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 生物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各学段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根本要求。通过充分论证与研制,2016年9月教育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综合表现为6大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也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动力。

1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1.1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在相关学段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理解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品质,具备尊重事实、理性思维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育目标制定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对学生的综合体现,即核心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核心素养的指向更明确,更具有终身性、动态性、关键性和情景性。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提炼出生物学科中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见表1。

1.2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有用性。这也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

(1) 综合性: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我发展三大领域构成,每个领域各包括两个核心指标(表2)。每项核心指标都不是单独培养,具有综合性,应整体设计与实施。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知识的综合载体,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也具有综合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学中,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学习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意识。

(2) 发展性:

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动态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它需要在特定情景和需要中生成与发展。例如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学与进化》的教学,从遵循人类认识基因之路而展开,展现了一百多年来生物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与现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生物核心素养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既需要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生物学方法与技能的积累与提高,以及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逐步升华。这是一个长期培养与渗透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征。

(3) 终身性:

核心素养要求为学生终身需要而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体现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对公民未来生产生活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如何进行,生命为什么这样,了解生物共通概念,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形成进化观、生态观等基本观点。此外,生物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还应具有实用性,诸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要强调的是,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素养,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的概念,而是一种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使公民在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受益。

2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 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

当今世界,国民的核心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国民的核心素养就已经被世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步成为国际组织和东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课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本轮课程改革的深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素养将指导和引领教学改革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尽管国家层面上,核心素养已经被列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但具体内容及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具有动态发展性,这就要求生物教育工作者持续深入研究,达到对高中生物改革的导向性。

2.2 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理念是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行为的源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评价者,其具有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高中生物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担,他们的核心素养理念和专业水准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关键。虽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已经出来,具体内容还在进一步研究,但是生物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应该先行。高中生物教师应更早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理念和意义,利用它来武装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因此,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2.3 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高中生物的学科逻辑,按照高中生物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载体,教师只有融合高中生物学科逻辑思维,才能有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教师要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应注意:(1) 情景化。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高中生物教学中,灌输和死记硬背是不能建立学科逻辑思维的,而应在现实的生物学问题的情景中,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2) 综合性。培养学科逻辑思维,不是仅仅通过一两次训练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应在科学实验、探究性活动、概念教学等环节中经常性训练。学科逻辑思维的培养,既可以通过练习检测来提升,也可以在教学中给以显性化体现。(3) 系统化。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教师既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技能,也可以训练其学科逻辑思维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应用逻辑思维技能,也可以设计证据不足、逻辑不清的错误例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评价观点、分析证据和辨析逻辑。

2.4 进一步加强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包括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自我发展领域由问题解决、创新与自我管理三部分组成。独立自主的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素养的重要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研究的良好习惯,掌握高中生物问题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高中生对生物问题的探究意识和精神,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探究教学是在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彼此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与交流,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性教学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本质,也是体现理科属性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2.5 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也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生物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情景和社会实际,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贴近真实的教学情景。

2.6 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

本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三维课程目标。依据《意见》的改革精神,下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由于具有动态性、情景性、内隐性和终身性,因此对其评价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有必要对核心素养的转化进行可观察的外显化评价。可以通过态度问卷调查,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量工具、制定相关的测量标准,开展可以观察的外显化评价。例如,个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社会参与领域中的社会责任、公民道德素养的内容。对学生个人环境保护意识素养的评价,如果仅仅通过几道试题,很难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素养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态度,通过学生具体行动和生活行为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程度,以及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u价维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客观外显化评价。

3 结语

《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下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高中生物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进一步加强探究式教学,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更好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收益。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2]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3] 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7):62-64.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实例;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G633.91

