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的案例范例6篇

资源共享的案例

资源共享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基站共享 独立载频 共享载频 资源管理 互操作

1 引言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已经进入了LTE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三大运营商的规模存在差异,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迫切需要加快站点的部署以扩大覆盖范围。而新建站点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设备以及人工成本,并且还面临着站点资源紧张等重要问题。因此,从竞争的角度出发,为加快实现4G网络覆盖目标,节省网络建设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1-2],引入4G网络基站共享方案能够提高投资效益,实现互惠互利,积极地推动4G网络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针对4G网络基站共享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4G基站共享实施方案并进行对比,结合目前基站共享的实际案例给出了建议。

2 基站共享技术原理

2.1 基站共享架构

在3GPP TS 23.251中定义的基站共享架构是GWCN(GateWay Core Network,网关核心网)和MOCN(Multi-Operator Core Network,多运营商核心网)[3-4],如图1所示:

GWCN模式除了共享RAN(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络)之外,演进分组核心网元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核心网关GateWay也是共享的;而MOCN模式仅仅共享RAN。不论哪种模式,共享的RAN都可以连接到多个运营商核心网节点。可以是由多个运营商合作共建RAN,也可以是其中一个运营商单独建设RAN,而其他运营商租用该运营商的RAN网络。如果RAN是由多个运营商共享的,那么需要广播每个运营商的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号,以保证不同运营商的用户都能够接入网络。

GWCN架构下,虽然从基站到核心网设备都能够共享,但是相应地将会面临庞大的改造工作,尤其是核心网部分,不同运营商之间的营销策略各不相同,会造成用户的管理、业务计费等参数配置也有较大差异,想要统一这些参数的配置难度非常大。而MOCN模式则不共享核心网,也不会涉及到核心网的改造,仅需要4G基站单个基站同时虚拟为双方运营商的基站,同时为双方用户服务。另外,在共享模式下,用户无感知,不会降低业务和体验,对终端基本无要求。

综合目前的建设情况,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4G合作采用MOCN方式,即不共享核心网,单个基站同时虚拟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基站。MOCN模式下,从载波资源的配置还可以细分为独立载频和共享载频[5]。

2.2 共享基站配置

如图2所示,独立载频配置下两家运营商各自配置一个独立的载波,每个独立载波只广播各自的PLMN ID;共享载频则是两家运营商配置一个共享的载波,共享载波需要同时广播两家运营商的PLMN ID,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选择PLMN后进行上报,网络再根据UE选择的PLMN ID来为UE选择合适的核心网运营商。

(1)基站配置

不论哪种载波配置方式,eNodeB只有唯一的eNodeB ID,对于新建的共享站,需统一规划eNodeB ID以避免与已有站点冲突。

独立载波下运营商可以配置各自小区级的特性(邻区关系如切换、重选等,业务方面参数如QoS等),而共享载波下需要配置统一的特性参数,需运营商之间进行协商后再确定。此外,共享模式下必须共享TAC(Tracking Area Code,跟踪区域码),需要双方运营商统一规划TAC以确保实现正确的位置更新和寻呼流程。

不论独立载波还是共享载波,对于天馈和RRU(Remote Radio Unit,射频拉远单元)都不需要进行改造,BBU(Building Base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则是需要厂家的设备版本能够支持基站共享功能即可。

(2)魇浞绞

在3GPP的S1、X2接口以及无线资源管理的协议规范中,已经定义通过多个PLMN标识支持多个不同运营商[6-8]。

UE基于PLMN通过S1接口选择正确的核心网。共享基站都需要与各个运营商的核心网构建S1链路,不同S1链路本端可以使用相同的S1接口IP,也可以使用独立的S1接口IP。独立载频和共享载频方式下S1链路配置并无差别。

对于基站之间的X2接口,两个独立载频的基站之间每个运营商各自需要一条X2链路,而两个共享载频共享eNodeB间,两个运营商共享一条X2链路。

(3)资源管理

与载波配置无关,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数以及基站总的吞吐量都是基站级资源,运营商可共享使用。关于RRC连接数以及基站吞吐量的共享方式可有以下3种考虑:

固定比例分配:资源按照比例进行绝对划分,按照划分使用各自的资源,互相不给其他运营商共享空闲资源;

部分共享分配:部分资源按照比例进行绝对划分,剩余资源可根据需求进行抢占;

