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艺术论文范例6篇

实践艺术论文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1

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核心是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本原因是能力不行。艺术实践具有连结、转化、评价和创新等多维功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是主体客体化的辩证统一过程,离开了艺术实践,艺术能力就无从谈起。

因此,艺术实践是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源头活水,艺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根本途径。三是明确了学生主体性与艺术实践的关系,树立了艺术实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要求的基本观点。学生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学生“要我学”变“我要学”、“学会”变“会学”的基本方略。学生不爱学习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学生不爱学习固有自身的原因,但传统教学中“三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收器,不讲个性和个别差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艺术实践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任务)的客观活动,是学生动手、动嘴、动脑,亲历、亲为和自我展示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张扬个性,激活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艺术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平台,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要求。

“三个基本观点”的确立,使全院形成了共识:艺术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上处于核心地位,不抓或抓不好艺术实践教学,就使得教改无法深入,人才无法培养,学校无法发展。至此,学院上下形成了学习、研究、宣传、实做和改进艺术实践教学的浓厚氛围;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成为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建构艺术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把学生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标准的内容系统化,是艺术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艺术实践教学全时全员全覆盖的教育目标,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学分为纽带的“三个课堂”联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课内)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艺术实践教学。课内艺术实践有多种形式,但重点是艺术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是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是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期刻苦练出来的,不长期刻苦练习,就不可能成为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对课内的艺术实践教学我们在周密计划的同时,突出抓好各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不仅用教学计划把基本功训练的课时、内容和要求固定下来,而且还制定了各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凡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个阶段学习。美术系把学生素描、色彩和写生作为学生绘画的基本功,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别指导,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一方面艺术技能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制力,而自制力又是学生成才最重要的内在动因。近几年,美术系的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各级奖项,2011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选送的4件作品,全部获辽宁省一等奖,其中油画《是谁拨动了琴弦》被选送到教育部。用美术系主任、大连油画协会会长项诚学的话说:“这完全得力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完全得益于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力。”

第二课堂(校内)的艺术实践教学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节、文艺社团活动、各种文化艺术培训和艺术的展演赛等。校内艺术实践教学不仅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和陶冶性的特点,而且由于多数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又具有培养艺术兴趣、发挥艺术特长、激发艺术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多维功能。为此,我们对校内的各项活动都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努力做到高质量、高水平,使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受益。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已举办了10届,每届都停课一周,历时一个多月。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学生期盼的习得艺术、享受艺术、展示自我的盛大节日。艺术节上各种活动和演出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纷呈,人人参与、人人有节目、人人受熏陶成了文化艺术节的突出特点。我们提倡文化艺术节的节目最好是原创或独创的,使学生在创新节目中提高创新能力。许多获奖节目就是来源于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校“舞又二分之一”街舞社团成立6年来,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在“舞出成就、舞出精气神”的口号下,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舞技的长足进步和参加各层次街舞比赛获得18次冠、亚军的好成绩。

第三课堂(校外)的艺术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服务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参加各种展演赛和国际上的一些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校外的艺术实践教学具有要求高、难度大、影响广的特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能力和融入社会能力的有效载体。为了落实“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能,为了借助广泛的社会资源培养人才,我们始终把校外艺术实践教学作为以文化引领和服务社会、展示学院形象和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长期战略,设专门机构有计划地抓好落实。根据校外艺术实践教学内容丰富、随机任务多和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我们重点抓了周密计划、科学管理和质量制胜三个方面。通过周密计划和科学管理做到了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不打无把握之仗,形成了校内外统一、校企结合、学训合一和学演一体的培养体系。校外艺术实践教学的成效关键在质量,否则,就可能成为无效教学。为此,我们始终以求新、求精、求名为原则,高标准地搞好各项活动。学院的画展不仅在辽宁省有名,还先后到美国、意大利办过画展;民族乐团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委派,参加白俄罗斯民间艺术节拿了3个金奖;参加辽宁省大学生戏剧节获得了10项金奖和并列第一的好成绩;大三学生莫龙丹参加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总决赛,一举夺得了总冠军。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艺术创新是校外艺术实践教学的生命,所谓质量就表现在创新上。艺术创新是个性化的产物,鼓励个人和团队出名和出精品,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内在动力。