核心素养是培养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新的时代学校教学的导向。核心素养包含多个方面,既包含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包含主重点能力的培养,其中有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协作沟通的能力等。整体上而言,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下面将基于实例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属于一个不断认知的流程,由感性经验到理论知识,再到使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这属于一个持续的总体,离开任何一个环节均没有办法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重点包含生物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的本质,是抽象性极强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生物学科知识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利用好这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当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到一起,将抽象转变为具体,通过实例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起步的时间不长,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学生总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针对教师方面而言,有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无法打破之前的应试教育的限制,在教学方式和理念方面没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个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一部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方法不够灵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生物课堂学习缺少应有的热情和参与性。

对于学生而言,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学习模式,对于高中生物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是缺少自主探索的精神。绝大多数学生被动的应对考试,这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以及高考制度造成的影响。高中学生在对生物进行学习的时候,经常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针对重点和难点以及疑点知识,不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大部分生物实验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重点依赖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没有主动的进行动手实践,对于生物科学知识缺少深刻的认识,没有培养实验过程中生物科学探索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方面的约束,有关生物演示的设备和标本这些有关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很全面,硬件设施的缺少导致大量的生物实验没有办法展开,学生对于很多生物现象,缺少直接的操作以及观察的条件,仅可以通过想象,这样十分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生物学习的水平。生物实验的缺乏既导致高中学生不具备科研操作能力,同时缺少相应的锻炼对比和分析,判断这些一系列的思维能力,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能力与习惯。

三、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在讲解《DNA的分子结构》这一节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核酸不一样的类型,并且对于核酸的构造和作用可以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节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属于核酸构造,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事先准备好实验的工具,六种颜色的硬纸片,包含红色和橙色以及蓝色和黄色四种颜色代表碱基,还有绿色和黑色分别代表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给学生制作DNA的模型做足准备。

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坚持由学生发展当作基础,将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当作重点的教学目标,围绕高中学生发展以及提高当作核心。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生物教师应该现创建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最近几年在部分灾害当中失去生命的人,通常会使用DNA技术对于身份进行鉴定,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引用电视剧当中的亲子鉴定也是利用DNA。经过情景导入课程,提出问题,DNA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使用DNA去确定一个人的身份,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快速思考,表达自主思考的成果。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置完问题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开展自主研究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应该使用之前准备好的材料开展实验,制作构成DNA分子构造平面模型,最后进行小组沟通,共享实验的成果。学生经过真实的实验,观察思考之后获得结论,教师在对其进行总结,并且设置一些联系的题目,稳定学生的知识,同时实施迁移使用。

(二)培养学生生物哲学素养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构造细胞的基础元素,探讨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并且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其重点和难点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验蛋白质和脂肪,还有糖类,并能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知识

依照之前初中化学的相关学习,高中学生大概了解部分元素和化合物,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于细胞以及地壳一些元素表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讨沟通,获得元素类型和含量的特色,教师在根据元素的类型和含量,归纳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细胞的核心元素,最终引导出多种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对于碳元素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碳属于最基础的元素。

2.根据图片和表格去考虑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应该尽量不直白的讲解,将学生的参与当作核心,注重学生在生物学习当中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演示细胞当中化合物的类型图片和含量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去考虑,之后以小组的方式探讨,获取对应的生物知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基于实例探究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拥有优秀核心素质的人,教师一定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及时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挖掘可以注重理论实践的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例,为学生制造一个开放和快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经过本文对高中生物核心素质培养的进一步探索,希望能够给高中生物培养核心素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汶澍. 贵阳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02:16-17.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要素;结构;内涵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03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程能得到什么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

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 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W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 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 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物质的性能和应用等;从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看,化学实验通过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获取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再从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从化学实验结果看,化学实验获取新的化学知识,揭示未知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将新的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实践。因此,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创新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特征,化学科学探究最能体现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最能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的核心要素。

1.4 从学科价值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价值作为一个总的价值体系,由诸多价值要素构成,诸多价值要素聚焦于最终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化学科学的发展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化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活动为前提的,化学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片面追求化学科学技术的应用性价值,就会带来诸如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导致科学不利于人发展的异化现象,无法实现科学的最终价值。实现化学科学的价值既要充分发挥化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作用,又要充分分析化学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即充分承担起化学科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化学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需要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付出艰辛的代价,执着不懈地永恒探索和不断创新;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遵循着科学研究行为规范,体现着理性、客观、公正、平等、奉献、求实、严谨、民主、宽容、自由的科学精神,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与精神生活的核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很好的诠释。

