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职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年来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明显不够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普遍较差,表现为协调合作、吃苦耐劳、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这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主要问题。

2002年,时任劳动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必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一文中指出:“将开发核心能力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具体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他们掌握这些作为发展基础的最重要能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这里的核心能力指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1998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人的职业能力做出三个层面的划分,即专业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特定能力对应具体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能力,适应面较窄;通用能力指某一行业或者一组存在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的能力,适应范围相对较宽;职业核心能力指从事任何工作岗位都离不开的能力,即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职业核心能力虽然与任何一个具体工种、具体行业无关,但对人的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影响深远。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是其他能力形成的手段和发挥作用的条件。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是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能力,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和外语能力等是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能力。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尽管职业学校认识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中职职业教育整体而言,重专业培养,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具有多元化特点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完全不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践环节中实现;而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做事情的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可以实现的,要多方面培养。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车间、实验室、校园环境、教师行为、学生管理和就餐秩序等都是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

2.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中职学校通过入学教育的军训、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开设公共礼仪、就业指导等专门课程,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组织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各种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够,因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的日常管理、课堂管理、校园文化和教师素质等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进行系统、综合的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和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而在于培养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要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沟通、合作、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日臻完善,掌握自己命运,健全人格。

笔者认为,要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系统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

将职业核心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制订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重点理清什么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什么能力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什么能力通过校园文化熏陶。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个人素质、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很大。对教师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集中培训,通过少数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总结,以及全面推广吸纳他人的成功经验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3.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教学活动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改革教学方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和教学形式;必须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融入职业核心考核内容,如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自我学习、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考核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环境的课堂,引入企业管理制度。

4.创建适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必须认真创建校园环境,无论是食堂、公厕、实验室、草坪,还是运动场、教师的行为规、学生的行为规范等都要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元素,使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对中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自我完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是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2

1、校园主干道根据不同区域的清洁难度,按系院的学生人数及各区域的实际面积进行划分,定期轮换。校园主干道根据划分的区域,建立“区域负责制”,设立分区域负责人1名,由各系(院)学生分团委书记担任,全面负责所属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监督工作。各区域可设责任人若干名,由各辅导员担任,负责对各区域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学生宿舍社区公共区域按楼层划分,由相应区域的宿舍轮流负责各楼层及楼梯公共面积的保洁工作。学生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各楼层区域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管理监督。

二、学生校内劳动实践课程的考核要求

学生校内劳动实践课程的效果由办公室牵头进行评价。办公室与学工处、各系(院)相关人员成立环境卫生检查小组,负责检查各区域的工作,对校园卫生进行考核、评比。各区域实行日检查、月考核的办法。凡月度考核获得“良好”以上评价的区域,当月参与劳动实践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志愿服务诚信分奖励(按照学生志愿活动加分的标准确定)。

三、开展劳动实践课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劳动实践课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个人品格

校内劳动实践课程是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生校内志愿服务活动记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自理意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克服,社会对于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刻板印象,在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们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吃得了苦,但现在的很多孩子就说不准了。”只有经过事先的吃苦教育,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通过劳动实践课的教学,学生在遵守作息时间、个人自律、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开展劳动实践课有利于生态校园的建设

开展校内劳动实践课,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个人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倡导全员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劳动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以及感恩意识

西方先进国家的高校,后勤工作几乎由学生完成。反观国内高校现状,学生的劳动习惯、吃苦耐劳精神都大不如前,通过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以前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明显得到改善,他们会自觉的将垃圾放置在规定的地方,同时对校内的环卫工人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参加简单劳动,能使学生体会到长辈们的艰辛。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

四、结语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3

法律基础课高职能力培养导向

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是“两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的后半部分,对于其的单独研究较少,且多涉及教学研究,而鲜有从性质方面出发的研究。其实,探明高职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不仅能深刻理解其存在于高职教育中的现实意义,还能为其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深入辨析法律基础课的性质,进而探究高职法律基础课的培养导向,力图发现该门课的实际价值。