系统理论强调层次性、目的性和整体性,只有当层次的目的性服从系统的目的性,才能产生1+1+1>3的整体效应。那么,如何使课内、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教学形成合力,避免碎片化呢?学院的做法是以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为根本目的,以素质学分、技能学分和创新学分为纽带,使三个课堂形成相互联动的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上。其中,素质学分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实施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获得的学分,可以按照学生参加的时间和考核的结果来计算学分;技能学分是指学生通过各类培训,并经过行业主管部门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的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取得艺术创新成果认定的学分。学院明确规定,学生在第二、三课堂上获得的学分均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选修课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离校。同时,学院还制定了三种学分的认定标准、程序和办法,及时准确地认定三种学分。这样不仅做到了学分在三个课堂中互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把艺术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艺术成果,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能力。2009年,我们总结的《以学分为纽带,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教改成果获辽宁省教改成果一等奖。

创造艺术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建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艺术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但要做到在整体中既照顾一般又突出重点,就必须结合学院的实际,抓住重点,大胆突破,才能把艺术实践教学不断引向深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项目教学、剧目教学、校企合作教学、服务社会教学和展演赛教学已成为学院艺术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在建构新的艺术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使其成为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提高艺术能力、展示艺术才华的大舞台。

(一)项目艺术实践教学(简称项目教学)。

学院的项目教学是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的实做模式。项目既可是实有的,也可是虚拟的,但不管虚做、实做都是以完成项目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熟悉市场运作过程为目的。以雕塑工作室为例,他们先后承接了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鹰骏广场的群马雕塑、大庆大同区广场“四世同堂”人物雕塑和大连舰艇学院“大海方阵”国庆阅兵主题雕塑等20多个项目,通过产学结合的形式,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获得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毕业的周镇在毕业实习时,从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蓝图绘制和雕塑开始创业,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签订了760万元的合同。同届的訾文大宇的单笔合同已达200万元。周镇、訾文大宇之所以能成为自主创业的典型,是雕塑项目教学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业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项目教学关键是拿到项目和以项目为牵引,重点是项目设计和完成项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不断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目前,学院已创建了71个工作室,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运作的。

(二)剧目艺术实践教学(简称剧目教学)。

剧目教学就是创造条件,把学生学习、排练和演出剧目联为一体的艺术教学模式。学习音乐和艺术表演的学生需要在舞台上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实现表演、声乐、形体、技能技巧和情感的完美融合。上台演出,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的真谛,学到真本领。为此,学院注重抓了以下四点:一是选择剧目或自创剧目;二是对剧目的综合排练;三是在舞台上演出;四是对演出的效果给出恰当的评价。几年来,参与排练的音乐剧、影视剧和话剧共有20余部,如音乐剧《猫》《蝶》《狮子王》《悲惨世界》等,影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捕鼠器》《灵魂拒葬》等,还有原创话剧《木兰》,原创舞蹈《赶海乐》等,公演后获得普遍好评。英国音乐剧《猫》曾多次在校内外演出,2006年美国百老汇《猫》剧组来华演出,在全国海选10名“猫”演员,学院就有两名扮演者入选。剧目教学要求高、难度大,真正演好不容易。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还处在模仿阶段,还不可能完全掌握表演的基本规律和表演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导学生从研究和准确把握剧本、人物和情节入手,以演得自然、自如和逼真为标准,让学生在苦练技巧和二次创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

(三)校企合作艺术实践教学(简称校企合作教学)。

校企合作教学是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目标,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担负起培育人才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了解社会、亲临实践,为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就业开辟了前景,本是双赢之事,但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天然联系(企业办学和校办企业除外),企业缺乏积极性。这也是迄今为止校企合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校企合作的着眼点首先放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上。葫芦岛市德荣集团有经济基础和先进设备,但缺少高端的设计人才,而学院有辽宁省知名设计师和一批在国内外获奖的教授、副教授,研发实力雄厚。两家共同成立了泳装研发中心,他们无偿为我们提供了泳装先进设备。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出亚洲领先、与欧美媲美的泳装。视觉传达系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必须依据企业的需要去研发自己的作品。自2008年至今,视觉传达系学生的毕业设计平均有50%以上的作品被企业采用,最多一年达到85%,学生的设计能力显著提高,企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我们感到,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是借企业之力来培养人才,在目前还缺乏必要法规政策的情形下,学院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学院知识、信息、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提升企业,企业就会欢迎我们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实做、实习提供条件。

