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分析范例6篇

动物行为学分析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文1

一、审题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题目,特别是要留意题中的关键词。很多同学就非常不注意审题这一项,看到一个题目就以为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直接提笔就考试答题,考完试才发现这和自己所熟悉的题目根本不一样,但已经后悔莫及。比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问题,除了要注意斜面是不是光滑的,物体有没有初速度,有没有除重力以为的力作用在物体上,还要注意斜面相对地面是不是静止不动的,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很多同学看到这是一个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问题,就以为这题简单,把斜面直接当成静止的,各种对重力进行分解,认为重力沿物体运动方向的分力就是mgsinθ,落入出题者的陷阱。像这样的问题很有很多,如复合场中运动的质点,重力是不是忽略不计,物体从某一高度落下空气阻力是不是不计,水平面的两物体发生碰撞两物体是粘在一起还是完全没有能量损耗的就直接分开,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力学问题,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永远是要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之前的就完成的。必须先判断清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还要分清楚物体的运动有几段,每一段做的是什么运动。还是以一个长方体物体放在斜面的模型为例,一个物体在斜面上能不能往下滑,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自锁”,就是当物体的动摩擦系数(有些题目叫临界滑动摩擦系数)μ的数值,大于了斜面以水平面夹角的弧度数,物体是不可能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就和斜面做相对运动的,那这样的情况,后面的受力分析都只能用静力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解力学题目先分析清楚指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外力F以一个与竖直方向呈 的角度去推一个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长方形物体,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系数为μ,物体的临界最大摩擦力看似等于滑动摩擦力,问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多大。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直接进行受力分析后就说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μ(Fcos +mg),而应该先判断物体到底能不能滑动,即判断μ(Fcos +mg)是否大于Fsin 。如果是,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为μ(Fcos +mg);如果不是,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为Fsin 。虽然这个例子很简单,但所有的力学问题的解题都是一样的,运动状态分析要最先完成,因为运动状态会决定用哪一个公式对物理的受力进行计算。

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力学的相关题目都是离不开受力分析的,而且即使碰到解不出的高难度计算题,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示意图也是能获得一定分数的。一般受力分析都在完成了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以后完成。静力学的问题,一般在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后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就可以解决了。动力学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完成受力分析时需要将力沿物体运动方向和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进行分解,但有些时候需要将运动沿力的方向进行分解,比如平抛运动。不同的运动过程要作出不同的受力分析,像考试中最常出现的一种模型,带电粒子先在均匀电场中进行类平抛运动然后进入符合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就需要对物体在均匀电场中和复合场中两段不同的运动做不同的受力分析。

四、由牛顿第二定律立出等式并由相关公式立出其他等式

力学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都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除了一些冲量和功有关的问题,很多典型的物理模型。如汽车在斜坡上启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物体在固定斜面上运动,平抛运动或斜抛运动,圆周运动,全都要在完成受力分析之后由牛顿第二定律立出等式,与一些相关的公式一起进行联解。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可以立出一些等式与由牛顿第二定律立出的等式进行联解,如圆周运动肯定有圆周运动的周期、半径的相关公式,电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肯定有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相关公式,汽车坡道起步肯定有牵引力的相关公式。有些时候物体的运动过程比较复杂,还需要利用动量、功、动能、势能的相关公式立出等式,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的高中物理力学题,在完成以上步?E之后就基本解决了。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 支柱 桥梁

一、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比较容易忽视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在不理解物体的运动情景前提下,存在盲目地乱套公式的现象。

2、学生在学习功和能这部分内容时,往往舍本逐末,不事先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就随意用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或机械能守恒解题。

3、在电磁学部分,学生主要惧怕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有关问题;在电磁感应方面又常没有很好的分析通电导体棒的受力情况而不理解棒的运动情况。

二、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考虑到物理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正如课文所说:“人类总是在努力感知自身的存在。很早以前,人们便试图用宗教、神话和哲学来推测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如今,科学已承担了合理解释宇宙的任务……物理学中研究最大对象和最小对象的两个分支---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就奇妙地衔接在一起,犹如一条巨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针对学生在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方面通常有无从下手的困惑。下面就有关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知识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受力分析在动力学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应着重解决受力分析的存在的问题。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分析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然后分析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另外受力分析时只关注物体受到的力,不分析物体对外施加的力;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如向心力、回复力等的效果力。受力分析中最难掌握的是对摩擦力的分析。学生常对此类涉及摩擦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的问题常无从下手。实际只要紧紧抓住摩擦力的方向为“与相对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一概念。

其次,熟练掌握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运动情况。这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关键。其基本步骤是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合力,然后求出加速度,最后由加速度结合物体运动速度,看物体究竟属于那一运动类型;物体的运动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大类。当F合与v同一直线则物体作直线运动(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等);F合与v不在同一直线则作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平抛、类平抛、或普通曲线运动,在此就不再细分)。