一、高职法律基础课性质辨析

(一)思政课程中的法律基础课

高职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两门思政核心课程之一,从根本上说,其属于高职思政课程体系,是一门思政课。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其是思政课,具有和其他思政课类似的共性,即都具有思政教育属性,教学的目的也与思政教学不可分离;其同时具有与其他思政课不同的个性,首先它以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其次它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为主要目的,再次其与道德修养决不能完全等同。

(二)法律基础课的思政教育性

作为思政课的法律基础课必然具备思政教育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要求,涉及到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等。《思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以此任务为基点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法律基础课的思政教育性质,即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这种素质融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去,尤其是要与道德教育一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法制观。

(三)高职教育中的法律基础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系统概括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纵观整个文件,“职业”出现59次,“能力”出现18次,可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能力导向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该文件单列一节重点表述了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可见,法律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具有“法制教育”、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并最终助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可将高职法律基础课的性质界定为:高职法律基础课首先是一门思政课,具有思政教育性,但因其内容和目的的特殊而具有自身的教育特性。

二、与能力培养衔接的法律基础课

(一)能力本位的高职培养目标

2015年6月,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的主要形式更应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要求高职教育应当形成一条脉络清晰、高效可行的培养路径,这条路径起点在教育,终点在就业创业。因此,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能仅着眼于教育教学本身,更应放眼社会,使得高职院校真正教会学生某种能力,这种能力教育不应仅是专业课、实训课的专利,更应是全部高职课程的存在基础。

(二)法律基础课的“能力”

在法治社会中,职业活动中除去人们内心的规范之外的所有活动基本都已纳入法律的调控范围之内。从职业的完整过程来分析,入职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中有劳动时间和劳动安全的法律规定,因工作而受伤有工伤赔偿,产生劳动争议有法律解决途径,离职时有解除合同和获得补偿的规定等等。可以说,职业是在法律布控下的职业,没有法律调节的职业行为是不可能存在于法治社会中的。新版教材中的法律基础课部分融入了大量道德的内容,即对于职业活动中内心规范的部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荣誉、职业奉献等内容都有所涉及,因此,整个职业活动都能体现法律基础课的“能力”。至于创业更是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公司的设立、经营活动的开展、依法缴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均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法律意识的存在。

(三)导向与能力的衔接

经由上文分析,法律基础课的能力可更进一步表达为两种:思政教育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辅助能力,主要是在学生就业和创业中起到具体作用,帮助学生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思维思考职业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能力定位为思政教育与职业辅助的综合能力。

法律基础课的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培养导向至少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添砖加瓦,二是保驾护航。前者表现为法律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不仅成为优秀的劳动者,更成为素质全面的劳动者;后者表现为法律基础课帮助学生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并且能有效指导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参考文献:

[1]赵福江,董英,赵福荣,韩宝亮.法律基础课的思政政治教育责任和措施[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48-52.

[2]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23):24-26.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4

摘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但高校劳动教育长期受到忽视。在大众创业和高考招生“双轨制”改革背景下,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采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由学生承包校内服务型岗位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05-02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年9月1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在全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上述案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状况,即:

(一)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几乎没有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没有列入国家教育大纲,导致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高校存在劳动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度、师资、组织和场地保障薄弱,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实践教育缺乏、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等情形。

(二)大W生综合素质欠缺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太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等,容易因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抑郁乃至自杀。

2.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在应试教育环境及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比较功利。由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理论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2],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3.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人际关系紧张。多数大学生从小脱离劳动,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变得自私、冷漠,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和学校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剥夺了学生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训练,学生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相关规划,导致就业困难和不适应工作,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与劳动教育长期受忽视和缺乏相应的开展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办学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不受重视。高校的招生指标和教学经费等与科研项目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关心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课题申报等可量化的硬件指标,不关心软件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削减课外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为了抓就业率,到大二下学期就会“鼓励”学生减少社会实践,准备各类考试。