按比例共享分配:设置一个共享比例,可在这个比例范围内共享空闲资源,一旦需要则可“抢回”该部分份额。

对于空口资源,在独立载波下运营商载频独立工作,空口资源的管理不需要做特殊的改造;在共享载波下,可以考虑动态地进行调配,当其中一个运营商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资源空闲时,其他运营商可以使用其空闲的RB资源来实现空口资源最大化利用。

(4)互操作

切换

根据不同的切换场景对切换流程进行描述,具体如表1所示:

重选

在独立载频下,小区与非共享小区的重选可以按照现网相同的参数双方各自配置。而在共享载频下,重选的优先级可以设置成绝对的优先级,即不区分运营商;也可以设置成基于PLMN的专有优先级,让用户重选到本方的2G/3G/4G非共享基站。

语音回落

由于共享基站仅仅是4G,而语音业务是靠各自的2G/3G网络来解决。中国联通采用CSFB(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路域回落)到2G/3G网络,而中国电信采用SRLTE/SVLTE支持语音。因此,如果中国联通用户在对方的共享基站下回落到WCDMA,需要中国电信共享基站配置支持CSFB流程;同样的,如果中国电信用户从中国联通共享基站回落,中国联通共享站需要支持SRLTE功能。表2详细汇总了关于两种配置主要的不同点[9]。

综上所述,独立载频模式可实现更独立的网络运营,对于现网的影响较小,改造起来更加容易,且对于网络性能和业务分析难度较低;小区参数调整不影响其他小区业务,这样也更便于实现和管理。但是,在部署灵活性以及未来如果需要载波聚合追求更高的速率的情况下会较为不便。而共享模式的优点是实现共享更多的RAN资源,载波的部署也更加灵活。但是运营商之间的耦合度较高,小区配置复杂,维护管理难度大;而且小区特性共享,分析起来的复杂程度较高,网络改造会牵涉到大量的协调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

共享基站的建设考虑先易后难,初期可以考虑在1.8 GHz频段、双方都有意愿的区域采用独立载频的方案进行部署,后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业务的实际需求增加共享载频的方案。

3 共享基站场景

3.1 部署场景

共享基站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站址资源紧张,降低建设成本,在3GPP中也针对场景进行了定义和描述[10]。共享基站的建设应该着眼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至少其中一方存在不良覆盖的场景以及业务质量较低、亟待改善的场景。共享基站主要适用于:

(1)偏远乡镇、农村等广覆盖区域:偏远乡镇、农村等业务量较低的区域,农村基站流量极低,仅吸收了全网1%~10%的流量。

(2)高铁、高速公路:用户高速移动的场景普遍存在覆盖差的情况,覆盖此类场景的投资较大且效益低。

(3)室分场景:新建室内分布系统的投资占移动网投资的30%~40%,但部分室分场景的流量比例并不高,适合共享基站进一步降低投资。

表3给出了重点场景的共享建设建议。

此外,共享站的建设应该尽量保证大面积连片共享覆盖,减少与非共享站的边界。这是因为共享站和另一方非共享站的邻区关系、切换参数等配置及调整需要两家运营商之间协调,手动配置及调整对于长期网络优化和维护非常不利,插花共享基站的情况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

3.2 共享基站案例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部署了共享基站的案例,具体如下:

(1)沃达丰和Orange在乡村场景LTE 2100 MHz的频段部署了共享基站,核心网相互独立,RRU配置两家频段,采用独立载频的共享方案,站点数量减少了20%,而覆盖却提升了25%,同时运营成本降低了38%。

(2)香港的电讯盈科和HUT通过共享载频的方式部署了共享基站,带来了更高的RAN容量,减少了40%的站点数量。

(3)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选择了双方都有建设意愿的乡镇区域,通过无线资源分配与管理、移动性管理、系统间互操作、网管关键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测试与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共享载波方案的可行性。

4 共享基站技术总结

根据上述基站共享技术的分析,结合场景和案例总结如下:

基站共享有GWCN和MOCN这2种主要的模式。前者从核心网到基站设备均共享,但是改造复杂度高,不利于管理维护;目前的基站共享均采用MOCN模式,只共享无线接入部分,不会降低业务体验,对终端基本无要求。

载频的配置分为独立载频和共享载频。独立载频对于现网的影响较小,运营商可以各自配置小区级的特性,如切换、重选、QoS等参数;共享载频运营商之间的耦合度较高,小区配置和维护管理都更加复杂,但是能够共享更多的RAN资源,载波的配置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量进行灵活配置。为了易于实现,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合作前期可以考虑先采用独立载波的配置,待后期技术经验成熟后再进一步考虑共享载波。

