和评估。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当地培训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资源开发、专家教学及辅导、网络平台技术服务等。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予以配套经费支持。

五、培训者培训项目

为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队伍建设,2011年遴选有关高等学校对500名骨干培训者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培训者的专业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培训内容以有效教师培训为主题,学习研讨现代培训理论,了解国外教师培训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培训规律,总结培训经验,提炼典型案例。培训重点包括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教师培训内容的筛选与优化、有效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现代远程教育与组织,校本研修的设计与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等。

——遴选有关高等学校采取集中培训、案例研讨及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对培训进行指导和监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具体工作。

六、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为支持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组织有关高等学校对四川等地震灾区的1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50学时的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帮助灾区教师恢复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对象是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重灾区未参加过2011年部级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为四川省极重灾区培训1000名教师,为甘肃和陕西省地震灾区各培训100名教师。

——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对培训进行监管等。四川、甘肃和陕西省教育厅负责培训学员的遴选和管理等,配合做好培训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有关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培训方案实施培训。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七、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遴选有关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对中西部地区1200名中小学专职体育和艺术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培训对象为西部地区小学专职体育骨干教师600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600人。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中西部地区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其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运动项目,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指导中小学校学生合唱的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培训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等。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文5

1.1夯实基础,安全培训狠抓责任落地

该公司坚持培训重要、质量优先的方针,贯彻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原则,始终把推进风险预控体系教育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公司、车间、班组、个人“四级培训”强化面、线、点安全教育方式的三个结合。“面”是抓好班前会、班后会和每周的安全学习日,开展警示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岗位危险源辨识。“线”是以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为重点的现场安全教育,以作业规程为核心,发挥党员示范岗、群监网、青监岗和生产骨干的现场安全监督教育作用。“点”就是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重点是不安全行为人员,主要是解决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操作技能差的问题,特别强化对问题排查和整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扎实做好7项培训。

(1)强化体系文件培训。组织全体员工利用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时间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遵照方针政策执行,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关于“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用《操作规程》和《岗位标准》指导生产,努力营造推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和整体合力。

(2)强化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培训。针对该公司成立以来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制作了《矿机公司机械行业维修及制造的安全警示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剖析事故案例、查找管理漏洞、提出预防措施、反思撰写心得,使员工从视觉和感官上得到震撼,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强化危险源辨识培训。以熟知危险源辨识、掌控其管控措施为抓手,通过举办各级各类风险预控体系培训班、班前会学习、现场实际操作及管理人员不定时到现场提问等方式来加大对车间、班组、员工以及业务管理人员风险预控体系和风险预控知识的培训。把做好对生产一线员工危险源辨识及管控措施培训当作重点,通过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安全行为培养,使操作岗位员工对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防控掌握率达100%。

(4)强化标准作业流程的培训。严格“一工程一措施”的培训,分工种、分岗位贯彻工程措施,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评、每月一考等形式,每月理论考试实行计算机闭卷过关考试,成绩达不到70分的视为不及格,一律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待岗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年该公司都择时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覆盖面达100%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各岗位、各工种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风险管控措施和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要求该公司所有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技能和相关安全知识,凡培训考试不合格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5)强化应急演练、职业健康、消防安全等培训。该公司每年以触电事故、消防事故、电气设备事故、起重机械事故等12个项目为主要内容进行应急培训,仅2014年就组织相关人员1170人次进行了应急演练,以提高员工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增强对潜在紧急事件的警惕性,确保应急人员明确紧急事件发生时自己的任务,加强人员之间的配合,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6)强化开展“不安全行为”人员的针对性矫正培训。针对查处的“不安全行为”三违员工的意识矫正、行为矫正,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真正解决员工“不知道”和“知道而做不到”的问题。

(7)强化新入职人员及外委施工单位安全培训。针对新入职员工的工作性质,按公司、车间、班组进行分级、分类、分岗位组织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公司制定了外委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加强外委操作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