(二)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太快,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考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造就更熟练的劳动力,而且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4]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5]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6],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充实精神生活,为生活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可贵经验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如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第二十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可见,从历史经验看,割裂教育与劳动的联系会对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用合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42-03

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职“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为从事第一个职业岗位做好准备,也要为职业生涯中从事其它岗位作必要的准备。要在分析学生及岗位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一、职业岗位能力匹配分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每一个岗位由于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职业专门技能主要体现在某个具体职业中;行业通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各行各业领域里,比如个人与团体管理能力以及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六大模块。[1]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培养重点是核心能力,其次为行业通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学生及职业特点,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进行“教、学、用合一”的教学设计。

1. 岗位能力分析

岗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动手能力。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表现为能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并且能够针对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把精密的设计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

(2)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方面。他们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生产体现于产品的关键纽带,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

(3)适应能力。亦即国家人社部规定的行业通用能力,体现为适应劳动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

(4)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等,还包括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养。这些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以及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基础课培养的主要为后两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能力。

2. 学生本体分析

高职学生基本来源是通过高考上了高职高专录取线前来就读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业成绩不及本科学生。随着扩招以及生源人数剧减,来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受到局限。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来校就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学一门技术,能迅速就业。正因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也希望通过2~3年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在他们眼中,专业课的学习才是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如果只是"高四"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因而,有必要针对这个特色群体进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能“用”上技能,这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后续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对一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及其预期效果等做出整体筹划和安排。[2]文化基础课课程的整体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用”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

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局《关于“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现的实施方案》等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万善片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区“尚善”特色教育的实际,特制订《****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教育大会的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主题

“五育合一谋新篇,尚善教育创特色”。

三、实施目标

将“五育合一”与“尚善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在“德、智、体、美、劳”中深化“善行、善教、善炼、善艺、善劳”五善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现、学校特色发展、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善行树人——七彩德育立德

将“善行”教育融入七彩德育之中,做到:学校“善于推行”七彩德育,工作有新思路,做七彩德育的倡导者;教师“善于执行”七彩德育,做法有新举措,做七彩德育的执行者;学生“善于践行”七彩德育,行为有新变化,做七彩德育的参与者。完善“善行树人”及“七彩德育立德”工作体系,制订“学校推行、教师执行、学生践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思路,通过学科渗透、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等,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开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心理健康、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乐学进取、性格培塑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善行”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教育之恩、感恩祖国培育之恩、感恩社会帮助之恩、感恩他人关怀之恩、感恩大自然绿色之恩;加强品德修养教育、绿色行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增强学生善行意识;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二)善教利学——三活课堂增智

建立“活化资源、活用教法、活力展现”三活课堂教学体系和“四善五环”的教学模式,将“善教”融入三活课堂之中,让教师善于教书育人,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善教”:通过读好理论书、练好基本功、写好小随笔、做好小课题,让教师善于活化资源;通过组好团、选好人、磨好课、建好库,让教师善于活用教材;围绕教与学的技巧与策略,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抓好入职教师入格课,成长教师研讨课,成熟教师示范课,名优教师引领课,让教师善于活用教法。学生“利学”:通过“课前重预习、课中重善思、课后重巩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实施合作探究,让课堂动起来;抓好多样化练习,让课堂实起来;开展多元化评价,让课堂活起来。通过三活课堂,达到善教利学的工作效果,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

(三)善炼强身——阳光运动健体

将师生善于运动锻炼、乐于强身健体的积极性引导到阳光运动上来,做到:上好体育课、建好运动队、开展好大课间、举办好体育节等,激发师生阳光运动、善于锻炼、乐于健体的积极性。围绕健康第一,科学安排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阳光体育课,合理设计运动负荷,加强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阳光大课间,根据学校和季节、气候特点,融入体操、舞蹈、趣味游戏、健康跑、球类活动等内容,开展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阳光体育节,每年开展体育节活动,通过项目竞赛,活动展示,传承体育精神,激发学校活力。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

