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单位评价范例6篇

实践单位评价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1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创作实践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一样,都是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但长期以来被众多综合性高校排除在科研成果系列之外。要贯彻分类评价原则,促进创作实践学科的繁荣发展,就必须重视对创作实践成果的科研评价。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强同行专家评价,实现统一评价与自主评价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创作实践成果;科研评价;分类评价;评价办法

DOI:10.16083/j. cnki. 22-1296/g4. 2015. 08. 00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06-02

一、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探索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高校,文学艺术教学、研究和创作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涌现出像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但长期以来,创作实践成果并未被纳入学校科研评价体系,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文学艺术实践创作的积极性,制约了文学艺术学科的繁荣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创作实践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两条腿走路,实现创作实践学科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探索和改进实践创作成果的评价办法。

2004年,学校出台《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实践成果科研考核办法》,首次将部分创作实践成果纳入年度科研考核体系,对其进行相应的科研分值认定。在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之后,学校于2009年出台《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推动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首次对部分创作实践成果进行科研级别认定。出台这两份文件是学校探索将创作实践成果纳入分类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但也存在着诸如碎片性、冲突性以及狭隘性等诸多不足。2013年,学校正式出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成果评价与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重要的创作实践成果进行统一、全面、正式的科研认定,并将认定结果通用于职称晋升、科研奖励、荣誉认定等所有场合。

二、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尊重创作实践活动的原则。所谓学术研究,是“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创作实践同样是一种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同样属于学术研究。但是,创作实践又不同于理论研究。创作实践要求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尊重创作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将创作实践成果纳入统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根据创作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律对其进行评价,不能把理论研究的评价办法直接套用于创作实践成果。正如学者们所说:“即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也应充分尊重其不同特点,建立健全各不相同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二)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平衡发展的原则。探索和实施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必须站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局的高度,正确处理创作实践学科与其他学科、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平衡关系。这就要求既要把创作实践成果真正纳入到科研评价体系中来,又不能过于突出创作实践成果,以致影响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

(三)坚持行业标准优先的原则。综合性大学不同于艺术类大学,往往是以文理工传统学科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的评价办法比较适合文理工传统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不太适合创作实践成果。事实上,除了真正从事创作实践工作的同行专家,其他人很难对此类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判定,即便学术造诣深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们也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充分尊重行业协会,充分尊重行业协会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行业协会的认定结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论。

三、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的实施

(一)类型与形式认定。《办法》以创作程序为根据,将创作实践成果区分为四大类:原创类、演艺类、组织传播类和翻译类。这种分类的好处是可以将每一个创作环节的成果都纳入其中。

《办法》以与理论研究形式一一对应为指导思路,将创作实践成果分为五大形式:在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成果:公开出版的成果:各种级别的获奖成果;各种活动的参加成果;被各种形式采用的成果。可以说,这五种形式基本上涵盖了创作实践成果的全部形式。

(二)级别认定。区分创作实践成果等级的最大困难在于:一方面,创作实践成果不同于理论研究成果,不能直接等同:另一方面,要将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放在一起,又必须有统一的尺度。《办法》的解决思路是:以不同的名称表述同样的级别。研究性学术论文分一级权威、二级权威和普通核心期刊论文,创作实践成果则叫一类、二类、三类创作成果,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对应。具体认定方式是:第一,在级别上,期刊成果等同于学术论文,公开出版成果等同于学术著作。需要说明的是,为坚持创作实践成果的专业严肃性,《办法》只承认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艺术作品,不承认非专业期刊上的艺术作品。第二,获奖及被采用成果根据主办单位或采用单位的级别进行认定。获奖成果主要根据主办单位的级别区分为省部级奖和厅局级奖两类:被采用的成果根据采用单位的级别区分为一类创作成果(部级单位采用)、二类创作成果(省部级单位采用)和三类创作成果(厅局级单位采用)。为充分尊重行业标准,《办法》承认全国性和全省性一级专业协会的权威奖励,一个一级专业协会限认一个奖项。第三,对于高级别的演艺展出活动,举办专场等同于学术著作,参加展出等同于。《办法》的理解是:专场都是多项作品的汇聚,而参展则是单篇作品的展演。当然,这必须以一定的展演级别为基础。