2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和内涵

根据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是化学学科观念,又是化学特征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征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和化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贡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关系可表示如图1所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处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以化学科学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科学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科学探究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科学探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

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从分子、原子层次对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4],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物质发展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和变化规律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认识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能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和能量转化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考察分析化学反应和解决化学问题。

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方式,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构模型以揭示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过程,是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化思想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物质及其变化的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结论,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建构模型,用模型思想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提出化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推理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是指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具有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质疑和批判、评估和反思。

2.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在认识化学科学本质和化学科学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崇尚科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并致力于应用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勇于承担和分析化学过程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经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

3.1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后天习得性,决定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习得不能是“被动接受”,不能以“灌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更不能把化学核心素养简单地转化成“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模型、推理、实验”等知识内容进行讲授,离开了科学、正确的化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就无法形成化学核心素养。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

3.2 在化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化学知识,没有化学知识,化学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掌握繁琐却无法穷尽的“化学知识”,唯有将化学知识提升为可迁移应用的化学学科观念,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内容逻辑主线,包含了许多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基本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化学一般概念上升为化学学科观念,考验着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高中化学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所包含的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需要建立化学学科观念与化学一般概念等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体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活动展开的。虽然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发展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但一定都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发展。化学课程实施中一定要防止的是:将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分解开来培养,将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核心素养的某维度进行对应,并贴上“标签”。

3.3 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必须而且只能在化学问题解决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这是因为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在于克服障碍并发现问题的答案。化学问题解决学习通过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训练和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案和结果。

化学课程实施中的化学问题解决学习,其问题具有情境性、体验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应用中,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粮食生产、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中,化学科学的广泛应用性,决定了化学问题具有真实的情境性,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化学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领悟和感受,需要学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表征、领悟有关信息;需要学生寻找推理得到结论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应用;需要学生基于化学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未来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综合复杂的问题具有体系开放、环境复杂、方案多样、结果不确定等特点,开放性化学问题解决需要学生对信息、证据的选择和评价,独立地对问题情境中的众多因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探索,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质疑,与同伴交流讨论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选择和决策。化学问题解决学习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即是中心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内涵的培养,注重整体化、综合化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念、实践技能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具有独特性、层级化、学科化等特征,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广泛性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监管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引荐于实践教学中[1]。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机制

情境教学适用于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联合系统化、完整化的基础知识,秉持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人教版《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立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细胞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细胞中的无机物以何种形式存在?具体应用情况又有哪些?结合学生群体反应变化,转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水、无机盐”等知识点的印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探究问题――生物体水的含量特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达到基础只是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融合效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展现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结合科学的思维与方式、合理的能力培养,利用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等探究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效益(即思维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为例,以实验教学为基本依据,明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践操作重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叶绿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科学探究实践认知、合作科学精神,便于正确认识自我、评级自我[2]。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围绕叶绿体图片展示内容,注重问答教学环节及操作过程,让学生自主开展演练试验活动,经由“提取绿叶色素”、“制备率滤纸条”、“勾勒滤液细线”、“分离绿叶色素”等操作环节,总结实验失败、成功内容,让学生撰写试验操作流程感悟,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环节提供辅助条件,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究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环节汇总,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等操作流程,将科学知识、实践技相结合,达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规定的要求,提升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益。

三、合作探究,提升实践效益

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互相对应,具有统一、融合的教学特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阶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堂教学中,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及运输分布情况为主体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论,完成科学素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部位为试验依据,结合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及搜索引擎,记录试验过程并编写试验心得,明确试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结果探究情况,并针对生长素试验的棘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科学探究精神、积极思考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便利辅助作用。