1.2统筹施教,技能培训狠抓素质提升

按照“定人、定责、定方案”的“三定”思路,注重理论和实操并重,推动岗位与技能同步。截至目前,员工中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15人、高级工178人、中级工506人、初级工107人。全部操作人员都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有135名员工取得了二个岗位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件,成为复合型人才。

1.2.1强化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师带徒“三项活动”该公司全面深入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依托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武、通过技术比武来促进岗位练兵的原则,实施全员岗位练兵。重点对综采维修钳工、综采维修电工、液压支架修理工、车工、电焊工、行车工和叉车等主体生产工种组织统一的比武竞赛,选拔业务尖子,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方式,在公司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技艺的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为促进创建一流员工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有计划地组织公司506名中级工、107名初级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选拔101名员工参加了公司8个主体工种的技能比武竞赛。共签订师带徒81组,公司挑选技能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签订一对一的师带徒协议,并根据每位师傅的技能特长制定师带徒培训目标,把徒弟能否独立走向工作岗位、能否通过技能鉴定、能否完成各阶段成长目标作为考核师傅的硬指标,与师傅津贴挂钩、与师傅评先争优挂钩。明确师徒职责,督促师徒快捷、有效地提高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强化师徒考核力度,加强师带徒管理,满足了公司生产操作技能的需要。

1.2.2强化能手、劳模、专家、基地“四项引领”作用

(1)强力推行员工课堂学习培训模式,强化岗位能手引领作用。即由岗位能手对照实物按照工艺、工序文件要求,一步一步演练生产作业过程,对重点工艺和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和描述。班组其他人员逐个进行“教与学”的角色互换,为其他成员演示实操过程和关键节点描述。班长组织全班人员对演示人员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点评,查找不足和差距,帮助其顺利通过考核。最后,直到班组全部成员都能完全掌握该项生产工艺和环节后,再进入下一个学习培训项目。

(2)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劳动模范引领作用。建立了马忠昌、郭自文2个公司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综机修理、电气、综采配件3个车间级的创新工作室,制定了《科技创新考核办法》、《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营造创新环境氛围,激发员工创新潜力。年初公司确定下达全年科技研发方向目标、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每月召开一次科技项目创新评审会,严格按时限考核奖惩。2014年公司确定了19项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截至2014年11月份实际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7项、小改小革52项、合理化建议38项,共计107项,全年预计创造经济效益929.6万元。上报集团科技创新项目6项,经集团公司审核同意立项《综采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和《XJM-S28m3浮选机设计和开发》2个项目。完成申报《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回撤工艺》等14项专利;目前共完成申报专利项目28项,授权专利项目6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授权公示1项。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公司完成了《KCS系列矿用湿式除尘器》、《KFV1.7-9翻斗式矿车》等11项新技术的开发设计。设计完成的《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投入到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任家庄煤矿回撤工作面中,从根本上替换原“一梁三柱”架棚式支护回撤工艺,有效地实现回撤工作面扇形区机械化支护顶板,从而提高了回撤工作的人员安全性、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回撤效率、减少了回撤材料成本,该项目填补了机械化支护扇形区顶板的技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技术革命性意义。《KCS系列矿用湿式除尘器》项目已投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枣泉煤矿生产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述两项科技项目将在集团内部全面推广使用。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技能提升工作,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邀请业内专家和技术工程师来生产现场,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及探索交流。邀请了甘肃卓信大软件公司对SolidWork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全球轴承行业知名企业德国舍弗勒轴承厂家关于轴承的使用与维护,中煤信达公司对采煤机、减速器密封的介绍与维护,蒂普拓普橡胶技术有限公司对带式输送机辊筒的包胶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上海道奇公司针对弗兰德减速器在皮带运输机和刮板机中的应用及技术的推广,上海保德(ABB)公司关于联轴器、减速机和轴承的使用与维护,赫莱特密封科技有限公司有关密封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上述厂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亲临公司生产现场,让更多的员工聆听了专家和学者的精彩现场授课,更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和生产现实问题。

(4)强化集团四大实训基地的引领作用。每年集团培训中心在该公司对矿井维修钳工、矿井维修电工、综采维修电工、液压支架修理工等工种的员工进行实训,以达到上述工种所需要掌握的综采综掘矿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常见故障排除等科目的操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3创新载体,管理培训狠抓形象工程