(二)在功能关系的应用中,受力分析也一样具有重要性。在解决功能关系相关问题时,一般步骤为: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于研究对象的力都要分析,含重力);③根据受力分析,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看是否满足某个定理定律或是守恒条件。④选择合适的功能关系列式求解.如选择动能定理时,先写出该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或分别写出各个力做的功的代数和(注意功的正负),再看写出物体动能的变化;如果研究过程中物体受力情况有变化,要分别写出该力在各个阶段做的功;例:如图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0.8m,BC是水平轨道,长L=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物体在从A滑到C的过程中,有重力、AB段的阻力、BC段的摩擦力共三个力做功,重力做功WG=mgR,水平面上摩擦力做功Wf1=-μmgL,由于物体在AB段受的阻力是变力,做的功不能直接求,根据动能定理可知:W外=0.

所以mgR-μmgL+WAB=0

即WAB=mgR-μmgL=1×10×0.8J-1/15×1×10×3J=-6J

学生常犯的错误是:①AB处机械能守恒②求出B点支持力后与AB长度相乘。这些错误的共同点都是没有很好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结果。只有通过对物体进行了受力分析,才能明白①AB处机械能不守恒②AB处是变力做功,只能通过功能关系求解。

(三)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的磁场部分具有的重要性。

由于磁场部分主要分成洛仑磁力和电磁感应中两部分,本文就电磁感应方面进行论述。电磁感应中涉及到安培力的相关问题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1)基本方法。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出回路的电流强度;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括安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平衡方程或动力学方程求解.

(2)解决电磁感应现象中力学问题的技巧。①因电磁感应中力和运动问题所给图形大多为立体空间分布图,故在受力分析时,应把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使物体(导体)所受的各力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图内,以便正确对力进行分解与合成,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律列式求解.②对于非匀变速运动最值问题的分析,注意应用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值的特点.

三、教学实践及结论

在好大一部分学生中,由于存在对受力分析的重要性认识的误区,认为受力分析仅是力学中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只有把受力分析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全局的高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突出受力分析在实际应用的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在日常的训练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从而让学生达到物理高考的能力要求和达到学习物理学科的目的,那就是理解:“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综上所述,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的关键,是支柱、是桥梁,是它支撑起了整个高中物理学科的大厦,是它把物理学各分支连成了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化学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常见于在化学实验和药物的制剂上。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高效液相色谱在日常的食品食用方面还是农作物化肥药品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物质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检验,对物质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对物质的质量进行化学的判断。由此可以看出,针对于高效液相色谱的质量,需要将自身的质量提高,全面保障社会物品的质量安全。

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简介

液相色谱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组分之间扩散的速度不同,对物质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别的一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可分为“高压输液泵”、“色谱柱”、“进样器”、“检测器”、“馏分收集器”以及“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建立在液相色谱之上,利用物质的粒径大小,将粒径较小的颗粒作为固定性,通过高压泵对流动相之间相互的输送,达到两个化学组分相互之间快速分离的效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使用,增加了液相色谱分析的柱效关系,打破了气相色谱分析法在实验中的局限性,扩大了检测的范围,从而有效的确保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提高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之前,将待测溶液放入到储液瓶中,然后打开仪器开始运行,待测溶液会相继先后经过流量和压力的检测,通过检测之后流入到进样器中。再通过色谱柱之后,待测溶液的不同成分会被检测并且分离出来,然后再次进入到检测器中进行第二次检测。此时,计算机控制的系统就会根据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所检测出来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最终得出溶液分离的数据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了不同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力、亲和力和分配系数之间的不相同,来对待测溶液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效果。和气相色谱法相互比较,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更加能够准确对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有效的分离,并对有效成分进行鉴别和分析的效果。

2.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因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生活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因此,有效的提高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质量,有助于更好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进行生活中的生产,推动我国多项产业相互发展。想要提高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质量,必须首先了解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因素。

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有:色谱柱的温度、色谱柱的长度、色谱柱的镇充情况、固定相的颗粒粒径、同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待测物内部不同组分之间扩散系数的差异以及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阻力等。针对高收液相色谱分析的特点,调解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因素,便可以提高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的质量。所以,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之前,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影响质量结果的因素都处于最佳的状态,确保在对于待测溶液数据的准确性。

在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因素中,固定相传质的阻力主要受填料物质的粒径大小、液膜的厚度和流动相的速度的影响。而流动相的传质阻力主要受流动相分布、柱形和填料粒径的大小的决定。想要全面的提高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必须通过调节色谱柱内部的各项指标的规范,尽可能的提高高效液相色谱柱的柱效,保证分析结果的质量的准确性。