四、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困难与出路

(一)评价的主要困难在于难以充分体现创作实践成果的创作特性和质量导向。将实践创作成果纳入到科研评价系列,容易碰到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将创作实践成果对应于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借用传统的科研评价方法评价实践创作成果,不能充分体现创作实践成果的创作特性,存在以科学研究成果共性抹灭创作实践成果个性的问题。其二,偏重以成果的外在形式(如发表刊物、字数、主办单位的级别等)认定创作实践成果的等级,无法体现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存在着忽视创作实践成果内在质量的问题。其三,由非创作实践专家评价创作实践成果,无法准确把握创作实践成果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质量,存在着外行评价创作实践成果的问题。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2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立体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一、引言

会计学专业实习岗位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助理审计岗位,各种企业、事业单位财务岗位,银行等金融企业金融岗位,其他和财会相关的实习岗位。以上岗位多属技能型,比如作为审计助理,要学会看报表、抽凭、复印底稿所需文件,编制并填写底稿、做现场实地盘点计划及报告、做一些科目的实质性测试、截止性测试等;作为财务助理,要收银、协助开发票、粘贴原始单据、做记账凭证;作为大堂助理,要学习网点内营业中服务基本流程、业务知识与规范、辅助接待客户等业务。因为财会岗位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多数学生在一个单位集中实习的比例不大,实习地点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使得专业实习管理更显复杂与重要。实习质量如何,要看管理规范是否全面且能够执行;实习效果需要评价来监督与反馈。本文以专业实习流程为线索,构建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与立体式评价体系。

二、会计学专业实习流程与内容

(一)实习准备

实习开始前,召开实习动员会,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专业实习作为大四上学期的一门校外实践课程,有严格的课时与学分要求。同时,布置专业实习的实践与任务,选择、审核、落实校外实习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单位。

(二)实习开展

实习开始后,学生要按时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单位实习,行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分别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践进行指导和管理。行业指导教师是单位选派的具体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项目经理等;专业指导教师来自于会计学专业在职教师,承担与行业指导教师沟通、学生日常实习行为管理、收集实习资料以及评定成绩等事项;学生管理教师通常是校方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助专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进行组织与管理。

(三)实习结束

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实习汇报、录入成绩、评选“优秀专业实习生”和“优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成材料归档。

三、会计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选择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专业实习不同于就业实习,需要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专业实习实践单位或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或者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地点与岗位。如果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工作,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应对实习实践单位与实习岗位进行审核,以确保学生在合适岗位实习。在实习检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也提供了实习实践单位等信息,但却没有真正地或严格遵守时间参加实习;有的学生所处的工作岗位也与所学专业相差很远。

(二)实习实践单位没有尽职尽责

在实习之初,学生要与实习实践单位签订相关的实习协议。实习协议一般由校方提供,有效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有的单位要划掉与人身安全相关的条款才肯签学校的实习协议;有的单位只肯与学生签订其自身提供的实习协议,条款中否定实习期间与学生的雇佣关系。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实践单位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安排学生做假账。

(三)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督察不到位

实习教师的指导与监督是专业实习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实习期间,行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学生管理教师共同对学生专业实习进行指导、监督、管理。行业指导教师相当于学生在实习实践单位的“师傅”;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之外,要拨出时间进行实习指导,通过现场、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学生管理教师比较熟悉班里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在一些问题的沟通上比较有优势。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没有形成“三位一体”的指导体系,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四、构建会计学专业全方位实习管理规范

专业实习的质量重在管理,管理须靠规范。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长期有效的实习规范应明确主体责任、细化管理实施,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组织与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等。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习通常按照总学时的一定比例来安排,是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而且重要的一部分。专业实习有实践的学时与学分的要求,除特殊情况(比如应征入伍)外可以不参加。专业实习不达标,成绩将为不及格或者记为零。实践教学体系也要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成绩构成等,便于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