共享基站适合部署在偏远乡镇、农村等广覆盖区域,高铁、高速公路等高速移动场景以及室内分布场景。通过共享基站能够改善覆盖,在不增加站点的情况下有效地吸收用户流量,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站共享的基本架构,通过比较得出采用MOCN建设共享基站更为适合;然后在基站配置、资源共享、传输和互操作等方面对比了独立载频和共享载频对于改造需求的不同;最后对基站共享的部署场景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基站共享技术能够减少站点数量并改善覆盖,从而解决站址资源紧张的问题,降低投资成本,是加快实现4G网络覆盖目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GSMA. Mobile Infrastructure Sharing[Z]. 2012

[2] Guo Tao, Arnott Rob. Active LTE RAN Sharing with Partial Resource Reservation[A].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C]. 2013.

[3] 3GPP TS 23.251. Network Sharing: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description (Release 13)[S]. 2016.

[4] Kokku R, Mahindra R, Zhang H, et al. CellSlice: Cellular Wireless Resource Slicing for Active RAN Sharing[A].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Networks (COMSNETS)[C]. 2013.

[5] NEC Corporation. RAN Sharing: “NEC’s Approach towards Active Radio Access Network Sharing”[R]. 2013.

[6] 3GPP TS 36.413. S1 Application Protocol (S1AP) (Release

13)[S]. 2016.

[7] 3GPP TS 36.423. X2 Application Protocol (X2AP) (Release 13)[S]. 2016.

[8] 3GPP TS 36.331.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Release 13)[S]. 2016.

资源共享的案例范文2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09-05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由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几年来,在MIT OCW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作为提高教育公平和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由最初的开放课件发展到包含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协议、开放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者和影响面也已经由原来的高等院校推广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等诸多领域。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方面它可能对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创新以及软件的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在资源建设与遴选模式、版权保护机制、资金支持方面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七年中,我国已形成了“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机制:建成3910门部级精品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探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在遴选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共享和再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以期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的知识创造使命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本质与分类

1 OER的概念与本质

200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并在以后几年中,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UNESCO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上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休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课程教材、流媒体视频,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其他资料和技术。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Pd)”研究者将OER界定为“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m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

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OER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够从以上定义中看到OER的一些本质:第一,OER是面向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的资源,其目的是支持人们学习、教学或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二,OER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为OER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运营环境;第三,OER包含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开放的课程资料、学习内容,还包括支持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软件和技术;第四,OER是免费的、开放的资源,是遵循开放许可协议的资源。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OER中的“开放(Open)”并不意味着放弃著作权或免费获取享用,而是指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协议)的开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的开放。借鉴软件界的行规,按开放的程度,可以将自由开放分为三个版本:Freedom-1仅是简单的、免费获取信息,即通过网络可看、听、读这些信息;Freedom O是指可以复印和再分发所获取的信息:Freedom 1是指可以对所获取的内容进行修正、组合或编制,即可以派生出新的信息。OER中的“开放”是指向世界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只要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并可以对其进行改变或扩展:但在应用或修改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注明出处、作者,且仅用于教育目的;而且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派生资源也要按原始资源开放条款约定向其他人免费开放。

2 OER的分类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缘起于2001年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人们对OER内涵的理解已经扩展。除却开放课件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当然,关于OER的具体内涵和分类,不同的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方法。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OECD的2007年报告中,引用了Margulies OER内容的分类,将OER分为开放内容、工具和执行资源三部分,具体内容分类见图1。

赵国栋等人认为“OER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

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的组织和实施框架可以被划分为“开放的标准与协议”(Open Standard&License)、“开源的工具与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Ope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开放获取的内容”(Open Access Content)、“开放的共享联盟”(Open sharing Consortium)5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从OER内容和类型来分,开放教育资源分为“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开放的工具和平台”三部分内容。其中:

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是指向使用者提供可用于查阅、参考、使用和修改的免费数字化内容,包括全部课程资料、课程模块、课件,课程目标、资源库、教材、视频、资料集和杂志等;这是OER的主体和核心。

开放的标准与协议是指促进资料、设计原则和内容本地化的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是OER运动中实现内容性资源共享与互用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开放的工具和平台是指支持开发、传输、存储、应用、共享开放存取教育内容的工具,包括内容检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