3.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质量控制策略

3.1固定相的选择

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之前,应该注重色谱柱中固定相的选择,尽量使用质子粒径比较小的固体颗粒进行对色谱柱的填充,保证色谱柱内填充物的均匀程度,提高固定相对传质的速度,保证固定相的强度。另外,应该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材料作为色谱柱的固定相,防止固定相的物质和流动相的待测溶液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的影响分析的结果。

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之前,也可以选择比表面积大且表面孔比较多的固定相,可以减小在填充色谱柱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色谱柱内部颗粒分布的均匀度,有效的缩短出峰的时间,从侧面提高柱效。但是由于这一类的材料相对分子质量都比较薄,厚度会影响在固定相的最大允许量,应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度的影响。而多空型的固定相物质的粒径相对比较小,传质的速率也比较快,能够综合提高分析结果质量的准确性,被广泛应用的很多复杂组合的过程中。

3.2流动相的选择

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在确定固定相确定的前提之下,流动相内物质的性质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误差。所以,在对于流动相进行选择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在试验中流动相中物质的杂志的含量,必要的时候可以事先对流动相的物质进行纯化处理。同时,保证固定相的物质和流动相的物质在两者之间不会产生任何化学或者物理上的反应,保证固定相中的填料和流动相中待测的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减小分析结果的误差。在此同时,流动相内溶液的性质必须保证和所选择的仪器相互搭配,保证流动相在检测波长的情况下不会存在因为吸收量极小而影响待测液的质量分析。如果选择的检测仪为示差折光检测仪,那么需要选择和折光系数与待测物性能差距比较大的流动相,以此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3柱温的确定

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都已经确定之后,柱温的选择就成为了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果柱温过高,会导致固定相中物质的大量流失,而柱温太低,会影响和降低柱效,延长时间,导致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如果在进行检测时以分离为目的,那么应该选择降低柱温,如果想要提高在实验中的分离时间和分离的速度,可以适当的对柱内问题进行调整。

3.4仪器的选择

在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时,应该充分考虑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物质的具体性质,以及在试验中需要测量数据的合理性,保证所选择的检测仪器对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物质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并且保证固定性和流动相中的物质之间不会起到相互间的作用,提高两项之间和结果的灵敏度,从而保证数据分析结果质量的准确性。

4.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防范已经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化学、食品和医药工业农药生产中。全面提高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保证数据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为质量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对于我国科研和生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面推动和促建社会生产制造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更加有利于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陈海林,程士荣.论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04:170-171.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整体法;隔离法;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61-01

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就是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力学问题,对物体受力分析算是一个难点,特别是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更不知如何下手,哪些力该分析,哪些力是不需分析。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它所受各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力间的相互关系也正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反映。因此许多力学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某一指定物体或系统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分析时要逐个找全,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做到准确无误。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

二、物体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对物体受力分析时,我们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学中,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隔离再整体,也可以先整体再隔离。这就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时系统的运动情况通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整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一起匀速运动时,或者系统内一部分处于静止状态,另一部分匀速运动。以上这些情况,整体都平衡,整体内每个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整体所受合力也为零。这样,根据整体的平衡条件,就可以确定整体或某一个物体的受力特点。

例1:质量为500g的鱼吊在细绳一端,手提细绳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分析鱼受哪几个力作用?施力物体是谁?所受各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任务分析法;物理教学;理论;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引言

任务分析理论最早是由Miller提出,但真正应用与教学实践中并对任务分析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为心理学家加涅。加涅将任务分析法的核心理论高度总结为:“教学即是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维发展创造外部条件的活动。”任务分析法将学习根据其实现的结果不同分为不同类型,依据不同的学习类型,结合其所所需求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即是任务分析教学发的精髓。文章几何物理教学的知识特点及其层次结构,分析任务分析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方法。

一、“任务分析”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分析理论方法在物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归纳性的分为三个部分,即:找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使能目标、分析支持性条件。

1、 找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生的原有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相关知识对下一步新知识的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此看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要系统且全面的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准备接受能力”,即是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已掌握知识的储备情况,分析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程度。在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时,教师要完善上一轮教学活动的评价体制。对知识结构进行层次化与整体化的分解与整合。从知识和情感两条路线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弥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缺陷。再者,依据知识结果可以将其分类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确立物理知识的先后因果关系,采用逆向追溯的方法确立新知识系统的低层次理论基础,来检验并确立学生的起点状态。

2、分析使能目标

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缜密性的特点。任务实现所需要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否具备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否。任务分析方法也可称之为实现从起点达到终点的必须途径。而物理学习的起点和目标之间,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逻辑推理方法和各种定理知识,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也可以称之为“子技能”,我们将对“子技能”的熟练掌握这一前提条件称之为“使能目标”。在物理教学中,随着知识技能难度的不断提高,要分析的使能目标在宽度和深度上也相对增强。物理教学中要结合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的知识系统准确的找到使能目标,进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设置。