(二)制定组织管理制度

学校或专业要设有分级的组织机构,指导、负责专业实习的顺利有效进行。组织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教育、学生自主实习申请与审批流程、实习实践单位接收公函、实习协议、指导教师指导方案、实习督导要求、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手册、考核方法、实习基地建设等。制度的建设应遵循原则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三)构建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是做好专业实习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专业实习安排形式可以是集中(学生在自愿报名与面试通过之后进入学校推荐或者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是分散(学生自己找单位之后由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审核是否符合实习相关要求)。加强校企合作与沟通、拓展实习基地有助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便于专业实习的集中指导,也为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四)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

专业实习中,学生同时还是单位实习生的身份,安全是重中之重。实习开始时学生要接受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由学生本人与家长在安全承诺书上签字;实习过程中要注意风险防范。另外,学生初涉职场,心理方面也要有段适应期。实习规范中应有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处理。

五、会计学专业立体式实习评价体系的建议

专业实习质量重在管理,管理重在过程。在实习过程中,评价实习实践单位、学生、指导教师,是实习质量管理最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动态评价实习实践单位

会计学专业的实习实践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散性的实习实践单位,一类是集中实习的实习基地。在评价实习实践单位时,可由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对实习实践单位进行评议,将实习实践单位纳入动态管理中。有的分散性实习实践单位经由指导教师考察、沟通,也可拓展为专业实习基地。有的实习基地在合作中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也可变换合作模式或者终止协议。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业务淡旺季,在每年的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需要大量实习生。但是学生要在大四8、9月份甚至更早时间就开始找单位实习。这种时间上的矛盾使得学生可能错过事务所的实习机会,单位也会出现实习生短缺的情况。校企双方可以变换思路,开拓更好的合作模式与沟通机制以满足双方的需要,共谋学生全面发展。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将校外实习实践单位以动态评价方式纳入常态管理过程之中。校外实习实践单位的评价可由师生共同参与,考虑下列因素:工作环境、实习条件、实习效果、沟通与合作程度等。具体校外实习实践单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当然,表1各项指标也可以由师生采用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评定,或者是定性方法,对具体实习实践单位的评价指标进行文字说明,做出综合性评价,以实现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对学生实习过程性多元化评价

校外专业实习作为一门课程,在实习结束时需要实习实践单位与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给出成绩,备选优秀专业实习生。对学生实习评价应该遵循过程性、多元化原则,力求真实、客观、完整地给出实习成绩。校外实习实践综合成绩评定表见表2。为鼓励学生高质、高效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可以按实习学生人数的10%,选取“优秀专业实习生”。推选优秀专业实习生的条件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心系学校,协助教师与实习实践单位沟通交流,建成实习基地的实习生;二是由于专业实习表现突出,促进就业的,被实习实践单位录用,签订三方协议的实习生;三是协助教师组织专业实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实习生;四是专业实习中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实习实践单位领导表扬的实习生。

(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方案

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地点呈分散式布局,专业指导教师的任务更是繁重。目前,专业教师在分到实习学生名单后,需要采用电话、微信、短信和QQ指导等方式灵活督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建立定期信息通报制度,每两周通过网络指导检查学生1次;要进行不少于所指导学生10%人次的现场检查指导工作;针对所指导的每个学生填写一张实习指导巡查表;专业实习结束后,专业指导教师要按期收齐校外实习实践手册,在计划、指导位置书写评语并签字,给出学生指导成绩和总评成绩,推荐“优秀专业实习生”。实习结束后,会计学专业要组织所有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汇报,每个教师汇报时间约5至10分钟。为鼓励专业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帮助学生高质、高效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可以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15%推选“优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评优条件如下:一是心系学校,在实习现场检查过程中,注意与实习实践单位沟通交流,建成实习基地的;二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表现突出的;三是专业实习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四是专业实习指导中到现场检查次数较多,多次受到学生赞扬的。考虑到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要拨出时间进行实习指导,不宜过多量化考核指标加重教师工作压力,对于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只需分为不合格、合格与优秀即可。合格只要看教师的实习指导是否符合了专业工作要求,优秀主要看是否满足了评优条件。当然,如果责任心不强或者由此引发了一些严重问题,则需要有退出或者惩罚机制。六、结论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会计专业实习工作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必修的校外实践课程。根据实习流程制定全方位的专业实习规范,使得校企双方、三方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能够有规定可依、有标准可循。同时,加强全过程监督,构建各方参与的立体式评价体系,是专业实习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翠侠,黄敏,何红霞.“全过程递进式”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财会月刊,2016,(3):121-122.