二 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发展

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目的在于将其研究生、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大学、国际组织赞同并纷纷效仿,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建立开放课程联盟开发自己的开放课件或者翻译、本土化已有的开放课件。这场发自传统大学的开放课件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如上文所述,不同组织和机构对OER的概念和内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为潮流。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OER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资源内容已由原来单纯的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内容,发展为包括“开放教学与学习过程、开放教材与课程模块、开放技术标准与版权协议、开放学习社区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其次,由传统大学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领域,其知识共享、创新理念与终身教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开展;第三,在OER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既有传统高校、开放大学以及BBC等机构、团体提供内容资料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通过组织制度、个体等提供内容的建设资源的模式;第四,OER项目的关注焦点也由关注开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共享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乃至对开放世界中教育方式、学习文化的探索。诸如休特基金会资助的、由英国开放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项目OLnet(Open Leaming Network)就是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和方法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OER相关的学习方式,并探究OER的其它影响。

三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目标

近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家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涌现出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OER项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其理念的落实与实施涉及到教育体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教育资源运动的焦点已经由早期的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由开放理念的推广转向资源质量、资源有效应用方式方法的探究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专栏的开辟,主要是在研究国外开放教育系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向国内读者介绍在资源建设机制、法律机制、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等方面均比较典型的国际开放教育资源案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案例的特征,从中挖掘其建设运营机制,剖析这些机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案例的遴选

本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开放教育资源中资源的应用共享及资源的自组织和再生问题,并聚焦了一些案例。为了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遴选了案例:

第一,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本质,确定了案例的选择框架。即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几部分。

第二,基于UNESCO的OER wiki、OCW Consortium、TheWilliam andFloraHewlertFoundation、Wlkipedia等资源导向网站,遵循OER内容分类框架,分别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为候选资源。

最后,将这些项目资源分别咨询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专家,让他们从候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范围较广或有特色的项目,根据推荐次数的多少,确定了最终的十个OER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这十个项目中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包含了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开放工具和平台。在开放存取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从资源组织机制、资源应用和资源再生视角,对案例进行分类后,选择经典或者公众知晓率比较高的项目。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确定研究案例后,从哪些角度剖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是本系列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们选取的案例中,如MIT OCW、英国开放大学(Ou)的OpenLeam等项目,国内已有众多介绍和报道。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介绍,而是挖掘出项目新内涵,一直是该研究团队成员讨论和思考的问题。Stacey和Rominger认为一个OER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政策、法律、商务运营、技术、开放的社会文化等属性问题。在借鉴Stacey和Rominger对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确定了本系列典型项目的研究和分析框架。每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内容:

(1)案例简介

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面向对象、项目类型、项目的负责机构、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运营方式等基本内容。

(2)项目系统的组织架构、应用与共享机制透视

根据该项目的主要特征,深入剖析其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方式,包括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创建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机制,诸如项目资源开发和运行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版权协议等。在此基础上,

总结该案例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3)分析探讨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价值

结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于本研究专栏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和再生机制。研究人员对资源的组织机制、资源应用方式以及资源评价和遴选机制等问题会重点剖析,提炼案例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当然,由于本系列文章所遴选的十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源类别,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所以,在研究系列文章的撰写中,项目的特征和优势是重点内容,每个案例会依据其特殊性将会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4 研究专栏文章的设计安排

此系列文章共分12篇,首篇为综述性文章,主要介绍此系列研究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研究案例的遴选方式以及文章的写作体例:末篇为总结性文章,是对该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剩余十篇文章的组织主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所划分的种类,分为开放存取协议,开放学习工具和平台,开放教育内容等几部分。其中开放教育内容为研究案例的主要部分,包括MIT的OCW、OU的OpenLearn、Rice大学的Connexions、OER Commons、MERLOT等。具体研究案例及其相关简述如表1:

四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开放共享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发展非常迅速。众所周知,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和技术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知识的共享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日渐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会促进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与实现。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最近十年间,国际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较成功或者观念新颖的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为本专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1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专栏的理论意义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此,开设“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专栏,一方面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被人创造、知识为人所用、知识随时随处可用”的知识“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脉络,揭示开放教育资源在设计、开发、实施、应用、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把握开放教育中知识生产和分享传播的内在规律。

(2)研究专栏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专栏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的机制、技术与方法等对于促进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结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的相关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系统架构。

探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模式和共享机制,可以提升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效益,充分发挥各种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2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价值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对教育、课程开发、教与学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资源共享的案例范文3

关键词:实训平台;网络共享;架构;功能模块

近年来,随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演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协同化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一种潮流,而作为担负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实验室和实训平台建设也就愈发受到重视。设计专业网络共享实训平台,是基于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实训平台,也是一个面向高校设计专业学生、教师、管理者及校外人员的实训管理平台。它不仅方便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而且也便于教师的课程教学管理,甚至可以与校外合作企业、院校、部门资源共享,实现全天候、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共赢,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1]设计专业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前台的面向用户的实训平台架构和后台的面向管理员的共享资源管理。为提高实训平台综合效益,有必要将此两方面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1 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共享实训平台构建思路