四、结合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物的科学探究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并在完成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总结、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满足新课标生物教学规范需求[3]。以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的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内容为例,以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就“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概念”为实施范围,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事件、浪费现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实际举措,为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科学素养水平,开展“环保你我他、文明靠大家”的污染座谈活动,针对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过度放牧、大气污染等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遵循规律(结合图片、影片案例介绍,更具说服力),形成对生物价值的正确认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生物教学效益的关键依据。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方面举措,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制,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04:68-70.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质;能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培养相应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构建一所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这样不仅仅可以有助于学生日后生物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熟练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技能,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生物科学以及将生物与生活合理进行联系和运用,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生物知识的进一步认知,同时也是教学生如何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生物知识是能力素质培养的前提,认真客观地看待生物知识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本,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是对生物知识的深化。因此,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控上,同时也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上,所以核心素质的培养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应该深入考虑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相关途径,一个有效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

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在教授中会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先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上课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想要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同时,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贯彻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重要性,将这种意识加入到教师日常教学中,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相应的培养。

2.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时,会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会提升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来直观展现生物知识和规律,这样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上课的质量和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之余,可以根据现阶段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堂引入,提供一种生活与生物结合的意识和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在生活中运用生物。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生物学习中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其中一项。

3.利用实验操作进行素质培养

生物学科有着很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验运用可以让学生发现实验的本质,走进生物教学,而生物实验往往是趣味性和严谨性并存的,在生物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解生物知识,培养一种生物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而现阶段有很多地方的生物教学对实验操作不再那么重视了,只是对实验进行简单粗略的讲解,这样不仅仅无法直观地看到生物现象,也无法对生物知识进行一个细致的认识,所以应该加强对实验的重视,利用实验操作进行核心素质的培养。实验的引入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实验可以直观地阐述生物知识和现象,利用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在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可以加入学生自己动手的部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并且带领学生根据学生的新想法来创新实验。实验的创新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严谨性,同时也可以形成一种生物意识,在这种生物意识的作用下,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并在生活中进行合理的运用。

三、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需要对学生在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通过学习生物掌握相关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全能型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核心素养 习题教学 能力

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您上课一讲我就懂,就是自己独自解题时不会做,不知如何下手。”解题恰恰是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不经意间,看到一位高三学生写的一首诗:“在题海中奋勇前行,不再为一丝丝的失败而畏缩不前,不再为那浅浅的风雨踌躇徘徊……”写得有些悲壮,引起我无限感慨和深深思考。

世界各地都在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决定房屋的高度。《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体系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今后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学习成长起着特殊作用。学生在新授课上初步掌握了所学概念、规律,但是理解起来往往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只有通过适当具体的物理习题解决,才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巩固与深化所学概念、规律。同时物理习题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习题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全面性和独创性等。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实践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学习素养、沟通与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核心素养养成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加强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物理教学价值。只有在有效课堂教学下,物理教学价值才得到回归,学生核心素养才真正得到发展。习题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技能训练,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为了促进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形成,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关注三维目标,精心选取和设计习题,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形成。

习题设计要符合启发式和循序渐进要求,学生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生自信心、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完整的思维过程,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选编、设计中不但要注意培养、训练“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对“方法与过程”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理情景、过程的分析、解题规律的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更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局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实现了多向交流互动: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思路的启发,可以最大限度启动、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意识及能力。

二、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习题教学实效性 ,促进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养成。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个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探析、思考和求解。如2004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25题: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现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且垂直于AB边的。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这是一道考核学生能力的好题,有十几种解法,不仅涉及知识面广,运用知识灵活性大,令人思路开阔,在习题讲解中,引导学生考虑从多角度观察、联想,启发学生找出更多思维途径,获得最佳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题多变”训练有助于拓展考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题多变要求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问题深入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是创新的重要途径,恰当运用“一题多变”能点燃学生的心智之火,激发学生探求思索。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恰当引申、扩展和变更,通过对原题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变换问题表现形式,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呈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过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通过习题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做好示范、针对不同的问题向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解题的步骤、解题的程序,加强解题的规范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倡导教学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