2.陈秀凤,李平.会计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研究———基于中国农业大学会计专业校外基地实习[J].商业会计,2015,(1):105-107.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3

关键词:应用专业型人才 实践教学考核 效能提升

一、实践教学价值理念:应用专业型人才取向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学术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面向特定职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性高级专门人才的精英―大众并存型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应用领域培养人才,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一种既能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又能衡量是否满足社会、满足学生“需要”导向的质量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重培养应用通用型人才,使学生“从其他学科里受到了异样的启示,获得了开阔的思路,获得了自由及自制。因此,普通本科院校要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专业口径较宽,主要为地方培养各个行业所需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要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实践教育为重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在校得到的多是理论上的抽象东西,它只有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体现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推进、深化的再教育过程。

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整合协调,高平台支撑

(一)优化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专业特点,把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探索如:案例教学、模拟实践,专业人士报告等。实践课教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学校等应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公共管理的相关专家和本校实践课教师根据现场调研或课题研究,结合实践教学考核的具体要求,编写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教材。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政府的合作以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努力实现实习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衔接,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感知公共事业管理的实务。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促进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强化社会支持高校的责任。法律应根据社会组织的规模,规定其接收毕业生实习的方式、数量。法律同时要为相关单位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诸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单位及各单位与高校开展的合作项目减税,对大学生因实习给单位造成的损失实行国家赔偿为主的制度等。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引进人才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已有成功的做法。韩国的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出去”,要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到企事业单位、政府及社会组织兼职,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与企业、政府、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活动。学校也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组织中有丰富实践经验人员兼任本校教师,以实现实践教育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四)构建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

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发明创造、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要给予相应的学分,以激发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教师在课时安排、薪酬、评优评先等方面要给予优先照顾,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核个案分析

管理者一般都具备三种不同的基本管理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这三种不同的管理技能虽然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其要求权重是不同的,但正是这三项基本的管理技能形成了各类管理者的基本管理能力。这三种技能仅仅通过管理学理论学习是难以形成的,只有在实训中主动体味、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掌握并运用于管理实践。随着社会对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大量增长,为了实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基本上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

(一)明确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可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为大致以下环节:

1、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含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2、见习环节

包括专业的野外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活动等,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科研训练环节

包括课程论论文设计、创作、毕业论文的设计、创作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4、专业技能训练环节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进行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在内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社会实践环节

包括各类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深入生活,考察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理解、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流程

1、实践教学考核结构

实践教学考核实习单位评价、实验报告评定、实践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四个层次构成。

2、实践教学考核基本内容

(1)实习单位评价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表现、能力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实习报告评定,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3)实践带队教师评价,由实践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态度,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分析评价;

(4)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

3、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办法

(1)实习单位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①学生实习岗位职责履行的主要情况;

②分析和解决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

③实习单位上级交办的事项或协助他人处理事务完成情况;

④实习成果验收。

(2)实习报告评定

评价内容包括:

①实习报告内容的全面性、条理性、系统性;

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实习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③实习报告的规范性;

④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带队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

①学生的实习的组织性、纪律性;

②学生的实习态度和主动程度;

③与实习单位领导职工相处是否融洽;

④给单位带来的经济社会效能。

(4)实习单位一线员工评价或实习服务对象评价

①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总体评价;