由于实训平台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许多高校的教学资源仅对本校人员开放,很少能够与其他单位用户交流共享,这与用户体验和共享概念相距甚远。共享,即分享,是将一件物品与他人共同拥有。建设网络共享实训平台,主要是以网络为媒介,将既有实训平台资源分享给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学生,甚至是不同单位的人员,以解决其学习工作的实训、实践问题。而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共享实训平台搭建,主要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着重考虑人的个性化需求,借助平台的身份认证,实现不同用户的自我服务。一般而言,网络共享实训平台的用户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即学习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普通访客等,其身份不同,所获得功能、权限、服务也就各异。

学习人员不仅包括本校学生,也可以涵盖其他院校的学生,只要事先经过授权,具有账号、密码就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实训平台的前台进行登录。他们不仅可以查看、选择本人的实训课程,还能在线学习、浏览、观看教师指定的视频文档等资料,同时还能将实训的相关报告、问题与教师在线交流。在功能选择方面,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相关学习资料、资讯或需解答的问题到班级群或专业群的电子布告栏中,以备其他人员解答。

教学人员除了本校的教师外,还包括外校的教师或聘请的企业导师等,他们同样需要账号、密码才能进入平台系统。与学习人员相比,他们的权限较大,不仅可以上传实训视频、文档,上课信息,修改个人简介,还能在线批改学生作业、实习报告、提交学生成绩、在线答疑等,以及将校外学员添加进自己的班级教学群,实现同外单位的教学共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料、教学任务保存到平台,并定时。

管理人员主要是维护平台运行的后台人员,他们具有审核权限和约束权限。从管理人员层次上看,本实训平台只要设置三级管理人员即可,负责某一专业学生、教师的初级管理人员,负责所有专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和负责跨越校际、跨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三级管理人员权限逐步加大,以掌控不同层次用户的资料、资讯及申请等。

普通访客一般为未授权用户,他们可以直接进入网络平台进行网页浏览。平台管理人员已经在界面上设置好免费的教学视频、实训案例、实训作品分析等内容,以及一些实训课程的相关介绍,如师资、仪器设备、合作单位、实训大纲等。为提高实训平台的综合效益,平台可以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如工程设计项目,并公布服务规程,以备普通用户获得相关信息。而普通用户如果想留言或成为学员,只能通过在线留言板功能进行沟通。

2 网络共享实训平台的主体模块架构

网络共享实训平台所面向的是各种用户,为使每个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讯,其主体功能模块设计非常关键。在平台界面的标题栏中,将设置九个功能模块以备用户使用。这九个功能模块分别是:首页、平台简介、管理规定、服务项目、专题案例、共享资源、仪器设备、用户登录、联系我们等。

平台简介,主要介绍实训平台的主要情况,如成立的历史、获得的成绩、开展的服务、拥有的师资设备等。不仅方便普通用户浏览,也方便其他人员的查询和了解。

管理规定,主要是对平台所涉及的规章制度进行列表,并提供相应的下载通道。具体来说,管理规定包括几个方面:面向学习者的规章制度、面向教学人员的规章制度、面向管理人员的规章制度以及实训平台自身的建设管理制度。例如,实训平台自身制度就包括值班制度、卫生制度、安全制度、使用制度、维修制度、仪器申请制度等。所有管理规定均以列表的形式展示,方便各类用户按图索骥。

服务项目是设计专业网络共享实训平台的特色单元,其建设的目的不仅方便校内用户,同时也将有偿或免费提供服务给校外人员,进而真正实现共享之目的。在服务项目模块,其主要提供租借场地、租借设备、设计项目承包、科研项目承包等业务,充分发挥平台既有优势,形成良好效益。并且,在此单元还将展示相应服务项目的办理流程,如申请流程、收费流程、合同签订流程等,加大平台与社会的联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题案例和共享资源是免费向所有用户开放。这些案例不仅包含实训课程内容,也包括服务案例,通过图片、视频、文档等形式展现平台典型业绩,但是更多的案例和资源则需要用户授权才可以全部查看。在这些案例和资源中,将按照不同的专业类别进行列表展示,如结构素描实训视频、立体构成视频、环境设计案例、产品设计案例或设计调研案例等,是对平台自身实力的一种展示。仪器设备则主要是一些特色大型仪器的介绍,以备不同用户了解这些设备可以完成哪些实训内容,起到先期预习和告知的目的。