(四)服务社会的艺术实践教学(简称服务社会教学)。

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根本职能,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院校的服务社会教学,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艺术为社会服务,引领、融入社会并获得社会营养、提高师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一是举办或参加各种演出,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如参加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大型演出、国家举办国际海洋日的演出、服装节的演出、大连保税区成立17周年的演出、大连市各区(市)的各种演出等。二是在中小学普及民族艺术。在大连开发区松林小学、红梅小学教孩子民族音乐知识、传授合唱技巧,成立少儿民族管弦乐团,让孩子们从小就热爱民族艺术。三是与大连市教育局合作,对大连市所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合唱培训,使大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社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舞台,在服务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师生的收获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学院又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了力量,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事实使我们认识到,文化艺术服务社会具有广阔的空间,能否做好,关键是观念和实力。树立服务社会的艺术教育观和获得社会认同的艺术实力,就会使服务社会教学越走越好。

(五)展演赛的艺术实践教学(简称展演赛教学)。

展演赛是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最高形式,也是检验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学院一直把展演赛作为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展演赛教学。学生作品的展出、展示在学院已成为常态,几乎周周都有学生绘画、书法、动画、设计、服装的展出。服装系在“七彩霓裳•青春校园”首届全国高校服装类专业教学成果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优秀奖5个,学生张刊获得了模特大赛的冠军。文艺演出是我们的强项,校内演出常年不断,校外演出任务十分繁重,但只要学生有机会登台,我们都想办法创造条件,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学生得到锻炼。仅2011年就为企事业单位与驻军部队演出70多场;不仅在校内外演出,学院还创造条件走出国门,到国外去演,去宣传我们的民族艺术,学院的民族乐团曾去美国、意大利和白俄罗斯等国演出,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比赛尤其是各种大型比赛最能锻炼队伍,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凡上级或各艺术协会组织的赛事,我们都积极参加。近两年,师生共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比赛有40多次,获奖130项,其中一等奖30项。2010年,第三届海峡两岸之歌合唱节获“金茉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唱响神州”艺术展演获银奖、铜奖,学院“-30°C”室内乐团获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金奖,学生徐岚在国际友谊小姐湖南赛区总决赛中夺冠。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展演赛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最重要的形式与方法,展演赛教学绝不只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应用型艺术人才成长提供了最有效载体和最佳平台。

实施艺术实践教学的新举措

针对艺术实践教学人多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学院一方面加强艺术实践教学的常规建设,从全程各个环节上抓好落实;另一方面是针对艺术实践教学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难点问题采取特殊的解决办法和新的举措,保证了艺术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聘请专家,突出教师的指导能力建设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艺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艺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针对现有教师的状况,从自我认识入手,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艺术实践教学能力上的差距,提高自我的紧迫感;每年假期都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企业实习,有计划地进行短期培训;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几年的努力,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艺术实践教学的优秀骨干教师,他们不仅获得了艺术实践教学的丰硕成果,而且艺术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在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同时,学院还从公办大学和社会上聘任一批兼职教师。这批兼职教师艺术造诣深厚,师德高尚,不仅在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也起到了表率和引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学院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大师来学校演出、讲学、指导艺术排练和演出,如世界知名作曲家、钢琴家罗美妮•韦勒,意大利知名女画家LOVEDANA,世界知名吉他演奏家拉法谢诺,世界知名低提琴演奏家巴比奴,世界知名女画家罗雷达那•萨瓦多莉,世界知名建筑大师乌及诺,世界知名长笛大师诺瓦,世界知名歌唱家芭芭拉•吉尔伯特,美国知名声乐教授丹尼斯•凯勒等;还有徐沛东、鲍国安、刘学文、王铁军等国内知名艺术家已成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仅交响乐指挥就请了吕嘉、滕矢初、张培豫等知名指挥家,男、女声合唱团就请了徐锡宜、周跃峰、王克俭、邹跃飞等知名合唱指挥家和作曲家。国内外艺术大师的到来使师生受到了世界顶级的艺术指导,不仅领略了大师的风采,而且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平时难以学到的艺术真知。