②对学生实习效果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

③对学生实习效果的可靠性的评价;

④对学生实习抱怨或者投诉的情况。

4、考核结果的反馈与适用

把考核结果与实习成绩、促进学生就业挂钩。考核完成后,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填写《实习考核结果备案表》,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实习考核结果,学生根据考核结果,结合自身就业与职业发展,分析自身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本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院系跟踪考核改进情况,对同学的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分组进行指导。对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同学,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补足或者重新实习。把评估结果与学生的评优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年度考核不能评优评先,对被评为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四、实践教学效能提升:多元互动,优化环境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流程中各方面和环节相互配合、协调、合理运作,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要兼顾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断拓展实践教学领域,综合运用实践教学形式,需要高校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努力争取国家与企业的支持与投入,谋求共同发展。

(二)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改变以控制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和选择性不足,以学校为中心,院系管理活力不足;以管理者为中心,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转变管理方法与理念,切实实现以师生为本,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平等性,以院系为重心,增强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以服务教学为本,坚持管理与服务统一。

(三)政府要宏观指导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履行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发挥教育财政的调节功能,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依法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在资金投放、师资调配、教师培训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完善教育投入方式。

(四)实现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实施法制化保障,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促进实践教学发展、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整个社会所遵循的准则,是实现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有效保障。

(五)权力下放,实施校本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带有严重的“以官为本”痕迹,学校的诸多管理权力,包括职称评审、人事任免、干部聘用、工资制度等最后决定权不在学校,而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却没有最终决定权。校长负责制尚不成熟,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激励管理无法自主有效的实现,实施校本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权力下移,将办学自真正转移到学校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政府从对学校的日常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与工作重点放在宏观指导上,主要是运用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规划、政策引导、教育评估、信息服务等手段对学校事务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题项目:本文系洛阳师范学院2009年教改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兰.地方普通高校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进高教质量提高.中国教育报,2008-4-17:4

[5]管理学实验教学的规划与设计探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2.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4

一、理论检测

理论检测是为了检测参训学员在“理论集中培训”过程中,系统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课程计划意识、新的评价理念、新的问题意识及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与掌握程度。其命题、考试、阅卷均由主讲教师负责,考试随堂进行。检测形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可以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笔试,也可以以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等原则,记分办法按“100%”记入考试成绩栏。

二、平时学习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是“理论集中培训”考核中的一个部分,其考核方式采用“主讲教师评价、学员自评、互评、班主任考核评定”相结合的办法,评价内容分“出勤、课堂学习投入程度、问题研讨参与情况、完成任务情况”四个板块。其中,出勤考核采取学员签到和班主任抽查点名相结合的方法(学员每天上午下午各签到一次,班主任随堂点名);课堂学习投入程度的考核主要记录学员在听课过程的态度和表现,如听课、记笔记、课堂提问等,由主讲教师根据学员的听课情况采用“A全神贯注听讲且思维活跃、B认真听讲且作好笔记、C消极参与”等描述性语言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问题研讨参与情况,主要记录学员在课堂上的对话、研讨、质疑、建议等方面的表现,由主讲教师或研讨主持人采用“A积极且有独到见解、B积极但无深刻思想、C消极”等语言进行评价;完成任务情况部分主要是对学员在培训期间完成各项任务包括作业、评课、自我评价与互评等各方面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其中作业部分由主讲教师填写,其余内容包括专题讲座及其研讨等内容,均由班主任将学员“自评、互评、主讲教师评价、班主任考核”等情况进行综合后填写,其结果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形成性评价语言进行记录,最后由班主任将各类考核、考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同样采用“很欣赏、欣赏、不欣赏”等形成性评价语言记录其结果,作为“理论集中培训”阶段成绩直接记入学员学习档案袋。

表2将作为“集中培训”阶段成绩直接记入该学员学习档案袋,同时此表中考核部分的“投入程度、参与情况、完成任务栏的作业部分和考试成绩”由主讲教师填写(专题讲座及其研讨由班主任考核填写),其余内容由班主任将学员“自评、互评、主讲教师评价、班主任考核”等情况进行综合后填写。