(四)善艺雅情——文化艺术育美

将学生善于文学、音乐、器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等兴趣爱好融入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做到:师生人人积极参与,生生个个掌握1项以上艺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和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能力。强化美育课程,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打造美育文化,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营造美的环境,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传承本土竹丝画帘、剪纸等优秀民间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开展美育活动,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组建特色艺术团队,通过文学、音乐、书画、舞蹈、戏剧等进行艺术教育,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五)善劳养志——综合实践培劳

将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融入综合实践之中,做到:在学校善于做好校务劳动、在家里善于自觉完成家务劳动、在社会善于体验公益劳动,从而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善于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家庭劳动教育安排家庭服务弹性任务,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抓好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和劳动实践。学校劳动教育通过课堂传授劳动知识,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建立劳动基地,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社会劳动实践重点落实学生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学生劳动意识。通过综合实践劳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塑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9年9月)

成立****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与落实。开展工作调研,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座谈会,完成方案论证。印发实施方案,召开校长工作会,加强实施方案宣传。在万善小学县级重点校的基础上,确定宝箴塞小学、万善初中、金牛小学、宝箴塞初中、万隆小学为片区重点校。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校推进相结合,召开专题会,指导各学校制订实施方案、设计各类工作表册及活动记录。

(二)实践探索阶段(2019年10月-2021年8月)

各学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以万善小学为示范引领,以宝箴塞小学、万善初中、金牛小学、宝箴塞初中、万隆小学为辐射带动,在片区各学校全面开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邀请专家引领、强化教师培训、美化校园环境、健全保障措施,围绕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素养、弘扬劳动精神”五个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形成学校品牌,重点学校加强探索,形成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炼实践成果。召开县、片“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现场会,总结推进工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

(三)总结提炼阶段(2021年9月—2022年8月)

将实践探索阶段形成的成果在全县和片区推广,探索“立德树人、增智利学、健体强身、育美雅情、培劳养志”等方面的途径,建立“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有机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本阶段以****区为单位,组织每学期2次片区的现场会,承办每学期1次县级的现场会,推动“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力争在育人方式上有新突破,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有新进展,在体育项目上有新特色,在艺团活动上有新形式,在劳动实践上有新举措。召开工作表彰会,全面总结万善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启动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

(四)推广深化阶段(2022年9月—)

全面总结整理“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成果,构建完善的“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让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坚持特色立校,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建立学校评价标准,对片区学校进行考核评估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区主任任组长,责任区各督学、片区学校校长为成员的****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领导小组。陈世万负责责任区方案的制订,片区工作的安排布置和推进工作;陈学毅具体负责片区学校工作的推进及各学校七彩德育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卢杰负责各学校三活课堂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舒展负责各学校阳光运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张敏负责各学校文化艺术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陈国华负责各学校综合实践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德育办,由德育专干陈学毅任办公室主任,责任区各相关督学、学校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日常工作。各学校赓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五育的五个方面的工作分别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并设计好活动记录表、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确保工作贯彻到位、执行有力、推进明显,成效显著。

(二)制度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推动有力,成效明显的个人和集体,责任区每年进行表彰奖励;各学校在名师评选、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年终绩效奖金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公开科学透明的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指标、考核要点和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案。建立工作督查机制,明确本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教育的重点工作,责任区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纳入学校年终绩效考核责任区对学校的民主测评,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三)人才保障。责任区组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专家团队,聘请教研室、教改办、教育股、艺体卫股、县城学校名师、片区名师为专家队成员,定期研究和指导责任区和学校的工作。各学校制订新教师、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分层培养目标,明确“县、片、校”三级教师培养职责。加强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建好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方法手段多样、关注学生成长的班主任队伍;建成一支业务素质精湛、课堂充满活力、家长社会认可的教师队伍。工作室通过团队行动,围绕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发展与实践,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