学习就是工作、管理就是培训。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管理知识的宣贯和各类会议精神的传达等方式,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加强管理人员领导力开发、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

(1)开设专家讲堂。请进了名家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新安全生产法培训、文明交通、精益化管理专题讲座。开办了员工书屋和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周一安全生产例会、中心组扩大会议、“”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管理主题教育、素质提升教育、文化宣贯等教育培训,同时重视加强“三基”训练,强化班组长培训,举办了班组长管理专题讲座。

(2)致力科技讲堂。科技讲堂活动的出发点是以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载体,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运用的重要讲堂。科技讲堂分公司、车间2个层次,每月举办2期,不仅开拓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新阵地,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科技研发的步伐。

(3)开办安全讲堂。开展了公司经理层、车间主任层、班组长层的3个层面的安全培训,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和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4)开展对标找差、反思求解活动。组织了2期120人次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赴集团各公司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对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各车间、部门找到了差距,制定了改进措施,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

2“五个子目标”、“六大体系”提升培训工作教风、学风、作风

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以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强化责任、提升能力为主题,扎实贯彻认真、勤奋、执着、创新的培训管理文化,开展了围绕“四个着力”的课题,努力向教育培训要素质、要能力、要形象的“六项工程”建设。

(1)强化师资引领工程。聘请了34个专业59名兼职教师,选聘的兼职教师按专业、工种、技能等级划分授课,开展“菜单式”培训方式,使培训更具实效性、针对性。

(2)强化考核激励工程。采取动态与静态考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训评估结合的方式,对员工个人实行过关培训和学分月度考核,通过严格的奖惩激励制度,使培训更具全员性、激励性。

(3)强化技能提升工程。按工种划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对不同工种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过关考试和实训评估,按需施策、科学施教,把培训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4)强化项目带动工程。针对制定的科技创新项目,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机制,促进教育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

(5)强化教材开发工程。根据矿井综采综掘设备维修和制造工艺,2014年重新修订编制综采综掘设备维修、制造34个工种的操作规程、标准。制定完善了143个设备操作规程、40个设备维修的企业标准,教材开发适用性强。

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项目;实训;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33-04

1项目研究的背景

2000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并明确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融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岗能力、应变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由此,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德国的 “双元制” 、奥地利“模拟公司”、 荷兰职业教育CBL体系、新加坡“教学企业、教学工厂”等陆续引入我国的职业教育,并选派大批人员到德国、新加坡等国培训学习,期望借助企业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资金、技术装备、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来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正常运转。

实践证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由于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而不能生搬硬套,只能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借鉴作用。

近几年,各中职学校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一定成效,但从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调查情况看,毕业生的表现仍不尽人意。2003年我校开始在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引入英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模式,专业建设模式为“前厂后院,前店后校,一专业一实体”,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试验与改进,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安全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良好职业习惯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项目组认为:将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引入电类专业,在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充分依托海尔集团企业广西各网点的优势,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教学中,结合实际及行业对人才需求,探索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发出一套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2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大批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论依据二:国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形式,国外的“双元制”、“教学企业”、 “模拟公司”等职业教育模式,为我们探索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我校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贯彻落实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充分依托与企业合作的优势,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

3.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3.2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做中学”的单元化、模块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3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努力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资源条件,给不同天资和个性发展状况的青少年提供合适的受教育机会。

3.4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努力营造社会性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感觉并验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体会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化。

3.5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高。

4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适应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训练,其中构建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是本项目教改行动的核心内容。

4.1完善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实施,建立起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

4.2 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项目组认为: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及企业资源,对专业理论、企业文化特别是实践技能进行培训,注重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精髓的吸收及运用技巧,以达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的效果。

4.3开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

本项目以我校电类专业为实施对象,需要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要求和教育规律,开发出一套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等。

4.4创设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实验实训场地、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在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专业化改造、扩建基础上,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场地训练的统一。