三、教育实践活动考核

教育实践活动包括“麻雀解剖式”实践活动、“三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门课程是当前校长课程管理的瓶颈)教学观摩活动、县内教育管理现状剖析等内容。

附:发言记录(连同上表记入学员学习档案袋,作为平时学习成绩考核依据之一)

四、写好检查报告

考察报告按考察要求和考察报告的写作要求,委托专家或指导教师鉴定其报告质量,鉴定时要注重学员考察后的收获,以及针对考察情况结合已经掌握的教育新理念而进行的自我反思的质量。

五、单位实践考核

单位实践考核包括挂职锻炼与单位实践的跟踪培养两个方面。这种考核以挂职单位与实践单位的考核为主,评价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创新能力、领导艺术、带头作用、工作成绩等方面,评价方式同样采取自评、同行互评与单位领导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评价记录卡见表6),单位实践考核要结合教育行政统一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最后的综合评定将记入学员学习档案袋。

六、对主讲教师进行评教评学活动,以促进教师与学员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5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紧密联系,影响因素众多。对社会实践的评价应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各个要素。

(二)知行统一原则。大学生通过实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三)主体性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社会实践评价的主要部分。

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学习相关政策,借鉴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征求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指导教师及学生代表的意见,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实践者保障措施1A,实践主题2A,实践者成长发展3A,实践成果4A,二级指标分别为:学校重视度11A,指导老师参与度12A,实践单位重视度13A,专业贴近度21A,社会需求度22A,团队合作能力31A,创新能力32A,解决问题能力33A,语言表达能力34A,总结归纳能力35A,总结报告质量41A,实践单位鉴定42A,宣传报道43A。[3]2.根据专家意见及其统计数据,由1-9标度法,构造4个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分别计算这5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特征向量如下:(0.9027,0.3943,0.1722)(0.0613,0.3423,0.4943,0.043,0.0591)(0.3162,0.9487)(0.9161,0.3715,0.1506)(0.3337,0.1304,0.8720,0.3337)4321AAAAA最后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为:0.0375,0.0515,0.3012,0.1316,0.0575)(,,)(0.3057,0.1239,0.0503,0.0535,0.0412,0.1237,0.0535,0.2985,0.4310,111243AAA

三、结论

(一)在各指标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权重为0.4310,最为重要;认真总结的权重为0.3012。说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深刻领会到自己所负有的历史责任;也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才能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而认真总结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显得稍微次要。

(二)在社会实践保障措施中,学校、指导教师、实践单位的重视度权重分别为0.3057,0.1239,0.0503,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多数学生虽然热情很高,但不少同学认为实践就是玩,很少考虑如何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学校必须一方面大力宣传社会实践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社会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合理组织,同时要教育学生,发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6

 

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在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业”,通过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个阶段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由一个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和反馈。

 

(1)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总体目标要以专业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为基础,依据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或规范来确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是专业教学目标的分目标,各项能力培养目标都要进一步分解落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课程大纲的目标设计分为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两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应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和通用能力培养两大方面内容。

 

(2)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的一个核心载体是“课业”,其基本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个阶段。

 

课业布置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开端,教师介绍课程内容框架和教学目标,同时布置该课程总的课业任务。进入每个单元学习时,布置每个单元的课业任务。有的课业要求在单元学习中完成,有的课业可以跨单元学习完成。布置课业在先,讲课在后,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课业操作是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具体制定和实施课业计划直至形成课业成果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教学可能大量在课堂之外,深入到企业和社会进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业操作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课业评价是对学生提交的课业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课业成果的各方评价综合后构成课程成绩,课业评价是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后阶段。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践型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重点可以放在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上,主要包括预防性质量控制和反馈性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预防性质量控制是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环节时就进行质量评价,实施质量监督。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经过学院教学质量监督机构的论证。从课程实践教学的角度看,课程实施前重要的环节是“课业”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这两个环节在课程实施之前,它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反馈性质量控制是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学生不仅向教师反馈自己“学的怎么样”,而且有机会向教师反馈“教的怎么样”的意见,这种信息回路反馈,是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根据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以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共设12门专业课程,其中有工作分析与人员素质测评、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实务、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劳动安全与卫生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我们选择“薪酬管理”课程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对象,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经过近五年的市场调研,我们分析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主要有:人事主管、工作分析专员、员工招聘专员、员工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以及劳动争议与保险专员。《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对薪酬专员岗位典型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薪酬专员岗位所需核心能力要求来设计。