(二)创设环境,注重艺术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

艺术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勤奋努力,也需要优良环境和必要条件的支撑;只有在优良环境和必要条件上提供充分的保证,艺术实践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根本途径、艺术实践教学是学院建设的核心特色、艺术实践教学是学院社会知名度的最佳载体的理念,经反复宣传和实践成果的现实教育,在学院上下形成了人人讲艺术实践教学、人人做艺术实践教学、人人研究实践教学的环境氛围,为艺术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这些年我们为艺术实践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在建新校区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尽全力为艺术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经费保证。从为社会和企业服务入手,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实现了校企合力共育人才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全院已建艺术门类各专业实训、实习基地96个,为艺术实践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场地保证。我们成立了与教务处并列的、院长直接领导的艺术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每个系都配备了专职的艺术实践教学助理,专门负责艺术实践教学工作,还根据需要成立了文化创意发展中心和演出办公室,为艺术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2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实践,即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人们认识知识,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能够检验和证实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是否正确。实践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设计的灵感和理念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实施,将设计运用到生活中,让设计变得更加真实和有价值。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更重视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艺术构思的创造力,拓展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修养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满足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际,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飞跃,了解设计的流程动态,熟悉设计的操作环节,感受设计的艺术环境;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创新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反复实践,释放个性,不断创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触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思想认识、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总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开展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对产品设计的流程中学会专业技能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向培养综合型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迈进。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以设计为核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实践理念和实践课程,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启发与能力培养。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将实践纳入各个课程的教学理念中,结合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环节。例如增加立体构成创意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想象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再现一种新的思维空间,并且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完成由理论到思维再到实现的飞跃过程。再例如将素描教学增加为创意素描教学,通过一定时期的传统素描练习,掌握必要的素描基础,之后再过渡到后期的创意表现素描,让学生在把握基础造型能力之上超水平发挥他们的审美思想与情感表现,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素描创作。从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也可以依照不同年级的教学来安排实践课程。一年级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学习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基本技法,在此阶段可以安排创意立体构成和创意素描的实践课程;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大对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可以安排学生进入校内设计工作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增强动手能力;三年级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带队进入企业学习,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设计氛围,系统全面地接触与设计有关的方方面面;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回顾和运用这四年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创新设计,完成大学与社会的对接。总之,增加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安排的实践操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完成,以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作者:张山林 单位:黄淮学院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3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4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特点

1拥有自编教材

目前,园艺学院教学团队使用的教材为我校巩振辉教授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该教材在选题、内容编排、章节设置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全书共分14个章节,内容新颖,起点较高,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每章后有小结、复习思考题及推荐读物,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自学及课后复习。该教材内容上体现了技术的成熟性与前瞻性的统一,选材上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是一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科书。该门课程的教案、课件是在该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和制作的,其教学内容符合大学本科园艺专业生物技术教学基本目标,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循序渐进的学习。

2课外学习资料丰富

植物生物技术是新兴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科特点,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经典教材和论著。同时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购买的多个数据库,如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Blackwell等,指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宽视野。

3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

该教学团队是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研究所的成员,这些基地和实验室拥有良好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其正在开展的植物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可以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在教学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与该课程相关的科技创新课题,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持。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注重新老教师的结合,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中的2名教授负责绪论章节的讲授,从全局上为学生讲授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发展历史、应用前景等。对于具体技术内容的讲授由3名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讲师完成。教学内容由团队集体讨论制定,既考虑到教学中的统一性、系统性,又突出生物技术的实用性、创新性,做到优势互补。

4拥有较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该课程教学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课程习题与参考答案、教学评价意见反馈等内容制作成相应模块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选课学生可以在校内无线互联网终端凭借学号进行浏览和下载,也可利用网络上传课程作业、提问问题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3]。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不足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用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基本囊括了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和基础生物信息学的全部生物技术内容,信息量和教学任务量均很大。而根据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此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只有32课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广泛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向学生讲授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授课时长,体现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侧重性,成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授课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是承接农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而设置的。课程设计上默认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简单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理想。在复习生物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相关内容过于抽象,前期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而通过考试,没有达到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应用的要求。这为该门课程内容的正常进行带来了问题。如何将现代生物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具体操作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进行课程建设所面对的新课题。