5项目研究的主要过程

5.1项目研究准备:2006年9月,项目组组建后,对研究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制订研究方案。接着着手组织开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的校内培训,主要是加深项目组成员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和要求,之后又多次举办专题培训,主要采用讲座、案例研究等方法。同时,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选送项目成员参加自治区级、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到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的计划,安排项目组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

在项目准备阶段,项目组进行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深入企业调查,与用人单位就有关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各方面的评价;二是采用寄发邮件方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综合,形成书面报告。

一个多月来,本项目组几位成员分别走访了广西、广东、苏州等省市20多家企业(见表1-1),通过调查了解到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一线生产和经营单位对一定技能的中职生的需求很旺。

以广东为例,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的需求缺口就达到5万多人。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中职生的文化素质低,中职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理论或岗位技能上,而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和整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毕业生在市场竞争力较弱。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与用人单位的用工规格及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调查结果见表1-2。

从表中看到,中职教育下的毕业生存在:实践操作水平不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及团队意识欠缺、职业素养不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问题。

5.2项目研究:针对上述情况,从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角度出发,为使中职毕业生成为企业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通过试验发现,在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的训练与培养是可行的。为此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5.2.1修订电类专业教学方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基础,项目组根据企业意见与建议,结合中职教育规律,对电子、制冷等电类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构建具有学校、地区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将必备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突出实践性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以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业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5.2.2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该标准的修订,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其任务是满足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了在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5.2.3设计新课程标准的教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室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它需要教师更新观念,熟悉知识结构、学生情况、职业要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内容整合,进行模块化、单元化教学,对教师而言,课堂设计和教师备课难度加大。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它减少了单纯的理论灌输,而代之以实践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

5.2.4教学场所的改造: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规格,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场所进行改建与重新部署,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补充、改造和更换。

首先,改变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的格局,由原来固定的桌椅改为活动式,增加挂图与板书设备,以适应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等方面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不同要求,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改造电类实验实训室,由原来单独完成实验实训内容的格局,变成既有个人独立空间完成学习任务,又有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空间,以满足教师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灵活应变、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第三,改建和扩建电类专业实训场地

按照教学方案中对毕业生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近三年来投入不少的资金,特别是2009年获得职教攻坚专项款,加上学校配套资金超过300万元按理实一体化模式改建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场地规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开发出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同时,按照职业化要求,对实训场所的布设及管理实行企业化,制订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管理、教学人员的职责,保障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第四,与海尔集团合作,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实施职业化教学的层次。依托企业真实环境,使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5.2.5教学过程的改革:现在的中职教育,按照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在课堂上按照职业化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像以往按照课本单纯的备课、上课,必须采用模块化、单元化、项目化等教学,经过精心的设计,辅以灵活的教法,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本项目研究的开展,带动了教师团队对教学过程的改革,通过合作开发了很多适应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单元,为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2.6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制订与完善《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学业考核认定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传帮带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有章可循,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使大部分教师成为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素养高、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本项目组成员及参与项目试验的教师,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理念得到更新,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职业人,成为学生的楷模。

5.2.7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跟踪调查。按照中职教育2+1模式,在完成两年在校教育与培训后,第三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及就业,或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外出一年实习时间,如制冷专业,利用第四、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第一、二、三、五学期进行在校学习,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或调研。与前几年比较,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后的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较强,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岗位工作的效率较高。

6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6.1建立起一整套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广泛的调研,深入细致的工作,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反复试验,建立起相对完善并可行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保障。

6.2修订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项目组通过组织不同专业20多名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根据人才规格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专业教学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能力、一般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对电类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修订,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和调整课程、按照单元或模块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按季节用工灵活安排教学、按技能要求选取教材等,整体设计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市场导向需求。

与此同时,根据修订后的教学方案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项目组充分考虑每一课程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特点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要素,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整体的发展,能较好地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化教学的需要。

6.3编制适应职业能力训练的训练单元、教案:首先,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开发了《彩维修实训》、《珍型舞台声光系统的搭建与调试》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前者通过模拟演练,熟悉海尔彩电维修早会的流程,掌握12345服务规范和海尔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后者则通过手工作品和课堂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电路图的能力。