 

(二)《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就是通过“课业”设计,将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薪酬管理》课程共设计5个单元,15个课业,教学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个阶段。

 

(1)课业布置。课业布置是教学的引子,其实质是架起了课程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一开始就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课业布置以教师讲解为主,主要讲清课业目标及任务、课业背景知识、课业实施形式和课业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以《薪酬管理》课程中“薪酬制度诊断”的课业布置为例,教师主要讲解的内容有4点:第一,课业目标是通过对企业薪酬制度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薪酬管理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是由教师提供企业背景,学生进行企业薪酬制度调查,并对企业薪酬制度进行诊断,课业成果形式是提交分析报告;第二,课业背景知识主要阐释完成课业所必要的知识框架,包括薪酬制度相关的理论观点、工作流程、关键问题等各种背景情况;第三,课业实施形式是针对课业操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课业“薪酬制度诊断”的类型为跨单元的团队课业,课题小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第四,课业评价标准是教师在课业布置时就预先告知学生,《薪酬管理》课程的课业评价标准都以“课业评价表”的形式编入“课程实训教材”,教师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注意把握,并针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释。

 

(2)课业操作。课业操作是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阶段,“薪酬制度诊断”课题组首先要制定团队课业计划,推选课题组负责人,教师要联系好实习企业,落实好现场指导教师。然后让学生大胆实践,了解工作岗位流程,掌握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完成课业提供积累。教师在这一环节只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薪酬制度诊断”课业任务较重,完成时间较长,在学生对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初步了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阶段性交流,通过交流发现课业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答疑,以便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薪酬制度诊断”报告,其报告必须建立在实践活动及其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

 

(3)课业评价。课程实践教学的学习成绩是以课业评价为基础,学生的课业成果可以提交学生实践单位指导‘师傅”,也可以提交教师,还可以公开发表和展示。“薪酬制度诊断’报告先提交学生课业操作单位的“师傅”,由他们审阅评价,给出评价意见和分数,然后再提交教师进行评价,然后将两方面的评价综合后给出学生成绩。“薪酬制度诊断’报告及评价结果公开在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和交流,学生如果对评价有意见也可以反映,教师应对学生意见要进行应答。《薪酬管理》课程的所有课业完成后,其课程教学也就结束。学生的课程成绩由所有课业的评价综合而成。

 

(三)《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控制

 

《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可分为预防性质量控制和反馈性质量控制两个阶段。预防性质量控制主要是对课程实施计划和课业设计的控制实施课程教学是从编写授课计划开始织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反馈性质量控制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反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都进行意见的收集,对学生意见进行再反馈,并根据正确意见调整授课计划。

 

三、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就是以“课业”形式来覆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围绕课业组织教学,在给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突出基本观点和工具的应用。教师指导课业、学生动手做课业,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锻练了专业技能,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二)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课业,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按课业涉及的知识范围可分为个人完成的小课业,也可分为团队协作完成的跨单元课业;按课业实践强度不同可分为模拟型课业和实战型课业;按实践环境条件可分为校内课业和校外课业。这些课业都有明确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一个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跨单元课业,要求运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多项专业技能,并强化对学生合作、沟通、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下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以单元课业评价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由反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基本技能评价表,反映学习与工作态度、合作精神、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的通用能力评价表,反映课业水平的‘综合课业评价表”。评价表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评价指标,把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还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生理及道德素质。以多个课业成绩取代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评价落到实处。

 

(三)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