因此,通过以上九个模块的设定,可以建立结构合理、条目清晰的用户界面,将大量的资讯提供给各类用户,以满足教学、自主学习及其他教育的需求。

3 设计专业网络共享实训平台的开发

网络共享实训平台首页如图1所示,其标题栏,为各方用户的便捷通道,分别链接首页,平台简介,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专题案例,共享资源,仪器设备,联系我们等功能模块。例如,其中的专题案例模块包含室内CAD制图,家具产品3D模型制作,宣传海报制作,酒店工程装饰工艺等资源条目;共享资源包括设计网站,设计创意视频,设计策划文书,设计专业科研申报心得等。此外,系统主页还包括精品课程,平台合作单位,系统公告等介绍链接,以及系统登录口。

网络共享实训平台学生操作主界面如图2所示,标题栏有首页、资源系统、实训系统、项目悬赏、远程视频、站内搜索、修改密码和安全退出等链接。资源系统操作在导航选择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学生可在校内资源界面上传和下载或者在校外资源界面下载所需的资源。实训系统,其包括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成绩反馈及报告上传等链接。学生在此界面可下载所需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而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均按照专业、课室、教师已经进行分类,学生可以进行选择,以方便查阅。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在此上传自己的实训作业、报告、查看自己的实训成绩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在项目悬赏部分,学生可以下载项目悬赏资源或者发起新的项目悬赏。而远程视频则是方便系统的不同成员进行在线交流,或举行在线会议。

总之,设计专业网络共享实训平台的架构必须以用户的使用需求为目的,以功能为先导,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多类用户的交流使用,进而达到教育资源分享、合作的目的。

资源共享的案例范文4

关键词:世界城市 首都 档案工作

一、建设世界城市为首都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首都发展新的奋斗目标,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世界城市是国际化城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建设世界城市成为北京瞄准的新目标,但是建设世界城市是复杂而又工程浩大的社会系统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承担者,档案部门要站在世界城市角度,按照世界城市标准,重新认识首都档案工作;要以面向全球的国际视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推动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要主动融入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局,大局之中谋划、全局之中定位。

二、积极贯彻“服务先行”战略,为首都各项事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发挥社会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要积极贯彻“服务先行”战略,使档案工作为首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更好地服务。在档案服务中贯穿公共化、均等化理念,对城市和农村、政府和公民、国企和民企等都要做好服务工作。

档案馆是收藏文化资源的主要部门,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档案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视野。北京市档案馆要率先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为北京建设文化中心作出贡献。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拓展,新的工作不断出现,档案部门要及时了解,及时跟进,提供相关服务。档案部门要紧密关注社会建设,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社会救助档案、保障性住房档案等民生档案工作,为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服务。截至2008年9月,北京市有新经济组织106.7万个、新社会组织2.8万个①。档案部门要及时为有档案管理需求的“双新”组织提供档案管理服务。

世界城市是全球金融中心、全球经济管理和控制中心。金融行业、企业总部大都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他们产生的档案数量庞大,为节约资金,会有代存、代管、代整档案等需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培育档案中介组织,鼓励其开展寄存、代整等相关服务,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

三、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将增强档案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力度

在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作了题为《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努力提高首都科学发展水平 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工作报告,提出“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调整行政区划的经验,加快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上海市将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天津市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目前,北京也在积极探索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工作。现在北京市有一个市级综合档案馆,一个市级专门档案馆,按照行政区划设立18个区县级档案馆。未来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将打破档案管理的行政区划框框,区县档案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增强,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将有新突破。

四、世界城市建设促使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速,远程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增大档案信息的价值,避免档案资源浪费,档案信息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共享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北京市档案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奠定了基础。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拥有档案机读目录5941万条,档案全文数字化近7000万页,市区两级档案馆建立了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②市档案局2009年组织了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和农村档案资源共享两项试点工作。选取昌平区、平谷区的4个村作为农村档案资源共享试点村,试点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之中。这些都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有益探索,是便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北京市档案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与公民档案信息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欧美各国在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档案与文件署(nara)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建成了档案信息导航系统(nail),能检索到200多个档案馆(包括10个总统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英国建立了全英联合王国的共享网络。③北京其他行业资源共享工作也值得档案行业学习。例如北京市科委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对分散于北京近百所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实现了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

档案部门要探索建立“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在组织上由市档案局(馆)统筹领导,各区县档案馆积极参与。平台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努力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档案服务体系。平台以网站为外在表现形式,其后台数据库包括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可以通过网站的检索界面搜索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各个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构成,实现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等各类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者所需档案信息只要保存在某个档案馆内,即可在首访的档案馆查询并可异地开具档案证明。