其次,在文化基础理论方面,配合专业实施《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安全意识与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教学单元,有效地配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6.4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在我校,每年在专业科、学校内部组织公开课、示范课,项目组成员踊跃参加,并得到好评。在2008年6月19日由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的教务行动电子专业在我校展开,项目组成员黄祖栋及参与成员王宇浩勇于接受挑战,分别承担《彩电维修技术》《电子技能与训练》两门专业课的主讲,得到听课人员的一致认可。

6.5论文撰写与课题立项:本项目开展研究工作以来,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在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潜心教学研究,先后发表了《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电子类专业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探究》等多篇论文,教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展及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实践》、《产教结合 持续发展 探索实训基地创建与运营新模式》等获得广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及三个三级立项,《“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与研究》项目获得广西中职教改成果一等奖、2010年,《前厂后校 产教结合 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获得全国首届交通职业院校教改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6.6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电类专业实训的格局,教学实训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满足教师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满足了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灵活应变、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6.7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项目组在项目研发过程,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参与制定和完善的制度有主要《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学业考核认定》、《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实训、实习场所管理办法》等。具体内容见附件。

7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

7.1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根据学生课堂测评结果和对学生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看,从总体上肯定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能在学校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将终身受益。

7.1.1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意识得到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现在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及教师资源,对学生学习方法、专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沟通交流等进行训练和培养,依托与海尔集团、防城港务集团、广西万通国际物流公司合作的优势,改革了只有模拟训练的方式,不间断地安排学生到各合作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意识、实践技能、团队意识、承受挫折和应变能力等的实地训练,与公司员工、客户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师傅指导下,提高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独立去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客户提出的难题和让客户满意;当领导、员工或同学误解自己时,应该怎么办;上门服务的技巧等,要求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小结。每一阶段实训结束,组织讨论汇报会,学生总结,教师和师傅讲评、指导,明确不足与优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对职业认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以2006级电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人数98人,第一学期(未实行本项目内容的研究)不及格人次达到120多人次,课堂上专心听课的平均不足60%,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低于50%,对专业不明确的学生达到60%,不清晰将来的职业岗位和从事的工作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高达80%,实训过程认真的学生也不超过75%,符合条件获得奖学金人数只有30%。第三、四学期上述指标分别变为70、30多人次,90%、96%,85%、95%,90%、98%,70% 。

7.1.2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提高:为了了解电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后的各方面情况,项目组查阅了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登记,并走访了其中聘用和录用我校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十几家用人单位(主要是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综合情况如下表:

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情况看;根据企业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看,用人单位的评价较高。我们的职业化训练与培养,2006级、2007级、2008级分别第四、二、一学期开始。表中数据显示,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过的毕业生,整体素质高,而且职业能力及职业意识训练和培养的时间越长,学生越快适应工作岗位,稳定率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越大。

7.2项目研究成果有成效:项目研究与实施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同时,项目组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2.1加快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步伐:项目组协助学校修订了包括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通过实施,建立起一套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

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我校教育教改的进行,本教改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全校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使广大教师清楚认识到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促进学校的跨越性发展,增强了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2008年度,有近10个教研教改项目获得交通部科教司、区教育厅职成处立项批准的基础上,2009年的教改立项获得新突破,并有一个立项成果获一等奖,2010年一个项目获首届交通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

7.2.2带出一支充满活力、积极参与教改实践和研究的双师型队伍:本项目涉及的教学人员很多,除了电类专业教师、实训指导、企业骨干外,语文、德育等基础课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数量超过20人。项目组通过组织专业与职业培训、集体备课、企业挂职锻炼及考察、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职业素养和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项目研究几年来,项目组成员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或参评获奖,参编十多本公开出版教材。

实践成果方面,教师们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008-2010年全区中职技能比赛,项目组成员将职业能力培养应用于指导与训练学生参赛,沟通交流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等辅助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织参加广西中职技能比赛获多项二、三等奖);2008年6月,项目组成员的年青老师勇挑重任,承担全区电子专业示范课——职业能力训练,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