3、分析支持性条件

在任务分析法的实际教学实践中,除了需要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使能目标外,还需要对教学任务的支持性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支持性条件犹如化学中“催化剂”和生物中的“有益酶”,对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加速和活化的作用。如在“机械能”这一物理知识讲解时,所需要使能目标为学生熟练的掌握动能和势能这两个物理知识,其中对动能势能两个物理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必要的支持性条件,其一是学生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唤醒对加速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二是学生的个人认识水平,比如学生要完整的掌握机械能这一物理知识,首先要掌握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要在自己头脑形成清晰的个人认知方面的形象和抽象知识结构,并且形成个人对新知识的认知策略。这两个方面虽然不是新知识的组成部分,但可以促进自己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熟练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所需要的支持性条件人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二、“任务分析”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1、系统的分析教学目标,科学的安排教学层次

任务分析法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物理教学内容的上下层次结构,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初,预先理清教学目标,归纳学生需要掌握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所分解成的子目标,实现目标所必须的教学配置、确定子目标之间的层次结构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与课外教学资料相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分配不用阶段的教学任务。其次,几何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抽离出单元教学目标的子技能组成部分,使物理教学形成由起点到终点的清晰的教学路线。2、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

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准确的掌握不同学生个体的起点能力,教学任务分析的过程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采用逆向推理的方式,逐层的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要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需要哪些准备条件。

以“分析物体平抛运动的规律”为例:为了能全方位的找准学生的知识准备条件,设置问题如下:

(1)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时间之间的变量关系是什么?

(2)自由落体运行的所包含的物理参数、数值、关系是什么?

(3)自由落体运动的力学特性是只受什么影响?

(4)自由活动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什么?

(5)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差值是什么?

采用这种子技能和子目标检验分解的方式来检验已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能力,根据问题结果的统计类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针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环节专门抽出课时来巩固,进而将每部分的物理教学活动有效的衔接起来。

3、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类型教学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概念的系统性理解能力。在对陈述性知识进行教学是要有效的利用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定理知识之间的交叉点,使学生的记忆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2)程序性知识教学

针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在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式演算能力。教师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加强与数学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课堂整合。在教学中,要通过有目的的试题练习在检验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物理能力。我们在进行策略性教学时,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教材设置问题,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没有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目标的训练部分,缺乏材料的支持。二、教学的专业能力,教师普遍缺乏与策略教学相匹配的系统教学经验和技能训练。三、学生有关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能力的发展制约着策略教学。在目前情况下,对策略性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发现教学法:先提供策略运用实例,通过师生讨论,共同归纳出有关策略,然后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策略运用的练习。

参考文献

[1]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文6

一、物理语言的准确使用

在物理力学问题的分析中,画图解题是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而物理语言的准确使用对于物体的受力图的正确分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语言的规范使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和培养.第一,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板书的书写,对于学生物理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应该及时加以纠正.第二,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对于学生物理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应该进行严格的扣分,以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物理语言的习惯.物理语言的规范使用,可以为物体受力图的正确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对于物理力学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理定律的精准理解

物理力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这些内容在解题过程中,往往相互关联与串接.如果没有清楚地理解每个定律的定义,就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混乱.

例如,一质量为M的光滑大圆环,用一细轻杆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套在大圆环上的质量为m的小环(可视为质点),从大圆环的最高处由静止滑下,重力加速度为g.当小圆环滑到大圆环的最低点时,求大圆环对轻杆拉力的大小.在本题中,就需要同时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衡、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的解题需要对物理定律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常常感到吃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对于物理定律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发生混淆,答案也就往往是错误的.对于物理定律能有较好的理解也是物理解题方法的关键之一.

三、加强解题思维的关联能力

对于物理力学的解题,学生要具有必要的分散与关联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在物理力学的分析中,需要对物体进行整体的力学分析,再对每个小物体进行单独的个体受力分析来解题.另一方面,在力学分析过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静止,也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等,学生要将物质运动的规律与受力情况进行联合分析.学生解题的关联思维还表现在物理力学中常常出现一些陌生的题目,此时学生要利用关联思维将该题转化为常见的习题模型,找到相似的规律解题.学生解题思维的关联能力对物理力学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教师需从以下三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关联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能对题目给定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第二,要培养学生对于物理题目的关联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相似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找到解题的诀窍.最后,学生要有对于物理公式的关联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对公式的讲解,促进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熟练联系各种公式,求出未知量.

四、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力学的解题过程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使物理的解题过程变得简单.物理力学题目纷繁复杂,运动情况千变万化,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对于简化物理题目有着重要作用.建立物理力学模型时需要做以下工作:第一,需要对物体进行运动分析,分析其受力情况;第二,需要对物体进行整体分析和隔离分析,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然后进行解题判断;最后,判断物理模型并进行归纳建立.