档案部门要开展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为首都档案资源共享提供理论支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档案信息管理领域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需要加强研究。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影响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档案部门要不断协调和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与安全、档案信息公开与保密等之间的矛盾,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鼓励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服务。

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要求档案部门对产生的问题作出及时应答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档案部门应做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记录好城市变迁,更好地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工作。

加强征收补偿档案管理。搬迁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焦点,倍受期待的“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1月29日。档案部门应该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为契机,规范相应档案的管理。城市房屋征收补偿档案记录了城市的改造过程,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变迁,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珍贵资料。但是,目前没有征收补偿档案的管理制度。制度的缺位是相关档案归档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联合制定征收补偿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归档范围、整理规范、利用制度及归属流向,以保障国家权益和公民的切身利益。

做好重点村改造过程中的档案工作。2010年,北京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造。档案部门要以重点村改造工作为契机不断拓展档案工作视角,延伸档案工作领域,使档案事业发展融合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在改造过程中,档案部门要主动介入,将其纳入指导监督工作的重点,指导相关区县档案局做好撤并重点村改造过程中的档案工作。此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档案部门应主动记忆城市变迁,利用照片、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传统和新兴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反映城市面貌的变化,更好地保存城市记忆。

六、引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工作

北京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区十园”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是全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中关村是发展动力和引擎。目前,园区的档案由中关村管委会办公室管理,有文书档案2万余卷(件),照片档案约1千张,档案用房总面积72平方米,库房54平方米。与此相对比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集图书、情报、档案于一体的泰达档案馆,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档案库房面积3600平方米。上海浦东档案馆占地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档案用房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档案工作与其他省市同种类型的开发区、示范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北京市档案行政部门要督促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与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工作,引导其建立功能齐全、设施设备一流、保障有力的档案馆。

七、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使首都成为全国档案人才资源高地

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还需要有一支知识复合、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目前,北京档案专兼职档案员数量众多,但拥有档案专业学历和专业职称的人员少,全行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北京市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培养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为突破点,加强高级档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问题研究,重点抓好对档案行业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完善档案人才工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加档案专业人才数量,改善档案专业人才结构,创新管理方式,营造档案专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首都成为全国档案人才资源高地。

注释:

①张旭.北京已有一百多万个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华网.2008年12月12日.

资源共享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课程衔接 新模式

课 题:广东省2012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1042;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成果,项目编号:GDES005。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强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打通中高职之间的课程壁垒,做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一、建设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1.有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其共建的过程有利于双方了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专业教学的定位。马秋硕等人的研究表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总体上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各自为政”。在客观上,现阶段中高职衔接中的大部分地区存在地理位置、辖制区隔、人事区隔、拨款渠道等方面的障碍,行政分割管理造成中高职学校长期缺乏沟通,而共建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内容衔接的平台,使中高职双方管理团队、师资团队和学员能在平台上进行沟通和教学,有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解决。

2.有助于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决定着资源库的建设必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起点,并依据这一起点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专业的建设标准、课程及教学资源的选择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等,共建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将邀请相关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努力在资源库的设计和建设上体现企业对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有助于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

3.有助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

资源库的建设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不但可以使在校的中高职学生受益,而且可以向全社会开放,使毕业生及社会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资源库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坚持共建共享和以人为本的课程资源观,资源库要围绕三二分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立足于课程的内涵建设和发展,面向师生和各方的需要,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拓资源建设的途径,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以推动课程的改革。教学资源库将坚持开放、求实、高效的原则,除了提供一般性教学文档和教学资料以外,还应根据中高职对口专业的学习特点,在学习方法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两大方面体现特色。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将按校企共建、系统设计、资源共享,以学生为主体、持续更新、使用者共同参与的基本思路。

1.系统设计,整体解决

以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资源、企业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培训认证、素材等内容进行顶层系统设计,构建起兼顾业内服务与社会服务、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资源集成和资源开发的整体解决方案。

2.校企共建,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库建设采取校企共建模式,共同建立起高效的资源收集、开发、整理平台,按照“行业 、专业、课程、资源”为主线,根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从行业标准、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实训项目、资源素材五个方面规划组织资源,根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员的工作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建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实现教学资源与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针对专业及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教学资源的同时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中高职对口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项目)为导向、案例为驱动,注重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根据相应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构建资源库。针对每个学习单元选取类似项目为示范案例,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项目情景。