7.2.3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实施有成效

(1)改革专业结构,电类专业教学方案修订后实施效果好

项目组将修订后的教学方案运用于教学,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普遍认为新教学方案给电类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实施效果良好。

(2)专业课程标准满足对学生培养职业能力需要

由于项目组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围绕职业化培养学生这一主线,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因此,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较好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在实施后普遍认为新的专业课程标准适合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3)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得以迅速开发

本项目组潜心于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工作,由项目组成员黄兆牛等编写的教材陆续出版发行,并运用于教学中。从专业教师和学生反馈情况看,新教材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训练目的明确,具有思想性、先进性、发展性的特点。新教材的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4)电类专业课程教案有了新突破

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案在项目组成员的努力下,有了进展。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做中学”的实践主线,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方法实施与评价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7.2.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情境(实训基地)的创设助推职业化教学:根据教学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近年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改造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加之与海尔等集团企业合作,大大地提升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硬件”水平。

7.2.5构建了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的教学机制:项目组在进行项目研发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实践活动、与企业密切合作,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多项交流等方式,及时获得市场需求与企业新技术新要求等信息,并及时反馈回学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如2009年3月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到防城港务集团需要30人专业学生后,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30名学生按时送往企业,得到企业好评。

此外,通过建立市场反应机制,进一步清晰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群)的要求以及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更加自觉投入教学与训练活动之中。

7.2.6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三年来,我校相继对实验实训室按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改造,引入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使实训教学满足职业化的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建和新建电子实训中心、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实训、实训与培训、教学与教研、教学与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场所,不仅较好地满足我校电类专业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参加全区和全国技能大赛的选手提供训练与交流场地。

与此同时,汽修实训基地、工程机械训练中心、物流综合实训基地、航海专业实训基地等陆续完善各项功能,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气象。

8不足与改进方向

8.1师资队伍:一方面,尽管在项目研发过程,参与的教师人数超过20名,但还未能真正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还未能发挥教师的潜能。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如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与职业化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有部分教师职业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开展。

经过项目组实践发现,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职业化教育的引导,强化职业理念,做好传帮带,并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展示才能的空间,同时加大职业与非职业化教学的奖惩力度,适当时可以采取淘汰制等解决。

8.2“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质条件:创设模拟情境和真实场景条件,需要充足的场地及设备设施支撑,而在资金不足、场地有限、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的情况下,难以奏效。

我校通过分组实训、企业支持等方法,为职业能力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我们将依托与海尔集团、防城港务集团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加快与其他企业深度、全方位的合作,确保职业化教学的顺利展开。

9项目的推广及延伸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运行机制在我校电类专业试行以来,教育效果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项目组成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宣贯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被许多专业借鉴运用。

首先在汽修专业,教研组长通过电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看到了专业发展的前景,于是在汽修专业开展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线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实训情况大为改善,实训效果明显。

其次在管理类专业,根据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充分依托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进行专业能力、职业角色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训练,运用案例教学进行职业沟通交流等能力的训练,建立管理类的实训基地,开发实训模块教学指导书,其教改项目《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等获2008年三级立项。

可以预见,随着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必将成为中职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各种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将层出不穷。

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在职业能力培养运行机制的引领下,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本项目研究经验的积累,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设立经营性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探讨实训基地与课程体系的吻合,实现产教研的良好循环。相关改革工作主要有:

(1)探索电类专业职业化教育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项目组通过对学生在校和走向社会的职业化调研知道,如何能使教育职业化、工作系统化、岗位技能化,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清楚其中的关系,明确工作任务,才能真正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现零对接,实现学校职业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融企业文化和各岗位工作过程的要素于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需要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工作场景、教师教育职业化等条件的支撑。以此项目研究为契机,建立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锤炼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教师队伍,是切实可行的,而指导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一些学习与工作任务,亲身经历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彦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新课程研究, 2010年第9期

[2]郭炯, 荷兰职业教育CBL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职教论坛, 2010年第12期

[3]杜长征. 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收获. 新课程研究, 2010年第5期

[4]宋专茂. “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