3实验教学目的性不强,模式陈旧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还设置了16学时的实验操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植物DNA的提取(4学时),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检测(4学时),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与酶切检测(4课时),PCR片段与质粒DNA的连接及大肠杆菌遗传转化(4课时)。从课程设计的目的而言,上述4组实验是一个系统的植物基因克隆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易于产生模仿心理,只是机械的重复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并未主动思考其中涉及的原理以及操作的目的。同时,由于上述4组实验的时间安排较为分散,均是在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的讲授结束时开设,许多学生觉得实验内容只是对理论授课的补充,很难将几个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知识网络不够清晰。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凸显的问题,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通过合理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通过教学改革,逐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表1)。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对此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把握“新、专、系统”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植物生物学发展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确定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2个重点教学方向。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与基因工程的各自内容均较系统,可以分别作为2个整体进行讲授[4]。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建议学院另设一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20学时),用以全面系统地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原理和操作技术。与此同时,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讲授重点调整到基因工程方向。2门课程同时开设,互为补充而又不失系统性,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较好。

2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给学生效果较差,有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只能机械的记忆,很难理解。经过大量阅读国外原版教材发现,如果在讲解具体技术时,将其设计原理的发现过程向学生一并讲授,带领学生回到技术创制的时代,将创制人的实验思路进行剖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PCR技术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发明人Mullis所在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CR技术发明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带领学生一起分析Mullis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独立创造自己的“PCR”反应[5]。称这种教学方法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情景再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反映课程内容较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再像以往那样跟着教师进行机械的记忆,易于形成初步的科研思想。该方法也要注意授课内容的控制,做到突出重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 艺术专业 语文课堂教学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向传统的智商测试进行了挑战,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1]

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六种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将是 21 世纪的主流思想之一。[2]

(二)多元智能对教育的启示

1.改变传统观念,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学生运动能力比较发达,承认人的智力优势的差异,就可以在教学中更加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念是: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潜能,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优势智力领域迁移到其它弱势智力领域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教学方法,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倾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观察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优势智力领域迁移到其它弱势智力领域中。

3.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优化学生的培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可造之材,每个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加以良好的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再用标准化的分数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即智力强项和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的教育。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在艺术学校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个性、认知、受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与普通专业类学生不同的特殊性。他们从小学习音乐、舞蹈、绘画、戏曲和曲艺等专业知识,从智力开发上,右脑更多地接受了锻炼。所以,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感情充溢,同时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与较强的自我意识。但专业课的学习无疑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这就导致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弱,文化积淀不足。

由于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普遍对于文化课不是很重视,因此,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让学生感兴趣,进而愿学爱学,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创设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情境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就是普通日校学生都会兴趣缺缺,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更何况是性格活跃个性突出的艺术类学生呢?因而,在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堂上,就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中,关于诗歌的意境和风格的赏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抽象概念,不要单纯从理论上引用王国维的“意境”说,而应该选择两首词进行比较赏析,即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布置学生挑选两首乐曲进行配乐朗诵。这一点不同专业学生又有不同要求:对器乐专业的学生要求是自己选择两首乐曲弹奏并录制下来带到课堂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选择适合的乐曲带到课堂即可。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学生为了选择合适的乐曲朗诵,首先就要认真揣摩两首词的内容,对词的意境进行初步意义上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再从他们喜欢的角度去选择相应的乐曲:柳永的词比较伤感凄恻,乐曲适宜于悠扬婉转悲伤的风格,很多同学选择了古筝曲《湘妃泪》;而苏轼的词比较慷慨豪放,乐曲适宜于大气磅礴的风格,同学选择了古筝曲《将军令》,钢琴曲《蓝色多瑙河》,还有的同学选择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然后通过课堂上大家的展示和朗诵,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乐曲和词作内容的结合是否合适,在形象的意义上理解了“意境”和“风格”这样抽象的概念。实验证明,在学生进行乐曲的选择这个环节上,学生投入了难以想像的热情。这就是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从音乐智力的角度进行个体智力的挖掘和引导。[3]

2.创设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师生活动方式

在多元智力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力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力的组合,而基于发展潜力的多元情景化作业则为学生发展智力强项改善智力弱项创设了新的空间。在语文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常用的有讨论、辩论、演讲、日记、书评等。而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由于其专业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把语文课与学生们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多项智能。如前面说的通过鉴赏音乐来感悟“意境”。下面举我在教学中的尝试为例:

针对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舞台戏剧影视化妆造型、灯光音响、美术设计),我在教授《黛玉葬花》一课中,设计了音画欣赏、合作探究、实践设计等活动,并纳入课程学业评价中。①音画欣赏:同学们事先查找了《红楼梦》的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通过剪辑和整合,我们制成了PPT,在课堂上播放出来,有助于他们直观的感受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而把握难以言传的《葬花吟》这一经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②合作探究:我让同学们按照专业方向分成三个小组,探究话题为通过赏析《葬花吟》讨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而按照各自的专业方向设计出林黛玉这一人物在舞台上的造型、出场灯光、舞台背景等。实践证明,这一活动的设计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她们在课外查找了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带到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是热情高涨的讨论,达成共识后,推举出组长拿着各自小组的意见在三个小组之间进行积极探讨辩论,三个小组相互合作,最后拿出一个同学们设计的《黛玉葬花》的舞台效果设计来。③实践设计:通过前面两个活动,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把握了《葬花吟》的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地位及其思想内涵,较好地学习理解了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可以说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么,这个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有点倾向于是课业评价了。这个活动就是刚才合作探究活动的延伸:让同学们将在谈论辩论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运用到专业设计上。这堂课的作业是:如果需要你来设计黛玉葬花这一场舞台戏剧的演出,舞台效果或是灯光效果或是人物造型你会怎样设计,说说想法和理由。要求在课上说出设想和理由,课下通过绘画、电脑、或是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课业评价。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掌握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能够联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智力特点,认真思考,努力去做,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学业评价

多元智能对学生的评价是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科学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1.编制学生行为日志。教师可以定期绘制学生成长进步的行为曲线,以便掌握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2.编制非标准化测验题。如成语抢答、演讲辩论、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音乐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智能焦点。3.学生访谈。定期地与学生会面,讨论其在学业上的进步、兴趣所在、目标,及其他相关问题。

三、基于探索实践的思考

借鉴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为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打开了思路,不论是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还是活动设计,都极大调动了教师智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教师必须牢固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惟其如此,才能有机巧、有深度,体现语文学科特色,满足学生需求。

结束语

艺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果教师的教学策略随波逐流,不独具特色,那么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智力倾向,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教师,只要我们抱着赏识鼓励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充分发现和调动他们的多种智力,就一定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法取胜。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2] 祝智庭 钟志贤著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6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完美的融合音乐剧元素主要从声乐歌唱及声乐表演两个方面来进行实践。

(一)声乐歌唱教学音乐剧在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主要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多种风格并存。因此,在音乐剧歌曲演唱上,使用单一的唱法无法满足音乐剧的舞台表现要求。其在歌唱方面对演唱者主要要求是嗓音表现力要丰富多样,乐感要极具敏锐性,听觉要极具敏感性,音乐感悟力要具有深度等。只有具备这些要求演唱者才能将音乐剧进行完美的阐释。因此要求歌唱者在唱法方面需同时具备美声功底和流行唱风。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进行赏析,并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辨析和掌握作品中的各种不同风格。如《猫》、《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音乐剧作品,在呼吸、吐字、行腔等方面,将美声与其他唱法相互融合,主要以中音为主,高音张力较小,表现细腻的情感波动;《歌剧院的幽灵》、《波基与贝丝》等唱段较长,演唱风格与正歌剧相近,表现严肃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针对性的音乐剧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作品赏析加强对学生进行“假声位置真声唱”唱法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假声位置真声唱”方法,并将二者完美结合,灵活将其运用自如,充分发挥自身嗓音的表现力及歌唱能力和水平。

(二)声乐表演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教学环节。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属于一种静态形式,最多会参杂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和表情变化作为辅表演,舞台表演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教学活动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教学质量。而在音乐剧中,其在舞台表演中将歌唱、舞蹈、戏剧等同时进行表演,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动态及共时性。如果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中,那么,其声乐表演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舞蹈在教学活动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欢快的现代舞可营造充满激情的舞台气氛,优雅的芭蕾可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及情感冲突等等。将音乐剧舞蹈运用于声乐表演中,可使单一、僵硬的声乐舞台表演具有更多动感,增添舞台美感。在舞台表演中,芭蕾是一种基础舞种,只要将芭蕾学好,学习别的舞种就比较容易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芭蕾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舞台表演中,把舞蹈、歌唱及戏剧表演相互融合,共同进行将取得更好的舞台演出效果,同时演出者在生理及心理上的感受也将会更加丰富化。如果声乐专业的学生长时间的仅接受静态训练,那么当遇上同时融合舞蹈及戏剧表演的舞台演出时,他们便不能及时的适应,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到时影响到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力,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需让学生长期接受动态的舞台训练和实践,丰富其心理及生理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取得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和舞台表演效果。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