4.持续更新,使用者共同参与

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提供各种资源管理工具和网络协助工具,教师与学生可在网上开展实时教学活动。高职教师和中职教师能在网上开展讨论、答疑和交流等教学教研活动,通过网上教学活动和教学教研活动,能为资源库提供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丰富资源库资源,发挥资源库的功能。

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整个教学资源库建设分为五个步骤:第一,分析相关龙头企业的人才标准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类从业人员的要求,结合工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行业标准,参照相关的专业规范,制定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中职算计相关专业规范。第二,在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制定中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并完善中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标准化文件,并跟随行业及其专业发展实时更新。第三,调研中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高职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力图体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第四,在此基础上调整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区域特色课程等构成。第五,确定各部分课程后,建设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案例库、文献资料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等课程资源素材,建设丰富、系统、全面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资源、企业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培训认证、素材等内容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我们在教学资源建设时,采用两种检索的途径:一是按专业内容划分,将教学资源库资源划分为专业标准子库、专业信息文献子库、案例子库、多媒体课子件、试题子库、专题特色资源库讲授型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专业图片子库、专业视频动画子库等;另一检索途径是按素材类型划分,按文本文件、图片资料、音频、视频、动画资料进行划分。

五、构建共建共享管理平台,建设教学评价系统

构建共建共享管理平台,使高职、中职和企业三者能利用该管理平台管理共享专业教学资源,该平台能进行教学资源的展示和处理、教学应用、维护与管理、建设人员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管理等功能,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载体和核心。与此同时,协同相关企业,建设适合本专业的中高职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实现网上考核、学生综合测试等功能。以过程评价为核心,该评价系统记录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该评价系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为其在职业生涯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采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搭建职业教育共享管理平台,将随着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中高职教育更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马秋硕,刘铁,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广州地区的实证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资源共享的案例范文6

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在西方管理研究和教学中较为流行,并且俨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趋势。然而,其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却尚在起步,相关成型的案例参考也较少。这点与当下我国旅游专业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现状,急切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强化理论运用的情况相互矛盾。从整体上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可选用的案例数量有限,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数量不足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运用案例分分析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众所周知,案例分析法在旅游管理上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旅游管理案例也正在推广,尚未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一层面的影响,导致可选择并运用到相关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数量少之又少,可以参考的仅仅只有屈指可数的基本旅游管理类书籍、教材以及少部分的网络案例材料。这对于当下旅游管理专业相对庞大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在为数不多的案例选择中,还存在案例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些滥竽充数的案例,一旦被搬上课堂,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专业性,而且也极大程度地损害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以当下人人都可接触的网络案例来说,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大多以描述性为主,对案例的解读,以及相关案例背景介绍等内容都不够详实。学生在接触并学习这些案例过程中,很容易对其进行误判。除了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具有资源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外,相关旅游管理教材上所记录的案例同样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旅游管理是一门与时代联系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内容,然而教师可选择的参考教材十分有限,尽管一些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内容规范、材料完整,然而其大部分是以前的案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案例老化现象。对于此类案例,规范度足够,实用价值却并不高。由此可见,案例资源的缺乏以及案例质量的良莠不齐,是旅游管理课堂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一大阻碍。

(二)对旅游管理案例的整理欠缺,造成大量案例的错失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生动、优秀的案例。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些案例的疏于整理和归类,导致大量优秀的案例被浪费和错失,未能及时地被搬到教学课堂中去。同时,我国各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也客观造成一些优秀的案例难以被有效的分享和共用,是旅游管理案例相关图库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但取到的成效却未能得以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几点思考

在认清旅游管理专业使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之后,作者针对性地提出四点解决策略:

(一)加强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从上述分析得知,案例数量不足,质量不齐是当期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课堂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此,要强化对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审定相关旅游案例资源,并做到统一入库,已备查询。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考虑创建专门的旅游管理案例相关杂志,广泛向社会征集丰富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不断丰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二)加强案例资源的分享

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案例资源库的效用,同时降低资源库建设成本,故提倡对案例资源库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样一来,既为那些原本资源丰富的院校获得更多、更全的案例资源,又能让那些资源相对短缺的院校也能获得平等的资源共享机会。不仅如此,推行案例资源共享策略,还能促进案例资源库的更新换代,使其更具有时效性,进而提升案例教学课堂的效率。

(三)不断丰富视听案例

有效的结合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是当前教学的流行趋势。在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而视听类案例资料是实施旅游管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多角度、多渠道增加多媒体案例资源,不断丰富视听类型案例资源,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课程知识。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